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直接融资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接融资模式

第1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我国企业改革至今之所以仍未取得根本性成功,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理论的表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它们解决了两大:一是激励问题,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特别是经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经营者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即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经理人员选择和监督机制,使最具有经营才能的人能占据经营决策岗位。一旦实践中经理人员因自身原因造成企业经营不佳甚至亏损,则企业就面临被接管,经理人员面临被撤职的危险。这就迫使经理人员不得不努力搞好企业经营。由于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最重要因素,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机制就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这两大问题正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应当说,国有企业过去十几年所进行的各项改革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经理人员的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并赋予了经理人员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问题在于,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员选择和监督机制。近年来国有企业中广泛出现的“内部人控制”即是明证。迄今为止,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除在形式上仍由政府或主管部门任命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监督约束,使不少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扭曲,发生了大量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机会主义行为。经理人员由于是由政府任命(实际是由人事、组织部门的官员具体负责),而不是由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所有者从竞争的经理市场择优任命(政府官员个人并不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实质是一种“廉价股票权”,这就使经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可能保证真正具有经营决策才能的人占据经理岗位。所以说国有企业的困境,主要并不在于给企业的激励大少,而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经营者的选择和监督机制问题,即未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要想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须也应当把企业治理结构的转轨作为主要任务。相应地,深化企业改革的研究无疑要以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研究为出发点。

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问题密不可分。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离不开融资体系变革,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目标模式的确立,则可以为我国融资体系的变革指明方向,也即是为研究融资体系变革问题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一惯的框架。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的一般原理,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能真正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外部出资人,并形成一套机制,使外部出资人有动力和压力从经理市场择优选拔企业经理人员,并有效监督和约束他们的经营行为。在现代企业中,有两种典型的外部出资人——商业银行和企业股东,并相应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即日德模式)和股东主导模式或资本市场主导模式(即英美模式)。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从资本市场筹资的比重近年来也逐步加大。但是,作为外部出资人,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资本市场中的股东和长期债权人,都没有起到外部出资人的在选拔和监督企业经理人员中应当发挥的主导作用(政府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由政府部门掌握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和监督权是一种低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必须加以改革)。因此,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转轨,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企业未来的治理结构中,是商业银行还是资本市场更适合充当企业主要的外部出资人(即融资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直接融资为主)?应当建立一套怎样的机制,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或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各行为主体)有动力和压力来有效选择和监控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即国有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自身如何改革,以发展为有动力和压力进行企业外部监控的出资人?两者如何参与对企业经营的监督)?这两大问题合起来实质就是融资体系的变革问题,也是我国金融体制下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所以说,研究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离不开融资体系变革的研究。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究竟应当如何改革其金融系统,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研究融资体系变革的出发点和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或者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一惯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从企业治理结构转轨角度进行研究能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融资体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服务的。既然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而能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外部出资人(包括商业银行或资本市场)又在企业治理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那么,按照中国治理结构转轨目标模式的要求,建立一套高效的经理人员选拔和监督机制,就必须重建有能力、动力和压力进行外部监控的出资者,而这实际上也就为融资体系变革(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确立了原则和方向。很显然,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比其他任何角度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因此,从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角度无疑可以为我们研究融资体系变革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一惯的分析框架。

此外,企业治理结构转轨与融资体系变革涉及现代经济学中一些非常前沿的学科,如企业理论、转轨经济学理论、企业金融理论等,这些理论在国内的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的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学位论文《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目标模式与融资体系变革》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意图确定的。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观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从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角度来探讨融资体系的变革问题,从而为金融系统的改革问题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一惯的框架。

2.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雄辩地揭示了企业治理结构转轨和融资体系变革必须建立在一国的、和经济背景之上的深层次原因。即从理论上看改革具有“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特征,符合一国历史传统政治经济特征的改革更易取得成功;从实践中看,转轨国家中适应本国政治经济特征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反之则遭受极大挫折,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两种典型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模式之所以比较合理有效,也是因为它们根植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由此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企业治理结构转轨和融资体系变革也必须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之上,而简单地照搬国外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3.客观地分析了日德模式和英美模式的优缺点,指出既不能因为日德模式在战后对促进两国经济迅速起飞的积极作用而全盘照搬,也不能因为最近的东亚金融危机而全盘地否定这一模式,更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全盘照搬英美模式。十全十美的模式是不存在的,一种具体的模式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最大的效用,固步自封必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一种模式只有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自身的内涵,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由此,中国未来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模式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是动态的发展状态。

4.在借鉴转轨国家经验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新颖的银企联动重组模式,即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离为新旧两个帐户,新帐户用于继续经营,旧帐户用于清理不良债权,并相应将各国有银行划分为商业银行部和投资委托管部两大部门,前者负责新帐户的继续经营,后者负责旧帐户的清理和重组。同时将按经营效益高低和重组前景加以分类,使用不同手段,对银企不良债权债务进行联动重组。其优点是重组过程被安排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完成(即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风险较低),既能有效化解银企不良债权债务,增强其资本实力,又能完成银企的产权改革,同时尽可能地为一切有重组前景的企业提高重建恢复的机会,这是一个较适合国情特征。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重组方案。

5.从适应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目标需要的角度,雄辩地证明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融资体系应保持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并逐步形成两者相互竞争的局面。

6.从适应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目标需要的角度证明了:①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以及如何加紧债权重组和进行产权改革,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主银行体系;②资本市场什么必须逐步推进其改革、深化和的进程,为什么以及如何促进资本市场中介体系和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三、本文的结论和基本观点

依照既定的逻辑结构安排,本文形成了以下分析结论和基本观点:

1,学的最新成果表明:由于企业的团队生产和非流动性特点,以及权力必须与责任对称的内在要求,应当让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外部出资人掌握对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即最终控制权),同时赋予经理人员适度的剩余索取权以及与此对称的日常经营权,这是一个合理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转轨经济中,由于企业治理结构呈现典型的“内部人控制”特征,并相应产生了许多弊端,应当建立有足够动力和压力进行外部监控的商业银行体系,或者说建立控制导向型的融资体系,以便形成对“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抑制。在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在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结构中起主导作用,而资本市场的作用则不太明显。但在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结构中,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并且,随着转轨的深入,后者的作用将进一步突出和加强。

2.日本和中东欧的国家转轨过程的实践比较表明,转轨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即转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要依据一国的基础和现实条件进行,建立在一国国情基础上的转轨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平稳的、渐进式的转轨过程比激进的休克疗法更有效率和更具可行性。转轨过程中银行更适合在企业治理结构中承担外部监控者的职能,但重要的是必须对银行重组和进行完全的商业化改革,使其有动力、压力和能力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监控。资本市场在转轨过程中只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但其适时适度发展有利于转轨的成功进行。政府则可以也应当在转轨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

3.两种成熟的企业治理结构与融资体系的比较分析表明,任何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体系都是立足于一国的传统、经济、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日德模式之所以是银行主导型,与两国银企间传统的紧密联系、银行体系相对发达且倾向于提供控制导向型融资,而资本市场相对落后以及两国法人资本主义的政治倾向密切相关;英美模式之所以是资本市场主导型,与两国企业原始资本积累较充分、对银行体系依赖较少、革命中企业主要从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而银行体系相对较弱并倾向于提供保持距离性融资以及两国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取向密切相关。完美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体系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只能相对有效。日德模式和英美模式既有各自明显的优势,也有其不足和缺陷,而上述两种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企业的最终控制权由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资本所有者掌握。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在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日德模式和英美模式存在着相互趋同和兼容的变革趋势。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应有效防止和控制体系的潜在风险,这也是保证一种具体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融资模式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基本条件。

4.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表明,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企业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及相应的融资体系。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扭亏为盈的关键在于改革不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与融资体系,培育和确立具有激励和约束动因,并能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最终控制权和外部监控权的拥有者。

5.从上述分析结论出发,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目标模式是:改变由政府部门直接任命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者选拔制度,让承担企业最终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或股东掌握最终控制权;改变低效率的、由政府部门掌握对经理人员进行考核和撤换的行政监控机制,让具有信息和专业优势的银行体系对企业进行相机监控,并赋以银行体系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相机“接管”的权力,由资本市场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形成对上市公司的“接管”威胁,使“接管”成为对所有企业最严厉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银行主导型企业治理结构。

6.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转轨的目标模式出发,中国融资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随着转轨的深入,直接融资的比重可能逐步加大,并形成与间接融资相互竞争的格局。

第2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关键词]直接融资市场扩容 通货膨胀 发展思路

一、近期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现状

继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这一要求引发市场各界对股市、债市主导的直接融资市场扩容提速的预期。而其实早在2010年初通货膨胀开始表现出明显势头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特别是自2010年六月至今,证券市场规模连续上涨,2010年底证券市场规模收于32,098.65亿元,较之09年增长24.22%。这一势头一直持续至今,截至2011年三月,中国证券市场总规模达32,620.33亿元。(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一般就指证券市场,故用证券市场规模来衡量直接融资市场规模)

二、本轮通胀与直接融资市场的相互关系探讨

1.直接融资市场的长期发展滞后是本轮通胀的一个深层原因

首先,尽管本轮通胀成因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来自货币超发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目前中国的货币投放主要为各类贷款增加和外汇占款增加两个渠道。但是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市场长期发展的滞后,在间接融资结构与直接融资结构的失衡的格局下,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包括应对08年的金融危机,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的支持。而银行贷款派生的漏出效应又必然导致货币存量大于实体经济总量,超量货币供给被动产生。

同时,在居民财富增加的情况下,证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没有与之匹配的足够多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债券市场,导致投资渠道较窄。这使得这些多余的资金不能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转化为有效的实体经济投资和消费,但在银行利率低,物价逐步升高的情况下,货币的天然趋利性决定这部分未能进入生产渠道的货币资金必将另寻出路,最终带来――投机资本泛滥。2010年民间资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几番热炒的根源就在于此。

2.本轮通胀推动了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容

第一,物价水平不断攀高,存款连续负利率,更多的储户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统计,2011年1月末各项存款比年初下降199.9亿。随着住户存款增长率的持续下降,2011年三月下旬部分银行甚至出现存款增长停滞。这种资金脱媒倾向直接刺激了居民在股市、债市的上的投资。

第二,今年政府采取各种限贷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等措施收紧银根,力图控制通胀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挤出效应。社会可贷资金大幅下降,许多需要资金的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转向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欲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寻求资金。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统计,2010年近500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约1.3万亿元债券,同比增长10.9%,发行品种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占企业全部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75.5%,成为替代贷款的主力。此外,2011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尤其是全国性限购,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房地产投资。加之不断调高的房产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导致一部分资金流向证券市场,推动了直接融资的规模扩张。

