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病理学转移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转移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理学转移的概念

第1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病理教学,病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R36-4

培养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如何在医学基础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是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医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各学科承接,在医学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对于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概念多,抽象难懂。如何在病理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而且有分析、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的能力,并初步具备医学科研能力,这是病理学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2]。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我们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以理论课为基础,小班课讨论为辅,并加入临床案例分析相融合的立体教学方法。

1. 病理理论课教学的改变:

(1) 总论与各论知识相互渗透:

因为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在传统的病理教学中教师会先上总论再学各论,但总论中概念多,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因此在总论的教学中可以将各论中相关的内容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总论中讲到组织的损伤和修复时,可以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心肌梗死作为例子,提出问题:心肌梗死属于那种类型的坏死,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心肌梗死后机体怎样进行修复,修复后会出现什么样并发症,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进行引导,不仅使学生开动了脑筋,也彻底掌握了基本知识。在各论的学习中,及时对总论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意识到很多复杂的疾病中包含着相同基本规律。

(2)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病理的许多概念是从形态学上总结而来,学生直观地看到患病器官的大体病理标本、显微病理学及其临床表现时,理解会深刻很多。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做到。我们在讲解病例时,尽量用幻灯片的方式将这三点全面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密切关系。不仅如此,疾病是一个动态的的变化过程,例如心肌梗死的形态学变化,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血栓的形成及栓子运行的途径等都是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展示大体标本及切片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flas,让学生迅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白在不同时期病变的表现不同,培养学生以动态的思维去分析疾病。

(3)布置小论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初步科研能力

病理课本只是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疾病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学有余力或者对某些疾病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这显然是不够的。阅读专业书籍及相关论著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尤其后者通过对一个疾病相关文献的阅读可以把该疾病发现、命名、基本病理变化、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全部了解,不仅知道了疾病的来龙去脉,更培养了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病理权威专业书籍及专业网站(目前很多病理学的学习资料及新进展都可以通过医学网站获得)介绍给学生,通过课后布置小论文的方式,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2.在小班课中引入病例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病例式教学在多个医学教育学科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广泛的一种教育方式[3]。临床病例讨论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病例,选取的病例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标本的大体和镜下改变,很多是病理课本并未涉及到的部分。提前让学生观察标本,并把讨论资料发给学生,在病例讨论中很多临床知识学生并未学到,但自学是每个医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主动查找资料,完成讨论材料的准备。小班课时请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制作的PPT,对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治疗原则等进行阐述,老师则围绕病例,层层剖析,适当地提问,加以引导。在我们的实践中,学生往往很有热情,讨论也很热烈。通过讨论活动学生们不仅对理论知识认识更深,而且学会从复杂的各种材料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抓住疾病本质。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开始主动地阅读感兴趣的医学论文。

3 体会

通过对病理理论及小班课教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D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主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对教师同样如此。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病例,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可能涉及面很广,不仅要耐心细致地回答,有些问题可能当时回答不了,下课后翻阅资料后才能回答,因此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总之,在病理的教学改革中,学生及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改革中,学生对病理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在病理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临床学习,甚至临床工作都会大有裨益。

[1]潘兴寿,黄照河,蓝景生.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3):117―118.

[2]张启良,刘玮,李菊英.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90―192.

[3] Kumar K,Indurkhya A,Nguyen H.Curricular trends in instruction of

第2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肿瘤;说课

医学高职高专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和广大基层培养技能型医疗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三年制教学的时限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学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且复杂等情况。“肿瘤”章节是病理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以及为什么的一种教学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1]。笔者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说教材

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6版,主编为王斌、陈命家,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十章肿瘤的第一节至第四节,P114-124。

1.1教学内容“肿瘤”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病变。按照教学计划,“肿瘤”章节内容有2次课,这是第一次。在学习该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三大基本病变知识。详细内容包括肿瘤的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其中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代谢特点,生长和扩散,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五个内容)、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良恶性肿瘤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1.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2.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肿瘤的组织结构、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代谢特点。

1.2.2能力目标通过肿瘤的基本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及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向教师、病人及家属就肿瘤发病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并能对某些肿瘤的形态、生长特性、扩散规律及病人预后等进行描述。

1.2.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入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医疗公德和行为规范。并提出“假如我是一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安乐死”等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教学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

1.4学情分析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时相对较少,在本次课不考虑进行肿瘤相关内容的深层次的讨论,仅先传授肿瘤基本知识。

2说教法

2.1教法的选用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2.1.1讲授法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目前理论课教学还是提倡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先对肿瘤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先有初步认识。

2.1.2多媒体演示法能减少板书耗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将肿瘤相关的图片,包括肉眼观图片和镜下观图片,较好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病变的理解更形象化,有利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强化。

2.1.3比较法难以区别的内容的对比学习。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本次课的重点,笔者从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复发、转移、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并用顺口溜强化恶性肿瘤的特性是“分化不好生长快,转移侵袭加破坏”,使学生能更正确的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对学生日后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帮助。

