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第1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培育 研究综述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历史背景

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转变、专业结构调整,生源竞争等因素影响,高职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H模式到C模式的新转变”,即由提高教育质量到特色院校全面建设的转变;借用精英教育模式向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高职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普通高等院借用高职院校教育方法、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竞争带来的外部竞争胁迫;高职院校快速扩张阶段产生的专业设置雷同及其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压力;高职院校高速发展期间产生的发展过快,资源不足等先天缺陷需要弥补;学生素质不一样,需要因材施教等。由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必要性日益提升。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教育教学竞争力;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社会服务力、文明传承力和科学技术创造力。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培育而成的并在其生存和发展中体现出的内生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高价值性和可持续性优势竞争能力。从能上可以划分为:质能、位能、动能;从力上可以划分为: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所谓质能,这里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在资源种类、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资源结构,相当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学派的观点。位能指的是排位(现在和未来可能进行相互竞争的同类型学校目前的排位次序),区位(地域位置及其主要服务区域),和定位(学校发展方向与目标等战略性、理念性能力)。动能指的是学校对发展战略、计划、规划的执行力及其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未来的发展态势(相当于机制体制及其运作能力)。教育教学力是高职院校的本位能力和基础能力;对于有些高职院校而言,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科研上成果累累,而且走出过袁隆平这样的重量级院士,把农业科研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既是对过去历史的传承,也是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发展需要,更是利用农业科技,服务区域农业,求得自我发展重要途径。甚至,怀化的行政部门领导建议将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改名为袁隆平职院职院。又比如,以传媒或人文等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向的一些职院,可以将文明传承作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的着力方向。而那些为企业、或社会服务部门培育人才为重点的院校也可以把培育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着力方向。

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模式、方法、手段、途径、体制机制),兼及定位研究(品牌研究、特色研究)、核心竞争力概念、要素、层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3.1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初始视点,因此,许多学者把它作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基础竞争力指的是教学基础、管理基础和基本保障,环境竞争力包括教育管理制度、区域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质量视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3.2定位能力研究。在2006海峡两岸高职(技职)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新的定位,从功能定位、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发展空间定位、教育观念、办学机制五个方面入手,积极适应。如王江秋认为,战略定位准确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3品牌及其打造。赵立增等认为:“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胡建波认为: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及品牌管理能力四个要素。这里品牌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4从力的概念研究核心竞争力。职院校需要整合发展“五大力量”:政策力、行政力、学术力、文化力、市场力。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及其利用能力。如郑俊钦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包括六力: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

3.5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上进行研究。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由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同,其构成的要素也可能不同。认为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学者,把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主要归结为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些学者的核心竞争力视点跨出了教育教学以外。徐翔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领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氛围、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要素构成的。这里价值、教育理念等文化要素被引入核心竞争力要素。王前新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其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的要素。

3.6从层次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上研究。如张清霞等以层次的角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等三个层次构成。内涵层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要素,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资产;中间层主要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源”;外显层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方面构成。李国艳.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他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学校文化力、管理能力、专业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4.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培育方法和路径研究

4.1胡建波从培育路径上提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认为可以用演化法、孕育法、兼并法和联合法培育。其培育流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目标、集中打造、深化拓展。①演化法:该法是事先设定合理的目标,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一定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实质上是通过规模较大的组织变革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项目、多个行动方案,并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变革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②孕育法:该法是成立专门小组,针对特定目标,在一定期限内开发、培育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元)的方法。③兼并法:该法是通过兼并手段,把具有某种核心能力或办学条件的学校纳入学院,以弥补学院某方面资源、能力的不足。④联合法:该法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企业联合办学,提升学院形象或增强办学实力,实现资源共享。

4.2许华春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他认为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工作、行政后勤”四轮驱动,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及环境育人”的核心竞争力。

4.3刘欣从经济理论角度研讨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他以品牌竞争力的生成机理为逻辑起点,重点从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和整合层面,阐明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能级性和匹配性三大基本特性,并进一步提出培育高职品牌竞争力的差异性战略、整合性战略、延伸性战略三大战略构想。并从外生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内生论——哈默核心竞争理论,整合论——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

4.4雷久相、丛峰从校企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雷久相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丛峰认为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是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需努力做到“全程、全面、全员”的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4.5焦胜军等从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源配置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坚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高职院校必须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宋惠敏认为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培育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4.6运用企业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方法。台湾学者介绍的将企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台湾技职院校办学和管理中的做法为大陆高职院校办学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翟轰,通过对本校“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介绍了具有机械行业背景的老牌职业学院在构建“前校后厂”办学模式中的具体做法,并提出了“准确的学校定位、科学的培养模式、强大的实训体系、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化的实习工厂”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建国科技大学廖仁杰等教授介绍了将企业的ISO 9000质量保障体系运用到本校的经验。高职院校需要主动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从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其他方法:如彭新宇等提出高职院校需要从办学理念、战略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5.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

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概念上,目前差异性和独特性研究较少,本文根据大专院校的四个社会功能,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分教育教学力、文明传承力、社会服务力和科研学术力;并认为任何一个院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水平和影响,就可以认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核心竞争力研究内容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其他领域也有一些研究,但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文将核心竞争能力的能,界定为质能、位能和动能,且将力界定为四个方面就是希望把核心竞争力研究从新的视角予以考察。

在核心竞争力培育方法和途径,归纳总结的方法较多,引入的概念也不少。但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要直面现实的问题,要更多的注重本土化,注重对手研究等。

在评价体系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其他内容纳入不多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建波.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刘欣.对高职院校品牌竞争力发展战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18

[3]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职教论坛.2010,12

[4]王前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7.

