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播间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屏幕左下角的互动栏,显示不断的有人进入直播间,也有人在回复“抽的什么牌子的烟”、“美女抽烟好帅”。
另一个直播间里,一位本来正在卖萌感谢打赏的东北女孩突然破口大骂了3分钟,原因是某位游客用弹幕回复她,“你长得跟58岁似的。”
“想看看,不想看滚。”这个女孩操着东北口音歇斯底里的吼。
理想很丰满:视频版“微博”
继直播男女啪啪啪被下架的17之后,国内最火的直播软件可能非花椒莫属了。一向让公关操碎了心的周鸿祎作为投资方老大,不仅数次在微博卖力宣传,还亲自上阵在花椒直播了数百次。罗永浩发坚果手机当晚,周鸿祎搞了个大新闻,在花椒直播自己的宝马车自燃,引来王思聪发弹幕问候。
多位直播行业的从业者告诉雷锋网记者,移动直播App上线之初,多半是想做“视频”版的微博(知乎):让用户自发的通过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见解。
老周用花椒直播射箭、滑雪、社交等自己的生活,花椒的高管团队在日前接受采访时也仍旧坚持,花椒不是秀场,而是基于陌生人的直播社交,但花椒内部的工作人员小希告诉雷锋网记者,目前花椒直播已经全面转向秀场模式,这种转变有行业的趋同。
移动直播产品的遍地开花不是偶然,直播云的CEO曹学武介绍,WiFi的遍布和流量资费的下调,给移动直播创造了网络条件。去年下半年萌发了不少移动直播产品,但大家的竞争都是浅层次的,同质化非常严重。
现实太残酷:移动版“秀场”
如何判断花椒已经转变成了秀场?小希介绍,类似YY,目前花椒的主播基本全面走签约模式:直接和网红签或者和网红们的经纪公司签,规定每周播满多长时间。这一笔开支每月在百万级别。
花椒会对新进的女主播进行培训,包括摄像头如何摆放,如何化妆等。另外,移动直播App目前的视频展示都是浮出机制,即由运营人员挑选适当的博主显示在用户的时间轴上,这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个新开直播的素人,可能根本没有人会发现你的存在,受捧的只可能是这些被人工置顶的网红主播。
对于特别受欢迎的播主,例如之前备受周鸿祎推崇的F杯女神,花椒还会拓展她的播放场景,比如去健身房和男健身教练互动等等。同时,最近的花椒引入了虚拟货币,观众和播主之间的互动除了弹幕,还可以打赏礼物,俨然移动版的YY。
这样的变化并非偶然,暴风TV的副总裁侯光敏介绍,视频直播的成本很高,如果只靠纯UGC的内容——生产内容的人总是少数的,而且直播普通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价值;而YY和斗鱼在PC时代通过秀场已经验证出了操作性很强的盈利模式,创业公司做直播,很难抵抗如此巨大的现金流。
高压成本下,盈利模式走出了分岔
据了解,花椒除了签约播主的开支之外,每个月在视频存储和带宽上的成本在200-300万,被腾讯投资的易直播几乎处于同等的量级。
易直播的市场副总裁唐薇介绍,你几乎很少看到有初创公司在单枪匹马的做移动视频直播,它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花椒有360、映客的背后是多米音乐,美拍的财主是美图公司,都有大财团输血。
尽管现在打开易直播,在时间轴上能看到不少美女,但是易直播坚称自己不会做秀场,他们想做的是变更信息的传播方式,让用户把直播当工具用起来。从内容来看,易直播的确比花椒要多样化,有厨子在直播做红烧鱼,也有女孩直播自己吹葫芦丝。
唐薇介绍,前一段时间平台上最火的是ID叫毛利哥的主播,每天对股市进行盘点,十分钟就能吸引上万人关注。不做秀场还表现在,易直播不主动签约网红,并且主动扶持生活类、职场类和财经类的直播上浮出。
“虽然不想做秀场,但是会有网红女主播主动的涌到平台上来吗?”雷锋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唐薇回应,这个一定会有,但是网红女主播是趋利的,如果她在这个平台看不到收益,很快就会离开。目前的易直播也引入了虚拟货币,不过最好的播主一天的收入只在千元左右,与秀场相差甚远。“送礼物只是善意的互动,活跃平台气氛,并不是为了做收益。易直播以后还是希望能从传统的广告、大数据分发和导流方面盈利。”唐薇介绍。
跟易直播不同,蓝鲸直播做的更垂直:把目光投向了校园、95后主流青年为代表的人群,发掘那些表现欲强,年轻有才华的年在校生,通过少量的酬劳,鼓励大家按照常规节奏生产内容。
“学生有规模效应,一个人直播弹吉他,可能最后整个宿舍、整层楼都在看。我们会建立播主的大群,让这些爱表现的年轻人在一起充分的交流,鼓励和帮助他们生产内容。”目前,蓝鲸甚至没有虚拟货币,“对学生来说,金钱的激励不是那么重要”,陶沙介绍,“这并不代表我们反对虚拟货币,未来我们更希望从播主身上赚钱,发掘签约艺人,生产IP。”
直播审核比视频审核更困难
“优衣库”事件爆发后,雷锋网记者曾介绍过视频的审核机制(《“优衣库试衣间”是怎么逃过视频审核的?》)。移动直播的审核更困难,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听到一个移动直播App被下架了,那它可能有95%是因为播主涉黄或者有人又直播啪啪啪了。
