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核心素养

第1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习惯养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个问题的关键矛盾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人文素质课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否则,各种人文素质课程只能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的作用,而不能在教育实践中起功能性的作用。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就应该有所调整。

(一)德育功能

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二)智育功能

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美育功能

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高职院校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即通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外在的规范与行为)――内(内在的理解与认知)式的人文能力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外在的课程)――内(内在理解与领会)――外(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它省去了一个环节,但实质内容与性质却没有根本的不同,可谓异曲同工。这种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

劳动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参照国外先进的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系可分为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模块中有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有关。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总之,这种培训考评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收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方面完全可以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系统,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实现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打造全新的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策略

结合我们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模块三个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并对难度作以相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材建设及考评标准的确定。首先应制定一个高职人文素质训导大纲,大纲制定时完全可以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四个方面。对人文素质训导的目标、内容、程序、考评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与考评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外,其他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应该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可以随机抽取与运用,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忆性模式化的课程。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第2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面对着全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意识呈多元化趋势,给我们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悟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缺失,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把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当前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有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有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质教育还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只有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才能打造出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前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

二、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多种多样,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最需要获得的能力是什么?选准方向,事半功倍;选错道路,一无所得。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先是学历文凭热,后是资格证书热。但现在人们发现,文凭和证书固然重要,但在职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凭和证书最高最多的人。还有比它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我国香港地区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

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潜质。事实上,从小开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每个人学习的场所。但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历练过程,不同的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与所获得的职业核心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目的就在于着力提升学习者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发展自己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适应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还可以利用几个周末的时间,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教学要体现的原则

1.教学目标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导性。要强调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动手能力训练,以能力点为重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2.教学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种工作场景或环境中开展教学。除专题讲授外,核心能力培训还应贯穿在各种课程模块之中,贯穿在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实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3.教学组织的多样性。要实现专题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

第3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团队训练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大部分职校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形势下核心素养的内涵

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核心思维、核心行为、核心能力、核心精神,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素养。

因此,培养职校生的选择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自我管控思维是基础。同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要强化使学生具备接受新事物、更新新理念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更进一步是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追求技术提升的愿望和不断追求的行动过程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良好的心态和求索的意识则是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动力。

二、树立培育理念和养成机制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明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学生。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实现通过3年的中职学习,要掌握大致相当于中级工水平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的可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得根本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主要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符合国家《纲要》提出的“创新中职学生评价的价值理念与标准,学校在树立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时也应以此为据。

鉴于对当前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实进行检视和反思,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目标价值取向上,应避免将“能力本位”错误地解读为“技能(甚至是操作技能)本位”、“专业知识加专业技能本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位”。 需要根据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经验,创新理念,遵循发展性原则和思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机制的建构需要以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素质论、新教育目标分类论等理论依据,同时,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最终构建出包括了客观性指和主观性指标、定性与定量指标、静态与动态指标、精确性与模糊性指标的可操作的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养成模式(模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和养成的研究和实践只有定位于“指导和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升,最终内化成学生的稳定品质”,才是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从中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养成机制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立德教育;2、文化教育;3、职业教育;4、艺术(审美)教育;5、人文教育等。

三、核心素养养成模式创新――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团队式教学法

(一)理念 看成一个学习体,从团队合作中感受职业素养要求。团队作为学习环境和主体。

(二)阶段 组建团队――从理论出发――团队互助学习、协作――将理论用于实践

(三)要素

1、角色转换:

2、教学内容

教授W习工具(和实践)并进行尝试 ,团队教练实行团队及个人层面的动手来学习的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将用具体的团队工作作为示例阐明所教工具实用。

3、教学目标

培养具备职业核心素养的、能够实现高效团队合作、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中职学生。

(四)实施步骤:

第4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第5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准职业人;医药行业

职业素养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笔者提出了医药行业技能型“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并从现代企业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出发,总结了现代医药企业对“准职业人”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本文就医药行业“准职业人”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分析讨论,提出培养方案和见解。

一、医药行业职业素养与现代职业教育德育范畴和现代医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相通的

(一)医药行业职业素养是现代医药职业学校德育的延伸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学校德育和职业素养都属于行为意识范畴,只是对应的落脚点有所区别。所以,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素养中,不仅能拓展学校德育的发展平台,而且能更好的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者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不牵强。

(二)医药行业职业素养是现代医药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医药职业素养,自觉地用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通过本职工作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的思想,护佑健康,保护生命。现代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多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心里健康等社会意识范畴。很少有德育工作涉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思想、职业德育修养等职业意识范畴。大多数职业院校仍旧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也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而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也是侧重法律法规教育,求职技巧等很少涉及职业素养。很多的校长和老师都认为,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学生入职之后,在工作岗位、生产实践中靠企业培养出来的,跟学校关系不大。学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主体,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同样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考试,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养成。即使是在德育课程中,由于德育课程的涉及范畴,学生也很少能接触到与医药行业关系密切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素

