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设计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广义城市景观与城市夜景观的概念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城市夜景观概念是对城市景观概念的补充,它使城市景观的含义更加明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夜景观重视不够,一到夜晚城市环境或一片漆黑或一片杂乱,这正是忽视了它们在夜间的表现效果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对城市夜景观进行单独的规划设计研究。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学派; 研究; 分歧与问题; 发展前途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夜景观;城市景观;灯光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78-1
一、城市本体景观特色的夜景观表达
要使城市夜景观和城市景观的本体具有良好的呼应,我们应该从夜景观的总体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策略,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整个美丽的城市夜景的未来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和技术保证措施,并通过指导和控制社会实践干预城市景观艺术美的特征。实施城市夜景观是一个阶段,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规划和控制是确保每一个单独的进程,城市空间布局的景观完整是在夜晚以及建立夜景观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的本体。
二、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是体现在城市夜景观上,为夜空间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功能, 如: 业务功能和娱乐功能、休闲功能、交通功能, 城市夜景观环境的光线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 为市民的审美创作提供必要的夜生活。城市夜景观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城市夜晚的间接材料元素, 如照明、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自然科学和文化的城市夜景观表现反映了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的审美水平。
三、城市夜景观的文化性、时代性塑造
文化也要有一个“文化”。这不是哗众取宠。灯光艺术本身属于文化家庭中的成员,以下几点足以证明。第一,光环,合理的组织使观众对颜色变化产生一定的联想,不同的感受和解读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联想”是文化的反映和文化素质。第二,结合技术的内涵是隐寓城市夜景观抽象的手法。第三,加强城市的文化识别,将某些城市或地区文化图腾组织加入到灯具的造型造型中。
四、城市夜景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夜景观设计已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这使城市夜景观正向独立创造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社会,除了本体技术和艺术,也需要考虑带给这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我们总结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夜景观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二)城市夜景观技术纪律问题。
(三)节能城市夜景观。
(四)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五、对现代城市夜景观灯光环境的建议
(一)要有先进的夜景照明理念
一个好的照明概念,对于一个城市夜景观照明的发展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夜景观照明应该反映绿色照明的概念“整体性”照明。绿色照明是人类追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夜景,主要是使用效率高、环保、节能光源和灯具来创建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夜晚景观环境,同时没有光污染,也没有光线的浪费。其次,应该注意创建“光环境”,现代城市夜景照明追求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感觉,而不是盲目使用的灯具,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植物、景观等等。因此,只有在夜景照明概念指导下,创建一个适合夜景照明、建筑和景观生态学。
(二)夜景照明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本”
好的夜景照明不仅是反映城市文化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的公共安全形势和满足人们好的夜景照明。以人为本是夜景照明从整体到局部必须以人为中心,但对一些人来说,休息座椅、地面设施等,使用一定的间接照明或侧墙灯照明灯具的细节,以避免当地的亮度并不足以让人们陷入交流的现象,在空间同时这些更详细的照明设计,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这体现人文关怀。总之,现代城市夜景观设计由于其涉及范围广泛,内容繁多,让这些类别的设计者和建设者需要考虑也很广,也许这将使各方面的思考是不够细致,但对于一个整体夜景设计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六、总结:
城市夜景观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用来显示自身的形象和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国投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城市夜景观将更加丰富多彩,还将为城市景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张彤译.照明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铁楠.景观照明创意和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日]中岛龙兴著,马卫星译.照明灯光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晓燕.城市夜景景观规划与设计[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已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用W1lson(1992,P317)的话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景观设计(LandscapeDes1gn)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环境日益人工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林地、绿带、水系、水库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来使生物多样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总体规划不但考虑经济效益和美,同时考虑生物种类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B1od4ers1ty)包含三个层次的含意:
(1)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
(2)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分别在环环相扣的多个生物空间等级层次(B1ospat1alh1erarchy)上进行,即(1)景观或生态系统综合体层次,(2)群落层次,(3)物种层次,(4)种群层次和(5)基因层次。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等级层次与空间位置和格局紧密相关,这也正是本文关于生物保护景观规划讨论的出发点。
总起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两种途径:以物种为中心的途径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前者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而后者则强调景观系统和自然地的整体保护,力图通过保护景观的多样性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战略上的两种不同途径也体现在以生物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物种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和以景观元素为出发点的的规划途径。尽管两者都考虑物种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但前者的规划过程是从物种到景观格局,而后者是从景观元素到景观格局。
1.1以物种为出发点的景观规划途径
