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科技农业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农业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农业成果

第1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推动力。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增收增效"促进,三农-发展,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农村及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40%,与发达国家的65%~85%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是关键因素。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矛盾突出,虽然农业科技成果产量较多,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获经济效益的成果屈指可数,主要是因农业科技成果在整体结构分布方面欠缺合理性,在生产前后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农业科技成果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现象,东部区域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而西部区域成果数量少,无法为农业改造工作提供有利技术支持。

(2)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我国农业从业者非常多,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形式走出实验室,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方便广大群众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字形式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多媒体形式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促进成果提供者和生产者交流以及深入沟通。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传播者及接受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沟通传递机制,容易导致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应用至实践环节,没有形成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成果应用形式。

(3)传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者长时间在较为闭塞的基层环境工作,其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掌握科技信息较少,大多数推广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有数据表明,至2007年,编制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仅有45%左右的人员属大专以上学历,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大于2/3。目前,很多农业推广人员在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无法做到快速捕捉农业科技价值,且他们对于农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业等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敏感度,不利于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影响推广效果。

2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途径

(1)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繁荣发展,大家对农科科技传播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得比较少。所以,借助传播学理论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传播实践工作,挖掘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实践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针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以及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要求建立一支具备丰富传播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确保学科梯队在知识结构方面日渐趋于合理。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建设,应明确学科带头人员,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具体方向以及全局性"关键性领域中凸显其引领作用。此外,必须借助全日制教育及在职教育培训等不同途径,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传播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3)构建先进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机制不够灵活,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后劲方面有待增强。其次,农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协会"各种技术中介等均属于非政府组织,其发展速度有待加速,无法满足市场在服务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所以,要强化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确保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确定政府部门的引领地位,坚持多方共建"机制灵活以及模式多样的服务体系,提高体系应用的快捷性以及高效性,促进其公益性及经营性的有效结合。

3结语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传播人员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先进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章"李思经#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安徽农业科学

[3]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4].南方农业学报,

第2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为了更直观的表现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本文主要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成熟应用三个阶段的项目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和国内一般五个成果水平的项目数和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上科技成果的总数作为研究目标。本文在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及构成时采用的是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省市、各行业经省、市、部委认定的科技成果近60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但截至2013年10月12日,该数据库尚未更新2012年的科技成果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2000-2011年的数据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的变动趋势、行业构成、阶段构成、先进水平构成等。本文在收集阶段、农林牧渔业、各先进水平的数据时的关键字如下,中国、各省的项目总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的每一年;福建省各个阶段2000-2011年的项目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处于各个水平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各个阶段、各个水平的项目数的统计:国科网分类—农林牧渔,项目年份—2000—2011年,省份—福建省,成果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国内一般,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但是,在统计过程中发现有少数项目并没有分类,所以本研究用其他表示这部分数量。

2数据分析

2.1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在变化趋势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波动比较大。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福建省的科技成果总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达到390项,大约是2000年农业科技成果此项目数的4倍。可能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整体呈指数下降趋势。2009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下滑到149项。由于2010年前后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因此2010年和2011年的数据与2010年前的数据并没有可比性。然而,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只有44项,比2010年下降了一倍,可知下降的趋势依然存在。从与其他省份的比较上讲,福建省的科技成果相较于其他农林牧渔总值较高的省份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仍落后于山东、江苏、河北等农业大省。2011年,全国农林牧渔总值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四川省、河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辽宁省、安徽省,福建省排名第13。为了保证统一的数据统计口径,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从图2可以看出,2009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有149项,在11个省份中排名第6,但与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的差距较大。其中,山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是福建省的2倍多,达到337项。

2.2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行业构成从行业构成上讲,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在行业间分布不均衡,农业的科技成果数居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成果数较少。如图3所示,2000年—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总数为2351,其中,农业类的科技成果项目数最多,达1359项,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项目数分别是430项、165项、417项,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类的比例分别是57%、18%、8%、17%。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数在行业里的比例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决定的,但这不符合当前福建省农业结构的特点,特别是与畜牧业和渔业的蓬勃发展极不相称。

2.3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阶段构成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将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的阶段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等三个阶段,而其他指未经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福建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大于处于中期阶段和初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但福建省未经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为数不少。2000年—2011年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未经鉴定的有1137项,约占成果总数的45%;鉴定过的成果中,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项目有777项,约占成果总数的33%;处于中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数有315项,占成果总数的13%;处于初期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数有142项,仅占成果总数的6%。

2.4福建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程度构成国家科技成果网的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成果的先进性水平,将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划分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而未经过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数用“其他”表示。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中存在很多未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而已经鉴定了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的先进性以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居多。福建省80%以上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处于国内水平的共1099项;其中654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426项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项处于国内一般水平。仅有64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项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带动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数据分析上看,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低,而且阻碍了福建省的科技创新发展,阻滞了农业拉动经济的步伐。

