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

第1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体验 感悟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89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巧设有效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创造,在创造中有所发展。

一、巧设活动,自主探究,在实践探索中体验数学

体验离不开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巧设有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践发现,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动手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三个不同的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得最快,拼得最快的小组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篮球场、跑道、书桌、草坪、花坛等的面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合作讨论,互动交流,在自由对话中感悟数学

在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交往,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互动交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自由对话中感悟数学,大胆表达自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从而内化知识,启迪智慧,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试求出下面表格中九个数的和,并开动脑筋想一想应如何计算。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探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做法。

方法一:表中九个数直接相加得出40.5。

方法二:4.5×9=40.5。

方法三:对角线上三个数学相加再乘以3,即(1.2+4.5+7.8)×3=40.5或(1.4+3.5+7.6)×3=40.5。

方法四:根据规律每一行中间的一个数是左右两个数和的一半,故可以这样算:1.3×3+4.5×3+7.7×3=40.5或(1.3+4.5+7.7)×3=40.5。

最后学生讨论交流,共同选出方法二为最优选算法。这样,通过合作讨论、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了,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巧设作业,强化巩固,在问题解决中反思数学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作业反思是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有效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反思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增强学生反思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认识分数”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当水结成冰时,冰的体积比水增加了,当冰融成水时,水的体积比冰减少了 。

错解:。

错因反思:当许多学生在看到自己的答案被判错误时,感到十分不解:明明是,为什么被判错误?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反思此题,找出错误根源:在“水结成冰,冰融成水”这一变化过程中,由于其单位“1”的量不同,其体积自然也不同。当水结成冰时,冰的体积比水增加了,是把水的体积作为单位“1”的量,水的体积原来是15份,结冰时增加了,就成了16份,因而当冰融成水时,水的体积应该从16份中减少了1份,故水的体积比冰减少了,此时是把冰的体积作为单位“1”的量。

第2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数学;快乐课堂

1引言

数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也日益深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下面,笔者就将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探讨进行多样化教学、营造快乐课堂的教学目标。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应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2.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点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2.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学校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3新课标下教学多样化的必要性

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小学教学的战线上,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了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营造快乐课堂的方法。

4新课标下教学多样化的实现

4.1教学小品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情境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法算数中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境小品,让学生们扮演家庭中分桃子的小品,要求把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而每个篮子桃子一样多,对表演得好和回答正确的同学都给予奖励,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自然产生了五种方式:(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也就贴合了整除和有余数的教学实例。小学生对游戏和扮演有天生的兴趣,这样通过教学小品化的方法,让他们寓学于乐,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4.2教学情境有时代化气息。新时代的小学生们较早的接触电视、电脑、mp3等传播媒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通过网络能了解到的东西更加丰富。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创设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小品,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进行互动提问,要求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并计算,比如,北京的得票占总得票数的多少、比多伦多的得票率多多少等。本节课得到了极大成功,同学们不仅踊跃回答了问题,还在课堂的结尾合唱了奥运主题曲《我和你》。

4.3开展小组互动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推行小组互动合作式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智力差异,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小组都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别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各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与讨论,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与发展。

4.4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快乐的氛围中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对学困生可设计一些最基础的题型,称为必答题;对优等生可以在练习题的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一些附加题。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带着任务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感知自身的价值。

第3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种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脱离了教师自觉自主地去获取知识、探究解决方法的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获得这种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先从新课教学前要求学生预习开始做起,在真正引入新知前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点,让他们在预习时尝试想象教师将会怎样进行教学。例如,在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表内乘法》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乘法是由加法转变来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然后再给出预习重点“试图理清乘号前后因数所分别代表的含义”“尝试把加法改写成乘法”“熟悉乘法口诀表”等,教学生大致按照这种思路去预习,培养科学的自学能力。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布置给学生需要预习的内容,而没有给出相应的指导和具体的预习任务,一般学生往往就只是走马观花地随便翻一翻教材就当做是完成预习了,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始终认为在刚开始实行预习计划时,教师应该适当抽出一点上课时间陪学生一起预习,告诉学生动手标记知识要点,备注自己看不懂需要等待教师讲解的地方,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慢慢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预习转移到课后,摆脱教师的指导,从而为探索学习新知识提供更充分的体验时间。

