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期保健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期保健重点

第1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老子《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言,做任何大事,都要从最原始、最基础、最细小的事情做起,一步步积累,直至由量变而生质变。《荀子・劝学篇》中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厚积而薄发”。

具体到养生,明代医学家、养生大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明确强调:“养生何必到老年,婴儿养护应为先。”人生最基础的时期就是从出生到十二岁的“少儿期”,若能在这一时期做好养生保健,则对人一生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当重视养生。所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上少小婴孺方上》中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强调了“养小”对保持一生健康的重要意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来说,少儿养生有四大难:一难在于,少儿不明养生,不能主动认知养生重要性并施行之,因而完全依赖家庭、社会为之保养,可谓“被动养生”;二难在于,“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儿不仅不能认知养生,甚至对危险的认知也很不足,相较其他年龄段,更易遭受意外;三难在于,少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古人称为“变蒸”,这就易使家人产生“小孩不必养生”的误解而专注于喂养、抚养,疏于保养、调养;四难在于,小儿毕竟身体娇嫩,抵抗力较低,易感触病邪,且发病后传变迅速,故《温病条辨・解儿难》说,小儿“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少儿又分三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与儿童期,各有养生重点,这里仅以新生儿之养生为例。

新生儿期,即出生至满月,以调适寒温、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为养生重点。新生儿之衣裹,最好用棉制品,保暖又透气,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初生论》说:“儿才生出母腹中,急当举之,便以棉絮包裹,抱大人怀温暖。”但又不能保暖太过,以防产生内热,新棉“浓暖”,所以提倡用旧的棉衣棉被做成襁褓裹之。老人有小孩要穿“百家衣”之俗,其理在此,倒不必真的去百家讨衣。至于新生儿母乳喂养,自不待言。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食品,它含有人工喂养不能替代的营养成分,对提高新生儿的抗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幼幼集成・初生护持》指出:“盖儿初生,藉乳为命。”母乳喂养时,乳母的情志、饮食、起居均需谨慎调养,这时母亲的养护,就是对新生儿最好的养护。同时,喂养也需饥饱得当,母亲喂养过多的情况比较常见,容易导致小儿吐乳,反而不能很好吸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乳母论》有“乳儿不可太饱,恐停滞不化”之言,当引以为戒。新生儿预防感染的重点是预防脐带和皮肤感染。随着现代产科护理的越加精细,这种情况已大幅度降低。不过,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感染,故新生儿的衣物应柔软、舒适、透气,应勤换尿片,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总之,正如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苟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若人人皆明养生应从小做起之道理,则小儿就能赢在“起跑线”,成年人能减少病痛,常葆健康,此诚“生民之道”啊!

第2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死亡新生儿死亡产前筛查围产期保健

准确了解统计报表资料,能为我县提供准确评价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科学依据。掌握我县儿童保健工作状况,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为掌握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变化趋势和死因构成,现将2002年~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县26个乡所有行政村(居委会),对2002年11月~2011年9月包括常住人口及流动人产的5岁以下儿童进行收集其基本资料。

方法:资料收集按照《江苏省妇女卫生年报暨“三网”监测工作规范》进行,按照村一乡一县逐级上报妇幼保健机构,经过人工审核、统计,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再进行一次“三网”监测补漏调查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准确性。死因分类按照《江苏省儿童死亡报告》中死因分类标准进行。

结果

沛县2002~2001年5岁儿童死亡情况:新生儿死亡率占比例比较高,要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关键在于降低新生儿死亡,因此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应放在围产期保健期和新生儿期。见表1。

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及构成比:我县2002年~2010年全县婴儿死亡前5位为早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意外死亡,1~4岁儿童主要以溺水、交通意外、有机磷中毒、肺炎、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见表2。

表2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序号死因例数构成比1早产15429.22%2肺炎9417.84%3先天性心脏病5610.63%4出生窒息529.87%5意外死亡377.02%6溺水1518.07%7交通意外89.64%8有机中毒78.43%9肺炎67.23%10先天性心脏病56.02%

讨论

第3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意外;死亡

新生儿死亡是指妊娠28周后出生的活产儿,从出生到生后28天之内死亡人数。新生儿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死亡率非常高,约占婴儿死亡三分之二,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影响非常大,固原市是贫困地区,意外死亡又是新生儿死亡的前几位死因[1],加强新生儿意外死亡控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本文对2007 ―2011年固原市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7年-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数据和妇幼卫生年报数据。

1.2 方法:采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统一规定的监测表、卡和监测方法,由妇幼卫生三级网络质控后年报统计人员逐级上报,少数新生儿经死亡评审进一步明确死亡诊断,儿童死因分类依据国家疾病分类ICD-10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