该规划方法强调,使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选准保护对象,并对其习性、运动规律和所有相关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针对特定物种的景观保护格局。一个整体优化的生物保护景观格局是由多个以单一物种保护为对象的景观最佳格局的叠加与谐调。这一途径一般可分为下列五个步骤:
(1)根据物种的重要性,选择目前的或潜在的保护对象。
(2)收集关于保护对象的信息,包括查阅文献,明确适合于每一保护对象的最佳景观结构。
(3)汇总和比较所有保护对象对景观的需要。
(4)修改保护物种清单以取得保护的谐调与一致性。
(5)综合以单一物种保护为目的的景观规划来获得某一地域的总体生物保护景观规划。
如果有足够详尽的关于物种及其相关联系的信息的话,以物种为中心的景观规划途径可以说是,最有效和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但是,这一途径一开始就将可能遇到规划师和生物学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什么物种应优先保护的问题。人们一般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来选择优先保护的物种:
(1)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协状态及其实用性,大型哺乳动物和那些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名单之列的物种显然应作为首选的保护对象。往往被作为首选对象。
(2)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保护对象应对维护整体生态平衡有关键作用。
(3)物种的进化意义。一种杂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内也表现不出重要意义,但却有可能对进化史及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用进化的观点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比被动地保护现存的濒危物种更具有意义。
1.2以景观元素保护为出发点的途径
这一途径并不基于对单一物种的深入研究来作景观规划,而是把生物空间等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集中针对景观的整体特征如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和景观的动态变化来进行规划设计。该途径认为,现实的生态过程发生在一个时空嵌合体中,包含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而批评以物种或群落保护为对象的规划只是偏面地解决了一个连续的复杂系列的局部和片段。因此,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整体规划途径强调以下的步骤:
(1)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成份包含在一个广泛的时空尺度上,因此,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受协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强调节点的多样性,这些节点小到一棵孤树或一个森林斑块,大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对单一物种本身则不作深入考察。
(2)因为景观的破碎和分割被认为是危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所以,规划强调景观的连结关系和格局设计。规划的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
(3)景观及其保护必须从时空系统和动态的、飘移的嵌合体(Sh1ft1ngMosa1c)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旨在维护嵌合体的稳定性,综合考虑保护及发展规划,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
与以物种为核心的规划不同,以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的第一步不是确定单一物种作为保护对象与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现存景观元素及相互间的空间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方案来利用和改进现存的格局,建立景观保护基础设施(Conser5at1on1nfrastruture)。包括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联接廊道、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和调整土地利用格局。
此景观元素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理论发表包括岛屿生物地理学(1slandB1ogeography)和景观生态学。景观的连续性、异质性、动态和飘移等是规划着重考虑的景观特性。
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的景观群岛模式(Arch1pelagoModel),或称为综合利用模式(Mult1ple-useModel,简称MUMs)。这一模式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一个关于整体景观保护的类似的概念是所谓的景观补偿区网络(NetworkofLandscapeCompensat4eAreas),这一概念强调景观规划和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景观的多样性和最优格局。而这样一种最优格局表现为地域内多层次的景观补偿系统和生态基础设施(Mander等1988)。这一理想的景观格局实际上是一个等边六角形。在这样一个六角形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和补偿区网络来实现。
以景观元素为导向的规划避免了上述的以特定物种为核心的规划途径的缺点,而从整体上来设计全面的、包容的景观格局。对于景观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说,这似乎是合理的。问题是,这种从形式出发的景观格局设计是否能满足内容即物种的保护需要?景观格局是为谁而设计的?
2.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
(1)栖息地的消失;
(2)栖息地(景观)的破碎化;
(3)外来种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
(4)过度开发利用;
(5)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
(6)气候的改变。
其中,栖息地的消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尤其如此(BCCA,1992)。栖息地的消失直接导致物种的迅速消亡,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则导致栖息地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物种缺乏足够大的栖息和运动空间,并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侵入。适应于在大的整体景观中生存的物种一般扩散能力都很弱,所以最易受到破碎化的影响。
尽管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有所不同,一些空间战略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这些战略对克服上述人为扰有积极作用。包括:
(1)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
(2)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
(3)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
(4)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5)在关键性的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
2.1绝对保护核
这是自然保护中最传统的战略,其基本思想是将保护对象(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栖息地)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将人类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
岛屿生物地理学强调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面积和临近关系。这一理论最早由Preston和MacArthur及W1lson(等首先提出并发展。这一理论假设一个岛上的物种数目最终将趋于一种动态平衡。导致平衡的两种过程是物种的迁入和灭绝。达到平衡状态的物种数主要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岛屿离种源的距离,即面积效应(AreaEffect)和距离效应(D1stanceEffect)。也就是说,一个小的保护区不但最终将只能允许少数物种的生存,并在一开始就使物种迅速消亡。而远离种源的保护地,则很难使物种有再迁入来取代消亡的个体。这一假设或多或少在海洋岛屿和孤立的陆地残遗斑块的观察中得到证实。但是,陆地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的状况有很大差异,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衡量陆地景观斑块隔离状况。有学者提出用景观阻力(LandscapeRes1stance)来衡量栖息地斑块间的隔离程度。影响景观阻力的因素包括景观的基相质地和边界频率等。Kanaapen等提出用最小累积阻力来衡量隔离程度。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越大越好和越近越好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被广为接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几个小的保护区可能比一个大型保护区有更多的优越性。
