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景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当前城市生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压力使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超越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并正在朝着更进一步的方向发展。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很多地区实现了城市化,可是环境的恶化使我们又开始反省,如何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改变环境的现状呢?
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的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绿化建设,而在城市里进行绿化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规划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城市景观的规划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要想对城市的景观进行改造和设计,我们必须遵循城市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城市绿地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当代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向前发展,使城市的生态景观规划一直处于高峰期,每年就会有大量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为了适应城市人口的膨胀和经济大发展的需求,也为城市的生态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1.不注重整体的美感。整体性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城市的规划和景观规划不能同时进行,而是后者来弥补前者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因此,这种问题必然会致使周边的环境无法得到改善,也让整体的美感被破坏了,不符合景观规划的要求。
2.对城市形象的定位不明确。要想使得本地区的景观规划显得突出,就必须挖掘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果进行盲目的照搬,只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而无法给人留下整体美好的形象。不过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的借鉴,例如:苏州和杭州在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时,充分地将本地区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的文化融入其中,让人赏心悦目。
三、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景观绿地的保护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斑块与小斑块相结合。一方面增加绿地景观的总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一方面健全廊道的景观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绿地斑块的布置在考虑人口、公园服务半径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设置绿地并设计各具特色的公园,如在城中心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每个景观单元的中心,设置街头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精心设计立交桥和交通岛绿化斑块;参照地方文化的特色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绿化小游园、小广场,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城市荒芜地或城市待用地,从而使城市公园体系在空间布局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将各个绿地斑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即通过道路绿地廊道和河流绿地廊道将城区的各片绿地和郊区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以道路和河流作为承载行道树和绿化带的主要廊道,不仅有利于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的均匀分布,而且能使城市中每一处公园、林地、街角绿地、河流等自然或人工绿地单元相互沟通而纳入城市景观生态体系,使各城市绿地单元取长补短地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和谐和具有自约束能力的景观生态结构体系。
(二)景观生态公园的设计
公园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公园的设计力图奇景、异景,甚至摆放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把公园同娱乐场所混为一谈,更谈不上生态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实际上,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根
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 " 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
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太原汾河公园是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 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三)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占树名木,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在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满足人们的美化、好奇、偏爱心理外,要注意多种本地的花草树木,以体现地区景观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种类较多,如佛手、茶花、茉莉、含笑、白兰花、美人蕉、葱兰等,樟树和茶花分别是市树和市花,所以在条件适合的场所,应多栽培这些植物,并尽可能多选取常绿植物。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如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搭配;植被的季相特征的利用;硬质景观(如建筑物)的垂直绿化等,无不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精心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除了解决问题外,还要注重回归自然,不能只注重外在的观赏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如果仅仅是以景观的外表来进行规划,那么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态功能的真正意义。另外,生态景观是人与自然以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何 雨(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2]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李若南(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3] 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发展之路探析 王 勇(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东岛;城市生态景观;鸟类;植物配置;自然和谐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二)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三)连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四)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五)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二、从宜兴“东岛”探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一)项目现状
江南名镇――宜兴,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陶都和太湖风景区的重要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形态逐渐由单核向双核演变,呈现出“一山中枕,两合抱,五水相系”的整体格局,一些滨水地段已逐步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地区,原有的自然湿地和滨水岸线也在不断受到城市建设的破坏和侵蚀,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湿地岛屿的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宜兴“东岛”现状东西长443米,南北宽约410米,基本呈正方形,面积17.3公顷,其中水面占了7.7公顷,约占45%。现状岛从各个角度看过去,地形基本无起伏,呈一条线,比较平淡。现状岛整体感觉偏大,尤其在岛的西侧和南侧看,视觉上有一定的压迫感。岛内水面比东水面高约1.5米,雨水积蓄而成,水深很浅,平均深度约0.5米左右。岛上已经有一些不知名的鸟类在上面栖息。
图1 宜兴“东岛”现状
总体来说,现状岛存在以下问题:
1、俯视正方形,平视一条线,形式比较呆板,缺乏美感。
2、从现场的视觉感受上来看,现状岛屿的规模有些偏大,尤其是岛的东北角对岛屿北侧的水面形成明显的围合,使东水面看起来不开阔。
3、岛的西侧和南侧岸线面宽长,且距离对岸岸线近,造成视觉景观上的压迫感。
(二)东岛景观规划的定位――生态和谐
1、东之眼,绿色翡翠
岛是湖的眼睛,湖因岛而有了灵气。过于空旷的水面,人的视觉没有焦点,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综观国内许多著名湖泊案例,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利用堤和岛来分隔水面,增加空间层次,起到丰富景观、增加趣味的作用。
2、鸟类天堂,生态净土
