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1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感恩教育的缺失

阅读解析相关文献以及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不顾及他人感受。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背景之下,导致我国独生子女急剧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掌中宝,导致青少年独立自主性不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制度,导致教育目标偏离教育本质,呈现出功利化的一面,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智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德育”,?е虏糠盅?生人格不健全。加之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前的实际严重脱节,形式主义严重。为考试,一味进行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3)自我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学生,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还未形成,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感恩教育的有关内容。(4)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中学生不可避免过早“触网”。然而,由于辨别力和自制力的缺乏,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淡化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许多不良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B入到中学校园,功利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侵蚀,使中学生丧失了对生命、生活的感恩。

三、“三生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2008年秋季,云南省率先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具有国际教育领域改革的前瞻性视野,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1、“三生教育”的内涵

即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2、三生教育

(1)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敬畏生命,进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基本生存技能,加强自身生存意志,掌握生存规律,提升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生活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生活观,用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素质或者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明显,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而“三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生命成长、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2)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发展创新,也在总体上和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3)教育人本论思想。这一思想尊重、关注、体谅与信任每一个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潜能,个性,从而尽可能把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主体。“三生教育”也正是要帮助个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实现生命价值、学会科学生存、创造幸福生活。

四、“三生教育”是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1、从内容上看,“三生教育”包含着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如诚信教育、绿色环保、感恩教育等等新内容。

2、从实施方式上看,“三生教育”依靠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靠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依靠教学渠道有德育课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乃至渗透到教育各个方面。

3、从效果上看,“三生教育”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育方式丰富灵活,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得到深化,从而使感恩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生教育”让“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得到最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五、 针对目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全面推行三生教育

1、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将“三生教育”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不仅走入教材、进到课堂,还深入学生内心。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德育中刻板单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更有实效地促进中学生德育的提高,进而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2、在社会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经常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之中,去了解、感受、认识现实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创新进取的热情,进而造就了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在家庭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对学生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联系交流,向家长们展示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计划,宣传教育的意义,及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共同探究教育学生的举措,提高“三生教育”的可实施性

第2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为人父母,最简单,也最复杂。生而养之,不仅仅是让他衣食无忧、保他安全太平。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将与孩子一同遭遇各种成长的烦恼,并需要在各种难题面前寻求解决之道,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操守。为人父母,既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确保心理健康: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做到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既要教给孩子知识,又要教他学会做人。

为人父母,要律人,更需律己,要明白身教胜于言传。“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而要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人父母,是本能,更是学问。老鹰将小鹰踹下悬崖,陪它飞翔,大狮子带领小狮子奔跑觅食,逐渐成长。求生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天性,但成才的教育却离不开父母科学、理性的指引。正如这部规划中所提倡的,只有坚持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了解家庭教育的奥秘,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为人父母的这门大学问。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近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同时,围绕健全实施机制、落实部门职责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示范引导等方面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明确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

《规划》提出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课题研究、指导服务、亲子活动等家庭教育各个环节。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着力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90%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农村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规划》还要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每年至少开展2次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或家庭教育亲子活动。

《规划》提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推进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力度,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

《规划》提出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快网络家长学校建设,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平台,借势借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到2020年,基本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规划》提出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依托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指导服务平台等,为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80%的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妇学校和儿童早期发展基地,50%的婚姻登记处建立新婚夫妇学校或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婚育健康及育儿知识宣传服务。强化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要注重建立家庭指导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或台账,及时掌握儿童家庭监护情况、成长发展状况等,为他们提供常态化的、专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以及所需的转介服务。

《规划》提出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确立“十三五”家庭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

《规划》提出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全国层面,由全国妇联、教育部协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家庭教育法的研究工作,形成立法草案,推动出台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孩子成长中存在“影子爸爸”:父亲角色缺失

一个男士吹嘘:“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务,做饭,带娃,逛街,自己赚钱!”朋友回答:“像你老婆那样的,在我们那里叫寡妇。”这个最近在网上流行的段子,虽然很刻薄,却形象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真实情况。

