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第1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2011年版《课标》把语文学科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更多体现为实施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言语性。从言语性出发,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言语中,“我”的存在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笔者理解为,语言是静态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规范性、常识性;而言语则是动态的存在,表现为运用性、个性。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言语”,把握语言的基本规律、感受言语的个性风格,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对语言、节奏、形象、情感的感悟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的言语系统。既然是自己的言语系统,显然有“我”的存在。语言是存在的家,这里的语言其实是作为言语来理解的。阅读过程中唯有“我”的存在,才能够对作品、对人物、对事件、对语言进行对象化,才能获得对语言的生命化理解。所以阅读教学,应是探索之旅、发现之旅、误读之旅,不能拘泥于标准化的理解、参考答案,而应该向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全方位打开,阅读的主体地位由此获得。写作教学也是如此,“我手写我心”,这是对自我生命意识的唤醒和勃发。当下的写作教学最大的诟病,就是指导得过多、过细,严重挤压了学生“我”的存在空间,于是写作兴趣、情感逐渐被消耗殆尽,写作教学成效不佳。

言语训练,就是以“我”为本位的理解和表现。薛法根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W,就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理解高原柳,他没有先让学生圈画出关键词,然后用演绎的方式得出其特点,而是以“如果高原柳是一个人的话,那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把柳以对象化的方式置于学生面前。“老女人”“女汉子”“男子汉”“老男人”“伟岸的男人”“宽广的男人”,这些个性的理解在课堂上飞扬。有了“我”的存在,言语变得如此的形象、生动、传神。

有了对“我”的尊重,自然就会生发出自我意识、责任意识、认同意识。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失去自我,而是重建自我。当大写的人站立起来了,语文学科教学也便站立起来了。

二、言语中,“美”的慰藉

言语的美体现在内容,也体现在语言、结构和方法。学习语文获得内容的理解是欣赏式阅读,这和正常的休闲性阅读没有本质的不同,真正具有教学价值的阅读应该是解读式的阅读、专业化的阅读。管建刚老师在《人民教育》上撰文,倡导语文教学的“专业化阅读”,就如看魔术表演一样,不能光去欣赏,还要想想这个魔术表演奥秘何在,又是如何做到吸引人的。从语文阅读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作者怎么把这个事物写出来的,即“怎么写”的问题。好的文学作品总会有美的言语和结构特质。

《水》,言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明明水是喝的,可作者马朝虎偏偏写“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明明缺水是渴坏了,可作者却写“你们真的饿坏了”;水窖是可以锁上的,可作者非要把“我们对水的渴望”也一并“锁住”了。这奇怪的、陌生的言语难道不美?缺水是苦的,可作者偏偏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得水之乐,用语言画出了两幅图,一是雨中狂欢图,一是勺水冲凉图。很显然,这两幅图带给人的感觉是快乐的,但是这是一样的快乐吗?第一幅图的快乐是体现在肢体动作上的,第二幅图的快乐则是表现在内心的感受中。同样是乐,却有着不同的韵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带给读者的最终表现为强烈的美感。

《月光启蒙》是经典课文,其文字中,美也是无处不在。月下环境之美自不用说,母亲的圣洁之美也不用说,“芳香的音韵”传达了母亲声音的魅力,就是那流传下来的一首首歌谣也令我们怦然心动。歌谣的美体现在内容上,“瓦屋”“高楼”寄寓着多么美好的生活向往,言语的节奏感同样带给我们非同一般的审美享受,打着节拍,在“快”与“慢”的交替中,情有了,趣有了,美有了。

审美情趣,理应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是人文学科,审美教育责无旁贷。语文教学不能在“工具性”中沦陷,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人文情怀、审美情趣更需要我们关注。如果语文教学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百转千回,那永远只是僵化的知识;而从审美的视角切入,发现语文课程的美,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注。窦桂梅老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座田园,更要给学生一座花园,一座精神的秘密花园。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和初心。

审美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终极追求。钱文忠教授说,“我不相信学习是快乐的”。这里的“不快乐”与美并不矛盾,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经历过磨砺、挫折、寻觅、探求的学习,永远不可能获得最高层次的心理体验。徐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春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不是要求高了,而是要求低了。笔者深以为然。到了中高年级之后,阅读、写作教学还是重复着低年级的事情,不断重复,机械操练,没有深度学习,没有审美体验,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教也罢。

