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

第1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关键词:环境科学工程;环境样品检测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53-02

环境样品检测技术是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主要选修课程。该课程是根据研究生院重新修订培养计划的要求而重新设立的一门主干选修课。近几年,在环境样品检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从我校环境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环境验室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目的及教学内容

环境样品检测技术是立足在研究生掌握了本科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等课程基本原理与过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其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了解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技术及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掌握常见环境样品检测技术所获信息的解释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分析内容,准确选择、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并得出正确判断;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常见的环境样品检测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并运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科研过程中;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现代分析测试和研究工作,为其进一步从事学位论文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样品检测技术课程主要学习用于成分分析、结构分析、表面形态分析及物化性质分析等常见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主要讲授:环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热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核磁共振分析(NMR)等仪器的基本构造、组成及分析原理,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及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课程主讲教师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文献阅读工作,借鉴了国内外同行在环境样品检测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撰写了大纲的初稿。然后在学院召开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会上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从课程目的、教学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确定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根据环境样品检测技术新版教学大纲,密切结合国内外环境学、化学、仪器分析、材料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确定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并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讲义编写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上述过程中,注重与环境样品有关的检测分析新技术,结合国内外在环境样品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提供相关研究的典型实例,阐述环境样品检测技术应用于环境领域研究的思路与规律。并时常给学生介绍与环境样品检测技术前沿研究相关的国内、国际知名的大学院系、著名教授、权威期刊、优秀文章、先进检测分析仪器等,尤其是有关的英文内容,逐步将这些研究成果、研究思想、先进仪器设备给同学进行讲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际仪器操作技能。本课程已经开设3年,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全部选修此课程,并对本门课程的评价很好。

三、教学方法研究

环境样品检测技术的讲授内容涉及化学、材料学、仪器分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最新进展,在课堂讲授中需要授课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探讨如何进行课堂讲授内容的选择、如何培养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仪器操作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领悟环境样品检测技术在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思路的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认识和思考水平。课程内容较难,很多问题是需要研究生进行独立地思考、分析及动手操作。因此在课堂讲授中需要授课教师着重讲述难点内容,并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注重讨论、文献阅读与分析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讲义内容之外的一些可以对学生思维具有启发性的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挖掘和分析,在互动式教学中对学生达到进一步的培养。

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现代教学手段中重要的一环,环境样品检测技术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内容和授课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理论较深、难度较大的内容建设成可视化程度高、丰富活泼的幻灯片或网络课件,定期更新和丰富课件内容,形成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辅助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并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于北京林业大学的LearningFieldV3电子教学平台,结合环境样品检测技术课程特点,我们进行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http://:8080/learning/teacher/index2.jsp)建设。在网络平台上上载该课程的难点、疑点解析、最新研究进展内容、经典高水平研究成果进展、先进仪器设备以及图表和图片库、期刊杂志、专著文章等,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扩大了他们的科研视野。教学组又另外建立了BBS、QQ、MSN、公共邮箱等平台及时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已经学习这门课的、正在学习这门课的及准备学习这门课的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有些问题是学习过这门课的学生曾经遇到过就可以进行解答,这样老师就可以省下时间进行其它的科研工作。

五、结语

环境样品检测技术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经验的积累及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睿,郭明.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新思路[J].科教导刊,2010,(7).

[2]彭永臻,崔有为.改革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9(8):129-132.

第2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关键词:土木 工程 施工 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S96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工程交付使用后的安全运行。土木工程管理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并满足工期要求,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技术质量问题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是否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土建施工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现在的土建工程施工对施工技术有着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不能按照技术指标的要求进行,很难保证稳定的施工技术指标。

1.2安全管理问题

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场地设施、行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对施工中人的行为、物、环境状态依据经验来管理和控制。其中场地设施、行为安全管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是对现场设备、工人的一般安全进行管理,例如场地是否整洁、是否有专人定时进行清理,设备的操作指挥是否正确、安全,进入工地的工人是否戴安全帽、高处作业的安全装置是否齐全等。安全技术管理是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从技术上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现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形式变化多样,施工方法也越来越复杂,不同的施工方法所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有一定的不同。

1.3施工进度的问题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现状是总包和分包的现象严重,各分包单位间施工进度不一。建筑工程往往都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就有着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规划与计算。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分包项目的分包比较简单,没有在合同中对施工进展进行详细的规定,造成很多规模较小的分包公司缺乏延误赔偿的概念,从而不能按工期要求完工,使得土建工程的整体施工不能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影响了工程的交付使用,增加了土建工程的施工成本,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的投资效益。