现代社会的生态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人们崇尚且向往自然。
现代城市中“人进鸟退”现象非常普遍,我们提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不仅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样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我们身边,加入人为活动的岛屿比比皆是,但纯生态性质的岛并不多见,尤其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更是凤毛菱角。“纯生态”正是我们本次规划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所在。
在东新城,RBD核心区域,打造这样一个纯生态的景观岛,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体现政府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超前生态意识,凸显宜兴城市建设的品味和非凡气度。
(三)东岛景观规划的方案构思
随着宜兴高铁时代的来临和东方水城建设序幕的拉开,古老的宜兴城市面貌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变化,而东新城正是宜兴塑造东方水城形象、体现水城特色的关键所在。
本方案引入蝶的形态及“蝶变”的概念,期许东新城“羽化成蝶”完成宜兴城市由古老到新生的完美蜕变。
1、总体设计
规划岛屿为蝶形,与西侧文化中心(东之花)相呼应。岛屿整体呈半围合状,内部形成内湖,内湖水面比东水面高出1.5米,西南角规划为坡向湿地,软化界面,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为鸟类提供良好栖息环境。设计两条视线通廊,相互借景。
总面积为13.6公顷,其中主体岛屿约7.3公顷,内湖水面约为2.8公顷,湿地约3.5公顷。
图2 东岛景观羽蝶岛整体鸟瞰图
2、竖向设计
图3 A-A剖面示意(西段)
规划岛屿整体标高在3.5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41米),东水位常年在0.7-2.84米之间变化,内湖水面标高为3.0米,西南部规划为坡地在1.0-1.5%之间的坡向湿地。岛上形成3个不同高度的微地形,顶标高分别为9.5,7.5和6.5米。
3、岛内植物配置
植物栽种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性质、湿地用途及特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能够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品种,尽量不引入外来生物种群。宜兴当地的野生湿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在配置时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渐变原则,依次种植陆生(如乔灌草)―湿生(如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水生植物(如浮叶沉水植物)。除了考虑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之外,还要根据欣赏效果关注其花期、色彩和高低错落的搭配;同时,水生植物的覆盖度也应尽量控制在水面积的30%以内,防止密度过高致使水体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植物的生长。
4、岸线生态设计
常规的混凝土岸线砌筑方式会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基因以及湿地对周围环境的过滤和渗透作用,因此,理想的岸线处理应以生态驳岸为主,用自然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物,同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并充分考虑到一年中不同季节因水位不同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
由于基地范围内每个地段宽度和岸线情况不同,在设计时我们还针对不同现状条件分别进行剖面设计,如局部地段保留原有的自然滩涂驳岸,以适应植被和滨岸环境的生态功能需求。同时,将部分滨水步道做成栈道,采用浮桥的方式尽量减少与地面的接触,保持栈道下面原有的植被环境。这样就可以在视觉上形成自然而富有生机的景观的同时,强化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避免隔断生物物种的迁移,为两栖类爬行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居地。
5、配套设施
为增添趣味性,岛内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小品设施如桥、廊、栏杆、平台、栈道等,大都采用可更新的软木料或可重复使用的硬木板材;园林小路采用当地石材、陶土砖或制陶之余的废旧料,不仅生态环保,也易于与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取得较好的呼应。
三、结语
宜兴东岛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生态和谐为规划理念,东岛所提供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滨水空间为该地段赋予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当地增添了新的休闲观光景点,促进了东岛的保护与建设,带动了周边土地的增值,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一沙.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3.
天津市自然条件复杂,土壤形成多为河流沉积物,土壤粘重,地下水位偏高,且水的矿化度高,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在0.2~ 0.4%,含盐量最高的可达47%;市区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生态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质地受到破坏,到处是填垫的工业废渣,建筑废土,所以天津土壤条件复杂,不仅盐碱而且土层薄,对大多数植物生长来说,不是非常有利。
天津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空气干燥,夏季高温高湿,秋季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少雪。年降雨量一般在570~690mm。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夏季(七、八月)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平均气温为11°~12°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为-4°~-6°C;七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6°C左右,全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2°C,最低气温为-27℃。
由以上土壤气候特点可以看出:
1.1天津市土、气、水对植物生长来讲都不是非常有利的,耐盐耐旱是天津市植物选择的首要条件。
1.2天津市绿化工程建设,大部分需要更换种植土,而优良的土资源又非常有限,换来的种植土也多粘重板结,适种性差。
1.3 地下水位高,且水的矿化度也高,不利于深根性植物生长。
以上条件决定了天津市绿化材料必须选择耐盐碱、耐干旱、适应性强、管理简便、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大部分观赏草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且根系浅。
2.观赏草在天津的发展需求
随着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都市的发展进程和滨海新区的大力开发,园林绿化建设备受重视,城市绿化面积每年以近2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据统计近五年的绿化建设总量超过建国50年来天津城市绿化量的总和。同时绿化形式也有了创新,形成了“西方疏林草地和东方盆景艺术有机相融合”的绿化模式,对提升天津城市景观质量和城市品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誉。然而相比之下植物造境的材料显得较为单调,现有的植物种类已不能满足新绿化形势下人们造境的需求。因此丰富植物新品种是我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观赏草是一种新兴的园林植物素材,其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是创造新颖的绿化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不可多得的园林植物的类型。
3.观赏草在天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观赏草的应用在我们国家虽然是刚刚兴起,但是由于其在景观设计和生态适应性方面具有其它绿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良特性,在城市绿化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种植面积在逐年递增。但是综观天津市绿地景观,观赏草的应用就品种、应用形式和数量来说,都是捉襟见肘。据调查,天津市绿地中种植的仅有狼尾草(Pennlsetum alopecuroides)、芦竹(Arundodonaxl)、玉带草(Phalarisarundinacea.)等几个品种,而且配置形式简单,多数是单一草种的丛植或片植,应用的范围也较小,只有在水上公园、桥园及个别的道路绿化中稍有见到。存在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缺乏对观赏草的研究和应用
在科学研究领域,天津市还没有对观赏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调研、引种、培育、应用、养护都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科研的引导及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使观赏草的应用大大受到限制。
3.2 天津市整体对观赏草认识有一定差距
观赏草是一种新的植物材料,要被大家接受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首先需要景观设计师能够认识与鉴赏,在做植物配景设计的时候,有意识的使用观赏草;但是目前存在景观设计师对观赏草的认识与了解不够,在大部分的设计作品中很少应用,从而使得绿地中观赏草出现的频率很低,人们在绿地中很少能看到观赏草,自然观赏草的优美姿态及适应性强的特性不能被认知,生产单位及绿化单位也不会提出应用观赏草的需求,使得观赏草的应用极大的受到限制。
4.观赏草在天津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观赏草的生活和生长习性决定了观赏草是低维护植物的良好素材,观赏草不仅有利于创造低维护景观,而且有利于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天津市正值滨海新区的大发展时期,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全市绿化新建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在这种绿化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应积极发挥观赏草的价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加强对观赏草的研究