2.1: 2007-2011年固原市婴儿、新生儿及意外死亡变化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2007―2011年固原市新生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16.67‰下降至2011年的9.14‰,婴儿死亡率由2007年的20.92%下降至2011年的12.71‰,死亡率亦呈逐年下降,总体5年来分别下降了7.53和8.21个千分点;新生儿意外死亡数由2007年的0.86‰下降至2011年的0.65‰,婴儿意外死亡率由2007年的1.25%下降至2011年的1.02‰,死亡率亦呈逐年下降,总体5年来分别下降了0.21和0.23个千分点;五年来总意外死亡在新生儿和婴儿死亡中分别占6.30%和7.26%,是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从图例看出新生儿总死亡率下降幅度较大,新生儿意外死亡率下降比较平缓。

2.2: 2007和2011年固原市婴儿、新生儿及意外死亡下降程度。见表2。

由表2可见2007―2011年固原市新生儿、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5.17%和39.24%;意外死亡率分别下降了12.79%和5.60%,新生儿、婴儿总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意外死亡率下降不如总死亡率下降明显。充分说明控制意外伤害死亡是我们降低婴儿死亡率的主要方面。

2.3:固原市2007―2011年82例新生儿意外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见表3。

从表3看出:死亡原因中呛咳致死占64.63%,其次是捂死的占32.93%;死亡时间集中在6天之内的占70.73%,其次是死于7―13天的占18.29%。

3 讨论

3.1 在婚前医学检查时要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对准新婚夫妇进行保健知识宣教,减少唇腭裂等先天畸形的出生导致意外窒息对宝宝的危害性,早期树立防范意识。

3.2 在怀孕后围绕围产期保健,要在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广泛开展孕妇学校,大力普及育儿知识及意外伤害防范知识,使孕妇在心中形成牢固的防范意识。

3.3 孕妇在住院分娩期间,接产机构要再一次强化育儿知识,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向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意外伤害防范教育,特别是产后6天最常出现的几种意外伤害要重点进行手把手指导,要教会家长防止新生儿溢奶呛咳致死情况的发生,强调母婴同室但不同床,预防被子包裹过紧遮盖口鼻造成的意外伤害,做好新生儿日常护理和喂养技术的咨询与指导[2],使产妇及家属牢记在心,加强意外事故的预防控制。

3.4 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完善急救设施,加大人员意外急救技能培训,强化产科能力建设,普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医疗保健机构抢救成功率,保障儿童安全,努力降低了新生儿及婴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第4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与妇幼保健部门合作,对辖区内某一时段所有怀孕妇女进行建档,追踪调查,直到孩子出生满1周岁为止。同时以常规的居民病伤死亡监测作为基础对照,查漏补报。

1.1.1 调查对象:自2005年11月到2007年6月起登记的所有常住户口孕妇。

1.1.2 调查内容:孕妇人口学特征、婚育史、疾病史、遗传史、产前检查、流产情况、死胎、死产、分娩等情况,配偶一般情况和健康状况;新生儿性别、体重、身高、健康状况、出生地点、出生时间;婴儿生存情况。

1.2 资料收集方法

1.2.1 孕产妇追踪调查。孕产妇的追踪时间从怀孕3个月开始,对建立孕产妇保健登记的孕妇,通过定期产前检查每2个月随访1次跟踪至产后42天。对没有参加保健登记的孕妇,则通过每2个月电话或入户随访方式收集相关资料至产妇分娩42天。

1.2.2 对中途中止妊娠的妇女调查中止的原因。

1.2.3 对死产或死胎的要调查医院产程记录(是否存在活产迹象)、医护接生情况。

1.2.4 婴儿追踪调查,采用电话或入户调查方式,每半年调查一次婴儿生存情况及健康状况直至孩子满1周岁。

1.2.5 参与调查的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按照登记表填写调查内容,完成后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录入数据。

1.3 调查质量控制

1.3.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和质量控制工作。

1.3.2 由质控人员定期抽查部分调查对象,再次核对,以估计调查的错误率。

1.3.3 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2次录入数据对比的方法进行录入一致性检验,如果第2次录入的数据与第1次录人的结果不符合,则要求录入人员对数据的正确性再进行一次纠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婴儿死亡情况

在1953名新生儿中,共9名婴儿在一年的随访时间内死亡,死亡率4.61‰,其中男性5.03‰,女性4.01‰,这些婴儿全部在35天内死亡。

表1 婴儿死亡日月龄年龄分组

2.2婴儿死亡原因

9名婴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肺炎。

表2婴儿死亡原因

2.3 对危险因素的分析

我们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婴儿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可能对婴儿死亡产生影响的因素及量化赋值,见下表。将26个指标逐个引入Cox回归模型,得回归参数B及相对危险度,有2项因素显示对婴儿的死亡有统计学意义(P

表3影响婴儿死亡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

2.3.2多因素分析

Cox模型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2项因素引入Cox回归模型分析,最终确定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出生畸形2项指标为影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表4影响婴儿死亡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3.1婴儿死亡率不仅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幼卫生状况和医疗服务水平,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社会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婴儿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差异很大。据世界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状况》报告资料:2002年全世界婴儿死亡率为56‰,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依次为5‰、62‰ 和99‰。卫生部监测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9.2‰[1],可见我国婴儿死亡率水平虽低于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控制和降低婴儿死亡率既是我国改善和增进人民健康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3.2近十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宁波城区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近年来,根据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资料显示,婴儿死亡率在10‰以下,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而在本次调查中的婴儿死亡率水平4.61‰,已经达到世界上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国家的水平,如瑞典、日本[2]。