一些反映面积和物种及种群关系的门槛为规划提供了有用的发表。其中之一是种群健康所需要的最小面积(6ableM1n1mumArea)。对此,有两条法则,即近期法则和长期法则。近期法则主张最小的有效种群数是50;长期法则主张最小种群数为200-500,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保护的长期安全。根据这两个门槛,可以相应地确定最小面积。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与面积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
其中S和A分别是物种数和面积(公顷),C和z是特定物种及环境条件下的参数。尽管C和Z因具体情况变化很大,这一公式指出,当栖息地斑块很小时保护面积的微小增加会导致物种的大幅度增加,而当栖息地斑块很大时,其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只能增加少量的物种。根据这一特点,一般认为保护区的面积每减少十倍,物种数将损失30%。
另一种门槛变量是破碎度。根据采伐的模拟表明,景观中至少有50-70%的原有森林生境才能保护物种及生态过程的健康和维持正常秩序。
2.2缓冲区
缓冲区(BufferZones)或过渡带(Trans1t1onZones)的功能是保护核心区的生态过程和自然演替,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在保护核心区周围划一辅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但试图在保护核周围建立缓冲区的设想往往会落空,原因是缓冲区土地的所有权法律上不属于保护区管理部门。在有的情况下保护区内部也设缓冲区。但是,国际上关于如何划分缓冲区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缓冲区应该划到什么地方,如何划才最有利于保护同时不给当地居民带来过分的经济损失。显然,以保护核心为中心同心圆式地划分缓冲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一个新的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阻力面类似与地形表面,其中有缓坡和陡坡,呈现一些门槛特征。据此来划分缓冲区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
2.3建立廊道(Corr1dor)
对抗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是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之间建立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廊道。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通过廊道将孤立的栖息地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联接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这一观点最近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内得到认真的对待。
理论上讲,相似的栖息地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可以增加基因的交换和物种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增加物种重新迁入的机会和提供乡土物种生存的机会。许多实地观察也证实了廊道的这种功能。
廊道的联系和辐射功能使他们成为促进未来生物多样性进化的重要景观结构(。根据这一功能,廊道的设计应与生物进化的轨迹相适应,联接重要的物种源以保护不断的物种交流和辐射。
但是,廊道的意义也不能过分地强调。他们有时并不能起到联系乡土栖息地的作用。相反,他们有可能对乡土物种带来危害。在大尺度空间上的一个例子是南北美大陆联接的形成在过去几百万年内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灾难性的损失。在小尺度上的观察也证明廊道对乡土物种的危害性。对某些生态过程有促进作用的廊道,恰恰对某些物种的运动有阻碍作用。联结孤立栖息地之间的廊道往往会引导天敌的进入,或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危协到乡土物种的生存。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开发就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外来物种沿着交通廊道侵入景观深处,危协乡土物种的生存。
由于廊道功能的这些矛盾,要求景观设计师谨慎考虑如何使廊道有利于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特别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多于一条廊道:多一条廊道就相当于为物种的空间运动多增加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为其安全增加一份保险。
(2)乡土特性:构成廊道的植被本身应是乡土植物。
(3)越宽越好:廊道必须与种源栖息地相联接,必须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廊道不但起不到空间联系的效用,而且,可能引导外来物种的入侵。至于多宽的廊道较为合适,目前尚无定论,但越宽越好是一条基本原则。至于针对某一种动物运动的廊道,当地的生物和生态专家的经验往往能提供最可靠的参考。
(4)自然的本底:廊道应是自然的或是对原有自然廊道的恢复。任何人为设计的廊道都必须与自然的景观格局,如水系格局相适应。
其它联接破碎斑块的方式包括建立动物运动的"跳板"(Stepp1ngStones),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和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等以减少动物穿越景观的阻力。
2.4增加景观的异质性(Heterogene1ty)
实验观察和模拟研究都显示,景观异质性或时空的嵌斑特性(Patchenes)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连续及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许多物种需要两种或多种栖息地环境。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更替一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但这种动态和交替抹去了景观中的剧烈性的变化,使系统保持稳定。所以,保护和有意识地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有时是必要的。增加异质性的人为措施包括控制性的火烧或水淹、采伐等。
2.5恢复栖息地
另一种代价很高的生物保护战略是栖息地的恢复,在关键性的部位引进乡土栖息地斑块,作为孤立栖息地之间的“跳板”,或增加一个适宜于保护对象的栖息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景观的美学价值。
上述多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战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积极作用。关键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和怎样来构建上述空间结构和战略。也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划分缓冲区?在什么地方建廊道来联接栖息地斑块?在什么地方引入新的斑块来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这些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3.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讨论
3.1普遍的缺陷和应改进的方面
上述关于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和空间战略总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被动的途径
除少数例外,目前生物保护多采用被动方式。生物多样性或乡土栖息地被作为被动的保护对象,被圈在一定的地区或限制在一定的网络内运动。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的控制过程,情景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而利用物种自身的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也正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1calSecur1tyPatterns)概念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2)局限于对“实体”景观的保护
由于上述关于把物种作为被动对象保护在特定地域和现存景观元素中的局限性,生物保护中的景观生态研究和规划往往注重现有景观元素及格局与生物运动过程的关系或偏于记载和再现现存的景观实体元素而对景观的另一半,即作为景观实体元素背景的部分研究很少。而恰恰是这部分“虚体”景观,如作为景观中森林斑块背景的农用基质,对物种的空间运动起作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景观基质、或背景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隐藏的或是潜在的结构,影响、甚致控制着景观生态过程呢?
