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第1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对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影响

2015年3月30日,“核心素养”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了国家文件之中。在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应以“核心素养”为前提,“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工作的关键和灵魂。高师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教育人才和舞台表演人才,其中主要专业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小学教育改革也有了新方向和新要求,而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音乐教学都无法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学中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了解,造成毕业生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上极为欠缺,已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核心素养”要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起到指导、引领、辐射的重要作用,使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服务,真正把“教学”上升到“教育”这一更高的领域,这也是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的契机,真正由精英教育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素养要求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在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变,并逐步转变教育理念,根据核心素养对个人终身发展提出的要求,不断创新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意识淡化

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基础教育,但是当前大多数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目标都偏离了这一主要服务对象,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与音乐实践的培养,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深度了解,脱离了实际。

(二)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目前高师院校的老师都是采用老旧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陈腐,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和提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单纯地照搬书本上的内容,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原封不动的搬上投影仪。课堂上也是教师“说”,学生“听”,没有互动,没有启发,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站在讲台滔滔不绝,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学内容和形式异常的枯燥乏味。

(三)教学缺乏实践的指导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更多是注重培养学生音乐专业技能,而缺乏在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等全面的培养与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所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比较单一,演唱歌曲、演奏的乐器、表演的舞蹈和弹奏钢琴曲都是老师教给的成品,没有经过实践的磨练,还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舞台演唱的调度、钢琴的伴奏、乐队合奏、舞蹈的编排等方面都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导致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终身发展能力欠缺。

(四)实习与就业技能不足

针对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很多高师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中都存在着极大的困惑,就业能力匮乏、就业知识欠缺导致学生就业难,难就业。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很多高师院校在学生实习与见习活动中,缺少专业的指导,很多时候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缺少老师在过程上的监管,导致学生根本不去见习、实习。这种不能正确认识实习、见习的情况,致使学生缺少了拓宽专业知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以上种种行为使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就业市场的需求,与社会脱轨,最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结合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实行新课程标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也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把音乐教师的培养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培养,要结合“核心素养”的需求,从人才的单一化培养转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符合高师音乐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环节坚决不能脱离实际,而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实效性,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从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能力培养,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应用性的培养与提高。在确保完成正常的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技能专业选修课,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就业自信

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及时掌握社会就业资讯,并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具有紧迫感,主动提高就业能力。教师要在就业形势分析和就业指导活动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给学生树立就业自信,督促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并不断端正学习态度,以达到更好的就业状态。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学的始终,针对学生所处不同阶段设计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环节,分阶段、分层次的有序进行。就业指导教师也要及时的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手段和内容,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在“核心素养”下,培养终身发展能力的需要。高师院校要不断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广大的基础教育阵地输送优质的音乐教育人才,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海涛.以就业为导向谈普通艺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分流培养[J].艺术教育,2009,(10):48.

[2]王伶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07):166-167.

[3]石晓平.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音乐创作,2016,(06):180-182.

[4]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02):21-23.

[5]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暂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6-16.

[6]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23-28.

第2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但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人格魅力。然而,近几年来,受生源质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及高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普遍不强。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确立以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并努力探索相关的培养路径,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以适应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而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四方面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美。(2)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3)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如认识音符,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演奏技巧等。(4)引导幼儿运用音乐表达情感,体验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往偏重于音乐技艺训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遭到了摒弃,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已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获取表达、创造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并发现音乐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才能真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挖掘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所开展的教育,〔2〕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因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导致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其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套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要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缺乏了解等后果。我们知道,要顺利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具有对作品进行分析、编排并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能简单搬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入职幼儿园后开展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而不是向幼儿传授高难度的演奏、演唱技巧以及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难度应适当降低。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求“精”,但求“通”,但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可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较强,所以,是可以在音乐学习的“通”上下功夫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使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及良好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具备一定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创编能力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里所说的良好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即较好掌握了演唱、演奏、弹唱、音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二是具备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编创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育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可以传授演唱和弹奏技能基础,系统讲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习得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路径