(一)观念上的改变

医药行业技能型“准职业人”概念的提出,从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中,突出了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职业性”不只是涵盖了学生对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更包含了塑造和养成学生的医药行业职业素养。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实训课堂为载体,在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特别是有关制剂工艺流程、岗位操作SOP、制剂生产GMP意识、药品经营GSP意识等,引导学生时刻思考、体会、感悟医药行业管理生产、仓储、检验、物流等一系列药品生命中期中药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控制中体现的医药行业职业素养。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践中,德育课程会更多的以专业技能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把课程整合,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课程发展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要形成这种观念,一名教师既讲授专业知识、演示实践技能,又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受、体会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专业课和德育教学融合,不再完全割裂划分。

(二)现行的实践技能课程更适合学生医药行业职业素养的养成

南京医药中专校实训以模拟药品的生产、质检、物流、零售等药品使用周期设置任务课程。在生产中除了设计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岗位操作SOP、GMP要求规范之外还有这些行业规范中蕴含的安全意识、卫生意识、质量意识、承载健康与生命意识等职业道德的感悟和体验。在质检中养成数据真实、尊重客观事实、为患者的健康肩负起药品入市最重要关卡的意识。在物流、零售中体会感悟当职业素养与经济利益、个人利益有所冲突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赢的各种利益的博弈。在所以接触药品的环节,始终意识到产品的特殊性,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养成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医药专业院校,学生医药行业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行业规范、行为意识的养成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走出医药院校的失败者可以是知识、技能水平不高,但绝不能是医德、药德不高。在此次课题的调研实践和实训教学课程实践中,笔者深入了解了企业管理层、企业一线岗位、学校专业教师、学校德育课程教师等几个重要部门和相关教师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方法讨论研究。整合各种意见,笔者认为学生对身边生活和真实经历过的医药事件中对医药行业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是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王瑞,南海.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2014(12).

[4]王瑞,武秀珍.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第6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项目导向教学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121-02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from project-oriented pedagogy

ZHANG Yan MAO Qiong LI Xiaoling

The First Clinical Department,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edical School,Baoji 72101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was used in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changed the subject system. Project led mission-driven, which could establish modular curriculum content of the Medical Nursing typical cases. Nursing students could use the typical case modular to study themsel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to complete the task, so a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reform c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aking exams. Professionalism assess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and embo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reform; Disciplinary system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1],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要实现这些要求, 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护理教育要求护生掌握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培养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多年来, 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色, 大多是传统教学方法, 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3]。项目导向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 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4], 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5]。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6]。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评价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 课程改革要打破学科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行业界的真实工作,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胜任某一项特定的工作,以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但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一直延续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护理教育要突破学科课程,倾向综合课程、模块化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能力培养。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以项目任务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将内科护理学典型病、常见病全部设计为临床病例,课前布置给护生;让护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制作PPT,完成项目任务报告;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归纳总结,重点讲解。举例如下(表1)。

3 课程改革要打破一纸定成绩,应以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课程改革要打破一纸定成绩,以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而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传统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院考核闭卷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形式为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核形式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的考核制度改革,这其中护生在项目导向教学法中准备的资料、课中的角色扮演都纳入平时成绩里。强化护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项目实训、作业、作品、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在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 项目导向教学法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而学科体系也淡化了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和人文科学性质,医学人文科学性质的内涵是“医学以人为本”。高职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更加强调护生综合职业素养,因而在以项目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内护理学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法渗透医学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使护生由大学生向合格护士的职业角色转变。

4.1 角色扮演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让护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情境教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渗透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体验到护理应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体会护理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而提高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 任务驱动

以任务驱动渗透人文理念。在护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护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既能培养其评判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的方法进行。

总之,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评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但在医学领域应用尤其是护理专业,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往往受硬件条件不足、教师数量缺乏,教师理念、教师知识储备、职业教育环境、社会框架条件尚不完善的限制,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发[2005],10 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 2005-10-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S]. 2011-6-30.

[3] 缪文玲. 浅谈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2(11):687.

[4] 洪霄,付彬,李涤非.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8(6):92-93.

[5] 郑惠虹.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28(627):132-134.

第7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日趋重视,这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具备职业素养是学校与企业搭建就业平台的重要内涵。这便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将理与实践相结合,来加强对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劳动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涵盖了知识、能力及其态度等诸多要素。良好的职业素养会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核心素养一般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某一具体工作时,与其工作及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的总和。例如,从事会计行业就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基本内容;从事教育行业则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都拥有属于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操守。职业意识是劳动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时间意识等等。

在上述的四个内容中,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着重培养的部分,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往往会被有所忽略。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现今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时,职业技能仅仅占据百分之三十五,这充分说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原因显而易见:职业技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很快掌握和提高,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却是支撑起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中职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意志上,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做事缺乏耐心与自信心

中职生由于中考失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常得不到父母及其老师的赞赏,

导致其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一件事情。而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自怨自艾,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

(2)由于自我意识强烈产生逆反心理

中职生由于知识面、阅历等原因,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物,且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冲撞老师、顶撞家长的事情常有发生。

