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 ERP 电子商务 发展趋势

一、引言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是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通过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系统化地应用电子方式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各种商务活动。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市场竞争的范围以及市场与客户需求变化的速度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它们对企业的ERP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现有的ERP本身的一些局限性,使它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企业发展。

二、现有ERP系统的局限性

1.ERP不能满足网络时代特征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EC)的兴起,数字经济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基于Internet/Intranet、B/S体系结构的ERP软件系统还处于初始阶段,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也尚未成熟。传统ERP 系统不能适应跨地域异地应用,更不能为虚拟产业联盟提供从供应商到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有效管理手段。

2.企业的ERP与供应链结合不紧密。ERP虽然是面向供应链管理,但其重心仍在企业内部。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客户已经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如何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ERP系统要改善的一个重要环节。

3.ERP系统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的需求。随着管理理论和IT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流程也必然随之而改变,而目前ERP还不能动态地满足企业流程变化的需要,必须经过艰难的二次开发和实施才能实现。虽然一些ERP公司(如BAAN公司)正在进行动态企业建模(DEM)的探索,但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4.ERP与EC的集成程度低。尽管很多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但是由于EC系统与ERP系统没有进行集成,使得从EC平台上获得的销售定单、市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ERP系统中,前台的EC系统与ERP系统不能共享信息,造成前后台信息的脱节,这就导致客户满意度的下降,甚至失去客户。

三、电子商务时代新一代ERP的发展

1.ERP与供应链的整合。ERP系统在强调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企业不得不调整客户服务驱动的物流运作流程,实施与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和营运商的协调管理。ERP更加符合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作为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ERP为企业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平台。

2.ERP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集成。新一代ERP一方面要实现管理思想到企业管理的集成;另一方面要实现ERP系统自身内部之间、ERP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第一方面集成的目的是解决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管理系统之间的应用互动。第二方面的集成主要实现ERP与其他功能分系统之间的集成,包括:与CRM(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与PDM(产品数据管理);与MES(制造执行系统);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加强DW(数据仓库)和OLAP(联机分析处理)等功能。根据集成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数据共享型、业务交接型、消息传递型、复合型等,许多集成属于复合型。

总之,未来ERP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进一步和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他企业应用系统进行整合。ERP的管理范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都将会不断地融人ERP系统中。此外,ERP系统还与CAD、CAM、CAP等系统融合,互相传递数据。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ERP系统的整合图,如图所示。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新一代ERP的优势

1.整合内、外部资源:可使企业各部门分享生产信息,避免冗长的作业流程和生产管理盲点;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迅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使市场和客户信息、订单信息、产品和客户服务的反馈信息通过ERP系统的处理分析,及时传递给ERP系统和企业计划部门,增强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充分体现企业按市场需求制造的思想。

3.提高客户满意度:强化客户的忠诚度和信赖感,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4.提高成本管理及损益分析的效率:将产品、库存、采购、行政四大成本全面控制,以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

5.最新软件架构系统的高度集成: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和科学化。

五、结束语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计划包括五大基本内容:采购、制造、配送、储存和销售。简言之,供应链管理旨在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工作。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对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和零售),和现代生产方式(全球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市场竞争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现代流通方式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信息共享,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并构建了双赢关系,有效防止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信息的共享可降低社会总的成本,提升各企业、整个供应链乃至全社会的效益。市场竞争方式的意义主要是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社会竞争从企业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促进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竞争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外部进行的供应链的重构上,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并规范联系的程序和技术,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承担,推动良好的市场供应链结构的构建。

(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盲目地借鉴其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是事倍功半的,但就实施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一致的重点。

1.产品设计与库存控制。

有效的产品设计往往紧扣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设计来弥补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减少物流成本或缩短供应链的周期。而库存控制,即对于一个终端渠道对既定产品应该持有库存的控制,对于终端渠道的订货量与需求的预测值的协调工作以及终端渠道的再订货点与库存周转率的规划,以达到最小化库存订购和保管成本的目的。

2.产品配送。

产品配送问题的关键是重构配送网络和采取有效的转运战略。配送网络重构是指由于需求模式的转变或市场外因的变化(如仓库租赁合同的终止或者是渠道商的数量改变)而进行的对配送网络进行的调整。问题主要集中在利用一个或多个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来满足一组或多组地理位置分散的渠道商需求的企业。

3.供应链集成。

供应链的时间与速度常被视为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指标。通常,供应链管理涉及众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一个环节的拖延往往会波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集成实质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单个企业的方方面面,还注重目标不同的企业之间的管理协作。所以,企业供应链管理首先应抓住关键问题、层次分明,以达到预期的企业管理目标。

二、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整合实践

(一)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相关调查显示,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多数企业供应链的主要目标是成本控制和增强客户满意度,但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却与其战略并不一致,且对供应链的控制往往不完整。这使供应链变革的难度加大,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逐渐被提上日程。

供应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供应链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成本控制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却将供应链与财务管理分离开来研究与运用,这使供应链流程的局限性慢慢突现。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使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整合,实际上是在原有传统供应链成本分析流程、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工具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优化现金流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要点

1.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

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是进行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企业环境基础。在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上,依据企业性质运用适当的管理会计方法,建立有效的信息决策系统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渐成为现代的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