二、课中指导: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在充分预习了之后,就是课堂教学这个重头戏了。

1.趣味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入教材知识时可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景模拟游戏:让学生在上新课前一天回家自己制作一张去游乐场游玩的门票,价格在100以内。然后,第二天选3名学生分别当游乐场的检票员,把同学们的票收到手中。学生自由组合入园人数,把写有不同价格的门票交到“检票员”手中。3名“检票员”同时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准确率又高。通过这种游戏与竞赛相结合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起他们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在游戏中认识到100以内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其重要性。这样不知不觉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不但计算能力得到了训练,教学质量也直线上升。所以,教师可多多采取这样活泼有趣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再是听教师的“满堂灌”。

2.合作交流。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是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进行模式。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合作的机会。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得到教师的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时刻寻找合适的机会给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像连加、连减、认识图形周长与面积等都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来让学生自主讨论怎样提高自己的运算速度或者是互相监督着来背公式。总之,教师要尽力开发教材中可以用来做合作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合作自学的频率。

(2)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身份。在数学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必须明确一点,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自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学困难和障碍,教师要时刻监督、看准时机随时对小组合作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可以给学生设计制作“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的同时做好整理和归纳,看只在合作中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小组成员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这样不但是对每个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对他们自主学习的一个实物记录,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好工作总结。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固有观念里一直是刻板、权威的象征,但是在如今自主学习课堂当中,教师不应再是这样的一个形象,这不利于解放学生思想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心理设定,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小组交流活动当中去,不时关注一下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也可以坐下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这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调动起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提升自学能力。

三、课后辅导:重视教学反馈,提高作业质量

除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实际教学,课后的作业布置和辅导也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师要能正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自习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做好教学策略的调整,以及给予个别问题比较大的学生单独指导。一种更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布置作业。传统的作业都是由教师来布置,有的教师还爱搞题海战术,这很容易就让学生产生厌倦,对作业提不起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偶尔让学生自己来出作业题。如学生自己作长方形,求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样就提高了学生作业环节中的主导性。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适当放置一些学生的错误,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自己发现错误,自行改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初级阶段还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方法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因此需要通过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方法,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最终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方法。

四、结语

第4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内容选择 教学策略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拓展”“课程整合”等已经成为完善与深化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尤其是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和实践,使得学科教学的目标进一步指向于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整体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也从课程建设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总体而言,思维要求比较高,知识结构严谨抽象,注重方法与能力,因而常常给人一种“坚精”和“高冷”的感觉,这种“印象”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是不利的。笔者以为,数学学科是具有多面性与丰富性的,教学还应该展现它“有趣”和“柔软”的一面,而数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恰是提高数学兴趣、关注数学经验和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与途径。

一、拓展性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价值取向

“拓展性课程应涉及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学校应依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发为拓展性课程,把大部分校本课程开设为拓展性课程。”1因此,根据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开发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是必要的。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材实践活动为基点,进行适度拓展

从拓展性课程的三个组块看,小学的重点是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因此,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基础是将教材的实践活动内容教学好。教材中的很多实践活动内容,其发展兴趣、提升能力和积累经验方面的价值,远高于知识技能方面的价值。例如,五年级上册第50页的“掷一掷”,教材通过几个情境图引领学生经过“初步实践:知道两数之和的可能与不可能(认知初构)―再次实践:认知与结果产生冲突(认知塌陷)―三次实践:统计发现并用可能性解释(认知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有的获得都基于自身的实践,显然,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

再比如六年级上册第80页的“确定起跑线”,教材引领学生从现象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距离相差多少呢?继而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测量和计算,得到相差的距离并发现一般的规律。