3.1福建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先进性水平较低

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总数较少,在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项目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由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个相关机关导致的。首先,从制度环境上讲,福建省针对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政策较少,只涉及一些保护知识产权,人才激励、鼓励科技进步等法规条例,主要从侧面反映了科技、人才、知识的重要性并没有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根本利益。事实上,福建省根本没有一项针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具体政策,缺乏相关扶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政策;其次,从资本投入上讲,虽然福建省在科研上的投入逐年增多,但相对于产出来说,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且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还较为单一。这主要因为政府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太低,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也偏低;最后,从技术的投入成本和产出角度考虑,企业往往选择引进成熟的技术来代替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积极性。

3.2农林牧渔业发展不均衡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具有明显的山海优势、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资源条件,目前,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并没有体现渔业的优势,反而导致农、林、牧、渔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这主要因为政府的政策、科研的投入、人才引进。福建省对于农业科技的高级人才引进不积极,直接导致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减缓,特别是针对畜牧业、渔业等的科技研究。其次,政府的保障制度不健全,缺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政策的保障以及种鼓励政策。

3.3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低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中,重视“学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和生产脱节,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技术创新没有与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导致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低下、质量不高;三是科技人员投入较少,尤其是缺乏中高级专业、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和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等。这些因素制约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提高。

3.4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近年来,福建省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增加了对农业科研的投资,也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据2000—2011统计的数据,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农林牧渔产值较高的省份相比,福建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山东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数约占38%,而福建省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数仅有33%。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低下,主要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化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合作机制;二是由于科研工作者追求学术价值,忽略了市场价值和转化价值,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实际脱节;三是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数量偏少。所以,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体制亟待完善。

4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有效制约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才能推进技术进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4.1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制度体制,加强政府的支持与监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实现。当然,这需要政府的支持与监督,在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按照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切实保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参与各方的切身利益,大力促进企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等各相关部门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效益性,加强成果形成后续跟踪和考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优体制。同时,农业科技研发结构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上比例的失调,通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促成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互相依存有效的协作互动关系。此外,还需要加强建设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纳入法制化轨道。

4.2提高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农林牧渔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改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人才的培养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保证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4.2.1完善供需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的过程。福建省创新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产业投资相对较强,但两者的衔接即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却相对薄弱。因此,要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的衔接,应充分发挥信息传递网络的作用,如在报纸上开辟专门的版面科技成果的供求信息;继续完善海峡成果交易网建设,实时更新网站信息,为科技成果的网络对接提供更便利的渠道;建立与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科技文献资料、科技项目、专利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推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形成规模化和常态化的同时,探索举办多种形式的成果交易会。交易会可以由政府主办,也可以由行业协会主办,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针对某个产业或某项技术的。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产业集群等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衔接,形成全社会协同创新局面。

4.2.2培养全能型企业培育集科研、推广、生产于一体的全能型企业。全能型企业必须结合研发机构、推广机构和产业化机构,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产业化成效较显著。所以,为了低成本高效的实现全能型企业的培养,首先,政府要支持高校等科研院所的自办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成果生产、转化和产业化的融合;其次,支持校办企业等还可以促使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出现无实际意义的成果;最后,鼓励相关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减少企业适应等环节,这样科研成果属于内部转移,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避免利益分配和产权出现纠纷等问题。

4.2.3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具有创新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生产上的可行性。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首先,应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地具有灵活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其次,项目申报加强管理监督。一是要按照国家重大需求,抓好科研立项、申报工作,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有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创造条件尽快完成研究的项目优先批准立项;二是在项目研究进程中,要实行跟踪管理,定期督促和检查,确保项目取得进展和突破,按立项要求如期完成;三是在项目验收、成果鉴定时,要邀请同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加,严格按照程序和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杜绝不端行为,保证评审质量,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让不成熟的项目或没有任何价值的研究结果通过验收和技术鉴定,力争从农业科技成果源头上“把好关”。

4.2.4完善要素投入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是建立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一系列要素支撑基础上的,只有合理的要素投入,才能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并确保科技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生产力。要素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按比例和需求在各部门和各环节分配,各要素之间要相互沟通和衔接,确保要素使用的高效化。在诸多要素中,人才和技术是核心要素,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化实施人才,注重培养善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人才、市场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培育,特别是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确保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建立由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政府的政策体系。

5结语

第3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推广科技成果,是农业转变之中的必备步骤。经济一体化中,农业领域以内的新颖成果快速被普及,符合进展需求。但同时,农业成果推广也面对了多样的难题。探析了推广成果的路径及手段,整合了公司及农户,加快成果推广。

关键词 公司+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

伴随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成果原有的内涵也渐渐拓展。这种成果融汇了概要的指引、常规生产培训、高科技这样的新颖内涵。农业公司及关联的区域农户应能密切协调,强化彼此沟通;借助农业范畴内的优惠政策来增添推广成效,完成互动双赢。

1 建构长效链条

链条农技推广,把农技成果设定成彼此衔接的桥梁,形成顺畅链条。这类链条串联着农业公司、区域内的农户、各类科研主体。长效链条整合了多类节点,串联成长效的协同配合机制。