2.财务流程自动化。

财务流程的自动化可以通过提供日常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准确信息来消除付款链的风险,改善企业信贷决策,增强财务透明度,拓宽外部融资渠道以达到优化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电子化和快速化的财务运作使企业财务流程,如支付处理,能够得到实时、动态的反馈。可以说,财务流程自动化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进行调度,并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收支项目绘制出相对准确的现金预测辅助图来分析与预测企业长周期资金流向。

3.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

整体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思维模式是企业战略联盟的集中体现。首先,供应链上各企业的高层要重视供应链财务管理的整合。同时,需要通过形成整体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思维理念的企业组织、财务文化以及员工培训来拓展。其次,企业之间(如下游零售商和上游供应商共同开展销售管理培训)应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各个领导层面的合作。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使企业实现了有效的降低支付成本、优化收付程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营运资金占用的财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目标。

(三)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

1.对现金流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对生产经营管理(存货周转期、现金回收期、付款周期的管理)的优化,对财务状况实时、准确地掌握,以及对财务、供应链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消除和对企业信贷决策改善、外部融资渠道的拓宽,整体的把握现金流管理的运作并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将企业的资金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以达到优化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

2.对资产周转率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可以加快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即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使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财务安全性及资产的收益能力的提高,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增强,企业信用程度提升,融资能力增强。

3.对期间费用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有助于企业预算管理的优化,并建立各项费用制度,规范费用审核与控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上。

4.对资产成本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形成上下游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财务管理的协调合作,简化采购流程、优化存货管理、增强财务透明度以及企业的综合管理活动,同时带来了企业资产成本的减少。

5.对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

投入产出效益逐渐取代低成本这一局限性指标成为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重要指标。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财务流程自动化等从根本上完善企业供应链与财务管理乃至综合管理,从企业整体的宏观层面上大大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

三、对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建议

当前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实践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市场经济与竞争环境的不完善、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企业目标的差异化、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等。通过分析国内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困难点,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启示,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化。

我国“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工业区域布局,使得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差异较大。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在东部地区,而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却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产生了中、西部向东部提供价格低廉的能源和原材料,经东部组装加工再向中、西部高价输出产成品的现象。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使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相分离。由于国家制订的各项经济布局计划与政策在指导资源的宏观配置、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上起着奠基作用,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潜力巨大。

2.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

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只有通过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才有望达成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有效、有序实践。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主要强调及时、准确、完整地搜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项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同时,企业应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

3.建立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

在当今需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快速地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并为其所服务的市场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就需要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密切的商业伙伴关系,并将自己看作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一员,和其他成员一道共享信息、协同计划和处理业务流程,即以建立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这一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一起为最终的客户提供快速灵活、高效的支持和服务。所以说,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也是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一大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 戴新民 朱佳翔:《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5期

[2] 贺碧云 吴先金:《财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环境》,《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6年第1期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运输问题;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086-0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管理实质上是为了使存在于供应链节点上相关的各企业能够全面发挥相应的各自核心能力,使供应链上与之相关的成员的成本实现最小化以及相应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运输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承载者,同时也是对实体物流进行承担的主要路径。

1 运输在供应链管理中承担的实际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与国际化接轨以及一体化的发展,客户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供应链管理条件下实现产品流通的基础是交通运输的畅通,有效合理地设立现代化综合的运输体系,对有效地达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非常重要,同时还可以对产品流通过程进行优化。陈旧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主要表现在宏观的角度上相应的对供应链的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战略研究。如果从供应链的实践层面上来看,需要在更为细致的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在现如今的国际市场的经济范畴条件下,借产品的价格信号实现供需之间的引导作用,达到有效合理的对接,进而有效发挥对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地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思想与有效的方法并及时总结教训来对供应链管理进行合理有效地优化,这样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竞争优势,同时交通运输又对产品的流通环节承担着主要载体的作用。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需要运输到消费者那里,所以必须具有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高效的交通运输可以对产品的流通范围进行推广,进而达到开拓企业覆盖市场的目的,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改进,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应受到企业的重视。

2 我国供应链管理条件下运输存在的问题

2.1 供应链管理中运输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库存控制问题和供应链的运输调度问题,都被称为运筹学领域所研究的问题范畴,因此相应的研究比较多。但在库存问题与运输问题的两个问题融合成一个问题来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如今的国际运输中除了原木和煤炭石油以外所有的货物几乎都是借助集装箱方式运输的。运输集装箱的运量是现代化物流水平评价的主要依据,但在我国并没有相应的关于国内集装箱箱管系统性的标准。相应的船舶公司,集装箱公司及相应的运输公司都严重缺乏合作的有利条件,这就使我国的供应链管理运输中的集装箱的总体运输数量大幅度低于国际标准的平均水平。

2.2 供应链的运输信息系统面临的局限

我国整体的运输系统水平较低下。对于如今拥有的企业单位对供应链中运输车辆以及货源等需要管理的工具几乎都还处于手工作业的初级阶段,对于相应需要的先进的运输信息技术还都未成形,所以造成很难为使用者提供相应一系列的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的项目,甚至对于运输中的库存管理配套的增值服务也都不具备,国内企业亟须完善先进运输信息系统的问题。并且在我国存在企业单位对现如今比较常用的的ERP、BRP技术的盲目使用现象,不了解自身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只是一味地盲目采用。甚至在比较多的中小型规模运输企业虽然使用了ERP的管理技术,但实际上却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发生明显脱节,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

