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本文探讨了《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点。
关键词:
基础会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
在线开放课程是指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在网络上传播的、免费为任何能够上网的人提供的、来自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视频课程,又名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是商业的语言,知晓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报告,提供单位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需的会计信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职业品格;培养学生努力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1)课前预习
请学生课前预习30—50分钟,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预习下次课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和疑惑参加在线课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线讲解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实际工作,在线讲解内容安排如表1:
(3)课后答疑
在校园网设置学生讨论区,每一在线授课之后,定时查看学生讨论区帖子中提出的问题,并同时给以解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形成了一个课堂之外的学习氛围;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考核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作业、出勤、参加问题讨论的情况等。
(5)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60%。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本课程的考试由课程组命题。考试的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的类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业务题等。在一份试卷中各类题型的分数比例为:名词解释15%、单项选择题15%、多项选择题10%、判断题10%、综合业务题50%。
三、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传统的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结合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灵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会计实物教学法
会计实物教学法就是采用会计工作中的账簿、票据等实物,一边演示一边给学生讲解,如:银行进账单的填写,见表2,使学生非常直观的就理解和接受了教学内容。
(2)讨论教学法
如:讨论题:王力是某公司的总裁,他准备向工商银行申请一笔100万元的贷款,银行要求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王力告诉会计提供给银行资产负债表,其他的财务报表不提供,请学生讨论王力不提供其他的财务报表这一行为合理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就能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学生就会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老师通过对图的讲解分析,学生很快就能反映出会计分录的编制和应记入的账户。
四、保障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基础会计在线课程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好《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公开课制度》等制度,使本课程的建设具有规范化、制度化。
2.研讨与交流,过程保障
团队教师定期相互交流讲课体会和教学心得,共同讨论制作课件;将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如:营改增的内容);讨论今后本课程的发展思路。将《关于立项建设本科高校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工作纳入教学活动的日程。
3.加大投入,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投资《基础会计》在线课程网站的建设。做好在线教育平台和课程的更新、监管、运行和维护工作,实现规范化、正常化运行,使之课程建设程度和使用效果不断提高。
五、结语
1 我国民办高校慕课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慕课的现代教学方式为民办高校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开放而??质的慕课教学资源弥补了民办高校既定和已有课程教学资源的短板,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但是由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导致了慕课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急需关注的问题。
1.1 民办高校处于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
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经费投入,在办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费作为主要经费来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运行经费占据了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随着学校领导层对高等教育趋势和潮流认识的不断变化,在线教学活动将会是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并且教学内容一旦在线,大规模开放共享的成本就会变低,这也是校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2]。慕课课程的出现和运用为民办高校节约办学资金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民办高校往往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从而减少开设传统模式课程和聘任教师,继而减少经费支出。引进的慕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的优质学习资源,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一些,面对名校的课程教学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由于师资紧缺,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因此如果一味为了节约成本而盲目引进慕课课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1.2 一味扩大学习者人数规模
慕课的英文缩写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3]。其规模之大可能由几百人到几万人不等。师资紧缺是民办高校的突出问题,在慕课课程教学方式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课程多以行政班或选修课程组成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师进行集中的统一授课,授课班级的人数规模从10人至200人不等,有的民办高校由于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较多,甚至合班上课。随着慕课课程的出现,部分民办高校从一些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引进了学校层面的公共必修课程,一味地扩大学生人数规模。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缺乏教师指导,学习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更是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到实处。
1.3 对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缺乏技术支持与指导
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课程的同时,部分学校也逐步尝试自主建设慕课课程,但是在慕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慕课课程制作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慕课课程不仅与任课教师相关,教师主要承担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分解等。课程的呈现还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其制作软件的支持,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对于慕课的制作和呈现,在专业技术和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显得非常欠缺。目前在我国已经正式上线的慕课平台,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中国本土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好大学在线”中文慕课学习平台、吉林大学“慕课”平台―――“吉大在线学堂”等,都是以学校作为主体进行建设的。而这些学校大多都是国内的一流大学,经费充足,慕课制作团队庞大,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较为先进和成熟,所以在制作慕课时具有明显优势。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往往因为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而忽略了对教师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导致了教师对于慕课课程建设无从下手的局面。
1.4 对慕课课程教师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民办高校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开设慕课课程,但是教师却不能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而且学校对于开发、建设和承担慕课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进行,这必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慕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民办高校慕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2.1 学校层面应当循序渐进地引进和自主建设慕课课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当“立足自主建设。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4]。MOOC在学校的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定位何在,按照什么样的策略向前推进,这些均是MOOC开设之前工作的关键点[5]。在慕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是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如图所示,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中的一种具体形式体现,这些慕课课程来源于公共网络平台(例如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等)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借助优势师资和技术支持而建设的一些慕课课程(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在第三个层级中,笔者将范围限定到民办高校,民办高校成了慕课课程引进和开设的主体。只有以学校为主体,引进或自主建设的慕课才能够投放到学校网络平台上作为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当前大部分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慕课课程教学资源处于开放免费使用状态,但是民办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大批量引进,同时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引进慕课。从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来看,民办高校多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与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民办高校引进慕课或者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以此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民办高校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图 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