如今,很多家庭的育儿工作由妈妈承担了大部分,爸爸很少参与,就像影子一样。这样的爸爸被形象地称为“影子爸爸”。“影子爸爸”不仅导致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

“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上学了。”自从有了孩子,35岁的外企女白领王女士对这个戏谑的说法有了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孩子小的时候,她每天晚上多次醒来给孩子喂奶把尿,先生在一旁呼呼大睡。现在孩子3岁多了,王女士感觉基本还是自己一人带娃――几乎没有自由时间,逛街、美容,闺蜜聚会,通通取消,除了上班,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着孩子转。而先生,还时不时地和朋友小聚一下,每周六上午的踢足球,更是雷打不动。像王女士先生这样没有存在感的爸爸,正成为很多家庭中一种典型的存在。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身边有“影子爸爸”,其中45.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影子爸爸”很多。只有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影子爸爸”。

为何“影子爸爸”如此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和部分父亲心存依赖思想,责任感薄弱,被认为是造成“影子爸爸”盛行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52.9%的受访者认为是受男人天生不会带孩子观念的影响,23.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下的母亲太强大,父亲才会乐得清闲。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看来,“影子爸爸”的流行背后有很多原因。一是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二是现代女性全面崛起,从收入到学历,完全不亚于男性,甚至比男性还要强大,再加上怀胎十月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使得母亲在孩子的养育上会显现出天然的优势。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游戏,很多东西都要不断地学习,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不少爸爸本能地选择了回避、撤退、转移,放弃了责任。同样,很多父亲缺乏远见,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教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意识,以为自己只要负责挣钱养家就可以了,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教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父爱的缺失,孩子会最敏锐地感受到。如何才能让缺失的父教重新回归家庭?除了从家庭内部着手,全社会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做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础。立法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家庭教育的立法也必须回应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贵在让家长学会自我改变

“教要教人求真,学要学做真人”。而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显然不可能只依赖学校教育,担负言传身教责任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各种调查早已被教育工作者确认,缺乏家庭教育已产生了严重的子女性格障碍、家庭暴力和人格扭曲等问题。

“教孩子之前先教大人”甚至一度也成了共识。在中国一些城市,有关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验也如火如茶,家庭教育的全面普及上升为国家意志。

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试图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放置在法律框架之下,成为强制性的教育模式。明确了相当精确的目标,着力规范了各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和亲子活动的次数等,更对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家庭教育到达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要求就目前看来实际非常之高,而且具体实施起来恐怕会遭遇非常多的难题。

应该说,即使在一线城市,家庭教育的普及都还有很多课题需要面对。首先,成年人的行为模式相对孩子更为固执,更难调整。即使在家庭教育执行较良好的深圳等地,很多家长凭借一年四次的课堂依旧难以改变什么。家长即使听课时吸收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教育子女这一关。

其次,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标准,家长的反馈流于书面,缺乏具体实践和个性指导。有关家长的教育仍需深入,并琢磨出沟通方法。

而这还是在条件优越的大都会,九部门关于家庭教育的规划还要深入广大农村。很多农村地区连相对不错的学校教育都缺乏保障,更不要说针对家长开展教育工作。部分地区的家长基本在外打工,要完成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可谓十分困难。

在中国最缺失家长教育的家庭有两大类,一是家长疲于奔命、无暇照顾孩子的贫困家庭;二是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成功有内心焦虑的家庭,可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信任度最低。

所以我们不单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实施计划在城乡的覆盖率,更要重视教育本身的实际作用。针对家长教育效果不彰的现实,理应改革家长教育指导方法,增加实践性和家长在家庭中的责任感,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规则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教育好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接下来,我们要沿着家庭教育五年规划,落实落细,让孩子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其中,要求城市与农村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这一规划的出台,将引领家庭教育的新方向。