[5]丛峰.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的融合与对接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09,S2

第2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RSF;模糊评价法;策略管理

1.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为大型交通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随着交通建设市场的开放度不断增强,多种所有制施工企业发展,交通建设施工市场逐渐出现供给能力过剩状况。当前不少大型交通施工企业都面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但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状况,有的主营业务甚至出现了亏损的形势[1]。竞争力成为交通大型施工企业加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在已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中,多是运用经济学思想,原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层次、角度阐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辨识标准、方法等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少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原理应用方案。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成果运用与企业管理,需要有一个由思想理论向应用操作的转化过程,即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问题,已有研究成果侧重于企业核心力开发、整合、利用和更新的管理方法,缺少对这一过程中相互关系以及整体规划性管理过程的研究。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否需要管理?是否能够管理?答案是肯定的[2]。构建核心竞争力管理体系成为大型交通施工企业保持和提高国内外施工市场竞争力优势需要探索的战略性管理应用问题。

2.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体系框架

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是那些具有一定施工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资源或市场优势的规模较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核心能力的概念最早始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 c 和Hamel G)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好的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是企业将多种技术知识有机组合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一般有两大类:一是几项或多项先进技能;二是关键流程、规则、惯例、文化等组织要素[3]。

(一)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基本任务内容

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巩固与提升。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对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防止竞争对手复制、模仿而削弱自身优势,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和地位,还要追赶业内领先者,特别是以学先进方式追赶,降低自身劣势程度,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水平。

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创新。巩固竞争优势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的可垄断性。在科学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可垄断性越来越小,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能力的不断创新,持续更新核心竞争资产就成为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地位的关键。

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选择。提升核心竞争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获得企业相应竞争策略的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主要对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规划。对多元化大型交通施工企业,要规划企业总体的业务发展方向,还要规划企业内部多项业务向何处发展。对专业化大型交通施工企业,主要规划行业中选择产品和市场。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分企业业务和企业总体两个层次。业务层次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和发展趋势,在业内选择细分市场,对产品定位,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修正已有选择;总体层次是选择资产运作方向、投资领域。

(二)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步骤程序。

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要完成以上三项基本任务内容,至少要按以下步骤程序进行。其重要步骤程序是:

(1)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评价。

包括采集数据和评价分析。采集数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作,应以企业内外采集有关资源、能力和环境信息。应用统计方法加工、整理有关信息,以一定方式是存储,以备分析评价选用。分析评价是在大量数据应用一定方法比较后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资源,核心竞争力状况做出辨识。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要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还要发现企业具体优、劣势,找出整体和具体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2)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制定。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评价的结果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策略,在整体协调发展、能力与资源的中长期策略中做出选择。在这一阶段要将总体核心竞争力策略具体化,分解细化到各层次、部门和岗位。

(3)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实施管理。针对具体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机构制定各层次、部门和岗位详细的管理措施,并监督其执行,通过对各层次、部门和岗位实施核心竞争力策略的纠偏过程,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现。该阶段工作内容还包括建立一系列管理机制对核心竞争力予以保护。

(4)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滚动循环。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基于前期数据制定的充分策略,往往经过一个时期不适应于现实,因而要不断跟踪企业内外核心竞争力因素和管理过程中的变化。在制定的管理策略、措施使执行有问题,企业内外环境发生较大改变等情况下,要回到第一阶段。

(三)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手段。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范畴。因而企业战略管理的SWOT、价值链等分析方法手段一样适用于核心竞争力管理。此外大型交通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需要探索其主要的清晰、简便、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3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局限性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Prahalad和Hamel最早提出来的,读过那篇著名文章的人都知道,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晦涩难解,以至衍生出诸如技术观、知识观、创新观、文化观、资源观等多种流派,各执一词。综合各方面资料,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的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者企业的运行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构成之间的互融互通和整体作战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内在实质是一种整合,而且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整合;其外在表现是一种优势和差异,尤其是一种能使消费者感知的优势和差异。或许这个词更适合中国人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有些人自以为是地给它赋予了过多的、个人主义色彩浓烈的、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内涵,使得核心竞争力被当作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正像任何一种理论一样,它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特色,但单纯的特色决不都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能给顾客带来“消费者剩余”的能力,这种能力蕴涵在技术和产品中,但单纯的技术和产品也绝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管理的科学、严谨、均衡、高效率,但仅是优秀的管理还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是使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和资金,但雄厚的实力和资金绝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领导者的引导、传授等方式培育和建立起来的,但卓越的领导者也不能说是核心竞争力。当然,至于知名的品牌、良好的形象、个性化的服务,则更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给企业带来持续超额利润和生机活力的素质与能力,是一种企业独有的价值观和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优势所在。其独特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的能力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这一说法虽然让人们更加模糊或说不清楚,但其本质是企业持续高效调控资源以适应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并领先对手的洞察力与执行力的结合及其成效。

