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酒的知识与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的知识与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的知识与文化

第1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实用性 中职语文 技能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96-02

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或就业或创业,因此,在中职学校教育阶段,专业教育备受重视,语文教学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学时减了又减,甚至有的领导、教师认为,语文课只需要教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有些家长、学生也认为,读中职就是要学一门技术,不需要再学习语文等基础知识。须不知,中职语文和其他专业课一样,也是一种技能,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一、中职语文实用性的表现

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就是指中职语文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对学生现在、将来的生活和人生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具体来说,语文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专业的技能

中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专业教育,因此,中职语文的实用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为专业服务。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知识的载体均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与接受过程,都是语言活动;任何一种知识性的作业,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说,中职学校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学习不仅能提高中职校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和修养,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选择的专业为本,围绕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专业辅助教育,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的教材及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而设置,突出与专业相关的语文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训练。

(二)服务生活的技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面语,这就是语文”,这表明了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中职语文的实用性除其更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外,还表现为为生活服务的实用。

在生活中,无论是对话、书信交流还是信息传递都离不开语文,因此,语文素养及语文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请四个人吃饭,时间过蛮久了,还有一个人没有到,于是他心里很焦急,便脱口而出道:“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离他最近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是不该来的喽?”觉得如果自己再待下去的话,就会被主人说不要脸了,于是便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这位客人走了,心里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反倒走了呢?”离他比较近的客人一听,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离主人较远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表明:说话是一门学问,语文的使用更是一门技术,如果语文掌握不好的话,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工作。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以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三)服务人生的技能

语文课担负着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中职语文的实用性进一步延伸就是服务学生人生发展的技能。目前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中职生甚至是问题学生。而语文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综合体验人生、人性、情感等,从而激发学生关照社会、审视自我, 不断修缮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德育目标的实现,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找准一个切入点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基于实用性,实现中职语文的技能化

(一)改变观念,重新认识中职语文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自己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了,目前主要是学一门技术,不必要再学习语文。要将语文变成一门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改变观念,走出对语文的认识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开堂课。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给学生上开堂课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了《语言的魅力》的故事:

一位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乞丐讨钱时在身旁的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一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讲完这则故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就会有这样不同的效果呢?由此,笔者强调: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也就是中职语文的任务――如何让基础语文变成技能性的语文。为了加深印象,笔者还给学生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初中、小学的语文,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而中职语文就是地面上那美轮美奂的建筑物,我们已经用十几年打好了地基,从今天起,我们就是要学会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物。从一则故事引出学生对语文的重新认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立足专业,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要实现中职语文的技能化,首先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方面,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可对现有教材的篇目进行筛选或增减,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发展相关联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改变教学方式。中职语文课改,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最根本途径是教学,教学的立足点依旧是课堂,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在课堂上应以训练为主,教育学生如何将语文变成一门可以为实现生活服务的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训练,提高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要实现中职语文的技能化,应在语文的实用性教学方面花大力气,重点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中职学生一毕业就直接步入社会,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求职,求职中如何撰写求职信、如何回答应聘官的问题、如何在应聘中脱颖而出,等等问题都关涉这两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这两方面的教学都应以训练为主,要避免脱离训练而进行烦琐的知识讲解。例如,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中,可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每节课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演讲:第一轮不定主题,让学生自由演讲,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胆量;第二轮给学生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演讲,关键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内容、思路、逻辑、语音语调等;第三轮是即兴演讲,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方面,则可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自行设计贴近专业的例文和练习,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对营销专业的学生重点训练营销策划案、调查报告等的写作,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点训练教学计划、总结、活动策划等的写作。总之,就是根据专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有区别、有重点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四)学以致用,将语文知识转化为技能

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以致用才能转化为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开展综合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技能。一方面合理布置作业,如学期初让学生写计划,期末让学生写总结,寒假期间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期中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模拟应聘等。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很多文体活动的内容都和语文有关,如演讲比赛、辩论赛、黑板报比赛等,语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加强语文实用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各种文体活动中自觉地将语文知识转变为技能。

总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文化课,也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它也是一门技术课,它也具有为专业、为生活、为人生服务的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专业实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增强中职语文的实用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实现中职语文的技能化。

【参考文献】

[1]何国强.实用性中职语文服务于专业技术改革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2]刘翠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总裁,2008(8)

[3]魏雯.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3(1)

[4]刘瑞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第2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职高 班级文化 融合 职业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职高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在学校阶段就应作好校企衔接工作。

1.目前职高班级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的局限性

目前职高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职高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脱节之处。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都希望职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诚信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好的动手操作技能和主动学习精神,能吃苦耐劳,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这也代表了企业的共同心声,也是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规范对职工的要求。

2.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进行职高班级文化建设是双赢的

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学校应当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使培养的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在精神文化上,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班训、班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班级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在制度文化上,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在实习、实训环节中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也融入到学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因此, 企业文化与职高班级文化的融合并实现无缝对接,对于职高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视阈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塑造“职业化”学生,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

1.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我市最大的两企业都以“发展”为经营理念:如富通集团以“永续经营、永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富春江集团的企业理念是“永续创新发展,通力回报社会”。班主任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加以引导,做他们职业生涯设计的引领者。如:高一为试探期,高二为初步定向期,高三为分化期。可利用心理辅导活动课《十年以后的我》,进行十年、五年、三年、当年的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自己有专业特长、有敬业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得到你应有的价值。职高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今后做好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锤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据我校对学生家庭情况的统计,学生中约有10%左右为“留守孩子”。他们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就业时,不少学生只盯着待遇高、条件好的岗位,不愿意下基层;干工作讲条件、图实惠,不讲实干和奉献。因此,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真实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

现代企业生产组织严密,有严格的纪律,并且在操作时很规范。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操作时往往有一定的弹性,强调以关爱为主,下次能改就是好的,造成很多毕业生在刚毕业时适应不了企业的纪律要求。因此,每位学生在学校都必须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素养,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诚信守时、认真负责。

(4)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让学生多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多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本职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企业和社会有用之才。笔者利用了富春江集团的企业精神“刻苦励志、实干创新”对学生进行熏陶。学习他们企业作风:“敬业奉献、艰苦创业”。这些正体现了我们需要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利用暑假,配合学校社会实践的要求,笔者都与家长联系,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要求每位必须下企业务工或勤工俭学,体会工人的艰辛,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2.借鉴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团队精神

第3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博客空间;教育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60-04