俗话说,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自古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纵观历史,古有“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被视为垂训子孙及家庭教育典范的《颜氏家训》,近代有“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当代则有五花八门、品类繁多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总结。可以说,家庭的一点一滴教育、培养、规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便是对孩子成人的塑造过程。家庭教育搞得好,孩子就行端人正,社会就风清气正,国家就魂强根正。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也逐渐进步。教育模式由过去的浅耕粗作到现在的精耕细作,方式由专制野蛮过渡到民主文明。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产生,有的家长借口忙,对孩子“生而不伴”:有的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对孩子“养而不教”。与此同时,家长的困惑也与日俱增。随着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传统权威型家庭教育方式受到挑战:面对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家长不知如何把握教育尺度,比如重视学习成绩还是重视全面发展?诚实守信是不是就等于迂腐?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忍让是不是没出息?竞争激烈,还要不要协作互助……迎接挑战,解决困惑,必须沿着正确方向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

第3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家校合作,共育人才。在当今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密不可分的情形下,实现有围墙的学校与开放的社区、生存的家庭之间的联结与链接,是学校教育产生校外效应的必然选择。新型的家校关系是着眼前瞻育人、高尚育人、理智育人的高度,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人际、家庭和社会和谐环境,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成长快乐,更可以让学生在家庭成长幸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校积极联动,形成育人合力,能极大地改善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拓展德育渠道,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引入家长资源,为提升学校教育注入活力

改革学校内设机构,改变以往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单独性和孤立性,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合作机构。学校成立“家校合作工作小组”,家长成立“家长教育管理委员会”,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更有意义的办学理念有覆盖面有延续性。

学校成立的“家校合作工作小组”应由“学校家校合作工作小组”、“年级家校合作工作小组”组成。“家长教育管理委员会”应由“学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组成。

家校合作工作小组及家委会职责功能要相当明确,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对学生快乐成长和学校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和配合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有机互补。

家校合作工作小组可开展一系列工作:开辟专题网站,创设家校互动的平台;开通家校热线,听取意见,解答问题;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供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或培训。

家长教育管理委员会则发挥功能,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改革决策会议,及时上传家长心声,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参与学校评价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引领积极舆论导向,为学校创品牌、树形象做贡献;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活动,甘当志愿者,协助学校完成学生成长体验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参与校园重大意外伤害事故的善后处理、协调工作,保证校园教学秩序的稳定。

二、巧借家长资源。为丰富学生经历提供便利

多方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有效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应是家校合作工作的重点。学校规范三级家委会的产生,努力构建家校双方互动的新型合作方式,一方面变单向信息传输为双向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让家长从“校外参与”上升到“校内参与”。

一是成立家长志愿者队伍。通过请家长填写信息表,进一步完善家长志愿者资源库建设,并且积极招募社团活动家长志愿者,争取有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助教老师。二是协助学校完成学生成长体验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每年的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中,孩子的选题、搜寻资料、实地考察、填写研究报告以及探究成果交流,让家长参与,一起成为孩子探究科学、追求知识的引路人。三是参与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成为学校活动的重要组织者。

三、善用家长资源,为促进家校合作凝心聚力

信息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的确不易。多元文化的影响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家庭与学校教育呈现功能退化的现象。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格养成,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这第一要看他学生时期是否与书为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能以书为伴,就可以保证他言行善正。第二要看他学习阶段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若形成,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的基础。不少家长因此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力和无奈的困惑,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也常常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的不谐之音。如何了解家长需求,注意选择家长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是“家长学校”工作需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学校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之前应对家长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了解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所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从而对症下药、雪中送炭。学校要倾听家长心声,了解他们喜欢何种形式,及时调整、改变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进行教学,增加形象性和现实性。例如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到,家长们不知如何课外辅导孩子阅读,于是,“家长学校”就可确立“课外阅读的家庭指导”主题,推进“家校共读”,向家长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介绍部分家长课外指导阅读的经验,让家长受益匪浅。

第4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儿童的生存权 生存权包括生命安全权和生活保障权。

儿童的受保护权 受保护权在《儿童权利公约》里包括三部分内容:反对一切形式的儿童歧视;每一个儿童将得到平等对待;保护儿童一切人身权利及关于处于危机、紧急情况下的儿童保护;脱离家庭的儿童保护。

