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第1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4-02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属于一种更广义的文化范畴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心智、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掌握能丰富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

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提出:科学素质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美国“2061计划”报告把“科学文化素质”解释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素质’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固有的潜在质量状态概念” 。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外部文化环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就是要承担起对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重任。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与实践。

2.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普遍的关注焦点之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社会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是: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不高;分数很高,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学历虽高,但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不高等等。这些“高与低”不合谐地集中在大学生身上,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尽快成才。当今社会的人才观已发生改变。为了改变和适应目前出现的问题,在培养和教育高等人才的时候,高校在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时候,开始加强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既具有改变世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修养身心,提高培养自身品格的能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加强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十分必要。

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召开了近百次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又表明了大家的重视程度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

二、常见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渗透到课堂,以开展多种公共课、选修课的形式为主。自然科学领域,以本校为例,主要有科学家素养,生物技术与现代生活,食品营养与保健,信息与信息能力,绿色化学等。人文科学领域,有:中国文学鉴赏,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社会心理学、摄影技术、中外美术欣赏、文学艺术赏析等。

通过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外,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实际需要选择相关的课程,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充实自己,提高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相关素养。

2.落实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以教授专家讲座,学生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等的形式开展。学校定期会有专业教授,老师进行不同话题的讲座,覆盖的知识面很广,从英语演讲的艺术,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到电器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与突破,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领域有相关的最新的知识信息提供与扩展提高。校级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平台,系与系之间,校之间的辩论赛,知识竞赛与演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从多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3.学生实践活动与相关社团。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报告,各种竞赛等,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学校还成立基于不同兴趣爱好的许多社团如晨曦文学社、摄影家协会、口才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丰富生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以本校为主的以上落实,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本校特色同时也包含高校实践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普遍方法。但是基于目前的有效活动,学习相关的方针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还可以有更多创新、有效的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方法的思考

潘洵教授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提出,“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如陕西理工学院位于汉中,而汉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文的相关景点,参加相关的活动。以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高文化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设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参观历史景点,了解自己生活周边的环境,组成文化小组,定期学习讨论,读相关的书籍等。

在科学素质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增加客观的实际经验,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处理事务的点滴中去,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考察,撰写实验报告,参加与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实习等。

在创新、开展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其科学素质、实践能力,那么,能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型人才。

通过对大学生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的了解,对其重要性的深刻体会以及以本校为例,对目前高等学校常用的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方法的诠释和列举,希望在落实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完善与探索一条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道路。同时,提出了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创新方法的思考。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结合自己学校特点,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出更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有特色的、有意义的活动与方针,这样,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更稳定、更灵活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谈新敏.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潘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素质教育[EB/OL].西南大学素质教育雨僧网,2007-05-17.

第2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音乐欣赏

李岚清曾说过:“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音乐的爱好者。”[1]近几年,音乐欣赏已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悄然兴起,很多高校都已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但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音乐欣赏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艺术教育,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主题。音乐欣赏课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以音响、聆听、体验、审美为教学手段,融文学、艺术、历史、自然、心理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美育的艺术教育形式。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行为、美好的道德情操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都具有积极、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3]。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高校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与健康的发展。

高雅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教育、鼓舞青年一代,通过音乐欣赏树立崇高理想,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大学阶段是青年基本确立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音乐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高尚思想品格的熏陶,从而奠定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音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其中精神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而音乐欣赏又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音乐是活生生的艺术,美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得灵魂,表达思想,是深层次精神世界的产物。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欣赏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引领着当代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但音乐欣赏在高校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实现音乐欣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途径:

1、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高校文娱活动是大学生才艺展现的舞台,许多大学生在这里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从而树立了自信,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实现了自我。受耳濡目染的影响,学生们跃跃欲试,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等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为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而音乐在其中发挥了最为主要的作用,音乐是文娱的基本构成元素,正是有了音乐,才有了大学生情感的表达,精神的升华。