要想打压对手很简单,小希介绍,现在的直播审核基本靠人工,在花椒,一个工作人员在一个网页上同时监看70个小频幕的直播,人手有限的状况下,面对突发状况根本无力应对。如果你真的想打击友商,提前注册500个直播账号,然后蜂拥一起开播,这其中只要有一个严重涉黄再主动举报,友商基本难逃下架整改处罚。
易直播介绍,如果视频相对静态,比如播主只是坐着说话,可以使用机器审核;另外,他们还会监控后台数据,如果某个直播突然在短时间内数据爆发性增长,就需要及时监测直播内容。
“技术不会是限制移动直播发展的因素,如果需求真的存在。”侯光敏这样告诉雷锋网记者,未来,如果移动直播的规模大了,可以通过延时30s对直播内容先审再播。
移动直播跟PC直播有什么不同?
雷锋网记者获得的答案是,降低了用户的直播门槛,把直播从电脑前解放出来。不过小希告诉雷锋网记者,花椒目前有90%的直播是在WiFi状况下,其它几家数据也在70%到90%不等,这说明,移动直播远没有达到他们所承载的目的。
【关键词】旅游广播 生态文明 场景化 精准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旅游广播作为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旅游广播,指一切以旅游为内容的频率或节目。狭义上的旅游广播则指以旅游冠名的广播频率或者是单独的旅游频率,或者是涉旅游内容的综合性的专业频率。旅游节目已较长时间广泛存在于各种广播频率中,整体表现不温不火。专业化的旅游频率大多数诞生在2000年后,由于诞生时间较晚、市场表现不够出众,旅游频率和新闻、交通、音乐等规模较大的频率相比,较为弱势。
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到2016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约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旅游人数超过44亿人次。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则超过10.26%。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在此背景下,旅游广播这一目前较为弱势的节目形态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奋力而上,有所作为。
一、当前旅游广播的存在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广播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存在方式。
一是独立的旅游频率。这类广播频率一般都以传播旅游文化、提供旅游资讯为己任,目的是打造地区旅游专业媒体。我们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网站查询到,截至2016年9月30日,以“旅游”作为关键字命名的广播频率有50个。其中,省级频率12个,市级频率38个。12个设省级旅游频率的地区中,10个属于南方省份,北方仅有河北省、吉林省;38个设立旅游类频率的市级电台中,有24个在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有14个。在这些频率中,有专门的旅游频率,如吉林旅游广播(FM103.3)、三亚旅游广播(FM103.8)等;还有旅游与交通、文艺、文化、经济、音乐、体育、生活等交叉频率,如海口旅游交通广播(FM95.4)、河北旅游文化广播(FM100.3)、昆明文艺旅游广播(FM102.8)等。2017年3月19日,宁夏都市广播・旅游(FM103.7)开播,省级旅游广播频率增至13个。
表1: 省级专业旅游频率
二是在其他广播频率中开办旅游节目。由于类型化的旅游频率目前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广播旅游节目都存在于各类频率中,其节目类型有资讯类、服务类、文化类、娱乐类等多种。如北京文艺广播的专业广播旅游节目《环球旅行家》开播已10年,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服务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旅游人群。2016年12月16日,全新升级的山东广播文艺频道时尚调频推出一档广播旅游节目《I LOVE 游》以“最新鲜的旅游资讯、最火爆的旅游活动、最省钱的旅游路线、最文艺的旅游体验”为节目宗旨,每天上午9点至12点直播播出,时长达3个小时,已经成为该频率早间的核心节目。同样开播10年的黑龙江台《龙游天下》节目以其精准定位、精准营销、精准活动闯出一条整合资源新路,年创收1600万元。