2.1.4情境教学法针对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课间和课后,在学生中进行情景话题讨论,如“假如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为了减轻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具的选用主要包括将1-2例典型的肿瘤大体标本带至课堂,并将病理图片制成图文库在课堂上演示。

3说学法

3.1学法的选用四环节常规法:预习法、听课法、练习法、小结法

3.1.1预习法通过细读和自我“质疑”,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2听课法由于本次课是肿瘤基本理论课,还是主要以讲授式的课堂传授来完成,期间穿插师生交流。

3.1.3练习法讲授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将试题库中该内容的练习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后,会提问“下列哪一项不是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选项为“A异型性小,B膨胀性生长,C生长速度缓慢,D手术容易完整切除,E会转移”,让学生集体作答。

3.1.4小结法督促学生:“三看”看课本、看笔记、看练习。“二列”列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提醒学生课后“三做”:做练习题、做精品课程网络内容观看、做授课内容整体温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3.2学法和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学习指导。

3.3教学设计中有学法的内容在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方面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也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自由发挥力。

4说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用时为3-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堂课的增生性炎症病变中的炎性假瘤,来导入肿瘤内容。炎性假瘤是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和真性肿瘤的外观形态很相似,好发于肺和眼眶,极易误诊为肿瘤。但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凭肉眼观就对肿物进行定性,因为病理学最主要是依靠显微镜和基因水平观察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炎性假瘤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慢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这些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没有真性肿瘤的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那这些“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真性肿瘤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认识和区别这些病变。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4.2讲授新课用时为60-70分钟

4.2.1教法通过将肿瘤基本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讲解,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本次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4.2.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4.2.3教具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规范多媒体课件的板书,使学生条理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4.2.4学法既设疑又答疑,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过程中设定2-3个问题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重点内容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初步认识肿瘤的目的。

4.2.5整体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4.3巩固训练用时3-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并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例如,在完成“肿瘤异型性”的内容讲解后,提问“肿瘤的异型性能首先反映什么,选项:A肿瘤的性质,B肿瘤组织的起源,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的复况,E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答案是E”

4.4课堂小结用时3-5分钟。立足反复强化来巩固新知识,新课内容结束后,再回顾课堂讲授知识;加强系统思路的联系性,使肿瘤各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更紧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课后预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内容。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

实践证明,在“肿瘤”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上说课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交流、研究状态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第3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提问;设疑;中职卫校;病理学教学

合理设疑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思考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设疑最常用的方法是提问,而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提问设疑,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心中产生悬念,形成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思考。合理提问设疑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给教师及时反馈信息。目前中职卫校招生门槛较低,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普遍存在学生学业水平整体偏低、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而病理学是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学科,有“病理学为医学之本”之说。目前中职病理学教材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内容,前者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后者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在学习过程当中要不断运用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1]。如果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合理提问,巧妙设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1备课设疑,明确目标

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准备工作,备课的目的是熟悉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明确在教学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此时应明确教师准备向学生设疑的教材内容,做出明确标识,仔细认真地观摩教材,准备向学生提问。例如,讲授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疑:为什么老年人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表现?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种现象的病理基础是脑萎缩,是萎缩的脑组织功能下降的表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教师再具体讲授萎缩的概念、原因与类型、病理变化、影响与结局。又例如,讲授脂肪变性时,可这样向学生设疑:为什么胖子容易出现脂肪肝?脂肪肝和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有关系吗?设疑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肝脏是最容易出现脂肪变性的器官,教师再具体讲授脂肪变性的定义、原因及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等内容。

2导入设疑,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疑式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能够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起来枯燥的病理学内容充满趣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例如,讲解钾代谢紊乱时,可以先导入设疑:同学们有得过急性胃肠炎吗?患者呕吐腹泻后不觉饥饿反觉饱胀是为什么?提问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互相讨论。由于急性胃肠炎是常见的疾病,学生求知欲望已被激发,对即将要讲授的内容充满好奇心,教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后,告知这是低钾血症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下降的后果,随后再讲授低钾血症的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等。又例如,讲授炎症时,可以先导入几张“青春痘”的图像,提问学生“青春痘”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告诉学生“青春痘”就是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接着再讲授炎症的概念、原因及病理变化等内容。导入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心理,教师再带领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讲授设疑,突出重点

课堂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目前中职卫校一节课时间为45分钟,一般是同一课程两节课连上,总时长为90分钟。根据研究,课堂讲授所持续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及记忆的有效性,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要适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调此处为重要部分,可以使用提问设疑方法。例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时,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是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设疑: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的增生、肥大及黏液化会导致患者怎样的表现?这样的设疑提问既突出了重点,又将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又例如,讲授肝硬化时,可以这样提问设疑:硬化的肝脏大体形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显微镜下肝脏的形态结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假小叶和肝小叶有怎样的区别?