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的宏观背景是1980-1990年日本企业飞速发展和欧美企业逐步衰退的时期。这10年东西方列强企业的不同表现迫使欧美国家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日本和欧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对比和反思。而核心竞争力的诞生是这股反思大潮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但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着力推崇的日本企业乃至韩国企业,在该文发表后的10年中,竞争力逐步地走向衰退;而备受两位作者批评的美国企业却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尤其是在该文中被当作负面案例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1990-2000年的10年中连续保持了高增长率。其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更是被很多管理学家和管理者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者之一” 。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核心竞争力就像是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雄伟壮丽;一旦接近,却是一堆沙砾。”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核心竞争力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从Prahalad和Hamel的学术经历看,其主要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可以推测,核心竞争力身上有跨国公司的影子,核心竞争力也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而我国企业大多缺少核心技术储备、缺乏跨国经营能力,尚不具备谈论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条件。

第二,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三点:(1)难以操作,尽管谈论核心竞争力的人很多,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区分核心与非核心,却鲜有人知。(2)事后合理化,核心竞争力的推导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征,“你只能通过简单地描述你的成功与失败来定义核心竞争力”,但问题不是过去如何,而是现在和将来怎么办?(3)核心刚性,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可是如果它不再管用了,怎么办?

第三,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内容的局限性。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其他企业理论相比,更为关注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精心培养“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很少或几乎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外部去寻求竞争优势。外部环境似乎是已知的固定因素因而被舍弃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正是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力所在。有代表性的情形通常是,信服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决策者们完全陷于“内省型”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不是追求其他的新事物以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机会。因为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产品特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会引导企业以“完全是理性的,且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方式自然地做出不利于企业成长的决策。实际上,核心竞争力远非仅仅是做自认为擅长的事情,而是要做消费者看重的事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基础改变时,要保持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企业具有学习新事物的决心和能力,反之,无视外部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影响,过分专注于组织内部的精耕细作,会形成“过剩的竞争优势”。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竞争力衰退,并不是因为背离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倡导的原则,而是过分拘泥于这些原则。例如,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了核心技术,所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在模拟技术的领先地位,丝毫无助于它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反而起了阻碍作用,并最终导致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动态地审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是企业寻求未来利润增长点的关键。

另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在其经典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对这种只重长期、轻视短期的做法给予猛烈抨击,他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趋向死亡。纵观全球市场可以发现,许多成功企业都是在一个虚拟的长期曲线下做连续的短期最优化经营。可以说,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短期竞争。

第四,核心竞争力缺乏广泛的解释力。根据该理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单纯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企业的生产规模,甚至不是指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物质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通常认为应把核心竞争力视为一种合力,它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其中有某一两项因素比较突出,它们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那么,企业该选择哪方面因素去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该理论并未对此展开深入的探讨。同时,是不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该理论对此也未作出回答。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却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独领。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时候,它没有给出可行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积累和使用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操作性的途径。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内涵的模糊性,使得核心竞争力理论缺乏广泛的解释力,从而限制了其对企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Prahal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2]徐敏生: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7,(7)

[3]黄浩梁宁:浅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商界,2009,(3)

第4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尽管国内外界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不同,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概念已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认同。一般意义上讲,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取各种资源或技术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技能或产品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企业各个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

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支持企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它通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出来。如佳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激光、图像和微处理机控制,这使它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和图像扫描仪领域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企业技术领域、市场领域与管理领域相互作用中的特定能力积累,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普遍鲜明的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经济性;2.独特性;3.延展性;4.动态性;5.渐进性;6.持久性。7.整体性。8.用户价值。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企业决策者和企业成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集合体,其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企业的活力要靠企业职工来体现,而职工的活力则依靠企业决策者、管理者来激发。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形象定位、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人事制度,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而这些都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2.研究和开发能力(R&D)。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再次,有的技术引进来也不是马上就能用得上,需要企业通过内部消化吸收,与本企业生产、管理融合之后,才能取得实效。况且,有些技术并不是现成的,要获得实际技能,则需要企业把触角伸向企业外部,不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在理解和消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所以说,技术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R&D,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知识积累,尤其是形成自己的人才积累,才能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3.不断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形成之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

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突出表现在企业有坚强的团队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当企业目标和企业文化被成员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成员能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关心与支持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根本所在。

5.应变能力。应变是人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应变”包含对客观变化的敏锐感应和对客观变化作出的应付策略。

客观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经营方针和策略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因地、因时、因竞争对手、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应变能力表现在能在变化中产生应对的策略,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能在变化中把握方向和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为了全面、准确评价和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紧紧围绕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遵循层次性与系统性、全面性、细分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的五个原则进行设计。