博客空间不是简单的网络日志,也不是一个仅为个人发表看法的网络平台,而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典型性的在线教育媒介。在博客空间示例下建构教育文化,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建构具有先进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具有典型性的教育实践范式,并将优质教育资源呈现于博客空间这样的公用网络平台之上,将优质的教育文化转化为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开放性、公益性资源,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做出有益尝试;二是建构具有教育文化特质的博客空间,在博客空间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和教育活动,尤其是开发教育文化微课程,依托博客空间的即时互动等特性,充分发挥博客空间的在线学习、评价与管理功能,在博客空间平台上建构开放性学习范式,尝试慕课学习形态,让学校教育文化示例于博客空间,进而在博客空间的互动反馈中优化教育文化。据此而确立的博客空间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质研究,既具有现实的行为价值,又具有前瞻性的深远意义;既具有个体学校的实践价值,又具有教育文化的普适价值。简言其研究目的:一是建一所具有教育文化特质的实验学校,二是建一个教育博客网站,并将二者整合为具有普适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在线教育范式。

一、“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博客文化

博客是网络媒介,在微信、推特等社区网络流行的大数据时代,博客似乎已经落伍,但将一个学校网站上的博客媒介做出“博客空间”这样的在线教育网络平台,需要对博客空间做出文化定位,而这样的文化定位是让博客空间独具教育文化特质的前提,所以博客空间不是一般意义的博客,而是“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博客空间。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空间”,是充分依据“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理念,突显“以文化人”的教育文化功能,挖掘区域教育文化潜质,建立基于教育文化先进特性的实验学校和具有典型范式的多元虚拟教育共同体,充分展示教育的实践、理念、资源、评价、科研、课程、精神、智慧的在线教育社区。因此,博客空间的建设是基于“在教育中”“基于教学”“为了学校”的文化特性,并结合卓越学校理念的开发和推普,构建具有典型性的虚拟教育空间,研究教育文化的价值引领,着重在德性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文化、网络社区文化等方面进行典型性实践研究,在教育文化现象、文化形式、文化载体、文化自觉以及文化引领等方面形成实践性个案示例,以此影响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将优质教育资源回馈于社会。

二、智慧的、精神的、课程的、科研的、评价的空间

教育文化不是单一的学校文化,也不是一元性的校园文化,而是包含教育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文化载体、文化自觉和文化引领的文化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育文化特质研究,正是基于此建构了智慧的、精神的、课程的、科研的、评价的在线教育范式。

从文化现象层面建设虚拟教育文化共同体。其目的是:研究典型性的教育文化个案,并在大数据时代建构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教育博客空间;研究具有普及性、示范性的教育博客空间建设,推广并普及“博客空间”在线教育。虚拟教育文化共同体是实体教育文化共同体的理想化和网络化,如东县实验中学利用网络将上海育鹰学校、浙江丽水实验学校等三所学校建构为“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将特色学校和区域教育文化有机融合,依托博客空间的信息互通与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将教育文化做到最优化。江浙沪“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的目标指向为:一是卓越学校建设,主要以如东县实验中学的教育文化呈现为主体,兼顾联盟学校、联谊学校,博采众长,优化教育文化资源。二是卓越学校联盟建设,主要依托“博客空间”建设,统筹友好学校和联谊学校,形成具有典型化的教育文化特质个案。卓越学校众采江、浙、沪、新、青、甘、陕、湘、川教育文化精华,在2014年11月又与美国威廉斯堡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力求教育文化的中西合璧,以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差异与教育文化特质共融,以教育文化的差异性外显丰富为兼容并蓄的教育文化特质。三是学校教育文化与家庭教育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共融,回馈社会,呈现出智慧的教育文化现象。

从文化形式层面构建教育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构建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铸造有精神有灵魂有文化的“全面”的人,精神引领是教育文化特质的核心,在塑造完整的、自然的、社会的、公民的教育中,教师是具有精气神的教师,学生是思想活跃的学生,家长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家长,这是理想的德性文化。博客空间的构建主要是在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之下,营造人文教化氛围,借助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全体践行的范式要求,让博客空间成为教育的精神空间。博客空间不仅营造着师德师范的引领氛围,同时也倡导着学生以及家庭的德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以先进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先进文化濡染学生品性,以先进文化辅助学习型家庭建设,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家庭教育的科学有效,惠及社会教育整体提升,呈现出精神的教育文化形式。

从文化载体层面建立在线学习课程体系。学校将微教学、微学习和微评价等微型课程引入到博客空间,在开发创新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借鉴慕课等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校本化的博客空间课程文化,将课程、课堂科学地构建在博客空间平台上,将学校教育课程和学校特色课堂科学构建于一体,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理交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统一于一体,从辅助课堂教学和互补学校教育两大方面建立在线学习课程。辅助课堂教学,即依托博客空间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延伸课堂教学的触角,实现课堂教学的效度,提高教育质量。互补学校教育,即依托博客空间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将隐性教育课程在博客空间显性化,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沟通,科学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优化教育的整体功效,使其呈现为多元化课程的文化载体。

从文化自觉层面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博客空间以教师专业自觉和教师教育研修为路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科学地将搭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载体运用到教师专业自觉、生命成长以及教师研修管理之中,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的他律模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自觉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进而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理想――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博客空间示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科研的文化自觉。

从文化引领层面形成互动共生的在线评价。博客空间具有信息互动反馈的即时特征,具有在线评价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共生性,在解决了评价机制的不可控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家庭与学校教育等评价形式,以即时互动改变评价环境,以公平公开营造评价氛围,以在线评价和考试评价互补来加强评价管理,以量化和质化科学统筹,呈现出先进文化引领的教育教学评价形态。

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文化的首要特质

教育文化的特质首要为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文化历史积淀和创新发展的产物。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育文化发展,这是教育文化的根本特性。教育是上层建筑,从本质上看是精神层面的,学校的教育文化首先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只有办学理念超前,才能引领学校教育实践的先进性。如东县实验中学创办于世纪之初,“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中学生”的办学理念,是人本教育和德性教育的范例,学校发展的物质性是可以量化的,但质态的发展则是先进文化的最好诠释。

教育思想的关键又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东县实验中学将“学会超越,追求卓越”确定为教育理想,这是学校的价值追求,也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学习理想,教师具有追求卓越的教学理想,学校具有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根本,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所以,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的学风、教风、校风才具有文化的先进性。

