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画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设工程进度计划 控制管理 进度计划调整
一、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1. 施工进度计划的作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在选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的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施工过程的合同施工顺序及组织施工的原则,用横道图和网络图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全部施工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主要作用有:(1)保证在工期内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任务。(2)确定各个施工过程的施工顺序、持续时间及相互衔接,合理配合关系。(3)为编制各种资源需要量计划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提供依据。(4)是编制季、月、旬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
2.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1)经过审批的建筑总平面图、施工图以及其他技术资料。(2)施工组织设计对本单位工程的有关规定。(3)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4)劳动定额和机械台班定额。(5)工期要求及开竣工日期。(6)施工条件、劳动力、材料等资源及成品、半成品的供应情况,分包单位情况等。(7)其他有关要求和资料。
我认为施工计划的编制依据不仅仅是以上几条,应该更准确的说是以下5条:一是本项目的承包合同、合同中工期的规定是确定计划值中工期的基本依据,合同规定的开竣工日期必须通过进度计划来落实。二是本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明确了施工部署与施工组织的方法,体现了项目的施工特点,所以它是确定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目标计划的基础。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是企业计划的组成部分,所以既得服从企业经营方针的指导又要满足企业计划综合平衡的要求。四是项目设计进度计划。施工离不了图纸资料,只有让施工进度计划与设计进度计划相衔接,才能根据每部分的图纸资料、交付日期来安排相应部位的施工时间。五是项目内部材料设备供应计划。施工进度计划要与有关材料和设备及周转材料的供应计划相协调。另外还应注意的是有关现场施工条件的材料,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气候环境资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条件,辅助生产能力等,最后在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经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列出所出现的约束条件,明确影响工期的因素,为编制项目进度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
工程施工进度是针对建筑施工阶段、按照工作内容、施工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工程总进度计划、项目总工期目标及可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原则编制好的施工进度计划,在其付诸实施工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此循环,直至建设工程竣工验收。
在工程开工之后,应该对整个工程进行专业分析,监理工程分项的月、旬进度控制图表,以便对分项施工的月、旬进度进行监控。图表最好采用直观反映工程进度的形式,这样在出现差距时才能及时发现并向承包人发出进度缓慢信号,要求承包人采取措施,加快进度。如果承包人实际的施工进度确实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竣工日期,则要求承包人尽快的调整进度计划,另外承包人要每月按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和现金流动计划向监理工程师提供报表,它由两项资料组成:一是工程现金流动计划图,二是工程实施计划条形图。由监理工程师审查后报业主,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我认为要搞好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建立管理团队和组织机构。只有拥有了成功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管理目标及一流的企业文化,再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操作程序、业务制度,才能组织发展成功的项目。(2)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一个较大的工程是由许多建设者参与的共同体,这就需要一个严密的合同体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避免推诿扯皮。(3)制定一个确实可行的三级工程计划。(4)设计单位的确定及设计合同的签订以及设计质量、进度检查、评审。(5)施工单位的招标、评标及施工合同的签订。(6)工程前期手续的办理及市政配套工程的安排。
三、进度控制的调整
在项目执行中,由于人、材、机的变化以及不可抗力的天气或业主主观因素的改变等,都将会对计划的实施带来障碍。这就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具体方法如下:(1)关键线路调整,当关键线路上的某项的工程无法按规定完成时,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人调整计划或制定新的计划。但由于这种调整非常困难,往往承包人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非关键线路上,看非关键线路上是否有提前量,但是并不能把这种提前量赋予关键线路上,二是只能把非关键线路上的人员、机械调整到关键线路上,以改变关键线路上的时间。即使非关键线路上有提前量,当人员机械不符合现场情况时,承包人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满足计划进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承包人主观上想延长时间,也往往由于施工工序的衔接、工艺流程、工序安排顺序、工作场地及作业面大小等问题,也使其无法达成愿望,从而给计划的实施带来问题,所以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随时注意关键线路上的工程有无受影响,并及时了解有关信息,个别情况除要求承包人执行周报、月报外,必要时与承包人开碰头会,以便解决计划受阻的有关问题。(2)非关键线路的调整。当在非关键线路上出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差别时,需局部调整计划,也可延长一定的时间,但不能影响到关键线路,更不能拖延竣工日期。
工程进度涉及到业主和承包人的重大利益,是合同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管理及调整,一般都把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间的平衡作为控制进度和计划管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高嵩,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度延误原因分析。科技资讯,2006,(23).
[2]刘睿、张宇清、赵振宇,建设项目中的工期延误影响因素研究。建筑经济,2007,(S1).
[3]朱保建、陈书利,施工项目进度控制。山西建筑,2007,(33).
[4]郝金霞、李剑,论施工项目管理和施工进度的控制。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01).