2.2 应当适度控制慕课课程的学习人数规模,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课程教学活动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单门课程学生人数规模的过度庞大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开设慕课课程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了师资紧缺而过度扩大学生数量,应当尽量提供丰富的慕课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以此避免由于课程门类稀少而导致选课人数集中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慕课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性质和学习要求的不同,应当在传统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学习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翻转课堂、SPOC(小规模限制性选修课程)以及o + o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从而保证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也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2.3 对学校内部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只有在学习和借鉴引进慕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慕课课程才可能更加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在自主建设慕课课程的过程中,必然要购买硬件设备,但是更主要的是慕课制作软件和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后者正是当前民办高校的硬伤。正如图所示,在“民办高校慕课层级图”中,民办高校自身是慕课课程建设的主体,软件和硬件投入必须由学校层面牵头、教学管理部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多部门合作,为慕课课程的任课教师和技术团队提供制作技术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任课教师和制作团队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水平。民办高校必须意识到,只有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和建设慕课课程,才能增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对于自主建设的慕课课程应当给予积极地支持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和后续的教学活动质量。
2.4 对慕课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应当进行科学评价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是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我在“开放英语”教学设计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上教学主要包括热身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效果测评三个板块。“热身学习”模块引导学生走进课程,树立语言学习目标,了解“开放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网上学习方法及评价方式等。该板块又包括“课程导航”、“课程信息公告”、“在线教案”和“学习资源”等四个方面。“小组协作学习”模块为学生创设网上语言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此通过BBS、Blog、班级QQ群、英语聊天室等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网上教学活动,与学生讨论学习任务和解答学生疑问。“效果测评”模块对学生网上学习效果做出及时评价,包括“单元练习及讲评”、“在线作业”及“语言竞赛”等方面。
二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设计流程。其一,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根据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确定整个课程的一系列学习主题,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学习。其二,合理划分协作学习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及个体差异,采用互补的形式进行分组。其三,合理分配学习任务。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要与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一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需要。其四,创造协作情境。 努力构建一个吸引学生、利于学生学习的网上学习环境,促使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产生更积极有效的交流协作。其五,组织协作学习活动。在建立起协作的氛围后,教师可按组内交流——分工——组内协作——小组自评——班内交流的顺序组织协作小组活动。其六,设计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认知风格等特点设计学习资源,资源以超媒体形式提供,内容与方法上具有开放性。其七,设计网上交互策略。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交互三方面设计网上交互。其八,协作学习的管理与评价。教师通过建立课程学习班级、划分学习小组、准备学习材料、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小组学习、评定小组的学习成果等活动管理协作学习,并通过追踪和记录学习过程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以上设计遵循基层电大成人学习英语特点与规律,具有针对性、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万飞:探索适应云平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开放大学依托云平台的优势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但基于云平台的教学模式并不成熟。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云平台的优势,构建了学生、教师和资源之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三位”指的是学生、教师和资源,“一体”指的是云平台),探索打破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壁垒,促进云平台下教学共同体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和资源质量的优化,促进形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发展机制。
第一,形成教学共同体。在基于云平台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核心地位,统一布局、合理分工和协调运作,不仅可以组建教育网格和信息化学科共同体、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教学团队,形成协同性、跨学科与分布式的教学共同体,还可以进行教学方案的虚拟与仿真设计,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基于云平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接入云平台,获取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为获取适宜的学习资源,学生要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云平台有明确的认知。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网络互动方式,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忱。
第三,优化资源质量。形成完整的资源投入、共享和评价机制。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加强资源投入建设,提升资源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软硬件基础设施,更新资源数据库信息;优化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开放大学的资源优势,充分共享并保持更新;建立资源评价标准,从教师、学生的反馈以及资源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
第四,推动高效管理。一是在云平台的资源组织方式下,教师将自身的资源分享到云平台知识库中,提高了知识库的结构层次,完善了知识库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云平台上既可以按照资源的组织方式有步骤地学习,也可以对资源进行重组。二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促进教师结构的优化;通过学分银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朱学平:提高云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效率
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功能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改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手段;节省教学资源;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应用人才。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从摸索现实路径入手,努力发挥云环境的功能性优势,为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云计算功能,使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一,构建适宜的云环境。经过比较,我选择了“百会在线”云服务平台。将课程各章的辅导内容、任务书和课程所需素材,上传到云平台上,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利用“百会论坛”和“百会聊聊”,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利用“百会会议”组织学生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写出反思,并将好的反思推荐到论坛里。通过个性化、开放式的互动学习环境的搭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和云平台的利用效率。
第二,搭建共享型学习空间。在云平台下搭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私有空间是为学生建立的单独的操作环境。在私有空间,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上传各种学习资料,写出自己对课程的反思。公共空间是为学生搭建的公共的学习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访问公共空间上的学习资源,并能进行共享。这两个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有助于促使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开放的、基于真实背景的互动,促进课程教学创新向深层次发展。
第三,设计实用的教学模式。在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百会会议”集中学生进行语音同步讲授,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教学示范,向学生介绍本次远程课堂的主要任务,并亲自示范操作。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成以后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上传到“百会维基”上;可以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师生可以利用“百会聊聊”进行实时在线答疑。在这个自主灵活的学习模式下,所有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共享。学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作品,给出相应评论,发表博客反思,根据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建议修改作品。
第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云平台上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如博客反思日志、任务书和反馈表、设计的作品等都可以用于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
郑春玲:在资源建设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