2、舒缓积极的校园铃声。校园铃声作为上课、下课的信号,常常单一而且刺耳,往往会破坏学生渐入佳境的学习状态。如果校园铃声不再以刺耳的噪音作为提醒的方式,代之以优美的音乐声,对舒缓学生情绪、稳定上下课秩序有巨大的帮助作用。比如上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舒缓一些的,下课的信号音乐采用较快速些的,用音乐取代噪音,让优美的声音传入学生的耳朵,可以减少学生烦躁情绪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秩序管理。

3、优美动人的课外音乐。课外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营造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如果利用课外的校园广播在不同时段输送优美的音乐,无论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还是对学生紧张精神的舒缓,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早餐时,播放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让学生有个好胃口。上午第一节课前和下午第一节课前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歌曲,疏缓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中午下课和下午下课期间播放一些优美宁静的歌曲,让学生的心灵从紧张烦躁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获得平静。

4、积极庄严的校歌。校歌是学校校风的表现形式,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校风建设。校歌的内容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学生潜移默化形成的整体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好的校歌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校歌的传唱催人奋进,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总之,校园音乐能让学生沐浴在美育的校园文化里,自然中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让学生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关注苦难,心生同情,与人友善,保护环境及与自然和睦共处等高尚的情怀。

音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音乐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推行素质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音乐欣赏是其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笔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成祥.高度重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D],2008.3

[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大学音乐欣赏教学新思考[C],2009,1

[4]胡树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复旦大学的改革与探索[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第3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 军校学员 信息素质 教育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面貌。军事信息化浪潮正在深刻改变着战争和军队的面貌,未来战争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时代的战争,而是将机械化战争的性质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合二为一的高技术战争。因此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他是否能成为现代化的军事指挥人才,军队信息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未来战争的胜负。

一、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夫斯基在l97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素质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素质概念的认识已基本统一,即认为,信息素质就是在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和教育机构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成员所应该具有的比较稳定的信息特质,是一种明显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素质。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推进中国特色军革,实现军队建设跨越的双重历史任务,不能单纯地把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与一般国民信息素质简单等同,也不能仅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信息素质。中国特色军革是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演变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后发式跨越,既要有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改造,编制体制、作战理论与信息化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培养大批能驾驭信息化战争的军事人才。军人信息素质,既要考虑军事人才的科技特征,又要考虑它的文化内涵,同时必须考虑到我军的特殊性和军事斗争活动的对抗性。因此,军人信息素质,是指军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应对信息战争等方面所应具备的修养与能力。

信息素质教育,对学员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信息社会里的高质量生存教育和发展教育;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社会里人们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对成人的信息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纷纷提出了本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

二、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军革,以及军事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大丰富了军人素质和能力的内涵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军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中最主要核心要素,成为衡量军队从事军事活动能力最重要的考量指标。新时期新阶段要履行“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信息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这已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军校是培养人才和向部队输送人才的基地。因此军事人才的获得主要依靠现代化的军校教育训练来培养和孵化,通过信息化的教育训练达到传输信息知识、挖掘信息智力、提升信息素质和强化信息能力的目的。

军校学员信息素质教育,就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普及信息知识教育,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增强信息能力,提高其信息素质。培养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合格人才是军校的根本任务和立校之本,面对知识、信息时代的挑战,军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高素质人才和信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重视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军队建设正向信息化发展。提高部队信息能力,获取并保持信息优势,已经成为部队建设的重要问题。与之相适应,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能否断然出手,克敌制胜,并不完全取决于装备的优势,而是取决于战场信息资源掌握情况。当代军校学员既要有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又要有驾驭新型信息化装备的能力,以及敢打、必胜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军校培养的学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既精通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从而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学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工作。

在军事信息化的今天,军事斗争所需要的合格军事人才不仅要具备军事素质,而且必须具备现代信息素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军院校学员信息素质建设进展相对落后,需要我们把军事人才信息素质教育当做军校的重要工作,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军队建设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军事斗争对军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军校一定要把学员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抓。