1.4环境保护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对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如有害气体、粉尘、噪声、杂乱的施工现场、废弃物、高空坠落物等。产生的这些环境问题将会给城市居民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因此,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类似的环境问题。但很多企业在土木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公害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专门的环境公害问题的管理规则。

2.土木工程管理控制措施

2.1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

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直接关系到土木工程的质量,在建筑施工之前首先要制定完备的施工方案,如施工设计,设计技术方案等等。总而言之,建筑企业应该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施工环境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偏差,从而间接保证了工程质量。

2.2.建立完善的技术控制系统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涉及到多项施工技术,而通常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管理十分单一,因此,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控制系统,需借助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能、资源状况、现场条件等制约因素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调整,最终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设计目标。借助计算机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求解其内力和位移,比较分析实测值和预测值,如果两者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及时进行调整,一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同时还要采取测试和现场分析的手段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现场技术控制是全方位的技术控制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施工阶段要建立现场监督机制,针对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控制。

2.3.环境保护措施

2.3.1施工中使用优质的工程材料

施工中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优质的工程材料可以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低,一方面,能尽量避免施工过程造成的气体污染;另一方面,还能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3.2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各种环保技术,减少施工造成的有害气体、粉尘以及废弃物和噪声等施工公害。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控制施工产生的噪音,同时,还能在施工过程中省时、省料,这样就可以缩短施工周期,从而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2.3.3加强施工环节的监管。对于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要注意采取严格的现场管理指导,有效的控制施工垃圾的数量,同时,对于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也要严格控制,保证施工场所保持整洁干净。

2.4.进度管理

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展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进展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保证工程建设项目可以按照合同的要求,如期交付使用。控制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的重点,就是在施工前必须拟定科学有效的进度计划。在进展计划中,要包括所有的施工项目,同时要把所有项目的施工进度都明确地注明。然后还要与所有的分包单位签订详细的施工进度合同,约定好施工的进度和工期,如果延误工期,分包单位必须要进行经济赔偿。此外,对工程施工的进展,在招投标的时期就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在工程开始时就能按施工进展进行控制,同时,可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进展管理工作中,以提高各种施工信息的处理效率,提高进展信息的透明度,促进施工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和进度信息的交流。

2.5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除了做好协调工作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以外,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也是提高土木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一方面还要强化工程质量的监理工作,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合同规定的要求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验收。将整个土木工程的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组织成一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推动其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

要加强政府有关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另外,对农民工工程技术的培训不能只依赖于施工企业,政府有关机构应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这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有利措施。

2.6.加强检测

质量意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要对施工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下属职工进行质量教育培训,使他们明确质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工程现场质量进行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是否严谨、认真负责,这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的优劣。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始终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质量原因不清楚不放过;对质量事故危害性不引起重视不放过;没有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全面不放过。

3.结语

近年来由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推行招投标制度,因此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土木工程管理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其管理是整个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控制,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1.传统模式

传统的设计管理采用业主直接参与管理的模式。业主与众多设计单位签订协议直接参与管理。因而,在此模式下,业主需要组建一个人员众多的管理团队对于各门类与各设计单位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规划,从而从宏观上保证设计的质量与进度,利于达成设计目标。

2.室内设计管理新模式

设计管理新模式是经济飞速发展下要求设计与管理相互统一从而形成更加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的产物。业主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只将要求传达给设计管理方,管理单位根据业主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并承担管理责任。新型的设计管理制度能够将设计管理全面统一形成更加严密科学体系,使得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职责分明,设计与项目开展能够有效进行。

