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

第1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媒介融合;生存;问题;发展策略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就将媒介融合视为是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组织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战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文化联盟。从技术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会为媒介产业提供两种融合路径:以媒介行业企业通过兼并、控股等方式而实现媒介行业及资源集中的“硬融合”模式,也包括以媒介资源自由合理组合配置,基于市场动机共性所实现的“软融合”模式。

1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内涵

对于传统主流传媒广播电视而言,它目前正在受到来自于新媒体环境的冲击挑战,就比如说网络数字媒体。当然网络数字媒体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客观讲二者还是存在自身优劣势的,而广播电视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更广阔生存发展空间,它需要学会去迎合技术及市场环境需要,与新媒体形成相互互补,因此促成二者之间的媒介融合对于双方发展都有好处。二者应该首先实现传播技术的有效融合,这将涉及多种传播技术融合。传统广播电视具有它的普适性传媒技术优势,它的技术特征有目共睹。而新媒体技术则具有独特性与独立性,实质上它已经将传统四大媒体的传播技术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所有功能,而且还有所优化更新。因此广播电视才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融合发展,为自身更新换代,下定决心走“硬融合”与“软融合”兼顾推进路线[1]。

2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利弊问题

2.1有利分析

首先,广播电视如果能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那么传统媒介资源就能实现跨地域性的多角度利用,这也实现了媒介业务形态的相互融合,即多媒体化演变。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创造性组合,因为它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广播电视内容,也为新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受众。目前基于广播电视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项目很多,例如电视新闻栏目、广播专栏等都实现了在网络上的有效延伸扩展,它们也丰富了新媒体环境,为大众传媒发展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双方都利用各自的优势传播技术并强化了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其次,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实现了受众角色的创新转变,即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与网络功能的全新融合,同时扮演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以及用户,这也提高了受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可以将其理解为交叉渠道的受众优质融合,它高效、独一无二且拥有极高的信息化特征,这是一种良性的传受互动关系,能够提高广播媒介的美誉度和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受众的忠诚度,避免受众流失。在新媒介融合角度下,电视广播与网络媒体共同合作形成集团竞争力,为新媒体终端发展提供了更多优势要素和发展机遇。再次,媒介融合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播指向,它让广播电视也实现了从共享型传播到分享型传播的无缝转化。广播电视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传播指向,满足受众收视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媒体融合为受众创造更大可选择空间。比如说接入互联网,为受众提供有关节目内容的主动搜索、兴趣搜索、时间搜索、自定义搜索等智能化模式,从宏观方面定位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策略,然后再在微观层面策划具体节目内容与受众服务形式。以上就是对广播电视在传统中全向性共享型传播方式到现如今定向性分享型传播方式的创新转变,也就是对节目内容的有效分化。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这种分化确实能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2.2弊端分析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学家Marshall.McLuhan曾经指出“媒体的形式规定了媒体的内容,因为不同媒体由于信息符码传送技术、接收工具以及媒介特性上的差异而影响到了传播内容的形态甚至内容本身。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它们在主动寻求彼此融合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生产新内容、新模式以适应新媒介形式。但也不得不承认,媒介融合在发展初期也常常会面临用户短缺和收益分配模式不明等问题,这使得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双方在新内容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性都有所降低,同时投资者的资金注入行为也相对变得更加谨慎,直接造成了新媒体市场内容的匮乏,短期内无法实现有效填补,形成巨大的传播内容缺口。另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还没有找到适合于自身融合新媒体环境的有效运营模式,这对他们打造新生存空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它需要全新的运营模式与经营理念。虽然说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接收状态及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的生产者本质并未改变,此时就需要广播电视根据传播格局与媒介市场发展的此消彼长来积极求变,创造出不同的内容产品来改变自身生存形态,产生新的媒介效益。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考虑自己新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如何找到更好的信息生产、加工、包装以及输送状态,将产品以最大价值交易给受众和广告商,迎合新媒介环境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节奏,促成真正有利可图的盈利模式[2]。

3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

1)迎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定位新传媒机构运营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必须找到自身准确的内容定位,即偏向于对“窄众”的有效把握,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把握机遇,表现出为个人针对的特别属性,即做到基于新技术新媒体的“私人内容定制化”。面向于广播电视客户及网民的网络电视节目体验订制,同时也为广告运营商提供全新的广告推广模式。例如,北京传媒就利用资源整合、品牌运营、产业连接、市场驱动等联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对本地广播电视主营业务的网络化突出,将广播电视娱乐与新媒体业务融合,促成了资本运作活跃模式,形成了较强市场竞争力,让北京传媒能够跃居全国领先位置,实现了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环境的有效媒介融合。2)为广播电视更新盈利模式。广播电视靠广告维生,但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广告市场就被重新划分,这就压缩了广播电视行业生存空间,所以广播电视若想继续保持高盈利模式,就必须实现与新媒体的“硬融合”,走跨媒体整合路线,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传播模式。广播电视要将自己的节目内容进行多元化扩展,让它能够适应于各个平台,构建“跨媒体平台”,就比如说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全平台直播,让所有客户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收看到直播,且实现对节目的智能化、灵活化定制功能。就像《纽约时报》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卖的并不是报纸,我们卖的是新闻,是信息和知识,这和新媒体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电视广播仅仅提供的是载体,它如果希望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容发展,强调内容之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形成互媒体形式。这就需要广播电视领域应用到更多更新颖的技术手段,寻找更多渠道,扩展自己的内容传播方式,进而实现与新媒体环境的“硬融合”,最终获得更多利益。3)灵活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优势。传统广播电视进入新媒体环境其实就是品牌的延伸,它并非是仅仅针对产品本身,它也是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品牌资源优势的有效提升。新媒体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品牌内涵及知名度,提升了品牌效益,也使得媒介融合发挥了巨大的媒体发展促进作用。在海外,成功跨媒体运营案例数不胜数,他们都合理利用了品牌资源优势,例如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纽约时报公司就成功借用了《纽约时报》这一老品牌,在新数字媒介创办第一年就已经赢利。另外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也秉承了传统报刊品牌风格内涵,成为全球付费用户最多、网站运营最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实际上,广播电视媒介在融入新媒介环境后,它必须要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建立市场优势并保持受众忠诚度[3]。

4总结

现代传媒环境要求广播电视必须走创新道路,发展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所以基于以上论述,广播电视必须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与新媒体环境融合的利与弊,然后从软硬融合方面做到双管齐下,为自身在新时展创设更开阔空间,迎接新媒体新挑战,为广播电视适应并融入新媒体环境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琳.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17-35.