4过渡设疑,启发诱导

过渡提问设疑一般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一部分教学内容逐渐转入另一部分教学内容时,利用悬念式的提问方式引出新内容,它承上启下,使教学内容连贯[2]。例如,讲授动脉粥样硬化时,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过渡设疑:先介绍低密度脂蛋白大量进入内膜后被氧化,巨噬细胞将其吞噬后转变为泡沫细胞,后设疑: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后血管内膜的形态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顺利将教学内容由病因过渡到脂纹期病理形态改变。又例如,缓进型高血压病理变化分三期,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这样设疑过渡讲授:一期功能紊乱期,二期动脉系统病变期,那么三期是什么?主要是什么器官受累?

5结课设疑,总结归纳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的作用,好的课堂总结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讲授风湿病时,设疑:风湿病的发病情况如何?发病与什么细菌感染有关?典型的风湿病变分几期?每期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又例如,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全部讲授完后可以这样设疑:冠心病有几种类型?对人影响最严重的是哪种类型?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在哪里?梗死的部位和病变的冠脉有怎样的关系?

第4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验;基础联系临床

病理学是以形态学为主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链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为贯彻我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应用为主,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病理学应该如何讲授,其对于我院各系学生的临床学习和将来工作能够发挥多大作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是需要我院每一位病理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本人从事病理学教学已经30余载,认真回顾这30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得出的结论是:理论联系实验,基础联系临床,为我院各系学生的临床学习和将来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 理论联系实验

病理学的许多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大量的实验、镜检、尸检、和临床,所以上好实验课程是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三十多年来,我个人从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上好病理课,必须改革病理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现阐述如下:

(一)、建立完善的病理实验室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

我院病理实验室筹建于1974年,三十多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使实验室已具备完成病理实验的基本条件,实验课开出已达到98%以上。现有标本室一个,显微镜室二个,(准备室一个),每室可容纳40人上课。显微镜60台,大体标本50余种,200多瓶(其中大部分标本是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组织切片60余种,1,500多张,病理教学幻灯片一套及教学用光盘等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设备,为上好实验课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实验课教学进一步增强基础理论的理解,是理论联系实验的目的之一。

病理学涉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变、临床及转归,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中学,对其即缺乏感性认识,又无理性了解,为教学带来较大困难。为此,应打破先理论后实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增强基础理论的了解。例如:在讲授“槟榔肝”(慢性肝淤血的肉眼观察)的概念时,我先让同学们反复观察大体标本,在观察中同学们见到慢性肝淤血之肝脏表面及切面均可见红、黄相间的花纹状外观,很像中药槟榔的切面(同时有槟榔片的标本),因此称为“槟榔肝”。然后带着为什么肝脏会变成槟榔状这个问题去观察镜下切片,很多同学通过显微镜切片观察理解了红的原因是因为肝窦扩张淤血;而黄的原因是因为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所致。这样就基本掌握了肝淤血的病理变化,最后再让同学们回答肝淤血的发病原因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与肝淤血的结局。

又如:炎症是病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上好这一章节,我首先让同学们观看炎症的教学电教片,观察炎症的临床表现,即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然后再在理论课上以“疖肿”这个较为直观的炎症为例,深入讲解炎症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同学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再如: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是肿瘤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我先让同学们去观察子宫平滑肌瘤与中央型肺癌有何不同,并写出观察后的实验报告。以我校某大专班为例:全班67人,实验报告成绩优秀的13人,占19.40%;良好的19人,占28.40%;及格的35人,占52.20%。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报告,从良、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转移、复发及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指出不足。这样来学习,就较好地发挥了所有同学们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求同学们意见,是上好实验课的一种有效方法:

病理学实验课由电教片,幻灯片,大体标本,镜下切片四部分组成。我在每班实验课程进行一半时,都及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加以改进。如在征求某大专班的意见后发现:喜爱看录像的同学占43.30%;爱看幻灯片的同学占26.90%而喜爱看标本及切片的同学仅占14.90%,于是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我即增加了录像和幻灯内容,同时也对标本、切片的教学进行了改革,这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基础联系临床

我个人认为医学基础课即对临床教学起到某些辅助作用,也为临床教学和将来所从事的医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就病理学而言,主要是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继而彻底治愈疾病乃至于消灭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所以我觉得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这些理论去解释临床表现,这样才能够在疾病的防治上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进而治愈疾病。

比如就变性这一章节而言,一般说来,变性是一种可复性病变,当病因解除可恢复正常,而继续发展则会发生坏死。例如肝脏脂肪变性,即可以恢复正常也可以导致肝细胞坏死进而发展成肝硬化。医生的责任是让患者消除病因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肝脏尽快的恢复正常,防止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发展为肝硬化。就学生而言要对变性的恢复及发展有足够的认识,而不仅仅是背一些病理名词和病理变化。

就再生一节而言,要学生们懂得无论是中枢神经细胞还是周围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在出生后都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遇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所以说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破坏的疾病,比如脑出血等及周围神经的神经节细胞破坏的疾病比如脊髓灰质炎等一般很难治愈,因此,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