2.指标评价体系和内容。《千分制企业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企业成员素质、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竞争能力、顾客价值实现程度及组织文化独特程度等5个维度20个指标构成,总分是1000分。0-249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差,250-499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一般,500-749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较高,750-1000分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具体指标内容和权值如下:

(1)企业成员素质

①知识能力水平;②管理创新水平;③信息收集、处理、应用能力;④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在决策、经营管理与创新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水平高,说明组织协调能力强,同时也反映企业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有效组织生产的能力的强弱。权值0-120。

(2)技术开发能力

⑤直接从事R&D人员比例;⑥R&D经费;⑦发明专利成果数量;⑧产品技术领先程度。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人力、资金及成果状况,投入比例越大,说明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力量越强,技术领先程度越大,产品和技术越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权值0-120

(3)产品竞争能力

⑨相关产品族的多少;⑩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⑾成本领先程度;⑿新产品销售收入比例;⒀产品占有率。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核心技术的衍生、开发和转化能力及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同时也反映企业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的强弱。权值0-50

(4)顾客价值实现程度

⒁产品质量水平;⒂销售渠道与售后服务完善程度;⒃用户满意率。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权值0-50

(5)组织文化独特程度

⒄组织机构协调配合能力;⒅组织目标与环境的适应性;⒆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⒇职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这些指标反映企业目标、管理体制、经营战略、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认可度,综合说明企业凝聚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强弱。权值0-100

第5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核心竞争力 因子分析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市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且门类比较多,拥有一些优势行业和产品。武器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均处在全国领先水平,在西安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是我省该行业的领头羊,但无论从产值还是经济利润上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占有领先优势。纵观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部分存在企业规模偏小、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创新企业少、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和装备制造企业负债过重等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党的十六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机遇面前发挥优势,接受挑战,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集群,就必须抓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和飞跃打好坚强后盾。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在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能够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某一要素应当具备以下特征:有价值的:能够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利益,或者说能够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而且在数量上很少;不能模仿: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保持;难以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种特有的性质,很难被其他因素所替代。本文选取西安市上市的装备制造企业2009年年报数据,建立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提高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的总体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行业分类标准,选取了西安市8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和讯股票网站和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计算得来。

(二)研究方法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所选取的核心竞争力的指标性质所决定的。从指标性质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财务指标、技术指标和相关产出效率等量化指标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大都采用不同方面的财务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进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得出对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的因子,或者是对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所在,进而提出地区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另一类是对采用非量化指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指标大多集中在对企业的技术水平、组织结构、服务水平、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多数学者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多层次系统评价等经典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为被评价企业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建议。研究者可以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的不同,选取的不同性质的指标类型,从而选择不同的评估体系。总体看来,目前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侧重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提出评价内容,且对财务指标评价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本文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确定财务指标选取和分析原则,利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已有的传统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强,以货币计量的能够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变化的指标,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六大方面18个二级指标,能够从财务角度全面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中成长能力指标,本文采用最近三年该指标的加权平均值,权重按照0.5:0.3:0.2来计算。为统一口径,每股收益采用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每股加权收益,不考虑摊薄收益。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提取公因子 由于所选指标有适度指标和正指标两类,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量纲的不一致和数量级的差异,保证分析数据的一致可比性。标准化处理后,运用SPSS11.5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前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8.78%,也就说这4个因子浓缩了大部分的原始信息,可以用该4个因子为公共因子(Fi)来解释企业财务信息。确定提取的主因子个数后,对所提取的主因子建立载荷矩阵。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并对其进行命名,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原始因子旋转后得到的主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通过观察原始指标在因子载荷矩阵中的负载系数,公因子正是反映那些负载值较大的指标的信息,根据指标信息的意义将公因子命名。通过(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清楚地看出,X4(资产收益率)、X5(主营业务利润率)、X6(总资产利润率)、X7(净利润率)、X8(每股收益)、X12(净利润增长率)在公因子F1上的负载值较高,因此可以将公因子F1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X1(资产负债率)、X2(速动比率)、X3(流动比率)在公因子F2上的负载值较高,因此命名公因子F2为偿债能力因子;X9(每股净资产)、X13(总资产周转率)、X16(现金流动负债比)、X17(现金流动债务总额比)、X18(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比)在公因子F3上的负载值较大,命名公因子F3为现金流能力因子;X1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14(存货周转率)、X15(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公因子F4上的负载值较大,命名公因子F4为资产管理质量及成长因子。

(二)因子得分 对因子命名后再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因子得分求解的过程就是以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因子,因子得分就是变量的加权平均,权数的大小表示变量对因子的重要性。根据SSPS的回归功能计算出因子得分系数,以因子得分系数与原始变量标准化值求出因子得分;综合质量因子得分的求解是诸公共因子得分与因子贡献率占总方差的权重的加权求和,见(表4)。可以得出因子得分Fi函数:

其中,F为综合因子得分,Fi为各因子得分,Ki=

(三)综合得分和排名 通过因子分析计算结果,可以得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8家上市公司的各因子得分Fi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F,见(表5)。由于涉及到企业名称,将这8家上市公司分别用Ai代表。由表可以清楚的看到西安市这8家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以及各因子的分项排名,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盈利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表2)就可以得知公因子F1对核心竞争力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41.79%,而公因子F1 (盈利能力)的企业排名与综合排名的顺序相同率达到了62.5%,也就是说有5家上市公司的F1(盈利能力)得分和F综合得分的排名是相同的,由此看来企业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起着主导作用。第二,在资产管理质量及成长能力方面,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体水平偏低。从F4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F4因子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因子的平均得分,说明各家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成长能力因素成为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瓶颈。第三,从各项因子及综合评价排名可以看出,几乎每家企业都存在一个“弱点”。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在各项因子得分中总会有一项得分比较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任何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资源,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且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核心能力。财务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因此,没有完善的财务战略管理的支撑,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便将无法进行,结果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出现财务危机。加强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产成长质量,要从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入手,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得以增加收益,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弥补企业发展的不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企业做大做强。打破“木桶效应”。要求企业在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不断提升并且保持长木板的优势,做长补短,然后精益求精,做到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局2010年科技发展引导计划(项目编号:SF10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翠春:《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7期。

[2]陈宏明、孙文川:《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3]徐静霞:《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商业研究》2006年第10期。

第6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出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从而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以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识别;培育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990年C.K.Prahalad和Carry Hamel在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积累性的学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组合发散的生产技能和承继多种渠道的技术”①。但是两位学者只是提出了一个笼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系统。以后的学者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 国外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Prahalad和Hamel,Coombas,Coyne、Hall和Clifford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能力,是存在于企业核心产品中的以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一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种观点特别重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特别能力,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但是层次性较差。

以Henderson和Cockbur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这种理论从能力的角度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侧面性较强,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Stalk、Evans和Shulma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这种理论强调了以低成本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 国内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吴敬琏、林志扬、李悠成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技术技能。除此之外,吴敬琏还强调了资本和机制的重要性,李悠成则强调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整合。

以陈杞国和王秉安为代表,他们都强调了产品、技术和管理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周星和张文涛则侧重于产品、技术和营销,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②。

以史东明为代表,强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除以上知名学者的研究观点外,“2012采购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采购领域的特点与趋势:采购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在扩大,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 。

综合来看,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而没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描述,他们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尽管各位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识有所不同,但对其识别却是相对较为类似的。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 价值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价值,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需要,为企业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利润。

2、 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培育、发展形成的,为企业所独特拥有。

3、 难以仿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善于提炼总结,不断创新得到的,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4、 难以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依靠特色赢得顾客的充分信任而形成垄断市场,是其他能力难以替代的。

5、 持久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持续发挥优势和作用,是一种长期性的资源和能力。

6、 延展性。企业可以通过核心竞争力在原有竞争领域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也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产品和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等方式拓展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7、 动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的,否则必然会被其他企业所代替。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各位学者的观点不一而足,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或者仅是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强调。这里,笔者综合介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1、 内部开发。企业内部开发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独立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营销方法、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

2、 外部获取。即企业通过外部的并购或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资源。

3、 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企业要统筹规划,将自己的核心产品、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将分散在组织中的独立要素能力,协同为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四、结语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企业的技术、知识、组织、价值链、管理、创新、营销、文化等内容,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其特征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以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有效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获取和核心竞争力整合三种方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培育和应用本企业所独特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以便于不断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and Car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une: pp.79-91......

[2]徐阳华.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 华东经济管理,2005.

[3]林志扬. 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中国经济问题,2003,(2)

[4]张新华,范宪. 识别、构建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J]. 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5)

[5]周星,张文涛. 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竞争优势[J] . 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9,(1).

[6]徐向艺. 企业战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胡恩华,单红梅,陈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机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注解

①C.K.Prahalad and Car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une: pp.79-91.

第7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生物杂交育种 企业 核心竞争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要求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便利化、专业化,企业就必须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资源、能力方面超过竞争对手或与竞争对手有差别,并对这些资源、能力的整合管理方面较强,能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具备某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应用生物杂交育种理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一、生物杂交育种理论

1.杂交育种原理

运用生物杂交方法利用其杂种优势培育优良品种称为杂交育种。杂交可以使生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群体,它是提高生物性状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遗传个体间的杂交可使其性状发生重组,杂交后代表现出双亲优良性状组合,甚至出现超亲代的优良性状。杂交育种过程就是要在杂交后代众多类型中选留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至获得优良性状稳定的新品种。杂交可以使杂种后代增加变异性和异质性,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产生某些双亲所没有的优良新性状,使后代获得较大的遗传改良,出现可利用的杂种优势。

