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

第1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观念、情趣和能力。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引起哭的反应。”[2]“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这无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从课文内容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搭起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对教材的审美移情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项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新课程标准把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按新课标的教学程序,笔者在阅读教学方面主要安排了以下四个情境教学的步骤:

一、展示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对学习的课文感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远,学生对课文中的记叙与描写很陌生,学习起来既不感兴趣又很难理解。针对这样的课文,笔者便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以教《隆中对》和《安塞腰鼓》为例,笔者开课就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教材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情境,渲染气氛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笔者激情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黄河颂》,诗人面对黄河,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三、演绎情境,体会真情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针对这样的课文,笔者便及时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取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编和演中学、在学中编和演。而对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者说学生没有学过的课文时,P者则是旁征博引,采用讲故事、谈体会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其情感体验的形成。以教《石壕吏》和《羚羊木雕》为例,针对《石壕吏》、《羚羊木雕》的情节和内容特点,笔者侧重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提醒学生注意观看,并在演完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编这样演,让学生在编演、欣赏和讨论中体会作者的真情与课文的真意。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收到了比预期的还要好的教学效果。

四、回放情境,深化体验

在学生获得对课文中的人和事的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教学的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出发,笔者及时地组织学生回顾课文情境,采取谈感受、说体会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使其能从课文中获得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看法和启示。如在教学《丑小鸭》这篇童话的时候,在充分挖掘了推动丑小鸭不断流浪不断奋斗直至成功的情感和心理的内驱因素、学生对丑小鸭及其心灵的奋斗史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笔者及时而巧妙地为学生和丑小鸭之间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以“丑小鸭,我想对你说_____”为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和体会。笔者话音刚落,学生的手就齐刷刷地举起了一大片。笔者面带微笑地示意学生一一发言,并在学生发言的间隙不失时机地加上一两句自己的点评,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中,学生也不时为他精彩的发言而自发鼓掌,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气氛中,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又进一步深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4]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挖掘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漪老前辈的话来说就是:“传之以情,以情激情。”[5]在这样一个情感的互动和体验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情感审美和情感接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诚然,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和运用,但情境的设计还得从教材和新课标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角度去考虑,以课堂教学效果为准绳,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既重形式,更重实效。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中国艺术网《荀派艺术》周志强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4]林良义《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2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以上两点教学思想?笔者认为不妨可以把朗读和感悟语言联系在一起,充分地利用朗读,感悟词句与情境,丰富语言库存,并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但由于积重难返,传统的阴影无处不在,而反传统又走向了极端。当我们走进课堂,会发现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一、现象举例

在语言训练中强调朗读感悟。由于认知的惯性,引导的失当,往往会使课堂出现不和谐的节奏,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现在笔者以课文《荷塘月色》为例加以佐证。《荷》文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现象1:淡化朗读目标游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文字,其他同学划出生词。

生:读,划。

师:好,请某生说说所划生词。

生:田田、亭亭、袅娜、羞涩、渺茫、宛然、风致

师:好,大家齐读三遍这些生词,力求默写出来。

生:齐读并努力地记忆。

师:这些词语反映出月下荷塘什么特点。

生:(参看注解)荷叶相连,柔美,深含感情,有美的姿态。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很强的。

以上是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亲见的一幕,应该说该教师还是善于启发引导的,并能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在不是公开的场合中,以上教法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能更为直接地引向“概括景物特征”这一目标。事实上这个名段的语言有着整体的朦胧优美,决不是几个词语就能涵盖的。上述教学片断,语言训练只停留在原始的朗读和搜寻词语上,游离于朗读背诵感悟的阅读目标之外。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此种所谓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忽视了如何表达、如何抒发、为何采用这种语言形式等实质的问津,更忽略了学生“联系”、“想象”、“理解”、“运用”等过程的创设。这样人为地淡化朗读,语言训练目标与朗读感悟目标的游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象2:侧重分析忽视感悟

师:请大家默读,研究一下该段的修辞手法。

生:(默读思考回答)比喻、拟人。

师:对,但不全面。还有通感。(板书:通感)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通感吗?