由于上述两个局限性,生物保护的上述空间战略的有效性也就值得怀疑了。如传统的缓冲区的划分方法,和根据现存的自然结构来建立廊道并相信物种能利用其进行空间运动等都值得进一步讨论。
所以,下列三个问题依然存在:
(a)如果要选择某一栖息地进行保护应如何选择,包括什么和在什么位置。
(b)如果两个或多个孤立的栖息之间需要构筑廊道,什么地方设廊道才具有高效性。
(c)如果恢复一个退化的景观,应在什么地方着手,才可以使恢复过程更有效,包括有效地使乡土物种得以维持和繁衍,和有效地阻止外来物种的侵入。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需要考察现存景观元素及其空间格局,同时还应研究潜在的景观基础设施。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3.2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概念
针对上述普遍采用的景观规划和空间战略的局限性,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尽管这些新概念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对未来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发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景观的空间构型概念(Spat1alConf1gurat1on)
这一概念强调景观的构型,即景观元素的毗邻关系。景观的空间构型可能比笼统意义上的景观异质性或景观的嵌合体特性更具有意义但关于这一设想尚没有进一步的实验观察的支持。同样的设想也包含在森林的群岛模式之中,这一模式主要讨论破碎化的残遗森林景观的空间分布。该模式强调斑块在联系整体群岛系统中的作用应作为斑块被选作为保护对象的首要因素。单一斑块选择作为保护对象的标准包括:①空间位置,②总的物种丰富性,③对特有区系成分生存和延续的意义,④发生遗传变异的可能性。而“选择栖息地岛屿保护地的压倒一切的保护标准是其在整体景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进化动态世系概念(E5olut1onaryDynam1cL1neage)
这一概念认为,目前生物保护的战略基本上是保护那些正走向灭绝的稀有物种,而这并不是我们所需的。应该保护的是进化的过程。那些对当代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地区应作为我们的保护和管理重点。根据物种进化的空间轨迹来设计景观生态保护格局,才使生物保护更具有意义而应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景观阻力的概念(LandscapeRer1stance)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关键词:园林规划;生态;设计重点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园林生态设计兴起和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园林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逐渐学习国外的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展开了我国自己对于园林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发展还相对滞后,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些不错的设计作品相继诞生,各种关于园林生态设计的理论也不断产生并丰富起来,这都表明了我国近年来在园林生态设计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例如成都活水公园、沈阳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中,也有以生态设计为主的环保园等。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
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
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
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
4、进行 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
5、基地的再次踏勘 施工图的设计;
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 施工图的交底 ;
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三、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
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
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
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四、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城市园林设计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做到科学规划,使设计项目与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相结合,要在项目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 要做到“三个协调”,即项目设计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植物载体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等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该原则
要求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造景,做到既经济节约,又在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避免呆板。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追求奢华,不能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在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增加绿地色彩,注重立体绿化,扩展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构建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展示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构建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的绿化模式。采用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完美的生态环境。
4、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发挥好园林给人带来的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在整体布局构图上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协调、对称、平衡、稳定、直曲等形式营造园林的意境美,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完美结合。
5、地方特色原则园林绿化设计必须考虑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这就要求在充分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五、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我国传统的园林文化,多以诗情画意的构思,和追求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而闻名于世。在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人们在利用园林改善和创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先进的理念和良好的构思,来指导和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其中,在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如能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巧妙的融入到公园景观的建设中,将创造出独具韵味特色的精品园林。
1 资料的收集与设计元素的提取
1.1 资料的收集
首先,需要奖景观设计所需的资料整理分析,将正确的信息设计成备用素材。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比如古建筑、民俗、传说、信仰等多种历史文脉资料。根据我国《地方志》可以快速的收集和整理,除此之外,可以充分的整合地方的地域环境、气候特征以及风俗等。要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加以融合,使得历史文脉得以了解,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1.2 设计元素的提取