第3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文化观念文教兴国

中美音乐教育之比较

美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它还是主科(如语文、数学等)的“饭后甜食”或“装饰花边”。①当时音乐教育在美国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它比核心科目低上一二英寸”。②但美国音乐教育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稳步提升。以《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原理》等著作为发端,美国不断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直至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承袭布什2000年教育战略的几乎所有内容,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该法令对美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给予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六点国家教育目标中第三项所列“核心学科”之一。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美国学校教育已将艺术列为与读、写、算并列的四个基本能力。美国2000年联邦法案已规定艺术为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的核心课程,而各州大学已将修读高中艺术课程定为大学入学条件之一。

据上世纪90代初的统计,中国的音乐教师至少缺50万人。正统音乐教育的缺乏,自然导致许多学生更多地接受娱乐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虽然音乐讲究多元化,但单一地接受流行音乐会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落后也暴露了中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存在着缺陷。人们常说,现在的大学生,学理的就是“一文不染”,而且大部分理科生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音乐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其二则是因为许多大学生视野太狭窄,偏重专业而忽视博览百家之长,尤其缺乏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

通过对中美音乐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想,更是高校人才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高等教育观念的文化缺陷

中国音乐教育缺失的现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直到现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还没有取得核心学科的地位。

从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来看,西方自古希腊文明以来,一开始便是从工商业生产方式所培育出来的理性思维进入其发展历程的,这种文明本身具有一种超越自然之上的人为性;相反,中国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因而需要顺应天地自然,重经验而轻理论,重实践而轻创造。我们还可以用哲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文明结构上的差异,古希腊从柏拉图开始就完成了“名实关系”的颠倒,即倒名为实,将语言、逻辑、普遍法则看作比现实事物更为实在的宇宙本体;而中国古代哲学在名实关系的热烈讨论中,没有任何一派是将“名”看得比“实”更重要、更实在的,这决不是偶然的。正是这种文明结构的区别,使古希腊有了研究型的“学园”,中世纪有了超凡脱俗的“经院”,近代以来有了养精神的“大学”;而中国古代除了道观禅院之外,只有民间私塾和书院及通过八股文的考试向世俗官僚爬升的文官体制。这种学习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学以致用”,并且所谓“用”也只局限于狭隘的做官和发财,除此之外则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只盯着世俗功利的教育心理经过长期积累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心理。可惜的是,至今国人尚未意识到这种文化心理的局限性,从而造成社会精神生活和文化层次的下滑。

反观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突出地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发展之路所需要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被严重忽略,大学存在着技能化、市场化、功利化倾向,“大学为什么服务”的观念模糊。因此,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大学文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从培养实用人才转变到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质的人才上来。现代大学的文化观念需要新的构建方式,大学不应该只是成为人们追求好的工作或物质生活的跳板,而应当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特区,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理性、自由和创新,并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场所。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教育对弥补我国高等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文化意义

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③,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的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④目前,音乐教育规划及课程设置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部分。比如从1986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促进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也受到国家艺教委的关心与支持,音乐教育正在各个层面蓬勃发展。

因此,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已不是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

注释:

①③④《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著,百度网

②《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内特·雷默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世纪之交的美国音乐教育战略〈豪斯赖特宣言〉: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刘沛著,原载于《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

第4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阳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柯达伊教学法是一套比较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主张以唱为主,主张重视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

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素质教育

的发展音乐教师水平的提高为小学音乐的学习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阶段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用提供了

用武之地。为了使柯达伊教学体系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贯彻落实,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逐步改变我国的升学体制,将

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到相同的地位,同时还应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强化音乐师资建设。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佐尔坦?柯达

伊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其倡导的音乐普及教育、民

族音乐教育观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等理念,对欧洲及世界音乐教

育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今柯达伊教学体系已经普遍传入我

国,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用却很少。研

究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使其很好

的适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及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更好的掌握

柯达伊教学体系是笔者在文章中注重探讨的问题。

一、柯达伊教学法简述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

首先,是对音乐教育的重视,20 世纪初匈牙利受战争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发展非常落后,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音乐。因

此柯达伊认识到应当唤醒人民内心对音乐的喜爱。柯达伊把音乐

教育理念作为表达爱国思想的方法,引导人们重视音乐教育。

其次,以民族音乐为基石,音乐教材使用民族歌曲,并使用

母语教学。柯达伊反复强调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地位,民族音乐

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儿童在使用

母语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再次,音乐教育应当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由于我国升学体