[2]田甜.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与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128-129.

第2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政府对媒体管制的必要性

简单来说,政府对媒体的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媒介市场的直接介入行为。

(一)媒介技术的特性决定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广播电视产业由于其对稀缺资源的占用,如无线电波资源等,使得广播电视机构的成立与经营必须要有政府的介入。

(二)媒介市场的局限性需要政府的管制。广播电视传播设备的成本普遍较高,进入媒介产业的门槛提高,产业在成本方面呈现出较大劣势。广播电视媒介的投资门槛高、投资大、回报期限长,但回报较为稳定、经济效益显著,使得媒介产业易产生垄断,因此政府的管制是一种必要的调节手段。

(三)媒介市场除了是一种产业市场外,也是一种文化市场。媒介的市场性能够保证效率和利益,但很难对媒介产业产品的质量作出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的管制来监管广播电视产品的质量。

我国政府机构对广电媒体管制的现状

不同经济基础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是不同的,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一)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在1997年9月1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该条例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②

(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多重功能。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直接承担着宣传功能,而且是中心职能。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所领导的电台电视台都是事业单位,有条件的要实行企业经营制度,这种体制被称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事业建设和行政管理“三位一体”体制。③

本文以2009年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的通知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对媒体主要是通过颁布条例和通知通告进行管制。

首先,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媒体的控制着力于制作发行,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例如在《广电总局关于2009年7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指出:“请各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所辖动画制作机构的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明确《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公示管理制度暂行规定》中的要求,同时加强对报备剧目的审查工作,切实履行备案管理职责。中外合拍动画片要按照《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的要求,申请立项后,方可制作。”由此可以看出在制作初期,国家已经有相关的政策出台进行限制和管制。

其次,对内容播出方面的管制较为突出。在我国政府对媒体的管制中,内容管制是核心,除了关于对播出内容的直接限制的通知外,在对正面提倡和批评禁止方面也有提及。例如在2009年3月31日下达的《广电总局: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通知就加强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包括对节目内容、应急处理机制、节目版权等,主要还是对于节目中不得出现的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第三,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媒介产业的产权关注逐渐增多,包括对媒介产权、媒介融资、媒介机构改革等方面问题的界定逐渐增多。在我国,媒介为国家所有,严格禁止或限制媒介的产权交易,禁止或严格限制业外资本进入媒介领域。在目前的电视媒介法律体系下,包括《关于引进、播出境外电视节目的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录像片)管理规定》、《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审批管理办法》等涉及到该方面问题界定。

我国政府机构在对媒介管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政策不系统。我国广电总局的法规政策文件有数个重心,但法律政策规章体系并没有与之相对应地形成。就2009年广电总局的通知来看,主要是随着我国媒介的现状而下达通知,没有内在的系统性。

(二)媒介管制方式较为单一。我国的媒介管制还没有发展成熟,还停留在不全面的法制阶段,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管制属于限制性的规范文件,而不是保障利益性的文件,没有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得大多法规属于事后禁止追惩,而并未做到对根源性问题的彻底解决。

(三)法规政策在实施中存在问题、法律效力过低。研究2009年广电总局的通知不难发现,有些问题是广电总局反复强调的。例如《广电总局关于2009年4月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从政府对某个问题的反复下达可以看出政府对该问题的重视,但同时媒介管制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权威性,在实施中必须依靠三令五申的反复强调,追惩力度不够或没有实施,使得规范最终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四)对受众利益保护的缺失。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与媒介间的互动与反馈越来越多,但受众作为在媒介产业中利益鲜明的主体,其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虽然在我国相关的政策规章中有对受众利益保障的提及,但对于损害受众利益应作出如何处罚,在管制法规中很少出现。

对我国政府管制的建议

(一)完善的法规是政府管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与媒介相关的法规政策来规范媒介,通过法律手段来监管媒介,确保媒介产业的正常运行是一些媒介产业大国成果的基石。但是目前在我国,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④而完善的法律机制是确保政府管制的基础,是政府管制有法可依的必要保障。

(二)提高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竞争力和行业自制力。目前我国的政府对媒体的管制主要是通过设定一些限制性和惩戒性的条款对广播电视业的经营、内容等进行约束的强制性管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力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想媒介的发展更为健康,还是要从媒介自身的角度出发,提高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广播电视行业内部的自制力。只有通过媒介对自身的自制与政府硬性管制相结合,才能使我国的媒介管制更有效地运作。

(三)提高政府管制效力。凡是实行政府媒介管制的国家,政府媒介管制失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与政府管制如影相随。⑤在我国的媒介产业化进程中,必须重视政府媒介管制效力较低这一现状,做到规制条例出台的强制有效。

(四)健全公众的反馈、投诉机制。在我国,保障公共利益是我国实施广播电视政府媒介管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与投诉机制,是保证这一目的的有效形式”。⑥建立健全的公众反馈、投诉机制能够吸纳更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到监督中来,更利于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

【本文为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校级青年科研项目《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0年通知看政府对电视媒体的管制》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0CQ218】

注释:

①【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8月版

②谭云明:《传媒经营管理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③王天定:《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