(二)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学员的信息能力。

1.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传授者来说,首先自己必须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教育能力,然后才能把学员培养成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因此,一个军队拥有高信息素质的教员队伍尤为重要,必须把信息技术教员的引进、培养、进修工作抓好,在相应的办公环境、教学硬件配置、教学软件、资料的配备等方面给予资金优惠政策,让信息技术教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引导、带动作用。

2.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高信息素质军事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信息战和信息技术课程,把技术训练和加强信息战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内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战斗和指挥等技术性很强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吕云峰.军校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

第4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技能训练;教育现代化1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代教育技术且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1掌握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最新要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高素质教师的标志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并能熟练运用于教学实际的能力。

1.2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许多方面,但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能否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师范生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使之成为现代教育所需要的人才,就能提高他们将来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2师范生信息素养的范畴

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师范生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为:获取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呈现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抵御污染的信息免疫能力。

2.1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传统媒体和电教媒体获取教学信息,或利用现代媒体方便快捷地检索、查询、下载教学信息。

2.2动手操作能力。会操作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并懂得一定的维护常识,并且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

2.3评价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师范生应该具备对各类信息进行一般性评价的能力,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能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选择对自己学习和将来教学有价值的信息。

3信息素养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信息素养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不仅已经构成了信息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自身的需要。

3.1信息素养是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时代,基础学力的组成是不同的。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形成,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3.2信息素养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知识与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的生成、应用和陈旧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急剧缩短,教育要想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调整学校课程的内容,剔除业已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增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与现时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应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和课程的自身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信息素养的培育,并将之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4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

4.1高等师范院校要从根本上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的指导思想中,历来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比较严重,兼之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轻师范的倾向愈演愈烈,如政教系改名为政治经济系,数学系改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等等的情形已司空见惯。要从根本上端正办学思想,真正认识到高等师范院校在注重学术性的同时,应更加强师范意识。

第5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效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00-01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堂上注意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体会、发现身边的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和谐的师生关系,育人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达到全身心的和谐.留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让学生进行积极合作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创造一个布满活跃、愉快的教学氛围,发挥好情感教育的活跃性、愉快性的作用。

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畅所欲言,使师生间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师生同体才能同声同气,相互吸引,相互影响,才能同心同德,配合默契.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有不少教师总是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殊不知,你的眼睛,老是盯着书本、教案、黑板,就是舍不得把目光投向学生,目中无人,学生如何会与你配合?久而久之,课堂上那种“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师生互不相干”的不和谐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留意与学生眼神的对接,透过心灵的窗户判定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碰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作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

3.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讲解析几何中的直线问题时,每节课一定要留相应下节要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做为作业完成.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有些吃力,因为我教的学生数学成绩在理科班中处于比较偏下的位置,后来逐渐的培养,一个星期后,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部分作业了.之所以选择直线,也是因为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它们的图像就是直线,所以在做起来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4.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素质教育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管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高职教育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而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各行各业初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人际适应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经常引起企业和学校的关注,但这方面问题的引导教育只能提前进行[1]。因此,高职院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才能帮助高职学生提高择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能力,进而达成社会生产需要。

1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内涵

职业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个人职业适应、发展需要的基本品质而实施的教育理论实践活动。为了使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得以顺利实施,构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规模扩大,许多高职院校也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多校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也呈现出逐渐细化、多样化特点。多校区管理视域下的行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教育实践活动,目标就是进一步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2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2.1实践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就决定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素质地位。相较于专业知识技能前期的理论基础支持,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要围绕活动实践理论、活动引领感受和体验活动的过程。活动设计上要注意学生的实践性,强调活动实践过程的充分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应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2.2生本原则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全体师生参与的学生教育工作,而教育要求我们始终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所收获”的育人观念。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也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真正的生本导向,要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组织活动,要考虑每项活动的大众化接受程度、专业化特点和参与面等问题。只有立足于生本原则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2.3行业原则