制的制约以及家长、学生的固有观念,始终认为音乐、美术、体

育是副科是不重要的。但是柯达伊认为恰恰儿童时期才是学习音

乐的黄金时期,家长和学生应当重视小学音乐的学习,学校也应

当聘请优秀的音乐教师,彻底转变对小学音乐课的认识。

(二)柯达伊教学方法的特点

1.以唱为主。小学正是儿童身体、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音

乐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儿童学习的节奏。小学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因此要让儿童多唱,这样既对儿

童身体发育有利,也能增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2.顺其自然。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理不成熟,兴趣很重要,

有兴趣注意力才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喜好,不能

勉强,应当多引导,顺应其兴趣爱好。

二、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小学

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形式多

样,这符合柯达伊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的理念,给小学音乐教育适

用柯达伊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

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家长也

有能力为子女学习音乐提供物质保障。对于乐器的购买、课程的

学习包括参加音乐会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教师水平的提高为小学音乐的

学习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小学音乐的学习,音乐教师处于非

常关键的地位,优秀的音乐老师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柯达伊教学体

系的精髓,能够准确无误的将柯达伊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音乐课

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柯达伊教学方法,更好的学习音乐

课程,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现阶段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

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柯达伊教学体系能否在

我国发展推广的核心因素。如果小学生音乐素养不高或者对音乐

一知半解、没有兴趣,那么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音乐,任何

教学方法都无法适用。然而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环境的发展,人们

对音乐的认识和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三、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逐步改变我国的升学体制,将音

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到相同的地位,设置合理的课

程,禁止挤占、挪用音乐课程,将音乐课程的考核作为升学、评

优的标准。教师、家长、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对音乐课

程的学习。

(二)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现在许多儿童对音乐的喜

爱,大多来源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但是小学音乐教育应当注重

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

音乐中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传统音乐是经过了历史沉淀的、宝

贵的文化财富,只有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才能创作独

特的音乐,对今后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应用柯达伊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音乐

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柯达伊在研究音乐教育的同时不断吸收引

进优秀的教学方法,其独创的“首调唱名体系”增加了柯达伊体

系的灵活性。许多国家对柯达伊教学体系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

了其优越性。而在我国许多已经应用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学校中,

学生对其也是非常认可的,柯达伊体系便捷有趣,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四)强化音乐师资建设,柯达伊认为:幼儿的音乐教育是

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对于音乐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有非常严格的

要求。音乐教师应当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音

乐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音乐教师处于特殊的地

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除了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外,还应当有优

秀的音乐素养包括吹、拉、弹、唱等特殊技能,并且要把两者在

课堂教学中集合起来。优秀的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更重要

的是自己对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有很深的热情。教育机构应当加强

对音乐老师的培训,使老师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

对小学音乐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淼.浅谈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国的实用价值[D].中国音乐

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2]周晓艺.论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W].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5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35-02

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音乐活动是融歌唱、语言、图像、律动、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方式。音乐教学正是从培养学生感受美这点出发,从而引导学生们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课不只是向学生进行一些识谱、技能、技巧和音乐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知、实践、审美、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用美的音乐,美的体态、美的情境感染人,从而达到对学生音乐体验、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为了贯彻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笔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各种教学手及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的内涵

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其实质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下面着重谈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内涵。《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阐述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新课标中看出“审美教育”是一种音乐美的回归,它否定了以往音乐学习偏离生活实践及情感世界的这种情况,并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正确贯彻实施教育方针这点上来看,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音乐教育的功能上来看,音乐教育有教育功能、健体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先突出审美功能,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要途径。从这点上来看,美育在传统的概念上就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层含义就必需注重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和机会。

二、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的意义

音乐作为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学科,不仅仅是用来娱乐学生,或是让学生学会唱歌,它更是一门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和培养学生给方面的能力的学科。一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学生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想像中产生审美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在音乐中发现美的兴趣。此外,学生们在聆听音乐、表达音乐和创设音乐的过程中,置身于音乐美的意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进入音乐联想、想像的境界,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真正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实践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中的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审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美和创造美。

三、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在提高与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特殊作用。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审美体验,更好地实施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审美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代以来,强调音乐审美教学,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在如何把音乐本质还给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问题上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为此,笔者作了以下分析。

