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心理健康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的措施

第1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阅读疗法的原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以及具体措施,使得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具有现实性。  

 

1 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竞争越来越强烈,人类所面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复杂多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整体健康的概念,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概念将健康概念从单纯的生物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健康成为重要内容[1]。 

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他们有着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学习、经济、竞争、就业、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对身心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造成诸多压力,当这些压力导致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部分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对大量优秀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访谈,发现在优秀学生中患有“心理综合症”的比例竟高达40%。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上半年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23所高校大学生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8%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9.13)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农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各个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单位应充分发挥丰富馆藏资源优势,加入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撑的行列中来。而融合医、图书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阅读疗法, 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产生了较好效果[5][6]。 

 

2 阅读疗法 

2.1阅读疗法定义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古埃及的一些寺院图书馆就因是治疗中心而闻名,掌管文献的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在古埃及底比斯城的一个图书馆正门上方还刻着“医治灵魂的良药”[7]。中国汉代的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8] 但真正使用阅读疗法这个词还是上世纪初的事。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也叫图书疗法(biblio—therapy),是由美国人塞缪•克罗色尔斯(samuel me—chord crothers)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并使用了这个词。1961年阅读疗法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词典》(第3版),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精神病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我国出版的图书情报学词典将阅读疗法诠释为“为精神障碍者或行为有偏差者选择读物,并指导其阅读的心理辅助方法。”[9] 

2.2 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10]。意大利诗人但丁说得好: “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又如我国古人谈到书对与人犹如“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些话都形象地揭示阅读疗法的魅力及其妙处所在[1]。阅读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恰好减弱或抵消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从而缓解减轻读者的病情,这就是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阅读是一个思考过程,能充分调动人的注意力,人在书的引导、启悟下不断提高对人生、社会、生命、疾病的认识,心胸豁然开朗,加上书中美好的欢乐情绪的感染,心态变得乐观安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融合共鸣的过程,从而产生美的享受,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改进处世态度,拓宽知识面,激发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阅读疗法的干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图书馆藏书与资料非常丰富,是广大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并且是免费提供,可以随时、随地阅览,不受时空限制。其次,图书馆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场所,而且大学生业余时间的重要去所,到那里进行阅读,不怕泄露任何隐私,不会伤及个人自尊,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例如,大多数学生有性困惑,但都难以启齿,不想和别人交流,而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就能了解基本的性知识。最后,通过阅读相关图书,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病的能力,起到预防、治疗双重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大学生是充满着对知识渴望的群体,高校图书馆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把“阅读治疗”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在某医学院2009年至2010年对采取为期一年的阅读疗法,在学生中受到普片欢迎,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分别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对学生进行测评,以观开展阅读疗法的效果。2009年与2010年测评群体间scl一90各因子得分均值的比较,显示2009年的学生群体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高于2010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一年的阅读疗法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可以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因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成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途径。 

 

4实施阅读疗法的措施 

4.1 首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怎样区分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如可能正在被难耐的负向情绪所困扰,可能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或不幸而正在遭受精神的痛苦,或者是隐私无法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在万般无奈中,又不想向心理咨询师的救助,阅读疗法可以成为唯一的精神解放的归宿。 

4.2 对阅读疗法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 

在日常生活中,用图书来缓解情绪问题自古有之,但阅读疗法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因此,应对此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普通阅读和阅读疗法的区别在于阅读过程的强度,也在于是否有针对个体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读物选择,是否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对我校某系大一至大四524名学生进行有关对阅读疗法认知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72.18% 的人对阅读疗法和心理健康疾病认识不足,以至阅读疗法的心理治疗工作不能广泛开展。因此要通过知识讲座、宣传海报、图书馆网站、校广播台以及读者协会等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明白问题的所在,使大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使用阅读疗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3 培养阅读治疗馆员 

阅读疗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专业阅读治疗馆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心理辅导,这对馆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哲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所以一方面对全体馆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学、医学知识的基本知识、理论、实践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无论何时进入图书馆,遇到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并且有一定阅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馆员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或心理咨询,努力培养一支图书治疗的专业化馆员队伍,使他们不但对图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要非常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并把图书与相应的心理问题对应起来推荐给读者。有条件的可以聘请心理医生,最为合适的是和心理学教研室老师协作。 

