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

第1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969文献标识码: 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多,施工水平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和世界该领域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剖析,对土木工程这一行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希望可以为我国此领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多年发展,就其实践,以及研究工作而言早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其中,特别是对结构力学的研究,还有其设计理论和施工手段,都有了极为巨大的提高。不过,随着现今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便给我国的土木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于如何基于现状来制定合理化的未来发展方针将成为我国施工部门不得不给予严格关注的话题。

一、概述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等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完善土木工程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和人类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其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浅述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2.1高层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过量的人口和城市有限的用地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因此,近年来,高层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高层建筑这种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而承载量大的建筑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高层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提到高层建筑和高楼大厦,人们一般都和现代化、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当然,这是没有错的,而城市高层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辨证的分析,虽然众多高层的建立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也在日益加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陆目前高层建筑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0幢,而超过100m的高层也已经超过1000幢。这体现了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我国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2.2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土木工程领域中公路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商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这一地区或国家的商业往来和地区承载量,促进道路运输的发展。道路交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人口质量,改善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能够全面推动人们生活质量更快的进入高层次阶段。

相比以前来讲,我国目前的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都有了质的提高,但一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运输设施及设备满足不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有一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欠佳,道路建设也相对滞后,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这种现象会对我国人口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建设了,因此需要从体系、结构、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事业,促进经济、交通的协调发展,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2.3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①当前,随着我国生产单位对高标号水泥展开大批量的生产,以及对钢纤维生产材料,还有玻璃纤维混凝土等具备着硬速快、强度稳定、节能等复合型混凝土的成功研制,以及成功开发出复合型墙体材料等,这些手段为土木工程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特别是就其结构模式、设计,以及技术等环节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②当前,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已提出了对碳纤维布等加固材料的全新利用方案,其中利用这些加固材料对梁、板、柱展开加固的实验已然取得较大的成果,而这无疑是说明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极为巨大的成就。

三、试论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资源索取的程度越来越大,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获得更大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向集约型、低消耗型转变,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3.1向高空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现实,目前世界上人工最高的建筑是波兰的长波台钢塔,其高度为646m,作为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其承载能力是十分巨大的。这将是未来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发展的趋势,高空的距离是无限的,因此,只要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建筑物不断向高空发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策略。这种高层建筑可以集工作、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一系列功能,这就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为城市的发展节省了土地。而我国在此方面的展望是,在上海附近拟建一栋高达1250m的仿生大厦,居民可以达到十万人左右,这将是我国土木工程建筑史的一块里程碑,将在世界人工建筑领域中堪称奇迹。

3.2向海洋发展

地球可以称作为一个“水球”,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的面积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百分之三十,因此,在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是非常必要的,是人类不断向外扩展过程中的一个创举。海洋比陆地情况更为复杂,但其巨大的潜力对人类一直是比较具有诱惑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土木工程方面人类已经在海洋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例如,为了减小机场噪音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也为了节约陆地资源,2000年时,日本围海建造的1000m长的关西国际机场试飞成功,这标志着人类在土木工程方面迈出了向海洋进军的重要一步。近年来,我国在此领域中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上海南汇滩的围垦成功和黄浦江的拓岸成功都是我国在近年来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土木工程在将来向海洋的发展积累了科技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中一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了,但我国土木工程在技术和设计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展望未来,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加强,更要在观念方面提高,利用新型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建设,更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不断发展的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先进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而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手段,因此,只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该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参考文献:

[1] 丁大钧.我国土木工程的新进展[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05).

[2] 吕志涛.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的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8).

第2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经济建设;地位;作用

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自建国以来,会计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今会计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大到国家经济的运行,小到公司企业的运转,独立不开会计的辛勤工作。从刚开始的经济建设阶段到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便更加迫切的被国家、企业单位等需要。会计是经济的梳理工具,是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参考的重要部门,可以说,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加需要会计 这个经济管理工具来反映生产状况,使正常的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行。下面就对企业会计的职能作用和地位进行系统和综合性的分析。

一、企业会计对经济数据的正确分析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

企业会计所担当的职责不仅仅是数据的处理工作,其对各种经济数据的正确分析可以作为企业进行一些重大决策的最科学的数据参考。正确合理的对经济活动的处理分析可以反映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市场波动情况,这对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做出进一步的生产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会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当然,做好会计工作是每一个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踏踏实实的做好会计工作便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会计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会计作为一个经济管理部门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众所周知,会计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物资流通以及资金运作,是企业生存的命脉。但是现实情况是,会计工作仍会有很多漏洞存在,可以说,减少一个漏洞就是为企业多赢得一份利益。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可以采取会计监督的形式对会计职能进行约束,通过对收入以及支出的监管,对资金流通加一份保障。例如,利用成本和费用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情况,利用流动资金指标去考核和监督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或商品的储备情况,利用利润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生产经营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挥会计应有的职能,合理运用资金,合理进行资金的调动,这样才能避免盲目生产、商品堆积带来的不必要资金浪费,提升产业效益。