(一)分析音乐教材,挖掘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具有优美的曲调,才能具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甚至百唱不厌。比如《理发师》这一课,大部分教师都从律动学习入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之美,而少部分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现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进一步理解,以歌曲中的感叹词为突破口而进行歌词改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发充分扬和深入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选择教学方法,体现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它有其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学生的感情着手,采用自身实践、体会的方法,用音乐的旋律感动学生、用音乐的美感动学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教学方法往往都能体现一定的审美原则。其中包括:以情感为中心原则、注重形象原则、重视实践原则、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原则。

(三)精选教学活动,感知审美过程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构思精巧而又设计新颖的,那些精彩的铺垫与紧密的连接环节,会不断地引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在《童年》这首歌曲教学后,这一课后的课堂小结如实写道:“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①之后,同学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的琴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很显然的是,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以及情境下所受到的感染力和熏陶是非常大的。

(四)提高教师素养,营造审美规范

老师是学生的标榜和模范。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执教形态应具有审美性。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美的传播者,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方面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还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心理品质和深厚的专业学识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内在气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艺术完整地教给学生。学生既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的美,还能发现和观察到生活中的美。同时,通过音乐教学实践,尽力做到引导同学们体验、表达、享受和创造音乐的美,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提高全体学生们的素质,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去,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音乐的情感内涵,领悟到音乐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审美体验之中融入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机地渗透在音乐之中。从而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注释:

①引用于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一课《童年》。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3]陈锦.中国音乐教育[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1)

[4]贝内特・雷默(美).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第7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1.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打开音乐教育质量之门的“钥匙”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通过艺术的内在美去感化学生,使其受到艺术的熏陶。一个人文素质低下的学生很难吸收音乐中的内在精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加强音乐教育基础、完善人格,将其改造成高雅且具有品味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

我国总是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讲究高层次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在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培养以外,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丰厚的高校里,音乐教育必定会是有源的水、有根的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又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3.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能正确指导他们分辨和接受各类音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一般以民族音乐、传统的美声为主,也开设了一些音乐欣赏的课程。除了上面的这些音乐,在学习以外的生活里,大学生更喜欢听的是一些流行歌曲,各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力度是不容忽视的。它们中有的是亲情的,有励志的,有唱爱情的,有积极乐观的,也有价值观念颓废、不求进取的...加上对歌手的包装、唱片公司的极力推销,学生特别容易的就被吸引了。如果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他们就能具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能选择出对人生有积极作用的歌曲。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和互补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但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应从始至终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为线索,并具体实施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教学中各项环节都必须协调一致、配合密切,且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提升审美层次的问题。要增加课程结构中人文教育的比例,重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互补与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要更进一步更新、充实、深化人文素质的方法和内容,使得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性、效果性、活跃性,增加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整理结合,要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念,美化音乐教育的全面结构和功能。所说的整合不单是简单的拼加而成,而是有目的的把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整体的协调发展。

2.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重视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团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而且还有观念的转变,“在知识方面要成为“杂家”,具有较广泛的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业绩上要成为“专家”,要拥有使人相信服从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伟大任务”。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有人文意识,学生就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转换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就得通过转换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来完成。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人文要素,尤其是充足运用好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要坚决改掉以前那样背题、画书的做法,使文科欣赏得以发挥,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人文精神,在欣赏中有所领悟,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是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理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还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育成果,不断的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音乐教学与现代人民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如中央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国乐飘香》等,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可以使学生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完善自身的人格。

三、结语

第8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 差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0-02

由于过去长期对幼儿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后,幼儿音乐教师队伍的缺口急剧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因而成为热门专业。在此情形下,作为学前教育主干课程的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就产生了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诸多矛盾。本文试通过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幼师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对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有所裨益。

一、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差异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

1.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有较大差异。幼师音乐教育比较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价值,重视审美体验,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要求完善的人格培养和美化的人生理想等。而幼儿音乐教育则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强调音乐教育对德育的作用,往往把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形式,忽视音乐教育的内在本质价值,忽视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及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得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出现缺失。

2.对音乐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差异。幼师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化倾向严重,强调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幼儿音乐教育脱离其自身的规律,强调音乐教育内容的全面、系统、高难度,而忽视幼儿生在音乐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失去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所受的幼师音乐教育产生怀疑。