具体而言,公司承接了某一农技项目,它被归类为承包主体。农技推广机构及这样的龙头企业要拟定推广协议,公司担负风险。在这之后,公司及农户再去拟定合同,公司应能供应成套的农技成果,农户着手来培植或养殖。公司定期去查验种植状态,保障农户依据设定好的要求来养殖牲畜、培植田间作物,顺利推广成果。查验出来的合格农技产品,公司会统购包销,这就缩减了链条之中的潜藏风险,增添共有收益。

推广步骤中,企业还要紧密配合着区域内的院校、对应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供应着技术层级的指引及支撑;公司投入金额,协助它们来研发。龙头企业购进培植起来的农作物,历经初始加工、后期质量查验,通过物流把它们运送给区域内的农贸市场。如果资金足够,公司还可建构自带的推广终端。例如:建构连锁店以此来衔接消费群体;依托规模运作来获取最优的利润。各方获取最适宜的利润,维持长久配合。

2 增加交易平台

新颖模式之中,农技成果吸引着更广的农户、区域农业公司、区域科研主体。三方协力建构了互动必备的这类平台,依托中介来增添利润。平台有着彼此衔接的推广价值,支撑了推广农技。

依托交易平台,农技成果被变换为市场框架中的可接纳方式,直接面对农户。转化步骤中,企业协调了多样的流程,它熟化了初始的技术,整合多方力量。熟化农技成果,以备后续的长久转让。公司及区段内的科研院所彼此协力,规避了转化进展之中的弊病及漏洞。测试得到的多样成果应能顺畅通过这一步骤,把积淀下来的最佳成果变更为体系化这样的真实生产能力,显示成果价值。

院所测试了某一成果以后,公司把转化得来的新农技运用于平日农业,然后予以转让。这就拓展了生产线,有利于发觉新颖的作物及动物类别、建构更广基地,收获综合成效。这类模式虽潜藏着更高危险,初始投入金额也偏多,但它带有高层级的借鉴价值,拓展市场空间,培育着强烈需求。

3 园区供应支撑

示范推广之中的园区推广常常依托市场的向导,支撑自主创新。它依托了基本政策这样的支持,建构科技园区并把它们设定成载体。推广新颖农技,向农户宣传这一农技独有的特性及优势。这类推广着力于建构长效情形下的土地流转,让园区变得更为规模化,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增添亮点品牌。园区培训农户,拓展了农技覆盖到的总体范畴,传递了必备的农技信息、相关市场信息。

园区推广示范这样的途径整合了农技公司、区域科研高校、专门推广部门。在政府指引下,公司参与平日内的常规经营,融汇了科研动力。园区整合了城区及乡村的珍贵资源,有序拓展售卖市场,维持了周转之中的资金安全。在示范园区之中,农户可观察到将被推广的新颖农技,增添推广信心。经营路径密切衔接着科技特性的农技中心,真正贴近客户,供应了市场架构内的最佳服务。大规模推广时,品牌原有的知名度被快速提升,普及推广成果。最近几年,财政扶持之下建构起来的农技园区超出了300个,获取优良实效。

但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这一模式潜藏的弊病。例如:某些园区没能适当去规划,布局不够适宜;严重重复建设,盲目助推精尖农技的推广,忽略了真实情形下的农户要求。还有些园区没能配有先进的平日管理机制,注重显示业绩,忽略总体成效。今后建设中,应紧密结合着区域特有的现存实际,发挥园区多层级的示范及指引价值,采用新颖成果。

4 结语

推广农技成果适宜采用新颖的链条方式,有序串联起公司、中小型农户、下游销售主体。唯有这样,才能推动长效态势下的彼此协作,确保推广顺利。推广链条之中,应当辨别出未来潜藏着的风险,着力予以避免。依据双赢这样的总体思路来消解彼此矛盾,增添共同收益。

参考文献

[1]揭筱纹,程君凤.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探索[J].农村经济,2009(02):90-94.

[2]徐彬,里昕,揭筱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多链联动新模式探索[J].甘肃农业,2008(09):41-43.

[3]徐彬,段晓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绩效实证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03):1188-1190.

第4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途径

总结建国60年来的发展经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及农村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农业制度的改革,更离不开科学技术。不过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若横向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农业科技缺乏基层推广相关利益体的了解,以及缺乏科技成果推广的绩效评价体制,在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

1不同类型科研成果的转化模式

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振兴农业的关键。只有把科技成果推广、传播到农民手中,应用到生产上,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社会进步。针对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不快的现状,可将农业科技成果依其性质不同主要分为物化型、操作型和知识型3类[1]。①物化型技术成果,如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以实物为技术载体,商品化程度较高,可以直接以产品形式进入市场交易或有偿转让的方式进行推广,故此类成果推广较快;②操作型技术成果,如耕作栽培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牧养殖、家禽疫病防治技术等,以科技人员为技术载体。根据其特点,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如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故此类成果推广较慢;③知识型农业技术成果,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这类成果在一定时间内转化难度较大,不易直接应用于生产,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决策应用,以间接的方式进行转化。

2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内部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独一个基层或者地方,靠个人很难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推广工作,因而,合作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研推广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目前我国基层组织结构整体上尚未完全形成跨区域的大兵团作战的运行机制,这就造成各基层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整体规划和有效组织,以致于科研推广力量分散、小型化、低水平重复的课题多,科研投入产出率低。

