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

第1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后进生 学习成绩 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在教材的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数学的学习比小学更加复杂化、抽象化,开始有了代数、几何等新知识,对于这些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们在短短的几周之内就要转化以往传统的思维,这对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难度,也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后进生”。

一、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概念、公式、定理等基本的数学理论,并且不细读课本,对教材理解的不透彻,不能清楚的说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等。

2.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会灵活的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提不出自己的疑问,并且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没有自觉性。

3.课堂缺少发散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思考,布置的课堂练习题不愿意积极主动解答,遇到难题没有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没有步骤,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

4.作业练习马马虎虎,没有复习计划。在作业的过程中,马虎应付,不能使用已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作业难题,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更有甚者,抄袭了事。

然而,对待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学者又应该怎么去处理呢?视而不见肯定不行;当堂批评,不但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有损他的自尊心,可能会加深他对数学课的厌恶情绪。那么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改变他们的这种状态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提高“后进生”学习成绩的几点方法。

二、教师平等对待,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个体的生理和生活差异不同,所以,教师要及时疏导“后进生”的心理负担和思想负担,避免使学生产生嫌弃厌恶的心理,没有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被重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厌恶心理,甚至是自暴自弃,这会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对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后进生,要付出比平常学生更多的努力和关心,给他们更多的爱护,解决他们在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希望他们成才,在心灵深处会唤起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同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前必须先掌握足够的信息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框架,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在讲课时才能从他们熟悉的知识入手,才能使他们能够听的懂,会理解,基础掌握了,再一点点地渗透后面的难点,这样才更容易理解,带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后进生由于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多变,从易到难,尤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语言要避免晦涩难懂,而是要通俗易懂,加强直观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的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的学习从好奇、喜欢逐步升华为兴趣、愿意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一节数学课的开始,在前面的导语引用部分,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还可以促成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学习和深刻记忆。

四、实施鼓励评价,给予信心

教师要对后进生实施鼓励性的教学评价,成功时要及时表扬,失败时也要鼓励,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教师对学生的失败不能一概否定,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意识到失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并在原因中吸取教育,寻找其成功的因素,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错误情况,仔细研究自身的教学模式,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更重要的,是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打击挖苦,而是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撑者,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当然必要的批评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无论鼓励还是批评,都要提出适当的要求,指明前进的方向。

总之,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难度,分散难点,注重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永远是一个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双重重点问题。作为教师,只要在以上各方面多能为后进生花点工夫,后进生也会变成优秀生。

参考文献:

[1]顾志跃.全面性、差异性和主动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的三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2,(08).

第2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一、指导的积极作用

1.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获得具有能力的人才,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的教育学习中,教育工作者偏向于对课本原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因此,加强对数学学习科学性的指导,开发创新性教育方式是适应新教育制度工作的,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方式的内在要求。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辅助,其中学生本身就是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挖掘学生能力,是实现学生自身资源价值的必要途径。教育工作始终是教与学互相结合的产物,单方面的教与学都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如今教育工作的新标准和新目的,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方法性和综合性解决问题标准较高,这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科学法的指导工作,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其可以做到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学法的指导是适应学生潜力挖掘的需要。

3.合作交流的需要

任何学习活动中都有教师的智慧存在其中,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上。在教师传统的教学工作下,全部学生接受一个教学者的教育工作,对教师工作的要求较高,而内部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明显,而且显现出严重的缺失。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绩的提高与降低都无法追寻根本原因,只能自己盲目地探索和查找问题。通过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后,不仅可以针对每个人找出不同的成绩提高或降低的原因,而且可以把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充分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经验,还可避免进入学习困难的误区等。

二、指导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初中生由小学到中学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课程的增多和内容的丰富使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措手不及,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指导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各个指导并积累经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用鼓励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严格规定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对课程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做出重要的改变,营造严谨又不失活跃的课堂气氛来缓解学生压力,使每个学生乐于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不断地有新收获,这些新收获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要储备,学习方法的指导必然包括积累知识的方法指导。数学总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作用产生出不同的结果,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多样而且会区分简单和较难两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总能够节省时间并给解决问题带来学习乐趣。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教授学生巧妙的解题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性产生兴趣,而且可以充分激励学生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班里还可以定期举行内部学习方法讨论会,学生成绩各阶段的代表进行发言,讨论学习经验和方法,对不同意见进行重点分析和解决,并由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做出总结和科学性的指导,以保证全体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