3.设计管理新模式特征

设计管理新模式特征可从如下方面阐述:这一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模式观念,业主不再参与直接管理,不需要再组建人员众多的团队直接与各部门接洽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管理模式,将设计与管理权利和职责统筹交给承包单位,尤其全权负责。这一方式,大大减少了业主方面的人员需求,节约人力资源,同时其可通过承包单位了解到各方面的设计进展与管理状况,减少了工作量,在项目出现问题时,也能够明确责任方,便于及时商议解决问题,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率。在承包单位方面,承包方拥有权力对于项目从室内设计到管理全方面的管制,有利于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更严密合理的体系,促进工程项目又好又快地进展。同时,承包方因其责任,需要提高自身设计水平与综合管理能力来达到业主要求,提高设计水准与品质,因而,新型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承包单位自身的发展,同时将其专业水准应用到设计当中,保障设计质量,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在项目的管理方面,承包单位也应力求思辨,突破创新,形成更加良好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就其本身而言,是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在服务领域的拓展,有利于其在工程建设中提高竞争力。新型设计管理模式解决了业主在应对多家单位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业主的工作量,在人力资源节约与信息的综合整合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推进设计项目整体更快速良好发展。新型设计管理模式由承包单位统筹管理,更有利于其发挥专业优势,加之管理方面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使得设计质量、设计进程等更加优质,从而提高设计整体品质,达成业主要求及设计本身的目标。

二、建立室内设计管理新模式体系

1.管理范围

建筑领域飞速发展的现今,不仅应当关注复杂的公共建筑主题设计,室内设计也成为人们愈加关注的项目,如室内景观、幕墙、照明、消防系统等。因此,为统筹多个项目,避免漏项或返工等情形出现,在项目设计前期应当做好工作。首先,应当实地考察确定现场情形,确保设计科学合理,更能契合周围环境;其次,根据考察内容与分析确定项目定位与功能需求,从而确定项目设计的工作范围与内容与管理范围,保障在具体操作时各环节紧密衔接,使整个项目快速有序进展。

2.室内设计管理新模式结构

在管理方面,承包单位应当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管理。首先,设计与统筹领导整个管理行项目的人必不可少。领导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管理之初,其对整个管理工作着出规划,明确权利与责任;项目进行时,其负责督促与管理各部门紧密衔接,相互配合协调,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在项目尾声,其负责查验项目结果并接洽业主,商榷出现问题,解决与收尾整个项目。其次,管理团队的各人员应当服从指挥,认真履行职责,帮助领导管理项目各阶段工作,推进整个项目进程,提高效率。由上,只有管理团队的每个人权责分明,认真负责才能更好地管理项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北京饭店二期工程项目室内设计新模式实践经验

1.工程概况

北京饭店是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下榻的酒店,建筑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其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的重要入口地段,临近紫禁城,总建筑面积274867m2,是一所集商业、餐饮、购物、公寓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公共建筑,其改扩建项目对于其他设计工程项目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

2.工程项目室内设计管理新模式

北京饭店是集商业、餐饮、购物、公寓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公共建筑,在改扩建的建筑工能定位方面主要着眼于其商业、酒店、公寓属性。在商业功能方面,其定位为高档的国际性商业用房;在酒店功能方面,其定位为五星级酒店;在公寓功能方面,其定位为城市顶级豪华公寓。在项目设计前期,在明确其重要性以及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承包单位应组织邀请专家进行实际考察,明确周边环境与同类型项目,了解原建筑功能布局,对其分析探究从而得出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在具体决策前,应组织专家学者对于前期方案分析论证,深化项目设计方案,从市场与业主视角把握更多可能性,使得项目方案更明晰、更全面。为业主决策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缩短决策时间,提高效率。(1)商业功能规划新模式工程项目前期,设计管理单位应当协会业主组织专家学者对于建筑商业功能分析研究,确定商业定位,明确商业布局,统筹物业管理,从而为落实项目设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推进整个项目快速良好发展。(2)酒店功能规划新模式设计管理承包单位应最后召开业主委托的酒店管理公司研讨会,明确外部市场环境及自身酒店应对措施,强化酒店内部环境(其中包括酒店户型、餐饮、内部设计、照明、消防等方面)。在酒店功能规划方面不仅应当注重主体建筑的外部设计,同时也应将内部设计作为重点,提高舒适度,满足市场需求。(3)公寓功能规划新模式北京饭店的公寓功能定位为城市顶级豪华公寓,因而,设计管理单位应当全面考察国内外豪华公寓的设计,分析市场心理,对比分析户型设计从而确定最佳方案。与此同时,也应将公寓的销售问题作为考虑因素之一,聘请专业的策划团队辅助策划销售方案,完善公寓功能策划。