关键词: 教师 文化建设 制度伦理 合作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文化的再生是突破既有的个人主义模式,进行文化重建。教师的观念及行为的转变,是一种内生性的自愿成长的动力,是教师文化建设的基石。教师需要以共同的愿望和信仰为基础,以相互分享价值观为主,沟通和传播思想文化,这便是教师文化的再生过程――从孤立走向合作。
一、教师文化的内涵
教师是一个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承担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传播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也会形成自身的文化――教师文化,这是反映教师的价值、经验、风格、规则和习俗的统一体。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1]。这是从宏观角度对教师文化的理解,而笔者主要从微观角度定义教师文化,认为教师即是处在同一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工作群体,教师文化便是在此条件下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受一定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联系方式和沟通模式。简言之,就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和谐相处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师生甚至于学校的发展走向。基于此,我们必须尽快建设一种新型的、合作的、更适合时展变化的教师文化,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动力,深层挖掘教师的工作能力。
二、教师文化建设的制度伦理嵌入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类: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2]。笔者着重解释个人主义文化,因为这是影响教师文化与时展紧密结合的主要因素。个人主义文化,即教师拥有强烈的独立成功观,很少干涉其他教师,他们不喜欢变革,也不愿与同事合作,避免与他人讨论变革。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个人主义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中心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育活动围绕着教师进行。教师与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这种“独断专行”的文化特性导致教师对于开展教育改革活动产生不适应性甚至出现抵抗反应。
(二)教学的封闭性
因为传统教育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一般独立完成教学工作,教师既不参与别人的教育活动,又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互不干涉。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排斥沟通和交流,潜在地排斥合作与开放,使教师的教学处于彼此孤立的状态。
(三)教学的保守性
传统的教师工作是传授已有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的讲授,并不存在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不希望自己多年累积的知识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不愿意接受相应的教育改革。
这种传统教育的专业个人主义沿传至今,虽几经改革,但是对现在的教育实践活动仍然产生着重大甚至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使很多教师的日常工作在孤立的环境中独自进行,缺乏与其他同事的交流,更不用说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之间相互隔离且互不依赖。虽然能够在学科和班级中保护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免受领导、同事、外界的影响,但同时教师之间也缺乏真实的交往和沟通。这种缺乏开放、信任的心态,导致教师自己不愿意主动进取,也不愿看到同事有积极进取的表现。显然,这是封闭的教师文化,使教师处于彼此孤立的境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难以开展,而落后的教师文化又保护了教师的这种“封闭”,教师文化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
教师文化是在学校与课堂的各种人际关系联系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不是一个人单独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内化的认知过程和外显的行为过程的相互作用。而在教师文化的生成机制及其过程中嵌入制度伦理的相关内容,对建立与发展良好的教师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制度伦理中,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体系,更是一种理念,如何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这样一种“自在的”文化,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人与人的合作是制度伦理考虑的核心问题。制度伦理最后要体现的就是教师群体中的一种心理定势,这种教师合作的文化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最终形成制度定势。
三、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在制度伦理条件下深入思考,笔者提出合作的教师文化。具体对策如下。
(一)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
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师文化必须在温暖的、可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学校环境中建立,在适宜的教学环境里,教师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心态才愿意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教师合作学习的基础是以彼此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将每个人内心构建的不同知识结构分享给其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表达自己的见地、交流不同的看法,在沟通中分享彼此的观念、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使个人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让教师感受并体会到教师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坚定他们建设合作教师文化的决心。
(二)树立教师团体意识
所谓团队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3]。培养教师的团体意识,强调教学目标的团体性而不是个体性,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教学团体中的一分子。确立共同的团队目标,不仅能使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在自身教学工作中与同事的互关性,实现教师之间的真诚沟通与友好交流,推动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而且能增强教师的存在感和学校主人翁意识,在团队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形成教师间“自发的合作”的状态。 为了使团队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还可以建立团队活动的监督机制,完善团队制度建设,有效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三)开展合作技能培训
合作的教师文化需要必要的合作技能,而当前大多数教师缺乏这种合作技能,所以我们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在沟通交流中的合作能力:(1)开展新型的专家讲座。通过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的系统讲解,可以使教师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合作的内涵,系统地领悟合作要求和努力的方向树立合作榜样并进行经验推广;(2)树立学习榜样。通过鲜活的实例让教师体会到“榜样”的力量,通过向他人学习,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当然,合作技能的培养除了通过专家引导和榜样学习之外,更重要的当然还是教师自身的努力,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主能动性。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文化建设中合作的重要意义,还要真诚地致力于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外在的条件和自身的努力提到所需要的合作技能,成为合作的教师文化的主动建构者[4]。
(四)落实多元合作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是影响教师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单一的教学成绩为主,现行教学评价机制虽然对此进行了改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实施多元评价机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构建教师合作文化提供外部力量支撑。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领导者要建立灵活的合作小组,为使合作组的合作情况的评价能够具体化和常规化,就要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可以测量和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小组对于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作用。而且要使多远合作的评价机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这样本来是单人的个体奖励就变成小组的集体奖励,使作为组成合作组的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受奖励的对象。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积极合作,使教师间的合作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总之,制度伦理考虑到教师文化建设要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教师共容易接受合作的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也至关重要。“非正规制度”更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赢,进而实现教师文化的良性取向,使学校生机勃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册)[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A.Hargreaves.Culture of teaching:A focus for chang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234- 235.