儿童的发展权 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在《儿童权利公约》里,发展权利主要指信息权、受教育权、娱乐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权、思想和宗教自由、个性发展权等。其主旨是要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诸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

儿童的参与权 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包括儿童有权对影响他(她)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儿童基本权利,是儿童享受发展权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实现儿童的受教育权极其重要,是履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践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举措。

现行法律实现儿童受教育权还需完善

但是,在我国现行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的规定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实际受教育权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该法律基本上将“受教育权”理解为儿童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受教育权实现的主体是国家、学校和家庭等;其法律意义在于将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纳入到强制体系之中,充分保障儿童接受学校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对受教育权是有限的。

首先,从逻辑上看,该法律所确立的受教育权将家庭教育排除在外,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和一出生就会接受教育,一开始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先于甚至是大于学校教育。

其次,从现实上看,传统的对于儿童受教育权的理解和履行儿童受教育权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也不利于儿童完整教育,更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仅仅以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已经不能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原则”这个承诺。

现实的状况是,由于现代虽变迁,许多家庭教育功能衰减,更有甚者,不少家庭(如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虽在名义上存在,但在教育功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在更多的家长看来,儿童受教育权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自己管好孩子的物质条件已经算是完成了所谓的教育任务,忽视了自身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从而造成当今许多问题儿童的产生。

从三方面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

要真正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满足其接受教育的权利,需要重新解释“受教育权”的内涵以及实现儿童“受教育权”各种保障措施和条件。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将儿童接受完整而适度的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必须规范家长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权实现的重要渠道,是受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立法,规范父母教育职责,确立父母在实现儿童受教育权过程中的责任义务:一是创造条件,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正规教育;二是注重家庭教育,改进家庭教育,对儿童予以合理的教育期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沟通学校与社会,让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

第二,必须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使之按照国家的法律和科学的规律教育子女。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的学习自由,不要将父母的不合理意愿强加给儿童。当今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有的是教而不养的问题,有的是教而不育问题。不少家庭高度重视教育,只不过他们所重视的是服务于应试的教育,服务于功利的教育,而不是服务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样家庭看似重视教育,其实由于教育不良而所出现的问题一点也不少。

第5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一)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收入逐年增多,家长为学生提供比较优越的学习环境,对待孩子基本娇生惯养。学生不能感悟到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学校中也是互相攀比,缺少上进心。更有严重的现象是学生随地扔垃圾,不懂得谦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重点问题,学生的日常行为不能得到很好的规范,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行为上的指导与实践,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起到榜样作用。

(二)家长及学校教育不重视行为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中学生的学习竞争异常激烈,大部分学校只以学生成绩评论学生好坏,从而忽视了行为养成教育。学校注重成绩,忽视了养成教育的最终定位,对于学生养成什么不明确,只抓学生学习,关注的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习惯,这样不仅片面,而且失去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在养成教育中很多教师偏执的认为学生学习好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忽视了养成教育应该着眼于初中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只注重及时效果,忽视训练的渐进性

有的中学为了落实好本校养成教育中的各项任务,在学生中实行任务式的违纪处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审核,并对不合格的同学进行扣分处理,每天的工作中分配给教师任务,硬性抓出几名同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渗透在学习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教学,这样严厉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还使得学生的天性被抑制,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二、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习惯养成教育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应该把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学纳入到学校发展与评定的考核标准中,保证养成教育制度的落实。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教学实践才能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应该做到随时随地关注学生行为特征,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然而好的教学制度和规范,如果缺少学校精心落实与实施也不能促进教育成果养成,这其中,教师是言传身教的典范,中学生正处在模仿典型的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将来行为习惯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约束自身行为,不能给学生树立不良形象,为人师表需要用崇高的道德素质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内心。

