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课程建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讲话中强调,要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两方面的改革如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要真正实现教学一流、科研一流的“双一流”;不能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代替全体学生的培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分层分类、百花齐放,既不要以1%的课程面向99%的受众,也不要变成大校名校的课程超市,还应以学校为主体开展规范有序的学分认定,趋利避害,发挥优势,教育+互联网,以互联网达成教育的目的。
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视员张爱龙在会上就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部署了下一阶段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点工作。他指出,在信息化技术加速与教育教学理念融合,重构高等教育教学生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向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泛在化变革的背景下,新时期课程建设应用与共享、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创新、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建设等,成为我们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教育部致力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我国教育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教司密切关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态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稳步推进中得到快速发展,在课程挖掘和制作、平台课程建设、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于今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的设想,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意见》强调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三项原则,提出七大重点任务,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建好,就是要建好课程、建好平台、建好机制;用好,强调“应用驱动,建以致用”,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管好,就是要管好课程、管好平台、管好安全、管好服务。
张爱龙进一步解读《意见》指出:第一,要进一步明确目的。开展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优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不能忽视课程本身,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技术应用、上线课程数量和用课人数上,时刻要牢记教育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鼓励创新是重点。由于美国和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慕课的发展途径也不尽相同。如果简单效仿美国慕课的发展途径改革中国的教育教学,或者用美国慕课的发展预测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未来,都是曲解了我们利用慕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本意。借力慕课,绝不“唯慕课论”,鼓励符合国情的自主建设、建以致用、创新多种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才是《意见》的本意。第三,观念转变要先行。《意见》特别强调“高校领导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第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是关键。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创新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第五,应用驱动、建以致用是基本要求。《意见》鼓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扎实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第六,示范引领,推进落实。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高校和一批专家学者在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将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典型经验,积极加以宣传和推广。
张爱龙还指出,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应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着重推动解决“认识”“动力”“技术”问题。他重申了林蕙青副部长在“东西部课程共享联盟”会议上提出的几点意见:一要进一步提
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二要进一步明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目标。三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四要着力推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他还向参与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高校和课程平台再次强调了保障课程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内容安全和教学过程安全)问题,要求各方严格依照《意见》要求,认真履行各自的主体责任。
杨祥代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通报了相关工作进展。截至2015年11月17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992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课程2 714门,爱课程网首页面浏览量累计98亿次,课程页面浏览量(PV)累计为2.43亿次,网上评论230万条,爱课程网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目前,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著;三级课程应用体系初具规模,运行顺畅;形成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和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还将在推进国家开放课程项目成果持续建设与应用、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在线开放课程校际共享和学分认定机制、以公共服务平台为窗口,稳步探索“走出去”,提高在线开放课程国际影响力方面发力,打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服务生态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王怀民少将、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复旦大学原副校长陆P教授也分别围绕研讨会主题作大会报告。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值分析;教材建设;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门,对稳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精品课程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很大的距离。
本文分析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应具有的特性,探讨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数学精品课程的科学特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精品课程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科学组合。
(二)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通常包括几个完整的系统,即数学理论基本体系、数学方法体系和实例应用体系。精品课程除了要考虑各学科对数学需求的共性问题,还应兼顾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三)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公共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学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开放性问题。
(四)精品课程应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性
公共数学的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提供了解学科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
(五)精品课程应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是精品课程评审的三个原则。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六)精品课程应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成果
精品课程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作为精品课程的具体实践,必须使用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教学媒介,如教材、网络资源等。
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几年,陆续产生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累计已达1.5万余门。诚然,这1万多门课程中不乏真正的精品,但其中也有不少课程与“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根据作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申报轻建设
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申报从学校、职能部门到申报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当申报成功之后,学校和职能部门对课程的建设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对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远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不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有些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立即删除掉某些原创性或高质量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不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三)精品课程网站功能较弱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限,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还较弱,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及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
(四)经费支持不足
尽管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有好几万元,但若真正对课程进行全面建设,这些经费还是稍显不足。
三、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建设的实践
2015年底,数值分析被评为校第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前,课程组已在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一)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考虑到几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背景和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熟悉数学软件和编程,动手能力不强,课程组通过集体研讨和专题讲座形式,将数值分析的师资培训与数学建模研讨相结合,学习数学软件和编程,了解计算方法的各种应用,提高任课教师的动手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
课程组不仅编写、制作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才学资源,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签订数值分析教材出版合同,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8月正式出版。
(三)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课程组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数学建模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0项,其中5项被报送全国一等奖。课程组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正式签订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课程组负责其中的矩阵算法的研究与编程。
四、笛Ь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原因在于存在两个技术难题:(1)如何在网页中便捷地录入公式和绘制图表;(2)如何实现辅导答疑时的即时通讯。这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式和图形的网页在线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为在线辅导答疑和讨论在技术上彻底扫清了障碍。
(二)在精品数学课中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态度与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显然,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前提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在筹建公共数学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试行发展性评价机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2]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9-71.