4.4 建立阅读疗法服务机构 

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图书馆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柱责无旁贷,但是阅读疗法要有针对性认真计划和精心设计才能取得积极疗效。首先成立一个有阅读治疗人员,心理指导老师和学生义务馆员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服务机构。心理指导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普片的是开展问卷调查,比如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学生进行测评,或者自制心理健康调查表,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阅读疗法具体实施办法。如:对有普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群体阅读指导服务,患有特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阅读治疗服务。阅读治疗人员根据科学适用的原则,选择富于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书、刊、报等馆藏,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择业、交际、恋爱等等问题,编写《阅读疗法专题书目》,为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出书方,并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学生义务馆员平时与同学联系密切,可以随时及时地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阅读治疗小组,并把有针对性的阅读治疗书目传递给同学。另外在图书馆内或者是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知心信箱”,每天开箱一次,对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阅读治疗馆员通过会诊,制定阅疗方案。每周末,利用回信的方式将问题予以解答,或推出相关书目索引,或附上专题文章,对问题特殊者请心理医生帮助解决。 

4.5 开辟阅读疗法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爱面子、害羞以及怕别人误解等原因,若是大张旗鼓地开辟独立的阅读疗法阅览室,会阻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像专门心理咨询室鲜有人问津一样适得其反。可以把阅读疗法的场地建立图书馆大的阅读环境之中,于无形之中见有形。前提是培训宣传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书籍存放的物理位置,便于学生查找,这是开展阅读疗法最重要、最直接的实践措施。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立应主要考虑轻松优雅、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能使读者心情愉悦,如阅览环境的绿化,洁净,图书馆员可以开展微笑服务等,有利于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 

4.6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优化馆藏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图书馆在满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收集与整理学术性文献的同时,应当增加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文化和文艺修养、道德素养的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文献以及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读物。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特点,建立心理健康书籍虚拟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整理出相关书籍,建立有关文档,便于学生查询。首先挖掘现有图书资源,并根据需要并不断补充与完善,充分发挥各类图书的辅助治疗作用。 

阅读疗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的有效手段之一,还要对它继续深入的研究,不断挖掘和拓展它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让阅读疗法这种集预防和治疗于一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其阅读需求,通过从浩瀚的书海中有针对性推选的高质量优秀图书,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治疗,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从而进行心理调整,力争为满怀憧憬的学子,构建一个健康、阳光、和谐、平衡的心理环境,使其摆脱心理亚健康状态,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晓蓓,董百申.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43-45. 

[2] 应华.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96):71-72,84. 

[3] 李芬.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31-132. 

[4] 杨丽兵,孟默涵.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拓展[j].现代情报.2010,30(3):109-112. 

[5] 孔繁胜,付婉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之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8,(4):43-45. 

[6] 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2):8-13. 

[7] 王波.阅读疗法的类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7-53. 

[8] 王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103):98-102. 

第2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摘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加快,高校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综述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而找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一些创新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措施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等问题,虽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以改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期,有关部门对某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1]。调查结果如下图。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图1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1.1 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缺乏学习动力。目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而学习,而在学习中体会不到乐趣,缺乏探索知识的动力。(2)学习目标模糊。每个学生都匆匆的行走在自习室的路上,但当问起这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时,却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很多同学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大多学生的目标是“不求精耕细作,只求考试过关”。(3)学习成绩不理想。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差的学生并不多,但是他们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其成长。

1.2 情绪问题

学生成功要有稳定的情绪状态,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大学生表现出很多亚健康的症状,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这些不良情绪有:(1)抑郁症。表现为心中情绪低落,常伴有身体不适、缺乏睡眠等。(2)情绪失衡。高校学生的社会情感强烈并且丰富,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易于波动。

1.3 人际关系问题[2]

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地方同学的生活习惯不同,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而且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都受到父母过多的爱护,使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经常需要与他人合作,这势必会对一些独生子女造成困难。在大学中,很多学生为了打发时间和逃避孤独,去谈恋爱,但是谈恋爱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而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则最终会诱发心理危机。