通过科研立项加大对观赏草的引种、筛选及栽培管理研究,以技术为支撑,筛选出适合天津市的观赏草品种,提供成熟的观赏草繁殖与栽培技术。
4.2 加强观赏草的推广和宣传力度
通过对观赏草的品种介绍及示范种植,让人们充分了解观赏草的特性及应用特点,能够主动的去设计和运用景观草。
4.3 充分利用本土观赏草品种
本土植物是适用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筛选、培育并证明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病虫,抗污染,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等优点。如本土的草(Scirpus triqueter L.)、香蒲( Typhae latifolia )及已本土化的玉带草( Phalarisarundinacea )等在天津生长表现都非常好,但目前应用的量很少。
4.4 丰富观赏草的应用形式
观赏草茎杆姿态优美,叶色丰富多彩,花序五彩缤纷,植株随风飘逸,能够展示植物的动感与韵律。可用于花坛、花境、花丛、花池;也可作地被、插花、盆栽等;还可以作为屏障或边界。
不同的观赏草可以独立组成花境,也可以与其它花卉配置组成花境,观赏草多直立生长,具长条形的叶子,能够打破水平线条,加强垂直空间。另外观赏草叶色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会给花坛、花境别开生面,尤其在夏末和秋季表现突出,多年生花卉花期过后,暖季型观赏草叶色变换较迟,观赏草结束生长后也为花境提供趣味性。暖季型观赏草冬天的叶色虽然暗淡,但赤褐色、黄色和黄褐色仍然给冬季增色,冷季型观赏草,如羊茅属( Festuca )植物,通常在较冷的月份处于最佳状态,填补了秋季多年生花卉和早春球茎类植物之间冬季的观赏空白。
4.5 充分利用观赏草造景
观赏草可作为主景,也可作为配景、点景、障景、借景等营造主景。观赏草作为主景,可布置在入口、道路的尽头和转交、亭前、天井等处成为视觉焦点,也可布置在院子和阳台的角落处。适合做主景的观赏草有蓝刚草( Leymus arenarius )、斑叶芒( Miscanthus sinensis ‘Strictus’ )、狼尾草(Pennlsetum alopecuroides)、细叶芒( Miscanthus sinensis )、花叶蒲苇( Carex oshimensis ‘Evergold’ )、野古草( Arundinella anomala Stend. )、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等这些植物丛植在一起一簇一簇的高低错落,颜色相互衬托,野趣横生。
观赏草与园路搭配,园路多是硬质的铺装、规矩的形状,观赏草可将道路衬托得野趣自然,软化硬质铺装。苔草( Carex tristachya )草高30~50cm适用于路缘的种植,尤其是苔草( Carex tristachya ),叶片细腻下垂可遮盖呆板规矩的路缘,画眉草[ Eragrostis pilosa (L.)Beauv.]高60~80cm,花期6~10月,远东芨芨草[ 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ex P. C. Kuo ]高150~180cm,花期8~9月,这两种草可与苔草( Carex tristachya )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增加朴素自然地视觉效果。
观赏草与水体的搭配,水生植物的种植一般以睡莲(Nymphaea alba)、王莲(Victoria regia)、荷花( Nelumbo nucifera)为主,但它们的造价和养护费用很高,而且都是浮水和挺水植物,相互配置总体上无层次感,若再配以玉带草( Phalarisarundinacea )、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 )、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草(Scirpus triqueter L.)、香蒲( Typhae latifolia )等观赏草植物,可丰富水景的层次和植物的颜色,增加自然的野趣。在野趣朴素的水生观赏草下面种植莲花(Nelumbo nucifera)和荷花( Nelumbo nucifera),也会衬托出它们的娇艳,而且部分水生观赏草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
4.6 观赏草走进家庭
很多家庭喜欢种植花草,观赏草就是很好的选择,管理粗放、易于成活,观赏草植于容器中,便于移动,冬季移入室内,春暖季节移出室外。观赏草走进家庭,将野生、清新、自然的因子带入人工的环境中,有修身养性之功效,有利于提高市民的园艺欣赏水平。
总之,要重视观赏草的发展,让观赏草在天津的绿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约翰•雷纳. 陈进勇译. 澳大利亚园林中的观赏草[J]. 2008
[2] 刘昆良.英国观赏草掠影[J]. 观赏草,2009(15)
[3] 南茜J.安德拉. 金荷仙,林冬青,蔡宝珍译. 观赏草在美国园林中的应用[J] . 2008
天津市建委资助的“天津市景观草的引种及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前期调研内容。
作者简介:
汤巧香(1964-),女(汉族),陕西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学士,从事草坪及园林植物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赵芸鸽(1986-),女(汉族),辽宁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景观设计,研究方向:植物造景,
摘要:襄阳人文景观是在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绽开的奇葩,他们不仅真实的反映了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面貌,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华。文章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 就滨水城市在沿江景观风貌规划中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塑造滨江景观形象进行了探索,初步凸现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滨江;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一、概述
汉水中游,鄂西北中部,襄城、樊城隔江横卧,其合称便是襄阳。它历史悠久,英才名士辈出,交通发达,史称七省通衙,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古为繁华重镇,千年来,尽管硝烟不断,勤劳朴实的襄阳人民,还是默默的耕耘着,不断地创造着繁荣的家园, 坐落在汉江河畔,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襄阳城垣初系古城墙围筑,临河靠山。城市处于汉江沿河两岸,沿线有唐白河支流,河道蜿蜒曲折,山峦起伏,山林植被茂盛,寺庙古塔点缀其间,形成沿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做好汉江沿岸景观风貌规划,对构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和提高宜居环境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经营城市,创造广阔的经营空间和增值空间,综合利用好沿江景观资源十分重要。
二、滨水地区景观风貌规划的理念
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和开放空间优先为指导,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塑造区域景观,把自然山水环境引入城市,建立生态绿色通道网络、满足生物群落的自我维持、更新和调节,适应物种多样性。做好对汉江水体和沿岸山体植被绿化的保护。维持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图书“山水园林”特色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体及汉江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3.以人为本,创造舒适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空间和活动场所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滨水地区的环境景观营造,必须考虑沿江两岸市民及以人为本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创造良好的可达和可驻留空间。重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4.延续文脉,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使沿江环境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韵味。
5.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沿江环境景观不仅涉及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还涉及交通、防洪、治污及土地开发等社会、经济问题。必须采取统筹考虑、综合整治的手法,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的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目标与整体构架
通过协调滨水地带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汉江内江城区段建设成多功能的、公共的、开场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为形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城市形象独特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润色添彩,达到“显山、露水、秀城”的目的。
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河,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发展轴。是城市得天独厚的综合生态廊道。根据汉江内江主城区段蜿蜒曲折的特点,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心理,同时保证空间景观的延续,综合规划汉江岸线,解决好人文景观、人工景观和自然风光的融洽和谐。整治美化汉江两岸,建设景观旅游河段,形成串联城市景观的主导轴线。
四、沿江景观风貌的建设与营造
1.沿江景观风貌的元素与构成
a、自然景观
众多的山体和丰富的水系是主城区段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山体有虎头山、枇杷山、真武山、岘山等,水体主要是汉江及其支流―唐白河、小清河,沿江两岸还有许多名木古树。
b、人工景观