这一系列的能力拓展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并不强调结果的记忆与固化,这是非常好的,因此不必将目标定位于“得出结果,掌握一般规律”,而应重在拓展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学习方式。设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将所需数据全盘给出,让学生在教室里看图计算,填表观察并得出规律,那么就与一节圆周长的练习课无甚区别了。如果这样,那么“相关数据怎么去得到?哪里有?直径等长度的测量应该怎么操作?测量工具怎么使用……”这些拓展性的能力一概没有得到培养。因此,避免将实践活动当作知识技能教学是第一步。

(二)以数学能力发展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为重点组织内容

一般来说,对学生拓展性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进行评价,而不应成为期末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否则就容易使主动、积极的实践性学习降格为被动的巩固与训练,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与我们实践课程改革、构建学科拓展性课程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应增加知识,而应解决问题,应以能力发展和经验积累为重点。例如,四年级学生以“周长和面积”作为知识的基点,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解决以下的问题: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和图1周长相同但面积更大的图形吗?你能找到面积最大的图形吗?

一种创造性的面积估算方法得以产生,一种跨界式的思维得以训练,这种方法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实用”,而在于思维方式的创新,本来“面积”与“概率”是两个领域的内容,在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像这样的拓展性内容,丰富了经验,发展了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又不增加知识,是很好的课程选择。

(三)将教学内容与数学游戏有机整合构建内容

笔者以为,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建立大数学、大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埋下种子,而不必过于追求即时的收获。数学玩具、数学游戏、数学绘本是笛拓展性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源泉。七巧板、魔方、鲁班锁、华容道、数独以及很多数学绘本,都隐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形成对数学的正确理解和积极情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明确的是,在数学拓展性课程中,这些不应仅仅成为问题提出的情境或引子,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解决问题的形式和途径,以及探索发现的源泉。

我们认为,数学拓展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兴趣”“过程”和“体验”,即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立足于让学生在过程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和数学意识,具有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立足于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融通数学知识间的“壁垒”,体会数学的联系性、基础性和普遍性。

二、拓展性课程内容的教学策略

数学拓展性课程展现的是数学的“软实力”,教学时教师务必转变观念。功在课前,研究组织内容和设计学习任务;隐在课中,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突出学习的自主和体验,不轻易干预;导在学后,必要时作适度指导,并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一)材料设计

教学材料设计要蕴含丰富的实践探究性和驱动力,要有利于学生以内容为载体去进行操作、尝试、试误并产生顿悟,而不是承载过多的知识与技能。要将课内的知识与课外的内容、游戏等融合起来,拓展和延伸数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内重在提出问题,引发兴趣,激发思维,而不是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例如,《神奇的汉诺塔游戏》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游戏(见下图),每次只能搬动一个圆饼放到别的杆子上,并且在搬动过程中大的圆饼不能放在小的圆饼之上。传说有预言:当有人将下图中左边杆子上的64个圆饼利用中间的杆子全部移到右边的杆子上,并且从小到大的顺序不变时,世界末日即来临。你认为这个预言可信吗?你估计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需要多少时间?

这个问题带来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认知冲突和丰富的实践探究空间,里面隐含了大量的数学规律和计算模型,这正是内容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兴趣与震撼。那么,我们是否要在课内刻意把所有的规律、模型都找到呢?如果这样,我们可能又在向知识技能教学的思路靠拢!这个内容真正的目标价值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不是发现了多少规律,记住了多少计算模型,而是在研究实践中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以及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有了这样的乐趣体验,喜欢数学的情感种子在学生的内心就不会泯灭。

(二)目标设计

要有高弹性和大跨度的目标设计,而不是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拓展性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应有别于基础性课程,是对人和谐、自主、有差异发展目标的完善和提升,而不是增加更多的知识。应更关注目标的整体与整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投入、能力、方法等作为目标的重点,而不应过多地关注掌握了多少技巧,或是有没有提炼出规律并能否按规律快速操作。例如,“魔方”是一种非常好的益智玩具,并且大量融合了空间想象、观察比较、逻辑推理等高阶数学思维元素于一体,作为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是非常好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关注学习的兴趣,应立足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领悟、发现规律和方法,立足于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立足于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应允许有的孩子只是喜欢玩,有的孩子不仅喜欢玩,还能边玩边研究,而有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还能收获丰硕的成果。总之,目标要立足于数学学习的情感和高阶思维的发展,要给学生提供广大而自由的发展空间,教师要真正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魔方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多少玩魔方的“套路”。我们认为,在数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中,兴趣和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高于一切。应该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玩数学,疯狂地玩数学”。

