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第1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1 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 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2.1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2.2 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 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3.1项目概况

3.1.1场地周边生态资源 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 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3.1.2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 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2 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 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3.2.2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 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3.3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3.3.1选取评价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3.3.2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3.3.3评价结果 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3.4设计对策

3.4.1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3.4.2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3.4.3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 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第2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园林;园林景观;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ject, needs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 overall planning, reasonable structure, stereo system standard seriously thinking of plan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nto a set of ecological, economi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econom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city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gle, elaborated analysis concept,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cept and fun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summary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需要在科学创新、统筹安排、结构合理、立体系统的标准上进行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各种影响因素,需要不断的参考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及技术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现象及灾害已经逐渐引起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所以城市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要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生产活动、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

1 概述

近年来,生态环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人们所普遍提及的生态园林型城市,就是以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为根本归宿,以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与共生为重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强调的是景观的美观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园林规划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 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 生态园林型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体验为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是要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而不单单是依靠城市绿地建设。此外,在城市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政策上,不能制定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要利用并保护自然环境,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

(2)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方法,可以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 廊道- 基质”的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充分发挥绿地效应,实现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之和。与此同时,紧密联系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出多个个性化的景观分区,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2.2 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为了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要在城市园林绿地上做好功课,这是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园林是一个城市的大门,它给城市人们带来第一印象,尤其是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其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质量将会给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地段,往往需要丰富园林绿地装饰,对不同地点、街道给与不同的绿化形式,形成风格各异而又相互和谐共处的园林风景,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和美的感受。具体的措施有:建立宽厚的绿化网络;努力丰富城市的园林景观;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适当开发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建立独特的城市风貌;繁育和保存优良的物种资源。

3 生态园林型城市规划与建设

3.1 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设计,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在具体的工程中,首先,园林设计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适用”,要考虑因地制宜,不论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看,还是当地适宜的花草物种、当地的土壤、水文地质、气候等的影响,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最佳的景观设计方案。其次,在保证“适用”因素的前提下,就需要考虑“经济合理”的因素了,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已经为工程的成本节省了不少,为工程的经济性做出了贡献,比如当地的花草物种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活率高,不必话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费用。在工程的各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做好经济管理控制工作,从每一个环节加强经济合理性的管理。再者,就是“美观”因素,要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这三个因素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隔的整体,缺一不可,需要整体的综合考虑。

3.2 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城市园林建设

自然破坏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近年来的自然灾害和频发的不正常自然现象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学者开始将生态环境学引入城市科学,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过多年的改进、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国内在园林绿化方面也在考虑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实现城市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具体思考

再良好的规划设计也要有赖于良好的执行与实施,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在现代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要加强对城市的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的绿地建设,通过植物的作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集中地,必须加强建设与改善;(2)控制用地性质,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坚持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要根据不同地段、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气候特点选用不同的物种,科学合理的配置,既能绿化美化城市又能改善环境;(4)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在进行城市结合部等地区经济开发的同时,加强对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保护,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结语

总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有很多,需要考虑的角度要不少,但关键就是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要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密度、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因此,必须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技术来进行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这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方法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3]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

[4]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4).

[5]官群.基于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建设[J].广东建材,2009:(8).

[6]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第3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关键词: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学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提高到从生态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广泛地借鉴、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生态学接轨势在必行。在国内外的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大尺度的研究集中在空间格局分析和如何规划管理上,如对农林区的研究[1-3]、对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研究[4,5]等;中小尺度的研究仍以传统的生态学为基础,包括空间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6-8]等;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 L. 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他将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而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9,10]。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布局各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使绿地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要求。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解决城市绿地系统研究中的问题,尤其是格局整体优化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背景研究,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从4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旨在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作出一点努力。

1 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内自然斑块、现存绿地的保护、 新的公园及其他形式绿地景观的创建和绿色网络的建设等方面[11-13],主要方式包括:创造自然保护区;重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和自然生态系统;为大城市地区设计和管理绿色通道系统;保护和重建环境要素,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等;城市结构中的“绿道”与“绿线”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自然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完美和坚固等。