襄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如古隆中风景区、黄家湾景区、习家祠、襄阳古城、水镜庄、鹿门寺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改善,现代建筑、广场、小品等为城市新添了许多现代人工景观。如诸葛亮广场、鱼梁州公园、长虹大桥、米公祠等。这些建筑的造型、色彩、灯光与周边的绿化、雕塑、小品、广场等合理搭配,形成现代形象的城市景观。
c、人文景观
襄阳为鄂西北文化昌盛地区之一,是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具有众多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襄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大头菜、牛肉面、黄酒等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品都是襄阳独特的人文景观。
2.景观建设与主要元素构成
“一江”即汉江,“二园”即鱼梁州公园、襄阳潭溪公园,“三山”即岘山、古隆中山、万山,“四桥”根据风格各异的桥形,采用各具特色的桥饰和灯光照明,在汉江上形成四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景观节点;“六景”:古隆中、习家祠、米公祠、黄家湾、夫人城、鹿门寺等。
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新规划的部分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及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的作用规律及影响。
对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点,中小型城市规划建设决定着该区域环境发展的整体方向,因此,做好其生态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还应加强县级城镇体系生态规划与建设,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生态空间及资源的整合,完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带动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进,霍宇红,马燕琼,. 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2】陈媛. 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目的与方法[J]才智, 2009,(07)
摘要:襄阳人文景观是在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绽开的奇葩,他们不仅真实的反映了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面貌,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华。文章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 就滨水城市在沿江景观风貌规划中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塑造滨江景观形象进行了探索,初步凸现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滨江;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一、概述
汉水中游,鄂西北中部,襄城、樊城隔江横卧,其合称便是襄阳。它历史悠久,英才名士辈出,交通发达,史称七省通衙,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古为繁华重镇,千年来,尽管硝烟不断,勤劳朴实的襄阳人民,还是默默的耕耘着,不断地创造着繁荣的家园, 坐落在汉江河畔,铁路和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襄阳城垣初系古城墙围筑,临河靠山。城市处于汉江沿河两岸,沿线有唐白河支流,河道蜿蜒曲折,山峦起伏,山林植被茂盛,寺庙古塔点缀其间,形成沿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做好汉江沿岸景观风貌规划,对构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和提高宜居环境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经营城市,创造广阔的经营空间和增值空间,综合利用好沿江景观资源十分重要。
二、滨水地区景观风貌规划的理念
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和开放空间优先为指导,尊重自然,强化背景,完善界面,塑造区域景观,把自然山水环境引入城市,建立生态绿色通道网络、满足生物群落的自我维持、更新和调节,适应物种多样性。做好对汉江水体和沿岸山体植被绿化的保护。维持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图书“山水园林”特色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山体及汉江等自然资源,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3.以人为本,创造舒适人居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空间和活动场所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方向。滨水地区的环境景观营造,必须考虑沿江两岸市民及以人为本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创造良好的可达和可驻留空间。重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4.延续文脉,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充分保护、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使沿江环境景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韵味。
5.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沿江环境景观不仅涉及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还涉及交通、防洪、治污及土地开发等社会、经济问题。必须采取统筹考虑、综合整治的手法,兼顾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的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人群之间的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目标与整体构架
通过协调滨水地带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汉江内江城区段建设成多功能的、公共的、开场的城市滨水生态景观带,为形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城市形象独特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润色添彩,达到“显山、露水、秀城”的目的。
汉江是襄阳的母亲河,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发展轴。是城市得天独厚的综合生态廊道。根据汉江内江主城区段蜿蜒曲折的特点,充分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心理,同时保证空间景观的延续,综合规划汉江岸线,解决好人文景观、人工景观和自然风光的融洽和谐。整治美化汉江两岸,建设景观旅游河段,形成串联城市景观的主导轴线。
四、沿江景观风貌的建设与营造
1.沿江景观风貌的元素与构成
a、自然景观
众多的山体和丰富的水系是主城区段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山体有虎头山、枇杷山、真武山、岘山等,水体主要是汉江及其支流―唐白河、小清河,沿江两岸还有许多名木古树。
b、人工景观
襄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如古隆中风景区、黄家湾景区、习家祠、襄阳古城、水镜庄、鹿门寺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改善,现代建筑、广场、小品等为城市新添了许多现代人工景观。如诸葛亮广场、鱼梁州公园、长虹大桥、米公祠等。这些建筑的造型、色彩、灯光与周边的绿化、雕塑、小品、广场等合理搭配,形成现代形象的城市景观。
c、人文景观
襄阳为鄂西北文化昌盛地区之一,是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具有众多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襄阳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大头菜、牛肉面、黄酒等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品都是襄阳独特的人文景观。
2.景观建设与主要元素构成
“一江”即汉江,“二园”即鱼梁州公园、襄阳潭溪公园,“三山”即岘山、古隆中山、万山,“四桥”根据风格各异的桥形,采用各具特色的桥饰和灯光照明,在汉江上形成四道亮丽的风景线和景观节点;“六景”:古隆中、习家祠、米公祠、黄家湾、夫人城、鹿门寺等。
3.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新规划的部分应留出相当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不同的地理位置及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要素的构成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的作用规律及影响。
对中等城市而言,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点,中小型城市规划建设决定着该区域环境发展的整体方向,因此,做好其生态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外,还应加强县级城镇体系生态规划与建设,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生态空间及资源的整合,完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带动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 abstract 】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play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nd meet various needs of people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author mainly from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the key elements and technique, three aspect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n related issues.