[5]李天昕.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6]温少芳,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9):62-63.
[7]高田钦.大学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2):32-36.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本文探讨了《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点。
关键词:
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
在线开放课程是指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在网络上传播的、免费为任何能够上网的人提供的、来自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是商业的语言,知晓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报告,提供单位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需的会计信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职业品格;培养学生努力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1)课前预习
请学生课前预习30—50分钟,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预习下次课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和疑惑参加在线课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线讲解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工作,在线讲解内容安排如表1:
(3)课后答疑
在校园网设置学生讨论区,每一在线授课之后,定时查看学生讨论区帖子中提出的问题,并同时给以解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形成了一个课堂之外的学习氛围;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考核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作业、出勤、参加问题讨论的情况等。
(5)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60%。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本课程的考试由课程组命题。考试的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的类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业务题等。在一份试卷中各类题型的分数比例为:名词解释15%、单项选择题15%、多项选择题10%、判断题10%、综合业务题50%。
三、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传统的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灵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会计实物教学法
会计实物教学法就是采用会计工作中的账簿、票据等实物,一边演示一边给学生讲解,如:银行进账单的填写,见表2,使学生非常直观的就理解和接受了教学内容。
(2)讨论教学法
如:讨论题:王力是某公司的总裁,他准备向工商银行申请一笔100万元的贷款,银行要求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王力告诉会计提供给银行资产负债表,其他的财务报表不提供,请学生讨论王力不提供其他的财务报表这一行为合理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就能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老师通过对图的讲解分析,学生很快就能反映出会计分录的编制和应记入的账户。
四、保障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基础会计在线课程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好《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公开课制度》等制度,使本课程的建设具有规范化、制度化。
2.研讨与交流,过程保障
团队教师定期相互交流讲课体会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制作课件;将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如:营改增的内容);讨论今后本课程的发展思路。将《关于立项建设本科高校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工作纳入教学活动的日程。
3.加大投入,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投资《基础会计》在线课程网站的建设。做好在线教育平台和课程的更新、监管、运行和维护工作,实现规范化、正常化运行,使之课程建设程度和使用效果不断提高。
五、结语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国家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
[关键词]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印尼语;视听说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9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8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备元素并引发院校教学的重大变革。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衡量高校校园网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为,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手段相比,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具有信息输出量大、资源共享性强、时间空间灵活、表现形式多样、视听训练易操作、学习主体性明确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到目前为止,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显示,目前已建成的非通用语网络课程有:延边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朝鲜一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广西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越南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老挝语;云南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泰语;大连外国语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韩国语综合课;对外经贸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意大利语经贸谈判与口译。
然而,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608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上述7门优秀的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偏低,从中也折射出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正是对该紧迫性的一种回应。它以极少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仅仅依靠非通用语教师自身的力量,初步实现了建设“集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助教、助学型课程网站”的目标。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要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网络平台。
1.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名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与所属院校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一般选择积淀深厚、特色明显并符合本专业发展定位的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周期,还能充分展示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争取校内外政策和资金扶持,朝着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2.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制作和获取数字化的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教师们早已习惯于利用计算机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DV拍摄授课视频,上互联网下载各类非通用语教学资源等。但仅有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不够的。网络课程要求将这些教学资源直观化、系统化并使之互为补充,以便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3.网络平台
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一定的网络教学平台。当前,各高校都引进或开发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Kingosoft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广西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现成的平台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建设、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课程与本校其他网络课程统一起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在建设网络课程前,要认真学习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说明,读懂平台需求,从而着手准备教学资源。
如果所在高校没有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或是教学平台不够理想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魔灯(Moodle)或萨开(Sakai)等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对于部分非通用语而言,要利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首先要克服字体编码问题。高校信息化部门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为了个别网络课程去修改平台的底层架构。而免费的魔灯平台就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但需要自己去修改并搭建平台。目前魔灯2.6平台全面采用UTF-8编码,还提供119种语言的语言包,基本避免了文字输入和显示乱码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的构成