2.2基层内部人事制度低效

基层科技成果推广是一项创造性活动,需要大量的各类型的基层科技人才,但是,目前在基层科技成果推广中,只关注一线的科技人员,激励对象也多以一线科技人员为主,忽视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广大技术商务和管理人员。因此,在科技成果推广激励机制中,要适当调整激励的评价体系,扩大激励范围,加大激励力度,健全完善科技人员和推广人员的保障制度,健全人员流动机制,从而缩短基层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成果的转化效能。

2.3基层缺乏动力集成机制

动力集成机制是指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的动力来自参与各方能通过这种转化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其动力源包括利益的引力、外部环境的推力和基层发挥自身职能的驱力。利益的引力是指参与成果推广各方可以通过转化活动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如企业代表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的需求方,是成果的吸纳者和用户。企业为取得最大经济利益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需求是基层创新活动的源动力。在现阶段且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的推力都将是我国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动力源。农业基层自身驱力是指农业基层除了要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能外,进行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都是其应尽的职责。转化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既与科学研究相关,也与为农民服务相连,因而是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方式。以上3种主要动力推动着农业基层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是要顺利有效地实现转化,需要3种力量的汇合,且方向应一致,否则,转化将停滞不前。

3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

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推广应要根据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产品特点、推广地域条件、推广者自身的实力与可借助的推广力量,以及产品推广的阶段来制定和运用不同的推广途径与方法[2]。

3.1培训宣传法

科技成果高密度的推广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广泛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尽快地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3种:①田间培训。不同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群众一学就会,学了就用,效果明显。②以会代训。利用村委会召开的各种会议,讲解技术,发放技术资料。③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比如在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中,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激起农民兴趣,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并结合现场示范,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在推广该技术时,首先通过广播及动员会的形式向农民反复传播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信息,当农民产生兴趣时,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提供的技术资料有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图册、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问答、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操作光盘及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确保试种成功。

3.2家庭式推广

科技成果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推广人员摸索,反复实践和逐步完善,构建一个新的农业推广模式,即以“集中培训、分户指导、自我实践、规范操作、专家评鉴”为核心的家庭式推广模式,又称为微型推广模式。比如陕西白河县在卡子镇陈庄村进行蚕桑技术推广时,结合当地农户养殖习惯进行技术推广,主抓了家庭式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一是进行技术培训。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对养蚕有兴趣的农民。培训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乡村会堂,也有农户庭院,还结合田间地头桑园管理示范。讲课时间灵活多变,冬春集中系统宣讲和实地培训,技术作业关键阶段则与养殖现场结合,遇到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也可随时召集讲课。培训教材以技术标准、技术问答及通俗科普读物为主,结合当地实际,将阶段性技术资料免费发放到户。二是抓技术作业关键阶段。如桑园修枝定型、病虫防治、施肥灌水、夏伐冬修、桑叶采集、叶量投放、现代蚕床、方格簇应用等关键环节分段现场讲解当前要实施的关键技术和下一个阶段的技术准备。三是抓物资的配套服务。向农民提供物化的关键技术产品,如蚕药和方格簇的应用,以政府号召、供销系统提供货源,先投放到养蚕户试用,后收取成本费用。四是进行农户评奖。组织农技人员对养蚕大户张产量和出茧率进行调查,对高产农户进行奖励,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既总结了高产新技术,又吸收了农民的乡土经验,使高产农民获得了更高的需求满足,促进了其他农户使用新技术。

3.3行政干预推广

行政干预推广是指基层政府通过村委会合作,对某些社会效益较好、生态效益较好的农业科技成果,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这种推广方法主要采取传递式服务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是项目推广,通过项目推广的方式来推广技术。例如湖南某村为推广苹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实施了一套奖励办法:①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组干部。将苹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列入考核,按照推广面积进行奖励。对推广面积占全组种植面积60%以上的村民小组,设立高产竞赛优胜奖。②激励农户,优惠供应专用除虫剂,设立高产农户奖[3]。③保障措施。村长亲自抓,技术服务到组,技术标准化、技术问答以及阶段性技术资料免费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及早培训到一个种植户,及时召开阶段现场会、观摩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村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同时农业基层应培养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彻底转变旧的思维定式,转变研究开发模式。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农户社区的结合,让农户社区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需求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生产,面向市场,服务于社会[4]。对于这种联合开发的项目,政府应优先立项,优先审批,并给予资金方面的照顾。只有这样,成果的研制才能减少盲目性,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才能得以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才有强大的依托[5]。

总之,不同的推广方法,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效果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推广效率是不同的。不过当前实践证明,示范、培训、咨询、技术承包、物化型技术与操作型技术成果相结合的推广方法明显好于单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李孔岳.科技成果推广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1):58.

[2] 张永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 张承友,王淑华.建立激励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科学学研究,1999,17(2):38-45.