2.杂种优势的形成和利用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杂种优势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杂种优势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和相互补充。一般而言,生态类型和生理特性上差异越大的,双亲间相对性状的优缺点能彼此互补的,其杂种优势越强,双亲的纯合程度越高,越能获得整齐一致的杂种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从本质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实际上它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的经验、知识等的集成,需要管理理念、企业战略、核心技术、关键资源、营销创新等多种条件支撑,是企业实现从核心资源到核心价值转化的综合能力。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给用户带来实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户看重的并为用户带来根本性的利益;二是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延伸;三是统领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的组合,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竞争力之争。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它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企业发展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判断企业资源和能力是否是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而要使企业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它应符合四项具体标准,即它具有有价值的能力、能力的独特性、能力的难以模仿性、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只有符合以上四方面标准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三、应用生物杂交育种理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1.应用SWOT分析方法识别企业外部环境、自身状况,找出自身优势和弱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配置企业资源来匹配环境机会和需求的一种能力体系。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能离开其发挥作用的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来源于这些方面,一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上,企业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它对企业的作用也不容质疑,关键是如何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二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变化频繁,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时刻保持产品的价值性、独特性、适应性。因此,在产品同质化和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如何长期获得开发核心技术并制造出核心产品的能力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三是企业的品牌。品牌是企业长期积累并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引导了消费者的行为,为企业增加了内在价值。四是营销网络。网络就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具有一定营销网络作为支撑,才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产品也才有一定销量,没有销量品牌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产品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一定信誉,将为后来竞争者形成较大的进入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合理的利润,后来竞争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络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五是管理整合能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技术、人才、市场、企业家,而是通过管理对企业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形成独特能力。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在于大鱼吃小鱼,而在于强鱼吃弱鱼,快鱼吃慢鱼,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整合能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整理能力和快速决策的能力,管理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经营质量,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六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的总系统动力,它是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企业全体员工遵循的目标、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它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企业应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方面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赢利能力、市场地位、品牌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需从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内部分析入手。企业做优劣势分析时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作比较,定期检查在生产、财务、营销、采购、人力、管理等资源和能力,每一要素要按照特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划分等级,特别是要对该行业企业具备的关键成功的要素作重点详细的分析,对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能力,要注意从内部培育或从外部引进获得,使其能够持续不断地比主要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利润,企业得到永续发展的动力。

2.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各种要因,逐步剔除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对企业自身、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后,对照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和定位,找出自身的差距,利用生物培育品系的方法,生物培育品系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品系培育方法,即在组建的基础群中,只在群体内个体间杂交,只在自身群体不断选择优秀个体,逐步剔出性状表现差的个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可采取这种方法,企业可以先在数量上有支撑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然后不断培育其能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逐步淘汰阻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培育的方法主要靠企业内部,比如依靠企业自身拓展主营业务,培育核心市场,形成核心技术,培养核心人才,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另一种方法是开放式品系培育法,即在品系培育中可以引进外部优良的个体,与群体内个体杂交,选育优良性状的个体,这种方法对于品系性状能力的提高速度较快,但性状在品系内稳定性较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以从外部环境中去获取,比如对企业关键人才可从外部“空降”快速获得,但要注意这些要素的稳定性问题。

3.测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间的配合力,使其达到有效配置,产生杂交优势,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生物学中的配合力就是物种通过杂交能够获得杂种优势程度,即杂交效果的好坏和大小。由于各物种间的配合力是很不一样的,生物学上的配合力是指不同生物种群通过杂交所获得杂种优势的程度,配合力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种,一般配合力是一个生物种群与其它生物种群杂交所获得的平均效果,特殊配合力是两个特定生物种群之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获得通过杂交试验进行配合力测定是选择杂交组合的必要方法。我们在培育企业团队时,注意培育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其协作能力,知识技能的增强,使其一般配合力高,即团队内所有的员工间共同工作的团队工作绩效要好。同时在各部门之间、各团队之间乃至团队内两个个体之间,我们可以分别着重从不同方面培育其特殊能力,它们间的特殊配合力高,使其他们在共同工作时产生超额绩效。这就要建立精英团队,在团队内成员在性格、能力、自我表现等有关IQ、EQ、AQ因素都要求高,优势互补,使其团队间、团队成员间的配合力较高。

4.获得的核心竞争力固定并不断得到延续

企业获得资源、能力并取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应建立一种机制使其持续、稳定地固定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固定化,首先要以人才为本,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根据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价值可以把人力资本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一般人才、辅助人才。企业的营运也好、战略也好,都要人去完成,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失败企业之所以失败往往是人才的问题,企业要不断吸引、保留、使用人才,特别是核心关键人才,在人才获取方式上,可从内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在人才的培育上可以是内部组织的相互学习、现场指导、外部培训,使企业人才适合于其岗位,人职匹配。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说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选择好接班人,经营层如此,各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也是这样,使企业的政令畅通,执行力或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二是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通用公司CEO韦尔其说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使资源不要浪费在行政官僚体系上。这就要求企业资源也好、能力也好,要运用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品牌塑造上,着力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相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强化。三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应变化。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企业的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而相应变化,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能力都要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而作适当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的抗环境力要强,比如人只有IQ、EQ高,AQ不高,这个人在挫折面前屈服,这个人最终也不会取得成功的。企业发展是在适应环境中通过核心竞争力演变而不断进化的过程,企业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通过核心能力的演变而体现的,核心竞争力因环境而演变,是企业适应环境的本质,也是企业发展的本质。