开放大学的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找到技术与知识的最佳融合点,实现信息技术在资源建设中的创新应用。为此,需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教学资源即教学环境”的大资源观。资源建设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多层教学资源的各个环节整合优化,形成“教学资源建设即教学资源环境建设”的大资源观,推动资源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资源的内容绝不仅是教材建设,它应该是一个包含了多种媒体优化配置的课程教材体系。简言之,教学资源建设就是一个集中研发、修改、应用及支撑服务等多级环节并彼此沟通互动的教学资源环境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将教学资源的各个环节,以及与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
二是建设适应学习者需求的课程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不是指最好的,而是指最合适学习者的。开放大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强调资源对学习者的适应性,坚持教学内容为先、课程体系为主。一方面,必须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易选取、易重现以及具有交互功能等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养成浓厚的上网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建立快捷的网络资源导航结构,方便学生上网学习。另一方面,资源内容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要坚持“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科学设计资源内容,适当增加典型案例、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努力构建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建设必须使学生从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学习资源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资源建设的主体,通过情景的创设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资源的共建;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管理情境供学生观察和思考等;可以开发交互式教学和生成教学系统,通过体验式、交互式和协助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董永辉:以过程为导向建设网络课程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可交互、个性化的远程学习,以过程为导向建设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有用”、“有效果”的网络课程,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过程导向是网络课程的内在要求、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资源建设的现实需求。鉴于“过程模式”和以“Web2.0”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以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课程开发提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建设中,对以过程为导向建设网络课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验式学习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图”。该模式强调五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共构网络课程、用信息技术支撑网络平台、通过社会需求催生教育内容、以教学理念引领教育变革、以过程导向驱动多元交互。二是基于过程导向建设网络课程,有助于实现网络课程的“三用”和“三动”。其中“三用”是指有用、易用、实用;“三动”是指服务主动、教学互动和过程活动。在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时,我们遵循的设计理念是:学习资源一体化、学习过程活动化、学习空间个性化,在过程设计上采取了体验式引领、模块化活动、驱动化导向和过程化评价。
总之,网络课程是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的统一,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展网络课程探索与研究,设计和开发更适合学生的网络课程,实现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局面。
王琼:整合系统力量,推进微课程建设
微课程应用前景广阔,一些地方电大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微课程建设中,但对于怎样开发高质量、实用的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于如何将微课程真正应用于教学更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在实践中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说,在认识上还比较混乱:微课程究竟是学习资源还是课程?微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是就“简”还是就“繁”?有人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资源,有人认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此外,有人认为应该选择把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化,而有人认为那些简单的、容易被学习者很快理解并接受的教学内容才是适合制作成微课程的。这些争论都会对微课程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操作层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了普遍看重资源数量、轻视资源质量或者看重资源建设、轻视资源应用的状况。很多基层电大对于资源的处理还处在初级阶段,仅仅是把资源挂在网上通知学生自主浏览,而没有提供具有学习管理功能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无法客观了解学员的真实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地发现在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资源的改进和优化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需要整合系统力量,自上而下,共同开展:
一是开展系统内部调研,找准微课程建设方向。微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多以中小学和培训机构为样本,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大教育,要在当下的电大系统中推进微课程项目,需要自上而下展开调研,获取系统内的真实样本,确定微课程建设方向,避免基层电大盲目开发微课程,转而把精力放到建设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微课程上来。如我们的学员是否具有手机上网的条件和时间或者是花费手机上网流量进行学习?究竟哪些性质的课程适合开发、如何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等等?微课程如何与原有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如何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是要加强培训,普及微课程建设技术。普通教师只有把握住微课程的精髓,掌握微课程设计制作的方法,才能配合国家开放大学完成微课程建设项目。这就需要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电大携起手来,加大培训的力度。
三是组建团队,开发微课程资源精品。地方电大通过组建一支自己的微课程建设团队:其一可以避免教师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其二可以使教师各展所长,提高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其三可将教师的个人行为上升为学校行为,便于学校全面了解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整改,为微课程建设提供优质的外部条件。
四是开拓思维,打通微课程应用渠道。微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接受它和使用它。只有针对某个学科或课程建设了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程,才能使学生既能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又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学习,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我国微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如果能与学习管理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宋薇:开发适应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是以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为基础,利用便携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过程。即学习者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开展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交互性与移动性,同时移动学习可以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作为集中正式学习与分布式网络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从而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因此在设计开发移动学习平台时,应遵循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扩展性原则,以能更好地建设适应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源。
基于自适应设备模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识别设备。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学习资源网站。二是调用样式。服务器完成设备终端类型的判断后,配合数据库读取,从样式库中调取与之配套的样式文件。三是资源渲染。可利用HTML标签与CSS样式表文件,对页面进行重新布局与渲染,针对不同显示设备呈现对应的显示效果。从经费与技术的角度看,自适应设备模型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该方法沿用数字化学习中广泛应用的HTML语言和样式文档,技术难度较低、工作量较小;二是用手机浏览器访问课程网站能够较好地解决设备之间的差异问题,因此能够在不同的移动终端上设备上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三是采用此方法改造已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网站,能改善资源在移动设备中的呈现效果。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1前言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在根本上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信息组织力度不足,且栏目的设置和排版较混乱,无法将精品课程特色真正呈现出来,同时,资源少共享程度较低,内容展示较于学生的互动过多,阻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高校精品课程的网站导航栏都应该加以规范化,加强网站多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达到最初预想的课程资源共享的良好成效。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栏目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建设主要呈集中的趋势,其包含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实践等内容,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含有以上具体的内容,这就说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从学习者的角度上看,在某个精品课程网站所形成的栏目概念,会影响学习者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栏目概念,一旦学习者受到不同栏目概念的冲击就会使得学习者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重新理解栏目概念[1]。