第三,政府在实施一系列政策控制社会融资总量的同时,有意识地推进社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从而代替信贷减少的缺口,以保证社会融资需求总量,稳定经济增长。故在此阶段,政府积极拓宽企业资金需求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证监会和发改委等部门积极修订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简化和提高公司债发行以及公司上市融资、再融资的审核效率。这为直接融资的扩容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3.此次直接融资市场扩容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虽然此次直接融资市场扩容成果显著,但是总体规模与间接融资规模相比较小,间接融资为主格局仍未打破。以直接融资规模最高的2010年为例,2010年直接融资市场全年融资额为2.76万亿,而间接融资光是新增信贷额度就超过9万亿。若以直接融资额占融资总额的比重衡量,成熟的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比重大致在50%以上,就美国而言,其直接融资比重一直维持在80%―90%的水平。而我国2010年的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约25%,已为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外,直接融资市场迅速扩容的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失衡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在盲目的股权融资偏好下,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为发行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量均较少,债券市场的效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可见,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尚存很多不足。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什么呢?答案只能是市场。从直接融资市场与通胀关系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直接融资市场能够在此轮通胀中得以扩容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资产价格的波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传导更为顺畅。通货膨胀下,货币的对内贬值及实际利率水平的变化能够影响到证券市场上金融产品的成本与收益,进而刺激了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容。因此,若要真正实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要求,实现直接融资市场从扩容到保证质量的真正发展,必须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解除客观上存在的市场分割及规模限制等不利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因素,为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稳步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市场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晓璐 张曼 《直接融资体系扩容》[N] 《财经》 2011年第09期

第3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第4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关键词: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投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股票、债券、票据、基金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已成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省,直接融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对经济的助推作用日益增强,但山西省直接融资规模尚小,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发展力度。

一、山西直接融资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融资大幅增加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山西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额2008年实现134.54亿元,2009年增长2.7倍实现492.52亿元,2010年融资601.53亿元,2011年获批额930.19亿元,实际融资716.35亿元。四年合计融资达1944.94亿元,是前15年(1993年至2007年)融资总额702.59亿元的2.77倍。

(二)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S*ST生化成为山西省第27家境内上市公司;2009年,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借壳中油化建成功上市;2010年实现同德化工、山西证券2家企业首发上市,鲁润股份更名为永泰能源并迁址晋中市;2011年实现振东制药、仟源制药、百圆裤业3家企业首发上市,山西省上市公司数量从2007年的26家增加到34家。

(三)公司债、企业债发行规模快速攀升

2011年,山西省公司债获批135亿元,实际发行45亿元;企业债获批103.5亿元,实际发行103.5亿元,是2007年至2010年发行量的总和,发行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

(四)货币市场直接融资持续增长

山西从2005年开始有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从2008年开始有企业发行中期票据。2011年山西省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共计融资352亿元。其中,国际电力等10家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81亿元;太钢集团等10家公司发行中期票据271亿元,是2010年的两倍多,在全国排名第6。

二、山西直接融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改善融资结构的任务仍然艰巨

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3%。2006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比例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1年的26.0%,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山西是重工业集中的省份,第二产业比重在60%左右,产业的升级改造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大量资金,银行信贷一直以来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占到融资总量的2/3。如果融资企业感受不到直接融资的便利,就不会选择直接融资,导致缺乏一些创新的融资方式,如期权交易、期货交易、煤炭资源证券化等。

表1 2001-2011年山西省融资总量及融资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山西金融运行报告》

(二)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能力有限,结构有待完善

一是上市公司数量少,融资能力弱。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4家,上市公司数量仅占沪深上市公司总数的1.5%,居全国第20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位,低于湖北(78家)、安徽(76家)、湖南(67家)、河南(63家),仅高于江西(32家)。二是行业集中。除了山西证券、大秦铁路分属第三产业的券商和运输物流行业外,其余32家上市公司都分布在第二产业,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94%。三是地区集中。山西省上市公司排名前三位的市分别是太原18家、大同4家、运城3家,这3个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74%,其中省会太原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53%。从市属上市公司来看,仅有太原、大同、晋城、运城各有1家,其余7个市还没有。

表2 2011年山西省上市公司基本数据与全国情况对比表

备注:证券化率是指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三)要素市场发育不够,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在股票、期货、债券、基金等方面,山西省发展水平整体滞后。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期货公司仅有中辉、山西三立、和合和晟鑫4家;证券、期货营业部分布不均,山西共有106家证券营业部(其中山西证券公司40家,大同证券公司19家,异地证券公司47家),多数集中在省会太原和其他地级市,119个县(县级市、市辖区)中还有76个没有证券营业部,全省11个地级市只有6个设立期货营业部;备案的8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资金总额仅18.3亿元。各类中介机构发展薄弱也是山西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块短板,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数量为零。

(四)企业融资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2003年安泰集团挂牌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末,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达到1003家,山西民营或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仅有10家,占比1%;山西省中小板上市公司仅有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0.5%;山西省创业板上市公司仅有2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0.7%。尽管在发展中不时为融资难问题所困,但山西省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上市融资能动性不足,与同行业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扩大直接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府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在扩大直接融资发展过程中的支持推动作用

政府支持、各部门通力合作,结合山西实际,建立有利于引导和推动直接融资的政策环境。建议将直接融资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将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建立考评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定期不定期组织直接融资产品创新和项目对接会,做好直接融资政策宣传和产品推介,搭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平台,推动直接融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实完善拟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筛选和储备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入库企业,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货币市场融资力度,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优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做优、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三是鼓励保险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四是鼓励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加大投资力度。五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直接融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规范有序投向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和项目,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金融先导效应充分显现出来。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