(二)采取教师家访措施,发现学生行为闪光点

父母是孩子学习最好的榜样,在家庭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父母是孩子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行为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父母在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中一定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需要教师在这其中做好教学思想沟通的纽带,教师应该常进行家访,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家长反应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另一方你面也可以拉近家长与教师的距离,使得孩子的教育更加方便,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学生的教育方法,只有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意识达到一致才能,学生才能在互相鼓励下进步成长。另外很多学生排斥教师家访主要是传统的教师家访主要是以向家长告状为主,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开展,现代化改革的教师家访应该寻找学生行为习惯的闪光点,保证孩子健康发展。

(三)利用资源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良好习惯

学校的行为教育毕竟带有地域上的局限性,增加学生社区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集中精力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空间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适当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够符合初中生的特性,还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杜绝不良习惯养成。在学校与社会共同支持下实现区域性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的职能。

三、结论

第6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 菱塘回族乡 家庭教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菱塘回族乡简介

菱塘回族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是江苏省唯一的回族乡。菱塘回族乡共有人口2.3万多人,其中回族70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4%。回族乡成立之初,全乡只有一座古清真寺,坐落于清真村,较为偏远。后来,菱塘传统的农业社区模式被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居住乡村的回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工厂,谋求生存发展。为了工作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回民将家搬离了传统的地缘社区,同汉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散居在镇中心。为了方便搬迁至集镇的回民的宗教生活,在1995年,菱塘回族乡乡政府投入近200万元新建了华东最大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与古清真寺形成了南北呼应。同时,为了保证回民的居住环境,乡政府在集镇中心距离新清真寺一定范围内统一规划了占地60亩、能容纳百户回族入住的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回民小区。这样的规制,使得菱塘回族乡镇中心成为回族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一个回民聚集区。

回族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伊斯兰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教育,和身处汉文化背景下的通识教育,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回族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菱塘回族人民普遍重视家族的文化传承,重视家庭教育。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家庭教育体系、方法。回族家庭教育,一方面,它是一种通识教育,因此其具有其他民族家庭教育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另一方面,回族家庭教育又有其强烈的宗教性、民族性特点,所以,回族家庭教育又有其它的特殊的功能。

2菱塘回族乡回民家庭教育的功能

2.1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

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发扬和发展回族文化。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回族家庭教育对家族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即教育下一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促使其更好地民族化、社会化。回族文化的保存、传承、发扬不可能通过遗传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传递。而回族家庭教育便是回族文化保存、传递的起点和基础,又是最基本的传递组织和渠道。回族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家长)和受教育者(子女)均具有血缘关系,所以,以情感和血缘为纽带,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回族家庭教育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但有利于保存人类文化精髓,而且有利于发扬本民族的特色。同时,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必然要不断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各种新的文化理念、思想价值等,为促使子女尽快适应汉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准备。新的思想和理念又会和传统的价值观发生碰撞,形成与时俱进、具有r代气息的回族文化。回族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不断碰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回族的家庭文化为回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菱塘,除了清真寺,没有学校或者其他专门场所为回民提供学习回族文化的机会。而清真寺,也并不是每天开放。因此,没有回民家庭耳濡目染的氛围和教育,新一代回民很难继续传承自己祖上留下的习俗与文化。

2.2回族家庭教育的整合功能

回族家庭教育的整合功能表现在,回族的家庭教育,必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比如说,伊斯兰教明文规定:回民禁食猪、血、自死动物,外表凶恶且食肉动物如虎、狼、熊、豹等,还有马、驴、骡等。而对菱塘回民来说,这些已经成为回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冷冰冰的戒律了,除五谷外,回族肉食主要以鸡、鸭、鱼肉,牛、羊肉为主。回族家庭教育一方面通过伊斯兰教宗教教育的手段来加强回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家长通过用故事、传说或者歌谣的形式向子女讲述回族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优秀人物等,使子女有“我是回族中的一员”的族属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两种手段,前者更具有强制性、戒律性,而后者更具有感染力、渗透性,有利于回族族体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更加有向心力。回族人比较团结,“回回见面三分亲”,“天下回回是一家”正是回族比较团结的生动写照,这种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甚至成为了一种民族性格,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回民的家庭教育。此外,近年来,回族修编家谱也在菱塘流行起来。如退体中学教师李学仁老师修编的李氏家谱、退体中学教师薛忠老师修编的薛氏家谱。薛老师说道:“修编家谱是对家族历史来源进行整理,以便后代了解,知道祖上的情况。”修编家谱不仅仅是对族群历史记忆的重构,同时也是利用历史记忆来凝聚人群,以共同‘袍源”,来强化族群认同。