2.3 供应链运输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引导下,相应的供应链运输业的管理被分割为若干个分开的部门,这种条块的分割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各个基础运输方式的规划及发展不能合理地进行全面综合配置,使运输资源造成浪费。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在供应链进行联盟的条件下,达到整个的供应链总成本费用最少同时整体收益最大的目的。例如某地的铁路枢纽建设比公路的发展早,所以铁路枢纽就会比公路枢纽距离城市要近。也就是说,铁路的枢纽被公路枢纽包围其中。所以在做供应链的运输规划时,要相应地突破以前部门之间的局限性,对其加强协调,并进行系统运输的统一的规划管理。

3 供应链管理中对运输的改进办法

3.1 运输资源的利用率改进办法

在考虑到整个供应链运输的系统收益方面,使用分散决策模式所包含的运输库存的成本投入资金要远远小于进行联合优化的模型所使用的库存成本投入资金,其中运输的成本投入资金就要远远大于使用联合优化模型所使用的投入运输的成本资金。另外,对于分散决策的模式总成本资金投入要远远大于使用联合优化的模型总成本资金投入。其中与库存有联系的成本资金主要包括订货成本和货物的存储导致的支出,并且这两部分是相互矛盾,呈反比例关系。因此,在供应链中运输资源管理要适当地对供应链企业的弹性进行增大和改进,如果企业所使用的是自助营销的方法来提供物流,就相应地要拥有专业优良的物流精英队伍和良好的物流机器设备,进而达到使运输的资源得到很好地利用。因此,要减少供应链运输成本,就需要企业逐渐进行整合运输。

3.2 研发专业的运输信息技术

国外所使用的供应链运输系统软件主要是偏重在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以及进行比较高强度的作业管理前提下,加强运输管理的力度,并且逐渐降低人工成本,达到提高运输质量的目的。根据中国的供应链运输需求进行实际的探索专业化的产品化运输的相应信息技术,在进行运输系统的设计规划时,需要尽量避免盲目追逐国外的高度智能化信息指标,要结合实际适当地进行人机互动形式的信息化业务操作管理方法。

3.3 建立健全运输管理体制

在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时,要逐步达到与供应链一体化,对物流作业使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有力的支持,建立健全道路以及运输的铁路的立体交叉式发展,合理建造城市的中心环路,进行配套的制定相应的道路停车规则,达到减少交通堵塞,提高运输效率,在进行危险物品的运输时,要使用专业的运输工具并配备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而达到运输系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赵达,李军,李妍峰,等.随机需求库存―路径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系统工程,2007,25(8):38-44.

[2]刘惠.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6―2008)[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韩国;中小企业;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68-07

[收稿日期]2012-04-17

[基金项目]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项目,项目编号:AKS-2009-MB-2001

[作者简介]文华,男,朝鲜族,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电子商务、东北亚经济。(延吉133002)

供应链管理最初起源于17世纪法国军队使用的“Marechal des logis”。这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是在战争中为了比竞争对手占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提出的。但是供应链管理真正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历史并不长。这个概念最早应用于管理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从美国产生的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亚洲,如今传播到了全世界,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企业的管理哲学和思想。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现金流、技术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造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系统性、协调性流程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和售后服务商、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模式。这种功能具体包括产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选址决策、物流与运输、营销与渠道、采购过程控制、库存与预测、信息与信息技术、供应商选择与管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反向物流与环境影响、全球供应链等。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研究分为协作管理研究、战略合作研究、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等四种路径。

随着有关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一些学者把供应链伙伴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或者五种分类,即三种类型中的第一种类型是短期性的契约关系;第二种类型是长期性的契约关系;第三种类型是没有终止的无期限的关系。五种分类中,第一种分类是短期目标型;第二种分类是长期目标型;第三种分类是渗透型;第四种分类是联盟型;第五种分类是纵向集成型。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和绩效的研究从两个不同纬度进行。在供应链伙伴关系之水准关系的研究领域里,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和绩效的因素有环境特性、组织特性、信息特性、交易特性等,并且这些因素是由动因(drivers)、促进因素(faeilitators)和构成因素(components)来决定的。Anderson and Narus(1990)把伙伴关系理解为相互分担利益和风险,不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双方需要的时候相互帮助,长期共享资源,追求共同利益的关系。

随着企业竞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模式和双边治理结构来协调经营活动,并且根据不同市场条件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生产、营销、配送等附加价值活动并形成协调机制。中小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需要更加重视技术及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市场营销战略。为了更加科学而理性地做出决策,降低生产、营销及配送费用,提高顾客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中小企业需要在反复无常、复杂而动态的国际环境当中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客户的A/S对整体的管理流程进行动态的协调和控制。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有关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越强化供应链伙伴关系,企业的竞争力越得到加强,利润越是随之增加。因此,供应链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企业长期建立顾客关系和顾客忠诚度、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一、研究假设