3.设计管理体系的建立

为统筹多个项目,避免漏项或返工等情形出现,在项目设计前期应当做好工作。首先应当实地考察确定现场情形,确保设计科学合理,更能契合周围环境;其次根据考察内容与分析确定项目定位与功能需求,从而确定项目设计的工作范围与内容与管理范围,保障在具体操作时各环节紧密衔接,使整个项目快速有序进展。在北京饭店项目设计前期,设计管理单位应辅助业主组织专家学者对于其外部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后期设计能够符合周围环境。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对于北京饭店各方面功能进行定位规划,确保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发挥自身最大功能,在商业方面确保其达到高端的国际化标准;在酒店功能方面,细化酒店设计,提高舒适度,满足人们更多需求;在公寓方面,合理规划户型,把握市场动态设计销售方案,降低风险。在各项目环节上,设计管理单位应当加强管理,统筹协调各单位工作,使整个项目进展更加顺利,衔接更加紧密流畅,提高项目效率。

4.设计管理团队选择

在设计管理团队选择方面,管理单位综合考量选择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对于设计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同时,在管理人员对于项目规划设计时,设计管理单位也对主要设计师极其团队进行业绩考量,从而促进促进其自身发展,为项目工程提供更好的水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设计管理团队素质,更促进项目工程设计品质。

5.室内设计管理

为提高设计品质,满足市场与业主需求,在设计管理方面不应只局限与建筑主体设计,室内设计也应成为设计管理的重点予以关注。为避免因考虑不周引起的室内设计各环节脱节或返工,设计管理单位应当明确室内设计承包单位权责,并按时对其工作进行考察,督促各项目顺利进展。北京饭店改扩建工程运用设计管理承包模式顺利完成设计建设,为更多建筑设计管理提供借鉴。其对于新型设计管理体系的运用,不仅促使建筑快速良好进展,同时设计管理单位专业水准也得到充分证明,从而综合体现了新型设计管理体系是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的合理的设计管理模式,也是为社会奉献更多更加优质建筑的重要方式。北京饭店改扩建工程得到了业界以及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对于新型设计管理体系的肯定,为促进其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模式提供动力。

四、结语

第4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当今社会,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全球对于化学行业的关注、需求也不断提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为了能够最大化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化学工程的建设发展,节省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化学生产必须逐渐将化学工程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来。全文笔者也是以此为重点,对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化学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化学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发展方向;化学工程;应用

引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其应用范围也不扩大,涉及到人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化学生产中也应用到了化学工程建设技术,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各个行业的发展当中,化学工程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探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全文也主要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所谓化学工程技术,主要指的是将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开发、研究作为研究的基础,对化学生产过程中的过程装置进行设计、制作以及管理的一项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通过实践证明,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它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利益最大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导着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对于技术的研发、完善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通常情况下,流体状态表现为气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混合,同时流体的压力以及温度都在临界点之上,达到这两种指标的液体便可以称为超临界液体。超临界液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业以及化学工业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正是这个原因,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明朗。这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力度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了生态这一领域,超临界水氧化法的应用便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尽管这些技术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完善,但是这些都体现了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发展前景。

2、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由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化学反应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保护环境者一领域当中。所谓绿色化学,就说对于环境有保护作用,不会产生污染体的一项化学工程技术。通俗化来说就是指:通过对化学技术的运用,来减少甚至是彻底排除掉生活当中一些有害于人们身体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建设有害的物质。通过绿色化学反应技术可以真正实现从源头消除污染体的目的,同时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中,生产、制造出对于环境有保护效果的原料,同时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循环利用这些原料。

3、新的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也是化学工程技术在你化学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体现。从表面意义来说:是指通过分离技术对设备不断进行强化逐渐延生到对生产工艺环节的不断强化,实现能量转化的效率、能源消耗减少、设备变小的目的。这些都是分离技术的重要体现。分离强化技术无论是对社会生产还是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工分离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最开始的化工分离技术远远没有如今的分离技术完善,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利用所有物质沸点都不一样的特性,实现将不同物质从分离塔当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尽管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分离技术越来越多,并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但是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发展当中,人们对于分离蒸馏的研究以及刮膜式分子蒸馏器的研究都相对较少,这两种分离技术还没有十分完善,需要人们不断不断去研究、探讨。当然在科学技术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的作用下,大多数的分离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完善,很多分离技术都被广泛运用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此过程当中,人们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了分离技术的开发、研究当中。比如说:在热力学以及传递的性质等方面的研究,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为表现的分离技术。在热力学的研究当中运用到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和分离技术相结合,这对于分子的分离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人们研究、开发出高效地分离剂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分离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二:传热过程中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1、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从广义来说,通过对时间以及空间这两种尺度的不断研究、探讨为出发点来探寻传热学的规律称为细微尺度。在实际应用当中,细微尺度传热学在传热学当中已经自成分支,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更多关注。通常情况下连续介质的过程中,即使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远远小于物质的特征尺寸,假定还是会成立的。但是当尺度的不断细微化,原本的假定因素还是会随其的细化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造成了传入规律以及流动规律的改变。当今社会,纳米、微米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当中,随着纳米、微米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了纳米、微米科学的魅力。越来越多的领域也开始以细微尺度传热学为研究方向展开研究。其中,多空介质流动传热、微型热管等研取得的重要成果,都是细微尺度热传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