三、企业会计的合理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思路

企业会计分析是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金、成本、利润等一些价值指标体系,去考核企业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经济分析能够正确的评价某一时间段内企业的收入支出和经济状况,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市场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另外,企业会计分析还可以通过对近几年相同时间相同水平的经济状况进行对比,推测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采取相应策略。与此同时,如果可以,这种会计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分析同一时期其他相似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发现存在的差距,取长补短,加以改进措施,对取得的成效进行经验上的总结,得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四、企业会计参与经济的决策可以进一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我国经济建设目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经济体制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着相应的变革,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转变到生产经营型,这样的变化就使得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成为企业的生存命脉。然而如何正确观测未来市场,抓住生存契机,这就关系到了会计方面的工作。会计工作具有敏锐的市场信息洞察力,广阔的接触面以及可以综合反映整个生产过程。会计职业的本质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大量的经济数据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资料来对当前企业发展状况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对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便可以对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障企业利益。

五、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会计在企业结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济核算,经济管理都离不开会计这项工作。所以,企业要优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良好合理的企业制度对发挥会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会计从业人员要有健全的法律意识,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积极主动承担起企业赋予其的重要使命。会计工作直接与收支环节相连接,这个环节直接影响企业以及其他债权人的基本利益,乃至影响国家权益,所以,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条例,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企业单位的利益,用精确的数据来优化生产开支,精打细算,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竭尽全力。

第二,会计是关系到财政是否能够合理利用的关键部门,也就是说,会计是生财之处,也是用财之处,好的财会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产业效益。会计可以利用它特有的数据分析手段,进行预测、分析、考核等等很多方面使得企业资金能够得到最合理的运用,经营管理体系也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改善。

第三,作为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部门,会计是包含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的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是企业进行分析决策的关键参考。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是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应尽的职责,信息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是会计行业的基本要求,因此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健全会计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使得管理信息更加真实可信,使会计部门能够正常为企业服务。

六、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方便企业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决策,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获得更大的生产效益。改变传统的会计算账的老模式,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经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减少失误的发生。财会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认识到会计在整个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财会工作深入到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与服务。为此,高职教育要为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互动、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共同发展。

关键词:安徽;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建设

政策和资金保障。2003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对学院的投入力度成倍增长。2007年,市政府将投资3亿多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在学院,明确基地性质为公益性、示范性、公共性,基地日常运转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其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学院形成区校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委员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等,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三,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发掘校企合作的内在契合点。学院确立主动服务企业、校企文化共融、利益共享与人才共育的办学理念;企业把集团的叉车设计研究所、邮政设备研究所设在友嘉机电学院,双方共同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了共同规划、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发展机制。

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了办学资源的瓶颈问题。友嘉机电学院培养的是机械、数控、电气、模具等第二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实训设备,但大批量的实训设备,学院既难以承受,又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而“校企共同体”的友嘉模式则解决了学生实习设备与技术的先进性问题,保证了友嘉机电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友嘉集团还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师资,这些技术人员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友嘉实践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随着友嘉机电学院的成立,友嘉实业集团也将把总部迁入杭州,并设立3个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进杭州,对提高当地的制造业水平,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从而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学院依托友嘉机电学院平台,为社会提供培训和科技服务。2008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人次,教师主持参与省市攻关项目10多项,科研经费达100多万元,为其他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10多项。

2.友嘉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友嘉机电学院模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友嘉机电学院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6%,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同时,2008年招生分数创历史最高,学院大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出分数线80多分。数控专业学生在2009年浙江省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大赛团体三等奖。同时,友嘉模式在学院进行了推广,按照友嘉模式,学院又组建了达利女装学院、新通国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从而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我国经济发展将日趋区域化、地方化。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多方支持,特别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当前,安徽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这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高职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认真分析研究安徽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使其紧密结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1.专业结构问题。

