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2、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2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3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第4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1.读准字音、辨析词义

(1)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阅读时值得注意。如《陈涉世家》里“陈胜王”中“王”读“wang”(去声),称王的意思“;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中“乘”读“sheng”(去声),四马拉的一辆车的意思“,骑”读“ji”(去声),一人一马的意思。唐代王维的诗《鹿柴》中“柴”读“zhai”,是寨子之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读“sheng”(阴平),承受之意《;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华”读“hua”(阴平),花白之意。

(2)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常用的虚词有:之、乎、者、也、矣、焉、哉等。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安”字: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哪里,怎么)。“具”字:故人具鸡黍(准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俱”,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再如“名”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指出);名之者谁(命名,起名字);卷卷有爷名(名字)。词的活用、通假字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长期的积累中,一些字词理解上的障碍都会迎刃而解。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特征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注意古人意思表达、语法等方面和今人的差别。

(1)判断句。常有这些句式特征:……者也;……者……也;……也。有时用“为”或借助副词“乃、则、诚”等来表示判断语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陈胜者,阳夏人也;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倒装句。常有这些句式特征: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局;如:何陋之有?(有何陋?)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定语后置句;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状语后置句;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3)省略句。主要是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如《桃花源记》中(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学生可以通过各环节的学习、积累,储备“知识库”,形成系统;可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把握文章大意,乃至突破文字的外壳,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与古人灵魂的碰撞。

二、丰富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文言文用词精当、意蕴丰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学习者通过反复诵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走入古人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博怀和非凡智慧。这样,有助于学习者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陶冶情操。《初中语文课文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丰富阅读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必由之路。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四书五经》对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文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更应该扩大听闻,潜心阅读,传承弘扬。

三、摸索规律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掌握技巧,摸索规律,切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1)归纳法。学习中要善于比较、归纳。比如一词多义、词的活用、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等,我们可以细加甄别,通过辨析掌握其意义及用法,印象更为深刻;常见文言句式有哪些,有何特征,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2)推衍法。当然,阅读中免不了词句理解上的障碍,可以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或上下文的联系,来推衍词义,把握句子大意。

(3)联系法。而对于领会文章要义及作者思想情感,除了从作品本身去挖掘和感悟外,不妨去参照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洞悉作品的文化及思想内涵。

第5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有关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诵读、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概括、形象的把握、阅读的感受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具体考查要求如下:

①朗读停顿。要求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正确地划分出文言句子的节奏。

②字词解释。结合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③句子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理解文言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文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④内容概括。主要是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要求能用简明的语言把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事件等概括表述出来。

⑤形象把握。要求能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能借助文言语句、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

⑥感受评价。考查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就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阅读材料看,有许多省市在教材中选择,也有不少省市选自课外。不管哪种,都要把重点放在平时的积累上。要多读多背,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将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适当地读些课外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试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答题的速度。

【牛刀小试】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宅酆镐①,近戎人②,与诸候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③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周宅酆(fēng)镐(hào):西周的都城酆镐。②戎人:少数民族。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宠妃。

6.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诸 侯 之 兵 数 至 而 无 寇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约() ②闻()③说()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

9.后来“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10.你觉得幽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11.读了选文,联系学习或生活,谈谈你的启示。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乙】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①,斥逐②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③。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④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⑤,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陶宗仪《说郛》)

【注释】①不肖:不成才。②斥:职责,斥责。逐:赶。③如礼:按照该有的礼节、仪式。④恻然:同情的样子。⑤驯谨:顺从而谨慎。

12.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尽 以 家 财 付 孝 基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异()②丐()③委()

14.甲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正确译文是()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周围同县的人家去拜望。

C.父亲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15.甲文中的“仲永”和乙文中的“富人子”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请依据甲乙文段内容填写下表,并分别说说造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仲永: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人子: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甲乙二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2页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答出两条即可)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