网络课程的构成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联系。理论上讲,各高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设计需求,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类型的课程。外语非通用语教师要主动参与平台的建设和开发,积极提出需求(如,字体编码支持、实时教学、在线测试、在线录音等等),让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满足本专业网络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 SYB网络课程 课程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平台来组织、管理教学,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新任务。目前国内外可以用于实施网络教学的软件平台产品很多,其中比较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有WebCT、Blackboard、Virtual-U、LearningSpace、Moodle等。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拥有美国近50%的市场份额,在我国也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Bb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以Bb平台为代表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SYB网络课程建设目标
SYB是Start Your Business的缩写,含义为“创办你的企业”,是SIYB体系中的四大项目模块之一,该体系是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积极倡导的专门为创业者、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社会化创业全程扶持指导体系,目的是以创业促进就业。在高校中引入SYB课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Bb平台建设该课程的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四个。
1.进一步实现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Bb平台实现了传统课堂在时空上的延伸,使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习者共同控制之下,学习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帮助学习者借助学习方式的转型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
2.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网上协作、反馈评价、课程总结、课程延伸等环节,每个学习者都应该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入教师设置的情境。在Bb平台上,学习者将通过分组、小组内分工,以及讨论板、虚拟教室等形式的小组内讨论,交流不同观点,实现协作学习。
3.实现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教师可以利用此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越性,结合自身的研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同时能用运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质量跟踪和分析,可以实现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4.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方便教师在线管理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课程、布置作业、设计测验、随时发起讨论和追踪学习者学习情况等。此外,Bb平台还可以备份教学内容,同时为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SYB网络课程具体实现
我校有500余门课程使用Bb平台,不同课程有自己的栏目设置风格,但一般而言,每门课程都包含了4大独立的功能模块。
1.内容资源管理
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本门SYB网络课程中,设置了通知、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模块(见图1),可以课程的各类通知,教学课件,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为学生的预习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在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信息对称,使学生能结合教学安排与自己的情况,为课程学习制订学习计划。
2.在线交流功能
可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本门SYB网络课程提供了协作虚拟课堂、自定义小组及讨论版等交流工具。
3.考核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得到综合测试分数。本门SYB网络课程在教学效果模块设置了“我的成绩”功能。
4.系统管理功能
主要包括可方便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他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本门SYB网络课程通过控制面板的测验板块收集学生交流情况。利用题库管理器创建关于每期讨论的要点题库;利用测验管理器生成每节课的测验题目;定期利用在线成绩簿查看学生对于交流要点的掌握情况,并就有关情况进行反馈与交流。
三、SYB网络课程使用情况分析
1.使用对象
南通大学2011年SYB培训课程全体学员。
2.研究方式
通过对研究对象发放“Bb网络教学平台在SYB课程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总调查人数30人。随机选取5个学生针对Bb平台在SYB课程中的使用与评价进行了解。
3.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接受调查的30名学生中,19人为男性(63.33%),11人为女性(36.67%)。网络使用频率为66.67%学生每周上网4次以上,30%的学生每周上网1―3次,只有3.33%的学生几乎不上网。
(2)网络课程使用情况。被调查的30位学生中,有22位学生(73.33%)在SYB课程学习过程中使用过了Bb平台,8位学生(26.67%)没有使用Bb平台。对没有使用Bb平台的学生询问具体原因发现,有62.5%的学生因为学习习惯而不使用Bb平台,有37.5%的学生因为效果不大而未使用Bb平台。
(3)Bb平台使用需求分析。本研究将Bb平台10种主要功能请参与调查的同学按自己的需要程度排序,每位同学最多选3项,结果显示排序为:多媒体课件、通知公告、教学视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师信息、拓展资源、在线题库、电子邮件、在线聊天。
四、SYB网络课程使用体会
通过此次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SYB课程的创建和使用,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SYB网络课程是创业教育与Bb平台的有效结合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其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敢于迎接挑战、坚毅果敢的创业精神,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YB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将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给创业者以信心,帮助创业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网络教学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的教育与学习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Bb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创造出一种自主控制的学习环境,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缺陷,同时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促进同行交流,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网络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在于了解Bb平台
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认真分析课程特点。如SYB课程主要特点是互动教学,在于实现师生、生生的交互。为学生建立学缘关联也很重要,所以了解Bb平台提供的讨论区工具非常适合解决该问题。
3.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
建构主义思想已成为教学的主流思想,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逐步得到加强。网络课程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能够自主的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掌握所需知识。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更加高效地获取知识。
4.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树立持久战意识
网络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与维护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课程的建设,教学需求的变化,师生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SYB培训学员的每日质量跟踪调查问卷和网上考核等可为今后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证数据和参考意见。对于课程的使用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因此,课程的建设需要不断地重复“分析―建设―维护”的过程,不断完善网络课程的建设,才能保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满足师生对于网络课程的教学需求。否则,网络课程只能是一个静态的死网站,不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69-170.