三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一批存在于互联网广播平台中的旅游节目。如2014年喜马拉雅FM上线的广播旅游节目《随口说美国》,主播借助自己的移民优势,为听众讲述在美国的方方面面,目前已经坐拥10万粉丝,播放量近千万。这类基于音频客户端的旅游节目具有个性化、强互动和产品化特征,虽然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但可供广播电台制作旅游节目时的借鉴和参考。
二、当前旅游广播存在的问题
以“传播旅游文化、提供旅游服务、引导旅游消费”为宗旨,广播电台的旅游节目在节目设置上以旅游文化、旅游信息、旅游服务、旅游推广为节目专业特色,把旅游服务信息和生活休闲娱乐有机的结合起来。节目类型主要是旅游资讯类、旅游服务类、旅游文化类、综艺娱乐类等,其中主要以服务类节目为主打,突出服务功能和实用性。当前各台播出的旅游节目多数与当地旅游局或旅行社合作,逐步实现了对当地景区及附近邻省区主要景点和客源地的有效覆盖,提供优质的旅游休闲资讯服务,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有些地方台成立的旅游广播俱乐部或者驴友会等多是由热爱旅游、崇尚自然的听众组成,已经成为旅游节目之外强大的延伸平台,为旅游广播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另一方面,当前的旅游广播节目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节目内容同质化
当前,各电台的旅游节目基本采用“互动话题+资讯”“互动话题+音乐”的结构,虽然互动话题的选取不尽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通过对某市级专业化旅游电台的节目设置进行分析后发现,该频率每天播出19个小时节目,其中五档节目均是介绍当地旅游资源,内容极其接近。广播旅游节目同质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对受众需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旅游领域的垂直细分还不够,当然还存在着某一档节目火了,大家纷纷效仿的情况。不同需求的听众收听到的都是同质化的节目,长此以往,用户黏性会不断降低。
2.缺乏场景化收听
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J.Meymwitz)把媒介场景定x拓展为信息系统。他认为,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场景化收听是广播在移动互联环境中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声音媒介场景交叠的可能是广播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但通过我们的观察,当前旅游广播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就某个旅游话题和相关的嘉宾进行探讨;另一种是把简单的录音报道作为旅游节目的内容和素材。前者很容易做成普通的访谈节目,后者则容易在不断的场景切换中使听众产生听觉疲劳。再加上一些主持人知识水平自身的局限,都无法在旅游节目中引导听众进行场景化收听。
3.新媒体互动手段单一
当前旅游节目的新媒体使用总体比较单一。很多新节目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新媒体平台,多借助频率统一的微信或者微博进行传播,且新媒体互动只是停留在互动话题的层面。很多老牌的旅游类广播节目,虽然其官方微博拥有不少粉丝,但是缺乏运营,粉丝活跃度整体偏低。尽管一些节目尝试采用“网络视频直播”的形式加强互动,探索广播可视化的新模式,但是这种直播的内容往往就是把主持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直播给听众,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听众的猎奇心理,但并不能形成长效的互动,不具有持久性。
4.线上线下活动断层
这里所说的断层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开展的线下活动与线上节目关联不大,线下活动的有效终点应该是通过活动把听众凝聚在线上节目的周围,使得线下活动成为节目内容的有效输入,而不是把听众引向下一个活动。活动本身应该反哺节目,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二是重活动轻节目,节目组因为线下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从而在短期内持续性地举办各类活动,反而降低了节目本身的制作水准,这与组织线下活动的初衷是相悖的。三是组织的活动商业性过重,广播旅游节目一直都有着传播文化、引领价值取向的职责,过重的商业气息不仅影响了听众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违背了广播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我们认为线下活动的意义是形成听众社群、培养听众忠诚度、引导听众积极生活。