④吴洁:《媒介产业政府规制的福利效应分析》[D],万方数据库,2009年

⑤陈映:《规制变革:媒介融合研究的新定向》[J],《新闻界》,2009年3月

第3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录播节目; 广播; 电视

所谓录播,即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与前期不同步进行的播出方式”[1]。按播出场合“可分为现场录播和播音室或演播室录播”[1]。其中,电视现场录播为“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是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优势的播出方式。”[1]电视录播因其最具电视特质的传播形态而成为电视及电视新闻的利器所在。电视新闻的现场录播指的是将新闻事件现场发生的新闻事实图像、声音和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即时播出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的特点是播出和报道同步进行,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介现场感和即时性的节目形式。目前现场录播作为一种电视手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如何真正把握其特性、发挥其魅力确是大有学问。

在录播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的质量离不开运营商前期的广告宣传、离不开制作团队的精心策划、离不开现场调度的统筹协调、更离不开节目主持人的临场发挥,要做到面面俱到是极不容易的,因此,笔者总结,录播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需要台前幕后的“三心二意”。

1 严谨责任心

一个负责任的制片不仅是制片也是策划是导演是播音员;一个负责任的编导不仅是编导也是光指是后期是摄像师;一个负责任的主持不仅是主持也是解说是旁白是画外音。完整的节目制作中,虽然各部门是分门别类的各自独立,但是也是各部门的互相配合才能有精彩的节目播出,因此在节目制作中,任何一个部门都免不了被充当“份外”的工作人员,这时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对自己制作的节目负责任,而不仅仅限定于完成所谓的“份内”工作。完成一期节目不是一个人能够胜任的,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要担负着一份责任。

2 冷静平常心

    冷静地应对录播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需要平常心。录播的魅力在于它的可复制性,它具有叫作再现艺术原真性的特性[1]。这种特性赋予它录播节目无法比拟的现实感、同步感和时效性,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决定了录播类节目很多时候是比现场直播完美的。因为还原真实所以精彩纷呈,因为完善现实所以没有遗憾。直播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失误如:主持人台词失误、执行导演切镜头失误、广告插播失误等等,这些失误是无法挽回和删除的,只能是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办法倒退,因为节目还在继续。录播则可以一点点修正这些失误。冷静的平常心是面对这些直播中的失误的最好态度,坦诚地面对失误,给予理解和宽容。冷静的头脑和真诚的平常心,是在制作录播类节目中遇到难题时的首选应对措施。

4 敏锐警觉心

录播类广播电视节目每一位编辑人员、制作人员甚至播音员都随时可以作为机动人员。因为在节目录播的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新闻动态、听众或观众的反应也可能不按照预期现场效果发生,需要全体工作人员保持高度警惕,随时临场应变,不仅是主持人需要保持警觉对现场节奏把控适度,整个剧组都需要保持敏锐对录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严阵以待。

5 创意

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大智大勇的同义;是导引递进升华的圣圈;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宏观微照的定势,是点题造势的把握;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是智能产业神奇组合的经济魔方;是思想库、智囊团的能量释放;是深度情感与理性的思考与实践;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是投资未来、创造未来的过程。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录播类广播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就是创意。栏目构架、内容趣味性、栏目节奏以及受众定位都需要创意的支撑,没有创意的节目就没有市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也就没有制作的必要了。当然在保证节目创意十足的前提下,也要考虑节目制作的可实施性和预算经费等现实问题,不能天马行空地纸上谈兵。

6 留意

    留意是指录播类节目的制作工作人员需要留意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观众反馈以及同类节目对比等。录播完一期节目不代表工作的结束,节目要生存就要有生命力,要连贯地持续地播下去,保证节目质量,不仅是节目制作前期准备阶段下功夫,节目现场录播时段卖力气,还要在节目播出后及时反馈信息总结利弊,以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节目才能生生不息,经久不衰。观众是变幻莫测的,因此节目播出后留意一下观众的反应,进行相关的节目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制作调查问卷,随时保持和观众沟通,以便即使调整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最难做的就是录播类节目,但最吸引受众的也是录播类节目。作为广播录播,播音员与听众是一对一的对话模式,虽然是虚拟语境但感觉耳边亲切的话语和动人的音乐,闭着眼沉浸在声音带来的神秘感中,是慰藉寂寞的现代人最好的心灵鸡汤。作为电视录播,与电影单一的过去时空相比,电视录播可显现的时空既有现在时又有过去时。而网络录播除具备电视的两大时空之外还具有压缩时空的功能。如同步的文字、图片录播。赛事录播。随时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录播的概念有了新的拓展和发展,现在更多的人关注网络录播,特别是网络视频录播更受关注。通过网络信号,在线收看球赛、体育赛事、重大活动和新闻等,这样,让大众有了广阔且自由的选择空间。当然,录播技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进步。到那时,可能我们能够真正的随时随地的体验录播的快乐和便捷。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 电视画面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33-65.

[2] 邢益勋. 电视编导基础教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9):13-34.

[3] 沈忱. 中国电视新闻现场录播:导演手记.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7):89-110.

[4] 胡正荣. 新闻理论教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0):12-44.

[5] 任金洲、高波. 电视摄像.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6):64-77.

[6] 梁小山. 电视节目制作.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0):22-41.