2.2信息表示方式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容表现主要通过网站的信息表示方式,它主要包括视频、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等表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依赖于媒体的手段,而是依据学习者的综合特点来将学习内容展现得更为清晰和准确,让学习者可以充分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信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在100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表现使用率中视频的使用率为85%,文本为100%,图像为35%,幻灯片为60%,音频为9%,动画为13%,这就说明了我国精品课程内容的展示只体现在网络上,对于信息的加工比较简单,缺乏丰富性。
2.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高校精品课程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指出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有超过50%的课程网站都能提供复制、在线阅读、资源下载这三种共享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仅是作为单独来使用的,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放程度,使得精品课程资源受到了约束力,成为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应用瓶颈。
2.4交互设计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较差,若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课程内容和信息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即使网站做得美观精致,也无法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要求而不具有生命力。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中的“在线答疑”使用率最高,但也占了25%,说明了其他的互动方式的使用率更低,交互方式的单一也使得交互程度并不深入。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交互方式较少,无法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无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改善的有效措施
3.1栏目建设的规范化
依照国家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建设来对栏目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将建设内容分为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两个体系。申报网站主要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设立,其主要为课程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统计内容发现申报网站的目录能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进行覆盖。申报网站的二级目录中主要包含教学方法、人员构成、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专家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其他内容作为一级目录。其中,申报网站的栏目建设包括: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政治措施、申报材料。课程网站的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展示,一个为常规学习内容,一个为特色学习内容。其栏目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视频、互动园区、教学课、习题、多媒体资源、参考文献。通过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来对栏目进行有效规范化能够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统一栏目概念,便于学习者的浏览和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
3.2网站信息的多元化表现
精品课程的网站信息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多元化信息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等的信息展示形式来服务于课程资源,注重其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课程内容,例如运用幻灯片、动画、FLASHPAPER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建设性,丰富和多元化网站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体系。
3.3网站交互设计的多样化
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方式、反馈评价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其通过在线答疑、BBS、聊天室等来作为平台的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方式必将多样化,如QQ群可以通过信息的和对话而成为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线测试”可以让学习者进行测试来判定自身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线提交作业”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2]。
3.4网站表现形式的改变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页面结构需要结合FLASH版面等使用,页面的结构对学习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而版面的首页通常可以利用“上方固定及左侧镶嵌”的版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展示,使得版面较为丰富而不单一。在网站主色调上,男生和女生的偏爱色调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性别比例的不同来进行设置,理工科男性比例较大,且偏向于冷色调,因此,理工类课程内容网站可以采用冷色调,而对于文理类的网站内容则可以设置暖色调。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需要得到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改变,就学习者而言,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因此,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彩云,赵英,李华锋.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阻碍因素与有效传播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83-88.
关键词:MOOC;物联建设平台架构;大数据;计算机媒体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3-0-02
0 引 言
教育部在2015年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MOOC)建设、使用和管理。”国家随之确定了“慕课”建设框架,其中涵盖了高职高专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2015倡导的“慕课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实际上是在职业教育”,鼓励高职优质慕课资源和平台的建设。此举对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职业技术和能力,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MOOC的研究主要包括MOOC平台建设研究、MOOC教学模式研究、“翻转课堂”实现方式研究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很多高水平大学都设置了MOOC,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国家积极倡导“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更具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特点与优势,发挥“重技能,强能力”的培养特点,提供更优质的开放性远程教育服务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一项挑战,从大量MOOC课程建设的尝试中探索自己的MOOC之路。
MOOC不是单纯的教师讲课,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不同教学环节通过编排完整呈现,从而在线产生大量数据。这些大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对教育教学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价值,通过对这些慕课大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教师可以有效掌握教学规律、预测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和决策等。
1 高职高专院校慕课物联网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MOOC学习需要学生进行登录、学习、进行互动等。将MOOC的平台建设与学校已有的图书馆平台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统一资源平台登录,可有效降低学校建设MOOC平台的成本,提高资源使用率。MOOC与图书馆统一物联建设平台如图1所示。
统一MOOC教育平台与图书馆系统,学生通过图书馆统一登录账户登录,通过MOOC教室进行MOOC课程在线学习。慕课教育平台包括在线教学、课辅教学、社交媒体(包括微信、QQ等)、知识分析与综合等,最终形成知识的积累信息。
MOOC教学平台与大数据分析平台直接相连,将学生学习记录以及图书借阅记录等提交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分析。此外,大数据分析平台还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和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客户端、浏览器及移动端等设备,形成一个综合的物联网技术平台。
2 慕课大数据分析
通过MOOC平台可以获得学校学生对于MOOC课程学习的有效记录,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登录时间、下线时间、学习课程名称,学习课程知识点记录、在线互动内容、在线互动次数、做作业次数、做作业时长、做作业成绩、学生考试课程名称,课程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课程综合成绩、课程成绩排名等内容。由于学生使用的是与图书馆平台进行综合统一登录的平台,还可以获取学生的图书借阅情况,如借阅图书名称、借阅日期、还书日期等。
针对获取的学生学习MOOC的综合大数据,需要采用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图2所示为基于分布式集群处理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架构图。平台采用大数据生态圈的Python,数据库采用MongDB,存储动态常用分析所用的数据;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模块包括用于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HDFS)和Tachyon分布式内存管理系统,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清洗并提供存储服务;在计算处理方面,采用UC Berkeley提出的基于内存计算的Spark。Spark所有作业都在内存中完成,通过分布式弹性数据集(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RDD),Spark能够对作业流程进行扫描并根据作业的先后次序进行优化,加快在内存中的运算速度。利用Spark中的MLlib和Graphx提供机器学习、优化和图计算等方面的功能,并辅以Mahout和Hadoop MapReduce框架进行其他算法的补充;可视化模块以JavaScript为手段,采用D3和Processing将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数据挖掘子系统与数据分析子系统是整个框架的核心,整个大数据处理平台以Spark分布式集群为主体,由1台主节点,8台子节点组成,其中主节点与子节点机器均为4核Intel Xeon E7-8837,2.67 GHz,16 G内存,HDFS存储容量为2.5 T。
此外,学生还可以在线下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方式、媒介,亦可自行决定课程学习时间,加之网络论坛的辅助和课上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教学更富成效。
3 计算机媒体类课程慕课的应用推广
针对计算机类课程,通过图1所示的MOOC与图书馆统一资源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于获取的学生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学习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到准确的学生学习喜好模式,及对教师MOOC课程水平进行准确分级。
4 结 语