根据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取游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对资料进一步分析,将文字素材图片化,使其能够直接加以应用在对设计元素进行提取的同时,要以本地的传统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关于元素形态的提取我们主要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五方面出发,进行归纳、招理和提炼出来最后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去。
2 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表达
2.1 元素形态符号化
我们需要传递符号的内容,其形式是我们感官所能感知的符号外在表现。文化元素符号化是设计师传递信息的表达形式,是文化原色经过处理后的物化形。在完成提取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要将元素心态符号化,整个设计过程,这一步骤最为重要。历史元素的视觉符号化需要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支持,更要融入现代化元素。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也能体现与现代社会的相适应性。根据经验,一般有三种方法,如借代、改造、创新。但是在表达过程中,要将文脉元素的特殊加以强化。
2.1.1 借代
借代是符号创造中的最常用的方法,景观元素的形式和它所含有的意义有着特定的联系。它的形式只要改变一点点就会影响到符号的意义,因此,可以采用“借代”手法,表达主体的普遍性、持久性、共同性,将传统的景观元素符号运用到设计中。整体的借代一般会是代表名族的历史和文明,或者代表名族的图腾之类的,将它运用到现代景观的设计中会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特色。局部的借代是指传统元素符号形式的局部借代。这种局部必须具有代表性,使人在看到局部之后可以很容易的联想到整体。如果传统文化以实体的形式出现时,我们可以引用它其中的一个立面,引用的这个立面必须是在整个实体中占主要的位置,而且要正对人们的视线。“借代”的符号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再现,但是它也存在很多弊端,符号的借用是的历史文脉能够还原,但是也有可能与今天的社会背景无法相适应。所以,我们要对历史文化的符号注入新的元素,利用新的素材凸显传统符号的历史文化特性。
2.1.2 改造
社会的不断发展,致使人们对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景观逐渐失去了兴趣,因此产生了新的景观。所以我们需要添加一些符号,通过变现或分裂来表现传统文化,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符号不仅继承了传统,同时又和现代社会相联系,设计具有历史文脉的符号需要融入现代的设计思想。通过将形体简单化、抽象化,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夸张变形也是改成传统符号的方法,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传统景观的符号加以变形和夸张,使其产生震撼性的视觉效果。重组是一些不同的景观符号,按照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随机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新的体系,具有了新的含义。
2.1.3 创新
创新是指我们在设计符号时,需要奖不同的文化符号相结合,要以新的形式设计新的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就要将传统的景观元素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其历史文脉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的景观符号。现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传统景观元素不仅使得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继承,同时也发展了传统的景观。历史文脉可以以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也能以它们的组合的形式出现。在一般将情况下这四个要素所以景观设计中文脉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景观建筑形式上,可以应用在景观平面规划上还可以景观雕塑的形式上等,的方式来表现。
2.1.4 文脉元素的特色强化
景观设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地域文化特色的保留以及对传统元素的演变和发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对我们的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等历史文脉进行强调。突出历史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内涵。通过适当的艺术手法,恰当的将景观融入进去,使得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成为一体。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应该更加注重人类的和谐发展,要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所以,我们在设计景观元素的时候,要在继承古人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的背景、生活方式,要将现代景观设计素材加以结合,体现出时代感。如果对传统盲目的搬用就不会有进步,历史文脉也不会有发展,不同的时代应该留下不同的符号。
2.2 需要注意的问题
2.2.1 历史文脉的应用尺度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怎样突出城市特色,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历史文脉,合理御用历史文脉,掌握合理的尺度,综合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来设计城市景观,同时要以人为本,站在人类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考虑,不仅要将古人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还要符合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要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地域特色,就要运用现代的景观设计的元素结合传统的文化思想。目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国家发展处于转型期时,我们要正确看待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继承并发展历史文脉。
2.2.2 景观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传统景观设计也将这个理念运用其中,虽然我国古代园林景观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枷锁,在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后,传统的园林设计理论很难与当前的社会相适应。在景观设计中,“传统”并非是效仿、重复,而是意识、文化中所体现出的精神、风格、韵律的凝聚。现在主义风格是冲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他是根植于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因此,吸收传统文化风格特别有利于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的改变与发展。我国景观设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吸取西方的艺术文化、艺术手法,将中国的古典美学特征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但是如果只是硬生生额将中国古典形式美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而不加融汇贯通,这就难以达到发展中国现代艺术景观设计的目的,这绝对是不可取的。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上的设计,盲目的效仿西方或重复中国古典,照搬照用,导致现在的城市景观模式统一,缺乏特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滨河景观带;景观规划;景观设计
景观带在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市民休闲、娱乐、锻炼、交往等日常生活良好的场所。本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借鉴国内外有关综合性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究了辽宁普兰市鞍子河规划及景观设计技术措施。