在教学中,要克服微生物学理论课脱离药学工作实践和实验课脱离理论指导的弊端,就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验教学理论化。理论教学实践化是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学科理论内涵,而且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实验教学理论化是在实验室、生产现场等实验场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化和实验教学理论化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实践化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具体事实材料检验理论,运用理论思考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都属于实践教学环节[1]。笔者在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药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使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体现药学专业特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技能。
1.1问题讨论式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绪论教学中提出微生物学与药学有什么联系,药学专业为什么要学微生物学2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1)微生物制药;(2)药物可以杀灭引发疾病的微生物而治疗疾病;(3)微生物可以污染药品,被微生物污染的药品不但治不了病反而致病。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学理论学习与药学工作有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学习理论知识。
1.2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式教学如学习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时,让2位学生分别扮演药剂人员和患者,进行角色扮演学习。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把对人体消化、呼吸道及体表皮肤存在微生物的认识与职业岗位实践相联系,不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且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1.3拓展应用式教学应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行为和药学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最终提升其职业素质。如教授肠道杆菌知识后,让学生讨论肠道杆菌传播途径是什么,为什么食品、饮水卫生学检测要检测大肠杆菌,口服药品为什么要检测大肠菌群?使其在今后的药学工作中重视肠道杆菌的污染和传播。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知识理解,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密切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实践,既保证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实践技能,最终提升职业素质。
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理论化高职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士、药师工作。若要胜任此项工作,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理论知识。高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1控制食品取样与备制
当采用理化检验技术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时,要遵循随机原则对需要检测的食品进行抽样,最好是从具有代表性的各个食品中进行取样。在取样过程中,要确保取样工具的清洁,避免引入有害物质[2]。在抽样过程中,要确保样品保持原有的微生物状态和及其理化指标,同时要使抽样的数量满足检验需求。在样品备制过程中,需要保证样品均匀。对于液体样品,在检测之前,需要充分摇晃,例如酱油、醋等食品,使液体达到均匀状态。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体时,应该震摇,便于接下来的过滤工作。在备制固体样品时,例如挂面、大米等,则需要粉碎和混匀后取样。
1.2控制实验试剂
化学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检测实验中的化学结果,因此需要对试剂的存放与保存有足够重视。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室中,有些化学试剂溶液有“保质期”要求,例如,金属元素的标准溶液的存放时间是一年;标准的滴定溶液需要两个月进行一次标定;而对于淀粉和碘化钾等溶液则需要在使用时当场调配。还有些溶液有特殊的储存要求,比如在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时使用的萘胺盐酸盐溶液,就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存放,而且当这种显色剂的颜色变深时则不能继续使用,需要重新进行配制[3]。另外,对于那些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的溶液,则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并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制。例如,在测定纯净水中高锰酸钾耗氧量时,需用到草酸钠标准溶液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但这两种溶液存放时间过长,就会发生氧化反应,其浓度也会发生改变,当样品中加入是适量的草酸钠标准溶液之后,不会出现正常的化学现象,从而影响了检测实验的顺利进行。再如,对当检测食品中的SO2进行检测时,则应该尽量避免碘标准滴定溶液接触到空气,否则试验的差异就会超出标准规定的限制要求。
1.3控制分析方法
在食品理化检验实验中,要根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科学选择分析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在常规的食品质量控制检验时,对样品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空白试验、平行样品测定以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方法来对检测质量来进行控制[4]。
1.3.1空白试验测定
空白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出食品样品中被测物质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进行排除,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可靠性。通常空白试验可以用水来替代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1.3.2平行样品测定
在食品测定过程中,为了防止随机误差性过大,需要增加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测定的次数,从而使平行样品的测定结果,出现的偏差应能够保持在最大允许值范围之内。2.3.3加标回收率测定这种方法是需要向样品中放入一定数量的标准物质,这样可以与样品测定形成对照,进而可以观察到新加入的需要检测物品的回收率。通常情况下,加标回收率应控制在95%~105%。
1.4实验环境控制
在进行理化实验时,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要最大程度的避免不一样的食品测试项目出现交叉污染、进而相互干扰。不同类型的检验设备应该按照检验分析的要求,放置在不同的检验场所或者合适的环境中,同时食品检测实验室内及其周围环境要时刻保持整洁,而且实验室内的空气洁净度、温度、湿度等相关要素都应该符合相应检验与分析的要求,从而为食品理化检测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出安全的环境。
1.5检验分析后的控制
当食品样品检测完成之后,需要对检查分析数据进行检查,判断其记录是否准确,查看计算结果是否保持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分析计算结果有效数据的处理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则,检验报告是否准确出具和签名等,确保食品安全检测的结果有效。
二、结束语
关键词: 幼儿园 小贴画 弊端 使用策略
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最常见的奖励方式之一就是“小贴画”,每当幼儿表现好时,教师就会给他们贴上贴画以示鼓励。孩子把得到小贴画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家长也把孩子有没有得到小贴画当成是检验孩子在园表现的标准。花花绿绿、形形、各式各样的贴画是孩子们的最爱,幼儿常常会为一张小贴画争得面红耳赤,为得到一张小贴画坐的板板正正。“小贴画”在幼儿眼中的魅力可见一斑。似乎可以这么说,自从有幼儿园起,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体验过某种深切的“小贴画情结”。
一、“小贴画的魅力”(幼儿为什么喜欢小贴画?)