师:详细地分析通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师:(透彻分析后,作辛苦状)同学们都记下来了吧,下面把通感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感悟。

这所谓的感悟在学生齐读之后便戛然而止。这里,语言训练只侧重在通感这一修辞上,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悟评价,学生成了事实上的“记录员”。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势必停留在识记的浅层次目标上,朗读形同虚设。无任何联系思维,无丝毫触类诠释,至于紧扣语境、情意熏陶更无从谈起。由于词句的理解生吞活咽,一闪即逝,故朗读如高空楼阁,缺乏根基;感悟如雾里观花,虚无缥缈。根本达不到新课标语言训练的实际要求。

现象3:忽视能力华而不实

新课标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感只有在积累、感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切实得到培养。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朗读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语言的品味,那么即使是使尽各种朗读手段,那种朗读感悟也是华而不实的。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感悟和分析,同学们能否概括月下荷塘的特点。

生:朦胧淡雅,静谧清幽。

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较强。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这一段优美的文字再齐读一遍。

生:起劲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响了,这样读好不好?

生:不好。

师:确实不好,朗读时应轻一些,符合景物特征和作者的心情。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经过教师指导,确实读得轻柔优美了一些。

这样的场面也许大家都不陌生。从表面上看,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甚至可以说指导也是得法的,但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的朗读能力真的加强了吗?在形式的掩盖之下,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又剩几许呢?有人说,把文字读熟了,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了。其实未必。叶圣陶先生曾讲:“认为一味地读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见得妥当。”可见,这样的朗读是华而不实的,根本上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现象4:滥用媒体喧宾夺主

否定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现代的课堂似乎已是多媒体的天下。通过收集声音、图像、信息,以强大的视听效果冲击学生的灵智。如洪水般泛滥的这种冲击力似乎足以完成任何艰难的教学目标。

就这样,欣赏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感悟语言,聆听优美动听的录音取代了朗读实践。如此喧宾夺主,其效果可想而知。在那些迷恋此道的教师眼里,“辅助教学”的目标早已视若无睹。当笔者看到明亮多彩的荷花及翠绿欲滴的荷叶,不禁想问,这还是朱先生笔下画图难足的月下荷塘吗?当月光曲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们难道会联想到作者的哀愁吗?当优美华丽的录音穿过我们的耳膜,难道我们还会想到语言训练的目标吗?这也许是反传统的一个极端和误区吧。

二、理性思考

以上现象罗列仅是冰山一角,但已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高考指挥棒的客观存在。应该这样认为,由于高考根本不设朗读题,朗读水平之高低无关紧要。除了默写名句跟背诵发生关系外,其他就要算阅读题了。默写只需硬背即可,而阅读最重要的突破不是朗读,更不是感悟,而是理解分析。因此,朗读感悟理所当然地被淡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把重点放在理解分析上。另外,高考指挥棒也指挥了教学评估,对考分的疯狂追逐取代了对学生“读”书素质的培养,导致朗读感悟的目标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认知上的主观误区。一种是传统误区,认为朗读感悟无非是加强了阅读训练题的分量,根本不须要大张旗鼓地宣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练出好分数来考试不就行了嘛;另一种是反传统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完全涵盖朗读感悟,有了声光色,还用得着那么出力不讨好地提倡平淡无味的朗读吗?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不就能获好评吗?以上认知虽说势不两立,但实有殊途同归的嫌疑。即都忽视朗读感悟,都抛弃传统精华,都漠视素质培养,都无视教学大纲。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标条件下给“朗读感悟”一个新的定位并拿出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策研究

(一)新定位,新认知。首先,立足新课标,走出惯性认知,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真正落实朗读感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心灵甚至肢体动作确切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促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情意领域的总体提升。其次,结合高考,在高考能力层级目标要求下正确定位,高考的能力层级目标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应用、写作等,无不与朗读感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朗读感悟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桥梁。最后,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落实朗读感悟。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感悟是提高素质的必经之途。

(二)重能力,重方法。走出重形式轻能力的误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作为语言训练乃至整个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因此必须非常讲究方法的选择。笔者拟从品鉴字词、品味语句及感知整体三个层面并结合教学实际作简要论证。仍以教学《荷塘月色》片段为例,笔者曾作以下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荷塘月色》片段朗读感悟学案设计

阶段 内容 方法 启发 感悟

词 曲曲折折

田田、层层

亭亭、星星

缕缕、脉脉

弥望、点缀

袅娜、羞涩

渺茫、颤动 自由读

轻重音读

比较读

分类读 分类依据

轻重音量

比较所得 叠词、

轻音为主

以动衬静

音乐美

用词恰当

句 比喻句

通感句

拟人句 范读

品读

精读 修辞妙用

感觉互通

花如其人

语句传神 形象再现

花人合一

感觉开放

音乐美感

体 整段/联系全文

整体/感情基调

氛围/情景交融 多媒体

小组读

精读

鉴赏读 声情并茂

语境意识

恰当评价 淡淡哀愁

环境清幽

画面静谧

景语情语

以上学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朗读感悟的目标重点,在设计上,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正地把多媒体放到了辅助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在能力培养上则形成了识记、理解、分析、鉴赏的层级开发。