2.3回民家庭教育的“改革”功能

菱塘的回民特别重视自己的民族观念,“我是穆民”,“我们是回族”的民族意识深人人心。菱塘回族乡的回民有族属意识,但是,菱塘的回民们并不故步自封,他们积极敞开大门,吸纳各种新鲜血液,愿意改变和改善,甚至“改革”。菱塘的回汉通婚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一方面是由于回汉人口数目相差过大;另一方面,新生代的回民在意感情胜过族际区分。不论哪种类型的族际通婚,菱塘的汉族们始终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民们也始终尊重汉族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有回民女子嫁给了汉民,汉民不仅尊重回民女子的风俗习惯,而且也愿意为了回民女子改变。但有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民女子平时的饮食习惯无形之中把他的家人带着回化了,无意为之,但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也互相愿意为了对方改变。再比如说,菱塘回族乡的回民越来越多,不管是回民还是汉民,置办婚丧酒席,越来越多的汉族人也办起了回酒。同样,回族送葬请客吃饭时,汉族姻亲也会来参加,并且会戴白色孝册子(孝帽、孝巾、腰带、袖套等)。

2.4回族家庭教育的个人享用功能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经典和基本法就是《古兰经》和《圣训》。但是现在在菱塘回族乡,无论大人小孩,很少有真正读过这些经典的人,更别说会说回语了。除了一些年长的阿訇会在清真寺做礼拜,讲一些回文,若不仔细问,你根本看不出回族和汉族的区别。

菱塘回族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眼里充斥着欲望。孩子们从小被教育的就是“长大赚大钱,出人投地”。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缺乏灵魂教育。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失。这种教育不但传播了伊斯兰教的礼仪,而且传承了起码的道德规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纳入了家庭教育中,对陶冶个人情趣、提升品德修养起着积极作用。

此外,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着酗酒、麻醉吸毒以及自杀等现象,这些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所能完全解决的。但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内容的回族家庭教育却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回族人民的生活中也会有焦虑、意外、痛苦、不幸、失意等,但回族人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中伊斯兰教对一切大事所作的解释“信前定”、“信主命”,相信一切痛苦都是真主的“前定”,认为痛苦是真主对虔诚的穆斯林的一种“考验”,所以回民可以通过做礼拜,听阿訇重新对生命的意义进行阐释,从自身内心摆脱挫折和沮丧感,然而又不放弃现实的奋斗,从而得以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获得信心与安全,获得精神上的喜悦与满足。可以说,回族人大都具有乐观、豁达的气质,具备宽阔的胸怀,这些无不与回族家庭教育这一功能的发挥有着紧密的联系。

3功能的实现

3.1学校教育是纽带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着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更具随意性和杂乱性。在菱塘回族乡的各个学校开设有关民族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自豪感,唤起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的真情实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保证家庭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做贡I。

3.2寺院教育是维系

多元文化结合的古清真寺,对于当地回族来说,它不仅是菱塘地方性的金字招牌,也是发挥伊斯兰宗教凝聚力、增强族群认同的精神家园。古清真寺是每周五下午1点半,当地年长的回族以及外来的甘肃籍、安徽籍经商回族进行主麻日聚礼的地方,也是伊斯兰教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三大节日,当地回族举办纪念活动、完成宗教仪式的地方。此外,当地回族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生日或冥祭、岁末辞年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离不开阿訇。寺院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实践环节的补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3社会教育是推动剂

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因此,社会教育更能帮助回民子女社会化,弥补家庭教育的狭窄。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在社会上的延伸。

4小结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它具有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以及及时性等特点。菱塘回族乡的回民文化在淡化,但家庭教育是基础的传承纽带,清真寺的寺院教育是维系,学校教育是巩固的拉锁,社会教育来推动其发展。四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海存福.回族家庭教育功能研究[J].回族研究,2000(01):43-46.