基于这些计算机类课程大数据分析的结论,梳理出计算机媒体处理类课程MOOC教学的特点,结合MOOC的独特优势与媒体处理类课程需要大量视频、图像、PPT、音频等综合展示的特色,将其他类课程MOOC建设模式和大数据分析的结论,灵活迁移到媒体类课程教学中,帮助教师探寻学生的学习规律,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改进措施,使得课程的讲授更加灵活、开放、动态,更加具有针对性,方便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减少教师负担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学的更直观,更深入,更扎实。
参考文献
[1]陈向东,王研.大数据时代高职高专MOOCs(慕课)教学模式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4,16(6):155-161.
[2].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J].电子世界,2015,18(16):86-87.
[3]左菊仙,邓坚.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传播,2015(10):135-136.
[4]谭勇,刘德周.大数据时代下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初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4,34(12):1-4.
[5]薛玉利.基于MOOC的翻D课堂模式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6,6(9):94-95.
[6]何颖,陈绥阳,林智慧.MOOC创新特质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新思路[J].物联网技术,2016,6(9):98-99.
关键词:精品课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Think and exploration for 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vocational for the computer class professional
Shi Baohui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most all of th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set up professional of computers.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s courses; study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of our colleg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s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ranks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reform.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study; integrated teaching
2003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建设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建设目标之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会上指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1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而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同样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因此,我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将课程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有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
2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实现“五个一流”,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双师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承担兼职教师,并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IT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教学内容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及时反映IT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另外,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企业职业岗位调研,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实际工程技能培养的要求,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引进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将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图1为与H3C公司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型。
(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在IT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要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将一个以企业案例为背景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经过加工和设计成为教学项目组织教学,任务项目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对项目任务的理解,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教学组织需要在实训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中,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6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以网络安全产品配置与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例,在“安全网配置与管理”项目中,通过了解安全网关的基本原理(了解企业的安全需求)选择安全网关部署方法(制定安全的策略)制定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部署方案(制定实施安全方案的计划)进行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安装与配置(实施企业安全方案)检测安全网关和网闸系统的配置(检查配置的正确性)项目验收与答辩(评价完成情况),通过6个步骤组织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但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行业标准、理解操作规范,严格按企业工程规范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学生进行答辩讲述自己(或小组)的方案及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完成企业安全网关和网闸配置与管理的全面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
(4)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教材建设中,必须注重精品意识,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开发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以保证让精品教材走进课堂,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作用。
在精品教材建设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在充分理解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根据课程方案中的项目设计,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教材,将理论知识的解析融于项目实训过程中,做好精品教材的建设,同时开发项目指导书等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料,主讲教师自行编写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参考资料。
除了教材建设之外,还需要与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多种形式的,既要有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又要有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电子图书、资料库、在线测验试题等,要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及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园网的环境免费开放,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实验实训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精品课程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院通过示范校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室建设。在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安全与安全类IT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以仿企业环境的方式进行了实训环境建设,从而方便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这种工作组式的教学环境设计,方便了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每个工作组具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设备,能满足学生2~4人组进行操作,促进了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图3为我系已建成的仿企业环境的网络安全实训室,这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6)考核与评估体系建设。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课程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我们将原来以理论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核的方式,即理论考试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重点是对学生课业的考核,即项目设计方案的撰写(课业报告)、项目实施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完成项目后的答辩情况等多种考核方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7)机制建设。精品课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出台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同时对承担精品课程试点教学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了学院精品课程的建设。
3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授课任务较重,导致许多教师抽不出足够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因为生源基础较差,组织难度较大而无法实现。
(2)校企合作难度大。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有企业参与,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但由于国家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法相关政策,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全力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更谈不上作为兼职教师授课了。
(3)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培训,部分老教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另外,部分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质量意识淡薄,缺乏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学质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生命线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对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认识存在误区。