就血栓形成和栓塞而言,由于血栓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而栓塞则往往突然发生,所以其导致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如脑血栓: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进而出现患肢活动无力或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等表现。而脑栓塞:患者往往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就炎症这一即常见又重要的病理过程而言,既有对机体有利的方面,即对损伤因素的保护性反应,如渗出过程中液体的渗出可以稀释局部毒素和有害物质,同时又带来了抗体、补体和溶菌素等物质,这些物质有利于消灭病原体和中和毒素,而炎细胞的渗出就更加重要了,它们可以直接杀灭病原菌,又直接参与免疫反应,使得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艾滋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缺陷,抗感染能力减弱,继发感染常常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炎症也可以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例如变质性炎症导致的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化脓性炎症的细胞坏死,过度的渗出及增生带来的损伤等对机体是不利的。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就各类炎症而言,作为医生,既要考虑到炎症时对机体的有利因素,并使其很好的发挥作用,又要注意炎症对机体的不利因素,控制这些不利因素给机体造成的损伤。

就肿瘤这一章节而言,我个人觉得作为教师,既要把肿瘤对机体的危害如实的传授给学生,特别是恶性肿瘤,同时又要让学生们懂得恶性肿瘤(癌症)是可治之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症是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效甚至可以彻底根治。即使是恶性肿瘤,其恶性度也不一样,主要看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即高分化的肿瘤异型性小恶性程度低,比如老年人头面部的基地细胞癌其预后就较好。反之,低分化的肿瘤异型性较大,恶性度较高,预后较高分化的肿瘤差。再有就是预防和治疗癌前期疾病非常的重要。

就风湿病而言,除了要讲清楚其病因和机制之外,我觉得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因为风湿病累及心脏后引起的心瓣膜病,想根治就很困难了,所以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防止其引发风湿病及心瓣膜病就显得特殊的重要。

就高血压病而言,我首先让学生们观看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脑、肾改变的临床表现(电教片),即高血压性心脏病、脑出血和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让学生们了解高血压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然后再讲授本章节的内容,特别是缓进型高血压病分期,使同学们知道一期(即机能障碍期)高血压时的表现和治疗是多么的重要!而一旦发展为三期高血压(内脏病变期)对机体的危害又是多么的严重。

就动脉粥样硬化而言,除要讲清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外,主要讲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肌梗死。讲授清楚所阻塞的冠状血管部位的不同而导致其梗死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如阻塞发生在前降支,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梗死多见。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后果。

慢性支气管炎是东北地区的常见病和多方病,其诊断标准是:咳、痰、喘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这类病人临床非常常见,特别是冬春季节,就病理学而言,主要是能解释其症状出现的原因:由于支气管粘膜受炎症刺激和粘液分泌亢进而引起咳嗽、咳白色泡沫状痰,由于支气管痉挛、阻塞引起喘息。

大叶性肺炎历来是病理学的重点,就病理临床联系而言,主要是要求学生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变现。比如说:在发病早期出现的听诊湿性音及x线呈片状阴影,是由于肺泡腔内有较多的浆液及少许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所致。而在发病中出现的支气管呼吸音及x线大片致密阴影是由于肺泡腔内大量的纤维素及红细胞或中性白细胞等渗出物至使肺组织实变所致。而患者咳铁锈色痰的主要原因是渗出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的含铁血黄素。此外,由于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变在肺泡腔内,所以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可以痊愈。

就消化性溃疡而言,它具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却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需要一些辅助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等。主要表现为长期性、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呕吐,嗳气等非特异性表现,胃溃疡一般表现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左右疼痛主要原因是食物的刺激使得胃酸分泌增加,刺激溃疡面和局部神经末梢所致。而十二指肠溃疡多出现在午夜或饥饿时疼痛,主要是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酸分泌增多刺激病灶的结果。

就门脉性肝硬化而言,病理与临床联系本身就是这一章节的重点,包括门脉高压症的一系列表现和肝功能不全的表现,我个人觉得门脉高压的原因,腹水形成的机制及侧支循环的途径和表现就更加重要一些。

就急性肾小球肾炎而言,主要病理变化是一种急性增生性炎症。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中、和尿的改变。因肾炎导致的钠水潴留而引起高血压和水肿,由于肾小球的缺血和率过滤降低而引起少尿,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损伤而引起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等。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炎症又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这样要告诉学生们,防治其引起的高血压脑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并发症有可能危及生命。

第5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部分结直肠活检组织, 病理报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 作者通过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 发现大部分活检病理诊断只反映了病变表象, 并没有揭示患者病变的真实情况。武警江苏总队医院结直肠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术后大标本对照的病例, 进行了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 本院诊断结直肠活检HIN 76例, 有65例在本院进行了手术, 其中男34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50岁。结肠HIN 31例, 分别为升结肠10例, 横结肠2例, 降结肠8例, 乙状结肠11例;直肠HIN 34例。结肠HIN: 6例实行内镜下腺瘤切除术, 25例实行结肠癌根治术;直肠HIN: 27例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 2例行经局部扩大切除术, 5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17例患者术中做了快速病理诊断。