2、强化热传过程的研究进展

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主要是以改进换热器设备为方向进行延伸的研究,实现不断提升传热效率,让设备不断对外释放热力的目的。这项研究对于新传热材料的研发以及传热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这些年来,尽管很多传热研究者都长期关注于对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应用研究,滴状冷凝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传热研究者对于如何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保证冷凝的寿命研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目前而言,传热研究者在对滴状冷凝研究上主要还是针对于: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滴状冷凝,通过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来实现对传热改造的目的。在石油化工生产、机械生产、动力生产以及航天技术等领域,沸腾的传热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长时间段上,对于液体具有高换热强度机理以及发生核态沸腾原因等方面的研究人们一直坚持着。因为影响沸腾的因素有很多,以及沸腾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都决定了人们在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研究上不能用通常的计量方式来权衡。一直到科学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今阶段,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对于加热器表面有哪些影响的研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以及新能源不断被研发出来,并被人们关注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但是这些在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醒着人类,化学工程的研究需要不断进行,同时为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并不断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是未来研究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实践表明要想有效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各个领域的研究。万物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将信息、环境、能源、生物等方面的研究与化学工程研究相结合,不断找出共通点,才能为化学工程技术发展创造新的方向。

四:结论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化学工程技术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电气工程当中,其不仅对于效地提升设备有效性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还能促进电气工程建设的信息、网络、效率化的建设,为电气工程的有效调动以及数据的及时采集、保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帮助电气工程不断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规律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杨.浅谈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291.

[2]桂腾刚.化学工程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6,11:110+112.

第5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环境工程建设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只有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虽然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具体的实际上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难点问题,环境工程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研究环境工程的难点及应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目前,各城市环保工程建设规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水平、建筑节能和城镇绿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虽然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主要是在以工业为主的城市,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而城市径流污水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粗糙,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

2.2生活垃圾处理未达标准

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加大,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一方面城市固体垃圾总量逐年增加,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处理无法达到国家的无害化处理标准。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许多市、县级城市的垃圾处理达不到国家的无害化处理标准。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2.3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但是目前我国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片面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没有重视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园林绿化建设在各地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很多城市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这一现状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因此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3.环境工程建设存在难点的原因

当前环境工程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顺利进展。在环境工程建设中,其难点主要是因为对环保的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管理机制落后4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3.1环保认识不足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对环保的认识不足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首要问题。部分地区政府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重视程度不高,为了追求发展,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水平。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工程建设的做法,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使得环境工程建设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环境工程建设步履维艰。

3.2资金投入不足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技术水平不够。环保投资已成为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建设资金紧、运营效率低是环境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难点。环境工程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单靠政府投入环境工程建设远远不够,仍存在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对有限资金使用不当等问题,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建设的需要。另外,环境工程建设中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使得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环境工程建设没有大幅度的进展。

3.3部门配合不够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各方主体的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支持配合不够,忽视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职责任务不够具体,工作关系不够顺畅,使得环保工程建设中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得力,合力效应未能真正凸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完成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形成了阻力,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推进难度很大。

3.4管理机制落后

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利于规范管理,明显制约着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的步伐。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导致许多环境保护法规未能得到贯彻实施,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的监管效能。

4.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要做好环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步伐,针对上述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可以从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创新环保建设管理机制4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完善环境工程建设。

4.1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认识

环境工程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必要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对政府而言,政府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坚定抓好环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加强环境工程建设的宣传和监督,强化抓好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狠抓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落实,及时向社会环保设施建设和建筑节能工作进展,完善环境工程建设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环境工程建设的步伐。对公民而言,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环境工程建设的义务和责任,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结合公众的力量,积极参加到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中来,有利于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