2007年7月安徽省高职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安徽高职教育布点较多的是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这些专业占全省高职教育专业总数的46.9%,矿业、材料能源、资源、制造业及交通运输类专业数量较少,只占13.4%。从安徽确定重点发展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及煤化工业及生物技术工业支柱产业以及安徽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前五位的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和设备制造业来看,安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尽适应[1]。主要是高职院校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一是重文轻工。因文科类的专业办学成本较工科类专业低得多,许多院校只顾办学效益,忽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雷同。有些院校不顾自身条件,不顾地方经济特点,一味追求办学规模,缺乏专业整体建设规划,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不明确,把目标瞄准在热门专业上,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专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三是专业设置定位不准确。

只看全国“大市场”,不顾地方“小市场”,某些院校不惜代价在江、浙、沪、深等处设立就业办事处,关注就业“大市场”,却忽视了地方“小市场”。此外,区域经济建设中一些急需专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近几年尽管安徽高职教育增设了通信工程、信息管理、电力技术类、矿物加工类等部分高技术含量专业,但总体来看这类专业成长缓慢,仍处于弱势地位。再者,安徽是农业大省,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科技农业,因此,培养大批从事农业的高科技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应相应开设一些相关的涉农领域的专业,如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水利、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等,但在安徽64所高职院校中目前真正开设涉农专业的还微乎其微。

2.人才培养问题。

高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出现办学定位不准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跳出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仿照普通高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致使培养出的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人才特色。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把高职教育看成是单纯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技术,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甚至删去必要的专业课程,致使学生工作后缺乏发展潜力及转岗的适应能力,仅仅成了一名简单重复的操作工或者“机器人”。

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息息相关,在办学条件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师资和实习实训基地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但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大多是地方政府所办,地方政府多因财政紧张而对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较差,“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再者,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不到位,培养的人才在素质、能力、结构上难以满足地方企业的需求,致使一些毕业生因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造成就业和创业难。通过对安徽20所被评估过的高职院校来看,有14所院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业课教师数量的15%,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有16所院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较差,造成实践教学多由理论课代替完成。这种教学条件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经济建设和发展。

3.科技创新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挂上大学的牌子,实际上中职教育的痕迹还根深蒂固,尤其是封闭办学思想较为严重,缺乏科研意识,服务社会促进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较差。当前,安徽部分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意识淡薄,没有立足地方,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需求的类型了解不够、把握不准,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造成高职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由于封闭办学,缺乏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意识,以致在科技创新中处于被动地位。

高职教育虽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但其科技创新水平与教学改革相比还显得十分薄弱。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科研是高职院校应有的功能,科研除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外,还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支持。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不少高职院校成立了科技处或相应的研究室,但往往是空架子,缺乏足够的设备与人才,再加上封闭办学,当学校面对地方经济建设急需攻破的一些科技前沿课题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职院校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是否能够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徽经济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地方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提供技术人才,更需要科技支持与服务,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中小企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

二、安徽的经济建设需要高职教育的支持

1.安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近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较强。安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建设工业强省,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如,汽车产业形成以轿车、商用车、微型车为龙头,零部件配套产业为支撑,在全国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钢铁产业形成以马钢为主体,加速企业的重组整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短缺钢材品种,等等[2]。此外,预计未来几年安徽的第

二、第三产业还要大幅增长。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将给安徽的城镇、农村劳动力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这些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

文化水平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从业者迫切需要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对此,高职教育大有作为。安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要靠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来提供人才支撑。

2.发展壮大皖江产业带和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需要各类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义不容辞。

安徽正在加快实施“十一五”纲要提出的目标,拓展产业优势,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皖江产业带,重点培育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精细化工)、电工电器、农副产品深加工、材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积聚区,继续保持钢铁、有色、建材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力求在船舶制造、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使皖江成为安徽最大的工业密集带。做大皖江工业密集带,形成各类产业集群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人才。据安徽人事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安徽皖江工业密集带及城镇产业群的建设,未来几年将迎来人才需求高峰。2009-2012年,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需要45-50万人,其中精细化工产业、物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都在5万人以上。皖江工业密集带、城镇产业群的形成不只是在人才数量上有了新的要求,在人才专业结构上也有特殊要求。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对接,按照岗位人才需求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真正发挥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安徽经济建设需要技术和信息支持,高职教育责无旁贷。

知识经济是以网络信息为基础,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核心就是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知识性人才,知识的获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工业是安徽发展的差距所在,也是安徽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与企业技术短缺相对应的是安徽高科技人才匮乏,缺少高层次的创新研发人才,它已经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阻碍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教育要尽快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以促进安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职院校拥有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地方经济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再者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加大科研力度和专项经费的投入,争取多立一些产业前沿课题和实用性强的项目,使其更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三、安徽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安徽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500—5000亿,占安徽省GDP的比重达40%以上,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其中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达25%,全省工业企业数量达8万户以上,从业人员增长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等。