1. 2 方法 依据2000年WHO结直肠肿瘤组织学新分类由两名病理医生对活检组织分别进行诊断、复查, 最终诊断以手术标本切片为准。

2 结果

术前诊断为结直肠HIN 65例, 术后诊断为腺癌56例(86.15%), 其余9例(13.85%)为腺瘤。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结果与术后病例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中有1例患者伴有远处转移。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2000年WHO肿瘤新分类中, 提出上皮内瘤变的概念, 根据光镜下结构异常和细胞学异常的程度, 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IN。HIN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瘤组织不通过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者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穿透黏膜肌层到黏膜下层并且有黏膜下层的浸润时方可诊断为癌。由于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近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 黏膜层几乎不存在淋巴管, 结直肠具有恶性细胞学特征的病变只要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会发生转移[1]。结直肠原位癌是指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内或黏膜内, 采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的名称更适合, 以避免过度治疗[2]。

根据WHO结直肠肿瘤新分类的精神, 对HIN的治疗应当持谨慎态度, 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术前诊断为结直肠HIN的患者, 很大一部分是浸润性癌, 诊断为胃肠道HIN的患者手术发现30%~50%病变中存在浸润性癌[3];陈利文等[1]报道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 89.9%术后确定是腺癌;王刚等[4]报道, 诊断为结肠HIN的病例97.72%已存在癌变, 部分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作者研究的病例, 86.15%为腺癌, 结果同专家报道类似。术前与术后诊断差异如此之大, 主要原因有:病理医师对HIN诊断的标准把握存在差异, 有的可能偏于保守;内窥镜取材少、表浅、局限;腺瘤、溃疡、黏膜恶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一病变各个部位的恶变也不是同步的, 所以活检时不一定都能取到可以诊断腺癌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 对结直肠HIN诊断和处理原则为:病理诊断HIN,科内会诊, 以防诊断的医生执行标准有偏差;再次病理切片, 防止没有切到够腺癌诊断的部分, 必要时再次活检;手术。再次切片及重新活检, 可以提高腺癌的诊断率。临床医生既应尊重病理诊断, 又要结合临床对肠镜活检的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如果肿瘤直径>2 cm, 广基或溃疡, 病变组织脆, 超声内镜、CT、MRI提示肿瘤浸润已超出黏膜层, 症状严重, 特别是消瘦等, CEA或者CA I9-9检测明显增高者, 应该高度怀疑恶性, 进行手术或微创治疗。术中发现肿瘤是浸润性应该进行根治, 对待术中性质不明的应该进行病理快速切片检查, 帮助诊断。对距离6 cm以下的活检为HIN的肿块, 牵涉到能否保留括约肌, 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一定要谨慎。

参考文献

[1] 陈利文,郁宝铭,张梅,等.经直肠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意义与处理原则.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3):992-994.

[2] 施尧.消化道上皮内瘤变和黏膜瘤变的概念和临床应用.胃肠病学.2008,13(10):577-579.

第6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早期诊断和恰当的临床方案是成功治疗乳腺癌的关键。HER-2/neu基因是乳腺癌的重要生物学标记,其过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对乳腺癌的转化及转移都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检测HER-2/neu基因的状态是有效治疗乳腺癌的前提。

乳腺癌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有时有较强的主观性,比较宏观,难以更精确地判断,故两者和分子病理学手段相结合对乳腺癌进行检测成为当前临床病理诊断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这种三结合的诊断模式已在各大医院及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各类乳腺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是病理诊断的基石,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及进行组织学分类,而分子病理学技术检测病理标本中乳腺癌特征性的分子标记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HER-2/neu基因的扩增是目前常用的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方法之一,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1HER-2/neu基因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又称c-erbB-2,是100000个以上人类基因元之一,它存在于人类所有细胞的表面,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12-q21,编码一个185kD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分子,调节细胞生长、生存、分化等过程。HER-2基因扩增永久的遗传学改变特征会引起HER-2受体的持续表达,HER-2受体的过度表达不仅见于乳腺癌,也可见于其他肿瘤,如膀胱癌、消化道癌和肺癌等,它在肿瘤转化和发生中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可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对于乳腺癌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来说,HER-2被公认为是其预后评价中最有价值的分子个体特异性生物学信息之一,已有充分的临床数据证明HER-2基因状态对乳腺癌的预后、风险评估和治疗等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生物学标记的准确检测及其结果的正确判读。大量研究和治疗规范都指出,HER-2状态不同的患者,即使其他情况相似,也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案,结合传统的预后因素,如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其他因素,就可以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确定未来是否可以选择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行性,预测对很多化疗方案(如蒽环类、紫杉类、CMF)的敏感性,在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对患者造成的损害。随着单克隆靶向治疗药物如赫塞汀等的应用,准确的HER-2评价更加重要。HER-2阳性是相关生物靶向治疗的关键临床指征,意味着对许多传统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反应不佳,ASCD推荐每个原发性乳腺癌都应做HER-2 FISH检测及评价[1]。