【 keywords 】 ecological city;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利用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人们营造一个亲近自然、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形成最佳设计方案的必备条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充分体现人性化与生态化的完美结合,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为人们服务,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所以,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应是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生态原则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自然生态景观的退化,所以,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原则以解决这一日益严峻的问题,着重保护环境敏感区与自然景观,增加绿化空间,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处。
(三)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本身的特色、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具有城市风格、识别性强、鲜明特色的景观,注重多选用乡土材料。
(四)美观原则
景观是一种从刺激人们视觉感受,进而触及人们心理感受的实体,所以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其生态价值,更要考虑其美学价值,体现景观独具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多样性原则
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处理手法,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种类,力求形成种群丰富、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使景观具有多样性、层次感。
(六)稳定性原则
城市景观会在人为与自然环境的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其生态反应程度会随着作用力的强度不同而不同,当不受干扰或适度干扰时,景观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有能力再恢复到平衡状态,但是一旦景观收到强烈干扰时,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从而会形成新的动态平衡。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景观自身的稳定性。
(七)经济与效益原则
设计中,应用最小的投入完成健全的生态景观,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将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景观设计的目标,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创建景观,合理配置环境资源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
最佳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其组成各要素的个体功能以及整体功能,这样才能发挥出景观设计的所有功能。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功能为主,因此,现将景观设计要素分为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物要素
1、植物要素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是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多样化的植物系统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并能起到净化空气、美观环境的作用。在植物配置中应以本土树种为优选,加以配置生长稳定、生态性强、形态优美的植被,将乔、草、灌、藤本错落有致地配置在群落之中,构建一个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群落体系,达到植物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营造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中,对于特殊栖息地要采用适当的保护措施,对于生态绿地的设计应满足维持植物生存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双方面要求。
2、动物和微生物要素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多种能量流与物质流,如水流、车流、生物流等都离不开景观的作用,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物的活动习性,特别是小动物与微生物的迁移问题。例如,在各个独立的绿地块中设计“绿廊”使之相连,可以有利于横向生物流的延伸,进而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高速公路如果被规划设计为横穿一块绿地,那么公路两旁被分割的绿地中生物流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抑制生物的迁移。
(二)非生物要素
1、地形要素
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形要素,地形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型气候,为不同的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不同条件,尤其要注意保护能够聚集较大生态价值但是易受干扰破坏的景观类型,如湿地。
2、气候要素
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构建生态绿地,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缓解城市热导效应。
3、设施要素
设施要素包括照明设施、服务设施、信息设施等。照明设施中要注重路灯的设计,选用具有亲和力的光色,并且要考虑环保与节能因素;服务设施中对于商亭、邮筒、电话亭等设施的规划设计应注意区分其所处于的是公共开放环境还是私密环境,座椅的设置要考虑间距问题,并应在附近设置果皮箱,便于人们丢弃废弃物;信息设施中对于路标、告示牌、公车站牌、条幅等,应选用安全性高、防火性强的材料制成,同时也要兼顾视觉的健康性及与其他景观的协调性。
4、负效应要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负效应,如噪声、废气、废物、尘埃等,而生态景观设计应致力于减少这些负效应对人们产生的不利影响,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雅、美观、接近自然的环境。如,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合理改造,在垃圾山上采取覆土种植植被的措施,不但能为地形增添新的变化,还可以由破坏生态环境转变为改善生态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中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
(一)运用传统的设计手法
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包括以下三大种类:其一,平面构成。它是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法,是运用最直接的景观平面图形来表达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蕴,展现不同的形象;其二,立体构成。景观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设计手法,必须要处理好物体与环境的关系,不能把物体强行置于环境之中,而要有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感觉。如,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惯用乔木、灌木再配以多元素的植被,从而形成多层次感的绿化空间以及多样化的人工植被群落;其三,形式对比。简言之,就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高矮、大小、疏密、曲直、上下、左右等可比较的形式,增加景观的变化与新颖,达到步移景异的设计效果。
(二)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人们更多的创造空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态科技,创建出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们需求的生态景观。如,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地表水“循环”的科学技术,建立新型水循环系统,以便于搜集生活污水和雨水,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为所需用水的景观提供水资源。
(三)运用多学科协作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并与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美学、植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交叉,所以,只有联合这些学科协同工作,才能规划设计出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和谐发展的城市景观。
四、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为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机遇,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为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挑战,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也必将日益完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总而言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拓展自身的内容、加强对生态伦理的关注、弘扬地域文化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景观规划设计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及各种生物与非生物需求的适宜景观。
【参考文献】
[1]邓毅.黄金玲.龚兆先.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科
学.2010(5).
[2]高蕾.城市生态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4.