6.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7.①约定 ②听到 ③通“悦”,高兴。

8.当戎人来进攻时,击鼓互相传告,诸侯的军队都会前来,救护天子。

9.因为幽王前几次击鼓并没有戎寇进犯,是为了搏取褒姒一笑。这次击鼓,诸候同样认为是幽王为了搏取褒姒一笑,所以没有去。

10.是一个荒误国、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的昏君。

11.例:做人做事,我们都要诚实,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否则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三、

12.尽以家财/付孝基

13.①感到惊奇 ②行乞 ③委托

14.C

第6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一、选择题(8分)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

B.要塞(sāi)瞥见(piē)惊骇(gài)歼灭(qiān)

C.俨然(yān)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

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倾泄肃穆制裁富丽堂皇B.执著琐屑赃物大厅广众

C.融和渴慕健忘荡然无存D.狼籍疏懒能耐骇人听闻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你可以站在一块礁石上,领略一下当年曹操“观沧海”时的那种宏伟气魄,你的心胸立刻会变得非常,视野马上会变得非常,心头聚集的愁云会让清爽的海风吹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对生命真谛的无限和对美好的明天的无限。

A.宽广开阔憧憬渴求B.宽广开阔渴求憧憬

C.开阔宽广憧憬渴求D.广阔宽广憧憬渴求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

A.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B.通过老师教育,他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二、背诵填空(10分)

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

3、苔痕上阶绿,。,往来无白丁。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语言综合运用(6分,每题2分)

1、仿照例句再续写两句,构成前后连贯,内容和谐的排比句。

护士犹如天使,捧出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每个病人。

2、将下边的简讯压缩成一句话消息。(不超过30个字)

上海手表厂近日试制成功一种新型手表。这种手表的外形同普通男式电子表相仿,表内储存了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日历,既能显示时、分、秒、星期、月、日,又能作加、减、乘、除运算,最多可计算8位数,同时还具有闹钟的功能并可作秒表使用。这种手表已于2000年元旦投入市场。

3、口语交际:

说话要得体、连贯。请你在下面的语句中的空白处,完成句子,使之得体连贯。(2分)

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在瑞士的洛桑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记录,他回国受到热烈欢迎。如果你是迎接者,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题目:(36分)

(一)

⑴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⑶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⑷“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⑸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⑹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⑼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的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⑽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①我是一个

②阿长是一个

2、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什么?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子是哪句?(2分)

3、第⑹段划横线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对阿长什么样的感情。(3分)

4、四本小小的书之所以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是因为什么?(3分)

(二)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关。争宠着雪的,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2分)

2.从内容上看,与第①段文字相照应的段落是第段。(2分)

3.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2分)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选一句赞美春天的,写下来(2分)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4分)

俨然: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不足: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所表现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为现实?我们应当怎么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1.词语解释;2.句子翻译;3.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4.品味语言:5.鉴赏景物描写和文段意境;6.概括景物特点;7.想象和描绘景物;8.文言现象;9.写作方法等。

常见题型:选择、词语解释、翻译句子、简答等。

【新题演练】

一、《桃花源记》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病终寻向所志

B.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C.层层指数(《山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D.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下列加点的“之”与“渔人甚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左臂挂念珠倚之(《核舟记》) D.何陋之有(《爱莲说》)

3.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④便扶向路( )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

5.将文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作者陶渊明在文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礼会理想?请你对这一社会理想作简要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石潭记》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握之界

B.以中有足乐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其一犬坐于前(《狼》)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 ) ②鱼可百许头( )

③怡然不动( ) ④往来翕忽( )

⑤悄怆幽邃( ) ⑥以其境过清( )

4.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将《小石潭记》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段文字写得生动传神。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文章,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岳阳楼记》阅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一

1.下列句中的“一”,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一”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B.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D.不觉呀然一惊(《童趣》)

2.下列四个选项中,与“吾谁与归”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处汀湖之远则忧其君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D.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朝晖夕阴( ) ②薄暮冥冥( )

③宠辱偕忘(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⑤则有去国怀乡( ) ⑥至若春和景明( )