3.3婴儿死亡受家庭、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等多种因素影响。根据本次项目调查显示,婴儿死亡全部为新生儿死亡和2个月以内婴儿死亡,提示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半岁以下的小婴儿是控制婴儿死亡的重点人群;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早产和新生儿疾病,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防治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生存条件改善和医疗保健服务的保障,这无疑对减少儿童疾病,降低婴儿死亡有积极的意义[3]。

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婴儿死亡有关已被国内研究所证实[4],有文化的父母重视儿童健康,注重儿童保健,比较容易接受科学育儿新知识,能够打破旧的生育观和传统陋习,能及时带子女就医而避免死亡,因此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已成为影响婴儿生存的重要社会因素。但是在本次调查中,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和吸烟等情况与婴儿死亡未显示出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死亡婴儿例数较少有关。

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利用以及服务质量是直接影响婴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目前卫生资源状况,以产前检查次数、孕期体检异常、孕期合并症、出生体重、出生畸形等指标来反映婴儿卫生保健状况,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出生畸形婴儿死亡RR值高。

3.4加强预防工作,降低婴儿死亡率

加强婚前保健和围产期保健是降低先天异常、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发生率的重点。在婴儿死亡率低的国家,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异常[5],而本次调查婴儿死亡的第1、2位死因为早产和新生儿窒息,提示我们要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和危重儿童的急救技术培训,降低出生窒息和肺炎的死亡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我区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是3.38%,高于文献显示的浙江省城市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2.29%[6]。今后要针对此,积极做好孕期的营养咨询,改善孕妇的营养状况,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对早产儿的预防、护理和救治水平,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和死亡率[7]。另外,也要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并与出生缺陷监测相结合,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继续推广在孕早期妇女中口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工作,提高孕妇产前检查质量,及早发现胎儿先天异常,降低先天异常的发生和死亡率。

3.5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据文献报道,全球每年婴儿死亡中2/3死于新生儿期,而产后7天内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2/3。本次调查婴儿死亡年龄分布与文献相符,即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88.89%以上,年龄越小的儿童死亡所占的比例越高。因此,要重视围产期保健,加强临床产科与儿科的合作对降低婴儿死亡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UNICEF.State of the Wodd~Children.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4

[2] UNICEF.2003年世界儿童状况.2003

[3] 杨琳琳,赵徐琴.广东省1991年婴儿死亡情况与经济条件的关系.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4):105―107.

[4] 翁学清,肖旬,秦金莉,等.北京市部分山区婴儿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2):95.97.

[5] Bemard G, Joyce A.Martin annual summry of vital Statistics 一1996.Eediatrice,1997,100:905~918

第5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病因分别是围产因素12例(40%),、感染因素9例(30%)、母乳性黄疸因素5例(16.7%)、新生儿溶血病因素4例(13.3%)。结论 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的发病率,首先要对母乳的喂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围生期的保健,严格预防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及时对发病患儿进行治疗,把预防和治疗工作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重点。

[

关键词 ]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感染因素;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60-02

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受到了医学专家的广泛重视。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非常之多,病情的轻重差距也比较大,如果救治不及时,胆红素在大脑中大量沉积,就会使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损伤而引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1]。为了探讨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出生时间为1~29 d,其中足月儿22例,早产儿8例,出现黄疸的时间低于3 d的患儿为7例,3~7 d的患儿有13例,7~28 d的患儿有10例。

1.2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文献的诊断及纳入标准 [2]:血清胆红素水平24 h>103 μmol/L、48 h>154 μmol/L、72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重氮法,轻度高胆血清胆红素低于257 μmol/L,中度高胆257~342 μmol/L,重度高胆高于342 μmol/L。在此诊断基础上,排除存在遗传代谢病及严重溶血病等危重并发症的患儿。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7.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发病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儿酸中毒、窒息缺氧、颅内出血、透露血肿、胎便排出延迟、脐带结扎过晚、早产;孕母患有妊高症、糖尿病、生产前曾镇静剂或催产素等围产因素,共12例患儿(40%)。其次因为肠炎、脐炎、肺炎、败血症、尿布皮炎、脓疱疹等感染因素导致,共9例患儿(30%)。另外因母乳性黄疸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共5例(16.7%)。因新生儿溶血病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4例(13.3%)。见表1。

2.2转归

所有的患儿通过对黄疸的程度、发病时间、病因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病情给予肝酶活性诱导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蓝光照射、思密达、中药茵栀黄、抗生素等治疗。经过治疗后,30例患儿中有25(83.3%)例痊愈,4例(13.3%)经过治疗后并且逐步好转,1例在出现败血症后,家属强烈要求转院治疗。

