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环境设计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的方法

第1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一、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的结合

讲授法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叙述、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前首先要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原有认识,基于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岗位上绘制建筑装饰施工图的态度,首先要增强同学们对建筑装饰工程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建筑装饰工程文化素质,树立创新设计的精神。解决学生被动学习《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局面,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历届优秀毕业设计生的工作现状和他们绘制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纸的介绍,同学们了解这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心理实实在在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在课程内容中学生主要是对正投影法与三面投影图中的内容理解比较缓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制作了三维动画,一步一步分解知识点,改变了原有PPT课件只有图文对照解释知识点的现象。这样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更直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讲授方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这个基础上以实际图例为基础,以小组的形式,以师生互动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三面投影图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对室内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二)讨论法

讨论法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由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去观察图纸,发现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第二部分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在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解?Y束后,任课教师会设计一些题目给学生们现场绘制,并且会随机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绘制,绘制完成后也是先由同学们自己判断。这两部分都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巩固理论知识,这个环节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讨论结束时,任课教师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二、学习方法

(一)练习法

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主要通过各种练习来检验,这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练习主要有每一章结束的小练习,形式有口头回答问题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际操作的练习,主要是临摹一些建筑装饰工程图纸,巩固对制图规范要求。比如线型、线宽、标注、文字等的具体运用,锻炼学生由画笔到针管笔的转变,锻炼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锻炼豪放到精细的转变,锻炼随性到严谨的转变。为独立绘制施工图图纸做好铺垫工作。在了解的课程的重要性和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同学们很认真的在进行角色的转变,一遍一遍的对自己的否定,最终完成自己比较满意的图纸,给了自己一个肯定。

(二)任务驱动法

为了解决《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内容与后期专业课程脱节的情况,改变课程练习由全部临摹图纸修改为三分之一课时临摹。其它的三分之二课时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下达任务,对实际施工完的工程由同学们完成测量、制图任务,模拟一项工程竣工图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再次检验同学们对于理论课程掌握情况,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的能力,及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次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同学们对空间的观察能力,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锻炼。再次,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和讨论这一部分任务是以小组单位,绘制是以个人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主动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第2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 公共空间 环境 行为空间 空间艺术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lations and behavioral design methodologies.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the public space space space art

中图分类号:P42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注重环境与人的关系、人性化原则设计等设计手法都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城市中,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例如—城市广场。户外活动质量和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扬·盖尔,交往与空间2002 39页)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扬·盖尔,交往与空间2002 33页),例如—邻里街区。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所以,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空间的开场和围合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围合的目的就是要在大环境之中,通过空间分隔对当地进行直接占有,从而形成独特的场所感。可以说,为何是影响场所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围合就是通过空间界定,在现有的环境中为人的活动划定各种活动范围。(林玉莲,环境心理学 259页),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装饰性进行设计,要分析其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并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率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物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习惯、心理习惯。比如说如何适当的布置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只有创造好的条件、完善的功能才能够让人们感到合理的适当安排,才能有可能长时间的逗留或者说不会侧目而过。(扬·盖尔,交往与空间159页)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而不是过于装饰。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势,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更要注意在城市中存在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如果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所以说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并且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各种功能设施都切实沿街布置。(扬·盖尔,交往与空间89页)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标志是城市意向的五个组成要素之一,使用的频繁度和独特性也是影响城市意向的主要因素。儿童熟知小学和幼儿园,家庭妇女熟悉的菜市和商场,病人牢记常去的医院,这是因为反复使用会强化与实际有关神经联系。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会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可能记载不住北京那么多胡同,即使它们命名为“百花深处”或“什锦花园”,但及得住“大栅栏”和“大碗茶”,记得起摊群、吆喝、老字号、人挤人的热气和异味。(林玉莲,环境心理学 239页)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设计时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按类型和特征可分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园林广场、集散广场。广场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种反应,此类作品的创作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但又收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精神主体必须超越物质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人为生存和致富忙碌,生活的表面化、工作的程式化、文化的碎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处于疏离状态。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性在都市的存在的价值非常大。可以进行对人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心理调适功能,来达到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生态优化,而且可以创造了人性的精神空间。它对人们的感觉经验也在起着改造作用,而这些公共空间艺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来引导大众走向高艺术性境界,承担改善整体视觉关系的美化功能,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公共性是统一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营造和谐精神空间。人不仅是依靠视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观来接收外界的刺激。显然,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存在对视觉的偏好,导致了对其他感知需求的漠视。对躯体觉的忽视无疑限制了人的空间,环境的意象不是惟一感觉的体验,忽略多种感知体验的空间设计理念已经制约了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思路的创新,人需要通过感觉来认知环境,渴望从身边的环境中获取美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赐给了大众视觉感知的权利,也给予了人们通过躯体感觉来认知环境、获得愉悦的机会。因此,人不仅需要环境成为视觉上的艺术,更希望它拥有可触知的美丽。对外界环境的求知与求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应该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应该注重观者在作品场中不同方位的艺术感悟。