其一,环境特性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和绩效的影响。

环境因素由政府的支援政策、环境的不确定言、竞争强度等三个因素来构成。KarrakotYaibuathet,Takao Enkawa,Sadami Suzuki(2008)指出,特定的制度环境对供应链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制度环境由规制、规范、文化意识等构成。信任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形成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产生正面影响。区域政府的支援政策,如税收优惠、金融支援对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协作关系的建立有积极影响。Venkatraman(1989)指出,随着产业内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企业为了克服国际竞争环境会强化像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一样的战略。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产业内商品的价格竞争越激烈,产业内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强度会越强;产业内竞争企业数量增加,企业就会从自身内部觉察到危机意识,使供应链关系趋向更加稳定的关系并强化这种关系。所以当一个企业属于竞争更为激烈的产业时,它为了比竞争者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会提高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笔者认为环境特性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依据这些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H1-1,H2-1:政府的支援政策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1-2,H2-2: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1-3,H2-3:产业内竞争强度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其二,组织特性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的影响。

19世纪以后,制度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提出了企业间的合作具有经济合理性的理论。其中制度学派以19世纪80年代的T.B.Veblen为中心,提出市场自主协调的局限性,并强调企业合作的必要性。组织协作是决定全球供应链结构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交易双方的相互关系。韩东哲(2002)指出,组织间的协作不仅是决定全球供应链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而且影响每个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战略性选择。为了改善供应链绩效,参与供应链的企业必须把组织力量最大化,并形成“合作多赢”的敏捷化的组织机制。组织协作规范是成功的伙伴关系的必要条件。协作规范的有效性认知是供应链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相关的价值、标准、原则等认知程度。金恩鸿等(1999)认为,组织变化是指为了使组织的变化活动更加顺利,形成创新组织结构和文化,减少职员对组织变化的抵制情绪,在变化的环境中提高职员的适应能力的过程。全球供应链管理需要在组织上带来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伙伴的组织之间必须通过密切联系,进行公开的交流和组织的协作和协同。组织支援是理解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利害关系,支援供应链伙伴关系协作的程度。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许多战略的实施需要各组织之间长期的配合和最高经营者的支援,并且需要形成支援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文化机制和声誉机制。因此,笔者认为,在供应链管理当中,组织协作、组织变化、最高经营者的支援与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和绩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依据这些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H1-4,H2-4:组织协作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1-5,H2-5:组织变化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1-6,H2-6:最高经营者的支援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其三,信息特性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共享。因此,通过分析和利用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库存事项、市场供求条件、产品销售情况等资料,供应链管理的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建立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是对原材料采购到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各部门,母公司和子公司,各交易伙伴之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进行整合管理并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性、柔韧性和敏捷性。主要的信息系统是EIP、CIP、POS、Bar-code、JIT、MRP,还有适合于中小企业的CRP、VMI、CMI、CAO、QR、ECR、DW、DM、BI、EAI、EOQ等。尤其是为了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无缝连接的信息系统,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共享多位置库存和流通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消费者的建议和投诉信息也应实现可持续电子供应链。

为了使供应链内的伙伴之间能够形成信息交换和共享,应该充分利用供应链沟通系统(SCCS),并通过建立ERP、CRM、APS、WMS、TMS、GPS、GIS、CIMS、CPFR等创新性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供应链伙伴关系。企业应系统地对信息系统进行投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支持该系统并能够有效储存或利用信息的信息系统。信息投资还意味着对信息基础设施或对有能力的信息人才的投资、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和流程改进(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通过信息投资企业可以引进和培训专业IT人才,进行信息模块化工序设计,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依据这些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H1-7,H2-7:信息共享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1-8,H2-8:信息投资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其四,交易特性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及绩效的影响。

早在1759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便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过信任和人类经济行为的关系。他所指的道德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今,决定全球供应链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信任关系的形成和维护。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通过信任关系可以共享信息。信任被定义为某一成员认为其他成员所做出的承诺是可以被信赖与依靠的一种期望心理,即一方对另一方的可靠性、正直、诚实有信心。信任具有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的、文化的四种属性。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等众多学科。信任机制一般由能力、正直、关心、公平等四个因素来构成。因为信任具有动态性特征,所以,企业之间应通过组织信任、协作信任、契约信任和制度信任来建立、维护和评价这种信任关系。根据信任的动态过程特点,供应链伙伴关系可以分为了解阶段、发展阶段和认同阶段。为了达到降低风险、减少费用的目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公平地分配效率和利益。企业的信任能够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伙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方资源,克服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达成交易的内部化过程,占据有利的位置。承诺是研究企业关系营销中最为普遍的变量,判断合作伙伴的关系是否应持续或脱离的重要变量。承诺是由于伙伴之间的协作行动而对一般伙伴关系之间持续性关系持明示或默认的行为。承诺是关系结合的最高阶段,与核心相互性、忠诚度、放弃对策选择性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信任和承诺程度越高,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及绩效越高。依据这些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H1-9,H2-9:信任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1-10,H2-10:承诺对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和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其五,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对供应链伙伴关系绩效的影响。

Lambert(1999)分析了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案例之后,提出供应链伙伴关系根据它的持续时间、范围、强度、紧密性等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他认为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选择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其中第三种类型意味着相当程度的整合关系,意味着把对方看作自己的延伸,伙伴关系没有终止日而无限延长。这种关系对创造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和绩效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过程是重复博弈以趋于最优的过程,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得出双方满意的纳什均衡解。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验证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其次是根据结果找出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因素并对供应链伙伴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依据这些观点提出以下假设:

H3-1:伙伴之间交易持续时间越长,企业的绩效越好。

H3-2:伙伴关系的范围越广,企业的绩效越好。

H3-3:伙伴关系的密切度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

H3-4:伙伴关系的强度越大,企业的绩效越好。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确认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决定因素,检验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成功因素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研究以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先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建立研究模型和假设,开发研究模型的构成概念和测定问项。为了确保样本资料,首先在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社的网站上下载了中小企业目录,并从电子贸易商社企业的目录和出口俱乐部会员目录中以出口为经营活动的中小企业为对象制作目录。同时对参加就业博览会的企业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9月到10月末。收回问卷共220份,用于分析的问卷210份,利用率95%。

(二)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一贯性地测量所要测量的现象的能力。这说明某一种测量工具反复使用于同一种现象时能够得出同样结果的程度。本研究使用Cronbach’s a来测量概念的信度。一般情况下,Cronbach’s a大于O.60可以认为比较有信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反映所要测量的概念或属性。效度相当程度上受到概念化的定义和概念化的操作定义的影响。因子分析是以多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发现许多变量之间内在的系统性结构的技巧,这种分析给研究者提供以较少的变量形式存在的许多简易的信息。首先,利用SPSS16.0对样本中各潜变量的信度进行检验,通过因子分析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之后,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s a系数均高于0.60,表明每个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其次,为了进一步检验测量效度,本研究利用AMOS7.0和SPSSl6.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观测变量在相应的潜变量上标准化载荷系数都超过0.60,并全部通过了T值检验,在p

(三)研究假设检验

其一,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决定因素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检验结果。

首先环境特性中政府的支援政策对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关系不显著,其路径系数为一0.035(p

其二,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决定因素与绩效的检验结果。

政府支援政策对供应链绩效的关系不显著,其路径系数为0.027(p

其三,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对供应链绩效的检验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同种产业内范围和伙伴关系的密切性对供应链绩效的关系显著,其路径系数为0.180和0.313。假设3-2,3-3被支持。交易持续时间和伙伴关系强度对供应链绩效的关系不显著,其路径系数为-0.105和0.116。因此假设3-1,3-4不支持。这说明通过伙伴关系范围的扩大和密切性强度的加强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另一方面说明韩国中小企业的伙伴关系的持续时间较短,伙伴关系的强度都比较弱,不能对供应链绩效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结果见表3。

三、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以全球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理论研究为背景,对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实证研究对以往模型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价与总结,在此基础上部分地使用了新开发的变量。因此,本研究为新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做了奠基性工作。同时本研究力图反映企业经营的复杂结构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多维度关系。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局限性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研究发现在韩国中小企业经营中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是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重要因素。其它变量没有被支持是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受环境影响比较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小企业不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有效反应,不能随机应变地面对变化的环境树立成功的供应链战略。组织特性对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影响不显著,是因为韩国中小企业在组织方面还没有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企业不能利用组织协作能力、组织变化能力、最高经营者支援来有效提高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信息特性对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企业的信息交换和投资能力有限,没能够利用信息共享和系统的信息投资来提高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交易特性方面,信任和承诺对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影响显著。这说明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来建立信任机制并提高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水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和维护信用,供应链成员之间应明确战略目标,控制成员的素质,形成匹配的决策机制和建立多赢的新型运行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中韩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但也存在共性。因此,中国中小企业也可以考虑像韩国中小企业一样通过加强信任和承诺来积累关系资本并加强企业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本研究还验证了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的决定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政府支援政策、竞争强度、信息共享、信任对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绩效影响不显著外,其它变量对绩效的影响均非常显著。这说明中小企业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相应的反应,通过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来对应环境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特性对绩效影响显著,这说明企业能够通过组织协作、组织变化、最高经营者支援等做法来激励组织成员并提高供应链绩效。信息投资和承诺均对供应链绩效影响显著。这说明中小企业应该对信息投资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应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来降低牛鞭效应,提高企业绩效。从这些结果来看,中国中小企业通过加强信息投资、承诺、组织协作、组织变化、最高经营者支援来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绩效可能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战略。

第三,本研究还验证了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除供应链伙伴关系水准中伙伴关系的交易持续时间和伙伴关系的强度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外,其它两项如伙伴关系范围和密切度均对供应链绩效影响显著。这说明中小企业的伙伴关系范围和密切性是供应链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说明韩国中小企业伙伴关系水准中的交易持续时间较短,强度较为薄弱,不能对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过扩大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范围和加强关系密切性来提高供应链绩效是一种降低决策风险比较有效的途径。从这些结果来看,伙伴关系的范围和密切性对提高中小企业伙伴关系绩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中小企业也应该在这方面进行系统地协同、计划、预测、补给、投入、执行、控制与管理,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化、敏捷化、平台化、定制化、虚拟化及网络化,使供应链绩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12-03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这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前沿内容,能够使学生掌握为满足顾客最终需求如何优化跨组织的供应、生产、分销网络,如何整体协调跨组织的计划、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等方法,启发学生从整体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结合供应链管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过新,无法适应现实情况。目前,供应链管理质量较好的书籍主要是国外相应教材的翻译版,而国内的供应链管理书籍层次参差不齐,相关课程体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介绍国外先进物流设备、技术及理念的书籍较多,而我国物流近几年虽发展迅速但还属于朝阳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各种物流设施、技术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供应链管理理念还不是很强烈,从而造成课堂内容和实际的严重脱节。