安徽将以三大城市建设群(合肥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和沿淮城市)为牵引,积极打造产业带,把合肥、沿江和沿淮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煤电产业基地。安徽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调整以及三大城市群建设所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发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传统专业,培养“适销对路”

的专业人才。在专业调整改革中,高职院校要始终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认真进行调研,掌握人才市场供求变化,在设置专业时,一是要考虑市场需求,二是要考虑办学条件,二者不可偏颇。

地方政府则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质量监控、分类指导,以保证全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更趋合理。

2.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条件。

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较好的办学条件作支撑,但从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2008年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看,省内一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实习实训基地。这两大问题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否则,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建设。在师资培养方面上,要着力解决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问题,实行与地方、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办学模式,选派教师到生产、管理、服务、经营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管理、组织和开发工作以及任职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培训等,大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技能,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此外,还要加强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培养,分期评选,滚动发展。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加大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以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设几个大规模的实训基地,满足省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要求。另外,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在生产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持校企合作教育,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锻炼;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实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针对专业优势,发展校办企业等,形成“校企结合、校企并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等等。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教育,高职院校不仅可以承担企业或相关行业的科研课题,配合企业及行业搞技术开发与创新,还可以对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以极大提高教师科技创新的能力及热情,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最终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安徽有很多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如芜湖的汽车工业、铜陵有色金属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两淮的煤炭工业等,安徽高职教育可以与这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资源优势,着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姬兴华.安徽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08).

第4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摘 要: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如何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本地经济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挖掘传统名优产品,发展旅游业,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图书馆新时期的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4)03-0130-03

随着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有更大进步,各行各业都将在这股激流中突飞猛进,作为社会文化重要领域的图书馆事业,必然遇到许多新的课题,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形成以及文献的多载体,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保留地方自身的文化特色,应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这一富有文化传统特色服务的影响,已成为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并能具体、深入地揭示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风俗、物产、宗教、人物等内容,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的财富,它代表性地反映了先辈们的勤劳智慧以及为后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从地方史志中可以反映出本地区历史沿革、地域、地方经济、文化特征、科学发展状况;从家谱、族谱中,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家庭、婚姻、人口、族源等方面的资料;从宗教的资料中,可以得到宗教在该地区的产生、传播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

以我馆为例,收有《琅井志》、《康熙广通县志》、《康熙罗次县志》,还有后来的《禄丰县志》、《禄丰年鉴》等,这些史料真实地记录了禄丰的山川、地貌、历史沿革、职官学制、风土人情、赋税、艺文等内容。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禄丰的由来,知道禄丰"汉县唐城"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异彩纷呈,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从古至今都是通往滇西的交通咽喉,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图书馆的发展要与社会同步,这样才能具有生命力,目前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图书馆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更显得重要,人们对文献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地方文献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它包罗万象的内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来源和依据,它鲜明的地域特色,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方文献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多少年来它已经成为一种较有影响并作用于社会的工具。

2 新时期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2 1 转变观念,变"藏"为"用"

由于地方文献是记录与地方知识有关的资料,是了解与研究地方人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所以许多地区图书馆都将这类文献视为珍品,收入特藏室,造成绝大多数读者不可能直接利用。

当前,地方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尤其是各级领导决策参考需要,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市场需要,城镇改造,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名胜,人文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需要等,使得社会对地方文献查阅的要求日益增长。在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向"知识管理"转移,服务重心向"以人为本"转移,图书馆要立足藏为用,要以"用"为出发点,去拥有浩瀚的地方文献资源。

2 2 注重对地方文献整体性的开发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行业越来越迫切的感觉到,对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因此,各地区兴起了对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村落文化及集市文化等课题的研究和开发,而这些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都离不开地方文献中的史料记载。图书馆要从宏观着眼注重开发地方文献的整体性。

2 3 整理、开发地方文献必须密切配合经济建设

地方文献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地理著作,它概括性地记载了地理状况、民俗、物产、文化、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宝贵资料,是一个地区各种情况兼容博采的资源宝库。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无数的事实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它对于考证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矿产资源、食品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所提供的参考依据是一般资源所无可比拟的。对一个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形式、规模、特点,人民的经济状况究竟达到什么样程度,自然资源、物产资源、生产技术水平等各种状况如何,就必须依靠地方文献进行考证。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都不同程度的有着自己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动物、植物、矿产和旅游资源。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开发优势,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开发而造成资源浪费,决策者应充分考证当地的资源优势情况。