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主要检测HER-2/neu蛋白水平,具有简便、廉价、快速的优点,是各大医院目前首选的检测手段,但由于标本固定、处理过程中蛋白容易被破坏,不同抗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果判断的主观性等,影响了IHC的准确性。

3FISH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崭新的生物学技术是利用非放射性标记核酸代替放射性标记核酸在染色体、细胞或组织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借助免疫细胞化学过程以荧光信号对杂交体加以检测和定位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安全、灵敏、快速、高效和分辨率高等优点,所以发展异常迅速,应用非常广泛[2]。

FISH法主要用于检测HER-2/neu基因扩增,灵敏度、特异性非常高,且安全、快速、高效、分辨率高,在美国已是临床上常用的标准检测方法,对早期诊断乳腺癌、准确制定治疗方案起决定性作用。但价格昂贵,直接影响了临床应用,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该技术中的核心——标记探针完全依赖进口,使这项技术难以普及,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均使用进口标记探针[3]。

4组织芯片技术

组织芯片(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 TMA),它是将数十至上千个小组织按照设计,整齐地排列在一张载玻片上的技术,它的雏形源于Battifora在1986年报道的一种酷似“香肠形”的组织包埋法,而它的概念的提出及其实用价值的证实则是Kononen等在1998年首先明确的,之后受到病理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们的重视,广泛应用于肿瘤病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为一项生物学研究新技术,它已在医学各个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4.1组织芯片的优点:

4.1.1高通量、灵活:组织芯片虽然体积微小,但是信息含量很高,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对照的不同自行设计样本的数量、排列组合和布局等,仅在一张切片上就可以完成所有检测工作,效率非常高。

4.1.2平行、可靠:组织芯片技术可以将数百上千例组织标本按照同一标准选材,并同置于一张切片上,为高通量原位分析提供了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平行性,减少了因实验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误差,结果均一可靠。

4.1.3互补、可比:组织芯片不仅适用于形态学观察,还可与IHC、FISH及基因芯片等技术互补结合进行研究;可以按照不同的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可比性强。有利于对实验结果的判定和实验操作质量的控制。

4.1.4节省、利于原始蜡块的保存,尤其是少见的病例标本。

4.2组织芯片的可行性:由于构成组织芯片的组织特别小,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微小的组织能否代表它原来所对应的大组织? 特别是在对有多种组织起源组成的肿瘤进行研究时,这个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不过,组织芯片是用于检查肿瘤群体,而不是个体,他们对组织异源性的影响进行了组织芯片与普通切片的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之间确实有一些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相关参数的确定,从普通切片中能观察到的参数同样也可以从组织芯片中得到,因此,可以推断在大多数情况下从组织芯片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应该能够代表原组织,在不久的将来组织芯片很有可能取代普通切片用于科学研究[4]。

4.3组织芯片的应用

4.3.1寻找疾病基因及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生物分子标记:组织芯片与基因芯片有很好的互补作用,两者联合使用能迅速地筛选基因和评估其生物学作用,有助于建立与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关的参数。

4.3.2测试生物试剂:生产出的抗体和探针需要做特异性和敏感性测试,需要对大量不同来源的组织,阴性和阳性对照组织进行检查,比普通切片而言,采用组织芯片测试,可以省时省力省财,一张组织芯片一次实验即可完成。

4.3.3质量控制及标准化:90年代初在丹麦已开始采用多组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标准化的组织芯片由正常组织、各种阴阳性对照组织和不同固定条件处理的组织构成,能有效地评估抗体和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组织固定、抗原修复和组织染色的情况。

4.3.4缩微组织学和病理学图谱及教学考试:根据需要可制成各种组织芯片,如正常组织芯片、各种类型的肿瘤组织芯片、同一系统中的不同肿瘤组织芯片、少见肿瘤组织芯片、疑难病例组织芯片、非肿瘤组织芯片等。可用于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等形态学科教学,对年轻病理医生和进修医生教学和病理诊断水平测试。

4.3.5作乳腺癌HER-2检测的阳性对照片:①组织芯片面积小,可与受测组织同在一张载玻片上,染色条件相同,且不影响受测组织的染色,因而更具可比性;②组织芯排列规整,方便阅片和查对;③组织芯片包含阴性和不同阳性程度的组织,比传统的单一阳性对照更有效;④提供了判定受测组织得分的标准,降低了阅片者主观不稳定性对结果判读的影响[5]。

5前景瞻望

人们已越来越多地了解了HER-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中意义,同时也不断地探索着其他相关检测技术(显色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ELISA等)用于HER-2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据报道,近来有一种新近开发的FISH信号自动扫描系统已被采用,这种系统可以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和信号计数,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FISH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组织芯片技术与FISH技术结合应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作为对普通切片免疫组化及FISH等检测手段的质量控制手段,不仅在乳腺癌还在其他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都有无限宽广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慧琳. HER-2基因与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的关系.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1):38-41

[2]Sato-Kuwabara Y, Neves JI, Fregnani J, et a1. Evalua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HER-2/neu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BMC cancer, 2009, 9:6