第5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大体上农业科技成果的组成有三种,分别是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虽然在形态上这三种研究成果各有特点,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难度也各不同,不过这三种成果在转换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拥有着相同的特征。

1.1转化时间长周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需经历几个阶段,农业科技项目的形成与提出;确定研究方案并进行试验探讨;对研究结果成果进行评价与证实;对农业科技成果可行性进行普及、推广和应用。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整个成果转化的完成时间,即从思想的提出到成果的应用,大致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以上。

1.2转化过程复杂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的约束。这种转化涉及到的要素、环节、过程较多并且复杂,不仅需要在社会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参与、配合以及多种相关技术的协作,而且需经过不断完善和健全以及艰苦奋斗才能得以执行。

1.3转化环境选择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实验室或者试验田中所做的实验并不能很好的与真实的各种实际自然环境相匹配,所以这种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应用有局限性。第二,农业生产很容易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区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也不同,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不可能都具有普遍性。第三,我国农民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大部分的对象仍旧是农民。所以,要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要选择不同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

1.4转化效用迟延性所谓的转化效用迟延性即农业科技成果所产生效果的在时间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延迟性。因此,对于某些农业科技成果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否给农民或农业企业带来预期效益是不确定的。如农田改造,农业生态保护等技术是综合技术的组成部分,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在宣传推广的数年之后才可以逐步发挥其作用。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即时发挥其效用。

2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我们可以主要抓住动力机制、学习机制、约束机制三方面来剖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说来,动力机制主要由文化修养,技术改革与转变,人才引入和发展这三部分组成;学习机制主要指提供适宜的学习氛围展开良性竞争,确立学习小组和建立学习平台;约束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前两种机制的有效展开。但是这些机制的培育,还需要考虑包含供给、需求、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1供给因素当前,从供给层面分析,农业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等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在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方面,两者结合不紧密,偏离市场需求,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选题过大,层次比较多,和生产需求不能有效连接。归根究底是目前全球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各大农业学科互相交叉,进而产生不同的分支学科。但是对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却逐渐变得十分综合,这样两者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选题立项与生产和市场结合起来。而农业科技成果结构不够合理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个原因。根据农业部关于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调查显示,在2006~2009年间,获奖成果诸多,总共有270项,不过行业内的成果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有着产前、产后出现的成果比较少,产中成果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数量多虽然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但是成果的质量却比较差,单项成果虽然偏多,但可以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综合配套的成果不足,一般性成果偏多而突破性成果却偏少,导致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需求因素在这方面,生产规模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等是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我国总体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很少,相比而言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占有量少,现代农民大多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单位,难于集中到一块形成一个整体,过于分散,生产规模都比较小,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而且农民拥有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会阻碍消化和吸收农业科技成果的进程。国家统计局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当中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近6.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7%。另外,我国农民先进技术培训还很落后,劳动力中很少接受过这种培训的,即使有一些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青年农民,他们大多到大城市发展了,留在在家的很少。这些剩余在农村的农民,凭借着自身的文化水平是很难能有效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更显不足。

2.3资金因素长期以来,政府是唯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投资商”,致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存在单一的现象。根据农业部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全部由财政补助的占86.4%,自给自足的占4.7%,差额补助的占8.9%。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全部由财政补助的占69.8%,自给自足的占12.9%,差额补助的占17.4%。仅13.5%的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享受了财政补助。在财政全额补助的机构中,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均由财政拨款的仅占36.8%,只保证人员经费的占50%。从以上不难看出,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不但单一而且还严重短缺,这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不高、手段落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2.4管理因素管理手段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包括了信息的传播、制度的调整以及体系的推广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均衡,推广队伍总体水平偏低,专业知识素养不到位,科技创新不足。这无疑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利于引导农民把先进技术引入市场,这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这就亟需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相结合的科研机构、开发农业成果转化体系,真正达到从管理层面来加快我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总体来说,应该从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相应体制的完善程度和资金投入情况等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从整体出发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基本模式有四种,分别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机制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科研教育主体型四种类型。

3.1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是指利用政府设立以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科技推广机构,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展。它具有政府主导、服务对象广泛、具有社会公益性等基本特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是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为主体,从事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工作,这种模式能够跨越多个部门,结合多种学科进行联合开发应用,其方向具有针对性,研发成果具有创新性,并能够对研究成果进行及时追踪、开发直至新产品的形成、应用、推广,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农业科技的稳定发展。

3.2市场机制主导型市场机制主导型是指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将涉及到农业的科研机构或企业集团的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试验基地中应用到农田中。这里所指的涉农企业或机构主要是指龙头企业,与农业相关的跨国企业或组织等,利用这些企业公司进行农业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这些企业或组织是科学、教育、企业的结合体,他们相互结合、自主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采用最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基地。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通过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一方面,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农业科技成果,企业进行试验并推广,另一方面,企业将农业科技成果提供给农业生产者,并提供相关服务,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企业发展。

3.3科研教育主体型科研教育主体型是指国家、省级科研机构和部分高等院校针对部分地区的农业需求,承担起国家或地区的重点难题,组织相关科研单位以科研教育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它通过实验基点、基地,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应用和推广,进而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科研教育主体型转化模式采用试验、应用、推广的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技术介绍给广大农业生产者,从而实现大面积的种植,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它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为各级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地理论依据,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发展以及转化提供了交流平台。