1.4 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将大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存在如下两个问题:(1)生活自立能力差。尽管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但是目前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差。目前的大学生都出生在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物质条件变好,大多数学生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在大学中,当他们面临来自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挫折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处理。而在毕业后,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心理准备不够,无法承担由此产生的挫折。

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

2.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心理,文化,专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制动性有很大帮助”[3]。2005年9月,教育部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研究及评价等。由此反应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4]。

2.2心理健康教育正陆续开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变革也日渐增多,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成长过程遇到更多更为复杂的问题,成长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更多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多,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不少高校已经进行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清华大学于1988年正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教育部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高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有所加强

各省市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通过诸多途径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培训,例如:举办专业培训班,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及专业,建立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健康教育咨询师等。各高校对健康咨询师的标准加高,只有通过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的人方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也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要求各高校按照1:2000来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各高校也根据要求进行了专业咨询师配备,因此: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已经有所加强。

2.4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或组织相继成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国家的大力关注,并由此展开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1年9月以后,至今培训了数千名学员,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基本设置了地方性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以及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备案,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相应的专业,从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目前各省也响应了国家政策,成立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已经得到了政府和国家的肯定,并被列入到国家大学生培养计划中,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和系统化起来。

3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简单,主要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同,某些高校认为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应取消思想教育课。在这种思想引导下,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教育,这样就会泛化心理健康教育;要么用思想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疾病过于简单,只是灌输道理和说教来解决学生焦虑、抑郁、厌世等心理问题,这样只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3.2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现在,高校都安装了校园网,校园周边也有很多的网吧,我国大学生随之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者者将之称为网络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上课走神等症状。在大学中,学生会产生网络恐怖、网络上瘾、网络恋爱、厌学逃课等问题,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网络结合起来,把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工具。

3.3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包括德育教师、心理学教师、 医务工作者等。近期,对北京等地高校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5]。根据下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队伍中大多数人不是心理学专业,不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测量技术,也不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而心理健康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如果不懂心理咨询的知识,则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产生伤害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应该具有如下素质要求:(1)职业道德高尚;(2)品质优良;(3)全面的知识结构。

3.4在教育形式上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和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发展,家庭成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将影响学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当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庭成员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校园的界限,延伸到到家庭,延伸到社会。

4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

4.1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大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教学计划,但是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版本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和现在的社会发展同步,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和缺乏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都过于模式化,至使学生越来越讨厌心理健康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进行。

4.2点面结合、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

第3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93-02

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进步,以及医院服务理念的更新,为了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考虑到患者的需求,我国许多医院都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设置了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unit,ICU)。ICU是一个为重病人聚集,病情多变,先进医疗仪器集中的地方,这对ICU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ICU医护uoduo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高尚的医德之外,还应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做好ICU工作所必备的条件。

1 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受损的具体表现

医院运转中医护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医院主要的服务主体,医护人员在医院管理和运行中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有机的生命本体,医护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平常接触的治疗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巨大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调查发现,在ICU工作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最大,主要的心理问题有:

1.1 ICU医护人员有患焦虑症状的倾向 焦虑症明显的表现特征是医护人员容易出现焦虑现象,经常性的担心自己有某些工作没有做好,担心自己工作中疏漏的出现。这是一种神经症状,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由于随时可能面对重症患者的病情突变,见惯了生老病死,导致他们对自身工作常怀忧惧心理。这种焦虑症临床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有无缘故的担心和恐惧,并出现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不安状况。结合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这种精神症状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长期在紧张的环境中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并且重症科为了及时的拯救病患,到处都安装了报警声,再加上其他医疗设备的机械声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噪音影响,以及医护人员有可能面临的医疗纠纷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医护人员的工作,再加上医疗法律的介入,更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空前增大。在工作中,医护人员既要努力保证自身护理水平的正常发挥,又要面对重症科嘈杂的环境以及众多的衍生问题,导致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和紧张,从而引发了焦虑症。伴随着这种症状的是医护人员常感到头晕、头痛,并且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经常感到缺乏力气,从而影响正常工作水平的发挥,造成恶性循环。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睡眠作为有效地休息方式,对人体机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医护人员的需求比较大,导致现在医院的ICU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又无法保障他们的收入,再加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医患关系问题,导致医护人员心理障碍的出现,若不及时的采取措施,这种状况有可能逐渐增加。