2. 偏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教学。中职广泛使用的“供应链管理”教材基本上是高校教材,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对理论知识在现实中运用的介绍。中职教师虽已意识到该问题,但由于自身实践知识与经验不足,课堂教学只能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如此培养的学生,根本不符合中职“合格+专长”的要求。而中职生也普遍感到该课程抽象、难学,所学知识无用,学习积极性不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化。供应链课程教学中虽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案例讨论的形式,但教学手段仍然比较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训室,也包括新的教学形式,以及用现代化设备改造的实训场地、专用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效率的物质保证。例如,讲授“看板管理”生产时,及时修正生产计划部分。如果借助计算机系统模拟操作,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考核方式单一。长期以来,考试方法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以期末一张考卷评定学生学习的优劣,不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的全貌,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二、改变供应链课程教学的对策

1. 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中职“供应链管理”教学应适合当地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将学生的技能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视具体课型、教学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省时、启智、减负、高效”就是好方法。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保证教学的最优化。

(1)游戏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对于普遍厌学的中职生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能使学生开心、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教学可通过设立挑战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复杂化、多样化不确定性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分析工具来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曾尝试关于空调的游戏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买卖空调的游戏熟悉整个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以下两点:预测时间价值,供应链中的信息价值;扩大思考的范围,突破一定的习惯思维方式,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寻找既能减少库存、又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避免传统理论学习的缺陷,突出实践教学的优势。从实践来看,游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方式相比,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在游戏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游戏环节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游戏准备阶段,要详细设计游戏角色的分工,避免出现不利于游戏协调运作的情况;游戏结束后,要布置一些和游戏相关的思考题及知识拓展题,加深学生对游戏引发概念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要局限于世界著名的五百强公司或中国大公司的管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其成功经验并不能完全说明一种理论的适用性。作为教师,要注重找一些反面案例来说明这些理论的局限性。比如,供应链管理是很先进的理论,全世界管理界都推崇这一理论,也有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但学生并不能都去供应链管理成功的企业,毕业后大都会去一些民营企业。因此,在用案例教学配合理论学习时,多找一些企业典型的失败案例,如很多企业实施ERP却失败了。如果教师给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可能比讲10个企业成功的案例更有效果。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发展创新

当前的供应链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主要以Intranet为内部核心,以Internet为外部核心的商务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防止外部侵害入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营目标,需要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测量和衡量。近些年来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的管理以及运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和帮助,可以不断实现供应链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不断降低供应链成员日常运营和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减少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摩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市场预测能力,降低运营链管理过程中的成本。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我国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始转变,从过去的单纯财务部门及应用需求逐渐转变为企业级全面运用需求,从注重经济利益财务信息逐步扩大到关注企业的日常运营客户关系、内部管理以及供应商、供货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其次是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大企业不断重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用和发展,企业之间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断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合作。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发展较为全面的企业都纷纷意识到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不断运用这种先进的理念进行日常运营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国际性跨国公司也开始认识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运作中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最后,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学习,对供应链研究信息和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运作的情况,不断丰富研究成果。近些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运营程度上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必须精准地认识这一现实,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注重学术界的内部交流,定期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专业讨论,不断激发相关学者的学习热情。

1.2国外研究现状

不断提升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是国外学者提出较早,并且研究较为全面的现代化主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不断实现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互补共存不断,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信息的利用以及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些年来因特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开始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著名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语音过程中研制和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各个企业可以对于其中的显性知识以及隐性资源进行一定的共享和互补,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分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等。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相互融合的方式,结合实际的具体案例不断分析理论意义。

2我国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理念是当代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剧背景下产生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和互补,对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从而能够使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在实行外面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客户争取最大程度的经营收益,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手段的现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索,就当前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相关的建议和分析,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以便不断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但是部分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的选择上过于陈旧和老套,不能正视供应链管理为其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收益,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愿意与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技术上的共享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而去换取产业链的最大利益,企业之间缺乏存在的信任问题,总想最大限度地为自身企业规避风险,而不管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和供应意识,因此使得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落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应用并不广泛,对于一些思想成就手段落后的老式企业,新型理念和管理手段的推行总是阻力重重。就以当前的物流条码技术推广过程为例,有一部分企业能够正视该项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收益,但却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如果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将会影响企业中自动扫描系统的设置和建立,而部分生产企业则认为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而使得商品条码印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后期的配送和出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断增加运营过程中的难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损失。

2.3没有过多地利用网络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却有一大部分企业并未在网页上开设相关的主页以及地址,并没有对当前广阔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使用,没有借助网络开展相关的商务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甚至有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网站建设,网站的主页信息长期不更新,使网站有名无实,而对比美国等其他相关企业,我国企业的网络活跃程度远远不够。2.4各大企业电子商务进程缓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展越来越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全球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的上升时期,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却并不成熟,部分企业信用较差,存在着拖欠资金、信息技术不配套、缺乏支付系统以及保障制度等问题,在电子商务的推行和应用过程中并不积极。

3关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提升越来越迅速,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加大步伐,当前国内外各个研究学者纷纷开始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案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单独对供应链信息管理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组织却少之又少,而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困惑着企业甚至于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各行各业的相关学者要不断转变自身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向,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探索,专门针对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加强研究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在不断转变经营理念,改变传统老旧的经营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水平与供应链管理模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不断,在网络上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借助网络这一开放的市场进行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而当前针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研究,相关学者和研究者却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在选择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向上较为单一,并没有广泛深入地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这是当前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困惑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仍旧得不到处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相关的控制论以及统计学原理,还可以采纳其他的科学原理来对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化问题进行研究和建议,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控制问题。在进行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控制工程学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对信息失真、信息技术应用缓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本源上找出成因,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困难。因此不管未来市场经济如何动荡,各行各业发展如何改变,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创新路程上,科学信息技术的研究应当得到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必须要深入探讨和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使供应链管理模式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4结语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不断完善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相关的成本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李晓琳.基于物联网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1).