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文章,说说作者前后描绘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色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用哪两句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醉翁亭记》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句中“翼”的文言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B.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B.行者休于树 私拟作群鹤舞于宅中

C.醒能述以文者 无从致书以观

D.故自号日醉翁也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野芳发而幽香( )

③杂然而前陈者( ) ④树林阴翳( )

4.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6.试用简洁的文字概述选文最后一段描写的四幅画面。

五、《记承天寺夜游》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荐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C.月色入户 故外户而不闭

D.左臂挂念珠倚之 山川之美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盖竹柏影也(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8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关键词:《桃花源记》 人物 结构 语言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谈画画技法时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论画体》)也就是说画画时要“以少胜多”,以点带面,切忌全面而细密。看来《桃花源记》是深谙此道,不愧精品。

一.精美的构图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桃花源记》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胡尾、情节完整的故事,时空转换之大,让人惊叹。全文通过五幅图画,将全文连接起来。第一幅:桃林美景图。这是渔人偶然发现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第二幅:怡然自乐图。作者通过渔人眼光看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三幅:民风淳朴图。这里的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四幅:探访桃源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第五幅:高士未果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五幅图构成一个整体,第一幅图是自然景物的素描。第二幅图是景与人的和谐,大处泼墨,小处点染。第三幅图写人的细节,用了特写。第四幅图写太守和渔人,用了速写。第五幅图,写高尚人士,用了定格。五幅图中,人是主体。渔人是线索,他贯穿文章始终,串连画面。桃花源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桃花源外,有太守,有刘子骥。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独特。这五幅图,构思精美,缺一不可。

二.精确的人物

1.群体桃花源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陶渊明写人,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就传神表现出了人物的形象,简洁含蓄而有韵味。特别是桃花源中的人。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是“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桃花源诗》),“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怡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源人是作者精神的芙蓉,但作者惜墨如金,以占带面,留白自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补充。

2.个体世上人。

①高尚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晋书》中说刘子骥,好游山泽。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同,经常相约游山玩水。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寻病终,这件事是作者虚构的,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使人们只能凭空想像它、羡慕它的存在。目的是说明了作者对当世的失望,想找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苦恼。

②贪婪是太守。作者写太守用了一个字“即”,不置褒贬。但透过纸背,似乎能看到太守发现“桃花源人”的惊喜,能补收赋税的激动,扩大人口的果断,毫不犹豫,马上行动。

③俗人是渔夫。武陵渔人是渔夫,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渔夫。我国在古诗词中,常把渔夫喻为世外高人,超然物外,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伍。如王维“宛是野人也,时从渔夫鱼”中的渔夫,陶醉于山水之间,自在闲适;元结“谁能嗳乃,嗳乃感人情”中渔夫,远离尘嚣,得道超然。而《桃花源记》中渔夫,没有超凡脱俗的品性,处处充满了世俗。他迷路身处美景,而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他被某种强烈的欲望所主宰,不顾危险,依然故我。到了桃花源后被桃花源人盛情款待,理应知恩图报,但他一出来就处处都做了记号。心机缜密。对桃花源人对他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置若罔闻。便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背信弃义。可见,渔夫固执、虚伪、贪婪。其行为与桃花源与淳朴、善良的桃花源人形成鲜明对比。

三.精巧的结构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运用迭起的悬念把文章串连起来,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四.精当的语言

本文语言精当,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写景用“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为渔夫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景物作了铺垫。“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渔夫说了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皆知的事,联系上下文就可以推知,渔夫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战乱历史。所以桃花源听过后,为外边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一个“世”,含义无穷。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现在是秦始皇的多少“世”,更不知道后来的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使人感觉到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世界,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不足为外人道、屋舍俨然、别有洞天、无人问津”等后来都演变成了成语。

第9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范文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必须理解文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