(4)对精品课程指标体系解读不够。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指标体系中,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1个特色及政策支持,每个二级指标都设有观察点,在学院计算机类精品课程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指标体系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上交的资料没有体现“精”与“特色”。
(5)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支持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费用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
精品课程是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应以IT类职业特点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重点,注重学生新技能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要认真研究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析每一个观察点的内涵,即①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②教学条件的权重逐渐降低;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比重稳中有升;④教学效果的比重稳中略降;⑤课程特色逐步强调学校政策。
另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院有配套的激励政策和学院领导的支持,更需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有敬业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及新技术的获取能力。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市场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分析,随时引入新技术,更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开放创新思维,力求在“精”和“特色”上做出成绩,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电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50—03
一、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建立在对开源“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和“E-Learning泛在学习”设计架构理念的二次开发上,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推进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通过教师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实践的创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践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协作学习同步性的互动、工作过程导向性的实践,真正意义架构教师导学、助学、促学、督学和学生自学、互学、评学、践学深度融合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
二、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型学习资源,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激发热情和拓展知识。在设计网络课程时,首先要定位好师生角色,设计和选择恰当的项目和主题,以工作过程导向为理念组织和管理教学,并开展全面的教学评价。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原则
设计网络课程第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原则;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的情境式教学方式的情境性、真实性原则;以保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足够的交互性的多媒体、交互性原则;具有一定国际规范和标准(SCORM、AICC)的国际性、移植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循序渐进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性、反馈性原则等。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设计流程
根据传统静态课堂教学和平台动态教学相结合的特点,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
1.分析教学对象: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分析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拓展很多知识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而这一点在平台课程建设时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
2.教学目标分析: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首先制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化总体目标为章节的分目标,根据章节内容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每个主题学习活动中。
3.教学模式设计: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是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基础的,不仅保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题式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情景式学习环境,强调以主题活动开展教学,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
4.学习资源设计:课程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件资源,如文档、PPT、动画、课件、音视频和试题等都可以上传,并且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管理。
5.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实践平台的评价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形成性评价是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评价方式,能及时了解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同时总结性评价则可以对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在线测验、心得报告、互动评价、调查问卷、学习作品等。
(四)网络课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1.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Lectora、Articulate Storyline、Wondershare QuizCreator三个目前适用较广,可以制作高度集成、深度交互、评价测试的E-Learning课件制作软件,可以或生成符合SCORM 标准的学习包。
2.SCORM 标准:SCORM 标准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了一套共通的规范,定义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内容聚合模型和学习对象的实时运行环境,符合SCORM 标准的课件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直接。
3.Web2.0技术:Wiki协作,一种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Wiki主题进行浏览、创建和更改,Wiki的精髓是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非常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
(五)制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蓝本
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关键技术,综合制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开发蓝本,如下图所示,最左侧的七个模块是学院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项目导入“七阶段”教学法,中间的模块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最右侧部分是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呈现的网络课程多形式的教学资源。
三、《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开发建设
(一)《电路分析》教学实施方案
《电路分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
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路理论的基本框架,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电路分析实验技能,了解设计实验电路的方法,下面以学院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蓝本为模型建设《电路分析》网络课程资源。
1.教学设计思想:在分析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及的电路: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选频网络和变压器电路、非线性电路确定为七个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以典型应用项目导入为主线,构建适应项目教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上将项目按照主题式教学方法引入多形式课程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在平台拓展资源中重点强化各种元器件的识别与使用;在教学实践环节上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平台课程资源和情景实践项目三结合,理论、平台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2.“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组织安排:根据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将《电路分析》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如下:静态课堂教学70学时,动态平台教学30学时,情景实践教学20学时,总计120学时。
(二)《电路分析》网络课程建设
1.《电路分析》课程资源规划: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按照电子类专业“七阶段”教学方法,把教学总体要求按照模块化式项目导入,以主题式资源规划来开展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
2.《电路分析》多形式媒体资源建设
(1)Lectora设计情景式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三中交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三相电源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能够能按照《最新灯具安装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两室一厅配电线路的设计和布线,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
首先进行该项目的教学设计,通过两室一厅的配电线路设计让学生明白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的联接,按照情景创设教学搭建Lectora的目录系统结构,该项目分项目导入、情景设计、搭建电路、实践模拟、最终评估等几个章节,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Flas、图片切换、白板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讲解三相电路的基础知识,通过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创设情景教学,最后到实验室完成线路搭建和测试,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和教学反馈。
(2)Articulate Storyline设计交互性课件:以课堂教学模块二中直流电路的应用与设计的叠加定理实验为例,当线性电路中只有一个独立源作用时,分析电路就显简单,当电路中同时有多个电源共同作用,分析电路就显麻烦,那么能不能简化成将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分别求解响应,然后再进行叠加呢?