1.2 ICU医护人员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属于情感精神障碍的一种。这种症状主要的表现为医护人员日常生活中不明原因的情绪低落,反应迟缓,懒于运动,失眠健忘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疗系统中医护人员患抑郁症的比例在25%-30%,远远高于普通人的概率,其中ICU医生中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论文笔者根据这种状况,对工作所在医院的182名重症科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这组人员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高于其他组,说明了他们更容易患有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会严重的困扰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医护人员的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水平,尤其是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如果患有抑郁症状,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1.3 ICU医护人员强迫症状 这种精神疾病也经常出现在医护人员队伍中。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医护人员经常会出现自我可定和自我否定的现象,对于工作中的判断反反复复,并且伴有强迫自身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倾向。这种状况主要是指患者心理明白自身所担心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是仍然无法阻止自身的行动,越是企图控制这种不合理的行为,效果越是恶劣,并且会产生心理的恐惧和痛苦感。

医护人员患强迫症的危害是很大的,由于这种症状的特点,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形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有时候会导致医护人员自身学习能力的下降甚至短暂的丧失,给他们的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调查表明,ICU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发病率高达51.2%,其中以强迫症最为多发。

2 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损害的因素

ICU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疾病是由原因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主观因素

2.1.1 ICU医护人员职业心理压力过大 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的是危重患者,医护人员尽全力抢救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死亡。虽然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术,许多患者得以治愈,但是医护人员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得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仍感到压力巨大,觉得自身需要更多地付出,自我压力不断增大,最终会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

2.1.2 ICU医护人员个人心理调节能力差 鉴于工作中的生老病死现象,医护人员有时候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对自身的工作丧失信心,导致工作时情绪低沉,悲观失望;同时由于工作技术的要求在不断地增加,压力加大的同时,有些医护人员无法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长期的陷于消沉的心理状况之中,导致他们对苦难的退却和屈服态度,对自身工作热情的消退和悲观失望。同时,作为医护人员,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却无法自医。许多医护人员即使觉察到自身的精神出现了状况,但是却不注意调整,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一下,或者在坚持一下,就能克服但是精神类的疾病单靠克服是无法完全治愈的。再加上国内的医院尚未建立起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机制,医疗机构对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关注度也较少,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这些状况都导致医护人员自身抗压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下降。

2.2 客观原因 主要是指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所面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所致。

2.2.1 行业风险原因 在重症科中收治的患者大都是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这种情况导致了医护人员工作时的特殊性。他们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不仅要保证自己的服务态度,还要拓展自己的专业治疗技术。否则轻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引起医疗事故。这种高负荷的压力比将会影响医护人员的精神状态。同时面对惯常的生老病死,医护人员要竭力保持冷静的态度,理性的处理患者的问题,这些都会加剧他们的精神压力。

2.2.2 医疗纠纷对ICU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治疗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医护人员在承受着巨大地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情绪问题。尤其是国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对医护人员的影响更大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事件,不仅会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工作,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

3 ICU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受损的预防措施

3.1 加强自身业务素质而适应专科发展 作为医护人员,在有责任的对待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冷静的进行治疗。在医院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工作,医护人员要注意积极保持乐观的心态,尽心服务的同时要尽量保持自我身心的平衡。虽然面对的压力比较大,但是只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专心提高自己的医术,用心的为患者服务,就能有效地减少工作中的偏差,提高自己的治疗水平,和谐调整医患关系。

3.2 ICU医护人员定期心理干预 针对ICU这一特殊工作环境的从业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便及时干预,给予心理辅导,以职业的、科学的心态面对工作中所发生的事情。要有承担、迎接风险的勇气,回避、逃避风险只能使自己处于落后、淘汰的境地。