第4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 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 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主权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 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 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 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 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第5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 电视节目 形态转变

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三网融合随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而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首先它促进了信息一体化建设,改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和资费标准;其次是在此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运作方式、人才分配、产品的呈现样式以及特点的改变。而在此次改革中,广播电视系统如何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以及网络电视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课题。讨论这些话题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电视节目制作,而在电视节目制作中,除了人才的优势互补,技术的平台拓展和政策的包容开放之外,一个值得讨论而且大有可为的地方就是电视节目形态的改进。

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界定,不同的论著里说法不一。孙宝国在《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中的定义是“电视节目形式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亦即由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气质和神韵构成的电视节目设计模板”。①它不是对内容的简单概括,也不只是对形式的刻板描述,而是结合了一个电视节目方方面面特点的抽象概括。此外,在这里所提到的“电视节目形态”,不只是广播电视系统中的电视节目形态,也指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以及在各种新媒体上所衍发出的类似的影像节目,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节目形态。

无论是新的科技革命、传播模式还是机构政策的转变都会对电视的节目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三网融合会在传播观念、创作理念、受众角色、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嵌套等方面给电视节目带来新的变化,而这些新的变化将对电视节目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下面就从互动形态、传播形态、创作理念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电视节目互动形态的转变

电话参与、演播室现场参与、短信参与等都是观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互动,而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受众与制作主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电视节目的互动形态也有了新的变化。

其一,节目内容上的参与。上海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做《幸福魔方》,是一种真人体验式的谈话节目,主要是针对嘉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调解和心理指导。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针对嘉宾所提出的两种相对立的观点,现场收集网上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并且专门设立一个屏幕叫做“九宫格”,里面呈现出了九位网友的图像,并可以通过导播的切换让不同的网友一一发言。在这里,网友既是节目的受众,又是同主持人和嘉宾还有现场的心理医生处于同一地位的节目主体人物,是节目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谈话节目、游戏类竞猜节目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而在新的技术条件和机构体制下,这种形式将更容易实现常态化。

其二,节目制作中的参与。这种参与体现在节目制作的前后对与节目相关的活动的参与。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呈现的是传统的现场观众、主持人和嘉宾的方式,但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与网络和手机的互动紧密相扣。首先辩论话题公布在该节目的论坛上,让大家选择话题,并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赞成与否等,并且这种网络讨论和发表观点是伴随着节目从选题到制作到播出一直在延续的一个过程。这种参与性比普通的读者来信、电话短信回聩速度更快,参与力度更强,而且使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圈子,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互相分享观点,并且可以直接及时地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产生影响。此外,普通人通过DV摄录身边发生的事件,直接上传到网络上,构成电视节目,也可以理解为对节目制作的参与,这种方式在新闻性和娱乐原创节目中尤其突出。

其三,信息检索与选择的互动性。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是线性播出,以传者为中心,受众呈辐射状围绕的过程,但是在三网融合的时代,这种传播结构将彻底反转。网络提供了便利的信息存储和检索功能,受众能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在选择后观看的过程中,完成了电视节目传播的意义表达。“既缩短了信息传播渠道,删减了信息周转环节,也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可以主动选择获取信息,甚至参与信息传播”。②

二、电视节目传播形态的转变

1、频道概念的演化

传统意义上,电视节目是以某一个频道为依托的,节目形态与该频道所代表的理念相一致。而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分众化和专业化并不是以频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那么频道概念下的电视节目还具有对不同分众的适应性吗?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某某社区电视节目,某某论坛电视节目。未来的媒介形态将更加倾向于个性表达和专业分众的发展趋势。这就势必会使得电视节目的传播形态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主持人的选拔恐怕不再以学识和形象为基础,而是以专业背景和独特的兴趣点为基准。整个节目的包装也将以所在社区或论坛的整体形象为依据,大到主持人、台标、形象宣传片,小到电视画面的文字、语言、声乐、色彩都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形式美感,同时具有独特性。

2、介质的融合

在媒介形态里,有不同的介质划分,比如说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等。介质不同,那么媒体的表现形态、特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盈利模式等等都不同,但同时形成大量的人员和资源浪费,造成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全媒体时代,不同的介质之间互相渗透融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不同媒体人员间的合作,催生出了具有新形态的电视节目,可以在一个传播渠道上展现多个传播介质的特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视读报节目,《朝闻天下》、《马斌读报》等等,是属于电视与报纸的融合。“电视读报类节目集中报纸、电视两大媒介之长,丰富节目信息量。在报道事实之外援引观点增加报道深度。是对电视媒体自身理性与深度不够、新闻资源不足的补充,同时也拓宽了新闻视野”。③《超级女声》则是电视与手机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观众的短信支持来决定节目里选手复活的可能性,是电视节目的一个新形态。跨媒介融合会催生出电视节目的新形态,而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跨媒介具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已有的五种介质进行两两相加或者三三相加,任意一种组合方式都会形成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其可创新的空间一目了然。

3、传播层级观念的消解

在传播渠道上,我国的广播电视是有层级划分的,分为中央级、省级、地方级和区县级。不同的层级结构因为覆盖范围的不同和所处的定位不同,在电视节目形态设置上有所区别。但是在三网融合时代,不管是在哪个层级的电视台都可以放到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传播,那么过去电视节目形态中所固有的文化和地域特征会因此而慢慢的消解。

层级观念的另一个方面是时段划分。三网融合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电视节目不再以一个线性形态呈现,而是以检索和点播为主要的观看方式,那么过去所说的黄金时间、早报时间、晚间电视剧时间等等这些概念可能都会消解。这种消解带来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对于广告,对于那些按照时间段特点来安排重要性和趣味性编排节奏的电视节目也具有同样的影响。一个节目播出的时段对于电视节目的形态来说很重要,而现在观众在某一个时间选择观看什么节目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在设计节目形态时可能就要抛弃过去曾作为形态设计依据的时段概念。

三、电视节目创作理念的转变

电视节目的定义是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以声音和图像信号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是指在电视上播出的,观众能够直接看到的一个完整的视听作品。而为了制作这一视听作品之外的前期筹备,以及在后期剪辑中所放弃的素材内容,都不能成为电视节目的一部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是观众所不能接触到的,不属于传播内容的一部分。