四、行动与课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长形态

博客行动,改变着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文化的认知观念,改变了教师、学校对教育文化的践行方式。博客空间是实体学校教育的数字化模拟环境,也是教育的精神家园。规章制度是外显的教育文化,而校风、教风、学风则是内隐的教育文化,博客行动构建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氛围。借助博客空间这样的表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超群的办学特色、独有的人文精神打造卓越学校,则是博客行动的关键。学校联合江浙沪等学校建构的“东方丽鹰”共同体,践行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博客行动。如果说这还只是教育文化的环境性现象,那么校本的活动则是教育文化的活动性现象了。学校在养成教育活动中,以“四个学会”“每日十问”“十六个从头做起”为抓手,将礼仪文化精致到学生的衣食住行等举手投足间;在素质教育活动中,以“三校”(少年军校、青年团校、父母学校)、“五节”(科技节、读书节、歌咏节、体育节、艺术节)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形式,将活动文化有机地融入在学校教育中;在校本教育活动中,以“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态)、“感恩教育”“性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将德育和德性有机融合,科学提升了学校德性文化。虽然这是一种活动呈现,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有了校本的教育活动,才具有教育文化的行动特性,而教育文化的行动特性,则是教育文化的现象成长。

博客课程,是记述教育现象,表达教育思考,深入教育实践,提升文化品位的动态过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长样式。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传承性,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固化为课程时,则具有了文化特性。学校以教育博客为特色,固化为共写随笔的教师文化;以南黄海课程、乒乓课程、名著导读课程、社团课程等固化为了地域特征和生本趣味的课程文化;以图书连廊、文化展板、报栏专栏固化为了书香学校和班级的环境文化;以“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的课堂模式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固化为了“协进”课堂文化。博客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形成了学校多样化的文化样式,博客课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而教育文化正是传承与创新的产物。

五、传承、变革与创新是教育文化形成的基本路径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只有使一切事物具有生气和一切事物得以在其中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才是真正的学校应有的本质。”可见,教育文化的特质在于“活动的精神”和“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文化自觉,也是文化引领。在文化自觉与引领下形成的文化精神,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变革,更需要创新。

传承文化精神,积淀文化内蕴。如东县实验中学虽创建于21世纪初,但因其是从江苏如东高级中学分离而来,人本教育的价值体系,精致教育的管理文化,和谐教育的教师文化,高效课堂的教学文化,多样化的课程文化,也在传承中发展而来。学校在十六年的传承和整合、变革和创新中,拥有了如东县实验中学特有的“协进”教育文化精髓。“协进”教育文化成为了学校的价值体系,也是教育文化的精神所在。

变革文化范式,拓宽文化视域。教育文化具有传承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只有变革文化范式,才能拓宽文化视域,才能滋生出新文化。学校随着县城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县域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原有的精品教育文化定位已经不适应时展了,所以,学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变革文化范式。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班级,所以学校的第一抓手是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班级文化标识和文化氛围作为考量班级管理的绩效标准。班级文化标识主要指班级文化布置,在校本的统一前提下充分彰显班级个性,让班级文化既具有校本书香班级氛围,又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班级文化氛围主要指课堂的教学生态建设,以学为主、小组协进、教师引领是考量教学文化氛围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作为学习生态的考量依据,以此构建“协进课堂”文化范式。学校的第二抓手是备课组文化建设,将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文化单元来建设,以荣辱与共、精益求精、协作共进为价值引领,以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布置等为“同”,以二次备课、基于学情、个性教学为“异”,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进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大同”范式。正是因为“协进”文化的价值引领,造就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超越的文化特质。

创新文化行为,皈依文化本质。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有两个来源:一是学校历史的积淀,二是学校所处地域的丰厚文化资源。这只能说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势来自于这两方面,但教育的相通共融性决定教育文化可以在实践中创新文化。“江浙沪东方丽鹰卓越教育文化联盟”是沟通江苏、浙江、上海教育文化的共同体,集三地教育文化优势,不同地域的教育实践创造了更适合学情的文化,这是交流中创新了教育文化。学校作为全国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将新教育的“数码校园”“师生共写随笔”“书香校园建设”等行动整合为“博客空间”在线教育,将特色文化整合为教育文化,这是整合中创新出教育文化。学校高质量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博客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又以“博客空间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质研究”为课题申报并成长为江苏省“十二五”精品培育课题,这样的“博客”文化本身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出教育文化。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教育文化的生命特质。

传承文化精神,变革文化范式,创新文化行动,教育文化才能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皈依教育文化特质――人的精神和生命教育。

Education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Blog Space

HAN Ming & LI Xu-dong

(Rudo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Rudong 226400, China)

第4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保护;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99-03

安徽省合肥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曲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以及典籍精粹各大门类近30种”[1],其中,庐剧、门歌、庐州大鼓、山庙会等多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很强的地域性,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研究就更为全面。合肥市非遗在全省乃至全国并不算十分突出,学者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本以几个典型的非遗项目为主。

一、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合肥卷》一书的统计,全市普查成果共计12类238项。现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9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3人[2]。

合肥市非遗的各门类分布比例是:民间文学36.6%,民间音乐9.3%,民间舞蹈12.6%,戏曲1.8%,曲艺6%,民间美术10.7%,民间手工技艺8%,消费习俗8.4%,人生礼俗0.4%,民间信仰4.2%,民间知识1%,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0.4%[3]。其中,以民间文学、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占主要地位。

二、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及问题

通过普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的编写,再按照门类和发展态势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以下分类和初步结论。

(一)民间文学类

主要有故事、传说、谚语等形式,在合肥市非遗中占最重要地位。民间文学的传播面较广,形式大部分为口述方式流传[4],也有一些政府干部、文化工好者、民间人士有意的进行搜集整理。

通过普查,这些民间文学被记录在案,经过有效整合可以编辑成民间文学作品出版,供人们阅读、研究,从而可以长期保存。这一类遗存,只要被收录在案,便不存在传承不下去的问题。不过由于环境演变、方言复杂等因素,很多已湮灭,无法考证和记录,也就无法扩充新内容[5]。

(二)民间舞蹈,民间杂技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

民间舞蹈主要有生活习俗舞蹈、生产习俗舞蹈、岁时节令舞蹈;传统杂技、体育类主要是肥东地区的蹴球。这三类非遗,在地方举办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节庆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被定为法定假日,为这些非遗活动创造了展示的平台,广受民众的欢迎与喜爱,因而前景比较乐观。

不过,这三类项目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满足群众日常锻炼需要或迎合旅游市场的综合开发而复兴的[6]。某项非遗其本身的初始形态和精神内涵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是否已经偏离了它的原态而成为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人们在进行相关活动的同时是否淡化了对非遗的认知等问题还有待思考。

(三)消费习俗与民间信仰类

消费习俗主要体现在饮食上;民间信仰则以庙会为主。这两类非遗,尤其是前者,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本身符合大众消费方向。目前,国内餐饮市场发展迅速,一些地方特色的饮食,通过商品化、品牌化的加工与包装,开拓出自己的市场,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给消费者带来新鲜与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使自己逐步成为地方特色的代表,在大众心中形成认同感甚至自豪感,从而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给非遗本身加以充实,达到了综合开发与保护非遗的目的。后文将举个案详细描述。