回想课堂教学中的我们,往往把很多时间花在内容的分析上,把精当的语言讲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课文的意境,而把朗读训练冷落一边。如我们能在教学中建立以朗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朗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那么,在反复的诵读中,文章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必会转变为感化的力量;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情感必会陶冶幼稚的心灵;在抑扬顿挫的吟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必然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熟练地加以掌握和运用,只有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只有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日积月累的手段,才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深厚的底蕴,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汉语教材中题材广泛、内容生动丰富,朗读这些材料,使学生渐渐领悟到怎样正确地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形成潜在的能力,并迁移于阅读与写作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3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课外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积累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等。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教师首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即对课外阅读教学环节作出整体设计以及对课外阅读和对话活动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个人看法与尝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由“听”入手,撩起阅读欲望

读书由“听”书开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精彩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给孩子们一片幻想的天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为孩子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少。要想引导学生读书就得依靠老师或家长的帮忙。“听”给了孩子一个世界。一年级时,我利用每天中午早到校的时间,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读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书,浅显的儿童读物,或者利用录音机、多媒体播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为孩子们补充精神食粮。利用每周的一节阅读课,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其阅读的欲望。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的循序渐进,同时随着识字的增加,孩子们对书的兴趣慢慢地由“听”迁移到“读”的上来。教师便可以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二、设立班级图书角

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让每个孩子为图书角爱心捐书,每学期开学,每个学生都会带一本他们喜欢的课外书来学校,这样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一个孩子阅读完手上的书后,再传给下一位同学读,以此类推,一学期里图书角的书基本上能让所有学生都阅读一遍。进行好书漂流看活动之后,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广了,阅读的效果也更好了,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平日里,老师也有意、无意地对孩子渗透一些阅读的名言:“书是我的好朋友!”、“我阅读、我成长!”、“我喜欢阅读”……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也谓是“润物细无声”。

三、营造阅读氛围

1.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障的,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如每节课课前三分钟对古诗、《德道经》进行诵读;每周的一节阅读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好书推介等活动。

2.常规制订

阅读是终身学习理念的一个支撑,要引导孩子养成这个好习惯,就要制订一些常规活动,我在自己班制订的阅读要求是:①每天家庭作业中必须留给孩子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并要求家长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阅读,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里;②每周的一节阅读指导课,开展读书心得交流;③每月必须进行整本书阅读;④每月根据阅读评比栏中的书标粘贴量评选读书明星。这些要求的布置和落实一经展开,定期反馈。

四、教会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1)圈圈画画。内容可以是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成语、古诗、歇后语、名人名言、好的开头结尾等;方法可以是用“横线”、“波浪线”等不同的符号划出优美的词句,用“三角形”等自己喜欢的标志标出重点字词等。其实这些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先头工作。因为低年级孩子会写的字词不丰富,所以对孩子读书摘记的书面要求要尽量少些,切不可因此让孩子对阅读望而生畏。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2)读读想想。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3)不断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而快速阅读最有效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默读,而孩子默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有赖于识字量的不断扩大和阅历的积累。此外,还有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读封面、浏览目录,了解读物概要,了解读物构架;书本与眼睛保持一尺,既扫视拼音又看清汉字,一目双行;集中思想,聚焦质疑,快速寻找答案,一目十行等。