[3]陈静.边缘效应—创造力的契机—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途径[D].同济大学建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景观规划原则提高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者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2尊重自然显露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
2.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作为道路的基层或挡土墙的材料,或成为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石材可以砌成挡土墙,旧铁路的铁轨作为路缘,所有这些废旧物在利用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的砖厂的生态的和视觉的特点。
3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景观园林是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体现人类生活水平主要指标之一,是人与自然共存的实现,站在世界生态景观设计的前沿,为保护美化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是景观园林工的责任和目标。 作为同西方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园林体系代表了东方园林景观的最高造诣。现代生态景观园林是中国景观园林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吸收共享科学技术进步条件下,创建的跨世纪城市景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发展规划,环境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60年代是我国经受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70年代末,城市景观园林规划总结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景观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生态景观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3.1提高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提高生态园林绿化率,同时关注垂直绿化、遮阳、园林景观;在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考虑降低噪声,以适当的绿化形成减噪设施;控制步行区的风效;讲求对原有小区绿化和数木的保护,以及原有自然地形的维护;主干道动态景线两侧推土植草,降低车道对住宅的噪声干扰,产生全新视觉形象,一步一景,予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建筑物朝向尽量保证南北向,并利用自然的地形安排建筑物,避免了建筑物相互之间过多的干扰,达到最佳组合。
3.2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
绿色住宅注重实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队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相配合,减少空调费用。
3.3选用环保绿色材料。
在建筑施工期间,选择较少污染和较少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更多的采用生态环保材料,绿色材料。在建材选择方面,减少使用热带硬木,用塑料、再生铝材作代用品,注意材料的耐久性,如用花岗石铺地,水磨石地砖,减少材料的维护与更新,选择可再生型材料,重复利用资源,选择当地材料,减少运输能耗。
3.4研制再生能源
研制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接受装置。太阳能、风能是绿色能源,充分利用这些能源合适绿色环保的内容。
3.5建筑平面采用节能的设计,讲求自然通风与采光。
自然通风良好的建筑平面在夏季可取代空调的作用,注重自然采光,利用天然水资源和地形的隔热性来控制建筑的温度,在寒冷的气候中创造热汇,在炎热的气候中创造温度差以产生凉爽的空气流。
3.6充分利用太阳能
合理的规划空地及高大植被,以便利用太阳能和地形条件。采用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设计的热水装置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
3.7全面的节水设计
以“零排水”作为社区排水浇灌系统的目标。利用现有的山涧和低洼地带形成连通的水系,即时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生态的排水浇灌系统。雨季时存积雨水,供园区浇灌用,通过保护自然系统来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渗透、净化和储存功能。减少硬质铺装路面,尽量使用渗透性良好的铺装材料。采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的方式,生活污水经过中水站处理,用于社区内的清洁,绿化,洗车等,从而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在地下水源的建设中采取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任何威胁。
4结语
总之,生态园林绿化设计应当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绿地的建设者要根据小区总体规划,制定出一个比较周密完整的设计方案,它不仅应该符合总体规划所规定的功能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而且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 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 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园林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决于生态园林.在景观生态学中有“斑块”、“廊道”、“基质”、 “结点”等概念,景观生态学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赋予了新的内涵.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建筑美与自然相结合的建筑艺术,不仅对建筑物本身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极高的现场施工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是在不破坏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建筑施工的工程项目。也只有充分落实于实践,遵循规律,保证建筑物质量,才能将人工建筑和自然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集美感、艺术和人力智慧于一体的园林建筑。而我国的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筑艺术起源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是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建筑文化和西方的园林意识而成的。就我国而言,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仍然属于一个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阻碍。尤其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时,园林设计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素质,往往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或者是自己闭关进行设计,这样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都是缺乏合理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例如要提高居民对园林的使用率,不能将园林当做一个展示品;要完善园林内市民活动的基础设施,如椅子、运动设施、小型活动广场等等。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的通达性,使其更具备使用性能。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图片或者想象中的效果,要从实际使用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从根本上使建筑、人文以及自然融为一体。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把生态园林的景观规划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这项工程十分复杂,系统性极强,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想从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园林规划施工的预期效果,要遵循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原则和理念。第一,施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当地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构成为基础和依据种植树木,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美化、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形象;第二,合理的选择植被。要很据地形准确计算出树木之间的距离,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不同树种之间的搭配也很重要,不要造成树种的单一性,为了避免单调性,应该选用不同种类的树种,并予以恰当合理的搭配,给人以超享受的视觉盛宴;第三,园林建设不能铺张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高的回报,以节约为原则,尽量满足政府的低碳标准。第四,园林施工要兼顾美化和实用,主体景色和搭配景色比例要恰当,给人以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感觉。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
(2)气候。园林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自然气候,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来进行园林建设施工时间的规划和园林内个物种的选择,以此来保证园林的顺林建设和长久使用。要掌握其自然气候规律,尊重其规律,利用其规律,更好的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植被的选取与种植是与园林规划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植被的种类和布局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所以选择植被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将园林内各物种生存条件考虑入内。使园林充分发挥它减少污染、使人们赏心悦目的功能,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协调城市各部分环境,发挥其美学价值。观赏价值重要,使用价值同样不能忽略,兼顾欣赏和使用价值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保证植被自身的协调性。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是在自身历史和自然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这其中与自然的交流和共进必不可少。因此,在人的天性中就存在于自然相亲近的本性,这是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中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考绿化与自然,让园林真正的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让生态园林充分发挥出它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让它成为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在园林建设上利用遥感和gps技术可为是一大进步,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园林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促进园林建设的发展,各种先进科技的使用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支撑起了城市园林的发展。这些先进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的引入,能够体现城市园林的现代化,这也从根本上区别了我国生态园林发展的阶段时期。
4、结 语
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普及的现代,我国生态理念下的园林建设不断突破与发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就当前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究,以此希望能够给予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一些帮助,并且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相应的重视,在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上能够更加光明和迅速。
参考文献:
[1]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我国的城市滨江道路景观取得了一些效果,生活在滨江区域的人们享受到了很多其他场地没有的特色景观.为了完善滨江道路的设计理念,更好地对山地城市滨江道路进行设计,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滨江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滨江道路路面高程设定偏高.这是由于防洪标准定位过高造成的,拉远了人与水面的距离,同时也加大了工程成本.应该在满通、防洪、景观功能的同时,在空间上进行渗透,提高亲水性.即使在枯水季节也仍然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横断面上以自然放坡为主,尽量避免生硬的结构物,将景观意识融入护岸设计.(2)道路设计手法过于生硬.过直或过宽的道路,硬质铺装太多,缺乏与山水自然环境的结合.包括与市政道路的衔接,道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与相交道路路口的竖向相协调.道路竖向设计与周边开发用地场坪的标高尽量一致,避免开发用地场坪填方过大而造成投资增加.(3)对滨水道路环境应提供的城市休闲活动空间考虑不够充分,空间和道路的设计应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生活综合功能.
