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学前教育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核心素养

第1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英语学科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内容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应当加强学生英语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教育。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努力,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打破传统教学,引导学生思维转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应当调整和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的是一对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自身英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敢于打破传统,在制定课堂教学任务和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相契合的教学计划,提高了学生对课堂英语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例如,在牛津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e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些相关的语句来描述课文中自己的假期在做什么,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向学生问:“What do you like to do on vacation?”让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有的学生会答道:“I like go bike riding.I like go fishing.”等,通过老师学士之间的问和答,让学生深入了解课堂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提升,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和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观念,塑造核心素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相比于教书,育人更加重要。由于受到国家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教学的重点依然是在学生的分数上,课堂教学的目标依然是课堂知识内容的教授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初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体验英语、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What do you like to visit?》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习针对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一些有意义的地方进行准备照片,并且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运用英语对自己去过的地方进行描述,或者描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对于积极表达自己的同学教师应当进行鼓励。再如,在八年级英语上册《Who?s Got Talent》介绍了中国的才艺节目,在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e3《Mid-Autumn Day》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九年级英语中介绍了端午节、屈原等,在八年级英语Unite5《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节日和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教学文本中的思想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养成的载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的方式去完成课堂学习,在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文化和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英语的语境和语感,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语小游戏或者一些精选的英语歌曲等,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结语

F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语言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总结和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中小学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呢?

一、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资源观、评价观,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其精髓,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教师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证明,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易变性及快速呈现性,引起的教育内容、手段、方式的多样性的变化,必然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信息素养。

三、具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将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四、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基础工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高效组织教学。

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必须随着新技术的使用与信息的扩展而有所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质疑,“一桶水”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养成不断追踪学科动态的良好习惯。

那么,如何以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呢?我个人认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发展专业素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小学语文教师主体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决定了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知识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2.创造条件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营造有利于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氛围。硬件的配备和软件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学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次,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3.实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我建构。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我建构的途径:一是教师通过网络搭建教师知识共享的信息空间,促进整合技术知识的交流。二是学校自己组织教师开展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讲课比赛,并请校外专家担当评委。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教师将从别人那儿学来的经验及相关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且可以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自我反思的实现。教育信息化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突破了原有地域和经费的限制,扩大了教师反思的渠道和途径。但是,教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应有明确的目的,即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同行进行交流合作,更好地进行反思。

5.探索基于问题解决且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自主学习及研究的多样实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传统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还是观摩考察式的,都是被动的,不能调动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在培训的基础上,基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自主学习及研究,对于弥补“培训班式”及“专家讲座式”的缺点,可促进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将大有裨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从中了解有关新课程知识、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理论述评、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很有好处。

总之,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过程。只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信息化素养,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在《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的要求.

[2]新课程下教师的人文素养(提纲).

[3]万东旺.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心得体会.2011.

[4]韦明伟.学习《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体会.2011.

第4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专业幼儿教师的重要场所,基于此种情况的考虑,应当高度重视其高职院校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就业时具有从事幼师教育的良好素质。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集中阐述。

一、实现课程优化

1.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应按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目标得到明确,设定课程目标,以突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为实现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经费支持和组织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出细致规划,从而形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系,以此完成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相关要求,课程体系基本包括了三个模块,即基础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应用以及综合专业素养,进而构建起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而其中专业理论基础课是所有课程中的重点,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理论、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应设为核心课程,确定为必修课,从而体现出专业特性。与此同时,在专业技能比例类课程比例上也应有所侧重,应使课时得到充分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性。例如,视唱、乐理、演奏、绘画、舞蹈、教师口语、手工制作等课程主要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跳、说、唱、画、做、演的经专业技能和素养。此外,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胜任起幼教工作。

二、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性是学前教育学科的突出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提升训练效率。基于这一现实,可通过课内外和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1.课内实践

教师以训练为目的,以能力为本,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模拟训练式等多种方法,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充分时间给课堂技能训练。

2.课外实践

可通过组织专业素养竞赛活动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诸如讲故事比赛、儿童舞蹈编排比赛、说课比赛、以及课件制作等形式。通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提升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在学生中树立了榜样和典型进而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加强了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还可在课外组织中成立起各类社团和二课堂等。一方面要突出专业特点,另一方面又要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训练要讲求深度、广度、以及灵活性等等,如舞蹈队、书法协会、手工制作小组、合唱团以及美术小组等等。

3.校外实践

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课堂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社会实践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建设实训基地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学校方面应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授教活动,学期内应安排学生参加教育见习活动,从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幼儿园第一线工作的机会,亲身感受体会来自教学第一线对于专业的要求,进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以及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在最后的工作里,还应做好毕业生毕业实习工作,这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因此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何进军,郭剑英.高职教师教育中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王淑宁.近20年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研究及其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1).