但是现在新的节目形态的各种尝试,都在试图打破一个节目制作过程中部分资料只能为少数制作者所拥有的局面。某些网络电视节目的选题和所邀请的嘉宾,通常都会在网上列出备选,然后根据网友的意见来确定最终的选择,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也让观众实时了解到了一个节目制作的完整过程还有编辑者在其中的创作理念。还有一些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在论坛上的讨论,以及制作者在网上上传的一些节目中没有用到的音频和视频资料,甚至是有关这一话题的相关新闻、博客地址的链接等等。网络的无限性极大的扩展了原有电视播出的表达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了,有关一个电视节目的所有资料都能成为传播过程的一部分。此外,网络的多媒体特性以及多窗口、非线性链接同时呈现的特点,使得电视节目的内容表达不再只是音视频,而是结合了文字介绍、图片说明、相关新闻链接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共同呈现。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与网络还有电信部门的人员合作,势必会表现在节目内容上的融合,未来的电视节目形态将会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表达上更加自由开放。电视节目将朝着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而电视节目创作观念的转变势必会带来电视节目形态的深刻变革。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电视节目直接复制到网络或者手机上,网络的备份候补能力、打包集合优势、非线性组合优势以及手机的便携性和伴随性特点,都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电视节目形态,这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只有在融合中产生新的形态才会带来新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①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现代传播》,2007(2)

②王长潇,《论网络电视对传统电视传播模式的影响与改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

③张建敏,《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5)

第6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55-02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进入信息化r代,网络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传媒业,网络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首先,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提高了部门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其次,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网络数字技术较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覆盖率更广,如今,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化、数字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优势日益显现,广播电视技术不断为人们所接受受到人们欢迎,网络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优势更加良好,发展前景一片广阔。

1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开始电视节目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图像的产生、接受和传输方面主要依靠时间轴来取样的方法进行信号模拟,形成并向受众发送电视节目信号,实现信息的传播。同时为了使视听效果达到更佳状态,在传送方法上会采用幅度调制。这种技术无法避免噪声在一定程度上的干扰,影响视频、音频的发送效果,影响受众的视听感受,这一问题较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数字技术应运而生,数字信号取代了模拟信号,开启了全新的网络数字化时代,网络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数字信号的优势大大改善了模拟信号造成的不良影响。数字信号抗干扰的能力较强,这是模拟信号所无法匹敌的,使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稳定性较好,其次,保真性高,数字信号有效改善了图像的二维滤波,图像的质量更加清晰,利于受众观看,另外,可以重复利用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这也是一大突破和优点。

2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网络数字化在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网络电视的崛起,它是将电视与网络融合在一起,是对广播电视的发展和延伸,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使广播电视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广播电视朝网络化方向发展对电视台建立一体化网络系统极为有利,利用网络提供的开放性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反馈。广播电视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时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迅猛发展。其次,从2002年的数字信号的开始普及,短短3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模拟信号的代替,又经过了4年,2009年普通数字电视、高清数字电视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目前4K高清网络视频已经成为各大运营商眼中的宠儿,从中可以看出,网络数字化作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关键不容置疑,这将主导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特点

广播电视技术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技术,如电子技术、声学、光学、计算机技术等。在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支持下,广播电视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拥有数量广泛的受众群体,首先,广播电视通过电视荧屏,将信息借助图像、配以声音解说的形式向观众传播,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象逼真,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它与其他传播媒介最明显的区别是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其次,及时性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对信息实现了及时性传播,受众在第一时间就能对信息有一个真实、完整的了解,尤其是现场直播这一传播方式,更加凸显了广播电视的及时性。另外传播的广泛性。由于电视信号覆盖面积广,消息一经播出,就可以传播到四面八方,还有,受众的控制权和选择权更加自由。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节目、观看时间,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方式以单向为主,主动权在电视台,网络数字化技术大大改变了这一状况,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受众的需求。

4 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的技术优势

在网络数字环境下,应用先进的广播电视的技术,既可以将各种资源合理配置,使之更加优化,得到科学的利用,还有利于缩短新闻的制作步骤,制作时间进一步减少,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与此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快速,画面清晰、声音清楚,给广大观众带来极佳的视听感受。除此之外较好地实现了与公众的互动。公众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随时随地发表看法和见解,进行点评,使信息的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还可以多对多,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

5 网络广播技术的实现及发展前景

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应用,进一步打开了市场,使其竞争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满足了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在广播服务器中,建立网页服务器,并在主页中,通过链接连接每一个广播节目,对用户所发送的请求进行及时的侦听,把用户点播的节目经过用户端播放给用户。网络广播技术使用户轻点鼠标就可以实现对节目的访问,大大方便了用户,因此受到不同年龄层用户的青睐。另外,制作工具把己经录制的视频档进行压缩,转变成广播数据后上传,通过服务器向用户进行反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事业应融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广播电视系统,打造出立体的、互动性强的广播电视节目,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6 结论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为广大人民带来更大的喜悦,可以满足广大民众对高质量的画面,高清晰图像以及高音质音效的需求,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用户开始有了新的需求。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及数字化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数字化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数字电视的技术质量水平,改变传统广播电视无法对电视进行有效控制的缺陷。因此,在当今时代,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的模拟型号传输方式,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为广大用户带来更好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将高价值信息传递给用户,丰富用户娱乐生活。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3):52-53.

[2]王春光.探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4(8):55.