总结:人的活动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设计是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了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空间表现特征、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类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灵感;方法论;创造技法;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28-1

一、简述

灵感法是靠激发灵感,使创新中久久得不到解决的关键问题获得解决的创新技法。其特征是: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是突然闪出的领悟,是一种认识上质的飞跃。

灵感是人们借助于直觉启示而对问题得到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

二、灵感法的适用范围、使用形式

适用范围:灵感法不限适用范围,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

使用形式: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灵感不是玄学而是人脑的功能。在大脑皮层中有对应的功能区域,即由意识部和潜意识部两个对应组织所构成的灵感区。灵感的出现有赖于知识长期的积累;有赖于智力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谐的外界环境;有赖于长时间、紧张的思考和专心的探索。法国数学家热克・阿达马尔把灵感的产生分为:①准备、②潜伏、③顿悟、④检验四个阶段。

三、使用灵感法的优越性

灵感法设计具有与其他创造技法大致相同的效果,但是灵感法具有的思维方式却与众不同,主要优点集中在以下四点:

(一)结合性

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这种创造技法是跳跃并连续的,结合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一体,很容易在不同事物之间找到联系,并结合起来,产生具有复合性质的产品。例如德国建筑师孟德尔松(EricMendelsohn,1889-1953)在20年代设计的爱因斯坦天文台。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二)突破性

灵感法的设计总是带着突破性,突破常规方法,突破传统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等。这是灵感法中最明显的特点,使用灵感法设计的事物,常常打破常规,在各种方案及作品中出类拔萃。位于密歇根大学校园北部的“波浪草地”,设计者从一本流体动力学书籍的插图中获得了灵感,将场地塑造成一连串水波的形状。波浪草地由8排共计50个草地波浪组成,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波浪形的网状结构。这个设计还包含着诗意般的隐喻与场地的渊源产生了共鸣,暗喻弗朗诺斯一扎维尔巴格诺德飞机失事的非洲沙漠,象征着在灾难和失败之中,孕育着新的生命和希望。

(三)独创性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或初创性,是指一部作品经独立创作产生而具有的非模仿性(非抄袭性)和差异性。一个作品只要不是对一个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实质的模仿,而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在表现形式上与已有作品存在差异,就可以视为具有独创性,从而视为一部新产生的作品,而不是已有作品的翻版。

(四)平等性

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

四、使用灵感法的缺陷

有时候设计作品过于天马行空,这说明灵感设计法由于其思考方式的不同,造成了设计事物的过度。灵感设计虽有很独特的优越性,但本身也存在许多缺点。如突发、模糊、不可精准控制等。

(一)突发性与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的,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二)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非自觉性使得灵感设计,没办法被精准控制设计时间和思考方式。使设计者往往在高压的作业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主要表现在耗时与无法预测结果。