访谈中,有家长反映,孩子在感冒生病的情况下依然闹着要去幼儿园,说是怕到幼儿园迟到了得不到小贴画;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童话故事馆时问孩子:“是这里好玩,还是你们幼儿园好玩呢?”孩子回答说:“幼儿园好玩,老师会给我们小贴画”有家长说:“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喜欢给孩子发小贴画,女儿很喜欢回家给我贴小贴画。”由此可见,很多家长提到幼儿喜欢幼儿园发的小贴画,为了得到小贴画,幼儿希望早到幼儿园;甚至与故事馆相比,他们更喜欢幼儿园;回到家还喜欢和爸爸妈妈分享小贴画带来的喜悦。
由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讲述了方枪枪的故事,孩子们为了得到教师的赞许和同伴的羡慕、认同,都努力遵守幼儿园的各种纪律,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要学会穿衣服,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小贴画,是方枪枪的最大愿望。那么,小小的贴画让幼儿如此喜爱,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1?郾奖励措施。作为一种奖励方式,“小贴画”就是一种“奖品”,教育家陈鹤琴曾说:“积极的奖励胜于消极的制裁。”例如,老师常常说:“小朋友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贴画了吗?哪个小朋友安安静静不讲话,老师就发给他。”鼓励行为发生的、令人愉快的或有报答的反应都称为强化物或奖励,幼儿园常使用的有形奖励一般包括小贴画之类的星星、笑脸等;贴画就是表现好就给,比如可可睡午觉安静的贴画,上课表现好的贴画,认字认得好得贴画,等等。幼儿教师也常常对家长讲孩子什么什么表现好得了贴画,言下之意即是让家长好好保存孩子所得的贴画。其实孩子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小贴画,更看重的是老师的奖励。在他们看来,老师奖励的所有东西都是好东西,是自己努力后而得来的,所以就分外珍惜。他们珍惜的是对自己的肯定,是以后努力的动力。
2?郾教师的喜欢和赞扬。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喜欢和赞扬是幼儿获得各种活动动机的源泉之一。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被视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经常得到教师认可和赞扬的幼儿可以很快地在班级中建立自己的地位,而别的幼儿也会因为教师喜欢这位幼儿而认为他确实很好,乐意与他做朋友,并希望与他建立同伴关系。因此大部分幼儿会表现出教师喜欢的样子,并期待得到教师的表扬。
3?郾同伴的认可。在幼儿园中除教师外,幼儿大多数时间和同班幼儿交往,因此幼儿会运用一些方法来得到他们的好感,从而获得比较稳固的关系,为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打好基础。
4?郾幼儿被关注的情感需要。得到小贴画的幼儿总是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感到自身重要性,体验到被羡慕的自豪感,被其他幼儿关注的同时又得到一种奖励性反应,由此幼儿日后会重复好的行为。
5?郾贴画本身的设计一般色彩鲜艳,并结合幼儿喜爱的动画片角色或者常见的动物、植物形象,小贴画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引发幼儿的幻想。
6?郾平衡幼儿心理,有的家长观察孩子班里发贴画的问题,认为老师还是很注意平衡小朋友的心理的,孩子今天得不了贴画,明天教师就会想办法帮助他得到,由此今天这个得,明天那个得,一段时间下来,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贴画,不打击那些“问题孩子”的积极性。
7?郾幼儿园是个体制度化生活最初的发生之地,而奖励给听话的好孩子的小贴画,是一个社会奖惩制度实施的开始。从幼儿园的小贴画,到小学和中学里的奖状和奖章;从“好孩子”的称呼到“三好学生”的称呼,标志着一个社会对儿童行为的认可,是荣誉、地位及成就的象征。“小贴画”督促着儿童在幼儿园里小心翼翼地与成人互动,促使其社会化过程顺利进行。
二、使用“小贴画”的弊端分析
幼儿园使用小贴画是一个普遍的奖励形式,与奖励小贴画相仿,有的教师会经常奖励孩子们零食吃,在国际学校,校长和老师们专门开会“讨论”了我国幼儿园老师的这种做法,明确禁止类似这样的奖励。因此,笔者认为深究小贴画的使用影响,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1?郾幼儿教师为了让幼儿珍惜获得贴画的机会而将贴画给予一两个表现最好的幼儿,这便导致一个直接的结果:一些幼儿会觉得教师偏心,产生心理失衡,还有些幼儿由于努力未达到教师的肯定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2?郾由于家园合作的一致,幼儿常常会在家里和幼儿园获得各种各样的贴画奖励,导致这种奖励方式的滥用,这样幼儿往往会对这一奖励形式无动于衷,奖励也会因此贬值。
3?郾幼儿长期接受奖励会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对奖励的过分关注和需求,从而导致幼儿长期处在担心失去奖励的忧虑中,为了得到奖励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有家长反映孩子会给自己的衣服上贴很多贴画,还总给家长贴贴画,说表现不好就不给贴画之类的话。这充分体现了幼儿担心在幼儿园得不到贴画的补偿心理。
4?郾教师的小贴画会使某些幼儿成为班里同伴关注的对象而过分自信,产生骄横跋扈的行为,变得自傲,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过于自满等。
5?郾贴画的奖励机制在于幼儿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很多幼儿并没有得到贴画的机会,得到小贴画的小朋友会成为班级的焦点,而不能得到的往往被忽视,小贴画反而成为小朋友们之间分地位等级的象征物,幼儿园成为一个建立在奖惩体制下的集体主义小社会。
6?郾奖励小贴画侧面反映了幼儿的自由受到控制,为了得到一张小小的贴画,孩子们要坚持把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有家长反映担心孩子是为了小贴画去幼儿园的,担心孩子的心灵被小贴画控制而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小贴画”作为社会奖励的最简单、最纯粹的形式,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一种最初的肯定形式,但如今它的使用代表着社会及成人世界对孩子天性的一种规训,使得奖励本身成为了一种对天性的压制。
7?郾幼儿园使用的“小贴画”多是在外面商店购买而来,有园长反映:“在我们幼儿园里,不主张用送小贴画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事情”,并认为贴画上的图案很缺乏艺术感,很多都是很具象、很暴力的人物造型,色彩刺激,对孩子的审美和感受、对情景的想象都没有帮助。这种东西孩子玩一玩就会将它撕扯一通,当孩子撕的时候,他们内心也会有分裂、不和谐的感觉,而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消极的影响。
三、如何正确使用“小贴画”
“小贴画”的使用有利有弊,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小贴画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1?郾注意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使用小贴画,每个幼儿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如对需要特殊关爱的生病幼儿,教师可以在给予贴画时拥抱他们;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比较胆小,在得到贴画时显得比较羞怯,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鼓励的微笑。
2?郾小贴画的使用频率不宜过多,教师应该严格控制贴画的发放,应该在幼儿真正有进步的情况下使用,并且随着幼儿的不断进步,逐渐采取其他形式诸如分数等来代替。