以禄丰为例,据《禄丰风物录》记载:"禄丰资源丰富,盛产盐、煤,著名的一平浪盐矿和煤矿,开发历史悠久。还有丰富的铁、铜、铅、硅石、石英砂、大理石、芒硝等28种矿产资源。全县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禄丰种植烤烟历史悠久,也是全省优质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主产县之一。但这些资源的开发都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大部分正待开发。县委、政府根据这些史料,邀请专家论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优势经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禄丰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相当成就,县办工业已初步形成采矿、冶炼、铸造、化工、建筑建材、机械以及加工业等多种行业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一个重要支柱,特别是罗川镇利用自身土地面积广阔,热量资源丰富,水利条件好,土质肥沃和交通便利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热坝资源,已形成了一批早熟蔬菜产业,使本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34元(2001年统计)。全县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4 地方文献的开发对于挖掘传统名优产品,弘扬民族工艺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方文献中有关农副业生产情形,通常都罗列一些产品的名目,从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副业生产、加工业、工艺技术的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挖掘传统名优产品,弘扬民族工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禄丰县志》中对禄丰的土特名产记载有:禄丰香醋、黑井盐、黑井石榴、东河米、禄丰剪刀、禄丰铁锅等等,都是传统产品。特别是禄丰香醋、禄丰剪刀更是闻名遐迩,禄丰香醋还是明天启(1621-1627)年间的贡品,在康熙《云南府志》中:"禄丰醋,味香色浓,虽久不变"。民间有"通海酱油禄丰醋"之说。而禄丰剪刀清光绪九年(1883年)开始生产,锋利耐用。民国12年(1923年),在云南省手工业产品赛宝会上获头等奖,蜚声全省。近年来,禄丰香醋厂和剪刀厂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发出新产品,畅销省内外。

2 5 地方文献中对山川、地理、河流、寺观、气候、建筑等方面的记载,能够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宝贵资料

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是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各地在组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时,都必须求助于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尤为侧重,能提供实用详细的资料。以禄丰来说,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点,独特的古生物化石遗迹,众多的人文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据旧志载,禄丰有金寺晴霞,西河烟柳,万融春雨,龙顶秋蝉,石门天堑,白云夕照,九石攒梅、春灯映月8景。但上述大部分景点现已无存,而新的景点不断开辟。自1938年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在禄丰发掘和研究了禄丰盆地以恐龙为代表的禄丰蜥龙动物之后,禄丰以"恐龙之乡"的美名蜚声海内外。八十年代,距县城七公里的石灰坝发现了震惊中外的"腊玛古猿",并在其遗址发掘出107种古生物化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禄丰有着古老的文明史,黑井十八犁田和川街的新石器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星宿桥"和"丰裕桥",黑井古镇的"武家大院"和"五马桥",白庄科的"陶瓷遗址",黑井、广通的贞节坊,腰站的炼象关,碧城的照壁,还有罕见的铜佛群及被誉为"瓷国名珠"美称的稀世珍品元代瓷器"玉壶春瓶"等等,充分代表了禄丰人民创造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胜"五台山",自然景观秀丽,传说迷人,罗次温泉泉水清流,浴后使人心旷神怡,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禄丰开创旅游事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禄丰大力挖掘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禄丰举办了"恐龙文化节",创建了一个以参观古生物化石为轴心,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和黑井古镇为旅游点的独特旅游资源。此活动不仅提升了禄丰的知名度,而且还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 6 加强横向联合,实现各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横向联合,冲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旧框框,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客观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在为经济服务中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发挥文献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扩大服务范围,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朱守琼 论地方文献资料在图书馆的作用 彝州艺苑 2000 1

[2]谢水顺 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 3

[3]杨锐明 民族文献与图书馆学论集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

[4]郭大烈,和兆兴 禄丰风物录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第5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一、不断提高外事管理和服务质量

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坚持做到“外事无小事,事事要请示”,外事管理不断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年国家、省、市外事侨务工作会议精神,严格遵守因公出国审批程序,加强外事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外事对外宣传力度,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积极宣传中牟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就、发展战略、投资政策等情况,增进相互了解,为我县对外开放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提高了**的知名度,扩大了**的对外影响。

二、进一步加强侨法宣传教育工作

为增强社会各界的侨务法制观念,更好地依法护侨,结合**县实际,继续组织深入开展侨法宣传活动,制发了**县宣传活动方案,充分利用电视台展播宣传侨法标语、悬挂过街横幅、印发侨法宣传册子、出宣传板报等形式,使侨法深入人心。