(三)学习方式

要体现以实践活动和过程经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教师把控课堂教学,学生只是坐而听讲。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效益在于领悟和默会知识的积累,在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发现和分享。而这一切,都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通过讲解、提问和讨论来实现,其前提是基于实践,基于过程,基于发现。例如,《棋盘中的奥秘》:小明和小红在棋盘上玩游戏,小明走黑棋,小红走白棋,只可以往上、往左或沿对角线走,但一次只能走一格,从A点出发,谁先到B点获胜。问怎样走才能获胜?

这无疑是一个富含数学策略和逻辑推理的好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操作的棋盘和材料,要求W生同桌两人对弈,边玩边思考:怎样才能获胜?一定时间尝试以后,要求学生:你认为只要走到哪几个位置就一定能获胜了?把那几个位置在透明棋盘上圈出来。交流时,教师把学生的透明棋盘重叠起来呈现,结果大家的发现是相同的(如图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盲目实践―试误调整―相互启发―领悟要点”的过程,这是一个学生摸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暗示引导的过程。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到达这几个点,关键点又在哪里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再次探索,遂找到所有的获胜关键点(如图5)。我们认为,如果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概括出这些制胜关键点,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家都掌握了,但从本质上来说,牺牲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反思顿悟,违背了拓展性课程的基本教法和学法,变成了形式化的“找规律”教学,这是得不偿失的。

第5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字]数量关系;审题习惯;分析能力;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1-0066-02[作者简介]段丽君(1981―),女,甘肃酒泉人,本科,酒泉市肃州区泉湖学区春光小学教师,二级教师。

一、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基本数量关系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的相差关系,二年级学习的分总关系、倍数关系等基本数量关系都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描述感悟理解三个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数量关系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对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要训练他们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学习分析数量。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他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感知问题,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进而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淘气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5页,看了一星期后,还剩下18页,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从问题分析,这本故事书可分为两部分,“看完的”和“还剩的”,“还剩的”已知,那么“看完的”就是每天看5页,一个星期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让学生从问题开始理清思路,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解决中逐步养成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二、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

新教材对于解决问题这类知识,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景素材和充足的自主交流、探索的空间,但同时也对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就有一道图文结合题,图中画了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旁边用文字注明“每层放20本书”,问题是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许多学生直接6×20=120(本),而忽视了这是2个书架。

(一)读题,读懂题意

读题时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并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总体的了解。如小红有15支彩笔,是小刚的彩笔数量的3倍,问小刚有多少支彩笔?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15×3=45(支)。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平时“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画重点字句,如题目中的“是”,明白“谁是谁的3倍”“谁多谁少”,并动笔写下来,帮助学生审题分析,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二)画图,帮助审题

线段图,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审题,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知识化难为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画图,看图分析,并讲图意,还可根据线段图编应用题。坚持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例如:李明每分钟走50米,王刚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经过5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已知李明家和王刚家在一条直线上,问他两家相距多少米?先确定两点表示李明和王刚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王刚家稍近一些,这条线就表示问题,两家间的距离;把李明家到学校的线段及王刚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5段,每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5段表示行走的时间。通过画图,学生的审题、分析、解题能力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重视分析能力的养成

小学数学分析能力的养成会为学生学好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语言表述对分析能力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对问题解决理解如何,都要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述才能及时地反馈情况。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解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分析了题目,比起单纯的教师分析要好得多。