(三)局限性

灵感设计着的灵感实现与实际操作及受众的文化水平、心理差异等有关系,需要区分灵感的适合度。

四、结语

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逻辑思维是人的后天功能,是靠分析、推理、判断等手段来得出结论的,这是一般人的通用功能。另一种就是灵感思维,好的设计具有这方面功能,它是在一定的状态下,自然闪现的结果,没有分析、析理或思考过程,直接出现结果,被称为灵感或灵性思维。它是在潜意识的范畴之内的。灵感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积累的结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多方面知识,及时抓住灵感,运用好灵感,不要将灵感浪费。

参考文献:

[1]柳沙,许平,李新.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朱狄.美学・艺术・灵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第4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三维环境 凸轮设计 PROE

中图分类号:TH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71-01

凸轮是一种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的构件,有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部分组成,可以作连续等速运动,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重复性机械动作,无论简单还是复杂,因此,凸轮机构在各种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机械装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凸轮机构的优点在于,只需要设计适当的凸轮轮廓,就可以使得从动件得到任意的预期运动,而且结构简单、设计方便,但是相对而言,凸轮轮廓对于精度要求较高,而且易磨损,只适用于传力不大的场合,传统的设计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PROE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环境下的凸轮设计进行了分析。

1 PROE概述

PROE是对Pro/Engineer的简称,是由美国PTC公司推出的三维CAD/CAM参数化软件系统,具备强大而完美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机械、数控加工等多个领域,在当前的三维造型软件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软件第一次提出了参数化设计的概念,采用单一数据库来解决特征的相关性问题。一方面,PROE软件的基于特征方式,可以将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进行集成,实现并行工程设计,可以在工作站和单机上进行应用;另一方面,PROE采用了模块方式,具有草图绘制、零件制作、装配设计、加工处理等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功能模块进行选择,十分方便。

2 基于PROE的凸轮设计方法

在三维环境下,利用PROE进行凸轮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已知凸轮点的数据,输入曲线点文件拟合曲线建模。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反求建模,需要明确得到凸轮点的数据,很容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数据点存在的离散误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结果。

(2)已知凸轮的位移变化曲线,结合相应的方程产生曲线,通过跟踪曲线建模。这种方法在数值方面,具有良好的精准度,但是需要对位移曲线方程进行推导,专业性较强,对于设计人员要求较高。

(3)已知凸轮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对各构件尺寸进行测量后,可以采用运动仿真,产生相应的轨迹曲线,然后建模。

相比之下,第一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点文件的制作,只要数据点文件符合要求,其他步骤与建立一个基本的拉伸特征相似,只要具备一定的PROE操作能力,都可以顺利完成。第二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PROE中附带的变截面扫描功能和图形曲线特征,只需要推导出凸轮的位移变化曲线方程,就可以制作出符合相关精准度要求的零件模型,还可以对凸轮中的各项运动参数进行修改,操作流程也并不复杂。因此,这里主要针对第三种设计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对于比较复杂的凸轮结构或者机械运动,采用前两种方法进行设计时,不仅十分麻烦,有的根本不可能实现。针对这种情况,一般会采用第三种,也就是已知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的建模方法。在PROE环境下,采用这种方法对进行凸轮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首先,通过相应的方法,计算出凸轮基圆半径,并以此为依据,在PROE中建立一个圆盘类零件,命名Part1。然后,根据凸轮的结构,对从动件的结构进行确定,建立从动件简化模型,命名Part2。进入软件的部件装配环境,将Part1和Part2以销钉连接的方式装入,之后进入机构运动模式,在两个模型之间定义凸轮连接副,创建快照,然后删除。