三、旅游广播的创新思路
如前所述,在“五位一体”的战略指导下,以旅游业、旅行者为主要服务范围和对象的旅游广播应积极调整定位,以全域旅游的视野、融媒体的形式,推出有影响力的节目。旅游广播要实现创新发展,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突出广播特色,放大声音元素
旅游需要用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等多重感官来体验。基于声音传播的广播节目看似少了视觉的直观性,但通过主持人在进行旅游信息介绍时播放地方特色的音乐和歌曲、邀请旅游爱好者和旅行家到直播间讲述自己的旅行故事等,可以在保持神秘感的同时刺激听众的想象力,为听众留下可以品味的空间和认同感。
除了在节目中放大声音优势外,还可以利用声音优势进行服务性拓展。如佛山电台推出的“自助声导游”就将电台的声音优势与景区导览结合在一起,根据景区的需求,面向不同景区及周边商户提供高质量的、由知名主持人用粤语、普通话、英文讲解的音频内容等,在常规导览内容外,还结合景点更新、特色活动、游客互动等进行动态的导游内容更新与维护,既帮助景区宣传自身特色又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还增大了电台的影响力,可谓一举三得。
2.打破直播间约束,回归旅游本质
广播旅游节目有三个要素:一是旅途中的音响,这是广播要素之一,也是旅行节目的优势,旅途中的各种音响,如雨声或风声甚至是旅途中的交谈声,都是旅游广播节目的最好素材;二是音响营造出来的想象力,可以让听众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画面,这个画面不一定真实,但足够美好;三是过程性,旅游广播节目抓住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特点,发掘过程中的故事,展现过程中的细节。以上这三点要求广播旅游节目要突破直播间的约束,回归旅游本质。
如果将广播旅游节目视作旅游有关话题的主持人互聊或嘉宾访谈,都是对广播旅游节目的狭隘化。旅游广播节目需要不断走出直播间,走到旅途中,走到旅行的人当中去,把值得推广的旅游资源和有特色的人、事、物展现给听众。当前不少旅游广播频率和节目组织听众到本地或外域乃至国外旅游,并将旅行中的故事制作成节目,就是很好的形式。
3.立足本土资源,深耕文化内涵
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是一种本土化色彩较强的媒介,广播旅游节目从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考虑从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风俗和受众的心理期待出发,立足本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广播旅游节目。如近年来河北旅游文化广播不断在深掘地域文化、立体推介旅游资源上下功夫。其播出的百集系列节目《邯郸成语故事》,以妇孺皆知的成语故事作为主线,讲述先秦以来的邯郸历史,切入邯郸周边的旅游景点,打造“邯郸成语”旅游专线。
4.打造“旅游+周边”,实现节目产品化
很多旅游节目已经在频率中存在多年,经过多年的积累,节目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要善于利用这些数据库,开发节目以外的新产品,多渠道传播。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料出版有声读物、图书,也可以开发新媒体产品,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途径实现“旅游+周边”。这就涉及到把内容转化为产品的问题,特别是在转化为新媒体产品时,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技术基础、个性价值、性能表现、价格策略、用户黏性、文化基因以及盈利模式都是新媒体产品在设计和运营中需要关注的关键要素。要实现“旅游+周边”,一方面需要扎扎实实做好节目,不断深挖节目资源,增加节目自身厚度;另一方面,要求节目运营者要跳出传统广播的桎梏,用互联网思维思考节目的发展空间。
5.丰富线下活动,建立听众社群
在新媒体环境中,广播“听众”开始逐渐向使用内容、使用产品、使用服务的“用户”转变。对于旅游广播节目来说,办好线下活动是打造节目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节目与线下活动的密切配合,形成广播听众与活动人群的双向转化。线下活动也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旅游广播要与合作单位密切沟通,做好策划、找准市场、开发活动产品。同时,听众社群的维护也是重中之重。众社群一方面为线上节目不断吸引听众,同时也是线下活动潜在的参与者。社群规则、社群氛围、社群成员关系、社群活动频率等都是影响成员活跃度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如江西旅游广播等许多地方广播竞相采用的自驾游活动,将车友活动与旅游活动结合在一起,带领听友们“线上听风景,线下游美景”,既促进了都市人群周末短途游习惯的养成,也迎合了市场需求,一举多得。除组织境内游之外,一些广播频率还组织听众境外游。