一、文言判断句特点及翻译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文言判断句的特点是主语和谓语直接相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文言里的“是”多作代词),而是借助语气词,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判断的。文言判断句主要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一)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1.用“……者,……也”的。(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者”和“也”都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上“是”。)

例如:(1)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鸿门宴》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师说》

2.单用“者”或“也”的 。(“者”和“也”同样不译,也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

――《游褒禅山记》

(4)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粮食,是君王治天下用处最大的,是政治上的根本事务。)

――晁错《论贵粟疏》

(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项脊轩志》

(6)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秦国力量的削弱。)

――《烛之武退秦师》

(7)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石钟山记》

3.句尾用“者也”的。(“者也”同样不译,也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例如:

(8)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爱莲说》

(9)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

――《晏子使楚》

(二)用副词“乃”“则”“即”“皆”“系”等表示判断,有的还要用语气助词来加强判断。判断句中的“乃”“则”“即”“皆”等副词,皆有系词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只是”。

例如:(10)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

――《汉书・谷永传》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岳阳楼记》

(12)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军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1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我侯嬴只是东门的守门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

(14)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态的……)

――《病梅馆记》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论语・为政》

(1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你是一只忘恩负义的狼,一旦飞黄腾达便无比猖狂。)

――《红楼梦》

(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判断句中的“为”也兼有系词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如:(1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所以现在墓中安葬的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

(1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像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鸿门宴》

(四)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判断句中的“非”也兼有系词的作用,可译为“不是”。这是“非”的最常见的用法。

例如:(19)拾视之,非字而画。(拾起纸片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画。)

――《促织》

(2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六国论》

(五)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句式相同。例如:

(2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桃花源记》

(2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在偏僻边远的州郡……)

――《赤壁之战》

(六)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动词,也不用语气词,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翻译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23)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豪杰。)

――《赤壁之战》

(24)秦,虎狼之国。(秦国是虎狼似的国家。)

――《屈原列传》

(2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鸿门宴》

二、文言疑问句特点及翻译

文言疑问句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主要区别,一是疑问词不同,一是语序的不同。文言疑问句一般都含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语气副词,但所用的疑问语气词和现代汉语疑问句全不相同,所用的疑问代词、语气副词、固定结构,除个别的,也不相同。文言疑问句的翻译一定要把语气译出。文言表示疑问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单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恶等)。

例如:(1)座中泣下谁最多?(在座的人中谁落泪最多?)

――《琵琶行》

(2)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不嫁给这好郎君,以后你想怎么办?)

――《孔雀东南飞》

(3)吾子其曷归?(您大约什么时候回去呢?)

――《左传・昭公元年》

(4)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然明对子产说:“为什么不把乡校毁掉?”子产说:“为什么?”)

――《新序・杂事》

(5)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呢?”)

――《鸿门宴》

(6)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师说》

(7)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移山》

(8)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懂得您的用意呢?)

――《齐桓晋文之事》

(二)单用疑问语气词(乎、欤(与)、耶(邪)、哉、诸等)。

例如:(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没有,可以吗?)

――《石钟山记》

(10)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何况那些在乡间没有名气的人呢?)

――《五人墓碑记》

(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

――《六国论》

(12)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这种程度啊!)

――《病梅馆记》

(1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

――《庄暴见孟子》

(三)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同时用。

例如:(14)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龟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季氏将伐颛臾》

(15)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五人墓碑记》

(1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是什么原因呢?)

――《石钟山记》

(17)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现在越国已经降服了,您还有什么要求呢?)

――《勾践灭吴》

(四)语气副词与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同时用。

例如:(18)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王侯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触龙说赵太后》

(19)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如今您的恩惠足以达到鸟兽身上,而功德却到不了老百姓身上,又为什么呢?)

――《齐桓晋文之事》

(2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师说》

(五)单用否定词。

例如:(2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

(2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老了,还那么能吃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用固定结构。

例如:(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不也很愉快吗?)

――《论语・学而》

(2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盗吗?)

――《晏子使楚》

(25)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不任随心意决定去留?)