三、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在下乡走访过程中,了解到部分侨眷在个人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困难,及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在贷款、土地、办证等方面的困难,受到了侨眷的一致好评。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走访慰问广大侨眷,为他们送去大米、花生、油、衣服、棉被等物品及慰问金,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始终把侨胞侨眷当作自己的亲人,经常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并建议县委、**政府协调金融、科技、劳动等部门进行帮扶。同时,多方联系有关部门和企业,为侨眷开展送技术、送岗位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四、发挥侨务工作优势,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注重“以侨引侨”,以外促侨,以侨辅外,两轮齐动,共同发展,促成引进外资。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到县三资企业走访,积极向海外华侨华人宣传**县经济建设成就、招商引资项目,宣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注意捕捉海外信息,特别是对海外**县籍实业家的投资动向和科技人员的技术专长等,使更多的华侨华人更加了解**、关心支持**建设。通过努力,县外侨工作成为“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点、沟通侨界感情的联络点、侨界生活的服务点、经济发展的招商点”。强调和发挥外侨工作参与招商引资的优势,寓招商于服务侨界之中,在招商工作中更好地为侨提供服务。

第6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社会管理 加强 创新 科学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C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49—02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GDP已达33.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368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二五”时期,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为人民群众创造祥和有序的社会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社会突发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搞好社会管理,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积累的矛盾和风险依然较大,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新出现的问题不断,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影响严重,还有一些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给公众内心带来震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央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对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可谓意义重大。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国家能够长期保持社会政治稳定,重要原因2;-就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二、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制度、手段、方法难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从社会建设层面看,社会建设欠账较多,经济建设一条腿长、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增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的两个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矛盾不断增多。长期以来,我们很多地方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矛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社会建设处于“有钱就搞、无钱就了”的状态,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可以说,经济建设的“腿长”,呈高歌猛进态势;而社会建设的“腿短”,显得步履维艰。

从特殊人群管理层面看,存在服务没跟上、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特殊人群主要包括: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留守流浪儿童、不在学的闲散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社会不关爱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就可能危害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大增强,但我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都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习惯于用管控防范的措施,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一方面,服务跟不上。另一方面,管理不到位。

从社会责任和公众参与层面看,一些非公经济组织忽视员工合法权益,工资偏低,社保不保,没有承担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一些社会组织未经登记注册,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行为失范,经营违规。现在全国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个,但在民政系统登记的社会组织只有42万个;一些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相对薄弱,只考虑政府为我做了什么,很少考虑我为社会做了什么,埋怨、指责甚至是谩骂。

从信息网络管理层面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但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现在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网上炒作日益严重,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更有甚者,在网上以“谩骂攻击”代替理性讨论,以“人肉搜索”代替侦查调查,以“舆论审判”代替国家法律,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聚焦、发酵、放大功能,往往成为公共事件的策源地、新型犯罪的滋生地、敌我争夺的主阵地。

从公共安全层面看,各种自然灾害进入“频发期”,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多发期”,安全生产事故进入“易发期”,刑事犯罪进入“高发期”。去年,湖北省共发生各类医患纠纷550多起、交通事故6500多起、火灾事故9300多起、安全生产事故16000多起、溺水死亡和自杀问题1100多起,由此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6600多人。非正常死亡事件已成为引发群众上访和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第7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发展;认识;把握;探索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尤其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经济学也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一路成长。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随着改革向纵深领域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构建一支完整的中国经济学体系,推动中国经济理论走向成熟,让理论更好地对实践加以引导,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共识。在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问题上,笔者认为,首先应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进而挖掘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遵循规律,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繁荣。

一、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经济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看,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首先,中国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但却从未形成系统和逻辑的经济知识积累过程。无论与的经济体系还是与西方经济学体系相比,中国经济学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其次,中国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理论。随着经济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大批的经济学者运用经济理论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化的经济理论。第三,中国经济学是在中国经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大批的经济学人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制度变迁中,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案例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第四,中国经济学是在不断吸收借鉴世界经济理论成果基础上成长的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后,大量世界经济学理论传入中国,中国大批的经济学者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和借鉴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经济学,形成了开放的经济理论。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学研究开始出现一些良好的开端,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范性提高。随着经济学知识的普及,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国经济学在专业语言、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研究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第二,应用性增强。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科学。中国经济学正在摈弃对西方经济研究的简单移植,立足于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走向基于中国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很多需要研究的新特征、新问题,中国大批理论工作者从实际中研究问题,从理论高度上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根植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很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成果。第三,实用性增强。经济学不是挂在嘴边的术语的堆砌,而是实用的科学。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在于可以通过指导政策的制定,通过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发挥理论的作用。2008年在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在经济理论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举措,平稳渡过艰难时期,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可见中国经济学的实用性有所增强。