3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当患儿1~3 d内出现黄疸,如果发展非常的迅猛,同时患儿伴随着有拒食、反应能力差等胆红素血症警告症状时,就有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会对患儿的肺、肾、肝、心等人体器官和免疫、血液系统造成损害[3],同时由于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过高的胆红素可进入脑脊液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4]。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的病因较多,目前各地区报道有所差异。以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为首因。而本组资料显示,由围产因素一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位于第一位,占了12例(40%),其次才是感染因素,占了9例((30%)。迄今为止,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早产、低体质量、抗生素的滥用、侵人性操作过多有关[5]。笔者分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和防病观念的增强,产妇住院分娩率,医院消毒条件的改善及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和侵入性操作的规范,降低了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进而变现为围产因素超过了感染因素。因此,早期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首先要考虑围产因素。但有文献报道[6],母乳性黄疸是高胆发生的首位病因,占了纳入病理的44.93%(62/138)。而本组患儿中,母乳性黄疸仅占了5例(16.7%),与前者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与除了两地对母乳喂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产妇喂养的技巧不同有关外,也可能与有地区、种族、遗传、家族及个体差异有关。另外,本组病例还出现因溶血导致高胆患儿2例,因摄入不足且胎粪排出延迟致病1例,原因不明性患儿1例,提醒早期观察和预防时,也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

在治疗方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较多,常在清除病因的基础上,采用光疗、促进排泄等药物、换血疗法、高压氧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7-8]。本组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疗法,以提高痊愈率。对12例因围产因素所致黄疸的患儿,在给予蓝光及肝酶诱导剂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所有患儿治疗12 d后全部治愈。对9例感染性黄疸患儿应用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辅以蓝光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最长治疗23 d后全部治愈,疗效满意。对5例母乳性黄疸首先暂停母乳喂养,多数采用光疗,待症状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同样获得满意的疗效。对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高危患儿可以使用预防性光疗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通过对病因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围产期的保健预防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催产、加强高危妊娠及分娩的监测,及时喂养并及时处理窒息感染等新生儿期的疾病,同时作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诊断,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一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应立即进行治疗。总而言之,做好孕期保健及围产工作,加强抗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罗海燕,钟青,许欢. 探析阶梯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58-660.

[2]钱建青,凌万里,周剑峰,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量效关系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5):10-12.

[3]李翠莲,李杨芳,刘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致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2):176-177.

[4]程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 1232-1234.

[5]杨辅直,李伟生,苏格析,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70-1772.

[6]徐艳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8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11(2):29.

[7]戴月映,孙盛兰,吕艳梅,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09-411.

第6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筛查对象为全市11个县(市)、区所辖共74家助产机构2007—2011年出生的新生儿。

1.2 方法

新生儿出生72 h充分哺乳后,由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专门培训的采血员采足跟血,滴血于专用滤纸上,置室温下自然干燥后,填写姓名、性别和地址等,保存于4℃冰箱,1周内送宁波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检测。

1.2.1 ch筛查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delfia),测定被检标本中促甲状腺素(tsh)水平。tsh<9 miu/l为筛查阴性,tsh≥20 miu/l即为筛查阳性。对筛查阳性新生儿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的tsh、t3、t4水平,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凡tsh≥9 miu/l且<20 miu/l者,召回进行第二次筛查,若tsh≥20 miu/l即作为筛查阳性处理,若tsh<9 miu/l则作为筛查阴性处理。

1.2.2 pku筛查 用化学荧光法测定被检标本中苯丙氨酸(phe)水平。phe≥121 μmol/l为筛查阳性。

1.2.3 试剂与仪器 ch、pku测定试剂由美国pe公司生命科学部提供,检测仪器采用victortm1420多标记免疫分析系统,测定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筛查基本情况

2007—2011年全市活产新生儿412 801人,筛查402 539人,筛查率为97.51%(表1)。

2.2 可疑阳性患儿召回情况

2007—2011年应召回ch和pku可疑患儿共5 442人,实际召回5 202人,召回率为95.59%(表2)。

2.3 ch和pku发病率

2007—2011年共确诊ch患儿221人,发病率为1/1821;pku患儿17人,发病率为1/23679(表3)。

3 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减少缺陷儿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做好儿童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宁波市依托健全的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操作规范,开展ch和pku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工作。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保健机构的支持与配合下,通过健康宣教、知情同意、标本采集、储存、递送、签收、实验室检测、召回复查、诊断治疗和康复评估等多个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筛查工作稳步发展,全市筛查率逐年上升,从2007年的94.99%上升至2011年的98.86%。未筛查原因有:家属拒绝筛查、危重儿或新生儿畸形放弃筛查、早期新生儿死亡、新生儿采血前家属携带新生儿私自离开医院等。拒绝筛查和私自离开医院的主要为外来流动人口,说明这些家长对新生儿疾病筛查还不够重视,应加强宣教及医务人员与家长的沟通能力,杜绝拒筛现象的发生。