[2]曹福凯,沈宏,赵震红.利用BB平台搭建网络课程的思考[J].科技纵横,2009,(6):184-185.
[3]熊彦,陈怡.教学平台在地方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2-34.
[4]胡万鹏,郑向颐.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重点课程建设[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6):125-128.
[5]何敏媚,洪宝林,曾光,满晓炜,洪学智.大学生BB平台应用情况分析―以卫生经济课程为例[J].中医教育ECM,2011,(5):40-42.
[6]李洪涛.基于教学管理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及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硕士学位论文].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基金项目:
1.南通大学2010年度校级教学技术研究课题《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SYB为例》.
关键词:电气设备;在线监测;诊断技术;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86-01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的安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电量需求日益增大,电网超负荷运转,再加上电网设备自身的绝缘老化、局部放电以及电网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故障甚至会导致电网经常大面积停电。为了预防这类停电事故的发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电气设备绝缘进行在线监测,对可能存在的故障进行诊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使之真正成为防止电网事故大面积停电的重要防线[1-3]。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受到重视,国家“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等重点建设高校,多数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此课程。
从2012年以来,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扩大到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设的“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课程作为硕士电气工程专业基础大平台课程,是面向“085工程”教学改革的新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电力系统的状态维修提供技术基础,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十分重要。
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涉及到电气绝缘、高电压技术、传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诸多领域。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检测与状态维修,是实现设备预知性维修的前提,是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也是对传统的离线预防性试验的重大补充和新的发展。该课程概念多、知识面广、工程应用性强。但授课学时仅为36学时,内容多、学时少,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授知识,需要合理的课程结构,合适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内容上以监测技术为主,考虑到监测和诊断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也论述了一些常用的诊断技术和寿命预测。对相关的一些绝缘结构、绝缘劣化的基本知识也作了简单介绍,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监测的依据和目的。监测技术又以绝缘性能的监测为主,因为故障监测是电力设备的主要故障模式,同时针对不同设备的特点,论述了其它重要性能的监测,例如电机的振动监测,断路器的机械特性监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绝缘检测与故障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发展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课程中,针对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诊断技术的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设计如下,首先利用8个学时,介绍目前的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概况、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抗干扰技术、数据处理以及诊断技术;接着分别对各种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电容型设备的在线监测、避雷器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各占2学时。电力电缆的绝缘监测一直是电力系统在线监测中的难点和重点,利用4个学时对电缆绝缘劣化和诊断内容、绝缘在线监测、故障定位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对于红外技术以及电气设备红外检测与诊断技术,利用发热与温升的关系来进行不同类型的故障诊断,就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范围以及电气设备的红外诊断等内容占2学时;变压器和发电机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与这两种电气设备相关的变压器油的监测和诊断、变压器本身的绝缘劣化、局部放电、温度、含水量、绝缘寿命等以及发电机的振动监测、轴电压、转子绕组的绝缘电阻和平均温度、绝缘寿命等相关内容,安排14学时详细介绍;最后分别各用2学时来介绍高压断路器的监测与诊断、GIS绝缘故障的监测和诊断以及SF6气体泄漏的检测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发掘和课程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最新科研发展动态的前沿性以及科研方法的新颖性;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科研的培养和引导。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学习该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电压技术、高电压实验技术,这些课程理论性非常强,而“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又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而且由于特高压输电的快速发展,在线监测技术也与时俱进。只是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很难让学生领会,同时也不能了解更多前沿性的新技术。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去查资料并能够将其整理并能够把自己的个人理解加进去,通过查找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电力电缆为例,可以了解到电力电缆的类型、国内外发展的概况、常用的监测和诊断技术、存在的故障类型以及具体装置的发展情况等,既培养了学生查阅、检索文献的能力,又能够把握目前在线监测及诊断技术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离线和在线相结合