四、重视与生活经验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在四年级周长的教学中,奶奶给小鸡“围篱笆墙”这一生活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鸡圈有几堵墙,还需要再围几条边,就不能完全靠周长公式来解决,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显得很重要。又如:三年级一班42名同学去春游,怎样租车合算?租大客车每辆60元,限乘25人,租小汽车每辆40元,限乘4人。租车、租船问题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直是教学难点,要考虑到人数、限载的问题,多种条件同时约束问题的解决,学生凭空分析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创设租车情境,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理解、分析。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妇女节快到了,红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2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红红就找爷爷来帮忙想办法。爷爷收了红红的20个硬币,又给了红红2张1元钱纸币。红红有点纳闷,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红红拿20个1角硬币换2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笔者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最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这样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用于现实的工具性特点。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工具化、生活化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第6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提问 指向性 突破性 开放性

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效率高!高效率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艺术提问。《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体系。合理“提问”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经过21年的教学实践探究,我发现做到以下三点,就能展现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要有指向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向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认知设计问题,不能离开教学目标,漫无边际地提一些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情境不能太神秘,是学生生活范围中所感受到的,但又不能直接用刚学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又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才能产生诱惑、引发思考,促进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有知识信息重新组合,才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如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我是根据这样两个问题展开教学的: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我们班要向学校图书馆借一些书,初步列出了四种书籍供同学们参考:故事书、科技书、作文选、名人传。那你认为我们应该多借哪几种书比较合适?

生1:我觉得故事书好,我喜欢听故事。

生2:作文选!它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

师: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生:统计一下!较多人喜欢的,就多借一点儿!较少人喜欢的,就少借一点儿!

师:怎么统计?

学生统计出了喜欢各种书籍的人数情况:故事书26人,名人传13人,科技书11人,作文选6人。

师:你们现在觉得应该多借哪一种了吧?

生:故事书多借一些,作文选少借一些……

师:用什么方式把这些意见告诉你们的班主任呢?

生1:把统计的结果告诉她!

生2:把统计的数据制成表格,并用文字说明后交给她。

生3:可以把它制成统计图。

师生接下去一起学习、研究条形统计图。

这样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富有挑战性。问题看似宽泛,但又有明确的思维指向:让学生在四种书籍中选择;经过统计后想到了制成统计图,从而更进一步产生了制作统计图的需求。

二、提问要有突破性,为学生提供深化新知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当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探究的时候,或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问题的解释带有片面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某一问题进行追问,突破这一知识点,给学生提供深化新知的平台。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学生学习新知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数学竞赛活动中,四(2)班的平均成绩是86分,四(1)班的平均成绩是95分;四年级学生中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四(2)班比四(1)班的平均成绩低,低了9分;四年级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

生2:我想不对,我比同桌的李小如高啊。

生3:我觉得四(2)班同学的成绩有点不理想。

……

师:是不是四(2)班每一个同学的成绩都有点不理想,都是86分?

生1:不是的,这86分是平均数,是全班同学的总成绩除以总人数得到的,并不是每一个同学的真正分数,有的可能比86分多,有的可能比86分少,有的可能刚好86分。

生2:140厘米和142厘米也是平均数,并不是说男生每个人都是140厘米,也不是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矮!

生3:平均数相当于是一个中间的数,不大也不小,它只是说明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还有男女生普遍的生长状况。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读信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提的第一个问题,十分宽泛,希望在这样宽泛的问题中达成目标,但是学生看到了蕴藏在这些信息后面的一些人文性和教育性,这当然是值得夸奖的,但是对于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还没有显示出来。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二个问题的补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要难易适中,不能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阻塞了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的推动下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的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教学《循环小数》,巩固新知时,我提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3.857___的横线上接着写下去,使它成为一个循环小数吗?

生1:3.857777……循环节是7。

生2:3.8575757……循环节是57。

生3:3.857857……循环节是857。

师:想想循环小数的定义,确定没有其它答案了吗?

片刻后,学生突然兴奋起来:有无数种答案呢!3.8571111……循环节为1;或者3.857222……循环节为2……

学生这样的回答只有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中才能产生,这种问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问。在“善问”“巧问”的同时,结合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见识长在“问”中,成果出在“问”中,以“问”助“教”,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数学教育.2009.