其次,对凸轮连接轴伺服电机模的速度值进行定义,结合凸轮设计期望,实现从动件运动规律定义从动件连接轴伺服电机的模。

最后,在PROE中,新建一个运动分析ansys1,按照从动件运动循环周期=时间长度×凸轮副速度模应的相互关系,对时间长度进行定义,然后加入两个伺服电机,运行仿真。在“机构-轨迹曲线”中,选中Part1作为纸零件,选择凸轮合成曲线,同时选择Part2与凸轮接触的曲线与ansys1,点击确定,生成凸轮实际廓线。之后,在新窗口,对Part2进行编辑,将生成的凸轮廓线进行拉伸,形成相应的凸轮实体,凸轮建模完成。最终凸轮模型以及曲率分析图(如图1)。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凸轮进行运动设计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参数进行分析和优化,这些参数包括: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动载转矩特性值、最大跃度、最大跳度等。

第三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仿真中系统可以自动生产任意点的运动轨迹线的特点,实现设计建模,与前两种方法相比,操作简单,可以对相关构件的位移曲线、速度曲线等进行测量,为设计模型的改进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3 结语

总而言之,凸轮机构凭借自身的优点,在许多机械设备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凸轮设计方法的落后性和繁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凸轮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针对三维(PROE)环境下的凸轮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谈论,利用PROE程序强大的设计分析能力进行凸轮的设计,可以有效保证设计数据的精准性,同时操作便捷直观,可以为设计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在确保凸轮设计质量的同时,缩短了设计周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设计人员要充分重视起来,对凸轮设计的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促进凸轮结构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发亮.三维环境下凸轮新设计方法的介绍[J].纺织机械,2011(5):16,29-31.

第5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矿井井下 胶带 以旧带新 施工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099-01

随着一些煤矿矿井采掘工作面的不断延伸和设备的逐渐老化,带式输送机运输能力及长度均需进行改造。而改造中由于矿井井下空间相对狭小,而原设备占用了大部分巷道,给改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何解决带式输送机改造过程中新胶带敷设与旧胶带回收工作,是整个改造工程缩短工期和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国内某大型矿井带式输送机改造胶带更换方式实施过程进行叙述,具体说明了胶带更换“以旧带新”方法的研究与实施。

由于该带式输送机属于某矿丁二采区的主要运煤皮带,带式输送机一旦停运将给该矿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矿方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以上施工内容。施工单位接到施工任务后,认真研究工程实际情况后,认为该工程最主要环节是旧胶带的拆除与新胶带的敷设。最初提出了先在巷道地板上敷设胶带,而后将旧胶带分段拆下,再将新胶带人力抬放到皮带架上,这种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第一巷道内应有足够的空间以便敷设和放置新胶带,第二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人工拆装胶带。而本皮带巷相对狭窄,没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新胶带,且此方案消耗大量人力资源。施工单位又提出“以旧带新”敷设方式进行施工,这样既解决了因巷道空间有限无法放置新胶带的问题,又节省了人力,经实施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1 胶带硫化

由于本工程直接影响着该矿丁二采区的生产问题,矿方要求短期内完成施工,因此,施工方须在皮带停运前完成皮带硫化工作,以加快施工进度。根据井下运输条件,计划皮带硫化地点设在距皮带机头500 m处的丁532080机巷内。此巷道进口处有长5 m,坡度为15的上坡,且轨道也已拆除,矿方需将轨道恢复并安装上25 kW小绞车,以便施工方利用25 kW小绞车将装有胶带的平板车拉运上来。

1.1 胶带运输

本工程共敷设安装矿用钢丝绳芯阻燃输送带2100 m,胶带为100 m一卷,现已到货,存放于该矿供应站内。由于丁二轨道下山巷道高度最低点只有1.7 m高,胶带在入井前需倒开1/3,倒开部分叠放在与原胶带卷同一个平板车上运输。因此,需在井口安排8T吊车配合人员将胶带倒开,然后再刹车入井。胶带分21车下运,运输前与矿方相关部门协调好,确定每天下运数量,以确保胶带能顺利运输到位,不影响施工。