[关键词]网络课程;交互;以学习者为中心;多元化评价;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1-0090-06
一、前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特网的出现以及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第三代远程教育成为了可能。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世界各地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教学信息呈现到系统化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期间,广大网络课程设计者、授课教师以及研究者们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设计经验。中国也不例外,近十年来,网络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各类高校都积极开展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制作工作,大学校园里涌现出了一大批网络课程。不过,研究发现,虽然目前我国网络课程数量呈迅猛增长态势,学科门类也较齐全,但大量网络课程都出现了内容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现象。网络课程建设中理论脱离实践、实践缺乏经验的问题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1)教学设计重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2)文字教材搬家现象严重;(3)网络教学知识性内容多,研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少;(4)缺乏交互活动、协作学习的设计。
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美国大学一直走世界高校的前列。致力于提供优质在线教育的美国高校联盟――斯隆联盟(TheSloan Consortium)自2002年起。每年对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的质量和规模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迄今为止已发表八份调查报告(http://sloanconsortium,org/)。斯隆联盟对在线课程的界定是那些大部分(80%以上)或全部课程内容都由网络在线提供、几乎没有集中面授的课程。这八份报告显示,2001―2009年期间。美国注册过一门及以上在线课程的大学生人数,从2002年秋学期的166万(占全美注册大学生的9.6%)增加到了2009秋学期的190万(占全美注册大学生的29.3%)。历次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美国在线课程的质量可以做到和传统课程一样好,甚至比传统课程更好,而且,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在线学习是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的看法。这样的结论对全世界致力于远程教育发展的教育者和研究者而言,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不过,报告也指出,高校教师对在线教育接受度不够高和学生需要更多努力和获得知识来完成在线学习,是在线教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两大挑战。
笔者本人2003年有幸选修了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Kim E.Dooley教授开设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高级方法》(Advanced Methods of Distance Education)(简称《高级方法》),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网络学习体验。时隔七年,该课程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安排,仍让人记忆犹新。Dooley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该课程开课至今,一直得到了学生及同行教师的好评。
鉴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积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中,频频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本研究尝试以《高级方法》为例,剖析一门受到师生好评的优质网络课程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通过详细分析,总结出《高级方法》具有以下七方面的显著特征。
二、网络课程案例分析
特征一、课程选择了合适的课程管理平台
一门网络课程要想获得成功,设计者除了需要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精心组织外,设计或选择一个合适的课程管理平台至关重要,因为课程管理平台是连接远程师生最主要的桥梁。管理平台的功能完善程度,尤其在互动和评价方面,直接决定了网络课程整体效果。合适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
《高级方法》课程选择了Blackboard课程管理平台来管理教学过程。Blackboard公司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供应商,截止2006年初,Blackboard公司在全球的总用户达3700多家,世界各地有超过1200万名师生在使用该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活动。美国绝大部分高校的网络教育项目都依托该平台来管理课程。
当学习者选择注册《高级方法》课程后,该平台会为每人指定一个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课程首页后,学生们会看见一个简洁的页面,页面中央分别用鲜艳的卡通图标标有课程的七大功能板块:(1)欢迎页面;(2)课程内容;(3)交流工具;(4)课程评估;(5)课程作业;(6)学生成绩;(7)Blackboard管理平台应用指南。其中,“欢迎页面”是教师在网络上“欢迎”学生的形式,目的在于拉近远程师生距离,激发他们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课程内容”主要用于呈现主体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交流工具”、“课程评估”、“课程作业”三个板块用于告知学习者为了顺利完成课程他们需要完成哪些活动及如何完成;“学生成绩”板块用于管理学习者作业及成绩,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它查看各项作业的成绩;而“Blackboard管理平台应用指南”板块为学习者提供该平台的支持服务信息。
特征二、课程制定了完善的课程整体计划
对于如何呈现网络化的“课程内容”,中外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网络课程不应该是传统课本或讲义的简单搬家或单调的“大头像”。优质的网络课程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技术所能带来的优势,即它们能更便捷、更生动、更有效地传递教学内容。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Dooley教授利用Flash技术精心设计了一个情节串连图板(storyboard),以此来形象地展示《高级方法》课程的概貌。如图1所示,Dooley教授通过一幢漂亮的“房子”来寓意课程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房子”里包含了丰富的资源:(1)“地下室”填充的是“远程教与学的基础”模块;(2)一楼“工作室”填充的是“技术知识与技能”模块;(3)一楼“厨房”填充的是“教学设计”模块;(4)二楼“办公室”填充的是“成人学习理论’’模块;(5)二楼“书房”填充的是“行政问题”模块;(6)两个“阁楼”分别填充了“教学大纲”和“学校电子化学习中心的在线技术支持服务信息”。
点击代表“教学大纲”的“阁楼”,学习者们能看到一个长达6页的介绍课程整体计划的pdf文档。其内容包括:(1)教师信息;(2)课程概要;(3)课程目标;(4)学习所需软件;(5)教材信息;(6)作业;(7)每周教学安排;(8)各项作业具体要