2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
2.1自然生态设计所谓自然生态,指的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在自然界,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而生态设计视野中的自然生态设计即是通过对大自然原始风貌尽可能地保护和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自然生态设计需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规划设计之中,进而为景观规划的制定提供决策,因此也属于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的一种.从理论上讲,由于自然生态设计观念的介入,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从一开始便要求在其全部过程中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各种保留自然生态的原始景观得到维系和保护,并最终设计出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景观规划系统.也就是说,在进行滨江道路的景观规划之前,便需要“逐渐融入生态学的观点,冀图从大尺度、高层次上探寻‘健康的城市’,创造宜人的建筑环境……认识到远离城市的‘大地景观’(包括荒野地、湿地、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的重要性,并努力作出保护,寻求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作为滨江城市,在自然生态设计上由于拥有天然的水系,一般都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城市水系本身就是城市自然生态的重要体现之一,围绕城市水系而进行的滨江道路景观规划是否得当,不仅对城市本身的自然生态带来重要影响,而且对天然水系也会造成相应的生态效应.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各种大小江河川流不息,两岸的城市建设更是星罗棋布,其中一些城市在滨江道路的景观规划中便注意到了对其间自然生态的维系和保护,如武汉的沿江大道及江滩公园、长沙的湘江风光带等.位于汉口的武汉沿江大道是一条滨临长江、全长10.46km的交通干道,有20条主要街道与之垂直相交,也是武汉水运最为集中之地,素有全国四大港口之一美誉的武汉港就在道旁,货物吞吐量大,水陆运输繁忙.全长7km的江滩公园建设了市政广场区、绿化健身区、园艺景观区.在绿化方面,江滩公园也是名木挺立,芳草茵茵,栽种的绿化乔灌木包括白玉兰、墨西哥落羽杉、棕榈、大桂花、樟树、紫薇、银杏、雪松、桂花、樟树、广玉兰、乌柏等100余种,[3]绿化率达70%.江滩上一片辽阔狭长的芦苇,使长江沿岸的原始风貌得以保存,其间野鸟婉啼、苇香扑鼻所营造的野趣横生的自然意境,也使市民身在城市即有置身乡野的感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分享受难得的片刻闲适.此外,亲水设施的设计也是江滩公园景观规划中的亮点之一,第三层观水平台中的高层观景台比马路高出1m多,第二层观水平台在一年之中有两个月会被水全部淹没,汛期辽阔的长江给人一种身在大海之滨的感觉,最低一层的平台在枯水季节则会露出沙滩,市民拾级而下,就能享受到江水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最早于1995年开始规划的长沙湘江风光带也是滨江道路景观中注重自然生态设计的一处代表.湘江风光带沿湘江南起黑石铺大桥,北至月亮岛北端,长约26km,主要以休闲长廊为主景,其间穿插各种形式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以及多品种的乔木和灌木,体现的就是湘江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自然景观.作为长沙的母亲河,湘江滔滔南来,过昭山而入长沙城,经三汉矾又转向西北而出,流经长沙市境约28km.长沙段湘江的自然景观历来为人所称颂,著名的“潇湘八景”中,便有“山市晴岚”“江天暮雪”两处位于长沙境内.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的美景,正是长沙湘江风光带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力求恢复和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也使得长沙市“青山、绿水、碧洲、古城”的自然风光更为突显.在城市滨江道路的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地形地貌进行部分破坏,在生态学的意义上有着负面的影响,植被绿化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负面破坏的有效减缓.因此,注重植被绿化与注重原有自然景观的保留成为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自然生态设计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2.2人文生态设计在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中,尽管有自然生态设计与人文生态设计之别,但二者并不矛盾.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互为补充.自然生态设计作为铺垫,为人文生态设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在自然生态设计基础之上的人文生态设计又将自然生态设计进一步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二者不可缺一,亦不可偏颇.忽视自然生态设计将导致景观失去“人味”,忽视人文生态设计又会使景观失去神韵.因此,只有自然生态设计与人文生态设计齐头并进,才能创造出更加宜人的日常休闲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滨江道路景观,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进而成为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乃至城市亲和力、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按照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生态学更多地关注生物及生物圈的关系,即自然生态系统,其后逐渐转向人类和人类社会,并且向前追溯和挖掘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人文生态的观念开始形成并确立.从概念的生成和发展来看,人文生态指的是以人本身为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并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文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造的一种生态系统.较之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更为复杂,也更加多元和系统化,“既包括人类所居的社会环境、公共生活领域,又包括文化因素,涵盖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方面”.我国历来就有重视人文生态建设的传统,《礼记•王制》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指出了但凡安居、乐业、兴学、伦理及行政管理问题,均属于人文思考之列.生态设计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兴起之后,引入人文生态设计的呼声进一步加强,成为城市生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理论上来讲,生态城市的营造“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因此,人文生态设计也是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规划的人文生态设计的实现包括设立标志性的文化广场、修复或重建重要的人文景观、树立纪念性文化雕塑等多种途径.在武汉江滩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同样赋予了浓厚的人文生态关怀.设计者从武汉的历史人文出发,以“长江之歌”为主题,通过沿线布置的“江河水”“大江东去”等大型组合雕塑展示武汉特有的长江文化特色,并以长江诗词文化雕刻为主题,展示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对长江的颂咏,使市民在一览长江风光的同时,对长江文化也有相应的认识.除此之外,江滩公园内随处可见的青铜小品雕塑组像,分别反映了武汉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各种或者已经离去、或者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都市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寻到了一处处缅怀消逝岁月的依凭之所,更衬托出浓厚的人文关怀.长沙市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积淀其间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沿着湘江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湘江风光带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摆在规划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目前建设的现状来看,无疑也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如沿江设立的四羊方尊广场、杜甫江阁、朱张渡纪念雕塑等.