第7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类型化广播;广播媒介;传承;革新

一、引言

广播与电视一直是广电行业主要阵地,但近些年在传媒业集团化改革中,广播渐渐推向边缘化。对于媒介环境中的相互竞争,如何立足变成广播也需要思考的问题。源于西方类型化广播的方式再次为我国广播发展添加活力。类型化广播指的是听众对类型化广播频率内容的定位以及品牌的认知,收听过程中无需具有节目单,则能够随时收听到需要的内容。

二、广播媒介的发展历史

广播媒介与有线电视不同,有线电视媒介为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广播则为调频广播信号,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将声音进行传送的媒体。广播媒介的特点在于快速传播、成本较低、投资较小、受众较大,广播媒介具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的广播媒介是通过广播站的方式产生的,最早的广播技术出现在美国纽约,在一个广播站上演了历史上首次广播,节目内容为歌曲及笑话,通过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向。在1916年,美国费雷斯特通过广播站将总统选举的消息进行广播,这也成为了最初的广播方式,可是依旧无法称之为广播媒介。到了上世纪20年代,广播媒介真正产生,美国匹兹堡KDKA真正在1920年11月2日进行开播,这成为全球首家具备执照的广播,这也表明了广播媒介的产生[1]。

我国首家广播电视台在1923年通过美国奥斯邦创办,在上海播出。到了1926年,我国建立了首家独自创办的广播电视台――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在节目播出后,我国的广播行业获得了进步。1939年,重庆创建了首家对外广播――中国之声。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正式进行播放,延安新华广播则为中央人民广播的前身,在延安新华广播开播以后,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愈发被各个行业所重视[2]。

广播媒介通过声音将信息传播出去,广播媒介的亮点则为声音。声音传播并不会被文化程度、年龄所局限,可以说广播媒介符合所有人群。并且因为广播便于携带,令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收听,在广播中获得想要的内容。广播媒介不论在运行成本,还是接收成本方面均比其他媒介经济,并且获取信息的价格也最为低廉。可是广播媒介的不足则为节目顺序受限,受众仅可被动接受既定内容。而且因为不具备文字与图片,无法令听众集中精力,当前由于电视与网络显著发展,令广播媒介的发展大受影响。

三、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广电行业的广播应用在2003年首次执行了类型化广播,此后经济之声也开始运用。在2004年,上海创建了堪称我国首家新闻类型广播的东广新闻台,每天15个小时不间断播出新闻,南京、武汉紧随其后,相继推出了类型化广播,逐步变成我国广播的主流方式,对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的收听率进行调查发现,前十位的频率当中,类型化频率占有两席上下。

类型化广播良好的发展平台则是通过单独频率为单位的载体,针对听众明显的一个共同所需对资源进行调配,可是我国在这一层面较易构成频率不足及细分程度不完善的情况。

类型化广播是依照观众所需进行编排的。通过不同频率相互覆盖于相同频率的技术,提供同质性的内容,从而令观众能够在任意时间收听自己喜欢的广播,将频率的形象给予突出,而减淡节目与节目附属特性。类型化广播完成所需的因素则为需要不同频率进行相互交叉覆盖。可是我国的广播是通过地区进行划分,所有地区均具备自己独立的频率,想要完成类型化广播,则需加大广播的频率,可是这在技术上并不受到国家的许可,因此完成类型化广播则成成为空谈。

类型化广播需要内容同质化,这一方面较难实现,较易令两个广播频道的内容及其相近。最早执行类型化广播的音乐之声能够堪称为成功,可是这是由于音乐之声归属国家广播,除却本台记者还有众多地方台记者将丰富的新闻资讯源源不断的传来,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是地方台则有所差异,当地新闻并不充分,无法进行滚动播放,形成众多广播内容相同的状况。

类型化广播有个要求则为将主持人与节目进行淡化,这一状态并非固定,在以往的音乐类型内容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调查中显示,大部分人认为主持人讲话的内容应当与播放的音乐介绍相关,仅有极少人认为节目应当只播放音乐而无需主持人讲话。比如类型化广播未执行以前,江苏电视台在南京位居首位,在2006年执行类型化广播以后,依旧排行第一,可是在2009年,却已经下滑到第九位,直到2010年改版后,适当添加了新的主持人语言风格,三周内则提升到第三位,由此可见,淡化主持人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可取[3]。

所以对于类型化广播在我国遇到的各种状况,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省台最少需具备一个综合频率为广大听众提供服务,城镇化率较高的之地,则能够通过中国式类型化将节目进行编排播出。必须对不同题材的广播进行区分对待,尽可能贴近于生活,提升收视率。比如内蒙古人民广播的新闻频率在执行类型化播出以后,收听率却随之下降,而交通之声广播并未执行类型化,收听率却在持续上升当中。由此可见,收听率高并非必须执行类型化播出方式,而是需要与听众所需相符合,令其心理所需得到满足,这才是广播的首要工作,也成为类型化播出的基本目标。

四、类型化广播对广播媒介的传承与革新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开始较晚,首个类型化广播则为音乐之声,此广播通过播放流行音乐作为主要方式,将我国传统的广播播放模式改变,每天十八小时播放各类流行音乐。音乐之声令我国广播媒介的发展尤为明显。类型化广播成为广播媒介发展符合听众所需的显著改变,对广播媒介的发展而言必不可少,类型化广播是传承传统广播的必要途径。

类型化广播在当前的广播媒介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必要性,类型化广播远比传统广播更加符合现代化快节奏生活,可以明显提升听众的关注度,令传播更加有效。而且对于运行成本方面则显著下降,操作更为简便,传播更具效率。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速,人们想要获得更加便利、更加快速的广播媒介,人们想要打开广播的一瞬间则能够收听到自己所需的节目,而非不断换台在每个广播中找寻节目。由此可见,综合性广播早已不能符合当代人对广播的所需。类型化广播令节目实现了一体化,听众无需不断换台找出自己喜欢的节目,以此显著提升了收听的稳定性。传统综合型广播的听众大多处于浮动的状态,综合型广播节目类型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受众。所以节目在质量方面高低不齐,通常听众在遇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时则会停下收听,但在节目结束后又会进行换台。类型化广播则通过将节目类别、节目风格进行统一化,集中听众,稳定听众群体,真正完成有效传播。并且,类型化广播因为仅播出某一指定类型的节目,令工作人员无需如过去般选择各种节目进行凑数,仅需集中精力将一类节目做好,从而显著提升了广播节目的制作效率与节目质量。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论对于适应受众细分的市场发展而言,还是对新媒体不断产生而言,类型化广播都需身为传统广播渠道这而变成广播媒介发展的重要方向,类型化广播成为人们生活所需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回归广播成为了伴随性媒介的本质,可是对于我国而言,类型化广播的真正实现还需长期战斗。

参考文献:

[1] 陈鹏.中国类型化广播媒介的应用于广播行业的发展策略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51-53.