筛查阳性新生儿是真正患儿的可能性大,对筛查出的可疑患儿应尽可能地全部召回,否则整个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将前功尽弃,故对可疑患儿追踪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重点工作之一。宁波市采用二级管理模式(市管县、县管乡),强调召回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电话通知或上门服务等形式进行可疑患儿的召回,至2011年召回率达97.24%。未能召回的可疑患儿大多数为外来流动人口,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出生数的增加,加上流动人口的居住地不固定、联系方式不确切、缺乏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等,使召回工作的难度增加,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动孕产妇的管理,使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ch是儿科内分泌常见病之一,俗称“呆小症”,由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对迅速生长中婴儿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发育危害极大,甚至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经系统损害。据报道\[1-4\],ch的发病率全球为1/4000~1/3030(0.25‰ ~0.33‰),近15年我国主要城市地区ch平均发病

为1/3571(0.28‰) 。宁波市ch发病率较高(1/1821),提示ch的病因可能由多因素引起,也可能与当今检测方法灵敏度提高、切值调整、漏诊减少有关。对引起宁波市ch高发病率的相关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pku是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大多数pku患儿为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所致,控制pah的基因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2区4带1亚带\[5\]。pku的发病率世界各地不同,中国与中欧国家的发病率比较接近,为1/11000~1/16000(0.06‰~0.09 ‰)\[6\],近年其发病率各地报道不一,有增高趋势\[7\],宁波市pku发病率较低(1/23679),这可能与地区差异性有关。

通过免费复查和免费治疗及慈善补助等惠民措施,由宁波市筛查中心确诊的患儿绝大多数在出生后4~6周内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随访与定期评估,95%的患儿经过正规治疗其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跟上正常儿童。宁波市对新生儿两种先天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有成效,应继续加强管理,从各环节努力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可疑患儿召回率及确诊患儿治疗率,进一步防止或减少智障残疾儿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ds.aap section on endocrinology and committee on genetics,and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public health:newborn screening for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recommended guidelines\[j\].pediatrics,1993,91(6):1203-1209.

[2]ginger bh,phyllis d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j\].j perinat neonat nurs,1998,11(1):75-83.

[3]hanukoglu a,perlman k,shamis i,et al.relationship of etiology to treatment in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1):186-191.

[4]vanvliet g.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j\].lancet,2001,358(9276):86-87.

[5]scriver cr.the metabolic basis of inherited disease\[m\].6th ed.new york:mcgraw-hill,1989:495-533.

[6]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2-433.

第7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此阶段妇幼保健工作主要包括妇幼健康教育、初级孕产妇保健、危重症孕产妇和儿童的急诊转送与急救、医院产科保健、新生儿保健、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管理、儿童腹泻病例管理、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碘缺乏控制、妇幼卫生扶贫服务。(1)妇女保健工作。1995年制定了我县的初级孕产妇保健实施方案,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工作;对孕期女性加强保健知识的宣传,督促孕妇加强产前检查,并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提高了新生儿的质量。同时,利用“三.八”妇女节等特殊时间,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并将两病管理、母乳喂养、妇幼卫生扶贫资金下发到每个村卫生所;对危急孕妇加强抢救工作,成立专门的危急孕妇抢救小组,并24小时值班,提高了母婴的生命安全。(2)儿童保健工作。建立7岁以下儿童的系统化管理方案,加强对患病儿童的发现和诊治力度,并实行村、乡镇以及县分级管理方式。另外,对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病症加强专门管理和防治;并加强对新生儿破伤风的控制,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对于危重的患儿加强抢救,成立专门抢救小组,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另外,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的监测,保证调查的全面性,并组织专家对所有死亡儿童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妇幼保健院全面加强相关工作

(1)加强设备的配置和完善。对县、乡、村三级医院分别配置全面的硬件设备,包括医疗设施设备以及基本的办公设备和用品等,以利于妇幼保健工作的高效开展。(2)建设三级网络。

96年开始,县、乡、村统一按省级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并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医疗工作质量的提高发挥了明显作用。(3)加强信息统计。1995年,县妇幼保健院设立了信息统计科,并设专职信息统计人员,利于妇幼保健工作相关信息数据真实、可靠、无误、无漏上报。(4)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不同科室以及县、乡、村三级分别加强岗位知识的培训力度,对妇幼工作的科学开展作用明显。(5)设立扶贫基金。通过设立此项基金,加强贫困孕产妇和儿童的救治,并加强硬件设施的进一步配置等,对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2.1.42000年卫Ⅵ项目结束时各项服务指标明显上升,两个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新法接生率85.35%,住院分娩率48.86%,孕产妇保健覆盖率36.65%,孕产妇死亡率84.34/十万。新生儿死亡率22.4‰,婴儿死亡率32.89‰,儿童系统理率76.82%。

降消项目———卫Ⅵ项目成果巩固阶段:

2000年至2010年:2000年5月,武定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降消”项目启动实施,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总目标。项目内容包括人员培训、设备配置、健康教育、项目活动、扶贫救助、转诊机制、基础调查、统一台帐八个方面。在卫Ⅵ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力度,加强孕产妇保健及儿童保健工作,对早孕提高检查力度,并每年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对危急孕产妇进一步加强抢救力度,对危急抢救小组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力度,并公开急救电话,街道电话保证30分钟内出诊;继续开展健康教育,2005年开始要求每个乡镇开展一个村委会的健康教育试点工作;并开展各种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全面讲解;继续加强两个死亡监测,通过强化试点等方式,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控制。同时,进一步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并完善设备配置,加大对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大贫困救助力度,并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同时加强信息统计和管理,并对相关数据加强抽查力度,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新开展以下几项工作:降消项目驻乡专家工作,托幼机构管理,出生缺陷监测工作,以及乡镇卫生院产科质量建设及村卫生所规范工作,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保障;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在上述两个项目的支持下,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农民的意识由要我保健转变为我要保健;我县2010年新法接生率99.15%,住院分娩率93.5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4.80%,孕产妇死亡率为零。新生儿死亡率8.5‰,婴儿死亡率13.73‰,儿童系统理率86.89%。各项工作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并得到上级的青睐和重视。

对未来妇幼保健工作的展望

第8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第9篇:新生儿期保健重点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管理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a)-0177-05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in fetuses and neonates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Methods From July 2015 to November 2016,a total of 164 neonates with digestive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with 82 cases in each group.In the control group,postoperative routine nursing was used,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y were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of seamless connection of fetus and neonate with maternal and fetal specialties including pregnancy care,prenatalintervention,neonatal nursing during birth,nursing before and after neonatal surgery,and follow-up visits.The surgical effect,average hospital stay,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cure rate and satisfaction by pediatric patient′s famili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ing management in fetus and neonate;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Perioperative period

胎盒律儿医学是医学界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涵盖范围广,沿着产科-围生医学-母胎医学-胎儿医学-新生儿医学(新生儿外科)的路径发展。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是胎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导致的发育缺陷[1],种类繁多,表现各异,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对患儿家庭造成不容无视的心理负担,一成不变的“引产”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的需求,外科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新生儿各个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严重程度与表现往往不统一[2-3],且手术耐受力低,严重影响手术的预后及恢复,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做好胎儿新生儿围术期综合护理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3]。本课题主要研究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新生儿围术期进行综合护理管理,在分娩前进行综合干预,在新生儿期进行外科干预,实施具有妇幼专科特色的无缝衔接的综合护理与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新生儿164例,符合《新生儿外科学》诊断标准,医院伦理委员会经讨论后同意开展此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即将患儿依次编号为1、2、3......164号,奇数分到实验组,偶数分到对照组中。实验组患儿82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平均日龄(7.3±3.3)d;孕妇分娩时平均孕龄(37.0±2.3)周;身长(46.0±5.6)cm;平均体重(3212.99±218.87)g。对照组患儿8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9例;平均日龄(7.1±3.5)d;孕妇分娩时平均孕龄(38.0±1.5)周;身长(48.0±4.6)cm;平均体重(3224.67±204.85)g。两组患儿胎龄、性别、身长、体重、病情、家长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如保暖,加强营养、伤口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等。实验组实施具有妇幼专科特色的胎儿-新生儿无缝隙衔接围术期综合护理管理,内容包括积极做好孕期管理、产前干预管理、产时新生儿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随访与追踪等一系列流程化的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孕期管理 按常规开展孕期检查至分娩,行超声检查时详细检查胎儿全身发育情况及密切随访,重点监测腹围和胎儿羊水情况,羊水增多是诊断胎儿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特征。胎儿消化道疾病约30%有遗传学问题,必要时产前作相关遗传学分析,排除染色体异常。

1.2.2产前干预管理 所有胎儿出现消化道梗阻情况时,都将会出现羊水增多,同时产生一系列胎儿宫内发育障碍的不良后果,因此积极诊断并治疗胎儿宫内发育迟缓非常重要;若羊水多至孕妇自身难以承受时,可予抽羊水减压缓解症状。

1.2.3产时护理管理 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出生时根据羊水增多情况采取积极地护理干预措施;在出生尚未呼吸和断脐之前,将口腔和气道内的羊水尽量吸净,减少和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根据病情需要,适时行胃肠减压。

1.2.4术前护理 ①常规准备:做好交叉配血、皮肤试验、术前各项常规检查、留置尿管、应特别注意手术区的皮肤准备、新生儿皮肤娇嫩,应一丝不苟地做好皮肤护理,必要时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②术前禁食,既可避免患儿术中发生误吸,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③口腔护理:一般术前3 d予以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新生儿鹅口疮”。④保暖:因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且多为棕色脂肪,如保暖不够易合并感染时而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将新生儿放置在辐射保暖操作台,依据其体重、日龄动态调节床温。⑤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病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有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者,应第一时间予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