位于湘江风光带第七标段的四羊方尊广场是以长沙宁乡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四羊方尊为主要造型元素的文化广场.广场向西伸出湘江江面15m,在观景平台上即可观赏到长沙独有的山、水、洲、城的盛状.同时,四羊方尊广场还在北向布置了双亭景区和水池假山景区,南向则布置了叠式广场、白沙坑及生态景区,整体上显示出规划者独到的构思,使得该广场在包含浓厚的湖湘文化气息的同时,还兼具了自然生态的清新.长沙是唐代诗圣杜甫晚年最后的居住之地,其时,杜甫租佃了湘江边一间简陋的楼房,并名之“江阁”.湘江风光带规划之初,为纪念和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江阁”原址兴建了唐代建筑风格的杜甫江阁,恰好与天心阁、麓山寺、道林寺和岳麓书院共同构成一条文脉带,不仅表达了长沙与杜甫的不解之缘,更为湖湘文化和杜甫的全方位接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契合点.朱张渡是湘江边旧有的古渡口之一,因纪念宋代两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往来湘江两岸而得名,古代便在东西岸分别设有“文津”“道岸”两座牌坊.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湘江风光带不仅复建了这两座牌坊,还增设了朱张会讲的相关雕塑,使之成为湘江边又一道人文风景.目前,生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形成日趋盛行的潮流,其所遵从的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的原则,以及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观念,使得包括城市滨江道路规划在内的各个设计领域均得以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3对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The practice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i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centerpiece of guanzhou university town
Fang weiyuan,zou weina
Abstract:The author study the contents and the actions i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from the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 ecology, Corridor, Patch, Matrix.In the case of guanzhou university town,the author discuss the use of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ies i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to guide the new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positive balance and stabilizing of the new area.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y, Corridor, Patch, Matrix, landscape planning
1 引言
1.1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不同专业的学者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差异,各自强调的重点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表示,景观生态学是以普通生态学为基础,研究景观系统间的空间格局、发展状态和生物过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以一种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的,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
1.2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元素
1939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Carl Troll认为,按照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元素可分为廊道(Corridor)、斑块 (Patch)、基质(Matrix)。在景观规划中通过对这三者的相关研究提出符合规划目标的生态措施。廊道、斑块、基质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其相互间是不断的互动的流变的;在景观规划中通过一定的资源分配促使廊道、斑块、基质间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种流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生态协调的经济价值,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保护规划景观的生态完整,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2 场地现状分析
2.1规划范围的确定
大学城中心区总规划面积共约266.1公顷,本次景观规划范围为大学城中心区内绿地,总面积共约80.39公顷。但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景观的边界是由场地自身的水文和地貌范围决定的,所以在研究时其范围牵涉到整个大学城的规划范围,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中心景区的生态景观规划内容。
2.2生态基质分析
在本次的景观规划的基质分析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规划区域中生物(植被、野生动物等)地理、地质、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小气候、植被等大量信息,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场地的坡度、坡向、径流、古树、建筑、景观敏感点、生态敏感点等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各来源的资料充分的解析场地、理解场地,为景观设计提供详实的依据。
2.3场地问题的确立
(1)由于前期工程的施工,对大学城生态系统已构成一定的影响。场地内有些山体、植被因工程施工已被严重破坏,急待整治与恢复。要对现状场地及植物进行适当的改造和调整才能构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并具有景观价值。
(2)场地现状水体大多为池塘、水田等,相互间缺少连续与流动。同时,水体与滨水陆地联系不紧密,不利于中心区与整个大学城以及大学城与外部生态系统间物质、能量、信息等循环流通。
2.4生态规划的潜力
(1)场地处于小谷围岛上,四周江水环绕,整个环境空间较为开阔,与周围环境能进行良好的交融与流通。
(2)场地内原有山水骨架只需稍加处理就能连成一个贯通的水系,可创建一条蓝色的廊道,以利于大学城内部及与外界的各种“流”的贯通。
(3)景区内山体坡度较缓,土壤深厚,分布着大片林地、农田、湿地、鱼塘给景区生态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规划中体现生态性提供了创作题材。
(4)中心区周边畅达的道路交通系统正在形成,保证了它与其它大景观区域的有机联系,同时也为大学城内绿色生态廊道的建立创造条件。
3 景观生态元素的建立
3.1基质的构成
在大学城建设前与建设后区域内的基质产生了重大变化。建设前,区域内的基质由大片的农田、水塘、果林、村庄、乡间道路组成,生物在这样的本底上维持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建设后,本底受到建筑群、道路等异质斑块的干扰,引起了本底的变动。本底的变化势必引起区域内廊道、斑块的种类、规模的改变,最终引起生态结构的变异与破碎。景观规划时将破碎的结构加以重新组合同时修补基质中受损部分,在尊重原生态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廊道、斑块的重新规划,重新分配资源,构建一个以新本底为基础的新的生态系统,引导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新的稳定与动态平衡。
3.2廊道的建立
在本次规划中设置了蓝色廊道(河流廊道),绿色廊道(带状廊道)。
(1)蓝色廊道
河流水道、河流边上的植被带所构成的廊道称为“蓝色廊道”。在规划中突出原始景观自然的本底及乡土特性,以场地的现状水体为基础,结合规划水系构建蓝色廊道。规划时将中心区景观水体全部贯通,并与珠江水域相连,促使整个水系能够良性循环与畅通,为生物的迁徙创造条件。
(2)绿色廊道
沿道路建立环状绿色廊道。在景观规划时,将断裂的廊道、相互分散的斑块有机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网络系统.给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面积,让景观成系统并相互渗透。
3.3斑块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