学习的最佳效果是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教师发挥自身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学习能力。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应该制订出一套完备的学习计划与之相适应,平时成绩优秀的一些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拿不到高分,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平时不注意各类题型的记录和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做到只知其一不知其意的尴尬境地,无法对类似的题型做出准确的判断,在重要考试中很容易导致审题不清,不知将题归为哪一类的情况。而新的教学标准下,教师应该科学地对每位学生做出系统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数学学习的计划并积极总结和积累经验,使自身成绩持续稳定的提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利用新时代有力的教学条件并充分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心理过程,与周围师生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将数学科目学习转化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系统,加强指导工作的目标性、时效性,最终总结出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4.指导学生巩固知识

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化离不开作业练习的巩固与反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巩固知识的最好指导。初中数学传统教学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巩固方法主要是高强度的作业练习,学生课外要利用很多时间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对作业训练产生了厌恶感。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分类。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更偏向于重难点知识的巩固,使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则应该体现细心与认真,使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在数学作业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争取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3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难点 分析与突破

1 有理数加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整数、分数等,进入初中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有理数和无理数。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关系、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关系,进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一个难点。

笔者认为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应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并且要注意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可以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推理:①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理数的运算和小学的运算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负数,因此要在以前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展开教学;②无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对于这一内容的引入,都是在实际情景(行程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数学算式进行解答的。这种做法和效果,是新课标所要达到的。这样处理不至于开始就将学生难倒,对该难点的突破也很有效。

2 绝对值

绝对值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学生在理解这方面内容时始终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因而对此概念的理解与求解化简感到很困难。

教学中突破这一难点的最好方法是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绝对值的非负性。要自己学会概括其化简法则:当a大于0时,|a|=a;当a等于0时,|a|=0;当a小于0时,|a|= -a。明白这一法则形成的过程。用实验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思维。

3 相反数与倒数

在初中第二章有理数中,我们学习了相反数的相关知识,并把求一个数的倒数的运算扩充到了整个有理数集合。

相反数与倒数是两个重要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相反数或倒数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是成对出现,也就是说,若a是b的相反数,则b也是a的相反数,倒数也是如此。概念看似比较简单,然而却非常容易混淆,特别对于刚学习负数的初一学生,思维仍然保持在小学时候的知识点,总把相反数当倒数认。想学好这部分知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重点从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入手,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避免混淆。

4 用方程解决问题

在用方程解决问题中,行程类问题是初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比如在介绍环形的相遇问题以及追及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在教室中围绕讲台做示范,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两人同时同向不同速走,第一次相遇时两人的路程相差1圈。这个内容在图示或者抽象的时候,学生可能难以想象以及理解不够,但是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观察出来,并且印象深刻。实际上环形跑道的相遇问题也可以看成我们行程问题当中距离相差1圈的直线追及问题。

这种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的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5 统计与概率

概率是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统计是通过处理数据,利用分析数据的结果进行预测或决策的过程。从统计学内在的知识体系看,概率是统计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据的分析阶段,可以利用概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预测或判断。因此,在初中阶段,可以把概率看成是统计过程的一个阶段。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辨证思维的萌芽,还很不成熟。对于这一知识难点的解决,不必追求严格定义概念,可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的意义上。例如概率的概念,在中学阶段给出严格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感受到概率是对随机现象中规律性的一种刻画,是对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估计就可以了。

6 注重刻划概念的本质,对概念进行分析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应抓住重点,善于引导学生,这样学生便能把握着概念突现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

6.1 讲清概念的意义。例如:“不等式的解集”这一概念,抓住“集”这一特征进行分析,即不等式所有解的集合。更通俗地说,就是把不等式所有的解集合在一起(象学生排队集合一样),组成了不等式的解集,最终表示成x>a等形式。只有理解了这个定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有丢解的现象。

6.2 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作分析。例如:“同类项就是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这个概念中,抓住“相同”这一关键字作分析,相同的是什么?是字母和它的指数两部分;“最简分式”的概念中,抓住“不含公因式”这一关键字眼。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

6.3 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作比较。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概念,要作好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第4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效果反馈

根据前辈的教学经验和我自己体会:学习应用好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多做有效练习,借以在实践中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节省学习时间。

而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掌握运用数学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呢?根据我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摸索和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教师充分准备课堂练习