1.2.5术后基础护理 ①加强体温管理,做好保暖:保暖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之一。我院所有新生儿手术后都采用国产的暖箱,设置为皮肤温度控制模式,将温度传感线贴于腹壁,设置皮肤温度为36.5℃,且每日擦拭暖箱,水槽内的蒸馏水每日定时更换。患儿为便于观察呼吸和循环情况。②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合理设置监护仪的各项预警值,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并记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③严密细致的专人护理:因术后易发生呕吐,有引起误吸窒息的危险,术后未清醒前均由专人护理。术后更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免黏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在减压过程中应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报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补液方案[5]。

1.2.6 麻醉恢复期护理 ①患儿在转回病房过程中有发生呼吸道阻塞的危险,手术室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严密观察患儿,应取侧卧位转送,转运途中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6]。患儿安全返病房后,给予吸氧,注意给氧的浓度及流量,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护,避免发生氧中毒。苏醒期给予患儿头部侧卧位,预防呕吐、舌后坠引起窒息;并在床旁备吸引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包以备急用。②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者易滑脱,应妥善固定好,插管的深度做好标记。如有黏痰时,选择粗细适宜的吸痰管轻柔的旋转式吸痰,掌握好插入深度和吸痰压力,避免损伤黏膜,减轻患儿的痛苦。③病室内每日两次通风,利用空气消毒机定期消毒空气,注意设置好消毒时间[7]。④胸部物理治疗:术后2~4 h翻身1次、叩背,用空心拳轻叩,自腰部开始由下往上,由外到内,稍有震动感为宜。痰液黏稠者遵医嘱每日两次雾化吸人。⑤新生儿呼吸窘迫征(RDS)的观察及处理:个别新生儿术后如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并进行性加重,胸片提示,肺透明膜病变。立即气管插管注入猪肺磷脂注射液180 mg,并行复苏囊加压通气,固尔苏使用结束后拔出气管导管,行无创辅助通气5 d后改为鼻导管吸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时首先要将药物预热至37℃,注入药物可用针管从导管壁扎入一边缓慢向气管内注入PS,一边复苏囊通气,有效地防止药物喷出。⑥呼吸暂停的观察及护理:当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与物理刺激,如托背及弹足底,若症状未见好转,气囊加压通气,压力为1.5~2.0 kPa为宜。按医嘱使用枸橼酸咖啡因,临床效果较好,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呼吸暂停严重时可用无创辅助通气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8-9]。

1.2.7 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 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保持胃肠减压,确保胃管通畅,记录胃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观察有无腹胀和呕吐,记录排气排便的时间,以便及时拔出胃管,进食进水[10]。

1.2.8 加强伤口护理,防止伤口感染 ①新生儿手术后,应根据具体手术方式采取不同的舒适,如手术后一般采用截石位。“主张轻柔护理”减轻疼痛。我科统一使用“鸟巢”式护理,用全棉的儿童大浴巾对折一次,滚筒式卷好做成长条状,四周用胶布贴紧将新生儿环绕成圈,形似让其舒适的躺卧,头颈部自然伸展,避免头低位,在暖箱外使用遮光布,建立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促进安全感,对患儿给予温柔的触摸,减少啼哭。室内光线适宜,可降低视网膜病变的机会;减少噪音、器械操作音,避免突发高频声音,对各种仪器设备报警声应及时关掉快速理;避免在室内放音乐,这对急性期患儿不利,因可增加颅内压,使SaO2下降,刺激屏气发生不利于康复。②保持伤口清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因新生儿自控能力弱,敷料可用橡皮膏封闭固定,外加绷带包扎或于敷料外面包裹一层塑料薄膜,也可用约束带固定手脚,可防患儿自行将敷料撕脱或被大小便污染。观察伤口有无化脓、红肿等情况,预防伤口感染等情况。若敷料一旦被污染,应及时更换;伤口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防止感染,伤口疼痛剧烈影响患儿休息时,应增加抚触,安抚患儿情绪,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11-12]。

1.2.9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避免扭曲、受压,防止滑脱,必要时将患儿双手约束。注意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1.2.10营养支持与管理 术后患儿极易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应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给予营养支持。早期以静脉途径为主,但肠外营养液也不可少。如静脉给药则使用微量输液泵匀速输入,输注营养液时,一般需20 h>时间≥16 h[13-14]。

1.2.11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维护 新生儿术后由于静脉输入营养时间长,我科多采用PICC置管,既方便又安全。但需细致护理:①因新生儿使用的PICC导管管腔小,严禁输血及血液制品。②置管后第1个24 h更换敷料,卷边、松脱情况下要及时更换,其它情况可1周更换1次。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③PICC导管每8小时脉冲式正压封管1次,且不能回抽回血。④静脉营养液需肝素化,每100毫升液体加肝素50 U,能有效的防止堵管。⑤注意泵入速度,不能

1.2.12皮肤护理 新生儿因皮肤娇嫩,应给予细致的皮肤护理,操作中做到“有爱心、耐心、细心和精心”,尤要做好臀部护理,避免红臀。对于手术后患儿,主张不包尿布,将其打开垫于臀部下,患儿每次大便后,先予盐水冲洗,后给予安多福消毒,并给予红外线照射15 min/次。