[3]杨建峰, 王晓岩, 王用金. HER-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乳腺癌治疗的影响.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 2008,11(8): 1295

第7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明确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前提

恶性癌症的治疗模式是综合、复杂和个性化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和其他各种治疗手段都不能单打独斗战胜癌症,只有彼此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疗效。中医中药治疗癌症在不同阶段、不同病情、不同个体体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患者和家属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医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和时机。

很多癌症患者在没有得到确切的恶性癌症诊断的时候,就盲目求治于中医中药,这样做会延误病情诊断、错过其他治疗的最佳时机。现代医学对恶性癌症的诊断分为两个层次:初步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CT或核磁等影像学检查以及癌症标志物等做出判断,称为临床诊断;而最终诊断需要依靠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亦称为病理诊断。病理诊断不仅是对癌症性质的一个终审,而且对癌症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诊断特别是细胞学、病理学诊断彻底查清,此后对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可助术后恢复元气

很多癌症患者在进行癌症根治性手术以后,为了彻底地治愈,还需要进行辅的化疗和放疗。患者要在这期间尽快地恢复元气、增强体力,以良好的状态应对辅助放、化疗。在此期间,中医中药的治疗非常关键,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例如,胃癌患者做完根治性手术以后,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外用理气健脾类中药可以缓解术后的腹胀、腹痛等症状;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可以尽快恢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而补中益气汤加减不仅可以促进患者术后体力的恢复,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预防老年患者术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各种不同癌症手术期间中医中药治疗的具体治则和方药是不同的,但原则上以扶正、调理为主,忌用一些苦寒辛散之品,更要注意不能急于使用大量的抗癌有毒之品,影响患者的体力恢复,进而妨碍整个治疗计划的完成。

“中药妨碍放化疗作用”没有依据

癌症患者大多要接受化疗或放疗,其目的是清除体内潜在的转移病灶,或是消减体内正在增加或蔓延的癌症细胞,但放化疗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很多癌症患者因为这种痛苦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或中断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放化疗引起的乏力、汗出、恶心、食欲下降等各种症状,而且还可以解决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法解决的一些放化疗并发症问题。例如,应用生姜泻心汤加减预防化疗药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温经通络法治疗化疗性周围神经毒性和手足综合征;益气养阴法防治放射性肺炎、食道炎;活血生肌法治疗口腔黏膜炎,均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在中医中药的支持下,很多癌症患者最终完成了原本因为副作用而想要放弃的有效治疗。“中医中药会影响放化疗效果”这一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活得好才能活得长

癌症患者还有一种常见的认识误区:只有在放疗、化疗或手术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才选择中医中药。正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中医癌症门诊见到的大多是非常晚期的癌症患者。

中医中药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其实是贯穿于癌症患者的整个诊治过程中的。现代医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姑息治疗”,目的就是要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癌症患者初始治疗时就应积极地关注生活质量,“活得好才能活得长”,这已被现代癌症学研究所证实。此外,中医在癌症治疗过程别关注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黄帝内经》曰:“清心涤虑,带疾终天”,可见良好、平稳和健康的心态,可以在患者与癌症的抗争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8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老年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患者男性,78岁,主因“纳差、消瘦、口渴1月余”于2008年6月3日以“2型糖尿病”收治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自患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差,体重减轻约10公斤。入院后查体:神情倦怠、淡漠,吐词不清,面色晦暗。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舌苔厚腻,呈黑褐色。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正常。查血:血常规正常。空腹及餐后血糖正常。白蛋白18.6g/L,球蛋白39.2g/L,白球比0.47,乳酸脱氢酶:336.4IU/L。胸部CT检查示:胸主动脉右后方软组织内可见一小块影,边界模糊,CT值约39.6HU。腹部B超示:腹膜后减低回声结节,考虑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0cm×2.2cm~5.5cm×2.6cm。腹部CT:腹膜后结构不清,可见多发结节影、且部分融合,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遂在B超引导下行腹膜后包块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 Vim(+++),Pck(),LCA(+),CD99(+++)。诊断: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给予足叶乙甙 100mg(d13)+卡泊 200mg(d1)静滴,反应停25mg口服2/日化疗。治疗10天后患者一般情况明显好转,精神、食欲好,体重增加约3Kg。黑褐色舌苔消失,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切题。治疗10天后复查腹部B超示:腹主动脉旁探及数个减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0cm×1.1cm~2.8cm×1.6cm,与治疗前检查比较明显缩小。20天后复查腹部B超见原部位已无结节影。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

讨论:1973年Hart和Earle[1]首次提出PNETs的概念。1993年版修订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中,将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列入神经上皮源性胚胎性肿瘤内[2]。近年来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证实PNET并非来自胚胎性组织,而是来源于干细胞突变的肿瘤,很可能是原始干细胞先间变而后分化或去分化,原始细胞基因调控失常而出现了向神经上皮各个不同阶段分化甚至向间叶组织分化的现象[3]。这一观点不仅可以解释外周以至神经器官以外PNET的发生,也可以解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复杂的形态改变。