第5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对孩子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环节,关系到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纵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幼儿知识教育是其教育教学重点,但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上存在不足,使得学前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不尽人意。高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展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环节。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高校扩大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或新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让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大幅度提升。从数量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但从质量上来说,却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大,让整个教学流程受到干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不尽人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教育能力,但在其他能力上往往存在不足,教学经验多以教材为基础,在对幼儿教育活动进行创新上存在不足。

(二)学前教育课堂体系有待改进

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绝大多数高校均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但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一定不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灌输式教学模式一致存在。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必须将教学放在如何提升幼儿成绩上,丰富幼儿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造成负面影响。高校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一步认识幼儿教育,并学习和吸收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思想。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未能关注课程体系变革,主要着眼于教学模式,使得所取得效果相对有限。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不少高校均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在形式上进行改动,将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使得幼教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在当今时展形势下,幼教行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幼教素养,但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上存在不足,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缺乏感染力。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和完善,仍采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少学前教育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处于幼儿方面的问题时,常常手忙脚乱,找出到及时有效的应对方式,在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上存在不足。

二、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对策

(一)调整学前教育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重点。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方式、角色扮演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学生基于幼儿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及内心需求,为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故而常常出现提出让大人尴尬或难以解答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并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应对,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灵活有效地解决各种幼儿问题,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调整,构建健全的课堂体系

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改变以往将知识性教学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吸收和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游戏具有浓厚兴趣。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幼儿教学规划,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通过开展这种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幼儿和学生能够友好的交流沟通,并能够自主规划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打造出一堂优质的幼儿课堂奠定基础。

(三)制定健全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及执行情况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具有极大关联。在之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内,知识能力教育被作为关键环节。但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为此,评价体系要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高校要秉承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评价习进行创新和调整,将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不再单纯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托幼机构等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尊重和爱护学生,明确学前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挖掘各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然而,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较高难度,并不属于单纯的技能学习环节,而是在理念上的深入。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后劲能力。

(五)适当添加新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不少幼儿园推进了课程体系创新,将现代化课程体系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如多元智能理论。然而,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表现不佳,由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前教育。为此,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对这些新理念及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及研究,组织教师到其他院校或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提升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自身在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幼儿园注重教学模式创新,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开展了别具特色的课程,诸如幼儿戏剧、幼儿种植园。通过开展种植课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播种等环节,深刻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提升学生爱惜粮食的意识。通过开展幼儿戏剧课程,能够给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锻炼幼儿的表现能力及表达能力。为此,高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适当引入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总结

第6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课赛证团;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聊城市技师学院开设了五年制高师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以及技工类幼儿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学前教育理论,同时结合各类教学活动,特别是岗证赛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为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不可否认是,当前无论是学前教育专业还是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课、赛、证、团的融合程度并不高,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单一,同时课岗、课证、课赛脱节,忽略专业社团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对此,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就专业课程教学中课、赛、证、团的有机融合及相关教学改革实践加以深入探究与创新应用。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1课赛分离

在省市级学前教育类专业技能大赛中,不仅考验学生的弹、唱、讲、说、跳、画等学前教育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考察着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综合应用的能力。然而,由于课赛分离,不仅影响大赛成绩,也制约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大多只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将重要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技能大赛则考验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针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而技能大赛则是考察着知识线或面,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连点成线成面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突出问题,导致理论不能够精准落地,甚至是在实践面前感觉无从下手。

1.2课证分离

传统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大多只关注教材的内容,继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却忽略了知识在应用层面的价值和体现,也使得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却并不能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而如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普通话证,不仅仅是一项资格认证,更是学生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3模式单一

当前,技师学院开展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已经开始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还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设计局限于家长式的管理培养方式,同时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学生们的学习较为被动,能力素养与职业素养并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教学局限于课堂,并不注重社团建设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学前教育系专业社团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具有积极作用。

2课、赛、证、团及其有机融合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概述

2.1“课、赛、证、团”融合的内涵

本文所讲的“课、赛、证、团”融合,指的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技能大赛、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普通话证等)考试、专业社团建设,以此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相对接,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与提升,实现专业性、职业性以及技能型的有机统一。“课、赛、证、团”融合,包括了课与赛、课与证、课与团三个方面。可见,“课”是基础与核心,是教学的主阵地,“赛、证、团”是延伸途径,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2.2有机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课、赛、证、团”有机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具有现实必要性。结合“课与赛”来讲,这是技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技能的关键;结合“课与证”来讲,依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相关证书不是毕业时发放,而只有通过自己考核通过后获取,而资格证书的考取,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课与团”,借助专业社团的建设及引领,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还能够切实引领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3“课、赛、证、团”融合式课程的特点