要寻觅言语之美,就要有“读者”“作者”“文本”等多重解读视角,多运用推想、类比、分类、辨析等学习策略,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审美间性。

三、言语中,“会”的追求

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时展的必然。对于言语发展来说,言语品质极为重要。言语品质是感觉、动机、情感、思维和意志的整合体,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语感能力。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一书中,对语感的概念、分类、培养策略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这种无意识的对言语的感悟能力,深刻地影响着言语品质的水平和质量。

我们不否认言语的习得,在实践性的言语活动中进行培养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下很多的言语活动与解题训练几乎混为一谈,学生的“主动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推行的“学讲行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在追求着“会”。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会”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也就是“言意转换”的能力,即阅读是由言到意的转换,写作是由意到言的转换。这只是“会”的目标,实施的凭借和策略在什么地方呢?

第2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依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十分的丰富。他们对各自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如果说课堂中充满乐趣和魅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依托课堂教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阅读兴趣,继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文化内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升素养的殿堂。所以,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尝试用狼和小羊的口吻去朗诵课文,体会它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思辨能力,培养了他们各自的风格,继而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狼和羊的性格,这对于理解课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在班上进行情景再现,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去表演狼和羊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得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性地参与到其中,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感受,让他们在掌握字词的同时,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了故事的大意,为今后学生创作寓言童话故事等做好了铺垫。

二、开展互动教学,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良好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一味地去灌输知识,学生盲目地去汲取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掌握其适当的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展互动教学交流与合作,继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所谓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学会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和学生的“学”为主体的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与鼓励,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图片上的场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狐狸夸奖乌鸦唱歌好听的目的是什么?狐狸的企图实现了吗?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从这则故事中能够学到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并通过小组交流续写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通过这种教学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找寻答案,实现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三、强化阅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

阅读滋养心灵。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感悟文本内容的优美之处,让学生受到文本内容情感的熏陶,享受到文本审美的乐趣,从而对文本优美之处进行深层次体验。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猴为什么要把土地公公o的麦子播种到地里面去呢?为什么第二年土地公公还要拜访小猪、小牛、小猴的家呢?让学生通过去阅读文章分析小猪、小牛、小猴的性格特征以及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猪贪吃所以早早地把麦子吃完了,小猴深谋远虑,所以把麦子用到了关键地方。土地公公再次来到他们各自的家拜访,是想看看麦子的情况,同时测验一下他们各自的使用之处。学生的回答完整的诠释了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思维敏锐,阅读能力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也值得教师的称赞。

四、读名家名著,学会撰写读书心得笔记

第3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摘 要 本课例小学障碍跑以核心素养新课改为背景,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攻克敌人堡垒”,利用情景体验式游戏、比赛教育教学手段,小队合作,激发兴趣在发展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基础上,综合复习运用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同时渗透规则、安全等体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课改下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例,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学作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障碍跑 探究 课例 小学

一、课例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生a关系的巨大变革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在到当今“核心素养”的巨大变革。随着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现阶段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课例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行,兴趣及思维能力的把握,对学情准确分析,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身心具以下特点:体质相对较弱、运动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室外课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示范,多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多鼓励学生,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教育机会渗透德育教育。

三、课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赛中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男子竞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领。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障碍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中小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和学习跑、跳、投等综合运动技能意义重大。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情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可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本课例在学习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滚翻等运动技能基础上,通过设置情景障碍跑游戏比赛综合复习运用各项运动技能。

四、课例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制定以下课例教学目标:①运动参与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参加“攻克敌人碉堡”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积极体育态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②运动技能目标:复习单、双脚跳、跨越式跳高、投掷轻物、加速跑等运动技能;③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体育品德。

五、课例教学过程

课例教学过程包括三部分:准备段、基本段和结束段。准备段包括:(1)课堂常规:①整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等;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攻克敌人碉堡”,教师提出上课要求并分4组(男2组,女2组)。(2)热身活动,包括:①队列四面转发、200米慢跑;②关节伸拉活动。基本段包括:(1)教师讲解与示范障碍跑;(2)小队长带领组员练习;(3)教师讲解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规则;(4)教师组织比赛学生参赛;(5)总结比赛,宣布成绩和奖罚措施。结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图1 小学《障碍跑》教学课例教学场地布置示例及说明图