要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对练习的形式、练习内容、练习难度、练习数量、练习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切入点、练习反馈形式进行精心设计,这是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效果的前提。

教师应对课堂练习的题目认真筛选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题型要丰富,具有代表性。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要选择具有时代明显、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②所选择的题目宜精不宜多,使学生题做得少,但收获很多。③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有梯度。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④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2 课堂练习形式要多样式

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1 针对性练习

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每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精选精炼,有效的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2.2 判断性练习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2.3 匹配性练习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参考资料给学生,但不完全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做,题目不要选择太多,但是能够渗透整个教学的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4 操作性练习

动手操作是符合初中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平面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

2.5 说理性练习

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说明方程的意义;也常见于几何证明中的推理性说明。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3 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地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针对教学中易出错,易混淆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理解。练习的设计要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加强分类指导,无论是习题的份量,难度的大小及练习时间的长短,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练习的设计要能体现出一定针对性与灵活性。

4 正确对待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老师讲过的新内容,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马上掌握,教师通过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学生在练习中出现了错误,说明他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还没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重新讲清楚。另外,有些时候学生练习出现的错误是由于自己粗心或上课不认真听讲造成的,教师了解后可以督促学生细心解题和认真听讲。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时候学生都是在经历了许多错误之后才真正的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正确的解法。

5 允许学生异步达标

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老师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在接受新知识、新方法上要比其他同学慢,练习的效果也比较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心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经过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其他同学的标准,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提供帮助,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比如,我带过的学生董朱阳和沈天宇等一些学生,他们的基础较好,而且领会知识的能力很强,对于这样的学生,是属于吃不饱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课堂上吃饱而且吃足是摆在我面前的问题,为此,每次上课,我总会找一两道趣味性强,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给他们。

6 及时做好课堂练习的反馈和反思

数学课堂上只有练习是不够的,还应给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即时反馈。曾有学者指出:“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同时通过反馈练习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在上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时,学生在领会解法后,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出几道有代表性学生易出错的几个题目做小考试。从学生所做的练习中,寻找学生出错的原因,及时反馈给学生,即时检查出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减少了错误的反复发生。

课后的反思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教师自己的反思和学生的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自己课前准备练习题的难度和数量是否合适,反馈题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今天教学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学生反思课堂上哪些知识没有学会或者哪些地方还不是很理解,应及时问同学或老师,把问题解决;也可以反思课堂上学习的新方法、新思想应如何应用到新的题目中,使计算更简便;还可以反思课堂上做的题目中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等等。学生经过不断的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则会不断的进步。

第5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数学游戏

将数学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若干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运用集数学和游戏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挖掘和发挥数学游戏的作用,对优化数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游戏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之中,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能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不再以被动地听、讲和练习为主,它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游戏具有趣味性强、有挑战性等特点,通过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强烈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了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

许多数学家开始研究某一问题时,总是带着小孩子玩新玩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神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在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会碰到一些困难,但是这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态度,使之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游戏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有趣、吸引人、浅显易懂,不需要过多的预备知识,只要掌握一般的基本知识即可。

例如: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正多边形组合起来镶嵌一个平面的游戏,只要把两个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就能镶嵌成一个平面,非常简单。可以是多个正多边形、多种正多边形的组合,千变万化,能创造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乐趣无穷。在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需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产生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在游戏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锻炼和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有助于渗透数学思想

游戏与数学的相似,保证了数学游戏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精神。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同时,数学游戏还具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的作用。

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先在桌上放一个茶壶,各小组四位学生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形式,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观察、鉴别、分析能力,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心去感悟。

四、有助于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例如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包括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等。如果纸片能够一直折下去,当对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还多,通过计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折纸的过程也极具启发性:用一张正方形(二维物体)的纸张来折一个立体物体(三维物体)。如果学生折出了新的东西,那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这个立体物体摊开并仔细观察留在正方形纸张上的折痕。这个过程包含了维数的变动,一个二维物体变成三维物体,又回到二维。

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对数学教学也有一定启示:教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有助于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第6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一、有效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近两年来听课时,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分组操作:有些教师在分组时为了方便,常常把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或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多次观察活动开展的效果来看:合作比较勉强,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的不够深入,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②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③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由于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