一是结合山西煤炭大省的特点,积极探索煤炭资源证券化,包括将煤炭勘查权证券化、煤炭开采收益权证券化、煤层气开采收益权证券化等。同时加强对煤炭期货交易的研究,建议充分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现货交易平台,尽早建立太原煤炭期货交易市场,这对于完善市场体系、争夺国际定价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太原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应立足山西,辐射全国,可优先发展动力煤、焦煤、焦炭等期货品种,再逐步发展其他与煤炭相关的期货品种,逐渐实现与国际期货市场接轨。二是结合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可试点开展私募股权基金、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目前,晋中市准备以平遥古城、绵山景区、乔家大院3家景区的门票收入作为证券化资产。如果该试点成功,这将是国内首只由券商发行的挂钩景区门票收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三是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四)采取切实措施,创建适合直接融资发展的优良金融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仅从金融市场内部谋求直接融资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外部环境优化发展直接融资。一是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债权保全、资产接收、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政策支持,制定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加强宣传,增强公众信用意识。二是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构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服务。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发挥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四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社会对直接融资产品的认知度。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上刊登直接融资相关知识,编辑出版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成功案例,引导企业了解直接融资市场,熟悉市场规则,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4

第5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 多样化融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完成70%的发明专利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融资条件、融资环境逐步改善,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剧烈冲击,资金周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10年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规模也受到严格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

(一) 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形式

根据资金来源可以将融资形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类。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积累(折旧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外部主体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包括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票据贴现、民间融资等)。外源融资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多元化融资是在保持传统企业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拓展长期优势效应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以外,采取直接融资中的海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等,间接融资中的动产担保融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依靠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的作用极小。据统计,在中小企业所融资金中,间接融资高达98.7%,而直接融资的比例仅占1.3%。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2.股票、债券市场融资门槛高,缺乏创新的融资方式。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门槛较高,中小板市场有着较高的发行上市标准,加上上市成本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资金。近年来创新的融资工具,例如应收账款融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投资等工具并没有在国内发展起来。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原因

(一)政府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缺乏配套的财政优惠政策。另外,现行金融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的控制过于严格,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美国,为了扶植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其中最具典型意义和深刻影响的就是联邦小企业管理局的设立及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抵押市场不发达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出于成本、风险等因素考虑,银行倾向于选择资信优良、财务透明度高和资产规模较大的客户,而对于中小企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目前,我国的要素市场不够发达,中小企业缺乏适宜的可抵押资产,很难获得抵押贷款资金。而在美国、英国、日本,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是不需要抵押的贷款保证保险,将近70%的工商业贷款使用了担保,约80%的中小企业贷款是通过担保获得的。

(三)中小企业风险意识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随意性很大、真实性较低、透明度不高;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以各种方式逃避银行债务,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形象。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50%以上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B3以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更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逃债、偷税、漏税,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具体化,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完善担保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的地位,提高担保机构的工作效率,使中小企业的多样化融资渠道有法可依。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为全国金融改革,特别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完善政府直接支持体系。我国政府的直接支持体系主要由财政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产业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组成。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六条金融措施和三项财税政策,以改善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及减轻中小微型企业税收负担。政府应成立专业保险机构,即组建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公司,把保险机制引入中小企业融资。保险机制的模式主要有:贷款抵押物保险模式、贷款信用保险模式、担保机构保险模式、租赁信用保险模式、贸易信用保险模式等。

3.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优势得以实现。对中小企业债券资金的使用期限和上市交易限制进行改革,降低门槛。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平台并为原始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2012年5月,深交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块,一批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已获得上市融资机会,为中小企业迅速壮大提供了直接融资来源。

第6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关键词]IT产业;企业融资;股票融资;海外上市

IT(信息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要量较大。融资是IT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而我国,在金融抑制政策和银行主导融资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导致了国内IT企业融资结构的极大不合理和IT产业新型公司融资的极大困难。IT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要对IT企业的融资予以高度的重视,保证和促进IT企业更快地发展。

一、IT企业及我国IT企业融资现状

IT是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缩写,汉译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产业。它的学科领域涉及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服务及软件。IT业则是在以上领域基础上出现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电子硬件产业。如:计算机及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2.软件产业。从事程序编制业、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开发业的单位。3.信息传播业。包括电话、电视、传真、数据通讯和卫星通讯等服务的行业。4.服务业。有新闻报道业、出版业、咨询业和图书情报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IT产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高。从创新企业的崛起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都是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因此,IT产业的融资特征首先表现为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IT产业的发展是从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始的,技术创新这个过程的投资具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阶段继续大量投入才有产出。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IT产业融资的另一个特征表现为资金投入的风险性高,且风险越大,预期收益越大。

二、IT企业融资的国内外比较

国外融资主导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日本、德国为主要代表的间接(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另一类是以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的直接(证券)融资模式。从国外融资模式看,无论是日德模式,还是英美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市场经济下两种基本的融资方式,它们特点不同、资金中介的方式不同、兴起的条件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基本功能不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融资的核心内容。

国外的经验表明,融资制度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国家的经济制度和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银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导性产业的开拓性与成熟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筹集资本金,满足其长期资金的需求;而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进行适度负债经营的需要,它不仅主要向企业提供临时性的短期资金,而且也涉及部分中长期融资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充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在竞争中将朝着互有分工、互相补充的方向协调发展。两种融资模式的界限也将不断消融,向着互相渗透、融合的方向演进。

我国IT企业与国外IT企业融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金筹措难易程度不同,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庞大,风险投资机制也比较完善,而且美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未来互联网发展乐观的预期,人们可以把资金大量投入这一行业,从而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反观国内资本市场,首先是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资金风险投资机制;其次是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限制了投资的力度,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限制,很多企业希望能到国外上市。然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一向比较规范,符合国外上市融资条件的IT企业少,因此,即使有好的观念,如果没有明确可行的商业计划,想从国际市场上融资还是相当困难的,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股市上的表现就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融资困难与国外同行相比要大得多。