3.4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是通过合作社、技术协会等推广单位和中介组织起到的带头作用,对农业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的产业化结构模式。利用中介组织当中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能够让农产业进一步实现跨地区联合的目标,扩大营销宣传的规模,进而增加市场比重。总体来说,以“协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转化模式就是所谓的中介组织带动型的农业技术成果转换模式。显而易见,由于中介机构的介入,中介组织带动型转化模式具有分工明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科研机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农业生产者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两者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总体来说,中介机构通过其完善的推广体系,在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将收集到的农业科技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研机构,为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农业科研提供科学依据。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应用农业生物技术,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实用技术,基于此提出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过渡转化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为科技成果技术转化建立立法保障。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政府要做好宏观管理工作,制定促进产业的优惠措施与方针政策,并把政策优惠落实在技术咨询、创新、研发、服务等相关活动中,详细的制定并颁布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法律及其法规条例,重点完善并出台农民合作组织、科技方面的中介、风险投资和科研成果评估、知识产权方面政策法规,将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到最大值,增加科技对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4.2拓宽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的支持资金渠道。完善的资金筹措机制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资金支持有着重大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提高政府的资金投入,国家相关部门要特意对农业进行资金拨款。另一方面,激励企业的资金投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应增强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权限,发挥科技成果转移中的优势,多渠道找寻发展的各种方式。

第6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农业科技成果,其形式各不相同,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的速度和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相关实践证明,一项农业科研创新思想的萌发到研究成果的产出,再到将科技成果在生产一线推广应用,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存在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不同学科技术的配套集成,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才能获得成功。另外,现已取得的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是在实验室环境控制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其实际应用价值的实现具有明显的条件选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直接动力,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1.2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

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是体现其自身质量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高,质量好,容易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应;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农业科技成果质量较差,不容易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不仅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发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而且也给生产实践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多数商品化程度低、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淡薄。较多的科研取向与市场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花在项目申报、论证、检查、验收上的时间和费用往往占到项目全部的50%以上,用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上不到50%[3]。科研项目在开始立项时较多考虑怎样顺利完成项目既定研究任务,而较少考虑对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推广。二是研发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拨款。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4%,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经费达到1%,而在我国,仅为0.2%~0.5%。美国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投入2个部分组成,而且私人投入与政府拨款几乎相等,每年达到21亿美元。三是农业科研实力不强。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和农业小农意识的影响,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科技工作待遇差,造成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组织协调不统一,信息沟通不畅,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培育高质量的科技成果难度较大。

1.3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农业劳动力,农民群众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需求和吸收者。农民群众对农业科研成果的知晓程度及吸收应用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吸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能力不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村总人口的1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2%,初中文化程度占40.5%[4]。也就是说,农村人口的90%左右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农业科研成果的吸收应用能力。二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群众经济基础较薄弱,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应用受经济条件影响较大。三是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收应用能力。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多数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严重制约着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利于批量综合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1.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

培育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需要通过科技推广这一中间环节,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广大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者,主要是农业企业家和农民群众,让他们通过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得到明显加强,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推广体系不完善、机制呆板。直到目前我国各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仍属于政府行为,行政干预较多,农业科技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完全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布置,一切为了完成各项农业科技推广任务,不考虑其所能达到的经济社会效益,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对于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此外,现阶段我国农业领域涉及的农、科、教三大系统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管理,三者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合作,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传播渠道不畅,经济社会效益无法实现。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质量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录用尚未形成统一的制度标准,职称评定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同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环境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致使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科技推广战斗力。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不到0.1%,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三是中介机构服务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尚未形成统一的组织领导,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这些都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推广。

2应对措施

2.1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商品化程度高、适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前提。为此,要切实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化管理,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一是严格把关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成果鉴定等。要求科研人员在项目选题时紧密结合现实需求,把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优先立项技术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申请;加强研究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开展督促检查;严格执行科研成果鉴定、核查和审批程序,保证成果鉴定质量。二是充分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壮大农业科研实力。对于研发力量薄弱的科研机构要实行撤、并、转;对于可以市场化的农业科研项目及时引入民间资本,以便集中有限的经费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科技项目,获得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差距。

2.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程度。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必须切实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巩固和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途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有效实施农村普九教育。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种成教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就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增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加大在农民群众中科技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四是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构筑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团体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培训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采取相关政策扶持,提高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民参与农村教育培训的热情。

2.3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大作用,必须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基础,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务必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为主导,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多元化协调发展。鼓励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相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协会、中介机构等,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重点环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农业科技型企业一方面使农业科研部门和科技推广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获得的盈利挂钩,激发他们根据市场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另一方面使得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直接经过市场配置进入农业生产实践环节,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5]。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如通过信贷、企业资助、以工补农、农业部门经营收入提成以及社会捐赠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第7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为落实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家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技发展规划以及《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针对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本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引导和支持,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就*年度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本年度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支持以下领域:

(一)农林植物优良新品种与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本技术领域以保障粮食与食物安全,提高农林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主要农林植物高产、稳产及优质、高效生产为目标。本年度重点支持:

1、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

2、高附加值花卉、名特优瓜果、蔬菜新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

3、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种子综合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

4、农业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

(二)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与健康养殖

本技术领域以推进上海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发展,促进畜禽、水产养殖业从数量向质量、从效益向生态方向转变,以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营养、美味为目标。本年度重点支持:

1、畜禽、奶牛、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良种快速扩繁与规模化、规范化饲养技术;

2、长江口河口水域水产养殖技术、淡水养殖技术;

3、远洋渔业资源利用和海上储藏加工技术;

(三)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

本技术领域以提高农业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能力,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为目标。本年度重点支持:

1、农作物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及产品;

2、环保型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药的创制、高效安全施用与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

3、新型、环保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创制及高效安全施用技术;

4、烈性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开发。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

本技术领域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本年度重点支持:

1、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增值加工技术及设备;

2、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技术与配套产品;

3、乳制品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4、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快速检测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二、申报主体与支持方式

*年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先支持具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化资金支持对象原则上以涉农科技型企业为主,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成果转化。鼓励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公益性强的转化资金项目。

(一)转化资金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上海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2、属于*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支持领域。

3、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4、所申请项目的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请单位;或者属于已经引进但需熟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农业科技成果。

5、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出具有关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验、检测、认证等证明。

6、已获*年度农转项目支持的企业今年不予立项。

(二)承担转化资金支持项目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2、在上海市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3、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具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4、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

(三)支持方式

1、上海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采用无偿资助支持方式。

2、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

3、申请单位项目资金来源确定,投资结构合理。

4、申请企业需有与申请转化资金数额相等的自有资金匹配,事业单位需有一定的自有资金匹配。

5、对于区县涉农企业承担的项目,要求区县政府有相应的经费配套,并在项目申请时提供相关配套证明。

三、申报要求

(一)申报组织

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上海市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受理和审查*年度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申请材料。

2、各区(县)科委、各高校、各科研院所作为推荐单位,负责组织本区(县)、本单位*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组织、审核、推荐等工作。申请单位提出的项目申请须经网上提交成功并打印,打印材料报送到推荐单位审核,由推荐单位汇总后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推荐。(附:申报*年度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总表)

3、各推荐单位需对申请单位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核。

(二)进度要求

项目实施期限:*年6月30日前完成。

四、申报方式

(一)凡符合申报主体要求、有意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的单位均可以从“上海科技”网站进入网上办事栏目“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及在线打印相关表格《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二)本专项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3月2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17日。

(三)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材料如下:

1、申报推荐项目汇总表提交一份,需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2、在线提交成功后打印出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四份,报送的书面材料需与网上提交内容一致;

3、附件材料各一份,网上提交时,需提交原件扫描稿。

(1)申请单位为企业的需提交法人证明(复印件);

(2)成果证明复印件

——新品种:区试报告,或审定证书,或同等效力的证明(转基因品种需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审批证明);

——新兽药:安全性评价与药效试验报告;

——疫苗:临床试验批件;

——新农药(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田间试验报告与安全性评价报告;

——饲料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报告;

——新肥料:田间试验报告及肥料检测报告;

——机械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仪器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其它能证明成果情况的材料:认定证明、专利证明、或版权证明、验收证书。

(3)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转让合同等的复印件)。

(4)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

申请项目的企业要提供*年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含附注)及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年注册的企业,须报送申请单位注册时的验资报告(复印件)和申请前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复印件)。

(5)企业章程(企业申请者须提供)。

申请单位提交的所有书面材料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6、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上海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第8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关键词】 农业企业;税务;财务管理

一、企业要强化纳税意识

企业要遵循企业规则,就必须客观地面对企业环境,树立牢固的纳税意识。首先明确责任主体,企业须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及相关法规的学习。按《会计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会计资料负主要责任,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钱实际上是谁用的,谁就要负责”,主管会计要负次要责任,原因是其具体进行会计核算,应按国家规定进行核算,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及时提出来,向企业负责人汇报,并提出正确妥善的处理办法。其次掌握纳税分界线,问题关键是认真深入研究税法及相关法规,掌握政策或规定的界限,大多数同志是会正确执行或按规定的界线去遵守,这样方能用活用足政策,达到为企业合理避税的效果,核心问题是企业领导者首先要加强税法及相关法规的学习。企业会计人员必须研究透相关法规,会计核算应及时反馈信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提出合理合法的建议和方案,合理规避风险,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与务实操作者要互相沟通,处理好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出现问题应及时在萌芽状态下逐一化解,使企业和谐发展。