用Storyline设计一个交互式学生活动课件就可以实现,首先以叠加定理命名场景,按照教学设计定义电路元件(自定义电阻、电压源、电流源和变量函数),根据电路元件建立叠加定理的电路图,建立独立源作用场景分支,利用拖拽功能实现分别独立源作用,根据不同的独立源采用不同的变量函数,分别得出求解支路不同的电流值,然后建立求解支路汇总场景分支,得出的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电流值和功率等。
Storyline课件的交互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叠加定理电路图分别设置电路元件的数值,变量函数则根据电路元件数值不同做相应修改,然后学生可以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超前实验,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然后开展设计和计算等,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和互助学习。
(3)Wondershare QuizCreator设计形成性评价: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课件或精品课程,但是在每一个单元或模块结束后的形成性测试基本以PPT的形式,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的QuizCreator Flash测试课件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的要求,学生在课后登录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课后测试,教师则通过平台可以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且可以进行成绩管理。
单击Create a New Quiz可以创建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匹配题、排序题、简答题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公式、Flas、旁白对话等都可以导入到课件中,抓图功能特别好,方便快捷抓取测试所需要的图片,这一点对于工科类的课程尤为重要。QuizCreator甚至可以做成单元测验小型题库,设置题目和答案随机抽取,让学生练习不同的题目和题型。
四、结论
在江苏省全面启动“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工作中,开展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和应用必然会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应用还处于起步尝试阶段,如Wiki协作、Blog互学、思维导图、虚拟实验等还在开发建设中,学院目前也在积极出善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踊跃参与和建设多形式课程资源和开展基于平台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曹伟.构建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2] 曹伟.基于奥鹏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7).
[3] 井新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七阶段”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MOOCs在全球迅速发展,已经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冲击和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教学师资、教学方式、教学改进、教学范围和发展模式等方方面面。但我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已开办网络远程教育,已有一定规模;有的高校继续教育只是传统的函授模式,招生人数逐年减缩,面临倒闭。面对这样复杂而具体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向MOOCs改革,不能一刀切,全部实现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而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发展策略,尤其应根据各高校办学的实际,逐步推进,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截至目前仍是传统函授模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将最终发展目标规划定位在MOOCs上,但在步骤上不宜一步到位,应根据实际,可以向网络远程教育发展,作为过渡,当网络远程教育在软硬件设施,教学管理和规模范围都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向MOOCs推进。另一类是已开办网络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可以直接向MOOCs推进。因其一是已具备完善的办学系统,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庞大的学生数量,能保证MOOCs大规模的学习者,又可避免MOOCs重复建设;二是具有规模较大的网络学习平台,强大的网络平台能够为MOOCs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三是具有多年远程课程的开发经验,有能力办好MOOCs;四是其具备数字化技术与资源建设的深度融合条件,可以缩短MOOCs的建设成本和时间;五是其具备由学分银行向学分转化的条件,促进MOOCs与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提高MOOCs的含金量。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需建设本土化的MOOCs
“因国外MOOCs在中国的发展会遇到网络和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如承载Udacity平台中教学视频的YouTube在国内无法访问;因网速产生的时间成本影响了学习者的欲望。目前开放的MOOCs绝大多数是英文课程,尽管有志愿者参与了字幕翻译,但因时间翻译产生的文化差异和信息转达过程中的损失影响了学习体验和效果。”[2]可见,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对复杂的学习群体,直接引进国外的MOOCs并不现实,还需根据实际重新设计与改造。因国外MOOCs平台的快速扩展,我国在学习借鉴国外Coursera与主流平台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具有刚性需求的精品、优质课程,努力提高国际MOOCs的占有比例,积极开创本土化的在线教育特色。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更应根据中国学习群体,尽快建设一批优秀中文课程,可利用中国学习者惯用工具QQ、微信、微博、博客等建设本土化的MOOCs平台。我国MOOCs课程建设主要包括:(1)基础课程(如高校联盟合建,可以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2)特色领域课程建设,如南方五所交通大学联合推出MOOCs平台;(3)实战课程,如可以将某行业领域的技术高端人才引进来,以真实的创业体验和鲜活的案例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4)本土人文课程的建设,目前,MOOCs的不少课程多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我国高校可尽快推出以亚洲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主体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以英语讲授版或者英文字幕,让本土MOOCs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开展MOOCs的措施保障
MOOCs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探索多种运营方式。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既可以借助政府宏观来推动,高等学校具体参与资源和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采取商业化运营手段,保证MOOCs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版权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即运营商的产权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等合理机制。在学习结果认证方面,既可以考虑高等学校之间形成认证联盟机构,可以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甚至允许学员进行跨校选课。也可以成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实现企业、社会与高等学校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慕课;课程建设;SWOT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进行慕课课程建设的意义
“慕课”热潮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我国很多高校积极响应,纷纷进行课程的慕课建设。慕课是指为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学校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简称为 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慕课以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慕课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借助慕课改革,来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传入中国已经有大约3年的时间,慕课发展状况如何?这是教育界关心的问题之一,由于r业高等院校在各省份及直辖市较普及,而且发展状况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取全国的主要农业高等院校为慕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对象,以此来反映我国高校慕课课程建设的基本状况。全国的主要农业高等院校共计32所,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对这32所农业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其中,有19所高校在自制慕课课程,21所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13所高校在自制并在引进慕课课程,2所高校准备做慕课课程或引进慕课课程。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了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不仅在自制慕课课程,而且引进了一批慕课课程,引进了尔雅通识网络课程或者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S平台的课程;甘肃农业大学正在与超星数据库联合让学生上网学习思政方面的慕课课程。可见,多数农业高等院校的慕课建设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慕课课程建设的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师生教学交流不畅、教学设施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借助SWOT量化分析模型,对慕课课程建设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分清主次,突破重点与难点,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推动慕课课程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SWOT量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SWOT分析模型简介