高职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就要充分利用高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特性[3]。岗位核心要求的现场展示、场景、行为模拟、职场思维训练等元素应该是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元素,要尽量把行业的核心素质要求传达给学生,通过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2.4属地原则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还是要考虑地域性特点。即使是面向全行业的高职院校,高职生源和就业渠道一般会有集中区域。要利用好优秀人物、优良风土人情、当地民俗、传统竞赛、方言学习等属地文化要素设计训练活动,让学生带有一定的优秀文化符号并借此教给学生融入以后职场属地文化环境的能力素养。这个设计原则对于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院校更有指导意义。不仅各区域人文环境不同,学校的各个校区文化特征也是有区别的,城市中心的校区和偏远山区的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条件不可能一致,所以要注意属地化特色,不丢失本源文化土壤。

3多校区行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思路

3.1统一认识,顶层设计,提升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认识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只重职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全员努力营造职业综合素质学习氛围,支持通过职业素质技育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通过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在形成全员共育职业素质的思想基础之上,学校领导应牵头组织策划全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顶层设计出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职业素质训练框架。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与素质训练活动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只有学校做好宏观计划,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准确定位,顺利策划、实施并最终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3.2行业入手,核心挖掘,凝练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框架

高职教育紧密依托职业岗位所在的各行各业,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训练核心必须是行业公认的职业核心素质。行业有核心职业素质要求的表述,高职院校要悉心的理解吸收,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潜心挖掘核心素质内涵,形成易于理解、发散、深化的素质内涵模块,便于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内核。在有些行业,专业岗位的素质要求特点不突出、偏于松散和通用的情况下,深入慎重地论证挖掘核心素质则更为重要,只有行业核心素质的恰当理解和组合、分解所形成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框架才会具有指导意义,而不会弱化为普通的学生活动。

3.3学生为本,问题导向,搭建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在设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时,考虑行业核心素质的引入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区域、年龄群体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对行业需要且学生欠缺更明显的素质项进行重点养成,例如:民航业核心素质要求之一是“优质服务”,这一素质要与当前90后、10后独生子女学生群比较自我,抗挫折力弱等特点相冲突,学生习惯了接受优质服务而不习惯服务于他人,因此,“学生为本”在此项素质的体现则应该加强训练学生的服务意识。设计更深入的优质服务意识和行为活动,让学生去实践并理解怎么做到“优质服务”。而现阶段在校学生已有的活泼有主见等特性则在对应的素质模块中适当弱化,教育活动则可以简化一些。以学生为本,问题导向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对基于行业素质要求框架中各项各点进行权重设置,搭建出一个契合企业与学生双方实际的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3.4丰富形式,多元素融合,打造恰当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载体

在确定了各素质要点的活动策划权重之后,就要为“这一副肥瘦不均的活动骨肉披上外衣,让其被包裹并生动起来。”这一设计步骤就是要选择丰富的形式来体现素质要求的内容。模拟、参观、交流、游戏等活动形式很多,选择形式时就要注意多种元素的融合,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等关键元素。这一点上也要充分利用区域性原则来设计活动,把多校区所处区域及周边的文化元素放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中。例如,珠三角粤语粤剧的元素被纳入众多活动中得以训练并内化成职业素质。此外,对于多校区院校,做主校区和分校区之间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策划要注意以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主校区为中心,各分校区以核心专业群和周边条件,凝练更有偏向,而又不能脱离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特色活动。

3.5实践修订,追踪管理,制定务实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形成之后,同样要经历实践来检验。一个活动的可操作性、实效性一定要在班级等学生群体中实施之后,通过及时和延时的跟踪调查,科学分析,现实效果才会呈现出来,把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作为一个项目来组织管理,一届学生,一级学生,一个专业学生,多维度群体实施效果的反馈和整合,持续地修订活动方案,才能逐步打造出一个适合特定行业高职的多个校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4结束语

行业高职院校在多校区办学的背景下,应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活动的设计原则,基于校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角度着手制定出符合学生素质发展培养方案。就目前而言,达成统一认识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基础;从行业入手,以生为本则是关键;打造活动载体和制定活动方案则是根本。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背景下,依托其职业教育活动设计,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当成为行业高职育人工程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朱浩松.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50-52.