[2]关越.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8.

[3]王宜慧.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中国烟草学会,2015.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摘要]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由于孤立和静止地看待库存,存在着整体意识不强,成本高、协调性差等问题。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之相比更注重用户,效率更高、更具有整体性。因此,应通过变革组织,与供应链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更好地实施供应链环境中库存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企业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36

库存管理是生产制造企业或服务、流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各种原材物料、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的管理行为。库存管理始终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进行库存控制,规范合理的仓库管理是重要的一个课题。过高的库存不仅会增大管理成本,同时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而过低的库存保有量又会带来原材物料供应不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订单不能及时交货、服务水平下降等经营风险。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障碍,库存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单一企业的综合成本而且也制约着整条供应链的性能。因此,如何建立适当的库存量,既减少库存成本,又不影响正常的产品生产和对客户的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如何建立与市场不确定性需求相对应的库存,也是企业管理者改善和优化供应链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 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库存管理注重企业自身因库存而发生的成本或风险,目的是降低库存成本,包括仓储成本和持有成本,规避缺货风险。库存管理方式就是建立此种目的下,具体说来,有ABC管理法、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经济订货法和JIT库存管理方法等。

1.1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的特点

(1)孤立地看待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库存管理却把库存管理与其他各环节看作相互独立的。不仅仅是独立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都会各自管理自有库存,使用单独的库存控制策略而且相互封闭,缺乏沟通与协调。

(2)静止地进行库存管理。企业对最佳库存量的确定,以下游客户的订单情况为主要依据,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信息来源不充分,判断也往往会出现过于主观的情况。

(3)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因为注重降低缺货、需求不确定性等风险以及对外部交易商的依赖,与公司内其他环节、与公司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信任程度较弱,对待风险态度较保守。

1.2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的问题

由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看出,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整体意识不强。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相互独立性,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库存管理目标和策略各不相同,各自为政,使得整个供应链不能从根本上统一利益,阻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2)“牛鞭效应”的存在增大了成本。由于各个企业只能由邻近的上、下游企业的供销信息来确定合理库存并安排相应的采购和生产,不具有全局性。信息的不确定和供需的不稳定性,使得各企业往往需要保有更多数量的库存以应对风险,造成了资源的一定浪费。这种浪费由下游到上游被逐渐放大,产生了“牛鞭效应”,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

(3)缺乏合作与协调。由于各个公司都独立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而存在,对库存管理的独立性使得整个供应链缺乏沟通和合作。需求和供给的预测等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传递、共享,不能有效集成。信息透明度较差,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成本还是库存管理的成本,都不能得到优化。

(4)库存管理手段单一。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单元,库存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本企业的成本的控制以及不确定需求的应对,不具备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眼光,无法考虑到供应链运行的连续性,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协作,库存管理手段往往单一,无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库存成本居高不下。

2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指的是将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视为整体,将整个供应链考虑在内的库存管理。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所产生的准确效果,决定库存量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存在很大不同,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目的不同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的不同于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下,库存的控制一方面是对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风险的防范,库存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生产环节及客户需求的预测与供给。而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的管理是通过评估不同库存水平对上、下游不同节点企业的企业,实现对用户的优质服务。通过对客户、生产等环节资源的平衡,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2.2管理环境不同

传统的管理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供应链环境将上、下游的企业作为整体考虑在内,将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予以有机地整合,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

2.3信息的集成化管理不同

传统模式下,各公司相互独立,库存是封闭式管理,信息的交换和集成较少。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于上、下游企业作为整体供应链条上的有机组成部分,库存的管理需要信息的高效准确传递,信息的集成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的集成有利于各个公司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减少库存缓冲的时间,快速响应、迅速应对,减少机会成本,提高效率。

2.4对物流的管理不同

供应链环境由于将上、下游企业均视为一体,注重对物流的一体化管理,从全局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库存水平的最低。

综上所述,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工业变革,信息化带来的市场革新,用户为中心的新理念,使得基于供应链环境的库存管理相比于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具备竞争优势。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不再是最大化地降低库存减少成本,而是形成一种平衡机制,供应链环节的各企业相互协作,更具战略高度。通过业务流程优化、信息传递技术的提升、服务客户的高效运作,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总量降低,生产和销售更加流畅,资源配置大大优化。

3 如何实施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3.1变革组织结构,整合业务流程

由于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上的各企业相互独立,与上、下游组织并无业务连接,流程上也是独立于其他企业的,不成体系,相互间不能形成业务支持。如果建立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必然首先要变革传统的组织结构,重新整合业务流程。

在组织上,应将原来的松散组织进行有机的整合,可通过融资持股等手段使各企业形成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或成立第三方组织,对各企业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协调,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具备整体性。同时在企业内部,应将原组织予以扁平化或网络化,以确保信息的高速传递。