6.细分垂直领域,精准服务听众
目前广播旅游节目的主题设置稍显杂乱,未来要想在全域旅游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广播旅游节目需要对旅游系统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旅游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节目。在常规节目之外,广播旅游节目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季播的模式,每一季打造一行业细分。如将本地游、出境游、亲子游、老年游、徒步游等分别做成每一季的主题。每一季中各期节目再进行细分领域下的话题探讨,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季播模式的推行,可以做到针对不同兴趣群体听众的精准收听,同时便于投放新媒体平台,进行个性化收听。
7.丰富媒体手段,实现立体传播
旅游类广播节目要不断尝试各种新媒体手段。在自身新媒体平台搭建不成熟的情况下,要敢于借力发展。节目不必拘泥于频率的宣传平台,可以单独开设公众平台,通过内容运营,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旅游资讯、旅游攻略、旅游项目为一体的信息搜索平台,通过该平台,还可以实现听众社群的建立,实现信息的“工”型流动。旅游本身具有的可视化性质与网络直播的属性相一致,因此可以突破广播音频节目的束缚,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与旅游巧妙结合,通过直播内容的设置实现流量转化。在将节目进行新媒体投放和推广的过程中,要根据投放终端的不同,对节目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实现碎片化、差异化、精准化和专业化。
8.实现出行服务场景化、精准化
广播媒体一向以传递信息迅速快捷见长,所以广播旅游节目更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及时报道出行信息。实用性是广播旅游节目生命力得以持久的根本所在。外出旅行的人都希望通过广播得到对自己切实有效的信息,因此,一方面对节目听众进行分析,明确听众在出行前、出行时、出行后的各种需求,只有全面了解听众所需,才能够做到全方位服务听众。另一方面,革新信息获取方式,要与当地旅游局、景区管理部门、旅行社产生合作,争取拿到第一手资料,避免直接在互联网上搜集无信源的信息。同时广播旅游节目不能仅仅是旅游资讯的输出,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要把节目建设成一个调度平台,把适合出行的地点的接待能力、路况信息、突况等及时,从而指导人们有序出行。
四、结语
有人认为,旅游就是一个人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旅游广播,就是要让听众发现自己呆腻的地方的新乐趣、获得别人呆腻的地方的新信息,让听众产生身未动、心已远的行走期待,由耳朵的旅行变成心灵的旅行,进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广播之间的协作互补,旅游广播与当地和其他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景区和旅行社等都需要一定的磨合,建立一套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做大旅游业的“蛋糕”,实现广播的双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震茅《旅游广播节目的现状、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向》,《中国广播》,2009年第3期。
2.邱翔《广播媒介的“场景重构”》,《中国广播》,2015年第3期。
3.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编辑之友》,2015年第4期。
4.李伟峰《论旅游广播的发展策略――以厦门旅游广播为例》,《东南传播》,2012年第2期。
总结一直以来,我对互联网的思考,做一点微小的盘点和梳理,此文至少能给你10-15分钟的阅读体验。话不多说,以下正题。
开写之前,咱们先往回扒扒,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大规模进入互联网时代的?