3.3 ICU医护人员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ICU医护人员在拥有扎实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应掌握一些必备的沟通技巧。ICU医护人员应善于在交谈中发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预期,注意谈话的方式和语气,要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注入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对于那些治疗元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抢救者,ICU医护人员要带有极大的同情心来告知病情。另外在诊疗过程中,ICU医护人员应及早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让他们对诊疗行为和医生有更多的理解,增强彼此间的信任。进而正确引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医学所具有的风险性,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对待医疗活动的局限性,以此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4 ICU医护人员保持健康的体魄 ICU医护人员健壮的体魄可以提高应对各种影响心理健康的工作压力的能力,有利于避免心理健康受损。钟南山院士对医务人员提出了4个基本健康建议: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元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二,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第4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论教师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也要热爱学生、理解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广大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意识。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还是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都积极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教师在时间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不清,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认识模糊、观念落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的。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且很不稳定。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混为一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要偏重心理咨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2.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科特点不突出。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由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导主任或者校长来担任的,由于不是专业人员,难免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行为习惯教育。

实效性不明显。对于特殊的学生,心理教育还需要在课外利用心理咨询和诊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或团体?o导。

指导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牵涉面广、理论性强,一般老师难以抓住要害,实效不明显。

缺乏持续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并非一蹴即就的事,要全面了解被辅导的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制定辅导方案,然后在班主任、各科老师、家长的配合下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二、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既然发现了问题,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顺利进行,而且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出问题的对策,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对家长进行包括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品质。同时,还应该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选择积极的、正确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自己的孩子充分的欣赏,鼓励并信任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口头表达的课程,需要教师的言传和身教,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同时,为他们创建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他们参与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关心学生,并且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才能做到正真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

第5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现代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导者,现阶段的教学中,初中班主任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将心理健康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1.举办迎新活动

在经历了小升初之后,学生对于陌生的学校没有归属感是极为正常的,因此,存在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为此,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在迎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介绍,减少学生间的隔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同时,班主任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小游戏,诸如,名字接龙之类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促进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当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集体心理辅导工作,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心理问题。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可以邀请一部分家长和其他的任课老师来参加班会,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举办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更好地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二、谈话促进交流

在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在班集体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同时,通过师生间平等的谈话,能够让班主任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尽快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采用找家长谈话的方式,因为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家庭的。家庭是大树,学生是果子;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与家长进行深入的谈话,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心理咨询,班主任应当采用适合的心理咨询技能与家长进行交流,促进家长进行探索,鼓励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进行谈话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调、语速等,还可以通过自我开放技术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严于律己,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换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班主任应当拥有一系列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班主任,不仅应当管理好班级事务,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生活。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出存在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健康、良好的心态,这与班主任的心态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咨询技能。

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当重点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网上观看心理健康专家的讲座,与初中班主任进行案例分享,从而逐渐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问题、男女交往问题、逆反问题、重大创伤问题等。班主任务必予以极大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情结,并且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实现自助助人。

首先,教师应当抛弃世俗的眼光,运用相关的咨询技术,促进学生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发现问题的情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进行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其次,在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应当鼓励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自己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次,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历史教学中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孙膑被砍去双脚后写出《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写出《史记》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鼓励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全面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全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第6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摆在他们面前的种种烦恼与困惑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或者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不但会影响到自身,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1]。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

一、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探析

1.环境的改变。

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譬如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把大学描绘得特别美好,但当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产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学时是尖子生的学生,上大学时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面临着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他们就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

2.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部分大学生因学业也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因种种原因,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造成上课睡觉、抄作业,甚至经常逃课等不良现象;二是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特别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如学生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有被留级、退学的危险),教学进度快,如果仍按中学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三是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识导致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因自我意识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常见。如有些大学生看到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展示自我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2]。

4.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学就意味着需要过集体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学生以前从没住过校,没集体生活的经历,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进入大学,同寝室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经历、认知、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动少,且家庭对其教育不当也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如以自我为中心。交际困难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封闭、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5.恋爱问题引发的情感困扰。

恋爱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业择业困难造成的心理焦虑。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数以百万计,如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达630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求职人数众多,就业择业竞争太激烈。这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找工作难,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而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应的咨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学生都倾向于向熟悉的辅导员老师谈自己的境况,寻求一些帮助。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在引进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同时,也鼓励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再次,要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

2.从学生一进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及对心理危机的早干预。同时,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会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设置学分,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常实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要求。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课程需要编写和选用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年级不同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教育。四是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3]。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彼此支持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来调整个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4]。

6.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教育他们既正确认识自己,又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

7.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生活等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陷入困惑、烦恼和痛苦之中。因此,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极其重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使爱情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复兴中华、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主力军,历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正确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高校应不断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调适心态,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5):62-64.