概括起来,“课、赛、证、团”融合式课程的特点有三,其一为整合性,整合了课、赛、证、团的内容与优势,生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二为实用性,在扎实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着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资格认证,培育职业素养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及长远发展都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作用;其三为实训性,不论是基于技能大赛,还是专业社团活动,都能够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结合所学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专业的技能与经验等,这样的实训过程,能够促进专业素养的有效发展。

3课、赛、证、团有机融合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3.1搭建政校企三方联动平台

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以此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发展。换言之,技能大赛能不能办,能不能办成功,不仅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还影响甚至制约整个人才培养成效的实现。当然,对于学前教育而言,为了更为有效的组织和开展技能大赛,还需要搭建“政校企”三方联动平台。具体来讲,政府层面要不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制度,做到制度政策上的细致化和明确化,同时基于健全而完善的制度去引领和促进技能大赛的系统化、规范化、常规化以及周期化的存在及发展。学校层面,要鼓励积极创新和研发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与有效化路径,邀请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一线教师等参与到技能大赛的出题、考核及评价过程,以此来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加符合行业需求,具备良好的能力素养。

3.2创新技能考核的融合模式

我们应高度注重人人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职业技能考核当中,以此来丰富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同时,为其今后就业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也需要创新技能考核的融合模式,特别是要建立全面的技能考核方式。具体来讲,要实施人人参加的校级技能考核,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及毕业的一个必要项目,学校每年组织召开相应的技能考核,除了要顺利完成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之外,还要开展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钢琴舞蹈等艺术素养、保育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要求学生们必须顺利完成所有的考核内容,否则必须重考直到顺利通过,方可参与实习或予以毕业等。除此之外,在校期间,我们还要注重考核融合模式的构建,结合上述技能大赛的模式,通过集中组织与指导的方式,结合技能大赛的办法,让学生通过层层考核之后,除了要理论和技能过关之外,还要有通过面试考核后才能够取得合格的课程成绩。这样一来,基于课、赛、证的融合与促进,使基本技能人人过关,特色技能人人出彩,有助于引领学生专业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专业社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3.3发挥社团促学促教的作用

学期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善于创新发展路径。其中,学生社团这一更具群众基础,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在促学促教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技能大赛和岗位技能考核无法全部且同时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情况下,专业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就尤为突显了,其可以聚集学生开展更为多级别和多种类的技能竞赛。当然,我们还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社团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以此来促进专业社团良好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讲,第一要开展凸显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以“儿童故事讲述”为例,可以成立儿童戏剧社、儿童故事社等专业社团,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学习和交流,来学习与掌握更多儿童故事内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在丰富的社团活动指引与带动之下,可极大地激发和提升学习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能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第二要支持专业人员参与社团活动,特别是聘用一些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丰富且能力良好的教师兼职担任各社团的指导教师,选拔一些思想积极上进、具有高的责任感且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团干部,以此来确保社团较强组织管理水平的实现;第三要健全社团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各类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运行机制,积极与校外专业社团、幼儿园、社区及社会组织等进行交流合作,以此来扩大活动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第四要给予充足的条件保障,学校要保障社团建设发展的经费和场地,提供充足的财力及物力支持。总而言之,课、赛、证、团有机融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推进教学成效实现与提升的一个有效抓手,更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得以形成与提升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更为深入的研发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芳.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魅力中国.2021(02):268-269.

[2]肖小梅.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2021(10):246-247.

[3]赵琪,董玲艳,鲍璐.学前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风.2021(10):26-27.

[4]杨婕.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77-79.

[5]王丽娟,刘思妤.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以“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2):1-7.

[6]牟映雪,丁梦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及提升的体系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02):92-96.

[7]胥兴春,李燕.学前教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创新[J].教师教育学报.2020(03):92-98.