求;(9)知识产权申明;和(10)残疾人条款。学习者们既可在线浏览“教学大纲”,也可以下载后查阅。完善的整体教学计划让学习者们在开展学习之前,不但对课程概貌和学习目标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对自已每周要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交作业等最关心问题心中有数。
特征三、课程安排了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房子”结构展示了课程的五大内容模块,点击任一模块,学习者又将面对更多小模块(图2),大小模块以及课程主页之间都有“前进”和“后退”的箭头相互连接,便捷的导航设计主要是为了不让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遇到迷失方向的问题。因为课程开课时间为16周,学生正式学习时间为15周,Dooley教授因此安排了15个小模块供学生学习。
在每一个小模块中,课程设计者采用多种媒体混合使用的方式来展现内容(图3),具体内容包括:(1)教材阅读内容;(2)在线教学录像配合PPT演示和可供下载的(PPT)讲义;(3)辅助教学资源(网站或可供下载的word或pfd文档);(4)作业及要求;(5)作业保存格式及上传方法。考虑到学习者看冗长的PPT演示或教学录像容易疲劳,课程在制作每一模块的PPT讲义和录像时都力求言简意赅,每一段录像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此外,每一模块都包含一些辅助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远程学习效果的时候,Dooley教授特别介绍了知名学者Thomas L,Russell教授创建的“无重大差异现象”网站,通过它,学习者不但可以知道所学理论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培养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
特征四、课程运用了操作性强的混合教学交互策略
虽然许多人对远程交互问题顾虑重重,但有学者指出,如果技术利用得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能超过传统课堂中的交互,因为远程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更多媒介来进行交互,同时时间安排上还可以更加灵活。”在《高级方法》课程中,考虑到各种技术的优缺点,Dooley教授为学习者设计多种形式的交互内容(见表1)。
此外,为了让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该课程特意安排了一项操作性强的互动内容,即要求每一个学习者在15周的课程学习中至少扮演两次学习协调者(facilitator)的角色。
该活动是这样设计的:(1)在学期之初,教师会根据选课人数和学习者基本特征(性别、种族、年龄、工作经验等)对他们进行分组,一般5-7人一组;(2)学期开始后,学习者会被告之角色扮演任务以及小组分配情况,学习者之后的学习和讨论基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每周都有一位协调者负责主持学习小模块内容,并组织讨论;(3)当学习者扮演协调者角色时,他/她需要提前学习模块内容,对其作内容概述,并且,他/她需提出2―3个相关问题来引导小组一周的讨论,内容概要和所提问题需尽早(一般在周三之前)发贴在小组的在线讨论区里;(4)小组其他成员在学习教师安排的多媒体课程内容后,针对协调者总结的内容概要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在线讨论,协调者负责管理和引导整周的在线讨论活动;(5)一周学习结束之时,协调者要对讨论与模块内容进行在线总结和点评。
不同小组之间没有严格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不同讨论区中自由地参与各种讨论。教师分派学习小组的目的除了能促进学习者的协商学习外,主要是保证每个学习者能有充分的机会扮演协调者。教师也会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但不会来控制讨论过程。
特征五、课程实践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代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远程教学设计思想的精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有显著区别(见表2),“以学习者为中心”意味着教育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动机与情感因素、发展与社会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效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及安排必须是清晰、易懂的;(2)必须考虑学习者学习和交流的特点;(3)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4)必须考虑到学习的社会性;(5)课程设计上必须是吸引人的;(6)课程必须考虑到学习者需要有意义的、及时的反馈。
《高级方法》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及安排多形式教学活动来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法。首先,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有四个显著特点:(1)网站设计美观、实用、吸引人;(2)课程内容导航系统清晰、简洁、使用方便;(3)教学计划及作业要求描述详尽、明确、有实际指导意义;(4)PPT演示和录像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其次,观看PPT内容演示与配套录像并不是学习者学习的全部。为了促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建构新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为学习者设计了大量的个人及小组活动(见特征六)。对于所有活动的评价,教师没有特定的标准答案,因此,学习者自由发挥和展现的空间非常大,其个体差异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考虑。此外,教师在收到作业后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通常一周内)给予每个学习者一对一的反馈与评价。
特征六、课程使用了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策略
课程总共包含15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都配以相应的作业。学习者在在线讨论中的表现占期末成绩的10%,每个学生每周都必须参与在线讨论,在学习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每人至少要发贴10次以上,并需要扮演两次以上学习协调者的角色。除此之外,学习者90%的成绩取决于他们在16项作业中的表现,这些作业包括:(1)书写个人教育暂学理念;(2)针对案例书写评论文;(3)完成在线学习风格/学习偏好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简短的反思/评价;(4)绘制课程设计概念图;(5)选择课程主题和学习对象;(6)编制课程目标和内容大纲;(7)设计课程破冰者/开启者主题;(8)设计课程破冰者/开启者活动;(9)设计课程交互策略;(10)设计课程考核工具;(11)设计课程传递策略;(12)设计课程图片;(13)设计课程网站;(14)罗列管理清单;(15)设计课程评估方法;(16)课程设计整体回顾。后13项作业统属于网络课程设计作业,老师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设计作品。
虽然学生的作业量比较大,但Dooley教授通过三项措施来缓解学习者面对新任务时的压力。(1)课程大纲中对每一项作业的内容及要求有详尽的描述。通过仔细阅读课程大纲,学习者就能比较清晰地知道老师对作业的预期以及自己应该如何收集、筛选及整理信息来完成各项作业。(2)在每一模块中都有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源,有些资源对学生完成作业有直接的帮助,例如,点击一个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它就具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育哲学”的概念以及如何书写教育哲学陈述。(3)通过提供以往选修过该课程的优秀学生的作业范例,来引导学生完成网络作品设计。