1.2 胶带硫化方案

丁532080机巷内的轨道及绞车安装完成后,硫化器安装在距巷道进口处约10 m位置。先将一卷胶带穿钢管用倒链吊挂在锚索上,倒开叠放在已硫化皮带堆放区,然后再吊挂起另一卷皮带,与上一卷皮带接头对接硫化。硫化完成后用小绞车将皮带拉到皮带堆放区叠放好。以这种方式硫化其他皮带。如皮带硫化位置示意图所示(见图1)。

皮带的强度为ST2500,根据钢丝绳芯输送带硫化接头标准,接头长度为2210 mm,搭接方式为三级搭接。

2 胶带以旧带新敷设

硫化好的新胶带在丁532080机巷内堆放着,原胶带分别从丁532080机巷与皮带巷口处和机尾断开并通过丁632160风绕用绞车运走。旧胶带上带带头与新胶带带头搭接方式,采用将新、旧胶带头钢丝绳剥出,然后将钢丝绳分15股分别用钢丝绳卡搭接。再将旧胶带下胶带头与位于丁632160风绕内的绞车钢丝绳对接,然后以慢速启动运行皮带,同时启动绞车,驱动装置拉着上皮带向上敷设皮带,绞车拉着下皮带向丁632160风绕内移动,下皮带每隔一段断开并运走。如皮带敷设示意图所示(见图2)。

第6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消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消防信息化建设举措进行论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推动我国消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 消防信息化 建设

1 大数据环境下消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所谓的消防信息化具体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与消防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以此来实现消防信息资源与消防基础设施高效率共享、共用的过程,它是现代消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消防部队作战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消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 自l应用阶段

这是我国消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时间约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当时,有的消防部队出于工作的需要,以自发的形式引入了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如火灾统计等,由此提升了消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2 网络建设阶段

这是我国消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阶段。2006年5月19日,“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如期完成,这为消防部队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机遇,依托“金盾”工程,消防部队构建起了三级网络,一些大中型城市则建成了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相关业务软件的开发也进入了高峰期,并实现了网络化应用。

1.3 统一规划建设阶段

这是我国消防信息化发展的第三阶段,2008年,公安部提出了三项建设的战略部署,重点是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同年10月,《武警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复,消防部队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

我国的消防信息化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诸多不足和需要加强完善之处,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消防部队综合信息化系统,满足消防作战的需要。

2 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消防信息化建设举措

在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消防信息化的建设应当以更好地满足消防作战需要为指导依据,并以消防业务应用为基础,逐步推进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综合利用,提升消防部分的整体作战能力。基于这一前提,本文提出消防部队综合信息化系统,并对系统构建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述。

2.1 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信息化系统具备如下功能:

(1)可借助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对消防部队的主要业务进行管理。

(2)在火灾现场,系统可以对消防力量进行合理调度,并且能够对跨区域联合作战进行协调,并为现场指挥人员提供辅助决策。

(3)可借助通信网络设备,以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形式实现消防部门与各单位之间的语音及数据通信。

(4)可借助计算机软件对消防部队的相关消防业务,如防火、战训等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传输。同时还能对消防指挥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

2.2 系统的构建

本文所提出的系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信息管理、消防灭火救援、消防火灾演练、信息安全。下面分别对这几个子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

2.2.1 信息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就消防信息化而言,其并不只是建立相关的消防网站和运用单一的自动化系统开展业务,而是在消防职能转变的同时,从消防网站建设逐步向应用阶段转变,并使办公自动化系统转变为可以提供服务的消防信息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应包含以下内容:办公自动化、在线服务、网络会议、公文流转、安全保障、视频点播、后台维护等等,它是消防机构进行内部数据分析处理的平台,也是内外网相协同的窗口,更是各种信息的交汇节点。在对该子系统进行构建时,采用了Internet/Intranet的体系结构,并与原有的业务系统之间进行了有机集成。该系统由三个模块体系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2.2.2 消防灭火救援子系统