(三)中国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当然,中国经济学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基础性研究和理论前沿研究还很缺乏;数据不完整和信息不透明制约了量化研究;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和实际部门的研究没能有机地融合,等等。此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持,而与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尚不足以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选择怎样的路径来构建并完善中国经济学体系,成为摆在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把握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国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它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它的发展也具有内在独特的规律性。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路径,必须在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中国经济学要坚持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经济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来看,中国经济学要想取得新的进展,首先必须坚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以经济学理论为“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出现了形形的经济理论“过时论”,一些人认为经济学已不能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良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经济学,并不善于在新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和发展它。经济理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这么说就在于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要想实现发展,不仅要在坚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地位,还要不断地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经济理论,用发展了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要立足中国经济现实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特殊的文化传统与民族传统,都有其特殊的国情。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应立足本国国情,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国情是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经济学必须面对中国经济现实,为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当前,中国的经济现实是:第一,中国的经济实践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第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且发展不均衡。第三,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制度的特殊性、国情的特殊性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要求中国经济学要着眼中国现实,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明确注释。这种注释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滞后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发展中国经济学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提炼和归纳出相应的中国经济学范畴、规律和理论体系。

(三)中国经济学要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就需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经济学理论的有益成果,包括现代经济学的精髓。现代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既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又对发达的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方法论空间,这无疑对中国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吸收和借鉴现代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利用其方法论上的优势。实践一再告诫我们,盲目信奉一种理论,把其推向终极地位,同时打击其他理论和思想,如盲目推崇西方经济学,或对西方经济学的持绝对排斥态度,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应该是开放、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的构建和发展需要处理好坚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创建科学、系统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是诸多中国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从理论界到实际工作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成熟的理论来源于成熟的实践,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系统工程,目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仍处在发展和进行之中,因而不可能寄希望于在短期内形成完善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但理论上的个别突破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这一点点的突破会逐渐构筑起中国经济学的宏伟大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应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式等方面入手,从中探索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学者来说,需要立足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既能熟练地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能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两者运用到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奠定可行的知识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还应注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体,定量分析为用,定量分析要服从和服务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准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经济学数学定量分析方法,为经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此外,在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方法上,应鲜明的反对用西方范式理论来取代马克思逻辑体系构筑理论体系的言论,提倡借鉴范式理论的合理成分,把范式理论纳入马克思逻辑体系之中来共同构筑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拓宽研究视野

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视野的拓宽。一是要从单纯的理论研究拓展到对现实经济改革和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上。加强调查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案例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二是要从对国内研究拓展到国际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要完成这一工程,就需要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大胆地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组织和管理市场经济运行的成功经验,汲取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益的东西。三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性视野的经济学专门人才,使他们从国内走出去,置身于国外的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融贯中西经济学知识,以中西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推动经济理论发展。

(三)应用创新研究方式

在研究方式上,要实现四个结合:一是在研究中要将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以经济学理论为魂,以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体,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用。二是在具体经济问题研究中要将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相结合,既立足本国实情,从国内实际出发,又结合国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组织和管理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三是要将古今相结合,在经济学研究中,既充分注重现阶段经济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同时,还要继承中国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宝贵资源,促使其为当代经济研究所用。四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研究手段与现代先进的科技研究手段相结合,通过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解析、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研究中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中国经济问题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理论支持,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所用。

参考文献:

[1] 黄丽珠.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N].金融时报,2007-01-22(5).

[2] 张旭.社会科学方法论系统与中国经济学结构构建[J].学术月刊,1999,(8).

[3] 覃巍.略论中国经济改革、现代经济学发展与中国经济学建立[J].广西大学学报,2007,(8).

第8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软实力;基层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看资源、经济、技术等有形力量,还要看它的凝聚力、文化力、协调力、参与力等无形力量,也就是软实力,其核心是文化实力。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是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战略目标,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项目,今年将动工兴建。利用丽光电子管厂整体改建文化中心项目,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一体,今年年底基本建成使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以“杜鹃花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和送文化下乡为载体,初步解决了我市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在节庆和重要纪念日期间,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演出较为繁荣。精心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使我市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高起点编制我市文化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借鉴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正在加紧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两城”(华强旅游城、芜湖古城)、两个基地(新华印刷包装基地、银波油画工艺产业基地)和两园(徽文化科技产业园、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园)建设,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为主投资的中国铁画馆、徽州古村落、徽商博物馆、星光灿烂大剧院、美丽华文化广场、长江市场园书刊文化市场三期工程、软件数码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三)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2005年4月,我市组建了芜湖市文化委员会,将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职能,统一到市文化委员会的管理职能中。成立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对全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领域实施综合执法。整合艺术资源组建成立了芜湖市艺术剧院,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焕发了新的艺术活力。市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负责制,建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考核机制,增强了发展活力。