特征七、课程提供了全面的在线技术支持和学习支持服务
在一门质量值得认可的网络课程中,人们通常都能找到
强大的在线技术支持和学习支持服务。设计者提供全面的在线技术支持服务,是为了防止部分学习者因不熟悉远程技术或远程学习系统而产生各种顾虑及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最终学习效果。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是为了保证学习者能最大程度地体验网络学习中的便捷、高效和舒适。
在《高级方法》课程中,设计者通过两大内容安排来提供技术支持:(1)在课程的首页设有一个单独模块,是有关“Blackboard管理平台应用指南”的链接。它负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如何使用课程管理平台中各项教学功能的信息,例如,师生如何登陆具体的网络课程网站;如何上传或下载资料;需要下载或购买哪些支持软件;如何保存与传输作业;如何在线交流;如何在线考试;以及如何查看成绩等。(2)在“房子”结构的课程内容介绍图中,有一个“阁楼”连接的是德克萨斯A&M大学电子化学习中心的首页,该中心负责为全校师生提供技术咨询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遇到的计算机/网络问题。其网站上面提供了师生“常见问题”解答、在线帮助以及电话、电子邮件等技术支持信息。
为了让学习者减少对网络学习的顾虑,增强学习自信心,并将学习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高级方法》课程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课程大纲中详细说明该课程安排、课程目标、课程所需软件及如何下载的信息,以及课程使用教科书及购买信息;(2)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教学内容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偏好;(3)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辅助学习。资源;(4)为学习者提供详细的作业描述、作业要求以及设计作品范例;(5)为学习者提供多渠道的提问和交流机会;(6)为学习者提供如何管理个人电子作业以及上传作业的信息;(7)为学生提供如何查看各项作业成绩的信息。
三、思考与建议
由于学科性质、授课对象、教师教育理念、教师技术偏好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加之语言,文化、组织、技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高校开发的网络课程可能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和教学风格上差别很大。同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创造性应用,网络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趋势:首先,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高校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开放课件(如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MITOpenCourseWarc),或将很多网络课程免费地公开在YouTube、iTune、Webcast等公共媒体上(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的Webcast网站)。这意味着,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能便捷、免费地接触到异国异地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变得越来越开放;其次,随着Moodle、Sakai、Claroline等拥有开源代码协议的免费软件的流行及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呈现出了更注重学习社区和学习交互设计的特点。一定程度而言,这些新趋势意味着网络课程开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不过,国内外的诸多研究都表明,不论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在技术上取得多大的突破。网络课程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心、有力对它进行精心的设计。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中,那些得到认可的优秀作品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比如,它们通常会有引人入胜的界面设计、用户友好型的学习导航系统以及系统化的学习资源呈现;同时,它们的教学设计会突出多层面的教学交互功能的实现,以此来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后,在优质网络课程中,学习者能感受到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尤其是在答疑解惑、知识管理、技术支持等,学习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被降到最低限度。正是这些“贴心”的要素拉近了远程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打消了远程学习者的诸多技术或学习顾虑,最终能给学习者留下美好的远程学习体验。总结和分享这些要素,可能是推广先进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条捷径。
本研究试图做了一次这样的分析,以笔者亲身体验过的网络课程为例,分析了它是如何将远程教育理论很好地整合于网络教学实践之中,并总结出它作为优质课程所具有的七项特征,这七方面内容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给远程学习者做一个美观且实用的“脚手架”,让他们更便捷、更自信、更愉悦地从一个高度攀爬到另一个高度。基于以上的案例分析和思考,笔者尝试为中国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的各级院校提以下建议:
(1)网络课程不是传统课程内容简单的文字搬家,网络课程的设计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规律。也因此,国内外有大批学者专门在研究和总结这些特征和规律,将它们整合在远程教育理论中。针对日前国内很多一线老师对“网络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识不足,以及有关远程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匮乏的现状,笔者强烈建议传统院校在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初始阶段时,务必安排教师们参与相关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既要包含对教师在网络课程制作中具体操作的训练,又要包含有远程教学理论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理念方面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前期培训活动,会使之后的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事半功倍。