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积极完善多元化投资建设机制,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使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可以有效解决环境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应对这些参与者给予奖励和支持,对运营成本给予必要的奖励和补助,社会外来资金积极参与到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当中来,有利于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营,确保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只有引 进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规范环境工程建设的运行,环境保护才有可靠的设施支持。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提高环境工程建设中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效率,推动整个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

4.3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

在环境工程建设当中,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利益之争,这就需要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把优化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重点,了解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困难和研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协调好环境建设部门土地资源部门和有关城建单位的利益,从政策法规和技术上,积极引导和支持环境工程建设的工作,并合理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设施,结合环境的评估,对该项目进行引导和监督,避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的情况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6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X射线发现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及放射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医学科学、临床医学的进程,为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

1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将推进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另一方面,社会、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两者微观和宏观因素的结合,将促进医学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甚至使其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医学影像学将如何发展。

1.1随生命科学的进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疾病基因组学)等,将深入和影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和影像学的进程和发展。实际上,生理、功能和代谢成像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并将进一步深入影像学诊治及基础研究、所谓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随医学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进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设备和器械,如多层面螺旋CT、MR(如 脏、神经)专用机等的开发、功能的改进、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和显示新技术(如三维仿真成像、MR频谱以及各种图像的融合)和精确度的提高等;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对比剂的开发和应用,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将不断拓展新领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3随信息科学的进展,由于影像学的数字化、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和远程影像学、远程医学系统,智能型计算机和工作站,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等的进展和应用,网络影像学将会到来。 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人)将会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操作。

1.4社会、地理和环境因素。受人类卫生保健的影响,对重大病痛如癌症、脑血管痛等发生、发展的意义应有新的认识,国内外资料表现,约40 丧病的发生、发展直接或间接与环境因素有关。随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人们健康的认识和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广大人民对安全、有效而微或无创性诊治技术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影像学诊断将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或)基因成像过渡;对比增强由一般性向组织和(或)疾病特异性方向发展,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介入治疗含基因治疗向实时、立体、少或无射线介导,进而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相融合方向发展。对疾病及发生机理的认识,将从器官、细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从个体诊治到群体的卫生保健,如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的筛查等,对疾病防治将具有新的含义。

2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使放射学进入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50~60年代单独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声诊断,也逐步发展成为放射性核素和超声成像。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成像技术,包括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X线数字成像、核医学和超声成像组成的影像诊断学,结合介入治疗共同构成了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介入治疗现已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是临床诊疗科室(专业),以高科技为基础能向广大人民和病员提供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和服务。从而必须改变人们对影像科室和影像医师的认识:既从事诊断又从事治疗。医学影像学作为一个科室(或专业)必须诊治兼备,包括影像诊断、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亚专业分工,同时又要划分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影像学等,各有分工侧重,协调发展,与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进。这样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3医学影像学科建设

第7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内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65-01

农业生产是一个协调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进行生产、获得产品的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态学被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将生态学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就产生了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其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性学科。随着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使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更加普遍与深入。

1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初期,农业生态学主要围绕农作物与农田土壤、气候、杂草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而展开,同时也关注环境对作物分布的影响和作物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20世纪30年代,农业生态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目的是调节环境适应作物生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未将农业生产和环境当做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研究。因此,这个时期的农业生态学没有受到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农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重点,研究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并注意研究系统整体内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和层次扩宽,生态系统水平的农业生态学逐步建立起来。1981年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随后又多次召开了有关农业生态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对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内容体系等进行研讨。到了20世纪90年代,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性社会经济发展主题。步入21世纪,气候变暖、粮食安全、资源生态安全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入。围绕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与适应策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农业清洁生产与循环农业发展、外来生物入侵及其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新的重点和任务[1-3]。

2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农业生态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就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调控途径。从组分与结构2个方面来说,就组分而言,它包括了农业生物组分、环境组分;从结构上看,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3个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系统以直接产品服务及农业旅游等间接服务的经济服务功能;二是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土壤肥力、营养循环、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三是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人文、艺术、科普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4]。

3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气候变暖、环境退化、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全球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生态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领域,农业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战略机遇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矛盾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业生态学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5]。

随着现代生态学、信息学及工程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将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研究领域各内容将不断扩展和深入,在农业生态管理与环境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在研究层次上,农业生态学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上将不断延伸,将从传统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等方面,不断地向农业碳汇碳源平衡与肥、水、药投入效率及其环境效应以及农田污染途径与机制等研究领域深入,并在区域农业资源与生态安全、农田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6]。在研究方法上,充分吸纳现代生物学科和现代信息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和研究手段,在模型构建、“3S”空间分析、定位监测、工程规划设计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生态研究从定性向定量、从宏观向微观、从模式化向工程化方向发展,显著提高农业生态学整体研究能力和水平[7]。同时,学科交叉与融合将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学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将进一步扩展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

4 参考文献

[1] 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陈宜瑜,陈泮勤,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9(1):11-18.