(四)民间美术类

民间美术主要以工艺、雕刻为主,可以在博物馆、收藏馆等得到帮助。有学者提出“博物馆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行的,因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博物馆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博物馆可按照自身的职能,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藏、展览和研究。”[7]比如,在安徽省博物馆就展出过铁画。另外,如同民间文学类非遗,可以通过出版发行来传播成果。

(五)民间音乐,戏曲与曲艺类

民间音乐以口头传唱的一些民歌小调居多,还有一些节庆、仪式的乐曲;戏曲以庐剧为主;曲艺以门歌、大鼓为主。

在全球化下的互联网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内容丰富多彩,可选择性高。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各种娱乐节目、网络游戏、酒吧、KTV等,给处于高压生活下的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减压方式,其简单、高效,能跟的上快节奏生活频率的特点迎合了大众需求。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三类非遗的传承情况并不十分乐观,面临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听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没有兴趣了解、不愿意学。这类非遗目前只在部分农村有一定市场,而由于这些地区普遍较为贫困,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投入时间多、收益少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紧缺[8]。非遗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打击,甚至引发了这些非遗的留存问题的争论。

(六)民间手工技艺与民间知识类

民间手工技艺主要有装帧、编制扎制等;民间知识仅有5项,如药王庙中医诊法、无借助算万年历等。这两类非遗,在与民间传统活动挂钩的时候,往往依然能够发挥一些作用,比如举行祭祀活动,一些地区还会有扎纸人、纸房等物品的风俗。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已经不需要再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人们有了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有效。就好比发明了电灯后,蜡烛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比如,现代西医诊断方式已经基本占据主要地位,中医诊法不仅缺乏人才,很多资料也因为年代久远而消失。

综上,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和存在问题。在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同类型的非遗所面临的发展前景相差很大,有时候,同一类别的非遗项目发展境况也不一样,甚至是同一地区同一类别的非遗项目发展前途也不一样。因为性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差异,影响着某项非遗本身的发展空间和方向。这里的“空间、方向”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它是否能满足当前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否符合大众的需要,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前途。

三、案例研究

除了非遗本身的性质促成了其发展差异,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对不同类别的非遗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同时,市场化对每一项非遗也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这里,以下塘烧饼、庐州烤鸭两项非遗为例来简单谈谈结合产业化运作,合肥市非遗保护的发展情况。

(一)下塘烧饼

1.来源与内容

下塘烧饼属于消费习俗中的饮食类。它的起源很早,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途径下塘,老百姓献上烧饼,赵匡胤吃后赞不绝口,而后名传天下。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间,派兵驻扎下塘集。由于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师傅争先恐后的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功夫,以招揽更多的生意,因而烧饼的质量不断提高,色、香、味俱佳。后来湘军屡吃败仗,引得人们戏说湘军“只顾紧吃烧饼,哪管战事吃紧。”此语虽属笑谈,但下塘烧饼却因此名声大增[9]。

下塘烧饼的美味在于其独特的制法:“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是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下塘集被誉为“烧饼之乡”。当地人民还有制作烧饼园子的习俗,把烧饼作为礼品馈赠亲友[10]。

改革开放后,下塘烧饼开始向外地发展起来,不过此时还是以街边叫卖、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店铺为主。

2.发展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下塘烧饼现如今的飞跃式发展。安徽省中华餐饮老字号同庆楼集团,已于2011年成功注册“下塘集”商标,对下塘烧饼进行了包装整合,将制饼手艺人请到公司,将传统的制作烧饼的吊炉搬进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万达广场。从此,下塘烧饼登上了大雅之堂,名声快速传扬,铺前买烧饼的长龙成为万达广场的一道靓丽风景。同庆楼集团此举无疑在对传统饮食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上作了巨大贡献。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同庆楼集团不仅仅局限于开发下塘烧饼本身,更是推出了下塘集酒楼等多种业态,使“下塘集”真正实现了品牌化的发展。同庆楼集团将在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推出全国首家地理美食主题餐厅――下塘集大酒店,以合肥及环巢湖地区的乡镇传奇美食为主题,聘请当地有名的厨师,主理各地特色名菜。

3.问题

尽管下塘烧饼目前的发展态势较好,但依然存在问题。我们收集了部分群众对下塘烧饼的评价,主要观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下塘烧饼口味不错,有特色”;另一种是“感觉和街边烧饼没什么区别,4元一个还挺贵,没有传说中的好吃”。因此可以看出,部分群众对烧饼的口碑产生怀疑,正是在产业化运作下过分追求利益和宣传而忽略品质的结果。

(二)庐州烤鸭

1.来源与内容

庐州烤鸭属于消费习俗中的饮食类。它原系宫廷御膳美食,明朝时流入豪门至民间。该产品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合肥庐州烤鸭店的前身是解放前一家名为“吴鸿发”的私人中餐馆,后改为“大众早点店”,当年他们使用一种特制大缸制作“吊炉烤鸭”。1984年,合肥市政府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就包括对“大众早点店”的改造,引入了北京全聚德烤鸭技术。庐州烤鸭店将鸭子改为巢湖、肥东、肥西等地所产的小麻鸭,区别于北京烤鸭的肥腻,逐渐获得了合肥大众的认可[11]。

2.发展

1983年,庐州烤鸭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7年分别荣获安徽省和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庐州烤鸭店曾获“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的称号[12]。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庐州烤鸭店已经在合肥乃至全省人民心目中形成了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三高”效应。

3.问题

然而,庐州烤鸭店近年来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给本身的发展和庐州烤鸭的推广带来了阻碍。问题包括:有群众爆料庐州烤鸭店出售过变质发臭的烤鸭、使用地沟油,食品质量令人堪忧,并且有市民反映店员的服务态度恶劣、店内环境卫生较差、烤鸭不如从前好吃,很多人去庐州烤鸭店仅愿意购买小食而不点烤鸭。这些问题使该店的口碑在一段时期内迅速下降,庐州烤鸭的声誉也大打折扣。

四、结论

综合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小结并提出一些问题。

(一)人们返璞归真的理念与消费观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在国内刮起一阵饮食潮流。其实,该片的走红不仅在于朴实的记录了各地美味饮食,更是传达出的一种浓浓的中国特色的家乡情节,一种追求本味、寻找本真、回归本我的情怀,唤起了对中国最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敬意。