五、及时评价――用成果鼓励学生

第4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书籍;阅读能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部门积极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方式与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意义非凡,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积累语文常识、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了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不低于260万字,因此学生要进行广泛的课外书籍的阅读,合理的制定阅读计划,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利用课外书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正确推荐书籍,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提高,阅读能力就会提升。所以在初中语文的阅读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乐于阅读,爱上阅读。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籍。例如《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符合中学生大胆冒险的性格特点,学生会对书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会主动阅读学习,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品质。又如高尔基的《童年》,书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学生们会被他那悲惨而又充满奋斗激情的生活经历所感染,学生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梦想的青少年形象,使自己深受启发,也要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类似于这样内涵丰富同时又深受学生喜爱的书籍,如《繁星・春水》《简・爱》《一千零一夜》等书籍,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的推荐,因为学生非常喜欢,所以就会积极主动去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从点滴做起,并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形式,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学生为了在比赛中有良好的表现,就会主动去阅读学习,时间长了,就会慢慢的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因为平时的课程学习比较紧张,所以教师又可以利用好假期的时间来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比如在暑假前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中进行《西游记》的阅读,假期结束后,可以在班级范围内举办课外阅读的竞赛活动。这种活动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在假期中,学生进行阅读时没有教师的指导,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在比赛中呈现的是学生最真实的阅读水平,这样的阅读竞赛很有意义,不仅考核了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临场发挥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表达技巧等都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三.制定课外书籍阅读计划,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计划,对学生阅读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合理的阅读计划可以保证课外阅读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进行阅读。这种计划要包括阅读书籍的名称、方法、时间、数量和心得体会等。制定的时候要切合实际,利于实施。在每学期的开学伊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书籍的计划,根据课程的要求和教师的推荐,制定符合自己的阅读计划。阅读数量的制定可以因人而异,一般每月要安排2-3本课外读物。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环境和情况不同,所以对阅读方法没有固定的要求,这样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读书空间,但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不用笔墨不读书,对于书中比较有价值的语句段落要学会摘抄,同时要对自己的读书心得有所记录。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教师一定要正确指导,因为阅读的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而时间过短,又不会起到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所以阅读的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经研究总结,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每天要阅读5000字,阅读时间在30分钟左右。而心得体会可以依据个人习惯来书写,字数一般为500字。读书计划要根据学习课程内容与学习紧张程度合理调整,一份好的阅读计划,具有正确引导、有效监督、及时促进的三重功效,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在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生阅读能力不高、教师教学方式僵化陈旧的现象,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大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利用好课外书籍这个媒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式,通过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规划,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

第5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教学方面

众所周知,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包括中老年人也大都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读物。我们说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可这些年来,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的教法大多数还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课本上的范文被我们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全被大量重复的训练题挤满。强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课内学习不能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反而硬性切断与课外学习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倦情绪形成了。

2.作文教学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能力,随着识字水平的提高,生活中有了见闻和感受,就会产生用书面表达的愿望。这时,教师如能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经常的课内课外练习,应该不难写出一般性的文章。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讲解每篇课文都要讲不少的写作知识,学生也读过不少的范文,但绝大部分学生仍把作文视为畏途,一到作文课便大作其难,考试时作文得分率很低,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原因:一是作文的命题往往既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不能直接从课本范文中得到借鉴。二是平时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和有效性,写作时过细过严的要求又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能做到有感而发。三是作文练习量不足,又没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批改反馈又不及时,挫伤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的低下。

3.课外活动方面

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给语文课外学习形成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除了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种类繁多的语文以及与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外,学生只要有学习的自觉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与人交谈,可以学习语言;走在街上,留心路边的标语广告、店铺名称、春联之类,也可以学习语言文字;如能养成读书看报、记日记、写笔记、课外习作的良好习惯,更是直接有效的语文学习。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完全忽略了上述方面的作用,只片面强调了课内学习,千方百计增加、延长课内学习时间,使学生兴味索然;几乎完全放弃了对课外活动的指导,更不留出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使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丧失殆尽,喜欢语文、爱好文学的学生愈来愈少。

4.语文测试方面

语文考试逐步向“标准化”靠拢,这样做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增加评卷的客观性,提高考试的信度。但实际效果却走向了反面。为应付考试,学生平时要绞尽脑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选择题,因此占用了大部分学习时间,使最根本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反而无法落实,更不要说情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测试的结果怎样呢?客观题并不客观!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成绩都困惑不解:大多数学生在标准化试卷面前手足无措,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缺乏正相关关系,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有时却侥幸得了高分。凭这样的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终身,是否客观、公正?其负面效应还不仅如此,正如一些专家所痛切指出的:这看起来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

二、针对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教师钻研教材,找准契合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所以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畅游、感悟、思考,和作者倾心相谈。

2.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

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在读中感悟,注重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体验内化语言的同时,陶冶学生思想情感,增强人文修养。

3.重视写作,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会读,还要会写。不仅要深入理解体会,还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学以致用,才能有机统一。