第7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精神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1]。为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住院的100例患者家属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100例,患者均为首次住院,家属为一级亲属或者配偶,此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家属的同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家属28例,女家属22例;年龄32~64岁,平均(43.3±4.4)岁。对照组男家属29例,女家属21例;年龄30~66岁,平均(43.5±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调查方法:患者入院时,对患者家属发放调查表,调查表是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与刚入院时及护理干预后f患者出院时)进行调查。干预方法:①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介绍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包括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加强对家属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家属的治疗信心。②加强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由于与患者长期一起生活,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家属保持乐观的态度,能够给患者带来正能量,做好心理减压工作,不要因患者的病情而加重家属的心理负担。③身心放松方法:指导家属不良情绪的排解,一旦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控制[2],可以指导家属深呼吸、打太极、练习书法等转移注意力,或者听欢快的音乐,使大脑皮质产生。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P

结果

两组干预前SCL-90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SCL-90中9个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精神病性、敌对、偏执、抑郁和焦虑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干预后SCL-90评分异常因子精神病性、敌对、偏执、抑郁和焦虑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论

第8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长教师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内心实际的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大都是进行摹仿,而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他们摹仿的主要对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及教师所说出的一些话,做出的一些事情,会让学生觉得影响深刻,并且加以学习。在下一次出现相同的情景时,学生也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举止。除此之外,家长教师对学生说的一些话及做出的事情,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做错事情,如果家长及教师都是一味地指责怪罪学生,那么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思想,并且产生逆反心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如果家长教师是给予正面的引导,为学生全面分析事情的好坏,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环境的影响

除了家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外,实际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小学生所能够接触学习到的除了现实社会,还有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导致学生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现实社会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大人所说的一些抱怨生活的言论,或者是一些杂志上的不良信息等,这些也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得上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及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到两者的有效融合,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三、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小学德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适当招揽一些新的德育教师,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开展“如何在小学德语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融合。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却不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需。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更多地认识到外界环境的美好,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从而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保证学生更加自主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开展一些时间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走出课堂,去到实际的生活中接受德育教学,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结合当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且注重实践教学。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合,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汪风峰.巧用“三维”课前演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第9篇:心理健康的措施范文

(一)一般资料

实验中,本研究一共要选取180名留守儿童,分别在两个社区各自选取9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社区实施干预,另一个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即确定干预对象和对照对象的来源。在18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龄在6~11岁之间,6岁儿童30名,7岁、8岁儿童各20名,9岁儿童36名,10岁儿童34名,11岁儿童40名。

(二)干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方案,其内容以学校的参与型活动为基础,再深入社区开展相关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的气氛和环境。活动前,教师要与校方充分沟通,明确本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干预活动顺利进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分年级开展参与型活动,包括图画、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讨论、心理训练等众多干预方式。干预方案包括:学校干预活动,按年级分组,由各科教师协作完成,将干预方法与活动应用到其日常教学中,并开展相关的干预活动。社区干预活动以静宁县的社火队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队每当逢年过节举办的社火活动,开展倡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广泛召集社区居民举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讨论会,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便提高社区居民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坚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教师制作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以便学校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导讨论会的举办,社区居民是讨论会真正的主人和参与者,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是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干预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评估方法

运用检验法,对比干预前后两个小组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干预方案与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何种作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社区儿童进行考察,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内容参见结果部分。

二、干预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前,两组的检出率,除总焦虑倾向外,其余8个分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心理问题比例大体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除总焦虑倾向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MHT的8个分量表检出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辅助的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本次干预方法中充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制作针对性的方案。当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学校、监护人和社区都应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作者:陈世闻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