事实上,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在此纪录片走红之前就已经流行于市场。以餐饮业为例,人们出门消费喜欢选择绿色健康食品;城市人在周末喜欢去城市周边体味农家乐。从餐饮业扩展到其他方面,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偏爱讲究“原汁原味”,传统节日也相继定为法定假日。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归与宣传带来了契机。被冠以“非遗”头衔的产品更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例如紫蓬山庙会,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假期娱乐需求,还有长丰草莓、吴山贡鹅等等,具有成功的共性

(二)在快速推进非遗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证非遗项目的原态

我们要密切关注怎样保证非遗项目的内容与精神原汁原味、不被弱化,非遗项目在被商业化包装之后还能否保持原始风味、是否因为市场竞争下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能保质保量等等都值得思考。

另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心境愈发浮躁,日常生活中只需要轻松简单的满足感来缓解压力,繁杂的回归传统的过程有时并不一定迎合群众的心态。比如近年来通俗易懂的网络歌曲走红于民间,而像庐剧、门歌这类非遗项目,流行面却非常狭窄,值得深思;舞龙舞狮等民间舞蹈、杂技,在各类民间节庆互动中如何保证不是仅走形式,而是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情感、达到精神上的互动,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度发展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把非遗放在一个动态的空间里才能保证它的生命力。而创造、维持非遗发展的空间,需要非遗保护工作不断的进行纵深探索。

比如提倡合肥市公交站名沿用老地名的做法,应做到让这些标志不仅被人们所“识”而更被人们所“知”。我们可以相应减少公交站广告牌的占用空间,在站牌处开辟该站名传说的宣传栏,让市民在等待公交车的闲暇过程中增进对其由来的了解。同样,对很多民间文学、绘画、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及作品等非遗项目,我们并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普查、记录,然后放进档案馆束之高阁。怎样向社会普及、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一、班级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党与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学校开展班级文化育人工作,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学生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纵横交错、全员参与班级文化育人工作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切实把班级文化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树立班级文化育人的的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班级文化育人,一是育人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关怀;二是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者,每一位教职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要素与功能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要素。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大要素。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班级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学术学习成果的物质展现等,主要包括班级教室、宿舍环境的装扮布置,班级创办的学术学习文化读物,班级获得的奖状奖杯等荣誉物件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在长期的积淀、磨合、选择、发展过程中形成能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精神财富,如班级奋斗目标、成员价值追求、班风学风建设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在班级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具体体现,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强有力保证,能对班级成员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约束。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功能。高职班级文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多种教育功能,概括来讲,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和约束功能。导向功能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能深刻影响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潜移默化地引领作用;凝聚功能在于班级文化能激发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班级文化氛围,将师生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班级发展而努力。

三、传统视觉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以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发挥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环境育人――“鼓舞人”。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给广大青年学生增添生活、学习乐趣,激发其归属感和对班级的热爱之情。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开展“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四位一体文化育人,将优秀传统文化上墙,营造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符合育人规律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展示文化特色,美化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

(二)以打造班级精神文化为引领,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实现文化育人――“激励人”。班级成员在文体活动中,通过碰撞、竞争、合作形成的团队向心力、凝聚力和内驱力共同汇聚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是班级个性和本质的集中反映,会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1405班的文化建设主题为“做有责任心的爱家人”。举行“我的祖先”晒家谱学文化、我“身边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角、建筑大师,我的榜样、”“我身边的鲁班印记”宣传册、我的端午节――棕香情浓、怀念祖先――清明节等活动。通过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感受职业素质,增强职业认同感。

第6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当然,当代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全球化和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文学的写作方式、出版发表方式、接受方式、评价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都定然会带来文学发展的新样态和新模式。首先,一般性的大众文化和文学与精英经典文学,将会长期并存、各自发展。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的主流性与边缘性的变化是迭代皆有的。现在娱乐至死的通俗文化、狂欢文化,在每个时代都存在,中国文学中的通俗文学自古至今自成流脉源远流长,不过在古代受到文以载道观念的压抑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对民间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结构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五四以后所谓启蒙救国的精英文学和以消遣为主的通俗文学一直双流并在,由于时代造成的新都市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广大农村对新文学的隔膜,其实通俗文学的印刷出版数量、市场占有率是远超雅文学的,连鲁迅母亲都不看鲁迅的小说而鲁迅自己要邮购张恨水的小说给母亲看。如同古代文学中以诗词歌赋为主体的主流文学与以说唱文学、民间文学、志怪传奇、小说戏剧为主的通俗文学,二者互相存在一样,五四后的中国文学其实也是如此格局。在以往文学史写作和架构中,由于受政治与文学观念的制约,一度把文学史写成主流精英文学史而压抑了通俗文学的历史存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限,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存在也进入研究的视野和文学史架构中。当今市场化和网络化时代,以休闲娱乐、排解竞争和生存压力带来的日常生活焦虑为目的的大众和通俗文学,仍将是文化与文学消费市场的主体,它们已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精神消费和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由于网络、手机等各种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的出现,它们的“创造需求”的功能,将必然带来消费、休闲、娱乐、放松、刺激等精神需要的扩大,将使伴随它们的大众消费文学———广义的通俗文学依然具有广大的受众与市场,在统计学上甚至是文学的主体。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意味着文学的消亡和高端文学的边缘。因为,市场化时代是以消费和快餐文化为主体的时代,也是越来越分殊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对生活、工作、娱乐和精神追求的方式与层次,也出现分殊化、个人化、多元化的现象,而且社会及其文明程度越是发展,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凸显。高等教育的普及、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级的扩大,使审美化进入日常生活,也使得追求高品位文化文学产品而非单纯娱乐的读者受众越来越多,根据率先进入现代化、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统计,需要高端文化产品的人群呈现两个特点:基本固定化和在扩大与缩小之间动态化。消费决定生产,这种社会中产化时代的受众读者群体的存在,使精英主义的、高端的文化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空间。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著名作家的作品依然有巨大的发行量、经典作家和作品成为中产阶级书房的标志,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如莫言、实、余华等人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都说明高端精英文学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存在。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现代化启动到高速发展时期,固然会出现通俗消费文化成为市场文化主体的现象,不过随着物质的富裕和中产阶级人口的扩大,同样会出现向精英文化消费回归的现象。比如电影,上世纪80年代曾经认为电影将没落,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中产阶级的扩大,欣赏电影成为广大城市中产白领阶层的一种文化消费主流模式。电影如此,其他文化文艺产品也如此,不仅中国如此,世界范围内也如此。比如在全球化和趋同化时代,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发生了从初始的不重视乃至视为“落后”,到越来越将其视为民族文化瑰宝,视为物质趋同化而精神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资源,对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保护措施的加大,都说明人类对自己精神优秀文化产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古典与经典保护与开发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上个世纪,中国80年代当代文学曾经作为思想解放的尖兵和重镇而成为民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90年代后启动的市场化大潮曾经一度使作家下海、文人经商、文学边缘,王朔的“现在谁来请作家吃饭”的调侃是这种现象的征候之一。但是历经经商下海的大潮和市场化的沉淀,新世纪以后当代文学已经出现了悄悄的回归,文学在参与思想解放、参与当代中国精神建构、政治意识形态建构和市场意识形态建构之后,其自身的价值也在越来越得到认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认同,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价值在中国和世界的体现,而且这种价值随着莫言的获奖、随着当代中国达到或具有同等水平的作家在今后的陆续获奖,文学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愈发得到认同和凸显。两种甚至多种文学样式并行,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共相,但文学的价值不应以受众多少和市场占有率来确定,而是以文学对民族文化、思想精神价值、国民精神生活的参与和贡献来决定的。