[2]王璐,梁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5):70-71.

第7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第8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生;应然素质;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61-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还有许多局限性,存在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的长期背离。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对于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应然素质能力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

一、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的概念界定

关于人的素质概念有很多观点,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所谓人的素质就是人能使自己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品质的集合。人的素质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人的素质在形态上存在两种,即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实然素质是指学生已经具有的,并且对发展已经起作用的品质,它表现为人的现实性;应然素质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为使自身得到发展而应该获得的某些素质和品质,表现为人发展的未来状态。实然素质和应然素质的辩证关系为:实然素质是提升应然素质的前提基础和条件,而应然素质是实然素质发展的前示导向。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具有的实然素质基础上,提高其应然素质,同时两者相互促进并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相互转化,用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广泛的适应性,形成和谐发展。可见,素质教育是以形成、发展和完善人的多方面潜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找准了教育的起点,才能展示教育的前示导向。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缺失及其表现

(一)高职学生的实然素质起点较低,与应然素质存在背离

高职院校有85%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资源较为匮乏,造成农村学生自身的实然素质水平起点较低,这些学生在考入高职院校后,面临思维习惯、素质修养、适应能力等诸多问题的考验,意识观念的冲突碰撞导致其自信心缺失,甚至会产生自卑感。而生存和就业压力,又使他们在应然素质提高方面趋于功利性和现实性,片面追求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提升。

(二)高职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不足,限制应然素质的提升空间

创新与管理素质是应然素质的核心要素,其涵盖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管理和决策能力等诸多因子,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新时期高职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课程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创新与管理能力的下降,从而限制应然素质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性受限,直接影响应然素质的内在质量

职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敬业和进取精神、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等,是应然素质的基本要素。职业素质反映了个人职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预示着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对实然素质的发展具有前示导向的作用。由于专业差异,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使得其职业素质比较狭隘匮乏,专业拓展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直接影响了应然素质的内在质量。

(四)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幅度缓慢,造成应然素质的转化层次较低

人文素质是个体在人文知识和理念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素质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精神意识形态特征,决定着应然素质的层次高低,是应然素质的关键要素。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技能课程,缺少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人文课程,没有形成既有知识层次又有思想内涵的人文课程体系,导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幅度缓慢,从而造成应然素质的转化层次较低。

(五)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知行脱节,导致应然素质的提升动力不足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人生价值的品位,是评判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应然素质的核心驱动要素。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目前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素质的功利主义教育现象,使得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时代下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知行脱节。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导向、动力保障作用,因此,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旦滑坡,会造成理想信念的疑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茫然,从而导致应然素质的提升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职学生应然素质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需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的比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把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知识教育之中,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有机融合。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厚积薄发。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避免专业基础缺失,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使课程体系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形成。

(二)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把知与行统一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知识技能大赛、科技节等实践活动,不断拓宽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双重提升。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还要始终贯穿产学研结合教育,即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个性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让个性充分发展,并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尊重和保护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是要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如建立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制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精神,有利于保持学生本色、彰显个性,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注重个性化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与学生个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各项权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熏陶,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内化成自身的思想品质和人生价值,从而促进应然素质向更高层次递进转化。

(四)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第9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

从国内数学课程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数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较实施义务教育前,要求有所降低,知识面有所扩大,而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不但难以与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相衔接,更难应对新世纪对高中数学教育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有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又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甚至在我国的大学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在我国的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它的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与“严谨”,这是不适当的。

2.知识层面狭窄。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年以来数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大纲》相比,其规定的内容是最少的,以至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在知识层面上搞“深挖洞”,造成了一种“学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又没学”的畸形数学教育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转化的基本理念

1.知识技能的目标;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

发展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要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目标的实现。

2.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三要素:要有现实意义(与现实联系);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3.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与老师)实践创新。

4.教学过程的改变(对象:老师)。

三、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转化

对于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重中之重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2.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