[2] 薛怀国.菱塘回族乡的昔与今[J].江苏政协,2004(09):47.

第7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和日后的成长。因此,对家长来说,“养”和“育”同等重要。从一般意义上说,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要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这既是家长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与孩子互动,一起成长,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家庭是从整个社会层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作,要很好的将学生培养成才,就必须优先考虑建设与发展学习型家庭。

我是孩子的妈妈,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我还光荣的头顶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迷人光环,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我义无反顾地探索和实践着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研究。逐渐梳理现有的知识,并结合学习实践有了如下理解和认识:

一、探索家长带动学生学习,寻求提高家长素质的策略和方法

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纽带,设计相关活动,促使家长参与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学习逐渐成为家庭的自觉行为、生活习惯。

二、构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坚持长效机制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要从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开始。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健康的家庭环境离不开父母双方长期的经营和保养。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到全责。因此,如何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长教育素质高低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至关因素,努力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促使家长从知识上、心理上、情感上优化个人品质,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家长良好的道德楷模,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片蓝天。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掌握关于影响学习型家庭建设相关因素的第一手资料,学习了解国际国内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开阔和提高教师及家长们的教育视野及教育理论水平,积极吸纳国外家庭教育先进思想与教育方法,避免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并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目的出发,尝试创建学习型家庭,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谐进步。

三、把学习看作人生的快乐

学习型家庭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把学习当成一项隐形的制度。让学习逐渐追求注重过程,注意知识的积累,面对学习的压力,戒浮躁,直面淡泊,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教育中,家长总是尽最大努力设计出新颖、有趣、多变的方法来激励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家庭民主意识,创建民主和谐家庭。提倡尊重家庭成员尤其是尊重孩子的个体性发展, 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参与权, 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反对溺爱孩子和打骂孩子, 保持和发展孩子的天性, 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 培养每个家庭成员诚实守信、互相学习、平等交流、互相商讨的品德。

四、培养家庭学习习惯,开展家庭才艺展示

第8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何谓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所谓家庭教育投入,就是指一个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投入的内涵不断加深,在充足的金钱投人之外,文化和情感投入重视度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开始重视家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及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三者之中,金钱投入量属于比较刚性的指标,文化投入量则堪称为核心指标,此外,情感投入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家庭教育投入的最终效益。

家庭教育投入的性质。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投入的一个类型,就性质而言,它和教育投入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里就只分析教育投入的性质。教育投入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属性,既是间接的生产性投入,又是直接的消费投入,理由是教育投入要消耗掉大量国民收入、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但它最终是为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社会一切部门行业提供了大量明日的劳动者,而这些劳动者将促进明天生产活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以说,教育投入既是今日的消费费用,又是明日的生产性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现状

家庭教育投入比例大。教育投入是一种长效投入,对很多家庭而言,这一投入成本太高,而回报的过程又太过漫长。培养一个中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需要12年时间,而培养一个合格大学生需要16年时间,甚至更长;而有统计显示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在教育方面需投人近15万元,其中大学4年花费最高,要近8万元。

《四川日报》曾在网上进行过一项关于家庭教育投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6%的家庭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0%。其中,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但有过半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的,培养孩子就必须这样。

2006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教育花费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说“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

中国人民银行曾做过一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发现“攒教育费”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排在“养老”和“住房”之前。

另有数据显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成本仅低于饮食营养费,占费用的平均比重为21%。但是自子女读高中起,教育费用在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超过饮食费用,这一比重在高中阶段为34%,大学阶段则为41%。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投入的绝对金额太高,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已经对中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负担,这是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投入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