其次,在未来的时期内,中国当代文学将呈现“大文学”样态,将随着与戏剧、影视和其他新媒体方式的融合,改变文学的概念与面貌。当代文学将参与当代中国文艺的建设并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莫言、刘震云、铁凝、实等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是集大众与精英文化品格的电影对文学的选择和器重,也是文学对当代电影和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塑造。作家的触电给小说和文学带来了新的视野、角度和写作模式的变化。科技革命带来的电脑、网络、手机、多媒体融合等新的载体的变化,随之出现了网络文学和手机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新的载体上出现的新的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畛域的突破,它们既带来了传统文学的欣赏方式和传授方式的变化,也定然带来了文学写作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变化,就像清末报纸出现后连载小说的形式带来了小说结构模式的变化一样,依托新媒体的文学的写作模式和结构模式也自然会产生文学的新变化。80后和90后以及将来的新一代,都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前长大的一代,是看图和读图时代的一代,这也一定会带来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电子媒体时代已经塑造了一个新人类,他们形成的心理结构、文学接受结构即总体的认知结构一定不同于以往,就像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里通过证明儿童生下来也不是白板、也有先在的心理认知结构一样,电媒时代的阅读者也已经形成了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习惯模式。这也必然要求文学的写作、发表(出版)和审美结构的相应变化。比如以小说论,纸媒小说可以有大段的风景和心理描写,而电子媒体小说由于其容量、屏幕和网络的局限,必然减弱心理描写的内容。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就必然造成电媒小说独特的由媒体和受众制约的结构描写方式的变化。不同媒体的文学写作和接受模式自然会造成文学的歧异和分殊,传统的将文学分为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做法将难以面对和阐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文学,因为这种文学已经将雅与俗自身难以分离地打包捆绑在一起,它们独特的写作方式、语言方式、审美方式和读者对它们的解读享受,使得它们成为新的文类和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新文学。但这种文学与纸媒文学一样,都属于当代中国文学,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样式和形态,中国当代文学也将是开放的体系,这种体系及其发展的空间和走向的无限可能性,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大趋势。第三,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整个过程中,既会出现多元化与分殊化,也会出现经典化与世界化,而文学的经典化和世界化,与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支援和创造息息相关。所谓经典化,是指作为精神产品的当代文学,其现实价值会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一部《遥远的世界》对多少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和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这几乎是无法统计的,正像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对几代中国人走向革命、正义、建设之路起到的重要影响一样,当代文学成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核心价值、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历史意义,即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对中国文化价值所作的贡献。五四以后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它们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国粹和中国文化的代表、组成部分与符号。中国五四后的新文学在文化的意义上,已经与古典文学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者王富仁称之为“新国学”。苏联时代流亡外国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里指出,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和作品,是俄罗斯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伟大遗产。他们的思想甚至比哲学家更能代表俄罗斯思想。其实不只是俄罗斯,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的诗歌里就包含着唐代社会的生活和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的宝贵信息,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从其诗歌里可以研究唐代社会和政治。中国五四后鲁迅代表的新文学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仅仅鲁迅一个人的思想作品,就构成现代中国文学、哲学、社会思想里最深邃最有价值的遗产,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宝贵资源,既是文学又超越了文学,进入了思想文化、中国价值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如伊藤虎丸、丸山昇等皆认为鲁迅不仅是中国的,也是20世纪亚洲在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代表性思想家,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代表了亚洲的世纪思考。这就启示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必须要有高视点下的文化担当意识,即把文学写作与文学行为作为中国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发展的流脉中汲取文化精粹和血缘,从中国当展和崛起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提炼中国精神和意识,将伟大的传统和丰富的现实作为创作的文化资源和支撑,形成来自深厚文化的支援意识,并将这一切资源和支撑凝聚到当代文学中,使得当代文学既是中国文学长河的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学的表征,也是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表征,既是继承文学传统的当代文学写作,也是赓续文化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创造。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和后代需要不断阅读的体现中国精神和价值的文学传统,并以这样的传统滋润和培育未来的中国精神与价值的创造。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不断代表着中国、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精神和文化产品的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中国内容、风格和特色的世界性文化资源与遗产。自五四开始,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等一大批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已经走向世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世界从他们的作品中既了解了中国现代的文学,也了解了现代中国的文化,了解了具有悠久强大文学传统的现代中国在面对外来冲击和压力、在西方文学的浸润参照下如何用文学言说自己、如何转型再生创造的新的文学的样态。他们的作品具有代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是现代中国的好声音。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百年来世界文学不断走向中国的过程中,中国文学及其凝聚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也在不断走向世界,自鲁迅到莫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数度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其价值并非仅仅是获奖,而是显示出现代文学在压力下诞生不久就纳入世界文学的实力和这实力的不断增强,莫言之所以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文学最高荣誉,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同样,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和莫言等人的小说,既被世界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实绩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也被视为了解和解读为现当代中国历史、现实、文化和国情的窗口与桥梁,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表征,而在被接受和认同之际,这些作品及其所代表的文学与文化,必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和思想文化资源。这就启示我们,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与世界融入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与世界化,必然要承担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功能,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密切融合的。具有了这样的文化意识、使命和担当,将会使当代作家的眼光和视野、胸襟和抱负更为高瞻远大,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学与文化血脉的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文学经典和世界文学宝库贡献更多的、既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中国文化价值的佳作。具有文学与文化担当和品格的文学,是多媒体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不变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作者:逄增玉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第7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滑坡治理

1 大孤山古建筑群简介

大孤山位于丹东市西南100公里的东港市境内,属长白山脉老岭支脉,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37.3米。