第8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维护工作;故障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的窗口,在推动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媒介。然而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媒体发展环境巨变,各类自媒体播放形式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IPTV、OTT,各类盒子等。令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生存压力与发展困境。在此种状况下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做好现有网络的维护工作,保障收视质量,留住用户,才能更好地去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谋求新的发展,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对有线电视维护工作要点及常见故障做一些探究至关重要。

一、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电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CMMB技术,即中国移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移动终端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相对于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固定的特征,该技术摆脱了节目传输固定性特征,用户可以采用PDA、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观看广播电视节目。2.卫星直播技术。是向公众直接转播电视或声音的人造地球卫星,是上百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和数据经过数字转换和压缩后发送到卫星上,利用工作在专用卫星广播波段的广播卫星,以大功率辐射地面某一区域,将广播电视节目直接送到家庭的一种信息接收方式。如“村村通”,“户户通”。3.NGB技术,即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该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特性,不仅能够对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而且还能对模拟信号进行传输,同时支持各种终端设备。

二、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确保节目安全、高质量播出,提高广播电视播放的稳定性,吸引用户,赢得信赖,增加收视率,留住消费者,获取良好口碑。同时良好的日常维护习惯,可以保证用户能够及时,安全,通畅地接收到广播电视节目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良好运转,为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提供条件。让广播电视事业蒸蒸日上,不被竞争对手淘汰。

三、有线数字电视维护工作

(一)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组成有线数字电视是利用高频电缆、光缆等传输介质,并在一定的用户中进行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以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有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频道数量多等特点。并可以预定和提醒收看节目,开展多功能业务。整个系统由前端系统(包括总前端机房和各分前端机房)、干线传输系统和用户分配网络组成。(二)维护要点首先,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做好相应的安全传输应急预案,定时的对前端机房消防设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保养。对传输介质及杆路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加强对各种设备的检修力度,降低故障几率。特别注意细节,如接头松动,氧化,设备供电电压等。因为这样的小问题往往会对广播电视的播出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对维护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技能要不断提高。应通过对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广播电视事业观,提高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用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做好每一项检查。正所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也应通过技术培训,专家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四、常见故障

(一)前端机房故障特点:故障率低,影响范围广。所以有前端机房无小事一说。其主要故障发生在停电,设备损坏上。所以机房应配备相应的发电设备和UPS电源,要定期的对传输设备做必要的检修。(二)光、电缆线路故障特点:修复时间长,修复困难大,影响范围大。导致光、电缆线路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外力因素、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外力因素:包括外力挖掘,车辆挂断等外力原因造成的故障;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线路故障包括火灾、大风、雷电等不可抗拒自然灾害造成的故障;人为因素包括工程施工故障、偷盗、误操作、蓄意破坏等。降低故障方法:加强线路巡检,对施工场所做相应的告知,对高度,防风拉线等设施做必要的处理。(三)传输设备故障特点:故障率高,影响范围小,季节性强。造成设备损坏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损坏、雷击损坏、人为损坏、漏电损坏等。每年的雷雨季节是维护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雷击会造成大量传输设备损坏。不仅造成经济的损失,也使有线电视用户对收视不满,影响公司的发展。因此,防雷电、减损失,一直是有线电视技术人员工作的重点。现在我们可通过电源避雷器等方法来减小雷电对设备的影响。漏电损坏也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农村,电线随意的复挂在广播电视线路上,一旦电线发生漏电,起火等事故,将导致一台甚至多台设备损坏,而且给维护人员造成安全威胁。

五、结束语

第9篇: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媒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64-02

一、引 言

21世纪10年代,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涌现和普及应用,媒介融合在实践中日渐得以显现和证实。新媒体的层出不穷,正拓展着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领域,同时也对既有的媒体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新的媒介竞合大潮中,中国广播业遭受到来自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双重挤压,收听及广告业务持续走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广播业如何迎接时代的挑战,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实行创新发展策略,就尤其显得意义重大,这不仅对广播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繁荣我国广播产业也有重大意义。

二、广播媒体的媒介融合

广播媒体的媒介融合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与报纸杂志的融合、与电视的融合、与网络的融合、与手机的融合、与播客的融合以及广播媒体之间的融合。

(一)广播媒体与报纸杂志的融合

传统媒体,广播与报纸杂志的融合历史最为悠久。虽然20世纪20年代广播媒体的诞生,曾经给报纸杂志带来过强烈的冲击,但报纸杂志毕竟具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优越性,经过一番磨合,两者开始走向“和平共处”并进而在业务上不断融合。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当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节目记者在自采新闻的基础之上汇集通讯社及报纸等媒体的新闻,信息量大、权威性高,50年来收听率始终名列各类广播节目榜首。

(二)广播媒体与电视的融合

二十世纪80年代,在全国“四级办广播电视”的精神指导下,全国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普及。广播开始感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并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创新之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融合,首先是节目互动、人员交流;其次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推进集团化发展,成立广播电视总台和广播电视影视集团。集团化后,广播电台可以和电视台共享新闻信息资源,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将频道办的更为丰富,经营空间将更为广阔。

(三)广播媒体与网络的融合

与前两种融合相比,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更具有革命意义,它实现了广播媒体传播失态的历史性的变革。拿传统广播来说,世界上任何一家电台都做不到全球覆盖,只有网络可以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广播通过借助网络实现了覆盖全球用户,更超越了普通声音的局限性,让广大听众更能领略到在网上读广播、看广播、听广播的乐趣。