SWOT分析模型就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即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进行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这一模型没有整体上比较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大小,也没有分别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各个细化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测算,从而导致决策者对战略形势的判断模糊不清,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二)构建SWOT量化分析模型
在SWOT分析模型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分级评分法将SWOT分析模型定量化,从而将SWOT分析从定性推进到定量,构建起SWOT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构建本模型,能够使决策者对战略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尽可能地避免决策失误。
三、慕课课程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
通过对我国32所农业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调研,尝试将SWOT量化分析模型应用到慕课建设的发展战略研究中,深入分析慕课课程建设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细化SWOT因素
在SWOT分析模型基础上,将我国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4大态势分别细化为5个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研,问卷针对4大态势分别设计了5个填空题,总计20个填空题,根据心理学家指出的“人识别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 7±2”的研究结论,为了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将识别信息的重要程度分为9个等级,重要程度取“1-9”之间的自然数,数值越大越重要。每所学校发放了2份调查问卷,发放给专业教师,共发放64份,收回60份,其中有5份问卷问题回答不完整,共收回5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因此,可作为研究的依据。
(二)构建SWOT判断矩阵
对收回的55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对每份问卷中细化因素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得到比值,再分别对55份问卷中相同指标的比值求平均值,并适当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得到判断矩阵,如表2―表5所示。
借助以上四个矩阵,计算出各细化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的一致性检验。鉴于篇幅限制,权重计算过程及判断的一致性检验过程省略,这里仅列出最终计算结果,详见表6第2列、表7第2列、表8第2列、表9第2列。
(三)评价SWOT细化因素
聘请9位慕课教学的专家、教授进行打分,实行10分制,这些专家分别涉及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在专家给出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根据平均值得到各细化因素的评分, 详见表6-表9的第3列。用各细化因素的评分乘以其相对权重,得到其加权分,详见表6-表9的第4列,依据加权分数值的大小,可以对各细化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四)总括评价SWOT因素
分别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各细化因素的加权分求和,就得到这四个方面各自的加权总分,详见表6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7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8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9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根据加权分合计值的高低就可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大小的总体评价。
通过分析上述结果,可以做出推啵海1)由于优势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63,劣势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11,机会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62,威胁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16,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利于自主学习,其次是授课形式灵活;在劣势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师生交流不畅, 其次是教学设施不足; 在机会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扶持,其次是学习需求广泛; 在威胁因素中,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慕课资金有限,其次是师生认识误区。
四、慕课课程建设的策略
慕课课程建设,应针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中的加权分居第一位、第二位的细化因素,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四部分: 充分发挥优势因素;设法克服弱点因素;积极利用机会因素;全力化解威胁因素。
(一)充分发挥优势因素
针对慕课课程建设,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首先,继续加强慕课线上平台建设。通过慕课线上平台集中精彩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测试题、案例材料等吸引学生,逐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拓宽线上交流的平台,使之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其次,要继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不仅借助于教学视频进行授课,还可以应用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进行授课。也可以在慕课教学中,辅以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设法克服弱点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中,应当逐步解决内在的不足。首先,对慕课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以提高其信息化素质。慕课平台拥有很多交互功能,能够方便师生交流。如果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不够,这些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师生沟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次,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目前,学生的学习终端不足,虽然可以借助于智能手机,但很多手机客户端不支持慕课系统,学习者进入没有搭建网络的环境时,学习就会中断,难以大规模做到移动式学习。因此,应通过配备充足的学习终端,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等措施,为学生观看视频、网上互动、网上测试等提供必要的设施,从而,给学生慕课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积极利用机会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因素。首先,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出台的有关发展规划与政策。目前,国家出台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国家非常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慕课作为教育信息化下课程开发的新模式,鉴于此,一定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授课教师应深入学习国内外优秀慕课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课程质量,满足高等院校中,学生学习的广泛需求。
(四)全力化解威胁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设法规避外界不利因素,降低风险。首先, 拓宽慕课建设的筹资渠道。慕课本身无偿提供给学习者,目前多数高校,慕课资金来源于学校内部,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导致优质视频资源的制作受限制,慕课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开发及利用不足。因此,不仅要募集公益基金,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来引进资金。其次,澄清师生的错误认识。慕课教学模式是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授课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使教师的角色由说教者变为服务者,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3]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4]尹康,姚富丽,蔡勇,夏先明,杜一华.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
[5]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6]崔璨,刘玉,汪琼.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7]吴敏,李慧.慕课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