3?郾给予幼儿贴画时应配合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笼统表扬:“你很棒”,而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描述幼儿活动的过程,描述你看到孩子做了什么,比如可以说:“我看到你和佳佳分享娃娃,这让她很开心”,这样幼儿才能明白自己由于什么原因得到奖励,从而强化这种良好行为的产生。
4?郾让“听老师的话”变成“倾听孩子的话”,改变使用小贴画的“初衷”。幼儿园用小贴画来引导孩子们温顺听话,其中含有某种程度对幼儿天性的“否定”,使得奖励本身成为一种对天性的压制,忽视了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因此,要改变使用小贴画的初衷,教师要更能敏锐的觉察和感受幼儿的需要,看到幼儿的点滴成长和进步,使小贴画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真正的“奖励”。
5?郾正确合理地选择“小贴画”。在“小贴画”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那些带有利于培养孩子审美感的图案的贴画,不要选择那些带有暴力形象的贴画,以免引发孩子不必要的对恐怖场景的想象,幼儿园的孩子更需要有被保护和照顾的感觉。
6?郾避免使“小贴画”成为对孩子表扬鼓励的唯一方法。过多使用“小贴画”往往会使“小贴画”成为孩子心中评价好与坏的标准。让幼儿理解没有得到小贴画也很棒,从而让孩子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论文摘要:食品化学理论隶属于化学课程,它是根据当前我国国民营养与健康的实际情况及食品安全形势建立的,食品化学理论人才的化学素养方面的培养尤为独到和特殊。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的几点设想,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营养科学和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转贴于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学英.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关键词:电影艺术;像;像性;动像性;像化叙述;动画;文化;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
一、像的媒介属性溯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30余年发展数字技术支撑的影像展示平台的出现和成熟,导致了传统影视传媒知识体系的瓦解与转型。上海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孙绍谊教授在《多样性与学科危机:转型中的电影研究》一文里,从“消失的研究客体”、“电影研究的身份危机”、“重新定义电影研究的几种努力”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给与了关注。①就目前来看,传统电影、电视研究(也包括动画研究)虽然在门类知识的层面上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对合理性,但在宏观知识体系(统筹)的界面上,则已经成了“漂移的对象” ②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锁定。因此,从知识论的角度展开的审视和重构,便成为具有锋面意义的学术举措。
当然,新的知识命题的提出与新的知识体系的重建,在步骤上首先需要寻找到一个基础性的发生学元点,这个元点应具有衍生和包涵新的知识拟定的(一组)核心概念,并且能够对应阐释已然变化了的对象和事实。在此,我们所择定的元点就是“像”(‘象’)。在陆弘石先生那本影响较为广泛的简史类专著――《中国电影史》里,开篇“前史”的发生学上溯是沿着“光”与“影”的走向,逆推到了2100年前“汉武帝令方术之士招李夫人之魂”。这一见载于高承的《事物纪原》,以及《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事》等数种典籍的,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弄影事件”。③应该说将“光和影”作为电影介质的决定性要素,是这一发生学“逆推”主要的认知路径。这一路径也是既有电影理论和美学所遵从的惯常性途径。其认知选择的实体是(依赖胶片感光成像的)摄影术。在摄影术作为成像的唯一技术手段的阶段,从“光与影”出发的认知建构,因其技术流程的实体规定性保障,而获得了知识体系与理论阐释的自足。但是随着技术流程的变化,这一自足已趋裂解。因此,放弃“光与影”的认知立场,直接关注于“像”,便是我们重新择定认知元点的初衷。
“像”(通‘象’)是个十分古老的文字符号(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其含义单一,指大象这种动物。但是,甲骨文中还有另一个“相”,字形从木、从目,意为看、审视。二者音通,释为象者象也。④在汉文字发展成熟和广泛的语用过程中,“象”的含义逐渐丰富。《尚书》之中就有“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天下”指外貌。《老子》之中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指道之表像。最为突出当数《易传》。属于《易传》的《系辞》就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也。” ⑤易像之八卦“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便是取自自然世界的八个元像。两两相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也就是变化了的“像”,用以阐释不同的物事。在此之间,“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过程,就是择像、运像、释像、延像、以像之缀结而为叙述阐释的过程。
像作为人眼(视网膜透镜组结构)的感知产物,在遥远的上古已然知识化,系统化了。只不过那个“像”还不是介质化了的像,更由于当时所处的文字文化主导阶段,像便与文学创作过程相扭结,成其为创作论中以比喻、象征为典型作用的修辞手段。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就说:“易之像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盖道体之将形而未显者也。雎鸠之于好逑,木之于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象之通于诗也。……歌协阴阳,舞分文武,以至磬念封缰,鼙思将帅,象之通于乐也。……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易象通于诗之比兴”。⑥像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广泛深入的运用,以至于在古代文论的范畴内,生成了功能独特的“意像美学”。
其实在介质属性方面,因其共同具有“展示”的属性,比之于文,像与画(图)有着更为直接的亲近性。由于上古时期,像只是“内象”,⑦而非介质实体性的“像”,“内象”的外化形式往往被表现为刻画、雕塑、雕刻一类形式。一直以来在概念表述之中,“画像”、“图像”甚至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词组被广泛地使用。然而在本质的层面上,却并不能达成“图”、“画”、“像”一体的认知指认。
查阅《甲骨文字典》就能发现,王国维谓为:“疑为古画字”的字形构成,明显是以手执“笔”(刻划之器)凿记之意的象形,这与“相”(通‘像’)“从木、从目”所表达的“看”、“审视也”。⑧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意指。有关这一问题,法国当代艺术史评论家R•巴斯隆曾在《论绘画符号学的诗学来源》一文别指出:“绘画与画家行为的关联比其世界观更紧密,与他的手的关联比与他的眼睛的关联更密切。那么他的绘画精神多在于手,少在于眼”。⑨
完全可以这么说,远在上古时期人们的感知经验(及其归纳),已经对像不同于画(图)的本质有了独到的体认,并在造字为文的过程里完整地显露了出来。像不同于画(图)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它是人眼视网膜透镜组同一性感知所生成的表像。虽然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像并无介质实体性的支撑,却有着属性分明的“感知质性”。⑩