古建筑群分下庙和上庙两部分。下庙由天后宫、地藏寺、文昌宫、财神殿、关帝殿和戏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上庙建筑由三霄娘娘殿、龙王殿、药王殿、观海亭和石佛塔等组成。上下庙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既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形成局部的独立与整体的构成,别具一格。大孤山山上古木参天,巨柞银杏,夹道成荫,生长着松、柏、槐、杨、柞、等上百种树木。丁香、玫瑰、杜鹃、樱花等灌木种类繁多。3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00多株,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

1979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孤山古建筑群文物管理所;1991年8月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 大孤山上下庙存在的滑坡隐患

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孤山山体的植被和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部分山体岩石暴露,土质疏松。特别是上庙建筑群所处的位置,距南部峰顶大约20米处。由于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诸多原因影响,部分山体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造成岩体暴露、凸凹不平,土层松动。上庙龙王殿北面山体暴露情况最为严重,如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对大孤山古建筑本体周围岩体可能出现的滑坡灾害,为避免破坏植被和古树的原则下,采用预防性保护理论进行研究治理。

3 国外预防性保护和滑坡监测防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预防性保护一词源自“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直译。文物建筑遗产领域应用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著名的研究机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德・勒麦尔国际保护中心(RLICC)。该中心联合文物古迹看护机构于2009年3月成功申请“关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监测、日常维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我国预防性保护起步较晚。2010前后开始将预防性保护作为一门文物遗产保护的新课题。国内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相关管理部门对保护工作也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进行转变。通过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理和理念最大限度地减缓壁画彩塑的衰退,使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得以完整的保存和延续。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己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西方国家应用监测技术对滑坡灾害进行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目前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精度、自动化、实时化发展。

4 运用预防性保护理论治理滑坡灾害的方案

4.1 短期治理

短期治理,即现阶段需要对文物建筑周边已经出现和可能存在滑坡隐患的区域进行治理。包括以下方面:

4.1.1 改善排水

滑坡灾害诱因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降雨量大且较集中。导致土体短时间水量过多,超过土质正常含水量,引起滑坡灾害的产生。因此,滑坡治理首先要考虑改善大孤山山体排水问题,建立整个的排水系统,主动将水引流出去,从而消除水对边坡地带的威胁。治理方法如下:第一,设置排水盲沟。在大孤山山体设置环形的排水盲沟,既可以在滑坡灾害发生时对滑坡的坡体进行堵截,一定程度减少滑坡灾害范围扩大,也可以起到排水作用;第二,植被覆盖。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原有植被情况,依据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要求,在容易出现滑坡的地面种植符合要求的植被,加强土体的稳固性,减少水对土体的侵蚀;第三,充分利用原有排水设置。对文保单位滑坡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的沟渠进行充分利用,与以上排水设置共同改善山体排水。

4.1.2 力学防治

力学防治也是滑坡工程治理过程中常用一种方法,是通过减荷反压增强滑坡地区的抗滑能力来实现滑坡灾害治理的。根据现场勘探情况。大孤山上庙在力学防止滑坡方面已经采取了以下两种办法:(1)减重。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采取减重方法已经将上庙后山体,由于滑坡滑落和可能再次产生滑坡的部分土层挖走,这样可以为山体滑坡提供一个安全距离,使滑坡灾害得以小范围控制,当上庙后山发生滑坡时,不至直接冲到上庙建筑物。缺点是上庙后山出现山体表层断层,部分植被根部侧漏,影响景区美观等。(2)挡土墙。保护单位对上庙建筑群可能出现滑坡灾害的文物建筑后砌筑了一道岩石砌筑挡墙,高度1.2M。该墙体为普通挡土墙,不是抗滑挡墙。抗滑挡墙与普通挡土墙的区别在于:墙高不能任意假定,应作越顶检算;墙基必须埋入滑面以下1.0-2.0M;合力作用点高,倾覆力矩大,胸坡缓。因此,现有挡土墙可以起到一定防止滑坡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因此,根据力学要求,应用力学平衡原理,根据勘探报告和现场治理需要,目前可以采用锚索挡墙、反压的治理办法。

(1)锚索挡墙。锚索挡墙相对于工程造价较高抗滑挡墙有较大幅度的减小。此外由于挡墙基坑开挖较小,对滑坡的扰动较小,施工速度较快,特别适合山体,施工面狭窄,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等条件较差的滑坡治理工程。(2)反压工程。对大孤山上庙建筑群后已减重地带实施反压+减重非常适合现阶段对上庙建筑群的滑坡灾害的治理。反压工程适用于滑体前方地势较为开阔处,前方没有防止抵抗滑体的控制性结构物,且滑体前缘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治理滑坡的工程中。其优点是对滑坡灾害的治理工期短、造价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1.3 对滑坡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勘察报告情况,可以对山体进行加固处理,防止雨水期由于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滑坡灾害。对软土加固的方法,可以采用预压法,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牢固程度。对古建筑群周围灾害区域的山体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山体坡度斜率较大,根据勘察报告结果,最终确定预压加图土体的方法,当土层的厚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另外,还可采用网格法,将粘性较大的土体填充到滑坡灾害所在的岩石的缝隙里的方法,来提高边坡土层的紧密性。另外,在岩土勘察报告的指导下,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植被覆盖、截排水等方法进行预防。

4.2 长期预防

第8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影视文化;道德沦丧;影视元素

一、引言

作为现代新型的传媒文化,影视文化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信息的便捷性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影视文化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传达了当代大学生所急需的正能量。然而,影视文化虚拟的世界以及一些文化糟粕可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撼动,沉溺于影视文化的虚拟世界却在现实世界难以立足,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难以对学生所接触的各种影视文化难以了解。这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挑战,更是一大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积极影响。

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先进的采编播设备也使影视文化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运用优秀影视片加强对孩子和青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办法。”

(一)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相比传统的书籍文献,一些弘扬主旋律的影片更具有可看性和生动性。随着对影视文化了解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也不再像《小兵张嘎》、《地道战》这类影片较为枯燥,说教意味浓厚,当下的主旋律电影如《集结号》、《云水谣》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美丽的画面加上如《云水谣》中徐若等明星的加盟,更是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的观看兴趣。在观看中,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的壮烈气概、民众的朴实自然、战争的残酷悲壮,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有利于在无形中给青少年灌输了爱国的理念。

(二)是青少年接触世界各地思想文化的有力武器

影视文化好比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青少年可以坐在课堂里,听到著名大学教授学者的课程视频,与大师的碰撞更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同时也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是青少年发展再创造力的有力体现

“自媒体”时代的悄然深入,微电影这种简短的电影题材以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吸引了诸多青少年的关注。微电影的主题多为体现亲情、呼唤友情等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的题材,这种学生自己拍自己看的题材在青少年中的接受度更高。诸多青少年也尝试自己学习制作简短的微电影,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积极地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文化的传播当中去,成为一名“传播者”。