第7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背景综述

通过教育部所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文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也是幼儿园教师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积极向上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专业素养的核心,也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必备的前提,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专业性的(幼儿生理知识、幼儿心理知识、幼儿教育知识)和通识性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实践和组织能力是保证幼儿教师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灵活运用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一)符合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条件,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方式层出不穷,如蒙氏教育、双语教育等。幼儿园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开展教育教学,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全面的专业素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具备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丰富的教育知R和技能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化教师的要求,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三)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要求

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这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的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一旦受到创伤,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把握孩子的关键期,用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因素

1.重视专业技能,忽视理论知识

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艺术类的专业课程(钢琴、舞蹈……)比较感兴趣,把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采用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

2.文化课水平不高,存在偏科现象

学前教育学生在初中或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差,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素质不同,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课堂教学遵循的教学流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和总结。采用单方面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太过机械、呆板、单一,缺乏创新。

2.非专业教师

非专业教师只就理论讲理论,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幼儿教育经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经验,对于幼儿教育技能的教学也不够细致。例如:物理专业教师教授幼儿科学教育这门学科。

(三)学校的管理方式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教学,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

2.教育实习课程时间短、形式单一

理论课程多,实践类课程少。学前教育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偏见

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偏见,认可程度低。部分家长认为幼师带幼儿唱歌,跳舞就可以了。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深化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严格学生技能考核,在考核中,采用三名专业教师现场考核认定,建议基本功合格与毕业证发放挂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幼师学生的综合能力

1.专业理论能力

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实例分析法、讨论法、自学法、模拟运用法。如分析教育实例,制定活动计划,角落美化,指导游戏等。

2.音乐弹唱能力

耐心指导――纠正不足――课后巩固。

3.舞蹈创编能力

根据学生的素质状况,把基本组合与舞蹈创编结合起来,确定新的舞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习教学中,引用幼儿园舞蹈教材,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

4.绘画手工能力

在课堂上注重手工能力的发展,学生作品收集起来,定期展出,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5.音乐表演能力

纠正不良的歌唱习惯,运用新的教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声乐入门阶段――学唱新歌阶段――技能拔高阶段。

(三)通过第二课堂和晚自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爱好及技能水平,把学生分成不同组。指导教师做好可行的计划,定目标,写纪录,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每个学期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手工制作、简笔画竞赛等。

(四)充分利用教育见习与实习,检验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检验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要付诸于实践。在实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制定教案并批改,可采用学生的手工作品为教具、设计相关课程的内容,对实习情况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够组织好幼儿一日活动。把实习中学生的优秀课录下来,为以后的学生做观摩、分析用。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实结。及时组织学生开了实结会,谈见习与实习的感受,及时找到差距与不足,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

(五)深入开展模拟学前教育活动

模拟学前教育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将一周的某一天定为“模拟学前教育活动日”,让学生自愿两人结组分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之后两个学生分别以班主任的身份给学生布置一系列工作,开设专题班会及处理班级各类事务;以学前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如:带领学生进行跳舞、游戏、做手工等活动。

四、结语

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要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向幼儿园输送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摒弃旧有的教育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和现状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根据本园的情况创设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1]任枚卿.从专业认同看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2015.06.20.

[2]吴洁.浅谈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途径.新西部(理论版).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光.2012.07.20.

[3]左瑞红、李峰.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2012.8.25

第8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中 723000)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zhong 723000,China)

摘要: 本文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提出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对策,使学生在毕业时能真正具备完备的职业能力,从而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市场有机衔接。

Abstract: Taking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ccupation competence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have,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occupation competence training, which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have occupation competence, thereby promoting the organic link betwee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and the market.

关键词 :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occupation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249-02

作者简介:明廷华(1980-),男,湖北阳新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学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就是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办好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面向幼儿园、托儿所等一线学前教育机构的应用性人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指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把自身在校学习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应用到具体工作情境中的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即从事学前教育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一是专业知识。应掌握幼儿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理论新动态。二是专业技能。语言技能,标准的普通话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必要条件,至少要达到国家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保教技能,掌握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心理和教育等系统理论知识,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能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行为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发展;灵活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幼儿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和与家长、幼儿有效沟通等;具备弹、唱、跳、说、画等艺体技能,能灵活地运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教学技能和艺体技能是决定因素。三是专业态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因材施教。

1.2 基本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一是拥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健康的人格、发自内心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具有熟练使用现代多媒体设施的能力,基本的判断推理能力,最终能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适应未来学前教育的需要。

1.3 关键能力

1.3.1 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是构成幼儿职业关键能力的基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提高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以致用,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需要,比如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