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到了公元1822年。1822年,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将印刷用的沥清涂抹于金属板上,置于暗箱,经过长达14小时曝光,终于获得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餐桌》。B11人类拥有了实体性的像介质。像与原物之间对映的,高度逼真的形似性(即同一性或索引性)被指认为最根本的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之上,“展示性”、“同时呈现性”、“自明性”、“单义确指性”、“提升可塑性”则从“空间构成”,“意义表现”等不同的维度,构成与像相关的“属性系统”,这便是所谓的“像性”。而1905年,活动摄影术的发明运用,对对象运动过程的逼真呈现,又衍生出针对对象及其运动过程(即动象)的“动像性”。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像介质类别不断丰富,人类目前所据有的“像的介质系统”已可描述为:
像性、动像性是像媒介的本质共性。这一共性从发生学和现实媒介状况两个向度的认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像性、动像性是主体视(听)觉判断上对“同一性”、“共显性”与“自明”、“确指”、“单义”多重属性的统合性指征;是人眼(视觉器官)联动大脑思维、判断,在光感经验,形廊、层次(明暗)、方位,框内关系,表意造型等视听向度分辨率程度上的质感(经验判断)的确认。(其像质的有效指认区间应是在人眼、人耳视听辨析度的正、负极限范围之内。)就此而论,传统电影理论以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为代表的理论言说,B12就只是建基于摄影术“光、化学、机械”成像系统的,阶段性自足的理论建构。而在有关像的,新的理论表述中,不管是实摄还是虚拟、象性、动像性作为像介质最直接和鲜明的辨识标记,在近两百年的像文化的历时累叠中,已然普遍经验化了。而且这种经验化外溢的可塑性还在日益增强,其程度甚至跨越了“同一性”(“索引性”)规定本身,扩散到了“共显性”(或者说“展示性”)领域。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大量真人影像与卡通影像在同一文本内共同进行的复杂的叙事演绎,获得广泛的接受效应和高额票房的事实,就是绝好的明证。B13
二、像的语言学资质与像化叙述
更进一步说,在交流与叙述(表现)层面,像有其独特的语言学资质。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类属不同,形态各异的像、动像(文本)都在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实现着单向或交互的传播交流。但是“像的语言”显然不能用传统语言学(以天然语言为主要对象)的理论范式和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和总结。如果说以天然语言为代表的“抽象化语言”是“一度语言”的话,像语言便是一种“二度语言”,B14,它既具有(早期人类文明过程中就具备的)原初亲近性和普遍经验性,同时又是人类在完成高度进化后,(依赖科学技术)才拥有的实体语言介质。它没有双层分节(能指、所指的区分),没有词义定型,没有约定性确指,没有类如字典、词典一类的固定符码集成,甚至没有成型的句法、语法系统。但它有逼真显现中强大的移入性和寄生性机制,在展示之中,就将已有(各种类型的)语言成果据为已有。就此而言,像、动像语流是框定之中开放的语言系统,B15它以元在的中性化面目,将能收罗到的语言表述和文化内容,围砌于像的文本性建构。这一过程,也是表现内容整体像质化的过程。经由这一像质化,而获得了像、动像的语言性再生与文本化组构。
正是基于“一度语言”高度文明化所砌就的坚实台基,作为“二度语言”的“像”的语言学资质才得以激发出更为强大和广泛的语用,除常规电影、电视、网载视屏之外,从医学影像、生产控制影像、商场、社区、城市管理监控影像到楼宇电视、车载、机载电视,像种类繁多的“广播系统”与“窄播系统”尤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被建构到人类生活的肌体之中。
与像的语言学资质和语用性功效紧密相关的另一个迁延性概念是“像化叙述”。所谓“像化叙述”是指用像作为语言介质实施表意交流活动(过程)的概括。在数字技术手段已全面打通了影像、视像、GI视象(包括卡通影像)间的阻碍,瓦解了传统电影、电视、网传拟像文本的区隔,改变了原有的观看方式(消费方式)之后,以“像化叙述”这一概念进行的知识统合,显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巨大的包容性,B16避免了因“对象飘移”和“身份危机”所造成的理论尴尬。在既有的传统知识体系中,以电影、电视、GI视像文本切分的知识区隔,在“像化叙述”的统合中,成为“像化叙述”的某种历史性和现实性存在,而从整体上看,从“像”到“像化叙述”的拟定,是由“本体到现象”学理逻辑清晰的归口,针对不同类别的像文本,我们可以实施各不相同的“像化叙述”解析。
在文学或文字、文章学中,叙述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被归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之列,只是一个次级范畴。而对于像,动像连缀所生成的“无人称的语言形态”(克•麦茨用以描述影像语言叙述的说法)而言,叙述显然能够升格出来,充当整个依赖框定内的展示及其线型流程(所完成的)像化语言事实的指称。而且“像化叙述”的拟定,在知识的介面上完成新的建构的同时,并不会弃置传统电影、电视研究的已有成果;“像化叙述”体系的相关知识性填充,从镜头、镜语形式、镜语层次,镜语段落,镜语形态、叙事视点、叙事结构、叙事推进、叙事效果、展示造型、主题表现到主要手段――蒙太奇、长镜头构成了与既有研究成果(或主要知识点)连续迁延的知识环链。而且还可以根据认知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对性聚焦。比如有关镜语系统就可划分为(摄影)“棚内系统”、“棚外系统”、“演播室系统”、“GI后期系统”等。
相应在历史与理论知识部分,同样也可以修缮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总体归口明确的“像与像化叙述”的知识系统:
面临知识转型的巨大变局,传统电影研究、电视研究、摄影研究、动画研究这些孤立区隔的研究,大有被类如“视觉文化研究”这样的,笼统的文化研究形式裹挟、淹没的态势。然而正像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所说:“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流动的阐释结构,旨在理解个人以及群体对视觉媒体的反映。它依据其所提出或试图提出的问题来获得界定。”B17这说明,视觉文化研究并不能遮盖或弃置具有完整、自足内构(历时与共时)的“像”与“像化叙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动画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区位
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系统之中,动画是归入这一体系的特殊存在。其特殊性首先在于,在介质属性方面,动画并不具有像介质的质性归属。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了像与画的本质性差异,但同时由于形象展示性的缘故,像与画又有着比文字符号更多的亲缘性。
实际上,动画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绘制性”。所谓“绘制性”,即是说在根本上动画是“手绘”出来的,不论运用什么手段,画笔或者是电脑,这一点是“动画”作为动画而不是其他的根本保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决定了“动画”基本美学形象的主要向度。然而在文本的层面,动画又是叙事性的,其叙事方式是以画幅(祯)的编剪和连幅(祯)拉动形成运动幻觉来获得叙事与表现的效应。这又生成了动画“绘制性”基础上的又一重本性――“幻动性”。