五、场地布置说明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足球场1块、标志桩、沙包、跨栏架、小垫子、大垫子若干,3种颜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夹一个,教学音像和U盘一个。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上图1。路线(攻克敌人碉堡)说明:学生拿一个沙包开始①加速跑(向前冲锋);②蛇形跑绕桩(躲闪敌人机关枪);③双脚跳(躲雷);④单脚跳(躲雷);⑤跨越石块;⑥钻过电网;⑦滚过躲闪;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设置多个堡垒);学生每人一个沙包,每隔3~10s出发一位学生,比较规定时间内攻克的堡垒数,多者胜。本课课例的器材和场地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材等条件灵活安排。

六、教学实践建议

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播放练习和比赛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学、练、赛的效果和热情。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应课前提前设置相关场地器材。各学校学情、师资、场地、器材不同,体育教师可据学校实际合理设置障碍跑相关路线及内容,灵活变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要多示范,少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关注运动安全,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发展学生家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界从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积极开展研究。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我们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培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M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

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综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二、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体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经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高低,对学生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学体系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切实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首先,整体规划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外活动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有效坚持,形成学生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其次,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2-3项运动技能,确保学生“三自主”选课,实现学生乐学目标,配备专项能力突出的教师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再次,结合地域特点,借鉴“一校一品”的经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借鉴他国文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师生互动,协同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协同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德能展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氛围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凭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德、能素养,更要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把“教”和“学”协调统一,以求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发展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构建平等、和谐、民主、充满正能量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w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如何在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发现数学问题;观察规律,发现数学问题;也可引导学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比如在新课程各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先观察再说一说。如:观察一张纸多厚,再观察10张、30张、50张有多厚,然后拿出一叠(1000张)纸,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0"。这方面,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说出诸如"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不但体会了数的含义,而且初步建立相应的数感。

2.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去认识、归纳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的热爱,对学好数学充满了信心。再例如:教学"吨"时,可让学生提一提教师准备好的一千克物体,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的数量关系后,再想象出1000个这样的物体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进一步感受"吨"的实际含义。

3.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想的均衡发展

3.1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内容的时践,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6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第7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科学课程开设情况不尽如人意。

2.专职科学教师紧缺,教师科学素养不高。

3.科学教学设备不足,教学资源使用率低。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切实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我国西部地区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小学科学课程地位,加强社会各界对小学科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从总体来看,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新课标研制组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科学课在大多数小学属于第二平台,在少数小学属于第三平台。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情况相比,我国小学科学课的地位明显偏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充分认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恢复小学一、二年级的科学课程,确立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转变科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从根本上给予科学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对于学校来说,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加强科学课程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课程设置的要求,开足科学课时,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上好每一课时的科学课。

3.对于家长来说,应积极配合学校,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创造条件,鼓励孩子看科普电视节目和相关书籍而不是封杀。

4.对于学生来说,应重视科学课的学习。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影响,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科学课,认为科学是副科,因而,科学课往往就成了学生做语文、数学等课后作业的好时候,学生不听课,从而也影响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5.对于社会媒体来说,应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小学科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把影响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因素归结到了教师自身的不足上来。由于科学教师没有接受科学课程专业化的教育,没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很多老师对科学书上的知识都不懂或不完全懂,甚至不理解新课程理念,不理解教材中的设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缺乏等自身因素使得小学科学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科学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低下。

同时,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学生是很喜欢科

学课的。因此,加快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对改善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现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各师范院校应针对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相应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科学教师。尽管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科学教育专业,但培养的少数科学教师还远不能满足科学课程发展的需求。同时,各师范院校应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匹配,培养出能胜任综合科学课程的科学教师。另一方面,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科学素质以适应科学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加大小学科学设备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教学资源,积极开发身边潜在的科学课程资源

第8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但是,小学科学课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课之外的科目,它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课外活动等又形成了“边缘性”学科,它们的开展对形成学生的高素质、高修养、高能力又有一个辅助作用,因而科学课的开展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认为,科学课就像百花园里的一片绿叶,只有绿叶茂盛,才能使整个花园春色满园。

1科学课的现状分析

(1)现行科学课的教材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生活圈的不断扩大开展教学内容,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了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地让学生投入探究的过程中,从而感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2)现行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教材价值。采取分课分段实施的办法只是便于教师操作,而对于学习与生活都得兼顾的小学生却不是容易实施的,如风仙花这个单元,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容易观察吗?那些显微镜、放大镜在哪里?解剖刀容易操作吗?有没有考虑到安全因素?还有些涉及长期种养、观察的实验,如《养蚕》,从卵到幼蚕,直到蛾,经过近4个月的时间,这么长时间学生有没有时间去观察、有没有耐心去喂养,特别是化蛹为蛾的关键几天,又有谁坚守着去观察!等到第二天或一眨眼功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会变成另一个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实验的兴趣和信心了。