1概况
辽宁普兰市鞍子河景观带贯穿于城区东西发展轴,全长7000m,平均宽度60m。沿岸已有及正在建设的项目有:老店街地段改造,亿城御景湾,西班牙印象等。景观带的设计需要充分挖掘普兰市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全力打造一个及景观、旅游、休闲人文、生态、防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海、滨河公园。景观带设计内容包括道路设计、绿化设计、水体设计、盐地改造设计等。设计步骤为:景观构思――景观规划――方案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本文只探讨规划和设计,重点放在景观设计上。鞍子河景观带鸟瞰图见图1所示
2景观规划
整个景观带分为“一曲五韵”、“一河五带”将鞍子河全程分为五个景观带:千年孕育、吐叶萌芽、开支展业、花开千年、莲开结果。景观规划图2所示:
1)千年孕育――鞍子河畔,郊野闲欢:结合场地原有的生态基底,设计运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提升成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大公园,保留滨水带的芦苇、白茅、狗尾草等乡土种群,另外,针对普兰店冬季色彩平淡,少视觉亮点等问题,特设计“古莲生态岛”,寓意古莲孕育的过程。
2)吐叶萌芽――老城新意,源之文蕴:①设计利用河道内现有水草淤泥,稍作改造,变为人工湿地,沿河岸四周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可淹没的大台阶、休闲平台和水上栈道。②为保证重要节点枯水期水量丰沛,特分段设计了蓄水造景的跌水大坝,另设多出40公分高的景观溪涧小矮坝,分段截流形成小的蓄水塘。
3)开支展业――亲水之滨,欢庆连欣:设计清除场地内现有的盐碱淤泥,在河道内重设可淹没的亲水休闲散步道,打破人与河的隔离。
4)花开千年――水上莲城,价值连城:①设计打破原有的硬质堤坝,顺势结合轻轨造一含苞待放的水上莲花――水上莲城。②景观细部也处处体现“水上莲城“概念,几何抽象化的莲图案结合了休闲平台、广场、水上漂浮种植槽、连桥、景观大树阵等。③拓宽的亲水开放空间、景观化的防洪设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5)莲开结果――滨海休闲,莲开千年:漂浮的古莲子种植箱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利用潮涨潮落来变换景观,更不受盐碱地的影响。
3鞍子河景观带景观具体设计
3.1道路设计
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沿河两岸都有自行车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使本区成为城市居民安全可达性都很好的场所。木栈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湿地,使得河道胜似公园,成为漫步者的天堂。道路设计规划图见图3所示:
1)散步道(自行车):东西向环线布局,为曲线林荫步道,同时也是视线观景通道,散步道结合地形、浅谈、草坡和水面等蜿蜒起伏,随空间的移换而收放自如,重点突出空间的营造和感官的不同体验。
2)河底折线栈道:由木栈道和钢板构成,穿越于湿地和滩岛之间,形式与材料的对比,空间的穿越,它连接多个景观节点,使步行其上的人获得独特的体验。
3)探险路网:没有设置固定的路网,只随地形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地块主要分布在河流浅谈、沙地和密林草地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合人的喜好而综合考虑。
4)滨河休闲散步道:与自然而多变岸线相结合,营构一条栈桥式休闲步道,紧邻河岸,体验变化多样的河岸景观和生物群落。
5)滨海休闲散步道:路网主要以几条几何曲线的大波浪穿插结合,联络各个主题不一的娱乐节点总体上考量与海的大尺度和谐,以营造出空旷、大气的氛围,交通流线较方便、自由,可谓四通八达的游览路径。
3.2绿化设计
绿化以水系和树林为基质,提供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利用植物围合空间为人们提供生动的户外休闲空间。同时通过连续的滨河步道和自行车环路构成线性植物景观廊道。
3.2.1植物配置原则
以保留和保护原有植物为主要原则,优先选用乡土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对场地进行梳理,增加耐碱水生植物和抵抗能强的树种。在植物选择上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普兰店的气候特点,配置上着重考虑冬季景观,在常绿树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观干、观果植物增加冬季园林景致变化。绿环设计规划图见图4所示:
1)景观美化与时序动态原则:注重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注重植物景观构成要素的单体与群体效果,利用植物色彩、质感、形状,以及味道的变化来创造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植物在时序景观上的变化。
2)文化内涵和经济原则:植物配置、绿化造型应展现普兰店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精神内涵。以低维护和少成本的原则,选用耐修剪和好养护的植物品种,同时将果树和经济作物引入景观造景中,兼顾自然美观与经济型。
3.2.2种植规划
1)郊野生态恢复带:通过设计手法和植物种植创造出滨河特有的芦苇、草滩、蒲翠花语和原始柳林的天然秀美景观。乔木有落羽杉、金丝柳、水杉、枫杨等,灌木有木芙蓉、紫藤、女贞、冬青等,地被有爬山虎、玉簪、桔梗马、蛇莓等,水生有荷花、水蜡烛、千屈菜、芦苇等。
2)老城记忆改造带:模块化的种植,追求天然生态、简约的景观效果,将人的视线引入工业记忆园中,看不尽郁郁葱葱数不尽的繁华翠景。乔木有水杉、合欢、厚朴、构树等,灌木有紫叶小劈、金叶女贞、南天竺、西府海棠等,地被有金边景带、萱草、须芒草、马等,水生有荷花、香蒲、芦苇、水葱等。
3)新城开发提升带:乡土树种与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布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景景宜人的美好景观。乔木有榆树、枫杨、紫穗槐、水杉等,灌木有迎春、木槿、金叶女贞、锦熟黄杨等,地被有铺地柏、狗尾草、大油芒、银边草等,水生有荷花、香蒲、黄花鸢尾、水葱等。
4)水上莲城滨水带:以大面积的荷花和水生植物来营造诗情画意般的心灵共鸣。注重人水和谐,突出现代、大气的景观效果。乔木有法国梧桐、银杏、合欢、香柏等,灌木有月季、紫叶李、金叶女贞、锦熟黄杨等,地被有红花酢浆草、鼠尾草、大花马齿苋、细叶芒等,水生荷花、千屈菜、黄菖蒲、再立花等。
5)莲开千年滨海带:以趣味化树阵、规划化排列种植方式为主,挑选耐盐碱植物和树型挺拔的油松、银杏、国槐等相互搭配,营造出一个视野开阔、景观迷人的海滨与了景观区。乔木有油松、银杏、国槐、复叶槭等,灌木有海滨木槿、女贞、金叶连翘、月季等,地被有铺地柏、小檗、金边景带、萱草等,水生有千屈菜、黄花鸢尾、水蓼、芦苇等。
3.3水体设计
河道拉直后径流速度加快,将导致下游地区大量的沉积和淤塞,筑坝、改道使河岸的地下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也随之下降。河道设计效果图参见图5。
生态驳岸是指“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还对水文、生物过程有一定的促进功能。
1)亲水平台(可淹没):利用原有硬质护坡,结合内河设计亲水平台,阶梯式的休闲平台可随着雨季和干枯季的水位变化而满足不同需求,无论是丰水期还是干枯期,水木台都可以提供游人一个亲近水体、观鱼戏水,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2)亲水式大台阶(可淹没)弱化城市与河道的硬线条,拉近城市与鞍子河之间的距离感,让鞍子河与周边用地更加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即可观大河向东流之磅礴,又可守小河潺潺之恬静。
3)跌落花阶(组合堤坝):用丰富的植物台阶弱化原有的硬质堤坝,减少硬质护坡给人的生硬感,突出生态、自然,找回丢失的人性化设计。
4)水上木栈道(可淹没):强化河道两侧互动联系,既结合原有滩涂,在河道内,在滩涂上结合设计可淹没栈道,丰富空间体验,提升环境氛围,是适应水位高差变化,提供休闲的号去处。
4结束语
关键词:景观; 特色; 文化; 品位
Abstract:In this paper, Guiy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from the overall planning, detailed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n four levels to shape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method was designed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play their own advantages, the local mining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re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with the image of integration, the formation of a certain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to enhance the urban quality.