“幻动性”是动画与电影、电视产生亲缘性关联最为重要的本质属性,也是动画归入“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的最为直接的认识论依据。而从历史发展的向度,动画又是伴随”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体系的形成进入电影工业的生产流程,成为经典类型序列中的片种存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弗莱休兄弟、沙利文通、高尔德、伊威克斯、迪斯尼等人先后创作出《水手贝波》、《快乐的猫》、《疯狂的猫》、《青蛙弗利普》、《幸运的兔子奥斯瓦尔德》、《米老鼠》等动画片。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寓言、童话和民间传说,主人公多是动物。1938年,迪斯尼摄成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巨大成功,后又摄有《木偶奇遇记》、《幻想曲》等片,使动画片成为好莱坞的经典类型。
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好莱坞阶段,动画类型被重新激活,而且在全新的创作理念和电脑技术、数字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动画片大片化和成人化趋势十分明显。1988年,由罗伯特•泽梅斯基导演,理查德•威廉斯担任卡通导演摄制的真人与卡通合演的喜剧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成为当年的年度热点。这部影片不仅展示了电脑后期合成技术的高超,而且实现了真人影像与动画影像两种不同质影像在同一影片中的互融。影片高额的票房收入又证明观众对这种全新的,不同质影像共同演绎的银幕故事的认可与接受。B18而2009年,《阿凡达》又把这种不同质,内化和延展为外星世界和非人类形象的超级奇观。这再一次证明,动画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已具有了超越介质非同一性的融合力。
客观地说,正是由于动画是“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另类存在”,使其在介质属性并延及审美功用性的向度上,显现出既不同于像又不同于画和文字符号的奇特功效。相较于实摄的影像,像质的同一性呈现直接受制于对象的时空构成关系和具体的叙事语境的局限性对动画而言却并不存在,动画绘制性所带来的可拟定性构成了展示与叙述的一重简约。与画相比较,动画单祯只是情节性和细节性的呈现,是整个叙事表现链中的一环,没有画的向心性框定中的主题表现的沉重与雍塞,这使其拥有了又一重简约。相应与文字符号比较,动画不是抽象符号,其形象与画符的展示具有类如克•麦茨所说的“电影的一个镜头相当于文字的一个层次,甚至是一个段落”的功效。这显然是又一重简约。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指认动画符号具有“双重”或者“三重”简约性的功能特性,这一功能特性使动画这一样式在跨世纪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备受青睐,茁壮成长。因为动画所具有的介质可塑性和简约性,正好与后现代通行的快餐式阅读(接受式观看),形成了生逢其时的选择性对位。相对于影像制品的阅读要调动多种真实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用以影像识别(或审美),动画的阅读简单而轻松,而且对于后现代文化趋向想象化表述,甚至魔幻化表述的文化取向,动画(介质)的可塑性显然也大有用武之处。
综合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动画作为商业文化、文本和类型化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成人化与大片化现象B19背后的认识论缘由,而有关于此的阐述与解说又直接关联着动画在“像与像化叙述”知识体系中的具体区位和有关动画介质的指认与阐释。(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孙绍谊《多样性与学科‘危机’:转型中的电影研究》,《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② 传统以胶片影像为介质,故事片、纪录片为主要体式,影院观看的电影、由于“胶磁互转”技术、台播、网播方式和数字化影像的介入而失去了既有的稳定性。
③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④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5页,第365页。
⑤ 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⑥ 同上,第58页。
⑦ “内像”是人眼视网膜透镜组感知到的像,而非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生成的意像。
⑧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⑨ 弗•诺斯《绘画电影》,《世界电影》,1997年第3期,第151页。
⑩ “感知质性”是指人眼透镜组结构对对象的同一性感知生成了关于像的特定经验,而这一经验和经验的积累,又成为判断的标准和类属的特征。
B11 在摄影史上,一般认为尼埃普斯在1826年经过8小时曝光,并保留下来的《鸽子棚》是全世界首张照片。在此采用1822年的说法。因为1822年尼埃普斯已解决了摄影术的主要技术问题。
B12 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B13 此类例证极多,如《迷墙》、《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剪刀手爱德华》、《面具》、《空中大灌蓝》、《神奇四侠》、《哈利波特》、《指环王》、《骇客帝国》、《纳里亚传奇》、《2012》、《阿凡达》等,而在广告、网络动漫中也普通存在。
B14 像语言的“二度性”是由其同一性展示在场的资质所决定和保障的。这一资质使像语言交叠着原始与现代的色泽和光晕。
B15 框定性(即取景框的存在)是像成为语言的先决性条件。
B16 包容性在此是指“像化叙述”的概括破除了介质门类的区隔,而使其具有了广泛的涵盖效力和阐释效力。
B17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B18 虞吉(主编)《大学影视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6页。
B19 同上。
Cartoon Basic Theory Expression i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Image and Imagery Narration
YU J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论文摘要:上市公司治理风险就是上市公司的内控风险,即内部治理结构的风险,主要包括大股东控制风险、董事会风险、独立董事风险、监事会风险以及内部人员控制风险。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化解关键在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一、上市公司治理风险概述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有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一般地讲,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结构,另一个是治理机制。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治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用人机制又可细分为董事长人选、独立董事人选、CEO人选等。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高低。
治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或治理机制不完善等治理因素引发的公司从战略实施到一般管理不能正常运行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因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给公司持续经营带来的不稳定性及对公司总价值的影响。