三、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注意提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影视文化极大发展的当下社会,各种题材的影片不仅给人们带来便捷信息、充分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更是突破时空的局限,方面教师将世界各名校的教授资源带入课堂,是学生身临其境般的与大师“零距离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思想境界的同时,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

(一)电影分级机制不利威胁青少年价值观

在中国,直到2011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才正式颁布,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秩序可谓是终于进入了一个法制的轨道。然而,无论是《电影管理条例》还是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都只涉及电影审查制度,并未涉及电影的分级制度。在文化日渐开放,电影也日渐商业化的今天,为了制造话题、吸引更高的票房,电影中的暴力血腥、激情片段、虚幻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多,对本来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在2013年上映的《小时代》凭借豪华的明星团队和导演本人的影响力在首映3天就获得了2亿的票房,其中八成以上的观众是90后,随着高票房而来的就是学业、业界对该片传递“拜金主义”、制造虚幻生活假象的批判,家长也十分担心其中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消费观。

(二)网络外国电影混乱青少年道德认知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据调查截止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网络的发展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青少年是最容易吸收新事物的一代,又是最不够理智的一类群体。在中国网络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外国的电影大量涌入网络,有些电影中带有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企图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和侵蚀。而影视的过度影像化倾向,会是他们在观看时不动脑思考,思维随着影视剧人物的喜怒哀乐转动,养成无目的,无条件的接纳,这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

(三)沉迷虚拟影视易疏远青少年人际关系

影视剧的大量泛滥,会导致青少年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而偏重于与影片中虚拟人物的虚拟交往和幻想,产生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障碍。一些具有保守、抑郁等性格特质的青少年,不喜欢也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而观看影视剧就成了逃避现实生活的一个好途径。

据报道,2012年一位英国某少年因沉迷于影视剧遭到父母反对,将父母杀害,并模仿影视剧中将父母焚尸。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正是由过度观看影视剧导致,长期观看影视剧不仅会导致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刻意模仿,还会导致疏远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导致自闭等一些现象。这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对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影视文化时代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启示

(一)定期展播优秀电影作品

针对初中、高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既符合学生口味,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启示意义的电影,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中,得到缓冲,更可以利用影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思想觉悟。对于大学生,学校的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可以安排一个电影放映室,每日挑出一些优秀影片放映,在校园内进行宣传,有学生自愿前往观看。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其自主安排生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能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洗礼。

(二)建立校园绿色网络

针对初中、高中,学校要定期管理校园附近的黑色网吧,防止学生逃课去网吧观看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针对大学校园,基本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电脑,学校更应当引进一些能够有校过滤散播不良视频的网站,并建立或向学生推荐一些积极向上,又有青春朝气的新型网站,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公众平台等一些网络媒体,向学生传播一些优秀的影片信息,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健康网络。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最为校园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在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的趋利避害,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鼓励、引导、健全学生的人格,更应该将影视元素充分的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时尚、青春、活力的校园氛围,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论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侯学标,电影评介

[2]《关于中国内地电影监管机制的再思考》,王鸣剑,重庆三峡学院院报

[3]《西方电影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彭浩晟,广东医学院

第9篇:酒的知识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背景;教学方法;注意事项

1 高校德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必要性

文化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通过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人类任何思想的体现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语言还反映出人类的知识,当地的语言习惯能够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文化[1]。也就是说,文化背景不仅通过语言习惯来体现,同时也会影响着当地的语言发展。同时,语言表达也会带有当地文化的一些特点。因此,要学好一门语言,就要对当地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熟悉当地人们的语言特点,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不仅如此,就从简单的语言学习角度来进行探讨,很多语言都是存在特定文化背景的,如果对此没有清楚的了解,就无法理解语言的特定含义。语言是文化的代表,不仅仅代表着民族的物质精神财富,同时也代表着民族的风俗思想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德国的文化进行了解。只有清楚当地的文化习惯以及语言特点,才能真正学好德语这一类语言。所以说,在德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语知识。

2 高校德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

在不同的条件下,文化思想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语言的表达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情况来选择。因此,引入德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德语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必然选择。

2.1 课堂上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学生需要对德国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特定语言当中蕴含的意义。德语教学老师要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的认识,使得学生的交际能力更强[2]。中国学生学习德国语言时需要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理解了这其中深层的含义,才能领悟德语中的具体情境。举个例子来说,德国人跟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要对这其中的差别进行理解,在学习德国语言的时候需要逃离本土语言的禁锢,换一种与德语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文化渗透在最开始的阶段时需要学生对德国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不仅要学习德国的历史,同时还需要学习德国文化的地方特点,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德国的生活和文化感兴趣,也才能激起同学学习德语的兴趣。文化渗透到了后面的阶段,就需要让学生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让学生对两国文化差别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促进语言学习。

2.2 教材中增加介绍德国文化的内容

学生通过教材来学习德语,因此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德语学习的教材中需要加入德国文化相关知识。举个例子来说,德语的一些知识型内容中就可以加入到德语学习的教材中去,德国的一些伦理道德以及德国的一些英雄故事和历史知识都可以写进德语教材,让学生对德国文化的各方面内容有有所了解。在听力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本土的音乐以及影视等等。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能够在德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结合文化知识一起来学习德语,以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德语学习的氛围中。

2.3 在词汇教学中实施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德语也不例外,而很多德语词汇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德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词汇积累,德语的学习是有生命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这会让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锐减。学生只有体会到德语学习的生机和兴趣,才能提高其学习德语的积极性[3]。就语言本身来说,其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尤其是在当地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这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单词的具体文化背景和含义,采用联想记忆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词汇。举个例子来说, Aurore(奥罗拉),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曙光女神,来自罗马神话,她是旭日东升的代表,并延伸给学生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词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词汇学习的节奏和乐趣,同时加强学生对所学习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4 通过阅读德语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阅读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阅读来知道德国发生的一些故事,还能够对德国精神有所领悟,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经典名著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也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也能够反映当地的社会实情和风俗习惯。学生要从简单的故事入手,先看德汉对照版本,熟悉了之后可以看德语版本,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德国文学的写作特点和方式,逐渐摆脱汉化德语的学习模式。在学习德语方面,学生要坚持阅读,做到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领悟德国文学的精神,感受到阅读对于德语学习的作用。

3 结论

总之,在全球化加剧的情况下,德语的学习非常有必要。而就目前我国德语学习的现状来说,光简单地通过词汇积累来学习德语是不够的,也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入德国文化学习相关内容,同时还能够通过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德国文化知识的内容来让学生对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相应的背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语,让学生能够跟德国人自主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0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