1.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研究起步较晚,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多是从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而从城市景观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浙江、福建、广东、重庆等省市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14-17]。

由此可见,我国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国外相比研究面不广、研究力度不够,并且实施性较差。因此,研究如何运用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在进行景观生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问题分析

2.1 绿地布局缺乏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考虑

大部分城市规划是以人及其社会经济要素为中心,城市中除人以外的生命则被忽略,即城市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被抛在城市建设原则之外,导致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等自然能力低下,进而导致城市绿地环境效能低下、城市自然生产潜力未能发挥。

2.2绿地规划缺乏对生态多样性的考虑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基因、物种、群落及其生态系统分异,它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联系,并与大气、水、岩土环境一起构成人类在城市生存的生境基础。根据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原理,要使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目前绿地系统中的种植规划缺乏在生态学方面的考虑,在树种的选择上主要从乡土树种、适地适树来考虑,而忽略了从生态学原理选择植物,比如从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维持种群的稳定性、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

2.3绿地系统缺乏可持续的建设与管理

在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建设现象,且愈演愈烈。比如一些城市进行较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低,而且必将对移植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且,对绿地系统的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也造成了绿地系统建设快、破坏更快的局面,不利于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有别于自然植被景观,自然植被景观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或干扰程度轻,它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原始性和物种多样性[18],所以对自然植被景观规划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前提;而城市绿地系统中人为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构建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共生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根本目标。

3.1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绿地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合理分布不同等级的斑块,并利用廊道加以连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

3.1.1斑块。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广场、居住区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在设置生态绿地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19];城市块状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小斑块相结合[20],合理调整各类园林块状绿地的位置、数量、尺度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功能;修建不同类型、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根据景观的集中和分散格局规划,集中使用土地,保证城郊风景区、森林等大型斑块不被破坏,在建成区保留一些自然植被,达到生态绿地空间配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目的。

3.1.2廊道。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一般指各类江、湖、河岸绿带和道路绿化用地、防护林带等,可以调节小气候,起到分割、屏障和连通的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消除热岛效应、防止寒风的侵袭,因此应加强城市绿廊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使绿色廊道形成网状分布。廊道要有一定的宽度才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在规划郊区绿地系统时,根据立地条件设置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农田防护林联结成网络系统;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在居住区、组团之间设置隔离带。此外,城市除沿河设置绿廊外,还应沿道路规划一定宽度、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建立复层绿化廊道可以改善道路环境、塑造多元的道路景观,还可以把城市各绿色斑块连接起来。

3.1.3基质。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与外界的交流、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可以达到保护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效果。

3.2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

景观异质性理论是指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因此景观异质性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利用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可以创造多样化的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塑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以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从而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网络的稳定性。

3.3根据景观变化原理,对绿地系统适度干扰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变化首先与干扰有关。干扰是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研究表明,在无干扰条件下,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向均质性发展,中度干扰将迅速增加异质性,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21],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采取适度干扰,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格局,使其生产的物质、能量、氧气最大程度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量,以期达到城市绿地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但是,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充分研究分析当地的生态特点,对外来物种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实验,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比如类似水葫芦、紫茎泽兰等的入侵事件。

3.4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加强绿地系统的管理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积极影响。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种植规划中,要注重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配置,尽量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研究分析乡土植物群落特点,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

在植物配置方面,不但要从功能和景观效果方面考虑,更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做到适地适树,以多种混交为宜;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以及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等,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不仅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呈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有利于增强城市绿化率,维持绿地系统的稳定性。

要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的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养护管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植物配置属于人工植物群落,在建立之初比较脆弱,加上人为干扰频繁,植物生长环境受限等因素,需要养护工作根据不同绿地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养护手段,并注意和市民的交流沟通。

4 结论

面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势在必行。可以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景观变化原理,采取适度干扰的法则,积极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信息,同时要谨慎引入外来物种;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在种植规划方面建立合理的复合人工植物群落,并且加强绿地系统的养护和管理。这样才能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融为一体,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

(收稿:2013-11-13)

参考文献:

[1] Chengqing Yin, Ming Zhao, Weigen Jin. 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kes in Cina[J]. Hydrobiologia,1993,(251): 321-329.