实验表明,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其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或兴趣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二、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1.问题情境设计。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是否一定是负数?为什么?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会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2.教学方案设计。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这一课题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探索什么情况下,无盖正方体的体积会较大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分工合作、讨论研究,通过理性地计算、直觉地判断,归纳出初步结论。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

三、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

第7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数学点睛

一、强调概念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概念的引用和理解。然而,光是理解概念是不够的,还要将它吃透,学会应用。很多同学,并不注重概念,只是一味的做题,其实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还有一些同学,注重概念,但是仅仅是,对每个概念进行背诵,而忽略了背景的理解,这样也是学不好数学的。数学的根基在于对数学性质的揣摩以及对概念的应用。如果一个学生想在数学方面下功夫,那么,在概念这一方面是学好数学不可少的内容。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曾经说过,概念好比是,学好数学的一盏明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运用好@个明灯,给学生指路。

二、看重例题

老师在传授学科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将概念真正地吃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例题教会学生,使学生理解概念中所运用的法则和原理。人教版教科书上的例题往往十分的具体和形象,就需要教师看重这些例题,不能因为例题的简单而忽略他们,人教版当中所用到的例题往往具有学科代表性,考试当中往往是这些例题的延伸以及拓展。由于,书本上的例题也十分有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从课外找一些习题在课堂上给予讲解,在讲解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不能只看皮毛而不看重内涵,数学的例题往往在于原理的理解。有些例题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的简单,也通俗易懂,但是里面却暗藏玄机。这也是考试的时候容易出现的一些考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用自己的慧眼看出这些解题思路和这些题目中所应用到的所有的原理。这一点往往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然而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知识非常的浅薄,往往不能看出题目中所应用到的深刻的原理以及内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剖析例题,告诉学生做这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步骤和一些套路,让学生清清楚楚地掌握这些题目的思维方法,遇到其他题目的需要,可以触类旁通。

三、多学巧练

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技巧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更多的还在于练习,这点也是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数学所讲究的多做多练,并不是,题海战术。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笔者认为,练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练则殆。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应该学会巧练,并不是盲目一味的练习,盲目练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丝毫没有帮助,学生要做的应该是针对性的练习,这要求教师在选取题目的时候学会总结归纳,将一些类型的题目出给学生,并不是重复的练习。

四、考试技巧

数学的学习其实并不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在中国应试条件的背景下,却避免不了这一难题。这便需要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教会学生如何用策略应对数学考试。数学的题型多种多样,考试也包罗万象。但最为老师切记一点,数学的题型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在应付中考的时候,高效的复习方式会决定一个毕业班的升学率和优秀率。如何备战中考是正确的,让考试具有高效性,让考试考出学生的水平,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学生考试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如果学生是抱一种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学习数学,是肯定学不好的,考试也考不出好的成绩。工夫的培养往往在于平时的练功的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指出这些遇到的问题中的错误,不能让问题一错再错,放任错失。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其实一天两天的事情可以得到解决的。他需要教师用一个过程的时间对学生的习惯进行改造。平时学生习惯好了,考试也不会犯一些粗心的毛病。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教育,而是长久的教育,习惯是教育的源泉。

当然笔者认为,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很多学生平时非常努力,但是成绩却并不是非常理想,这就是应试技巧的问题。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其实和应试技巧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的心态很好,考出来的成绩往往比预想当中的要高许多。下面笔者根据学生在考试当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谈一谈应该注意到的问题。首先在考试前,教师不应该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当然也不能忘记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醒。例如在运用勾股定理时,应该注意勾股定理常用到的四种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需要细心,先易后难的技巧。不能只抓细节,或者忽略细节。在答题的时候应该讲究步骤答题法,不能做题的时候毫无章法。

五、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基础学科,拥有独特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教学力度,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基础,赢在起跑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第8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人就探究性学习实施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他对应于传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越会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味同嚼蜡,在教师的教鞭驱使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只有学习的兴趣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成为主动的自觉行为。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如: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独立性是现代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都想有一块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如果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老师的讲解也许很精辟但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好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同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这种独立思考。

三、让学生有自己体验领悟的过程

体验是自外而内的情感过程,它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范畴。现代的孩子受教育早,智力发展快,能力较强,但是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不过十几岁,他们有感知外在世界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童心去发现童趣,由童稚去发现童真。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而且要用脑想。要让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有这么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非死板地教给学生知识。质疑是指对问题的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会有创造,没有创造何来质疑?所以新课程探究性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以诱发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一般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以下质疑方法:

1.方法质疑法。当学生做完数学习题时,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进行质疑,“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还能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等。

2.批判质疑法。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联想质疑法。例如:在几何“四边形”这一章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在某些方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学生知道菱形与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能否让通过联想考虑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4.操作质疑法。新《标准》非常强调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因此操作质疑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探究性是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也体现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是相统一的。正因为此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实施,可以说是双赢的结果,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运用;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我认为,要达到以上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使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么,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呢?下面就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中运用谈几点体会:

1. 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2.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学传播手段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从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但是实验现象却十分短暂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现象进行更准确深入的分析,从面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 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

3.1 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时,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通过幻灯片、视频、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可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几个事例,视频播放化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另外学生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上网查询有助于获取大量相关资料,例如:从互联网中查找、评价、收集有关信息,研究“酸雨”、“有关汽车尾气的化学问题”等STS类课题。学生从科普类网站搜集化学史、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最新的化学科学研究进展等资料,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3.2 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微观世界,这些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直观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观现象,模拟化学变化过程,提供形象、生动、直观、快速等一般难以观察到的现象,有效的突破了化学教学中微观教学的难点,促进学生对微观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将氧化汞分子的分解过程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氧化汞分子。我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汞原子和氧原子,两个大小不同的球挨在一起表示一个氧化汞分子。加热后氧化汞分子分为两种不同的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而后无数个汞原子聚在一起构成汞这种物质,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样,学生既理解分子由原子构成,又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变化,也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通过计算机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3 运用多媒体,模拟错误实验操作。

对于化学试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同学们看,只能靠讲解其错误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样学生始终没有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犯错,造成事故。如果能用计算机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以通过放慢动作将实验步骤分解,这样不仅将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而且学生看了之后,知道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所以印象会很深刻。例如: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如在初中化学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就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错误操作及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亲眼看见把水倒进浓硫酸时液体沸腾的激烈反应现象,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3.4 运用多媒体,模拟危险性(有毒或爆炸)的实验。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有毒或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作到随时调用。如可燃性气体H2、CO在点燃前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为了强调这一知识点,我很想做实验来演示,但又怕出问题,而运用多媒体播放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再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在实验室虽然能做,但污染严重,实验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学生就可观察到有序规范的实验操作,清晰的实验现象,既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又避免了有害气体的污染。

3.5 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递给学生,还能节约传统的板书时间,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副副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的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比如,我在上氯化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氯化钠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片,0.9%的氯化钠注射液,腌制咸菜,精制盐,融化积雪,农业选种等。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意识到氯化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原来厨房中的食盐有这么多的用途。老师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没有一张图片或是一段视频片段的效果好。紧接着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食用的白花花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怎样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呢?学生们讨论后回答。但大多不是亲眼目睹。对于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远离海边没有更深的认识。我又通过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我收集的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和海水晒盐的录像让学生从感官上去认识去理解所学的知识。紧接着做完粗盐提纯的实验后留下大部分时间用幻灯片投影练习题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容量又提高了效率。再有,每学完一单元后,都要进行阶段复习。复结课需要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学生能通观全局,综合运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能把基础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以网络的形式逐一呈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缩短了时间,开阔了知识面,又增大了练习量。我将初中化学上下册十二个单元的单元复习基础知识网花了一定时间,费了一番功夫制成了课件,共160多张,复习时使用,复习目标明确。复习时先让学生回忆答出基础知识,再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进行巩固,加深所学基础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复习,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而且这些复习课件随时可以调出哪一单元或哪一个知识点进行回顾,方便了今后的教学。

3.6 善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3.7 利用信息技术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化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卫生、健康等方面都跟化学密切相关。我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联系及应用,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情景素材,并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将画面呈现给学生呢?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与生活相关的素材,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了大量图片和录制了相关视频,制成《化学与生活》课件,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与现象:生石灰干燥剂、加碘盐、牛奶说明书、生锈铁钉、汽水、洗涤灵、丰盛的菜肴、醋与碱反应、干燥生石灰与水反应、用醋除铁锈、用洗涤灵去除盘子上的油污、自制简易净水器等,配以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重现,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由于这些化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扣学生心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为优化课堂教学敢于尝试探索,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何彩霞.对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测评和思考.化学教育[J],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