第7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后进生;情感;认知;教育策略

随着课改的实施,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力图用活教材,教活学生,让课堂充满灵性,但课堂中出现的优生与后进生互相迁制,尤其是后进生在学习上出现间歇的或连续“跟不上”现象,我们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力感。因此,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成了数学教师工作的重头戏。总结以往的实践与经验,笔者认为提高数学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关键在于教师要搭好后进生“抬头走路”的脚手架。

一、 搭建“情感脚手架”

研究表明,造成学生数学成绩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动机存在很大差异,后进生的学习情感动机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学习缺乏内驱力。他们往往出现“数学很难,我做不来”,“我比别人笨,怎么也学不会”等心理,从而产生自卑,畏惧数学的情感障碍。因此,转化后进生的开门闸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帮他们闯好情感关。如果把教师比作蚌,那么后进生便是蚌里的沙砾,教师用爱去抵他,浸他,磨他,对他们进行情感种植,搭建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的“情感脚手架”,激发后进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逐步走上乐学,会学的求知旷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坚定信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调查报告表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随着教师对学生期望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高,罗森塔尔效应更是证实了教师的正确引导,情感态度和期望值的重要性。因此,不管转化工作如何困难,我们得坚定后进生能转变,能学好数学的信念。如果使后进生由怕数学变为喜欢数学,那他们的后劲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转变初期,我们可以把考试的试题全都融在课堂中或帮他们补课时提前“偷偷”地,“换汤不换药”地先讲了,让他们觉得通过努力,也能考出好成绩,享受成功的喜悦,把考好成绩作为提升其学习兴趣的载体,让他们喜欢上数学,然后逐步脱离对试题的渗透。对于其成绩的反映,可借助折线统计图来体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如:几次测试成绩:5075658090……

2. 常规训练,熏染情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严明的常规制度是转化后进生的“寒玉床”,对于上课、作业等常规我们必须“爱”字当头,“严”字要求。严把课堂纪律关。这是转化后进生数学成绩的充要条件。要求他们该听时认真听,该讲时畅所欲言。如果他们连上课最基本的“听”、“讲”都像“南郭先生吹芋”一样的话,那提高成绩也就成了无稽之谈。我们可为后进生搭配品学兼优的优生为其同桌,培养互帮互学的良好学风,力求让后进生做到堂堂认真听,课课落实。严把作业关。每次作业都不能由其一而再,再而三地拖拉。当然,也应实行一定的优惠措施,如先在教师监督辅导下完成,再逐步放手,独立面批,耐心辅导没有掌握的知识,及时订正等等。并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后进生优秀作业本实行每月一展览,换取进步作业奖状,一星期作业有5个100分者得一个,学期结束有15个以上的后进生将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等,激发后进生认真做作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 科学搭配,深情结对

我们可以让后进生坐在前三排,并为每一个后进生搭配一个他信得过的优生,进行捆绑结对“强迫”后进生认真听讲,有不懂的知识点及时的请教同桌。把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归功与同桌两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样一来,后进生和优生有了共患难共荣耀的心理。针对后进生接受的慢,难以及时内化等认知特点,当新知探索完毕时,就让后进生把对新知的理解,解题思路等说给同桌听,便于及时了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把对知识的错误了解扼杀在摇篮之中。笔者把这种互说互帮的学习方式称之谓:“说数学”,课堂上主要通过这种形式延缓后进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帮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

二、 搭建“认知脚手架”

1. 课前抓基础,搭桥铺路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后进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在知识理解中失去了线索,从而觉得学习数学知识零碎,面广,学习负担繁重。长期以往,错误的萌芽滋长漫延,以致旧知识不懂装懂,新知识似懂非懂,我们可在新课前进行提前预设辅导,使后进生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他们掌握新知搭桥铺路。