(2)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的创设对在线学习者成功的学习体验很重要,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国际学者广泛地认同。因此,在开始网络课程建设之前,教师们应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前端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性,要学会为在线学习者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呈现。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的创设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体现。教师们应该在这一领域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耳目一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3)网络课程中要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要突出“人”的能动性,而不是“物”的表现力。因此,网络课程一定要让学习者“动”起来,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把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交互”活动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为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交互”活动而设计更多的交互内容,如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机会,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机会,学习者与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的交互机会,学生与网络平台(界面)的交互等等。只有安排学习者充分地投入在各种“交互”活动中,网络课程的目的和结果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结语
第一,制药工程设计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具备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已经建立了课件库、试题库、参考资源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第二,制药工程设计课程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课程团队高级职称4名、中级2人,网络工程师1人,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网页制作方面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第三,制药工程设计课程还有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13年我校引进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设计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网络教学平台,它能够支撑师生之间在网络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活动。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具有支持学生辅助学习的功能,如获得所学课程相应的电子资源、向教师进行在线提问、自行完成在线测试、自主进行讨论等内容,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该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扩展,如课程信息、布置学生作业、网上进行答疑、在线完成测试,教师可以便捷地与学生进行互动环节。
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目标
第一,我们教学改革团队就是要对制药工程设计课程进行网络建设,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质量工程。最终形成内容丰富、配置优化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二,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尤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在课堂上被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的心态,逐步培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过程
制药工程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课,涉及内容丰富,知识抽象,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是新生事物,是新颖的学习环境,它能使学生改变对课堂的认识,来追求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教学材料”栏目建设
我们向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电子资源材料,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我们的信息资料体系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日历、教学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实践环节视频等。这些内容都直观展示了制药工程设计过程的方法、工艺、相关设备及其使用、生产环境等,图文并茂,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可以说,网络教学平台延伸了课堂教学,补充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材料”栏目中,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政策条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实际案例等,这些都是在制药工程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栏目建设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课后布置了作业和在线测试题;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布置了工程设计作业,这些内容使学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
(三)“研究型教学”栏目建设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特长,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项目小组成立:学生自由组合成立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人员组成大约为5-6人。学生的自由组合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各个项目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项目实施过程:教师先分配探究主题,学生自行制定探究计划,按照成果展示的要求来进行探究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不但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整合,还有安排计划好网上的答疑讨论,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探究。项目成果评价:教师要对各个项目小组及其成员进行全面评价。小组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探究资料丰富、整理有序;是否讨论充分、协作效果好;是否成果呈现效果好;是否研究结果论点清晰、引用文献充分。个人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资料搜集多、有效性好;是否讨论积极、善于协作;是否对报告形成的贡献大。教师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应根据结果进行总结,不断地调整自己,以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