――《归去来兮辞》

(2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季氏将伐颛臾》

(2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为什么一定要君王劳神费心,代行百官的职责呢?)

――《谏太宗十思疏》

三、文言被动句特点及翻译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在文言文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被动句的翻译一定要把有关对应的词语译为“被”。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构成方式。常见的有如下形式。

(一)“于”字式

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例如:(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那么,现在那些达官贵人,一旦犯了罪要受到惩罚,有的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所收留……)

――《五人墓碑记》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过,又不被时下所约束,来向我学习。)

――《师说》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往往是由细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伶官传序》

(4)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然而军队被陈涉打败,土地被姓刘的人夺走。)

――《汉书・贾谊传》

(二)“为”字式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伶官传序》

(6)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鸿门宴》

(7)今为速往,恐为操所先。(现在如不赶快前往,恐怕就会被曹操抢先。)

――《赤壁之战》

(8)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别人杀害。)

――《信陵君窃符救赵》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做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鸿门宴》

(三)“见(受)”式

用“见”“见(受)……于……”表示被动。例如:(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而被猜疑,忠诚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屈原列传》

(1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众人都昏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列传》

(12)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永远地被有道德修养的人取笑。)

――《庄子・秋水》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来受别人的控制。)

――《赤壁之战》

(四)“被”字式

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与现代汉语句式相同。

例如:(1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还记得周先生被捕,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

(1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成为过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无标志式

动词本身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含被动意味。与现代汉语句式相同。

例如:(1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邯郸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六国论》

(1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屈原列传》

四、文言省略句特点及翻译

句子中省略某些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为多见,而且有些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里也经常被省略。其句式的实质是句子成分不全,今译时,应联系上下文补出。文言省略句有以下六种情形。

(一)省略主语,括号内为省略的词语,下同。

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永州的郊外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花纹,碰过的草木,全部都会死去。)

――《捕蛇者说》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对张良说:“……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鸿门宴》

(3)(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录毕,(余)走送之……(经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书,亲手抄录,定好日期按时归还……抄录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人家……)

――《送东阳马生序》

(4)(曹刿)问:“(公)何以哉?”公曰:“衣食所安,(寡人)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问:“(您)凭什么条件作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曹刿论战》

例(1)承前省;例(2)蒙后省;例(3)自述中省略;例(4)对话中省略。

(二)省略谓语动词。

例如:(5)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士兵的勇气便会减弱,第三次士兵的勇气就会消失了。)

――《曹刿论战》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中间,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加以学习,他们的缺点而及时改正。)

――《论语・述而》

(7)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老臣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上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8)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子丹到荆轲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六国论》

例(5)、例(6)、例(7)省略谓语动词;例(8)省略动词短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例如:(9)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尉官拔出宝剑,吴广奋起,夺过杀死尉官。)

――《陈涉世家》

(10)每字为一印,火烧(之)令(之)坚。(注:“令”省略兼语)(每个字做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坚固。)

――《活板》

(1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项王说:“真是壮士!给他一杯酒。”于是左右就给一大杯酒。)

――《鸿门宴》

2.省略介词宾语。

例如:(12)竖子不足与(之)谋。(这小子不值得同共谋大事。)

――《鸿门宴》

(13)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这个渔人一件一件地向详细说了听到的事情。)

――《桃花源记》

(1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相如拿着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准备拿往柱子上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如:(15)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杞子从郑国派向秦国报告。)

――《之战》

(16)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希望让能补充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

(1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回到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例如:(1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鸿门宴》

(19)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现在把钟磬放水里。)

――《石钟山记》

(2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非心服也。(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的原因,被他的军威所迫罢了。)

――《赤壁之战》

(21)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一百金把它买到。)

――《荆轲刺秦王》

(22)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有时早上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江陵。)

――《三峡》

(六)省略分句。

例如:(23)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于己为有悔。(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游褒禅山记》

五、文言变式句特点及翻译

所谓变式句(又叫倒装句),是比较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有些句子的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其句式的实质是文言里的句子中的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今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要求翻译。文言句式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四种。

(一)主语后置(或曰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愚公移山》

(2)甚矣哉为欺也!(做这种骗人的事太过分了啊!)