第6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英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英语教师着重看待。从心理学上讲,学生开始进行英语阅读时,需要做一定的阅读心理准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的放矢,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把握,进而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白英语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简简单单地理解文章的大意,而是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这时,教师需要设置相关的任务、目标,指导学生运用略读、细读、推断等方法去理解文章,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阅读目标、任务增强自己的阅读信心,提高自己的阅读技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教学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跟母语――语文有些地方不一样。因此,英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进行阅读指导。比如在进入课堂之前,我们挑选和设计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和小故事,采用师生问答,小组分角色讨论等多种形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为新课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让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闪忆化,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课文和对话的内容不易记住和掌握,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如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尽可能地多使用教学媒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可以使他们牢固地记住目标语言英语。

二、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出难易得当的阅读问题

阅读英语文章,不能漫无目的地去读,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阶段。因此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才能在初读、细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因此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

三、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我们知道,任何学科都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展开教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对初中英语教学来说,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我们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初中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英语教师要对学生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会产生焦虑、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变化,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善于跟学生沟通,找到学生厌学的原因。另外,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气氛搞“活”,让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得到了快乐同时又学到了英语知识。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分小组进行英语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学好英语。

四、注重阅读反馈和评价

我们很多老师都犯同样的错误,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特别喜欢,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搁置在一旁,这种思想,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地肯定、表扬他们的进步,也要诚心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在阅读教学结束后,要用心去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学生也要及时把阅读感受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还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不要吝啬每一个表扬,也不要违心地去批评指责每一个学生。

第7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一、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少。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研究的突破口。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开展“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旨在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中国整理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W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这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四、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情绪和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陈情表》时,在第一节课上,我没有马上开始讲课文,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作者李密及时代背景(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冼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当我讲故事时,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走神、说话,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较为难懂的文言文的热情,效果很好。

五、不忘发挥诵读的作用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我们应当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以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问题。

但近些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功利性比较明显。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设想,如果抛弃了朗读、背诵、领悟,还会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文章的思想内容要靠读来化解,疑难词句要靠读来识辨并记忆,文章的艺术营养要靠读来吸收消化。文章精美,语言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易于诵读。诵读的功能比默读中的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增强语感、深化理解、巩固记忆等功能更加显著。在诵读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调、轻重音、速度、节奏、表情等诵读技巧,根据文章特点和阅读目的,恰当选择领读、分读、合读等形式,入情入境地进行艺术化诵读,就可以更利于理解吸收,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

六、引导学生把读经典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

要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经典著作。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告诫人们要相信经典的力量,要“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通过读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从而提高教养。我国的名著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它的朦胧、它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并引导学生把读经典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是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最好途径。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安排名著阅读计划,进行心得交流或读书写作竞赛,学生就不会谈名著而色变,见名著而敬而远之,就渐渐喜欢读名著了。名著阅读平时一个月阅读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阅读,至少三本,按课标规定提供书目让学生读。

七、不忘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精神中给学生以理性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大度宽容的人

第8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及应用步骤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了学习策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就是这种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它是将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语言学习是在掌握一定量词汇的基础上,运用特定的语法规则,根据实际的语言环境,学会使用适当的语言交际、交流。交际教学法是语言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交际教学法的基础上,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且不断完善的一种发展形态。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环境中,运用目标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获得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主要在任务型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倡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注意力表达自己的意思,相互交换信息,目的在于完成指定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法在训练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布置一定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接触语言和练习语言的机会,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为了成功实施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系列明确的任务和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完成任务展开。任务的设计是进行教学活动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要求设计者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整个系统,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而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另外,要求任务是学生“能完成的”,偏左、或偏右都会弱化教学效果。

语言学家Willis指出,任务型教学由三个基本步骤构成,即前任务、任务中和后任务三个环节。在任务中,可设计不同的小任务,构成任务链:第一,前任务阶段,包括教师分析学情、准备教学材料等,教师的目标就是将合适的任务引入课堂。第二,任务中阶段,主要包括三项具体的实施环节,即首先教师布置具体的任务,学生按要求执行任务;学生计划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的方式和内容;学生或以个人、或以小组形式,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全班同学及教师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第三,后任务阶段,即完成任务后,教师分析并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操练知识要点。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环节设计

对学生而言,高中英语阅读不仅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教师而言,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要遵循高中生阅读英语文章的一般心理规律,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阅读教学课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注意听讲并做好必要记录,这样学生不仅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会弱化英语阅读思维。因此,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教授英语阅读,实质上就是学生与英语读物之间充分交流的过程,在任务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就整个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任务讨论环节:

将阅读任务引入课堂之后,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均衡分成若干组。其次,教师对小组讨论提出基本要求,并介绍所要阅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及相关背景。再次,各组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预测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这个讨论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二)任务解读环节:

通过前一环节的热烈讨论,学生对阅读材料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材料中一定会出现学生不认识的单词、短语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等,并且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困惑。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标出这些难点、困惑,一定要注明哪些会影响阅读,哪些是不会影响阅读的。学生将各自的问题带进小组讨论中,一方面可以缩小学生共有的阅读盲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阅读技巧。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共同克服困难。

(三)任务理解阶段:

在克服了单词、短语、句子和语法等障碍以后,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要针对文章内容逐步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扫读、跳读、细读等方式,思考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让学生判断正误;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炼之后再回答;还可以将有些文章的质疑点抛给学生,展开必要的辩论。

(四)任务赏析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语言审美角度和英语文化层面重新认真阅读文章,了解个别细节,尤其是词、短语和句子在文章中使用的微妙之处,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章后面的题目,做出正确的回答。当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将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必要时教师可以参与讨论。

三、对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后的反思

(一)反思一: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比较困难的是教师要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在所学语法、词汇范围内,运用信息转换手段,创造性地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该阅读材料的难度要适中,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阅读英文材料,获取相关的主要信息,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英语学习的互动性。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二)反思二: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它比较耗时、耗力,教师要理性地对待任务型教学法,学会反思和创新。这种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必须与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法和积极经验相结合。如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当使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完成设计的任务后,阅读材料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最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我国多数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语言的使用环境也比较窄。

第9篇: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范文

一、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利用校内环境,引导在学习活动中识字。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学校里的一切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这时候要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引导他们认识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如课程表上的科目、同学的名字、教室和学校的标语等等。学生在这些识字活动中感受到汉字像朋友一样无处不在,也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走出校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汉字。可以引导孩子逛街时,认识店铺名;在外点餐时,认识菜谱上的菜名;引导吃零食时,认识包装袋上的字……这样,引导学生学身边的汉字交朋友,提高识字兴趣,激发识字潜能。

二、激发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1.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教师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这个方法我最近在用,效果不错。具体操作是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选定阅读内容,然后师生各自静静阅读,接着热烈讨论。孩子们看老师也那么投入和认真,自己也就重视起来了。很快在不知不觉中,可以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2.制定阅读中的竞争机制。也就是说,把竞争带入阅读活动中,每月评选“读书小明星”,评选依据是讲故事比赛,看谁一个月来给大家讲的故事完整并且多,谁就获胜。但要注意的是,讲故事的时间有限,所以参赛的学生要经过严格挑选,即平时读书认真的学生才有资格参赛,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为了给自己争取比赛机会,平时会努力看书,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1.引导学生看什么书。谈到课文阅读,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鼓励孩子阅读名著名篇,而且坚信名著名篇才会对孩子有益。可事实却不然,我们班的不少学生带来了《成语故事》、《唐诗宋词》、《伊索寓言》,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即使读了也不能理解其意思和道理,学生读着也缺乏兴趣,如果硬逼着孩子阅读,反而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我给他们发了小学各年级学段需要看的必读书目、必背古诗清单,让家长有针对性地购买课文书,比如我们一年级是阅读《安徒生童话》。另外我还会让他们把学校发的《新人文读本》作为课外读物,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编写的,很适合他们看。

2.引导创设书本内容的情境。要带学生进入诱人的情境中,必须使学生的心态化入文本角色,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动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感,强化感知,促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比如读了《安徒生童话》前,从电脑上找相应的动画片,放前半段,然后让学生读童话书,找到结局。这样,可以一开始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阅读兴趣,那么带着目的读故事,效果也更加明显了。

3.引导孩子了解阅读的步骤,学会阅读。在上语文课时尽量体现一些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体现课内促进。学生的朗读可分为五个层次:读准字词、读稳节奏、读出情感、读出理解、读出情味。伴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五个层次的关系是逐步发展、逐层提高的,呈金字塔状。

第一个层次:读准字词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就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接触到一个新的文本时,首先要弄清你有哪些字读不准,有哪个词不理解,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某些同学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生字词就停止不读,或一跳而过。这样中止了朗读,也就中止了对文本的理解,失去了读书的兴趣。

第二个层次:读稳节奏字、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或远或近的联系,读的时候也便有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三个层次:读出情感和读稳节奏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读稳节奏后就慢慢可以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感情后,对朗读节奏的把握就更准确了。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写尽人生百味。朗读时就要读出这其中的人生百味。

第四个层次:读出理解。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朗读才会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了,思维更成熟了,个体得到发展了。可见,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长大了”也使学生“在成长中阅读”的兴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