[3] 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李耶波,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 柯克斯.农业生态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5] 刘红梅,蒋菊生.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1(6):69-77.

第8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太空育种;进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S335.2+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37-03

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或称航天诱变育种、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运载工具如飞船、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等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 km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环境(空间宇宙射线、高能粒子、微重力、高真空和弱磁场等因素)诱变农作物种子产生变异后再返回到地面的选育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技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航天技术用于育种的国家。通过太空中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可使种子基因实现地面上难以实现的有益变异,从而缩短地面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试验表明:该技术具有变异幅度大、有利变异增多、能使作物生育期缩短、抗病能力增强和作物产量提高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育种方法。

1 发展历程

1.1 准备阶段(1987~1995)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上了遥远的天空,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非计划育种,只是想观察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产生影响。结果,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上过天的种子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遗传变异,因此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农作物育种。

此后,在1987年9月9日、1988年8月5日、1990年10月5日、1992年8月9日及1992年10月6日,我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育种被列为该工程的重要项目。1994年,有关部门组织一批专家对已搭载品种地面培育情况进行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全国范围的调研。经过农业专家、生物专家、航天专家近10个月的评审,航天育种的前景令与会专家充满信心。为进一步推动航天育种事业的发展,1995年,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等有关部门就进一步加强我国航天育种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门会谈,并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农业、航天和原子能方面的专家一致建议,应将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计划,按照系统工程的办法组织实施。

1.2 立项阶段(1996~2005)

1996年1月16日,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给中央写信,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6月,农业部联合中国航天总公司向原国家计委报送了《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0年2月17日,原国家计委批复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10月,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向原国家计委报送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0月12日,《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评估。

2003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了“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1.3 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2月5日,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报送国防科工委。4月19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明确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的各项内容。7月2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航天育种工程开始实施。

2006年2月15日,国防科工委审查通过育种卫星有效载荷状态。3月14日,农业部、国防科工委联合了《育种卫星装载材料征集指南》。4月26日,农业部组织召开了育种卫星装载材料评审会。6月9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了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二次大总体协调会。7月,育种卫星和运载火箭完成全部工厂研制工作,卫星待命进场发射,同期卫星装载种子完成筛选和初步分析工作。9月9日,我国第一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4日,在轨运行15天后,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四川遂宁回收场成功返回。9月26日,国防科工委将返回的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航天育种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卫星返回后,经对航天飞行后的种子材料进行必要检测,农业部即按不同的生态区域,组织全国各有关育种科研单位全面展开地面育种研究工作。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共装载包括水稻等在内的九大类作物共计2 020份,总重量208.816 kg,涉及152个物种,包括水稻382份,麦类3种363份,玉米226份,棉麻4种118份,油料5种264份,蔬菜31种201份,林果花卉36种100份,微生物菌种16种116份,小杂粮等52种250份。参与地面育种的科研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12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个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17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研院所。地面育种的研究内容包括,严格按照统一的育种试验规范全面开展地面试验研究,从中筛选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的新材料,培育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结合空间环境探测及地面模拟空间环境因素试验,开展空间环境因素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力求回答航天环境诱发生物变异的机理等基本科学问题,促进航天育种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2 航天育种成就

经太空育种和多年地面种植筛选,截至目前,通过航天搭载已培育出了50多个具有稳产、高产性能的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系)。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番茄、青椒和芝麻在内的30多个新品种或新组合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已进入市场推广;几十个后续品系已进入区域试验或品种审定阶段。农业专家表示,传统的农业育种一般需要8~10年时间,而航天育种有可能将时间缩短一半。目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品种选育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出路,航天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例如,福建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3个水稻品种,6.7 hm2面积上单产达到12 000 kg/hm2。其“中II优航1号”是全国首个6.7 hm2面积上单产达到13 500 kg/hm2的超级稻,至今仍保持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国6.7 hm2面积单产3项世界记录,推广面积达到13.3×104 hm2。它将优质、超高产合于一体,在福建省晚杂优区试中,产量比对照品种汕优63平均增产9.61%,达极显著水平,单产和日产均居参试组合首位,创“六五”攻关以来该省所有参加省区试品种、组合产量最高纪录。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六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标准。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现正加速示范推广。