1.2.13院感控制 新生儿外科病房医疗护理相关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病房环境消毒隔离,做好院感防护,医护人员和操作的器械应重点防控,尤要重视洗手和无菌操作,消毒洗手液和听诊器均专人专用,采用特制工作服,以便有效降低感染率,降低新生儿病死率[16]。

1.2.1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做好肺炎、术后腹胀、切口裂开等并发症的观察和对症护理。对新生儿食道闭锁患儿因术后易并发吻合口瘘及胸腔漏气等,术后认真观察并记录胸腔闭式引流液和呼吸音的情况,若引流出鲜红色黏稠液体、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及发绀等症状,则警惕出现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1.2.1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应密切观察患儿,监测胆红素值,早期抚触对预防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若出现黄疸应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

1.2.16出院宣教和随访管理 我院小儿外科将患儿信息纳入高危儿管理系统,为患儿建立个人档案,并建立电话随访制度。患儿出院前,由护士指导家长日常生活护理及早期干预方法;出院后由专人负责定期电话跟踪随访及督促回院检耍一般患儿出院后随母亲42 d回院复查,以后每月回访1次,6个月以后改为每2个月回访1次,至患儿满1周岁或各项发育指标达正常为止。对肛肠畸形的患儿术后回访尤为重要,因大部门需第二次成形或人工等手术。个别疾病需要长期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疗效、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为90.24%,平均住院时间为(23.05±0.92)d,平均住院费用为(10 690±826)元,家属满意度为95.12%,各项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无缝隙综合护理管理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此种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外已逐渐成熟,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胎儿医学多中心团队、欧洲的Nicoladis等开展了成熟的该学科研究[17],但国内此方面的研究较晚,目前尚未规范、完善,它需要多学科配合和护理循证论证。首先孕期B超检查时要能对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进行筛查;其次孕期每次产检时需要密切监护羊水及胎儿发育情况,能早期正确诊断、治疗胎儿发育迟缓等,必要时作相关遗传学分析,排除染色体异常;再者分娩时给予及时护理干预,如吸净羊水、及早禁食、胃肠减压等;最后充分的术前准备、最佳手术时间的选择和围术期综合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是肇庆市唯一一所三级妇幼保健院,产科年门诊人次10万,年分娩量近5000人次,并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此项目,对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新生儿实施综合护理管理,实现了胎儿―新生儿无缝隙衔接,是独具妇幼保健专科特色的创新性护理管理模式。

3.2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居多,妊娠及分娩的风险增加,各种先天性出生缺陷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对各种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采用综合护理管理可以积极做好出生缺陷防控任务,降低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的出生率,减少不必要的引产,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3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治愈率、提升家属满意度

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无缝隙综合护理管理可提高治愈,确保手术成功及改善预后,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轻家属负担,提升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致残率、从而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综合护理管理在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术期的应用可促进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护理发展及学术交流[18]。

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护理人员对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护理理念的转变,实施规范化综合护理管理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从整体上提高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护理水平,确保新生儿术后恢复,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达到患儿家属满意、社会满意的双赢局面;并对全市规范胎儿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护理管理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胎儿新生儿围术期实施无缝隙综合护理管理,是独具妇幼保健特色的创新性护理管理模式,可促进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护理发展及学术交流。在目前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积极做好出生缺陷防控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引产,提高消化系统疾病新生旱拇婊盥剩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新生儿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达到患儿家属满意、社会满意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俞钢.临床胎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4-244.

[2]高丽丽,李娜,刘旭明,等.新生儿肠造口的护理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6,5(3):171-173.

[3]马红彩. 新生儿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39-2040.

[4]高洁.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8):185-186.

[5]刘笑容,腹腔镜下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围手术期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110-111.

[6]郑丽丽,诸纪华,钟菊红,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10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5,14(1):38-40.

[7]陈菊英.新生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监护[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1):105-106.

[8]杨春霞,孙丽荣.新生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观察与护理[J].大家健康杂志,2012,6(1):27.

[9]张红艳,任志东,马小香,等.30例新生儿小肠闭锁的术后护理[J].全科护理,2016,9(14):926-927.

[10]唐绪容,唐梅.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441-1443.

[11]李素芳.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围手术期护理[J].淮海医药,2002,20(3):232-233.

[12]陈少春,唐吉荣.先天性肠闭锁及肠狭窄的新生儿围手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5,11(15):1209-1211.

[13]陈小莲,黄西妹.新生儿胃肠穿孔围手术期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1996,3(3):26-27.

[14]贾爱玲,贾翠玲,杜美春.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266-267.

[15]阳朋辉,刘小容.新生儿肠闭锁的术前术后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6,(1):71-72.

[16]冯婕.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207-208.

[17]王靖燕,何秀云.新生儿外科无陪病房医疗护理相关感染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3):120-12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