上市公司治理风险实际上就是上市公司的内控风险,即股东、董事、监事、总经理等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从而带来的风险。
二、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内容
上市公司治理风险,即内部治理结构的风险,主要包括大股东控制风险、董事会风险、独立董事风险、监事会风险以及内部人(经理人)控制风险。
(一)大股东控制(实际控制人控制)风险
大股东往往会利用其垄断性的控制地位做出对自己有利而有损于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股东控制问题。
(二)董事会风险
董事会治理风险是董事会在其自身建设、协调运作以及履行职责的制度安排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事前未能预料因素的影响,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董事会治理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包括董事选任的风险、董事会权利风险、董事会机构设置风险以及董事会运作风险。
(三)独立董事风险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都按证监会的要求引入了独立董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使得独立董事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独立董事比例越大,企业的风险反而也越大,与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初衷出现了较大反差。
(四)内部刀经理人风险
我国企业的内部人主要是经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经理层在获得了实际控制权后,为了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利用自身对企业真实信息的控制优势而采取的败德行为,甚至侵占国家的剩余索取权,损害国家的利益。内部人控制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过度的在职消费、短期行为严重、工资奖金增长过快、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现象严重以及中饱私囊等。
(五)监事会风险
现实当中监事被董事和管理层视为从属和被领导的地位,监事不知事相当普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监事会寥寥无几。其原因主要是监事任免机制先天不足,监事会人员结构缺乏科学性;缺乏有效的监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严重损害了监事会行使职权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责任感;监事自身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三、上市公司治理风险的化解—关键在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一)充分发挥中小股东的表决权,强化股东大会的地位
股东大会权力的定位应体现对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和参与公司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应完善股东大会的投票表决制度,通过程序的规制来强化实体权利的保护。委托投票制度是一种表决权的制度。公司股东可以委托人出席股东会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股东亲自投票或委托他人投票,两者具有同等效力。当前大多是委托其他股东或董事会,这样容易造成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权益,所以我们应鼓励发展专业的中介机构来承接投票委托,利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和精力来真正替中小股东表达意见,这样才能使股东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已使投资人采用电话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表决或委托表决,通过交易所和中央结算公司核实身份和点票结果己无技术障碍,这对我国股东大会的投票表决制度来说是革命性的,能有效缓解中小股东参加股东会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矛盾,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公司治理,充分体现民主性。
(二)加快董事会改革,强化独立董事制度,增强监事会功能
应尽快实现董事会的职业化。实现董事会的职业化关键在于要规范董事会行为,制定董事会职业手册,并加强对董事的评估监督机制,还要解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兼职问题;再者要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进一步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重,使绝大多数的董事会成员为外部董事,而且独立董事应控制关键委员会;由独立董事制定有关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业绩标准和薪酬计划,并据此对首席执行官的业绩进行定期评估。为保持独立董事在自身利益与独立性之间的平衡,上市公司可引入股票期权,同时为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应明确独立董事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既是权力又是义务,建立独立董事问责制度。
推行累积投票制度,增强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允许股东将按照候选人数计算的所有投票权集中或任意分散投给任何一个候选人,其结果是控股股东希望当选的候选人在累计投票制度下,可能由于中小股东的反对而不能如愿以偿,在现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尚难改变的条件下具有制约控股股东、增强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作用。
(三)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
设计.,激励相容,的董事及经理人员报酬机制是当前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方向是将业绩评价结果与报酬直接挂钩,适度拉大经理人员与一般雇员的收入差距,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动态性、长期性和业绩导向的公司董事与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促进公司董事与高管人员努力按照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最佳利益行事,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同时,还应该尽快肯定和明确股票期权、管理层持股等政策制度。
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范风险的作用。现有的企业激励方式,普遍存在短期化的问题。采用股票期权制等,使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其经营业绩联系起来。也只有使职业经理人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才可以激发他们趋利避害、尽心尽力地完成合同规定的目标。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制约机制,历史评价、社会曝光、损失补偿。建立职业经理人诚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