1.3.2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指处理人际关系、合作协同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互相配合、查缺补位,共同完成未来幼儿教育的工作目标。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是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主要因素。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多种形式地开展专业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邀请幼教专家和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开展校外基地见习观摩,安排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同时,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专业精神。比如通过举办手工竞赛、舞蹈赛、讲故事、主题演讲、美工作品长廊,进行教室、寝室环境创设评比等专题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爱思考、爱学习的好习惯,加强职业情感,营造职业能力训练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2.2 加强高尚和谐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职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自己的高尚人格魅力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同时,高职院校特别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须定期到幼儿园开展实践锻炼,强化专业技能来提高实践能力。尤其是教学研究、实践动手能力,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还可以聘请丰富经验的园长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2.3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模式,要大力探索项目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问题解决、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灵活应用。探索“双主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各科教师都应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设计教学和训练方案,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增强教学实用性,在备课时将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中,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加大实训力度 教育见习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拓展实验与实训方式,大力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方式,让学生在幼儿园“跟班听课”、“担任助教”应该成为常规活动。应用模拟仿真教学,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另外,通过设计并开展好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开展教育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与独立创新、扎实全面的职业能力。

2.5 建立合理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发展 近几年,教育部先后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稿)》已成为幼儿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以及资格认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文件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包含的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正是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最高准则。因此,遵照《标准》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既能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能得到学生和行业的认可。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体系中,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养成,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见习实习的成效,着眼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霁岚,周端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第9篇:学前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改革;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当前我国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幼儿教师的素质,就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优化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就是保障幼儿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在目前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推进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有效衔接,构建一个新的、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就是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以《学前教育概论》课程为例。

一、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养缺位。结合当前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学前教育概论作为一个重要学科,这也是突出教师教学特色的重要标志,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素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只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情况,而职业理念、师德教育和规范等都被边缘化的问题。即使是在教案文本的课程目标中,也可以了解到和职业素养培养有效的内容,但这会受到不同教师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很容易将尊重幼儿、关爱幼儿等理念转变为单薄的词汇,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内涵,导致基本的职业理念无法有效深入学生的内心。因此,这也致使近年来社会中虐童事件频频发生,这实际上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中师德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职业素养培养缺位,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中所培养的幼教工作者素质不够全面。

(二)学生中心地位偏离。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众多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师坚守、学生坚持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这就让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为有必要保留传统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主要沿用问答法、讲授法等教学方式,对于讨论学习、实验教学等方式应用较少。那么,深究这当中的原因,就是因为高校处在一个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下,导致很多教师将自身的主要精力都放置在了科研上,缺乏对于教学创新的关注,这必然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不够新颖,缺乏启发性和艺术性。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希望能够以自身为中心参与到教学中,但由于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其已经习惯处于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那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就相对较大,其不具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不符合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三)教师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中舞蹈、声乐等课程都直接指向技能训练,但对于学前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来说,人们就容易忽略其实践性。其实,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的,这都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的,尤其对于学前教育概论这一课程来说,其理论知识也与实践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其理论性,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导致理论知识脱离了基础,无法有效凸显知识当中的内在联系。在教师资格证改革的背景下,其更加注重搭建“学”的支架能力,将学生能够捕捉到的课程生长点,具备观察评估、创设情境等视为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也表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重点出现了偏移,能力结构也更加完善。如果,以观察幼儿、探究反思等为代表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就会很难适应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要求。

二、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一)坚持正确导向,回归学生本位。在当前教师资格证改革的背景下,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要主动进行改革创新,在课程改革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注重回归学生本位,真正作为以人为本,以资格考试为契机,全面深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在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了解到完全脱离资格考试的课程改革,这是一种极端性的措施,也不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在实际改革中要积极顺应资格考试的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趋势,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就要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本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教师就要注重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通过给学生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深切体会课堂压力,并为之努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丰富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效率。在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还要注重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更好的保障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将课程预习、做习题和复习等有效融入到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把控,通过精简部分内容,对课程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有效认识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并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具体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要注重科学构建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今后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着很大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相关知识。

(三)开辟课外基地,加强实践训练。在当前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能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成为推进学前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就要针对自身的问题,积极开辟新的课外基地,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并通过加强实践训练,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院校就可以通过开辟一个以幼儿园实践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为期半天的教育见习活动,学生通过拟定观察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和意见交流,不断拓展学生的见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采用先报名后遴选、定期轮换见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实践活动中,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优化评价方式,提升综合素养。教师资格考试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次学业成绩考核,而课程评价就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要进行的检验。就以《学前教育概论》课程来说,在课程评价上要保证和教师资格考试方向保持一致,采用闭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察方式。闭卷考试在考察学生知识记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学生职业理念、师德建立和相关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等问题的考察,在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上,要坚持实现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有效统一的原则。另外平时成绩包含基本任务和加分这两项,在基本任务的完成情况指类似课后作业和见习报告,这也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完成的任务,加分就是学生在必须完成的任务之外,通过参加相关的课程活动,凭借其证明可以进行额外加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