综上所述,根据生物杂交育种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步骤可按以下步骤完成,识别企业资源(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的甄别,特别是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资源)和企业能力(比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资源、能力的培育或获取企业资源、能力(特别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资源、能力)间配合力的测定并有效配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固并提高进入下一循环。

四、运用杂交育种理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须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培育时间的长期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它们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它是企业整体实力的逐步增强,不仅依靠资源、能力的量的增加、质的改善,还需要它们配置最优,协调更好。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更多要依靠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是某项技术发明导致企业暂时的竞争优势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很难压缩或突击,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比如品牌的塑造,精品团队的培育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在较长时间内,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工作上力求完美。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涉及到多个业务领域、多个职能部门、多种资源及能力的长期协同整合,必须用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严密的战略规划来作保证。

2.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时,注意外部与内部的获取途径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时,我们要象开放式育种法一样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企业缺乏某种资源、能力时,特别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时,靠自身慢慢培育时间太长,并且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最快的办法就是从外部引进,并结合企业内部具体情况,根据木桶理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从外部引入,使木桶短缺部分补上,企业整体优势就会得到增强。而不要象以前封闭式育种法,在育种过程中根本不从外部引进优良基因。可通过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联盟的形式,知识联盟有助于企业学习其它企业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企业的专业能力互补,创新新的交叉知识。同时企业还可通过企业间的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它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内部资源,构造新的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途径。再次就是要培育更多更忠诚的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大。我们应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宣传等营销的各方面入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条路径,企业还应从自身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种种公司资源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好,形成良好的品牌优势,逐步形成在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在发展自己与别人在上述差异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可以构成企业今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其次是进行制度创新,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障,做到企业产权明晰、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改革和改造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是否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整合,搞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企业的人财物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公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外还应在企业内部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并为之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3.个体、团队、部门、企业能力间的配合力高低的测定和评估

为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无论是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也好,培育优秀团队,还是增强企业能力也好,都要注意组织或个体它们的各自能力、性格等,如果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良基因,把各自的弱点逐渐淘汰掉,正确测定和评估它们间的配合力。在企业实践中,“拉郎配”实际上是没有分析各自企业的优劣势,在生物学上是杂交乱配,它们的配合力较差,“拉郎配”的后果可想而知。个体间也好,团队也好,还是企业间,如果它们配合力高,那么这个团队、部门、企业是富有战斗力的,它们绩效也高,达到其战略目标就非常容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稳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稳定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需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稳定,这要求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无论是企业的资源、能力,还是思维观念,都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间不仅要协调一致,而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要不断与外部环境保持一致,并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动态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庆昌:遗传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P207~213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93~94

第8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大众教育背景下,我国现代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现实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教育主管部门针对此类问题,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和核心,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为突出重点,力求在专业结构调整、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训练、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如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目标,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育院校更是如此。毋庸置疑,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其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既是时代对本专业发展的诉求,也是我国体育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EBSCO数据库等检索工具查阅本研究所需要的文献。以“体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和“评价指标”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归纳与分析,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德尔菲法

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与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问卷。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分别组织专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信度和效度一致性系数分别达到了0.82和0.89。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共15位专家进行三轮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各层次结构构建判断矩阵,采用EXCEL进行处理,并计算权重系数。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体系通常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三部分构成〔1〕。建立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目的是指导专业建设并提高质量,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用哪些指标来评价其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水平?哪些指标能够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指标设计与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1.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即整个指标体系既要有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也要有保障指标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指标群,其指标体系结构完整、层次清晰。2.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目标需要注重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结合专业的动态发展特点,力求指标具有高灵敏度。3.科学性与适用性,即指标应反映专业建设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特点,且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与适应性,保证指标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2评价指标的构建

2.2.1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依托各自学校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协调自身的不同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获得个性和优势,在竞争中持续获胜的内核能力〔2〕。从研究文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要素为专业建设理念、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构成。因此,根据主导要素分析、归纳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结构由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理念与目标、人力资本投入、教学与科研、本科教学工程、特色与创新六要素组成。

2.2.2评价指标的筛选

指标是评价的基础和根本。根据综合评价学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理论准备、筛选与检验三个基本程序,本研究即采用理论逻辑分析和专家咨询,确定指标体系初级框架;再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充分融合广大专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筛选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筛选、检验和建构指标体系。

首先,查阅与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新时期社会对体育专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结合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现状调查,综合专家意见,从专业建设目标与理念、人力资本投入、教学与科研、本科教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创新等入手,初步确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一级指标为:专业建设目标与理念、人力资本投入、教学与科研、本科教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创新等六个,二级指标分别为8个、11个、12个、5个、8个和5个,共49个初选二级指标。

其次,通过运用德尔菲法三轮问卷调查,分别对一、二级指标进行修改、删除、合并形成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专业建设理念与目标、人力资本投入、教学与科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创新等六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30个。

第9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3-02

目前,中国旅游酒店业迅猛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问题成为酒店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之一。到底什么是旅游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哪些;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等。在准确把握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建立旅游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旅游酒店才能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是每个旅游酒店所必须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