(四)广播媒体与手机的融合

广播与手机的融合同样具有革命意义。与传统媒体相比,人类对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手机真正成为“身体的延伸”,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不仅能接收广播,而且能接收电视,已经成为一个小型便携的视听媒体。手机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的多媒体属性也愈发明显。

(五)广播媒体与播客的融合

对于广播而言,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新技术当属播客(Podcasting)技术。它赋予了每个网民个体成为信息中心,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创制自己的个人出版物——“广播节目”,因此,可以说播客就是网络个人广播,人人皆为播者。

广播热情地拥抱了这项技术,发展自己的播客节目,与“播客”实行良性互动,抢占播客发展浪潮的制高点。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在2007年专门开设了一档反映播客生活、展示播客作品的节目“波哥播客秀”,这是国内播客首次登陆传统广播平台,也是广播和博客成功融合的例证之一。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网听吧频道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在线音频联盟创建的音频门户站点——听世界网,则是国内第一个传统电台开办的播客网站。

三、广播媒体发展创新的对策

通过媒介融合,使广播改变单一的音频传播形态、开发多种媒体传播形式与接收终端提供了可能。从产业调整的层面来看,媒介融合所形成的趋势给整个舆论格局调整和传媒市场格局的改变带给了广播发展新的战略机遇。因此,广播媒体应当顺应时展,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作出不同的节目,力争做好节目、做出精品节目,走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以内容取胜的道路。

(一)树牢主流意识,强化引领功能

广播媒体要牢固树立“主流媒体”、“主流文化”意识,这是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通过坚守“舆论”引领阵地、强化主流引导功能,在社会上树立舆论引导的“主流”。近年来,全国各地电台在该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2009年11月,河南遭遇雨雪冰冻天气,全省道路交通受阻严重,大批车辆滞留,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受到较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11月11日到12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紧急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预案,新闻、交通、旅游三频率并机直播,协助交警、交通、路政等部门疏导交通,救援被困群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11月13日上午,河南电台新闻广播又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在新闻广播《政府在线》栏目中邀请省直十几个相关部门领导同志做客节目直播室,利用广播媒体优势,安排部署、协调指挥全省灾后救助、困难救济、电力抢修、医疗保障、教育调整等工作,确保最大限度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二)培养优秀节目主持人,打造品牌栏目,走品牌化经营之路

品牌文化是媒体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一个成功标志的高度浓缩。目前,全国各电台均已走上频率专业化道路,在此前提下,广播媒体如果能在公众面前树立起品牌形象,那么整个电台的形象都将得以提升,这也是电台品牌化经营的重要策略之一。打造品牌栏目最重要的是做精节目。这里的“精”不仅仅是人员上的“精兵强将”,还包括内容上的“精心编排”和节目制作上的“精益求精”。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政府在线》栏目,定位于“聚焦公众和社会关注的话题,架起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使得该栏目在2005年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正是这一精品节目的呈现使得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提升了知名度。主持人是广播媒体的“视觉化形象代言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电台最鲜活的“品牌”。广播媒体应当重视培养主持人,把培养出名主持人作为打造品牌的重要方面,尽可能的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宣传自己的主持人,力争把他们打造成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

1.以主持人名来命名栏目。主持人作为栏目的灵魂,一档节目如果以主持人名来命名则会收到更大的效果。河南电台交通广播的品牌节目《南方谈交通》就是以节目主持人南方的播音名命名的栏目。主持人南方在节目中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每一个参与节目的司机朋友,都力求能客观公正地在节目中为其提供帮助。随着节目影响力的增加,南方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参与节目的听众更是亲切地叫她“南方大姐”。尼尔森调查报告显示,2002~2009年,《南方谈交通》连续8年在河南全省落地22家电台的所有栏目中,排名一直位列前10位。

2.设立首席主持人。即建立与职称岗位脱钩的薪酬体系,按岗定酬,必将对主持人队伍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04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人才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推行主持人“首席”制度,并对其中的有关奖励进行了明确。此项工作目前在全国各级电台陆续展开,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每年都会有10名节目主持人享受台长津贴每月1000元。

3.评选造势。提升主持人的品牌价值,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比如综合运用户外媒体、平面媒体和电台网站等渠道宣传报道主持人,让观众全方位多层级接触了解主持人。有时还可以运用商业化包装、炒作手段,定期举办栏目推介会、研讨会等,举办年度优秀主持人、优秀作品评选活动等,都是采用商业化手段打造“明星”主持人的有效手段。

(三)及时对节目形态调整更新,发掘适合新兴媒体需求的节目

传统电台在节目制作上重点强调的是节目的线性收听,要求节目明白准确、通俗易懂。当面对网络媒体等新兴传播平台,要求节目可以长期储存,听众可以随时检索收听,这就使得更好的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使得节目做得更加富有艺术性。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广播有一档情感讲述类节目——《真情故事》,最初都是由主持人以第三方的角度配上轻音乐对故事进行自然流畅的讲述。尽管节目一直做的很不错,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多数听众反映总有种听别人故事的感觉。后来,通过对节目进行升级,通过两名主持人进行角色扮演,配以感染力、渲染力强的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场景、人物心态的音乐、音效,对故事进行艺术化的演绎呈现,使收听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该节目还在河南广播网开辟在线点播服务,方便广大听众下载收听,持续感染效果更好。

对于传统媒体广播而言,这是一个多媒体相互融合、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广播电台务必要遵循“内容为王”的铁律,做精、做细、做强、做好自己的节目,形成自身的特色,从而在竞争中拥有无可替代的特性。同时要针对新型广播的特点,制作一些符合新广播的内容和节目,从而使广播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梁岩.从技术、管制与受众角度看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J].新闻与写作,2009(11).

[3] 陆莹.广播媒介与新媒介的资源融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22).

[4] 洪威,秦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形态演进[J].新闻传播,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