我这里收集到几份数据,沿着时间轴,看看数字先。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给出数据,中国网民规模,首次超过2亿人;
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称,截至2009年底,中国3.84亿网民;
2017年1月22日下午,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网民规模达7.31亿。这应该是中国互联网市场整体发展情况的最权威报告了;
2017年,腾讯公布了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宣布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9.38亿。超过10亿,预计就在下个季度。
一晃十年,可十年不算长。近10亿的中国网民来到了互联网上,足以说明,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规律,都将不再是小事。
从2007到如今,几乎所有能用起来互联网的人,都已经来了。换言之,该入场的,都已经入场了。常有论调说,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期已然结束。增量少,各家都在抢余量。从这份数据里,也能看出端倪。
人类文明史上,互联网是从未有过的庞然大物。身处互联网久了,容易对互联网的神奇之处视而不见。
但事实上,有众多神奇的玩法和逻辑,都是互联网带来的,或是在互联网上才常常生效的,之前从未有过的。如果能把这些逻辑梳理一番,哪怕只是开个头,也将是有价值的事。
我欠读者的文章多,这事儿我来干吧。凭一己之力,难以写下全部,就当抛砖引玉吧。
先说一句,这里我尽量写些你在别处不容易见到的。
虚拟世界里的基础设施,最少将只需要发明一遍。
举例来说,Intel的MKL(数学核心库),其中包括一片片难以实现的函数功能,比如BLAS、LAPACK、ScaLAPACK1、稀疏矩阵解算器、快速傅立叶转换、矢量数学等等。先不论效率,你说这些数学模块,大部分开发人员能从头写出来几个,估计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
再举例来说,Python里的各种官方和高效的第三方库(比如,Requests)。这些功能所对应的需求,如果自己的团队从头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测试。但如今,一名IT工程师,当需要的功能已有的库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只需要把它们组装起来就可以了。行话怎么说来着,用点胶水语言。
互联网里这些基础设施,如同现实世界里的地层建筑和公共设施,但是只需要发明一遍,就有机会被各处反复使用。可以说,边际成本极低。行话怎么说来着,避免重复造轮子。
那这个逻辑,有什么威力?
一个是,高效可复用的第三方代码,正越积累越多。这一块的资源,已然极大丰富了。
那么,技术圈里的普通工程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享受不到高薪了。而程序员,从金领变成蓝领,在不小的范围内,也不再是危言耸听的一件事了。重复造轮子,效率没有别人开放使用的第三方代码效率高,只好写点胶水,把别人的粘起来,工作没有稀缺性,工资的天花板,势必是会不断降级的。
再一个,出于同样的支配逻辑,需要反复使用的内容,也只需要创作一遍即可。比如,网络视频课程,录制一遍,在内容效益不过期之前,就是可以反复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0,边际效益远大于边际成本,那规模越大,利润越丰厚。优达学院、米课等在线教育,知乎Live、一块听听和分答小讲等微课,以及Kindle上的电子出版物,红利都尽在此处了。
真正的人才,能以一敌百,甚至万人敌。
这一条是关于人才的。互联网的纵深太过丰富,而学习能力极强的人,借助搜索引擎探索世界,能力也极容易翻番和突破。互联网里巨头可以同时服务的用户呈现过亿级别,这又能够极大地放大一个个体的能力。而技术难题,有时不是简单的人月问题。
所以,互联网时代,在具体方向里,能有百人敌、甚至万人敌的人才。
举三个小例子:
扎克伯格曾坚定地说过,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抵得上100个普通工程师。
傅盛在和腾讯总裁刘炽平交流时,刘说,互联网特别像是一部武侠史,一群人打不过一个武林高手。你堆再多人,不如来一个武艺出众的人。
tombkeeper形容yuange的时候说过,曾经有一段时间,Microsoft全年的漏洞提交量的10%是yuange一个人交上去的。