为满足消防信息系统多样化的管理特点,在该系统的构建中,应用了GIS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并采用了当前最为流行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利用插件技术对各个模块进行开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GIS-T的特点,使系统具备了图文互动的功能。为了便于属性数据的管理,决定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该子系统主要具备如下功能:Map操作、目标查询与统计、接警处理与定位、辅助决策等。该子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出报警人所在位置及火灾发生地,并通过优化选择,计算出消防部队抵达火灾现场的最佳行车路线,它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消防作战能力,减轻了火灾带来的损失,确保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2.3 消防演练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的,它不但使消防训练的道路进一步拓宽,还带动了消防器材的革新,有效解决了消防水带接头易滑落、二节拉梯易致伤等问题。

2.2.4 信息安全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其能够对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进行实时统计、记录和审查,它是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规划模块、开发模块、运行与维护模块、更新模块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消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内容既多且广,所以建设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相关部门的领导要对消防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人财物力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借此来提升消防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骞.消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安全托管探讨[J].消防界(电子版),2016(05):36-37.

[2]费冰.消防通信装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6(03):45-46.

[3]王惟昊.网格化在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06):71-72.

第7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波台发射机天调网络天线阻抗双频共塔

一、故障现象

现在各中波台使用的发射机都是全固态发射机,天线阻抗的变化造成网络输出阻抗发生变化,对固态发射机的影响特别大,我台使用的1359KHz频率的发射机,每年春季和入冬两个季节,发射机的反射功率指示,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反射功率指示明显增大,调整发射机的阻抗微调旋钮也不起作用。这样就容易使发射机的反射功率指示超过门限值产生自动封锁保护,使发射机不能正常工作或是造成停播。

二、故障分析与处理

根据发射机反射功率增大这个现象,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当一个中波台的天调网络调好后,随着季节的变化天线阻抗将发生变化,造成网络输出阻抗发生变化。当调谐发射机的阻抗微调旋钮已无法使发射机的反射功率指示调整到零时,就要及时调整天调网络。

首先通过观察,我台使用的三个频率963KHz、1359KHz、1494KHz,其中1494KHz为单频单塔发射,963KHz、1359KHz为双频共塔发射。三台发射机只有1359KHz发射机的反射功率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变,其它两部发射机的反射功率变化不大。而1359KHz发射机的反射功率只有在1494KHz发射机开启和关闭的时候,它的反射功率指示才有明显的增大和减小,而963KHz发射机的开与关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可判断为是1494KHz频率的反送和1359KHz网络对1494KHz滤波不好既吸收不好。造成了1359KHz发射机的反射功率增大。一般阻塞使用的是LC并联谐振滤波器,吸收采用的是LC串联谐振滤波器。对于现有的LC串联滤波器,电容C5是固定的,只能调整线圈L7。并联谐振滤波器中L6、C5并联谐振于1359KHz,对频率1359KHz阻抗无穷大,起阻塞作用,电抗显容性Xc, Xc于L7串联谐振于1494KHz,对频率1494KHz阻抗无穷小,起吸收作用。由于阻抗测试仪器昂贵,中波台都没有配备,因此在没有测试仪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观察发射机反射功率指示来进行调整。调整时的注意事项和步骤如下:

调整工作要多人配合,严格分工,联络要畅通,机房人员要听从天调室人员指挥,确认无误后方可开机。开机后对于发射机的阻抗微调旋钮先不作调整或是调整到中间位置,天调室人员在调整串联谐振线圈L7前,要事先做好标记,以便调试不好时恢复。在每次调试前一定要确认发射机关闭,并用短路线短路天线,以防被高频电流击伤。调试完后拿开短路线,再通知机房开机,通过增大或减小线圈L7反复调整,直至使发射机反射功率指示下降到最小为止,并做好标记,最后再对发射机阻抗微调旋钮做一下调整即可。一般在入冬反射增大时调一次,做好标记。到春季反射增大时再调一次,把两次调整的位置都做好标记,这样每年的这两个季节发射机的反射功率增大时就将串联谐振线圈L7的短路夹调到相应的位置即可。通过几年的运行观察和及时调整,我台1359KHz发射机反射功率随季节温度变化增大的现象得到了改善,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上维护经验,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第8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应用型本科;转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同于传统院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讲究生活环境的质量。从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到个人住所的室内设计,都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舒适的环境更能让人们心情愉悦,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许多应用型高校响应时代的号召,在设计类专业中增加了环境设计。然而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才能。