(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中职生由于年纪尚轻,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对于自身的要求较低,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任性而为之,即使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会由于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去完成。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等现象。

由此可见,对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尤为急迫和重要。

(二)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竞争形势激烈而严峻,面对优胜劣汰的就业形势,中职生的就业情况已不容忽视。经过对各类调查结果进行参考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今的中职学校大多将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出现了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加强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使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良好的核心素养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入社会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这是必经的过程。然而在面对挫败感的过程中,便能充分地体现出职业素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的中职生,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沉着冷静,不慌不怒,善于从客观、主观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另辟新境,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与结果。

三、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现象,对于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

(一)确立班集体目标

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并且被同化。作为班级的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追赶的风气,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既能团结协作,又能公平竞争。努力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二)确立个人核心素质培养的目标

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但是,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使其作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存在,而不是因为老师空洞的说教和家长死板的要求。现今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才”。诚实守信、开放合作、开拓创新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品质。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应结合班级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其性格特点,确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目标。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国家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分数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现阶段一部分中职生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将子女送去学校,教育便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优秀子女的最重要的基石。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平常应配合学校,加强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并且取得良好成效的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是来自于社会、个人、学校以及家庭各个方面共同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性质综合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导向型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实践为教学重点,以技术应用为课程目标,学科设置灵活,适应市场需要。人有多种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还影响到高校的就业竞争力,而对职业导向型的高等职业学校来说,这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将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衡量标准。

一、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虽然高职教育是职业导向型的教育,但是语文教学属于基础素养培养的一部分,是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使得学生在提高母语应用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职业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语文课堂被边缘化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从哪方面看,高职语文教学都不应该被荒废。然而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却发现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课堂问题重重。

(一)学生语文基础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足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这也为高职语文课堂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不足,脱离高职培养目标

目前的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严重缺乏,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思想,以文化教化为主,缺少相应的人际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教学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脱离了高职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

(四)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化,填鸭式教学质量欠佳

据听课调查,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主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学的学生来说就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再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情绪。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导,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面向高职教育规划,重新定位高职语文课程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革高职语文课程首先就应该对高职语文课程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要在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宗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定位。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在定位时既要关注其基础性,又要重视其实用性。

(二)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还要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导向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专业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化模块的设计应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为不同职业导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培养计划。

(三)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通过加强实践活动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于高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建立语文教学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自行管理、自行\作的专业化工作室。

(四)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考核方式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将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建议高职语文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学生平时讨论的参与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相关比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等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切记不要单凭一次成绩评价学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不同形式的考核,让学生自行选择。

(五)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项目的完成已经不能只靠单个人的力量,因此,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学过程的开展也需要进行合作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然后将教学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而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加强课外活动拓展,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活动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也将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面对大多数高职学校语文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拓展课外活动无疑是一个创举。这样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9篇: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范文

周`(197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职业教育。

摘要:人文知识素养抽象、空洞、无力且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与当前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功利主义”产生矛盾。西部在“承接产业转”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有过硬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人文素养。本文就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尝试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融合,探索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关键词:市场需求;人文素养;职业能力;职业人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在“承接产业转”新形势下,所谓“人才”不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高“素质”。当前,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塑造,而忽略了情感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企业找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本文拟根据当前经济期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进而分析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

一、“承接产业转”对西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出了必要性

1.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为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产业,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技能本位”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局限性

当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被异化成了“技能”本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中的情感因素。体现出了重眼前、轻长远,重显性、轻隐形,重数量、轻质量的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偏差、职业理想缺失、职业道德淡薄。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被工具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被商品化。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提出

有的学者将“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是指特定的人群为成为一定的职业的合格劳动者,在一定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活动的领悟力、生产报务流程、工艺原理、行业规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学习、涵养与锻炼的工夫,以及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水平。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几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身心素质是载体,人文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内核。

结合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相关论述,我认为可以将高职职业人文素养定义为“高职学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运用人文方法使自身专业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取得满意的职业生涯的过程”。

三、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

1.职业人文知识和技能要素

随着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劳动者既掌握专业技能和技术,还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有沟通交流的能力,又有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一般情况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核心技能。核心技能不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特定岗位,这些技能一般包括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问题解决与执行能力、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

2.职业人文价值观素养

职业价值观又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即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高职学校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体现人的发展、既体现平衡的生活方式,又体现文明的工作行为。职业人文教育是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它要求学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审美、责任感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时,正确认识本职业的社会价值,尊重职业、精通职业,在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学会在个人幸福和工作满意之间进行协调,实现个人与职业的统一、完整与和谐。

3.职业人文人格素养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荣誉和职业伦理。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期,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都离不开高尚的职业人格。

4.职业人文意识素养

职业人文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主要包括主题责任意识、自律自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竞争创业意识、环保安全意识、服从大局意识。在新形势下,作者认为高职学生还应该树立全球化意识和网络意识,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经济才能更好地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期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作者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EB/OL].国发.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