2. 课后题组辅导,补漏缺

数学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但具有组块式的特点。如概念型知识,计算机类题型,应用题,空间图形等。我们要根据后进生知识缺陷,分组分块针对性地辅导,使其掌握的知识体系条理化,系统化。如:计算能力差的学生。要求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做正确简单的5道口算题(或每天中午做正确3道四则混合运算题),每天只花三四分钟的时间,效果却非常好。又如:应用题。针对他们做应用题无从入手或乱拼凑的不良思维方式,我们可用题组教学和说数学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提高解题能力。

3. “土方法”帮助记忆

如在教学多位数读法时,利用右手四个手指去记法。手指最下一节是个级,中间一节是百位,上面一节是亿位,每节都有四个数位。在教学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时,也同样利用头和手,把头看作小数点,左手指看作整数部分,右手指看作小数部分,每个手指指定着不同的数位,激发后进生兴趣,帮助其理解新知。

4. 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后进生一般不会在课外自觉地做练习,他们学习的主渠道来自于教堂教学,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全面落实课改新理念的基础上,大面积提高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让全班同学各尽所能,各有所得,是我们一线教师该花大力气思考的重头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 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教师要紧扣新旧知识衔接点,找出切入口,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创造欲,学生又喜闻乐见,能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悱愤"的状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具体创设方法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要视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而定,体现目的的性和可行性,具备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预设性等特征。

如: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疑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堂谈话。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侦破片中的案件发生时,警察叔叔要把犯罪分子留下的脚印,手印拍下来,以便破案用,谁能说说其中原委?"以此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好奇,急于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进行新知的探究。又如:创设预设情境。将课堂中影响后进生理解的关键词或难点部份,进行提前预设,帮助学生理解新课。如:“倒数”概念数学时后进生往往对于“互为”一词难以理解,可通过:“陈佳是女儿”这句话的“漏洞”进行完整表述,理解母女之间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关系,把数学背景生活化,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分散难点,为新授作衔接和孕伏。还有创设“生活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谜语情境”等等,都是激发后进生兴趣,激化认识冲突,引发探究的好方法。

(2) 点拨提炼,探索新知

教师大胆放手,适时点拨提炼,让学生根据“情境”,通过自学,交流等各种途径主动探究。

如:议学探新。尽量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由的发言,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自致其知。试以“倒数”的探索说明之:提问①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里的“两个数"可以是哪些数?(整数和分数,小数和分数等)。②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回答,教师根据需要板书,如:3/4和4/3,4和0.25,0.8和5/4互为倒数)。师擦去每一对的后一个数,然后指着3/4,4 ,0.8提出求它们的倒数(板书: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利用学生举的例子,探索求倒数的方法,这样学生会倍感亲切,自然,学的也就更主动了。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形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评价的多向反馈交流。后进生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充分发挥主动乐学的能动作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亲身体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了让后进生了解其容易变形的特性,带他们观察学校的拉栅门,并动手拉一拉,观察其变化,加深理解.

暴露思维,促进理解。课堂中,由于听不懂等各种原因造成后进生成看客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地创设他们积极参与的机会。如:交流中要求后进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同桌,学着说清思维过程。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适当指引的方法,帮助后进生表述或让优生先说,再让后进生学着复述,让他们由学优生的叙述慢慢转变成自己试着说,再逐步提高要求,提高其分析表达能力。

三、 教育成果

多年来,笔者运用以上方法教育后进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杨颖同学由班内倒数生通过一年的努力,毕业考成绩达96分,现在是重点中学的优秀生。又如:张亥明同学由当年人人头疼的学生成为了现在的一名教师等等。笔者负责的提高后进生数学成绩的课题研究获市级课题成果三等奖,转化后进生论文获省三等奖,全国一等奖等。这学期笔者本人还被教育集团评为突出贡献奖。

总之,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关心,关注他们,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优生同样重要的信念,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后进生都能抬起胸膛,走向美好的人生旷道。

参考文献:

[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美)海姆.G.吉诺特.京华出版社.