三、IT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IT企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融资需要多元化。多元化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开展的融资活动,由银行承担融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相对风险较小;而通过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由投资者自己承担投资风险。随着IT业的发展,间接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就成为IT业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IT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使得这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下,资金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回避高风险的IT产业。但是,在资本市场中,IT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则正好满足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同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更好地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IT企业直接融资主要以股票融资为主。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融资具有很强的公开性、社会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能够在短期内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达到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巨额资本量。股权融资能加速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从理论上讲,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改善资本配置,引起储蓄和投资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融资发展能力。

要保证IT企业经济的顺畅运行和稳定高速增长,必须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以实现企业最佳融资能力(效率最高),企业融资效率便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IT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只有扩大直接融资才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摆脱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的困境。

四、我国IT企业融资的对策

(一)IT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

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品种。IT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使得企业的融资方式应该发生更变化。股票融资中,有累积股利的可转换优先股将更受欢迎;可转换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将更多的被采用;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资金比重将有所下降,且越来越倾向于抵押贷款,这主要是应为难满足银行经营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商业信用所产生的商业票据将越来越少,这主要是受制于企业的时效性。为迎合广大投资大众和企业融资活动的需要,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推出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品种。

充分发挥二板市场的金融创新作用。从IT企业来说,二板市场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吸引创业资本(包括创业投资基金)所必要的市场条件,解决的就是创业过程中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企业在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估、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鉴于IT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且主板市场也不完全规范,所以,二板市场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更多地注意借鉴国际惯例和经验,更符合我国实践要求。

充分发挥私募市场的作用。处于起步阶段和创建阶段的IT企业新型公司,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小,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采用抵押担保等形式向金融机构融资是很困难的。应充分发展私募资本市场,支持IT企业通过私募市场融资。IT企业能够利用私募市场雄厚的资金来发展和壮大自己,既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二)开辟IT企业融资新渠道

企业融进的外部资金主要两大方面,一个是国外资本,另一个是企业外部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我国,许多企业成功地运用国外资本,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筹措难题,促进了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IT企业应该不断地提高融进国外资本的能力,通过融进资本带进新的机制,使我国IT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IT企业融资活动趋于国际化。网络经济时代IT企业的融资活动所面对的将是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企业在国际融资过程中对汇率风险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围绕汇率风险的防范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类似于选择债券的带有浓厚色彩的新的融资工具。企业融资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围绕金融工具创新,学习运用新兴的金融工具,实现多渠道融资。

第7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监管的一个方向,也是防范不同性质的业务过度交叉所带来的风险隐匿与扩散,特别是在银行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之间、在银行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明晰业务性质与风险归属,建立防火墙与隔离带。

中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我国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缓慢、企业直接融资市场欠发达和投资者投资渠道匮乏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的产物。截至2013年9月底,商业银行自身创设发行、投资管理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接近10万亿元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为投资者带来了持续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连通了投资与融资,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金融投资体系有效前沿面(efficient frontier)的逐步形成。

但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以约定收益率方式为主的发行模式,以及法律地位缺失等问题,使得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收益隔离、过手机制没有真正确立,刚性兑付的现象客观存在,代客与自营存在风险传染的可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扎实的“栅栏”。 理财业务“三要件”

近期,十余家试点银行推出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理财管理计划”相配套的理财创新整体方案,可以看作是监管机构在银行理财业务框架内,为继续发挥银行理财业务为投资者创造财产性收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银行转型等积极作用的同时,解决理财业务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影子银行隐性风险积累、通道业务放大金融杠杆等问题,按照“栅栏”原则,分别在理财业务资产端和投资端做出的规范性安排。

银行理财业务本质上是受托业务,是银行作为专业受托资产管理机构使用投资者的资金、在与投资者事先约定的投资范围内进行资产组合配置和投资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投资者承担,银行从卖者有责的角度出发,做好受托、履职、尽责的义务并收取管理费的活动。

根据国际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如何使银行理财或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风险与收益过手给投资者,让投资者愿意承担、能够承担,即满足“风险隔离、风险可公允计量、投资者可承受”等三个方面的要件,就是理财业务产品建立栅栏、回归本源的关键。

1.风险隔离。首先要根据业务实质明确风险由谁承担,并在法律形式、账户独立、会计核算等方面能够将不同权属关系的资产相互隔离。

2.风险可计量。风险被隔离后还应公允、透明地计量,即基础资产的风险被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所反映,否则投资者无法了解所进行的投资实际承受的风险,也就无从谈及去承担风险。金融学上的风险就是指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反映的不确定性,而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采用的按照约定收益率发行的方式,加之银行声誉的背书,使得理财产品所投资基础资产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并没有传递给投资者。

因此,尽管银行采取了很多投资者适合度销售的措施,但结果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而反观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产品,尽管也是银行销售的,但因为其按净值认购、赎回,价格的变动反映了风险,投资者也真正认可了“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理念。

3.投资者可承受,即通过分散风险使投资者能够承担风险。在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中,金融风险是通过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持续信用风险监测(贷后管理)、模式/模型选择与组合管理得以控制的,储户(投资者)仅承担银行的信用风险而不承担银行贷款所对应的基础资产的风险;而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中,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依靠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机构,以分散化的风险转移为主要控制手段,投资者直接承担了基础资产的风险,但由于资产管理机构的动态管理与组合投资,单一基础资产的风险被层层分解,最终能够被投资者所承受。 标准化创新方案

反观十余家试点银行推出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理财管理计划”方案:

所谓“银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以单一企业的债权融资为资金投向、由合格投资者(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进行投资交易的标准化投资载体,在法律上起到风险隔离与破产远离的作用,并保证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一一对应。这一工具的创设,引入了公开发行、集中薄记、持续报价、连续估值以及最高80%的自我投资,并向“计划”管理银行定期披露信息,使得非标准的基础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可估值、透明的标准金融产品。

“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有别于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开放式、无预期收益率、仅投资银监会认可的标准金融工具(债券、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并独立开户、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的理财产品。“计划”通过动态管理(开放式)、组合投资、公允估值(非预期收益率)、信息透明,做到分散风险并将基础资产的投资收益于风险过手给投资者。

“计划”的特性确立以“工具”的可交易、可估值为基础,“工具”的风险传递以“计划”的组合投资为要件,工具是立栅、计划是横杆,两者缺一不可,构成了理财业务坚实的栅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将非标融资项目变身为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但无法解决单一投向的集中度风险以及实体经济需要长期资金但资金端需要流动性的矛盾),“理财管理计划”将金融产品变身为投资组合(通过动态管理与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在基础资产与投资者之间建立缓冲带,体现资产管理人的价值贡献)。

通过层层过滤,依托专业化的结构设计与组合管理,分散基础融资项目的风险,使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能够承受,从而使原来集中在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得以转移出来,真正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提高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拟合度,也使投资者真正获得风险收益。 强化风险把控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理财管理计划”相配套的整体方案试点推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建设,以理财业务增量资金对接实体经济,同时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与理财管理计划对应,即是银行理财资产端和负债端直接对应,压缩了多层通道环节,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使原有理财业务透明化、标准化,风险收益真正转移,避免刚性兑付,推动发展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业务,不仅赋予了银行应对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防御武器,也促进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一个强大的债券市场与一个强大的资产管理行业相互配合,才能促进中国金融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通过理财业务的规范完成自我革命。

两项试点铺开,将倒逼银行风险管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提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要求银行提高对标的资产项目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以维持其发起方信誉,同时银行理财所谓“影子银行”风险将显性化、透明化,从而有助于监管层对系统风险的把控;而理财管理计划的投资与收费的透明、比较基准的显性化,也迫使银行真正提高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能力,从而促使银行由财富持有银行向财富管理银行转型。

第三,抑制过度虚拟化,缓释“影子银行”风险。一是减少通道业务,挤压“资管泡沫”,推动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专业化分工,推动大资管行业健康发展;二是整体方案是以商业银行模式而非投行模式为主的综合化经营,本身就抑制了过度杠杆。

第四,整体方案是增量改革、新老衔接。以往银行理财业务在稳定银行存款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将逐步被银行更为规范的主动负债品种取代。在新的环境下,新的理财产品模式必将逐步被投资者所接受。

第8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房地产证券化正是开发商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房地产证券化有利于拓展房地产业资金来源。直接向社会融资并且融资的规模可以不受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制约,有助于迅速筹集资金、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房地产证券化还可以释放金融风险。

日前,华侨城地产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行了“华侨城租赁收益权直接融资项目”,融资金额6.5亿元。

华侨城地产通过以其深圳本部的部分收益型物业,包括商铺、写字楼、厂房和国际公寓等物业的未来5年租金收益委托中信信托发行财产信托产品,托管银行和监管银行均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

华侨城地产财务总监林育德表示,当前中国房地产信托普遍通过房地产项目开发、回笼资金,而通过物业租赁收入(现金流)的财产信托在国内尚属首次,深圳华侨城租赁收入财产信托在此方面进行了金融创新。

租赁融资

目前我国传统的房地产信托往往通过银行贷款或信托贷款进行间接融资;而华侨城租赁收益权直接融资项目是国内首例房地产租赁收益权直接融资的项目,也是目前以未来收益作为信托标的直接融资最大的一笔。

用益信托分析师李说:“租赁收入财产信托以固定的房地产项目私募融资,可以加快资金的运转。因为持有物业要收回资金需要的时间很长,而采用信托的方式可以把资金提前收回来,是房地产企业中期融资的一种方式。”

“另外,与以租金收益为基础资产的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不同的是华侨城租赁收入财产信托属于私募性质,而前者则是公募性质。”李说。

但是,中信信托总经理蒲坚认为,华侨城租赁收入财产信托有希望发展成为国内上市的首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华侨城是以旅游主题地产为特色,它所持有的租赁型物业具有相当好的市场业绩表现。因此,发行租赁收入财产信托对于华侨城来说是一条合适的融资渠道。

工行深圳分行行长王晓燕表示,这个产品适合旅游、地产联动的经营模式,将来华侨城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自身门票收入、地产收入的证券化,实现滚动发行,降低国家产业政策和地产政策的影响。

房地产证券化

华侨城的租赁财产信托就是房地产证券化的初步尝试。

安邦集团的分析师苏晶说:“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是凭借开发商本身的资信能力来融资的,主要就是向银行贷款。而资产证券化则是用开发商的一部分资产的未来收入能力来融资。”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房地产证券化有利于拓展房地产业资金来源。直接向社会融资并且融资的规模可以不受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制约,有助于迅速筹集资金、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房地产证券化还可以释放金融风险。”苏晶说。

中信信托公司信托业务二部总经理李峰表示华侨城租赁收益权直接融资项目因为尚属于私募性质,因此可以理解为“准房地产证券化”。

目前,国内的开发商融资渠道主要仍是银行信贷。

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的余额是4.3万亿,同比增长24.5%。房地产业的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已经达到了17.2%,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所占比重由30%上升到40%。融资模式的单一化使房企的负债率达到了70%以上,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而国际上,房企更多的钱不是来自银行,而是来自房地产基金。