在业务流程上,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体系,协调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统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服务流各个流程体系,使其相互支持,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保证库存的有效管理。

3.2完善绩效评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由于供应链上某一企业的库存管理状况和成本将影响其他节点的企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综合成本和竞争优势,各个企业需打破各自的独立性和壁垒,联合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同时,由于利己性的存在,供应链的整体综合利益的实现,必然要有能约束和激励所有成员企业的绩效评估系统。该绩效评估体系应当将所有企业纳入其中,能够准确衡量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库存管理绩效,合理分配供应链利润,使各个企业能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3.3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共享信息平台,是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基础。通过信息平台,才能实现信息的快速高效传递,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才能及时有效地制定库存管理决策,合理控制库存,提高供应链的效率,更好地服务客户。

目前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通过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实现。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公司纳入信息系统中,建立需求规划、配送规划、制造规划、生产日程、运输与物流、仓库管理等各个模块,搭建信息平台,形成信息共享,使得各公司能够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库存决策以及安排生产、销售等业务,沟通便利,响应迅速,各环节联系更加紧密,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实现库存的有效管理。另外,实现信息共享,也可通过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借助于第三方的力量实现供应链企业整合资源的优势。

3.4协同预测需求,实现共赢

准确合理地预测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库存策略,是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需求的预测仅仅由供应链的个别企业进行,这种预测往往不够精确,这种有较大偏差的需求预测往往又通过“牛鞭效应”作用于上游企业,进一步放大偏差,降低效率。在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环境变化迅速的情况下,只有各企业协同预测需求,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才能提高需求预测的精确度,进一步实现库存的优化。

3.5借助第三方物流,提高库存水平

物流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物流的快速及时响应,能够大大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因此,可借助与第三方的物流管理系统,不仅提高物流的效率,而且能使上、下游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了整体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大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供应链;供应商管理库;联合库存管理

一、引言

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库存管理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库存管理的影响。通过阅读大量关于库存管理文献可知目前企业库存管理主要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微观方面的库存管理。优化库存量的主要方法就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库存模型。人们对库存管理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从单个企业库存的层面上升到供应链的层次上。这种供应商管理库存与联合库存管理使传统的分块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变为一种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1]。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的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的Jay W.Forrester教授提出的。是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综合控制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的成果,以计算机为工具,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和行为[2-3]。

本文主要应用SD方法对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研究本,分别讨论分析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与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在以前管理者认为库存越多代表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盈利越多。现在却恰恰相反,管理者则认为零库存才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因为库存较多时不仅会占用大面积的仓库而且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成本增加。但零库存的弊端是由于库存减少出现缺货的现象,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运营。因此对企业而言库存管理尤为重要。随着供应链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并且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研究也由简单向复杂转变,由分散化供应链向集成化供应链发展,目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策略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IM)、同步客户响应、快速补货、连续补货、协同计划预测补给和多级库存管理等[4]。这些策略的目标都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库存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降低库存成本,保证企业的利益。在这些策略中最常用的就是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的分析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有时也称为“供应商补充库存系统”,即指供应商与零售商在达成一致目标的前提下,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点数据,并用此信息使得其生产、库存活动、与零售商的销售同步,从而对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库存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VIM策略的巨大优势在于供应商及时准确的掌握订货量情况从而有效的控制牛鞭效应。在运用VMI策略时,供应商仅对零售商的商品库存有决策主导权,并且供应商的决策也是以零售商的销售情况为依据的。而对零售商店铺内空间布置管理决策没有主导权并且都有零售商决策。

VMI是以零售商与供应商达成一致为前提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使传统的库存管理由所有者主导库存量的方法转变成由供应商来决策库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即制定了合理的库存水平也降低了库存成本,并且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使供需双方共同获利,实现双赢。

(二)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是以VMI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合作关系,是一种协调的、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共赢,库存计划由供需双方共同制定,来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使得库存减少,顾客满意度提高[5]。

JMI由于在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建立了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三方不仅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而且库存的一体化管理使三方准时采购,从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有效控制牛鞭效应,实现共赢。

四、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系统具有因果关系并且系统的发展变化是非线性的,如果用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描述供应链中的库存系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此可以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库存系统反应实际情况。

(一)VMI模式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该供应链模型中的水准变量是制造商在制品库、供应商成品库、分销商在途成品库存和分销商库存;速率变量为制造商订单执行率、制造商生产率、供应商出货率、分销商成品收货率和分销商成品出货率;辅助变量为生产批量、供应商期望生产、分销商期望生产、用户需求率、订单达成率;存在时间延长。系统所包括的工作流程以订单的执行过程为主。

(二)JMI模式下的系统流程图

联合库存管理供应链模型中水平变量不变,辅助变量在VMI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平均销售量。

五、结论

通过以上建模分别讨论分析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企业可以依据以上模型进行仿真来判断哪种管理模式更适合自己。

在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系统动力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一方面在建立模型时为了反应实际情况需要做一些假设,当假设较多时会与现实系统产生差距导致决策会有误差;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仿真中是连续的,但现实中大多事件是离散的。所以在之后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中要结合其他的方法来解决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陶在朴.系统动态学:直击《第五项修炼》奥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3] Forrester JW.Industrial dynamics[M].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6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