3.对音乐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依存性认识有差异。幼师音乐教育十分注重自身的内部环境建设,强调模仿国外音乐教育理论;而忽视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忽视幼师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联系。幼儿音乐教育则十分依赖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认为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由它们来替代,所以经常忽视和取消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或把音乐教师挪做他用,或以其他教师替代音乐教师。

(二)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是指师范院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活动,其培养的目标就是为幼儿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这也是幼儿学生和学校的要求。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幼师音乐教育却以是否培养了拥有专业技能、技巧的演员为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当然音乐教育需要技术,技术是音乐教育需要具备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幼师音乐教育出来的高才生却很难适应幼儿音乐教育的要求,究其原因就是幼师音乐教育没有明确自己活动的目标,或者是没有认真研究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实质,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育人。

(三)课程设置存在差异

正是幼师音乐教育对自己目标的盲目性,使得幼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艺术院校基本相同,强调专业课的多、细、精,忽视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聚人和气能力、决策能力、业务传带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课程开设,忽视了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情感形成。而正是幼师音乐教育忽视的课程设置,往往就是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的能力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就是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强调对幼儿学习者的音乐兴趣、音乐感知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课堂教学方式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师多为专业人才,只担任几个有基础和良好素质的学习者教学,幼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没有压力和竞争,教育者可以不讲究教学的方式,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学能力完成学业。而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要面对的是全体学习者,且没有基础,对音乐有形式爱好而无实质认识,更形成了诸多错误观念,同时还受到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这就使得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独立在幼师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之外。幼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从事他们的实际工作时,可以说是要从头开始,甚至是养成了错误的教学方式。

(五)对教师业务素养要求存在差异

长期以来,幼师音乐教育一直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和专、精、深,以把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培养成为专业性音乐人才为目的,过多地强调专业学习,而忽视文化课学习。这就使得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识和准备,更不知道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幼师音乐教育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是精、尖、深、专,有一技之长;而幼儿音乐教育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是博、大、新、泛,拥通才之能,要能够完成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幼师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科学审美”标准,以每位教师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知识为尺度来选择优秀与合格,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重视专业知识的要求,而忽视专业知识如何运用的技能和技巧。而幼儿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一是看教师能否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二是看教师如何处理音乐教育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三是看教师是否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结合;四是看教师是否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音乐教育的这些要求就强调教师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注意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和经历,需要的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如何激发学习者学习音乐积极性的方法和技巧。

二、对策分析

针对幼师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进行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主动适应幼儿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实现教、学、做合一,促进幼儿音乐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改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变革过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社会对幼儿音乐教育教师集体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服务机构,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要考虑个体发展的需要,必须立足于每个人的发展,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尤其是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发展,更应该在强调个性心理、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同时,考虑幼儿音乐教育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社会公民。

2.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创性与继承性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有相当发展历史的专业体系,在对其进行构建时,必须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其精华,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更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开创性地建立新的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3.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专业的关系。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保证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是建构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但教育教学知识是把幼师音乐教育的学习者转变成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专业需要。因此,幼师音乐教育应有别于音乐教育专业,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时,应加强传带的规律性研究。

(二)做好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

任何教育模式的建构都离不开教育内容的改革。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是一样,必须做好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这是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核心问题。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理念。其要求:一是增强幼师音乐教育课程意识,认真研究课程计划,努力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计划落实到实处,摆正专业科与文化课的关系。二是明确幼师音乐教育课程概念,形成对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正确认识,注意显性课程,更要强调隐性课程(即幼师音乐教育教师本身素养)。三是深化对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挖掘幼师音乐教育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素材,真正提高幼师音乐教育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注意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具有广博性。笔者在对幼儿音乐教师和幼师音乐教育毕业的音乐教师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幼儿学生更喜欢中师毕业的音乐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科际联系,确定科际知识的联系点。尤其要强化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理论课的比率。如幼儿教材研究、电化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基础课程。

3.选择合理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模式有三分模式(即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三二模式(即三学期公共课、三学期专业课、二学期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四分模式(即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分成四个系列:专业学科课程系列、教育学科课程系列、思想教育课程系列和科学文化课程系列)、五分模式(即把幼师音乐教育课程分成普通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系列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笔者相对倾向于选择三分模式的幼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素质,而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关键是抓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拥有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教育教学的通识素质,使其对自己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应增强教育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能力,使幼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变化中形成模式。