PNET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极少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统计显示[4],其中位发病年龄为22.7岁,30岁以下患者占61.3%,而实际30岁以下患者可能还更多。主要分布在白种和拉丁裔年轻人群中,很少在黄种和黑种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5]。本例PNET发生于78岁高龄老人,胸腹部可见多发性病灶,并经病理检查证实,鲜有报道。

PNET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临床表现及大体很难诊断。其病理组织学特点为:1)大体上肿瘤质软,灰红色;2)细胞呈巢片状密集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深,细胞质少,界限不清;3)HW菊形团多见;4)坏死及核分裂象多见;5)免疫组化CD99、Syn和NSE大部分阳性。本例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PNET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极具浸润性,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不是很理想,一般平均存活时间为两年[6]。71.4%生存不足12个月,肺转移是最常见的内脏转移,没有其他脏器转移的报道[4]。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是首选方法,对不能切除的肿瘤,放疗可以取得减轻肿瘤负荷的效果,单纯放疗效果较差。化疗是目前治疗PNET的主流。传统的化疗方案是CAV。我们采用CE加反应停的联合化疗方案,对老年患者较为安全,毒副作用轻,且疗效明显,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Hart MN,Earle KM.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 of brain in children[J].Cancer,1973,32:890~897.

[2] Kleihues P,Burger P C, Scheithauer B W.Histological typing of tumors of the centrel nervous systemM[M]. 2nd ed. Berlin: Springer Verlag,1993.27~30.

[3] 杨 立,徐庆中.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J].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7,4(4):226~228.

第9篇:病理学转移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流式细胞术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因子[1],促血管生成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本实验通过流式细胞术半定量检测VEGF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收集2003年6月~2004年6月胃癌根治手术切除后预留的新鲜标本56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56.3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30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26例。选取病理证实为正常胃粘膜组织15例作为对照。

1.2 VEGF蛋白表达的检测

将70%酒精固定的新鲜组织放在不锈钢网上,下置一平皿,用眼科剪刀将组织剪碎,用眼科镊子轻搓组织块,直至将组织搓完为止。将平皿中的混悬液用铜网过滤去除细胞团块,收集细胞悬液,离心沉淀。取单细胞悬液1×106/ml,加入VEGF工作液0.1ml,室温孵育30分钟,加入PBS 10ml洗涤,弃上清,加入FITC-IgG二抗工作液100μl,避光室温孵育30分钟,加入PBS 10ml离心,弃上清以除去未结合的荧光二抗,加入PBS 0.1ml,经500目铜网过滤后上机检测[2]。设有PBS代替一抗和二抗的阴性对照,以及只加一抗或二抗的阳性对照。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1.3结果判定标准

以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 FI)表示VEGF表达的相对含量。FI值计算公式为: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

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结果经Excel表格整理,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VEGF在胃癌组织、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

VEGF在56例胃癌的表达量为1.34±0.24,而在1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量为1.00±0.15,经统计学分析,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VEGF在胃癌与正常胃粘膜组织的表达

2.2VEGF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胃癌中VEGF在33例未侵及浆膜组中的表达量为1.29±0.19,在23例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组的表达量为1.42±0.2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0例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VEGF的表达量为1.42±0.20,在26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例中,VEGF的表达量为1.25±0.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VEGF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讨论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Folkman等[3]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概念以来,关于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关系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证明,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的生成,血管增生的程度反映了肿瘤生成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当肿瘤增至1~2mm3时,肿瘤已不能单纯依靠弥散作用获取所需的氧及营养物质,如果无新生血管长入,肿瘤将保持休眠状态或者发生退化。当有新生血管长入肿瘤组织,则肿瘤会呈迅速生长,且肿瘤细胞可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发生转移。基于此,人们寻找促使血管生成的各种相关因素。VEGF最初称为血管通透因子,是在豚鼠肿瘤腹腔渗液中及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的使血管通透性升高的因子,后来有学者命名为VEGF。VEGF是由2条相对分子量为23000单链组成的同一蛋白质,人VEGF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全长14KB,由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组成,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半定量检测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中VEGF的表达,观察到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胃癌组中观察到侵犯到浆膜及浆膜以外组的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未侵及浆膜组,在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由于这两个特征是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提示其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相关。VEGF在肿瘤内及肿瘤周围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并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而有利于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增强癌的转移能力[4],肿瘤患者转移能力的增强使其预后更差。

总之,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中VEGF高表达与预后有关。通过实验也得到一条思路,特异性药物针对VEGF阳性细胞治疗,可能会成为治疗胃癌新的靶点。

参考文献

[1]王岩, 陈卫民, 孙国洪. 口腔鳞癌中VEGF和MMP-2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12): 707-709

[2]刘爱东, 庞久玲, 刘士生. 胃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D105表达关系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7): 886-887.

[3]Folkman J. Tumor angiogene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N Engl J Med, 1971, 285(21): 118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