第8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方法;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不同于初中数学,高中数学难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对其进行运用,能够熟练掌握教师讲解的解题技巧,面对不同的题目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更好能做到一题多种解法.这些其实都是数学思想的体现.高中数学之所以不同于初中数学、小学数学,其核心就在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要考虑到思想的灌输,而不是技能的灌输.只有学生真正地学会了思想,其技能的掌握才会得到不断的提升.换言之,如果只是进行技能的教学,那就只是简单的方法教学,只有思想的教学,才能够使得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注重例题讲解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例题,都是编书者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的,这些例题十分具有代表性,既能够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更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引出新课内容,通过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点的衔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例题讲解,加强对例题讲解的重视度.在教学前,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和教材例题,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和自身的教学水平,选择合适的讲解方法.同时,为了加强例题讲解的效果,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例如,实物或者多媒体软件,通过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例如,对于“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书本上的例题是:“观察长方体,你能发现长方体的顶点、棱所在的直线,以及侧面、底面之间的关系吗?”我在进行教学时,先提问学生:“大家还记得平面上一点与线的关系吗?”选取一名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是:“点在线上和点在线外.”接着我又提问:“那线与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或者平行.”于是我就顺势引出要讲解的新课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点与面、线与面之间的关系.”我将一个长方体展现给学生,让学进行观察,分析长方形的定点与各个平面的关系.例题是对新知识点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讲课时,必须注重例题讲解,发挥例题的引导作用.

二、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

高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帮助每一名学生掌握其能力范围内的知识点,但是这还不是尽头.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突破.因为只有在突破的时候,学生才能够成长,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所以,教学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不要被眼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所迷惑,永远不要被满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保持一种饥渴的状态,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成长.但是不同学生的能力不同,拔苗助长和江郎才尽都是不对的.教学的时候应注意到不同学生的能力的差别.首先,在开学的时候,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排查,其目的就是掌握学生的情况.在基本情况掌握以后,我一般会将学生分层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第二层次的学生和第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对于题目“已知函数f(x)=x2+2ax+2,x∈[-5,5],求y=f(x)的最小值”,本人在学生进行讲解时,提问第一层次的学生该函数的对称轴,考核其对函数对称轴知识的掌握,然后,让学生考虑该函数的开口,由于不知道a的正负性,所以,该题还要分情况:函数开口朝上和函数开口朝下,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想到根据a的正负性对函数图像开口进行讨论,对后续的解答,我则更注重提问层次较高的学生,对这部分的学生的教学中,我更加强调其思想性的教育.在教学的时候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思考.比如,我会引导学生,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需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原本你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如果存在有错误的话,是不是说明自己对知识的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的核心意义就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有自己的学习态度,因为这部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所以,这样的思考就能够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而后在发展的过程中,这部分的学生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大,其潜力就会更大.

三、注重教学巩固和反馈

教学巩固和反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或选择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在新课结束后完成,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巩固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点的记忆,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熟练掌握教讲授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教学反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还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上课效果进行了解,及时进行调整优化,两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加强教学后的巩固练习和反馈.在完成书本内容的讲解后,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可以考虑进行再讲解,而对于错误率较低的,教师应当进行单独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就是在一个坐标轴上,有一个直线方程,其过一个定点(3,4),同时其在两个坐标轴上面的截距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方程是什么呢?只有个别学生错误,我就将这几名学生叫到办公室,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发现他们都只考虑了一种情况即截距不为0,忽略了截距为0的情况,于是我再次强调遇到高中类型的题目一定要充分考虑所有情况并找相关的题目再让他们进行练习.教学练习和巩固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四、注意整理和运用好错题集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整理和运用好错题集.错题集的存在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原本的知识体系存在哪些问题,自己应该怎么样进行处理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地利用错题集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A={x|x=2n-1,n∈Z},B={x|x2-4x

五、结语

数学解题能力对高中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想,通过例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的解题技巧,注重教学后的巩固练习和反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伍东明.对提高高中数学解题能力有效性方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7):29.

[2]晁旭伟.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29):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