第9篇: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

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生理、心理逐渐地发育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逐步扩展,在面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以及升学等方面的抉择与思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压力。“音乐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性联系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强调学科综合等新的教学理念。从中可以发现,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兴趣爱好,开发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助力。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少数伟大的所谓音乐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优秀的程度”。

1.1音乐教育使学生精神成长,排除心理压力

音乐的本质就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音乐教育即是审美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要求教师用音乐审美教育引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和谐发展,提升审美素质,理智地辨别真、善、美,包容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指导自己的言行,从小加强道德品质的塑造,这种思维的成熟即是精神的成长。在升学考试中,音乐成绩不参与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角逐,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会为个人的综合能力添彩,没有音乐技能的学生也不会在个人成绩上减分。因此,音乐课成为了一项“无压力”学科,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如音乐欣赏、合唱、音乐类游戏等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追捧,教育学生会听音乐、能够理解和向往音乐表达的精神之美。教师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掌舵,把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兴趣与爱好的推动下,主动接近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如一首歌曲,学生作为业余爱好,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改编出多种演唱或演奏方式,不需要遵循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而改编后的作品,也正是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展现。

1.2音乐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康,提高道德素养

每个人的行为与心理都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总和可以称作人格。人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专注地成为一项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胜任自己承担的工作,对工作负责;对家人、朋友具有表现爱的能力。人格特征的内在表现包括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待社会及他人;具有一定的安全感;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大一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尤为重要。通过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不论学生文化课成绩高低,都会通过听觉在音响中感知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使人在心理上与音响结构产生共鸣。如学生们可以通过新疆歌舞感受到新疆地区的美丽富饶和新疆人民的热情善良,不带着偏见对待新疆同学,通过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平时“成绩垫底”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特长,在集体活动中崭露头角,找到自信。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作为中小学课堂的教育学科,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发挥其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优越性。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一定蕴含着作曲家的意志品质,学生们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感受到作品背后的精神召唤,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如《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唤醒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起抗敌的爱国精神。如今这首作品作为国歌,就是要时刻提醒新时代的学生铭记历史,曾经中华儿女的责任是要顶住敌人的炮火,而今的责任是要为国家的政治、科技、军事、经济等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国家强大,社会才能安定,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一部音乐作品,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会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学生们在正确道德观的引领下,会辨清善恶美丑,会确立理想目标,会坚定前行方向,会在身体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显性促进

音乐是情感和精神的音响表现,蕴藏了人类伟大的人格与智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审美在音乐中体验到欢乐、悲伤、愤怒等不同情感,并与自我内心的情绪相“对位”。内心的欢乐会在音乐中无限放大;内心的悲伤、甚至愤怒也会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得到调节和宣泄。音乐教育是学生排解内心压力、养成良好性格的有效教育方法。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2.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开朗(良好)性格的养成

开朗的性格表现在思维敏捷、为人乐观、自信,对人热情、喜欢与他人交流,愿意帮助他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音乐首先被学生们称之为“课余爱好”,与其他文化学科不同,不存在“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如文艺汇演、才艺展示、合唱比赛、乐队表演、大型团体操等,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音乐为主体进行,因此,又可以称为音乐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特长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带着兴趣参加活动能促进学生迈开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学生的才艺展示会得到观众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增强了表演者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的热情,在得到他人肯定与赞扬的同时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对其他表演者赋予“情感的回馈”。学生们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音乐教育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态平和,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勇敢交流,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养成良好性格的积极促进。

2.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社会各个阶层所需要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较少养成与他人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很难融入集体,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塑造的重要培养时期,也更适合加强对中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与音乐有关的任何社团组织或大型活动大多以集体为单位,如合唱团、军乐队等。每个团体中的一员,都要抓住和领会音乐中的每一个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的配合和坚持。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由多个声部组成,不论演唱或演奏,都需要参与人员在指挥的引领下做到音准一致、节奏一致、强弱一致、情感一致,不能突出也不能落后,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当完美的音响形成时,这种专注和配合会带给每个人满足和快乐,激发出每位学生享受集体力量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就像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且整个过程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快乐和满足。

3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心理、智力和体力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和宣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激发、顺畅、平和人的内心情感世界,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为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完善国民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做出贡献。如果说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芦元新.论创新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及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20-121.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沈建军.音乐与科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