一、环境设计以往的教学方法

以往,我国艺术教育基本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三个环节,培养出的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如果教师根据陈旧的教学大纲和以往的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就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环境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院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以往的环境设计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实践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求职的道路上到处碰钉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求较高。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很多应用型本科开始转型,加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突出应用型特点,结合社会环境和企业需求进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上岗能力为教学内容,打造一种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新模式。从一些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经验看,教学改革应该从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建设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时代性

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结合理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以往的教材无法满足高速更新发展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求,更新较慢的教材难以反映环境设计行业最新的发展状况。高校教学应该立足于时代的前端,教师要主动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向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书籍,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环境设计专业最新的信息。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建设

一般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基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课。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更加喜爱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学改革的意义也由此体现出来。

3.提供交流的途径,增强学习氛围

交流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既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学校应该多提供交流的平台,组织一些社团活动、讲座,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交流的氛围。平时教师可以组建班级的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微信群里讨论,共同解决。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既促进了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又满足了人们重视生活环境的需求。学校教师要积极响应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号召,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2012(8).

[2]王霞,沈一,汪源源.景观设计教学实验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3).

第9篇:环境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景观元素 室内环境设计 应用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室内环境设计中景观元素融入的重要性,室内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元素主要包括绿色人工景观、自然绿色景观等,这些景观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空气质量,吸收有害物质,美化室内居住环境,以及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效果。因此,相关室内环境设计人员应当深刻认识到景观元素的重要性,并且有机地将景观元素融入室内环境的设计中,从而为人们设计出健康舒适、亲近自然的和谐居住环境。

1.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1.1丰富空间层次设计

丰富室内环境的空间层次,有序组织室内空间,软化室内环境的棱角性,是景观元素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之一,也是室内环境设计对其融入功能的基础需求条件之一,因此,相关室内景观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景观元素的这一特点,有效丰富室内景观的空间层次设计,从而达到美化室内景观的效果,为居住者提供优美而富有功能性的室内居住环境。景观元素对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层次设计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景观元素能够有效地连接室内环境空间和室外环境空间,强化其空间视觉设计效果。景观元素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一类的自然元素,绿色植物来源于自然,同时也是室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室内景观元素的融入,其在室内环境的空间效果上很容易与室外的自然环境产生融合、重叠的效果,从而很好地为居住者带来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第二,景观元素能够起到划分室内环境空间的作用。在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中,按照功能性,其主要可划分为私密空间和共享空间,其中,共享空间具灵活性,因此,为了有效地给其进行必要的区域划分,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借助景观元素实现。

1.2提高室内环境质量

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其另一大功能性是能够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和人们居住空间的环境水平,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亲近自然的和谐居住环境,这也是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最根本的目的,因此,相关室内景观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应用景观元素的这一优点,辅助和优化现代室内景观的设计。现代室内空间装修的过程中,其所使用的装修材料和家具等重要组成成分,很多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尤其对于新生儿和儿童,危害更大,这不利于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景观元素中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并排放氧气等优秀功能,比如说文竹、仙人球、平安树、万年青等绿色植物,它们可以有效地将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气体吸收掉,并释放出人体呼吸所需的新鲜氧气,改善居住者身体内部肺部等功能性能,提高人体的生理健康状况,促使居住者更好地生存。因此,相关室内环境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利用景观元素融入设计,从而有效提高室内居住空间的环境空气质量。