Keywords: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grade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36-03
1前言
桂阳县城位于湖南郴州市西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近年来,桂阳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目前,桂阳已成为郴-资-桂一体化的重要一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的建设,桂阳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更加明显。为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绿城和文化旅游新城”目标以及“二四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努力将桂阳建设成为郴州市域次中心和湘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这给县城建设和景观特色塑造以及县城品提升位,桂阳新形象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挖掘特色、保护特色、发展特色是我们研究县城景观艺术设计和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目前县城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环境景观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目前的环境景观设计者大多是规划,建筑、地理环境等专业的人才,他们对县城的历史文化研究太少,对环境景观的整体把握和细部刻画不够,设计的成果缺乏地方特色。
二是景观建设的品位不高。精品不多,粗放型发展,贪大求全。尤其是一些开发商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只注重房屋建设,不注重环境景观的建设和配套,造成有些城市景观单调、乏味,缺乏品位。再者,建成的一些景点由于监管不到位,破坏性也比较严重。
三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财政政策对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比重不大,造成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得不到实现。通过市场手段建设公共设施,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造成开发地区的开发强度过大,设施配套不全,环境景观效果较差。
四是环境的整体效果不佳。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造成绿化少,硬化多;树木少,建筑多;城市大,环境差。
五是重近期效果轻长远目标。目前的一些项目建设没有从整个城市的环境景观出发,只注重近期效果,缺乏历史文化的内涵,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六是规划执法不严。一些建设单位和开发商为了追求低投入、高回报,随意改变设计图纸,先造成事实违法,再接受规划部门的罚款处理,致使一些美好的蓝图不能变成现实。
3县城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必须要把城市景观艺术看成最易于人民生活、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县城建设成一座“能用、好用、耐用”的城市,而且还要把它建设成为一座“能看、好看、耐看”的城市,坚持“顺应自然、整体设计、尊重历史、发挥特色、分期实施、长期完善”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理念,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规划管理等四个层面全面塑造县城景观特色。
3.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镇景观特色的塑造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指对影响城市总体形象的关键因素及城市开放空间的结构,所进行的统筹与总体安排。为了突出县城景观特色,应该按照舒适性原则、城市审美原则、生态环境原则、因借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景观资源潜力、延续城市文脉,构建县城景观总体框架。
一是从大生态、大环境的角度出发,通盘考虑县城周围环境。保护好县城规划建成区周边的山体植被,把东部的东塔岭、珍珠山,南部的马鞍岭,西部的宝岭,北部的万宝山等山体建成为县城的生态保护圈,改善县城的大环境,体现山地城镇和生态城镇的特色。
二是贯彻“开敞空间优先”的用地布局原则,突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依山傍水的城镇风貌。使规划建设区形成“四面”“八线”“多点”的绿化景观格局。
1) “四面”。即建设四大公园。将东面的东塔公园建成以突出历史古迹为主的综合性游憩公园,东北面的塔背水库建成突出水上娱乐特色,建设成为水上公园,南面的新澄建成突出山林野趣,为居民提供闲场所,西部的宝岭建成突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人防与体闲娱乐相结合的场所。
2)“四线”。即四横四纵的道路绿化网络。规划要求横向的舂陵大道、欧阳海大道、向阳路、城南路,与纵向的珍珠大道、金叶路、迎宾路、蔡伦路、环城西路两侧建筑均应按规划要求退让道路红线,人行道两侧布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适生性花草树木,在人行道比较宽敞的路段要求在人行道上建设花池,确保道路绿地率达到20%-30%的目标。
3)多点――把景观深入到城市居民区和整个社区,建设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绿地、公共建筑院落绿化景观。如建设金叶广场、“八字塘”游园、蔡伦广场等绿化景点。
三是把城市广场与文化体育中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娱乐中心结合,建成易识别且具有桂阳地方个性的节点景观。如把欧阳海广场结合新四大家机关大院布置,形成集体闲、集会、纪念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在城市中心区把蔡伦广场与商业步行街有机结合,突出商业的文化氛围;在郴州方向来县城入口处规划一个入口广场,修通南面厦蓉高速公路互与县城的桂阳大道,打造县城入口形象,美化亮化县城的主要门户,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
四是充分挖掘桂阳的历史文化,延续古城风貌,建设一批具有桂阳地方文化底蕴环境景观。一方面坚持贯彻开发新区,保护旧城的原则,强化十字街和七里街两大古街区的保护,协调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对旧城区的改建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实行成片改造,避免零星插建。另一方面要强力推进“桂阳文化园”建设,以桂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原型,集中建设和恢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充分展示桂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弘扬蔡伦文化、赵子龙气节、欧阳海精神。再者是要建设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提升县城的文化氛围。以展览馆、影剧院、文化宫、体育场等重要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3.2详细规划阶段城镇景观特色的塑造
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城市景观专项规划。它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城市景观的功能特点、设施等景观的具体内容,对重点景观项目进行深化和直接设计,保障城市景观与城市大环境协调发展。在规划时要充分利用艺术手法,整体把握各类景点、景区的特色、巧妙布置景观设施、仔细推敲空间尺度、精心设计环境小品,美化亮化城市形象。
一是要严格控制城市天际轮廓线,精心设计街道广场景观。
1)天际轮廓线是城镇景观潜在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城镇主要艺术形象的重笔。桂阳县城的天际轮廓线控制要在注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前提下,把建筑融入桂阳城镇的大环境中。如在欧阳海广场周边中高层建筑的布局和控制时,要在注重突出城市中心的前提下,保护视线走廊、显现周围山体;在东塔公园周围的建筑控制时,尽量以点式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保护山体轮廓线,把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在街景设计时整体把握街道空间的收放和建筑的高度,使临街建筑依山就势,跌宕起伏,街景有节奏,有韵律,有强烈的空间序列感。
2)街景是一种线性景观,良好的街景实际上是一支悠扬甜美的音乐,它应该抑扬顿挫,有委婉有,有独奏有交响,有和声有咏叹,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有自己的主旋律,这样的音乐才能既丰富又不凌乱,主旋律就是街景的基本风格,自身特色。所以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处理好风格与变化的关系,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寻规律。其次要充分利用易于造型的绿化、有文化品味的雕塑小品、有艺术设计的街头灯具、能够渲染气氛和勾勒造型的灯具、休闲设施、水景造型、街区灯光标志等来塑造街道景观特色。要以迎宾路、欧阳海路改造提质为重点,全面提升街景的文化品位,形成县城建设管理的样榜街。同时,注重各街道相互之间的协调,形成县城别具一格的线性景观。