二、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

办企业肯定有成本、费用,这是毫无疑问的。成本、费用的账务处理是按国家相关的会计法规进行的,但税务机关稽核税收是按国家税法的规定进行的,二者是有差异的。成本、费用超出标准,会计账务处理是可作成本、费用记账,税务稽核则是按超出标准部分计算企业所得税,剔出成本、费用超标部分来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必须加强管理和规范。首先企业按照会计核算原则应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合法性,农业企业要特别注意:一是工资、佣金(包括人员工资、津补贴、目标奖、年终奖、过节费等以各种明目列支的人员经费)支出的原始单据税务稽核核定在每人每月2000元以内;二是事业单位将预算内资金拨入企业的人员经费(科研室组成员),税务稽核不作政府性补贴收入,作为企业的所得计缴企业所得税;三是招待费开支应控制在企业销售收入千分之五以内(指年销售收1500万元以内的企业),超过部分计缴企业所得税;四是企业要尽量杜绝白条,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原始凭证尽量取得税务局认可的税务发票、收据,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次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报销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主管会计、企业核算会计均要掌握配比原则,控制好成本、费用的各项比例,从严控制企业成本、费用,从源头上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防止企业成本、费用的随意性扩展。最后,企业要建立健全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会计核算,防止成本、费用无序摊销,以利企业有序经营,控制成本、费用有章可循,稳妥运行。

三、加强企业管理的思考

1.企业成本、费用的合理控制方式。经营企业就要熟悉税法,企业负责人对国家颁布的税法的主要精神、基本原则、涉及企业的主要条款等要学习和熟悉,尽可能踩线走,用足现有条件,特别是人员经费这一块,作为科研室组与企业一体化,科研室组的人员经费在企业所属的预算单位事业经费中列支,符合财政预算内支出的规定;非预算内人员在企业列支,合理降低企业成本。控制方式要结合各单位具体实际,全面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尽可能稳妥推进。可集思广益,采取多种形式,达到合理有效控制的效果。

第9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在杭州地区走在比较前面。市科委更名为市科技局后,对原有的科室也进行了调整,专门设立了农业科技科,负责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的管理。几年来,市科技局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做了一些促进推动工作,为我市发展效益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我们市科技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新技术特别是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试验。近几年来,市科技局针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积极配合市里提出的效益农业发展方向,在巩固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上下功夫。比如,我们根据市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在草莓和莲子上作文章。为加强我市太空白莲种苗工程建设,我们市科技局从九十年代初起就到中国莲子之乡——江西广昌引进新品种,至今已引进新品种十五、六个,极大丰富我市莲子良种结构,同时,又于前年,支持建立了莲子繁育中心,为莲农提供优质的莲种,推动了莲子的高产高效。针对大棚草莓是我市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我们又于20__年在杨村桥镇黄盛村开展大棚草莓套种网纹甜瓜试种试验,当年取得了显著效益,既提高了大棚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又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今年,在杨村桥镇,这种套种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推广。

2、支持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得到推广应用,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只有实现规模经营,科技成果才能更快地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从20__年开始,我们与市农办共同实施了“建设十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百个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点”工作,通过基地以及点上的推广应用,在全市形成一批可以学习的示范样板,从而进一步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共同投入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当中。到20__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示范点86个。今年,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与农办又联合在全市开展了“精品农业示范园”创建活动,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农业精品园。精品园的创建,对农业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生产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以项目以为导向,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市科技局很难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推广给予更多的制约。相应的,市科技局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通过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管理等给予更多的协调,通过对加大对成果推广项目的支持,来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根据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特点,我们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上,并相应投入更多的科技资金,这几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市委[20__]4号文件,今年,市科技局用于农业科技的三项科技经费将达到总经费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问题。

我们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作了不少的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条件限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偏少。20__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862万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1.94。市科技部门到位经费150万元,其中用于农业科技经费50.5万元。由于农业科技经费总量的相对不足,对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要解决这一问题,根子还在于财政的投入。

2、工作人员队伍力量单薄。我们科技局农业科技科设有两个岗位,但实际上只有一名科长,没有科员,连同一名分管领导,只有二人。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线长面广,只靠两人,很难在具体工作上抓深抓实。不要说对于没有立项的项目,就是对于立项的项目,由于受人力、精力限制,我们在项目日常管理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大多时候的管理比较粗放,从立项到验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因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效率。

3、缺乏与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机制。大多农业科技工作者集中在农、林、水以及农业科研等部门单位,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对成果推广只管项目不管人,一旦立项后,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在对重大成果推广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由于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在推广过程中形不成整体合力,各自力战,发挥不了集团作战的优势,因而,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同样产生较大的影响。

4、基层单位认识不到位。在乡镇,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人员身兼数职,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窘境。由于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领导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只重立项前的争取,不管立项后的推广,在具体项目操作中,甚至出现移用项目经费的情况,使得原本有限的项目推广资金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三、几点建议

从我们科技部门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导向机制。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课题很多,但在每个时期都应该有该时期的工作重点,市政府要从长远考虑,及早制定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工作方向,为全市各有关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明确方向,这样,也可以集全市之力,重点在几个产业上做文章。前几年提出的“草莓过江,莲子跨乡”战略就非常好,应该对我们今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有良好地启示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投入机制。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投入来支撑和保障 ,光靠我们市科技部门有限的投入是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是切实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整合资源,集各方之力,包括科研单位、农户、金融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促使投入能筹而有向,聚而有量,集而有度,用而有序,管而有方,努力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市科技部门是全市农业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适当调整财政分配格局,提高科技支出的比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要适度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