2007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根紧缩将会对以银行贷款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商产生很大的影响。加之,受到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全国楼市普遍出现销售速度放缓,开发商资金回笼放慢的情况。因此,开发商都在想办法尽力扩大自己的融资渠道,以求得生存。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中小开发商资金从紧的状况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目前,银根的紧缩,已经把一些资金链紧崩的小企业排出市场了。

房地产证券化正是开发商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

第9篇:直接融资模式范文

关键词:政府职能、投资体制、投资主体、资金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3)-0010-09

影响投资体制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职能、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经济结构等等,其中政府职能尤为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等目标的确立,未来我国政府职能范围将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传统的经济建设职能将逐步淡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建设的职能将得到不断加强①。与之相应,投资体制应该也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事实上,尽管投资体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投资体制领域的改革一直相对滞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如何加快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投资体制涉及范围很广,但大致可以划分为投资主体、筹资结构、投资调控和投资管理等几个方面。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在对有关国家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梳理分析政府职能及其他因素对投资体制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总结一些可资借鉴的规律。

一、投资主体结构的国际比较

投资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本文的投资,从宏观上讲,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等形成实物资本的行为和过程;从微观上讲,则是具有价值创造特征的直接投资行为。至于证券投资、理财等意义上的投资,其本质只是微观主体的一种财务安排。这种财务安排在宏观上可以看作是储蓄转换为投资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机制。基于此,本文的投资主体是指在上述投资活动中具备独立决策权、享有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的主体,包括各类法人或自然人。更确切地说,可以称为投资活动的决策主体①。

投资的决策主体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就两类投资决策主体在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或结构)来讲,各国之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中,企业作为投资决策主体所占的比重应越大,在整个投融资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而政府作为投资决策主体,其份额相对较小。上述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际数据的支撑。有关企业和政府投资份额的数据很难直接获得,但是通过国民收入核算及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可以大体推算出政府投资占投资的比重,具体如下:(1)收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政府消费占GDP比重这三个数据;(2)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减去“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大体可以得出“政府投资占GDP比重”②;(3)将 “政府投资占GDP比重”除以“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便能大体推算出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③。

从表1可以看出,各国在投资的决策主体结构似乎并没有呈现前述局面。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1)各国政府投资比重基本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无论是北欧及中欧(含德国)等民主社会国家,还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典型市场国家,甚至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转型经济体,政府投资比重都处于较高水平,政府投资似乎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比;(3)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中国、印度,政府投资比重明显偏低。

上述现状出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失灵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主导的事务也日益增多,政府的边界也因此而不断拓展。政府投资领域和比重也随之增加;(2)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更为成熟和完善,其出现失灵和缺陷的领域也已逐步为政府和公共财政所覆盖,公共投资范围相对增大;(3)东亚国家的政府主导与政府直接参与并不完全等同,强势的政府可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在统计上并不表现为政府投资;(4)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本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占GDP比重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要低(见表2),这样就愈发提高了发达经济体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①。此外,各国政府投资方面的统计口径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尽管从表1的数据对比中得出的结果似乎与我们观念上的判断有所差异,但无论是典型市场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在各国投资决策都是最为重要的主体。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政府投资的领域相对企业来说更为局限,大多集中于非市场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科学技术、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①。另一方面,既便是对这些领域的参与,政府也会引入私人企业、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因此,政府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此类领域投资的共同决策主体。

二、资金来源结构的国际比较

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资金、银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三种基本渠道。各国的资金来源结构受到投资主体结构、金融体系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一)财政资金相对规模的横向比较

各国财政投资资金相对规模既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来反映②。这样,结合表1、表2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整理出反映财政投资资金相对规模的表3。

表3反映的情况与前面表1有些类似,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亚洲经济体,政府投资占GDP比重普遍较低;(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由市场国家政府投资占GDP比重也处于较低水平;(3)北欧各国政府在公共事务领域的涉足范围较广,政府投资比重普遍较高;(4)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欧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政府投资比重也处于较高水平;(5)前苏联地区和东欧各国等转轨经济体政府投资相对规模存在较大差别,且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

(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对规模的横向比较

根据能够获取的数据,我们选择“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比例”和“由银行提供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①。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4。

根据表4所列数据,就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对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而金融发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完善程度又直接相关;(2)不同经济体制下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相对规模差别很大。对比前苏联东欧各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出,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较低可能与这些国家转型过程中实行“休克式疗法”有关;(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还受一国经济传统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对比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强国、东亚各国及美英等自由市场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出,奉行自由市场传统的国家其资本市场及直接融资相对规模要明显高于国家主导型经济体;(4)根据各国1992年以来在数据上显示的趋势,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将不断扩大。

(三)资金结构与政府职能

进一步分析各国在筹资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发现,一国资金来源相对结构的形成与其政府职能范围密切相关。

一是预算资金的相对规模和比重与政府职能范围直接相关。在第一部分分析主体结构特征时我们已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二是金融体系结构与政府干预程度也密切关联。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机构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一般要强于对资本市场①。当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职能范围更为宽泛、更为直接时,从政府角度来讲,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结构更有利于职能的履行。从东南亚各国、法、德等政府主导和干预传统较强的经济体,以及政府职能更为广泛的北欧诸国来看,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通常远高于直接融资相对规模。而对比奉行自由市场原则的美、英、加、澳等国,这些经济体中间接融资规模就没有绝对优势②。