二、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软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政府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还是滞后于经济建设。

(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群众需求。市各级的文化设施尽管这几年有所改善,但仍十分落后。没有博物馆、没有大戏院,市图书馆,市文化馆不达标,唯一的电影院达不到星级标准。我市文化娱乐业发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业余文化需求,普遍存在小、散、差,文化经营单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文化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目前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从领导层面看,一是缺少大文化观念;二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走向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还不够大,步伐还不够快,在一些文化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

(四)体制制约发展。文化事业单位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文化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专业门类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文化单位缺乏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三、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推进观念创新。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创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二)弘扬徽文化,增强区域竞争力。芜湖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人文底蕴,造就了具有浓厚徽文化特色融水乡文化、米市文化、商埠文化、殖民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积淀。根据这一特点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第一,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市情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认识市情和发展现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重新提炼芜湖精神,实现芜湖精神与时俱进,凝聚和激励全市人民开创芜湖美好未来;第二、提高素质,将思想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第三、要认真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夯实基础。

(三)立足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要着力塑造文化特色。一要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历史文化遗产;二要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如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要体现城市个性,要把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精美的文化作品。三要兴建一批特色博物馆。将博物馆建设作为展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市收藏协会等民间组织和民间收藏资源,形成政府办馆与民间办馆相结合、综合性博物馆与专题性博物馆并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要打造文化品牌。

第9篇: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创新工作模式

一、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于人们生活工作中行为及道德规范教育的主要途径,人们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够体高其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增加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生活工作。以人为本的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情感充分尊重,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掘工作人员的优点,帮助工作人员将生活理想与企业理想相结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思想政治工作想要高效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就应该对于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度认识,进而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以人为本理念不仅仅包含着我国传统文明的深刻内涵,还能够与先进时展步伐相一致。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尊严及价值高度提倡,我党也将执政为民的理念作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们的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为社会经济建设目标,进而管理人员在能够为社会经济建设制定更加科学的战略方案,保证人们的政治、人身权利。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们的经济利益放在建设的首位,积极鼓励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共组中,应该接受职工的监督管理,真正从职工角度工作,了解职工工作中存在的疑惑,最终让职工感觉自身就是企业的主人。

三、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化到每一名职工。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对于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思想变化及时了解,根据不同职工的思想变化开展针对性疏导,体现企业人文化精神。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想要以人为本,首先就需要了解职工对于物质及精神文化的要求,进而在工作中在充分尊重职工需求的条件下教育、鼓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想要提高水准,就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及制度认真学习,同时了解企业职工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了解职工在该段时间内关注热点问题,化解掌握到职工信息之间的矛盾,科学设计工作方案,让职工能够与更加饱满的思想及精力参与到企业生产建设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性、高效率性、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效应。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互动效应充分发挥。就是最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企业全部职工都参与到企业经济建设中,做到全部职工生产建设目标一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针对性教育。企业职工在存在年龄、生活背景、性格差异等差异,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中应该根据每一个职工实际情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让不同年龄段及文化水平的职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全新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可以利用社会中的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所就有的优势,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感觉,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加职工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自豪及成就,真正认识到自身价值,这种思想观念都企业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所形成,这种现象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企业文化对于职工工作积极性及精神能够有效鼓励,约束职工工作行为及道德观念,全部职工能够将工作理想统一,增加企业团队精神建设,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经济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所想要得到的成效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这样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不断创新工作途径,用科学理论开展工作,积极培育职工精神世界,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创新拓宽工作形式,改变工作格局,真正将实际生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为各领域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我国企业在经济建设中都面临着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任务,企业经济建设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企业每一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建设中的压力,更加了解自身上的责任。怎样缓解职工工作中的压力,为职工营造更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职工只有将身上的压力真正释放,才能够轻松工作,增加对于工作的兴趣,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促进企业经济建设转型。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想要通过企业在经济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教育,增加职工经济校友,宣传企业经济发展情景,让企业每一个职工能够对于企业经济建设前景充分了解,清楚企业经济模式转变方向。工作中经常使用换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不同问题全面性理解,对于职工思想政治观念上的变化全面分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最终将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思想理念都能够提高的企业经济模式转型高度中。

五、结论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工作人员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瓶颈,为职工创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格局,根据企业实际经济建设情况,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的经济效益放在工作核心位置,进而增加职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保障企业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