3)城市广场被喻为城市的客厅,可见城市广场在城镇景观建设中至关重要。桂阳在广场的规划建设上要注重现代功能与历史文化、布局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巧妙融合。如在“四大家”新办公大院配套建欧阳海广场,弘扬烈士精神,提高广场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场的地域性,为市民休闲、娱乐、集会提供场所。在十字街旧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开敞空间。另外其它广场建设要以规模小、分布广、设计妙为原则,把小广场深入到城市居民区和整个社区,融入到市民的社会生活,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的休憩场所,让市民充分享受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合理进行建筑布局,围合和创造开敞空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成果,不仅要在艺术手法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地形地貌,创造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体现一定地域文化的环境景观。
1)桂阳县城内低丘岗地较多,在进行建筑布置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形成城镇特有的建筑群景观;要依山就势尽可能将建筑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使建筑之间错落有致。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投资。
2)要加强现状调查,对一些文物古迹、古树名木或富有特色的山头、水体、石休、树林合理利用,融入城市公共绿地和市民广场之中。
3)要重点进行竖向设计,尽可能减少挡土墙,多用土质护坡,并进行绿化。如果必须建档土墙,则必须对档土墙进行垂直绿化和美化。
4)要创造城镇开敞空间和公共空间,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场所。如在居住区规划时,要充分利用建筑的围合,创造出宜人的庭院空间,结合地形利用建筑群的围合,在小区中央创造较大的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陶冶情操、娱乐放松的场所,提升小区建设的环境品位。另外,在临街建筑布置时,要打破单调的直线型布局,使建筑形成有进有退的锯齿形布局,扩大开敞空间,融合内外空间。
三是要强调以人为本,加强静态设施的精心布置。
城镇不但要有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而且要让居民充分利用和享受这些空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打破大草坪的做法,要以种植大树和常绿树为主,在建造绿地时要预留供市民休息、滞留的场所,要让景色不但可观,而且要可亲。在具体布置时,要增加适宜的硬质铺地面积,增设建筑小品和环境小品及健身休闲设施,完善景观设施,让居民增强对空间的领域感和认同感。
四是要加大力度,增加投资进行县城的美化亮化工作。结合道路和重要的建筑及景点合理设计亮化方案,创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县城亮化格局,并提出实施亮化的具体计划、步骤、措施,近期要以迎宾路、欧阳海大道改造提质带动县城亮化工作上档次、上台阶。
3.3建筑设计阶段城镇景观特色的塑造
建筑设计阶段是对局部建筑或某一单体建筑进行具体的建筑方案设计,它对城市景观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这一阶段一定要在所设计区域的城市详细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把握与相邻区域和建筑的关系,把新设计的建筑融入其特定环境当中,做到风格统一、整体协调、过渡自然;其次要精雕细刻,整体把握建筑造型,重点刻画建筑细部,把一些具有民居特色的符号灵活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一是建筑要体现地方化特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是反映一个城镇文化品位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为创造出具有桂阳地方特色的建筑景观,必须对县城的建筑特色进行定位,即建筑设计要有民族味、地方味,要研究桂阳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风俗民情,创造出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相结合,地方建筑与外来建筑相结合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不论是一条街,一条路或一个组团,还是零星房屋建设都要依据这一城镇建筑特色原则进行设计。
二是建筑细部的地方性、适用性、美观性。为使建筑形体更加丰富,我们要注重利用具有桂阳地方特色的“窗眉”、“飞檐”、“线条”等元素进行建筑细部刻划;利用窗套把推拉玻璃安装在外侧,防盗网安装在内侧的方法,美观建筑外形等。
三是在旧城改造时,应注重新老建筑的协调。桂阳是一座古城,有很多建筑值得保护,在十字街及七里街两大古街保护区内进行局部改造时,新建建筑要服从于现有的老建筑,使新老建筑风格、造型、色彩等方面相互协调统一。
3.4规划管理阶段对城镇景观的全面监督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小城镇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为使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我们要正确运用规划管理的行政机制、法律机制、财政机制和经济机制,要以法律机制为核心,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同时要因地制宜,灵活处理,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做好、做实城市景观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要认真组织编制县城景观专项规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手法,深入研究县情县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桂阳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蓝图。
二是要建立规划评审制度,强化规划委员会的作用。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方案和建筑方案进行评审,并把设计成果向市民公示,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扩大规划设计的参与层面,增加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可性性。
三是要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坚持“一张图纸、一套程序、一支笔”审批,对不符合环境景观规划的,侵占道路、绿地、管线工程、高压走廊等公共用地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四是要建立项目跟踪管理制度,由结果管理转向全程管理。要建立专门的规划执法队伍,对县城的建筑、道路、绿化、景点、配套设施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建筑的立面、造型、色彩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不符合城市景观规划和影响城市景观的问题,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的矛盾,使规划实施不走样。
五是要严格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在竣工验收中进一步核实规划实施情况,督促业主单位按照规划蓝图如质如量完成主体工程和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不按照规划实施、影响城市景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验收发证。
4结语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城镇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精华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小城镇数量众多,且有地域经济、文化民俗、历史风情等方面的差异。象桂阳这些先天自然条件不是很优越的小城镇,应该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塑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城镇景观特色,提升城镇品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活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郴州市规划设计院.桂阳县城总体规划2005-2015.
[2] 梁高峰回路转等人.自然,绿色,节带,城市规划,2001,6.
[3] 张正先.开拓创新,精心规划,塑造生态城市特色,湖南城市规划,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