三、投资调控和管理的国际比较

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政府投资管理确切地说属于政府的两项不同职能。前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管理者职责的具体体现;而后者则是政府相关部门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而采取的各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几个具有代表性经济体的投资调控、投资管理主要特征整理如下表5。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在投资调控、投资管理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样与各国经济传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可以说是一国投资调控和管理方式最直接的决定因素。一方面,政府对投资的调控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控的目标、干预的方式、具体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则由政府职能所决定;另一方面,在投资管理方面,政府的介入程度取决于政府投资范围,而政府投资范围从根本上说也是由政府职能所决定,政府投资的范围越广,投资管理涉及的事务就越多,可能采取的管理手段也会更丰富。

(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

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对投资调控和管理的影响主要在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下,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职能范围会有所不同。通常欠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会采取赶超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下政府对于经济领域尤其是投资领域的介入很深。政府实施的投资调控和管理都是围绕实现既定发展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而且在具体的方式、手段方面可能会不拘一格。相比之下,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自由市场经济体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为 “市场的守夜人”,这样一来,政府职能也就非常有限,政府对投资领域的介入也就比较间接。

(三)经济传统和经济结构

除了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以外,政府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一国经济传统和现实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影响传导到投资领域,就表现为各国调控目标、调控手段及管理方式的差异。例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发展阶段和发达程度在全球无疑处于前列,但国家干预的传统使得日本与美英等国的投资调控和管理同样存在很大差别。另外一个典型就是法国。在西欧传统资本主义强国中,法国的投资调控和管理完全是另类。这主要是因为在法国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据很重要的比重,而且在法国的经济传统中,自然垄断性行业应由国有企业经营。

四、政府职能等因素与投资体制的关系

(一)政府职能与投资体制形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投资主体结构、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还是投资的宏观调控及投资管理,都与一国政府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投资决策主体的结构。投资决策主体结构是由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的相对比重决定的。政府职能范围较广的经济体,通过政府投资来完成和实现的职能通常也更多,最终反映为政府投资比重的提高。

其次,政府职能影响政府投资范围的同时也影响了财政预算中用于投资方面的支出规模。而投资资金结构恰恰是由财政预算资金、直接融资资金、间接融资资金等构成的。此外,政府为实现特定职能还可以通过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而影响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如各国的政策性银行,其融资性质属于间接融资,但其融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服从政府安排、服务于政府特定职能的实现。

此外,投资调控和投资管理更是与政府职能范围密切相关。

(二)影响投资体制的其他因素

除了政府职能外还包括经济发展阶段、采取发展模式、奉行的发展原则、历史传统以及现行的经济结构等等。上述因素中,有的也是政府职能范围的决定因素,并通过对政府职能范围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投资体制的形成。

当然,有些因素本身对投资体制也会产生直接影响,如现行经济结构。一方面,现行经济结构直接影响政府投资调控和投资管理的方式和具体手段。当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比重较大时,投资调控会偏重于计划等直接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在投资管理方面更多地体现为政府对投资活动的直接控制;而当经济结构中私人企业占绝对主导时,投资调控则主要依靠各种间接调控方式和手段,在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上也通常会引入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国的经济结构往往也会对政府职能范围产生影响。例如,当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失衡时,政府便可能将实施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纳入其职能范围,并因此对整个投资体制产生影响。

(三)投资体制相关因素间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经济体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秉承的经济传统、采取的发展模式、现行的经济结构以及政府职能范围都是投资体制形成的影响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又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影响着投资体制的每个方面;(2)发展阶段、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对政府职能范围的确定有着直接影响,并进而间接影响投资体制的形成;(3)发展阶段、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发展阶段和经济传统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现行经济结构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4)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及经济结构对于投资体制的不同方面也有着直接影响;(5)投资体制中,投资主体结构、资金来源结构和投资的调控管理直接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作用。例如,投资决策主体的结构能够影响预算资金在资金结构中的比重,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发达程度也会对投资中介机构、融资机构的组成结构产生影响。

投资体制的形成和确立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现行的经济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未来选择的发展模式也会有所调整。这样,上述因素在长期动态中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链条,如下图1所示。

五、未来投资体制演变趋势分析

根据前面对投资体制各方面的横向比较及投资体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投资体制的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政府作为投资决策主体参与投资的领域将越来越集中于公共事务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这一趋势是由政府职能范围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将得到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效率优势也将不断显现。政府职能将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致力于市场缺失和失灵的公共事务领域。

(二)即使在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领域,市场机制也将被逐步引入到投资项目的具体运作中。这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政府对其投资项目通常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引入市场机制意味着私人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三)政府在投资的宏观调控方面将主要采用间接调控的方式。间接调控重在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是符合市场规则的调控方式,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限干预的原则。

(四)在投资的融资结构中,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将不断提高,以商业银行体系为依托的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将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变化取决于金融体系的变化,而未来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和传统商业银行的日渐式微基本是大势所趋。

(五)财政预算资金相对规模则可能呈倒U形变化。这是因为,财政预算资金相对规模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及其投资范围。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可能出现缩小和扩大两种趋势。一方面随着政府对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政府职能范围将不断缩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分工的不断细化将产生许多新的公共事务,从而拓宽了政府职能及政府投资的范围。

(六)投资中介机构在投资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大。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整个经济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投资项目涉及到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客观上需要由一些专门的机构独立出来承担一些投资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市场的不断完善,也为这些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林森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透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2] 李荣融.外国投融资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 王学武. 美国的投资体制研究[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报告2001-09-20.

[4] 田椿生,黑爱堂. 美国和日本投资体制的比较研究[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报告1992-03-02.

[5] 史笑艳.德国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J].金融论坛,2003 (1):57-60.

[6] 刘志泉.对德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的研究[J].德国研究,2000,15(2):19-21.

[7] 董正信,赵晓明.中日韩政策性金融体系对比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1):15-1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