[2] Satoshi Y, Daishu A, Noboru M, etal.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using natural land system[J]. Bull Univ Osaka Prefser B,1996,(48):99-107.

[3] Masa-ake M, Nobucazu N. Riparian landscape change over a period of 46 years, on the Azusa River in Central Japa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 37-43.

[4] Baskent E. Controll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ed landscapes: a case study towards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53-97.

[5] Robert E. Temporal Patterns of ecosystem Processes on simulated landscape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Montana, USA[J]. Landscape Ecology,1999,(14): 311-329.

[6] Robert B. Biodiversity dynamics: from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ecology approaches to a landscape ecology Point of 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1): 89-98.

[7] Thomas J, Michael B, Geneva W. Landscape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J]. Landscape Ecology, 1997,(12): 155-170.

[8] David E. Scale-dependent habitat use in three species of Prairie wetland birds[J]. Landscape Ecology, 1999,14: 267-276.

[9] 陈涛.试论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4(2): 131-135.

[10]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 59-65.

[11]肖笃宁,李秀珍.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新动向[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3:8-29.

[12]Richard T, Forman T. Land Mosca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Thompson C.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 59-72.

[14]孙鹏.城镇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D].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2012.

[15]黄庆生.永安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16]祁新华,陈烈,梁萦,等.湛江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战略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3).

[17]张锡娟.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D].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2005.

[18]王保忠,王彩霞,何平,等.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4,(2): 62-68.

[19]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等.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455-458.

[20]豆俊峰.重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J].重庆建筑人学学报,2002,24(4): 7-101.

第4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第5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协调性

discussion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in jun

(shanxi jinche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jincheng shanxi 048000)

【abstract】modern city is a fragile artificial ecosystem, and how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heir continue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oday's society. this paper aims modern new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to explain and comp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clarifying be coordinated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consistency.

【key words】urban landscape;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ecological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ordination

1. 前言

(1)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1)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2)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

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 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1)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2)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 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1)“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2)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3)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

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4.3 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5.4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 问题与讨论

(1)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

性等科学原理。

第6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1 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1.1景观多样性的涵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1]。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续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指景观类型的差异。 

    1.2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2]。所谓旅游地形象建设,其内涵就是旅游地经营管理者为了树立本地良好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对该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从而招来尽可能多的游客,最终获得更大的效益。 

    2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 

    旅游地的形象建设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维持旅游地的生态稳定。即维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趋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建设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设。根据景观多样性的原理来确定旅游地土地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设。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学建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保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能使旅游地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景观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3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体现 

    旅游规划者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有的还提出了缘[3]。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从旅游地形象方面讲主要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的现状或带状区域。从旅游地形象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带或旅游斑的外围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上。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上。 

    (1)斑块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斑块设计应遵循区外集中式、区内分散式和与环境融为一体式(生态化)的原则[4]。旅游目的地斑块的设计要与旅游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充分实现其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气息损伤生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2)廊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廊道设计应遵循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态敏感区的原则。旅游地的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林间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关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矿渣、沥青对环境存在影响的建材[5]。

    (3)基质的设计。旅游地的基质设计应遵循适当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过基质-斑块的递变构建新的旅游景点的原则。旅游地形象的基质设计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多样性的、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结语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设中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生态化设计当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运用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达到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观赏性、通达性、和谐性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7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摘 要 如何维持现代城市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关键词 现代城市 生态规划设计 发展

一、前言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已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三、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四、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五、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1.地方性原理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六、问题与讨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型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第8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55-01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多种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

1、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1.1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是指一个景观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景观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以及功能异质性,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在景观这个层次上,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

1.2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类型、大小、形状、边界、动态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灭绝等有重要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的形状则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

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根据廊道的起源人类的作用及景观的类型,廊道可分为三类,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及河流廊道。在城市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廊道分为蓝道(blueway)、绿道(greenway)和灰道(grayway)。