华航1号水稻新品种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可增产10%,单产达7 500 kg/hm2以上,已推广20×104 hm2以上。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的部分水稻和小麦新材料已分别进入常规育种及杂交稻育种计划,并为全国多家育种单位所引进和利用,对促进稻麦育种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空间诱变技术育出的青椒单果重在250 g以上,单产7.5 ×104 kg/hm2左右,维生素C含量增加20%。江西广昌县利用航天育种培植出了特大粒白莲种卫星3号,每粒莲子2.4 g以上,比常规品种可增产60%,目前成了江西广昌的品牌和脱贫致富产业。利用空间育种,我国科学家还培育出了特大粒的红小豆、特长的油菜、含铁量增加69%的巨穗谷子,紫色、红色、茶色、绿色的水稻,早熟高产的红薯和高产大葱等。专家认为,以上成果均是利用其他育种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突变体。

太空5号是我国利用航天技术育成并审定的第一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育成),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品种,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经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分析,粗蛋白质含量10.6%,湿面筋22%,吸水率54.2%,形成时间1.7 min,稳定时间1.8 min,达到国标优质弱筋小麦标准。

我国专家还充分发挥航天诱变种质创新的优势,获得了大量特异性十分突出的稻麦新种质、新材料,如优质抗倒型水稻新种质“航1号”和“航81号”,优质大穗型水稻恢复系“航恢6号”、“航恢7号”、“航恢8号”,优质极早熟小麦新种质“早优8581”等。目前,这些新种质已广泛应用于稻麦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育种。与此同时,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航天环境各因素的诱变特异性,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为全面探索航天诱变育种机理和建立航天育种技术新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 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研究应用总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作物空间环境响应或诱变机理、提高突变预见性和选择效率等基础研究方面明显滞后于应用研究。为了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理论方法学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明确航天诱变育种作用的机理,特别是要深入探讨空间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寻找与空间诱变育种有关的主要环境条件,弄清空间诱变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建议在国家“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中设立重大项目或重点项目,促进航天育种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作物航天育种技术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它育种方法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航天诱变育种仅限于植物种子和微生物等材料的搭载,搭载材料的研究工作多数还停留在大田突变体的直接筛选上,而缺乏对于不同作物、品种或组织等对空间条件的敏感性差异的比较研究;我国航天诱变技术在不同作物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在水稻、小麦、番茄、青椒等作物上应用较为成功,但在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上尚待深入研究应用。将细胞工程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等与航天诱变技术有效结合以大幅度提高育种选择效率方面还十分薄弱。作物航天育种的理论、方法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参 考 文 献:

[1]刘录祥,王 晶,赵林姝,等.作物空间诱变效应及其地面模拟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04,18(4):247-251.

[2]刘录祥,王 晶,赵林姝,等.零磁空间诱变小麦的生物效应研究[J].核农学报,2002,16(1):2-7.

第9篇: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范文

选用固定尺寸的钢钎作为测试材料,进行矩阵式的排列。以行数和列数为统计。统计出钢钎之间的距离。通常以2到3米为适宜。也可以根据实际地址情况来具体决定间隔长度。将这些钢钎钉入监测的坡面内,留出一定的长度,便于统计与编号。在施工或者汛期结束后,测量预留长度的剩余,计算对水土的侵蚀与具体影响为多少。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代设备,以一定时间段为单位定期的进行监测。实地调研,掌握一手数据。可以使用测量仪器如(gps能够实时的测量出土地的立体信息同时进行制图工作、测高仪、标尺等等)。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检测各个时期的工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准备监测工具确定监测组成员。对地理位置进行采样。从地理信息、天气信息、土壤特性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统计。以便帮助中期和后期进行更好的工作。进入到监测实施期,就要确定样方,设定采集和监测具体点。定期进行观察。观察水利工程的进展情况。在水利工程进展中是否有对水土进行大量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设置水土保持预案。在水利工程进展后期以及水利工程结束后,要合理进行水土恢复工作。计算水土流失量,设置水土恢复方案。比如土回填、植被恢复造林、防止水土继续流失等等。

3水土保持措施(以河道水土保持为例)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