单点的高度被打上去了,堆人海战术也不管用。线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逻辑,在互联网上一度失效了。最近有“超级个体”的概念在被释放出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互联网世界里,大小之间的巨大差异,极易被抹平。
线下世界里的大鱼吃小鱼,在互联网上,可能不是百分百生效了。由于互联网是一块虚拟空间,我们对这里的事物,在认知上,缺乏对规模的直觉感知。
比方说,一个大公司一年的收入抵不上个人公众号的接广告获得的收入。
比方说,一个企业公众号或者微博,拥有大量的资源,但是在网络上,涨粉速度就是掐不过一个小小的95后个体。
比方说,大品牌商在淘宝上卖货,利润比不上淘宝排名靠前的小店家。
比方说,二三线明星,加上经纪人等整个团队,一年的收益比不上一个在直播间喊麦的网红和手机直播APP里排名靠前的捞金者们,也已经是寻常事了。
尴尬之处在于,互联网里冲浪的个体们,在网络上记住的,都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每个名字背后的团体有多大规模和能力,有时候无从展示。
所以,对于有念头和想法的个体,互联网是个好去处。
线上产品,离创作者更近,而不是离消费者。
传统线下,产品是交付到顾客手中的。不同的是,在距离上,互联网的产品离产品的创造者要更近。最具体地说,创造者在产品交付(上线)后,依旧拥有对产品的优化、迭代和大改的权利。
线下的一本出版物,字印刷错了,只能等再版的时候再修改了。如果上一版的购买者不接着买新版,他可能要永远错过这一产品的升级版了。而线上的电子读物,上线后编辑依旧可以给出版物挑错改字儿,只需要及时推送提醒用户更新就好了。
所以,互联网里,先出最小可行性产品,快速迭代的玩法才得以成为可能。而这种创造产品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传统企业从未想过的盲点。
所以,互联网上的产品,是产品的创造者和产品的使用者,一块再度创造和优化,一起成就出来的。这事儿搁在互联网之前,甚至是传统企业软件工程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事。而同时,也是离开了互联网,难以生效的逻辑。
互联网里,速生速死。
2013年才上市的Twitter彼时市值达245亿美元,如今几乎被腰斩,市值不到130亿美元。而Twitter同一团队创建的Medium,反响也平淡无奇,盈利模式至今堪忧中。
曾经的传奇Yahoo!如今也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而2011年初才出生的微信,2017年的用户数,已经有突破10亿大关的趋势了。
传统线下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逻辑,在互联网上,也再度失效。
互联网迭代速度快,速生速死,效率至上。这样的逻辑,造就了互联网公司需要人才和真正有能力的人。你行你上,不行别BB。一个愚昧与视野狭隘的创始人,带领着公司全体员工顽强拼搏,一起把车开到沟里,快速消亡,淡出人们的视野,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而没有能力,裙带关系不管用,走后门也不管用。这也正是互联网成为众多人的阶级上升通道的原因之一。
与大牛0距离是幻觉,比起建立连接更说明问题的,是保持连接。
互联网让人际关系,像是HTTP协议下的请求,人人都可以发送,但是其本身依旧是无状态的。
这段话有些抽象。这么说吧,互联网给了太多人幻觉,尤其是与大牛0距离的幻觉。与偶像互粉,和大牛在一个微信群里、被大神微博点赞、问了问题被大神语音回答(其实是付费的),这些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平常人难以遇到的事,如今都已常见无比了。但仍有人不明白,这样的事,更多是互联网红利带来的幻觉。
正视这样的事实,不难看见,与大牛建立连接,不再是过去遥不可攀的事。而传统线下与偶像只能神交的窘境,到了线上,也被消解掉了。但是建立连接的意义,也不再那么说明问题了。
真正有意义的,是你能否与你比更牛的人互益,享受他们带给你的价值同时,也为他们带去量级大致相当的价值。
把幻觉清除掉,看清楚自己的轻重,好好上路,才是正确的事。
一连串梳理了6条自认为值得一说的神奇逻辑,但是翻看我的写稿大纲,这还不到我准备写下来的逻辑的1/3,数数看,都已经写了近万字了,剩下的部分,实在写不动了。
在今年,无向树还陆续把后面的内容再梳理,再发出来吧。以供大家见笑,算作抛砖引玉。
结尾强行拔高下这篇文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