――《卖柑者言》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即“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3)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石钟山记》

(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很冷,砚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写工作。)

――《送东阳马生序》

(5)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寡人之于国也》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即“疑问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7)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鸿门宴》

(8)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鸿门宴》

(9)子何恃而往?(您凭什么前往呢?)

――《为学》

c.通过“之”或“是”(即“宾语+之或是+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文章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师说》

(11)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烛之武退秦师》

(12)俗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是说我啊。)

――《庄子・秋水》

(1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次出兵难道是为我吗?为的是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左传・僖公四年》

(1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季氏将伐颛臾》

(15)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推举出有才能的人,我得到就重用他们。)

――曹操《求贤令》

2.介词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即“疑问代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6)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岳阳楼记》

(17)不然,籍何以至此?(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误会到这种地步呢?)

――《鸿门宴》

b.非疑问句中,“以”有宾语(即“名词或数量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8)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怒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诗经・氓》

(1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论语・为政》

c.方位词,作介词的宾语(即“方位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20)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限制性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而修饰性的定语常放在中心词之后,后者则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都有词语作标志。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四种格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带领能的三个子孙。)

――《愚公移山》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想找个的人,也没有找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的石头,到处都是。)

――《石钟山记》

2.“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魏忠贤这场祸乱中,的官员,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五人墓碑记》

3.“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例如:(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的庙堂[指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处在的江湖 [指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岳阳楼记》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的爪牙,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心专一[的缘故]。)

――《荀子・劝学》

4.“中心词+数词(或数量词)”的格式。

例如:(7)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于是替长安君配备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刀和箭头,用它铸成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过秦论》

(9)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的四周有十几亩土地,院子里还有草屋。)

――《归园田居》

(四)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大多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都要提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因此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介词结构“于……”后置。翻译时,多提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少数则只能作。

例如:(1)青,取之,而青……(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更青……)

――《荀子・劝学》

(2)得双石……([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

――《石钟山记》

(3)人固有一死,或重,或轻。(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的人死得。或译为“人总有一死,有的重,有的轻”)

――《报任安书》

(4)公与之乘,战。(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

――《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乎……”后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如:(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荀子・劝学》

(6)生,其闻道也固先,吾从而师之……(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师说》

例(6)“乎吾前”也可译为:在我前面出生的人,而句中的“乎吾”今译时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补语。

3.介词结构“以……”后置。翻译时,多提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如:(7)为坛而盟,祭。(筑起高台盟誓,[用尉官的头]作祭品。)

――《陈涉世家》

(8)掭,不出。([用尖草]搅动,蟋蟀仍不出来。)

――《促织》

【备考训练】

一、文言判断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认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2.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政。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烈(注,人名)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汉书・疏广传》)

3.从令纵敌,非良将也。(《三国志・曹彰传》)

4.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北史・裴侠传》)

5.闻太子所欲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庄子・说剑》)

二、文言疑问句练习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①?”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②”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纺:系。

2.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桀(夏桀)其孰为此?

2.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

3.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使尧在上,咎繇(人名,法官)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刘向《说苑・理政》)

5.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责力传》)

6.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庄子・说剑》)

7.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唐・孙樵《书褒城驿壁》)

三、文言被动句练习

(一)选择题。

1.“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的正确译文是()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2.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D.请而反之。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鸠,同“纠”,聚集)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刘向《说苑・理政》)

3.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使力也。(《汉书・丙吉传》)

4.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5.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后汉书・朱晖传》)

四、文言省略句练习

(一)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补出画线部分所省略的词语。

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魏泰《东轩笔记》)

2.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五、文言变式句练习

(一)选择题。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2.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3.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孔子家语・颜回》)

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苏轼《放鹤亭记》)

7.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