纵观国内外学者和业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其概念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特征上,也可以看出特征对实践的意义,实际上,从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入手也是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目前,虽然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各式各样,但对核心竞争力特征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一致性。结合旅游酒店的行业特点,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主要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共生性、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性、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

二、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四要素

从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酒店独有的;它是在组织内部形成的;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这种竞争优势是持久的,可以支撑酒店的现在和未来。由此,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它是根植于酒店深厚的企业文化之中,以优秀的酒店执行力为保障,而形成的酒店内部组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酒店为顾客、社会创造满意价值和从容应对市场的能力,是能为酒店提供竞争优势的深层次能力。它强调了四个基本要素:

(一)文化力

文化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它是复杂的、难以模仿的,它是推动酒店不断成长的强大竞争力的源泉。在现代酒店业激烈竞争中,必须将企业文化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二)学习力

学习力使酒店获得知识积累,也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无论是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过程,还是外部竞争压力推动,都要求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因此实践中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由持续的组织学习来不断改变和优化。

(三)创新力

创新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它既是酒店知识学习的结果,又酒店知识创新的表现形式。酒店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连续不断的组织创新、价值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创新是酒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执行力

执行力贯穿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也作用于各个层面并为各个层面的实现和提升提供保障,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酒店执行力的保障下,通过酒店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酒店核心竞争力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得以动态发展,也造就了酒店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价值,最终使酒店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旅游酒店核心竞争力四要素的培育方法和途径

(一)独特的酒店文化――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局限。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规划,逐步推进。

1.要塑造酒店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一旦确立,就必须明确本身希望达成的目标,拒绝不接受企业文化的员工。因为只有通过酒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够真正地把酒店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要将企业文化融入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将企业文化与酒店的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录用与本酒店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人员;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彻于员工培训之中,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绩效与激励之中,将酒店核心价值观用各种职业化行为标准来具体描述,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酒店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3.要适时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当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酒店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企业文化能否创新发展,关系酒店的兴衰成败。

(二)高效的学习能力――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建立学习型团队,制定有效的学习机制,及时摄取外界知识和能量,就能够提高酒店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要使学习成为酒店的高效率行为,具体来说,需要提高以下两种种学习能力:

1.内部学习能力。酒店内部本就拥有十分丰富的知识,酒店必须提高内部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员工都分享知识,使知识流动起来,以提升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2.外部学习能力。酒店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团队学习、相互交流、跨职能或跨企业的交流沟通与知识共享等途径,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使酒店获得互补性资源,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

学习可以把酒店内部、外部以及员工个人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是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间的、团队间的、组织职能间的乃至酒店与酒店间的知识有机结合并共同作用,使得酒店核心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

(三)领先的创新能力――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旅游酒店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1.保持品牌优势,持续酒店产品创新。酒店品牌的树立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建立客户的友好感情,产品的不断创新向消费者展示着酒店的实力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达到营销目的。不过,知名酒店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依靠酒店长期的科学管理和坚持不懈地营销努力取得的。要留住顾客,产品就必须有变化、有创新、有突破,因此在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要不断创新酒店产品,走在市场的最前端。

2.积极策划营销创新。营销创新首先表现营销理念的创新。先进的营销理念指导酒店在经营中不但使消费者满意,还更进一步要求使消费者忠诚,使消费者坚信你的产品或服务;其次在营销过程中要创建独特的营销方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进行营销策略和经营手段的创新,才能有效控制市场,市场营销接轨就是在营销方式和机制方面适应新产品市场的不断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的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

3.努力探索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酒店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服务的行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酒店塑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基点。酒店的个性化服务一般非常烦琐,也非常多,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的今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个性化服务都是小事,但积少成多,也就形成酒店的个性化品牌。通过给顾客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是酒店的取胜之道,可以说是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四)优秀的执行力――酒店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是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如果酒店的执行力差,就会削弱管理层、员工的斗志,破坏工作氛围,影响酒店的整体利益,长此以往将会断送酒店的事业。那么酒店如何才能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形成优秀的执行力呢?

1.科学地选拔人才、正确地使用人才。在人才引进时严格把关:首先力争选取认同酒店文化的人,然后再考察人才的其他方面。要选拔能够切切实实地执行,认认真真地落实,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为事业着想的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提拔、任用或撤免人才的标准,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2.建立一套强化执行力的培训机制,明确目标。对执行人员进行执行前强化培训,让执行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目标?这样才能目标一致,执行到位,各尽其责。

3.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执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考核。当执行人员明白了如何去执行,清楚执行目标后,然后去执行。但是,是否执行到位?是否与执行目标一致?就要有检查、监督。而且也要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进行绩效评估,与执行力提升的互动、融合,最终会带来执行效力在组织中的整体提高。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酒店要倾心营造企业爱心文化,倡导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乐于分享、共同成长,重视部门沟通,加强团队协作,给酒店的执行力营造了优越的环境。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旅游酒店只有尽早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真正走上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虹.酒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8.

[2] 翟雨芹.论中国旅游饭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商业,2007,(17).

[3] 潘诚.用核心竞争力支撑扩张[J].CO.公司,2013,(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