2.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1直接引入法

直接引入法是现代室内环境的景观设计中最基础,同时也最重要的一种景观设计方法,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将纯天然的自然景观元素,如水体、绿色植物和山石等元素,不采用人工手段进行加工的方法,直接引入到建筑室内的居住空间中,从而有效地在室内环境空间中,给居住者带来最自然、最美观的居住环境视觉享受,让人们能够真正意义上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接触自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因此,直接引入法与其他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相比,其具有纯天然、无公害、自然美的优势。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等都变得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高层建筑建设的越来越多,人们很难有时间和机会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这大大促使人们对于自然环境、清新空气的怀念与向往。直接引入的室内景观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解决人们工作与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说,室内景观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引入自然生态元素中美丽的花卉植物,装饰室内居住空间的环境,让人们在家里也能够闻到花香,感受自然的气息。

2.2借景引入法

借景引入法主要是指通过有效的设计手法和空间设计原理,有效地将室内居住空间外部的自然景观和景象有机与室内景观相融合,从而给居住者带来一种室内景观与室外景观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的室内景观造景手法,因此,与其他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手法相比,借景引入法具有美学价值高、经济效益高和节省室内居住环境空间的优势作用。对于城市居住者而言,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城市居住者,其城市房价的每一平方米都价值不菲,因此,其对于室内居住环境的空间利用率要求非常高。室内环境设计师必须在进行室内景观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景观空间占有比例和居住使用比例的合理控制,这在实际的室内环境设计中,是很难完美做到的。要想有机地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这一美学与功能性的双重需求,相关室内环境设计师必须借助借景引入法。另一方面,借景引入法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上,还具有增强室内空间的通透性、丰富室内空间层次和视觉的效果,其可以有效地实现将不同层次和空间的景观有机拉到同一个视觉平面上,从而既保证了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又起到了增强室内景观视觉效果的作用。

2.3人工造景法

人工造景法是现代室内环境的景观设计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景观元素设计手法,它主要是指通过以自然景观为设计灵感来源,通过人工或者机械工具进行模仿自然景观的造景手法,从而有效地将很多大型的、无法直接引入到有限室内空间中的自然景观元素巧妙地搬到室内环境中,美化室内景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工造景法与其他室内环境景观设计手法相比,具有灵活性高、应用范围广、能够满足不同人们需求的优点。在现代室内环境的景观设计当中,人工造景法最常见的具体体现有人工水体造景、筑山石景、观赏植物造景等形式,比如说假山石等,这些人工造景手法能够有效地将自然景观与人工造景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能够满足室内空间大小的需求,在人们的室内居住环境中,形成一整套的小型自然景观区,给人们带来更丰富、更充实的室内景观视觉享受。

2.4设计注意事项

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中的景观元素融入设计当中,相关室内环境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景观元素的空间合理安排,从而既能够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精神需求,又能够满足有限的室内空间要求,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室内景观元素设计的合理性。根据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相关室内设计师应当根据不同空间功能的特点选择合适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第一,对于室内空间的关键部分,具有主要意义的部分,比如说大厅中央等部位,相关设计人员应当选择景观盆栽植物在四周进行点缀,有效地弱化其空间的棱角性和空旷感,同时,还能够使干燥的室内环境变得湿润,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第二,对于室内空间中次要的位置,比如说玄关、大门等部位,相关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其景观元素的设计时,应当根据其功能性开展景观植物布置。比如说室内空间中,其大门和玄关主要起到的是人流导向的作用,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植物配置时,应当根据其人流导向的功能性开展设计。第三,对于室内空间中的角落地带,相关室内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景观带或者小型景观的方法开展设计,从而有效增添室内空间的自然气息。

综上所述,景观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吸收有害物质和气体,美化室内居住环境,以及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因此,相关室内环境设计人员应当积极利用景观元素辅助现代室内环境的设计,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亲近自然的和谐居住环境,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