2广采博集就近取材

既然科学课的实验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融为一体,那就应该依据课程内容,在学生生活圈中选取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到家乡、到社会去广采博集,就近取材,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既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实验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3选择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实施科学课教材,编者应该尽可能兼顾城乡学生都能操作的实验,这才成其为教材。它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实验方法、步骤、结果可能都是一样,这样只能教授学生知识,但并不一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兴趣。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让学生自主设计项目,主动进行实验,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个较好的补充和演练。笔者自行设计的一个实验教学课,就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3.1实验课题

“草木灰”的保鲜能力。

3.2实验目标

3.2.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草木灰”及其产生原因;

(2)“草木灰”有保鲜能力。

3.2.2过程与方法

(1)草木灰收集方法的讲述;

(2)让学生动手,采集实验用品。

3.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与动手能力,增强学生探索精神;

(2)从小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科学兴趣,增强热爱生活、改善生活的信心。

3.3实验器材

(1)3~4 kg的草木灰;

(2)完好无损的青椒2 kg或新鲜黄瓜、西红柿3 kg;

(3)1 m2木槽或青砖若干块;

(4)1 kg的食用纯净水;

(5)1块1~2 m2的塑料薄膜。

3.4实验过程

(1)收集3~4 kg的草木灰,去掉灰中的砖块、瓦砾或石头等;

(2)把木槽平放在地面或把青砖摆成1 m2见方的小框;

(3)把草木灰薄薄地撒在木槽或小框内,盖住地面1 cm为最好;

(4)在草木灰上摆放一层青椒、黄瓜、西红柿等;

(5)在青椒、黄瓜、西红柿上面喷洒一点纯净水,以湿为好,不要太多;

(6)在洒了水的青椒、黄瓜、西红柿上再撒一些草木灰;

(7)在草木灰上洒水,以湿为好,覆盖塑料薄膜,包好,用砖压住。

3.5实验结果

在三四个月后,拿出青椒、黄瓜、西红柿,就像刚摘一样新鲜,说明草木灰具有保鲜作用。

3.6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草木灰必须是最近3天产生的;

(2)水不能洒太多,以免腐烂,只起到保湿作用;

(3)选用的青椒、黄瓜、西红柿必须新鲜、完好无损。

3.7实验价值功能

(1)草木灰是农村做饭燃柴后的产物,属于垃圾产品。但经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变废为宝”的道理,提高废品利用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2)这些就近取材、服务生活的实验,学生会产生更大的实验兴趣和动力;

第9篇: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科学探完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困难亦逐步暴露出来。南京大学教育系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学教育中心在20D3年进行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教师科学知识相当缺乏,对于问卷中“科学知识”方面的不少问题,有近半数的教师回答不出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认识也存在问题。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科学教育的因素,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理应对此做出积极回应。

二、形成原因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念科学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科学家和学科专家早已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而科学课的学习就是把这些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教学就是让学生理解、记忆下来,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所以,在科学课堂上,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传递知识。由于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地位,过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段话深刻切中目前基础科学教育的要害。

三、高等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学

作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高师学生,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师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养呢?为了改变这种只重科学静态结果而忽视科学动态建构和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要从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学抓起。

我们高师学校的物理教学应该以《科学课程标准》为航标,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科学探究的含义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物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组织形式。例如,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是物体下落的太快了,其下落时间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引导学生得出伽利略设计的实验方法冲淡“重力”,从而指导学生得出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绵延两千年的错误一逻辑的力量一猜想与假设一实验验证一伽利略的思想方法。H.D.安东尼对伽利略成就的评价是这样的“引起同传统决裂的与其说是伽利略所做的观察和实验,不如说是他对观察和实验的态度。对他来说,基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被当作事实来对待,而于某种先人之见无关……但是,在伽利略看来,重要的是接受这些事实,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

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同时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探讨和研究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科学探究活动以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本,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为导师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理清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论。

(2)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①物理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是把以“教和学”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教师要不断更新科学知识,成为终生学习者。教学内容的选择,宜从问题八手,强调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增强学生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身边”。

③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既要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教授学生,也要用自己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为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