1.3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与格局不同,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2)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3)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缺乏生态性思考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只强调了“游憩”功能和“景观”功能,却相对忽视了生态性的思考。

2.2 绿地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绿地生态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分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4项,单以4项定额指标评定一座城市绿化的水准,缺乏科学理性,难以反映真实性。

2.3 受城市建设用地制约及忽视绿地生态性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往往依附于城市Y构,而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并未因生态性需要而优先考虑城市绿化用地。

2.4 城市绿地系统编制、法制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战略决策性作用。但是有些城市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法规条例不健全,执法不严格。

2.5 城市绿地系统缺乏城郊之间的完整统一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许多城市的绿地规划只注重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而忽视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2.6 缺乏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绿地在提高环境质量上起着很大的生态效益,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往往被忽视。

3、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区域范围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的尺度上,城市是一个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城市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以点―线―面的形式共同构成城市的绿色体系。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在城市范围,公园、风景区、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等都是以缀块的形式存在,河流、道路绿地等有望起到廊道的作用,而城市就是这个景观单元的基质。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数量模型着手,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或者利用GIS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

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3.1.1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3.1.2可持续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3.1.3独特性原则。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

第9篇: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3年由五大洲多国官员、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全球发展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三年大跨度、大范围的研究,于1987年出版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1987年后便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逐渐作为全球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Agenda 21,1992),至此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由不协调剑协调、由非可持续剑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它包括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和制度系统的可持续。其中,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制度可持续是保障,四者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关键(城市生态规划是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聚,其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富度。目前,城市生态规划的逐步拓宽,工作领域覆盖到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的细部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与城市局部景观等三个层次。

2. 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生态城市规划途径

可持续城市意味着在现代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一种价值转换,城市建设更关心对自处环境承担责任的生态价值观,关心所有生命的神圣性和后代人的福利。可持续发展对规划方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就此众多景观学者提出了可持续生态城市发展的相关途径。

美国学者认为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因为将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置于生态过程之前所致,率先提出环境优先思想(Honachefsky,1999),主要包括:

(1)重新恢复总体规划的核心地位,不应过分依靠区划来确定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开发;(2)在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应将生态置于先行考虑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 (3)对环境状况进行长期的科学监测,建立适合当地的生态指标,从而对自然资源的健康予以评估和监控; (4)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辅助规划决策;(5)将各个方面的利益主体和人员纳入土地利用决策当中来,尤其对何种环境应该受到保护予以协商。

而通过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定义的理解,以及相互间关系的进一步解释,我国学者也针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问题和国土生态安全,从自己角度对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如廖日红等(2006)人《在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一文中提到几点原则:自然优化原则、多样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生态美学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俞孔坚等从概念到方法及实施途径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战略(俞孔坚,李迪华等,2005),其强调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空间格局与景观战略,就此而提出十大规划战略,主要包括:(1)就是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2)保护和恢复城区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3)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5)溶解城市;(6)开放专有绿地、完善城市绿化系统;(7)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之树;(8)非机动车绿色通道;(9)林网建设;(10)建立乡土植物的繁育之地。

由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开发的真正难题在于其开发模式并不是本身,适当的地方进行适当开发才是关键。只有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它强调不是将土地保护与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开放空间规划途径,可持续的生态城市规划途径被认为是先见性而非反应性,系统性而非偶然性,整体的而非零碎的,多权限而非单一权限,多功能而非单一目标,多尺度而非单一尺度。

3.讨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经过了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后,对于人地关系的客观发展态势和规划的主观意识走向有着深入思考。但我国的人情、地情以及主观意识较之十分不同,但却正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的现实。而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无论是何种目标为前提得可持续规划模式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规划得非绝对的、非唯一的,其既非经济决定论的,也非环境决定论的,它具有多样化、可替代、可辩护可选择等特点;再者由于环境对发展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规划导致规划中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现代可持续型生态城市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规划手段建设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因而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探讨绝非追随时髦概念和照搬国外理论,恰恰在于为中国人地关系危机所迫,对于重新审视中国国土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