家庭教育投入不平衡。在中国的东西部之间,在沿海较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家庭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城镇或乡村,不同家庭之间对教育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深圳的一对家长有能力拿出几十万元供子女出国留学,而宁夏西海固的农民却可能连供子女上小学的几十元钱都筹措维艰,即便子女考上了高中或大学,也会面临辍学的危险。相对而言,城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偏高,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而农村家庭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稍低,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意愿稍弱,投入也就相对少一些。

这种家庭教育投入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平衡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前三者相对硬性,而文化方面的因素,比较容易受大众传播力量的影响。同时,家庭教育投入的比例多少和家庭个体对教育的重视度与认知度有很大关系,这也属于文化因素影响的范畴。因此,下面笔者就着重分析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历史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教几千年来备受崇奉,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华夏大地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识礼被中国人视为至高至上的事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中国人的共识。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子女成了父母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在生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有教育投入方面的意愿,并舍得拿很大比例的收入去投入子女教育。

从历史来看,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批高文化素质群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起了一种潜在的“示范”作用,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社会流动、社会声望、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成功的机会等,都明显优于其他社会群体。这一历史事实无疑会促使现在的中国家庭更加重视教育,增强教育投入的意识。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厚重的教育文化通过几千年的继承和传播已经广泛种植在人们的心里,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形成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每个家庭的教育投入。而且通过诸如人际传播和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越多越深的家庭,通俗地讲,就是文化知识越高的家庭,对教育的投人心理越强烈,投入力度越大。

时代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新的时代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时代对各领域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教育投入具有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属性。就消费属性而言,新时代文化中的消费观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表现在“消费即投资”上。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教授称其为“消费资本化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延伸,把消费者视为投资者,使消费转化为资本,消费和投资成为一体。

从现实来看,家庭教育投入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理念。高学历者在劳动力市场上

的竞争优势已得到社会确认,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投资教育能产出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效益,这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共识。人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收益期望,既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两种期望,也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范畴。一方面,投资教育能产生满足现时的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的效用,是人们在满足了吃穿住行以及安全之后一种高层次的、具有自我发展性质的需求,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收益属于“消费”范畴。另一方面,家庭还期望通过投资教育,能在未来为家庭或个人产生物质上的效用,这种物质上的收益应属于“投资”范畴。从人们对家庭教育投入预期收益的期望来看,对教育的投入即是消费和投资的统一。

这从一个层面显示了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理念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另一层面来看时代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行为的影响。

竞争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一个侧面,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也体现在教育事业中。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比身边其他家庭更好的教育。从各类媒体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从学龄前教育,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一直到大学及大学后教育,都不乏类似于“孟母三迁”式的家庭教育投入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这些报道激起了很多家庭的效仿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家庭教育投人,这是教育的一个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但同时,时代文化传播还唤醒着人们的理性精神。在前文家庭教育投入现状中,我们看到教育投入给很多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也经常报道类似《低收入家庭:为孩子上学压弯腰》、《工薪阶层:勒紧裤腰带让孩子上好学校》、《高收入家庭:为优质教育花巨资》等家庭教育投入故事。这些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受众展示教育投入背后投入主体所付出的沉重经济代价,同时延伸呈现专家对教育投入的合理建议,从而引起受众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家庭教育投入主体秉承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状态,促进教育投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岳庭耀:《简明教育经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9篇: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 古代官员 家庭伦理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古语有“养不教,父之过。”而个人素质修养的良好与否,不但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还会对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正如孟子在《娄离上》篇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官员代表着统治阶层的意志,其思想内涵和言行举止,对社会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他们的教子之道对于人们如何教育子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从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官员家庭的伦理教育思想。

一、 在教育目标上,追求理想人格与价值人生

古代贤人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追寻人生价值的真谛,这也体现在了其教育目标上。如古人教子崇尚君子人格与“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追求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第一,推崇君子人格,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也称为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颜之推教子努力成为“德艺周厚”“体道合德”,并具备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理想抱负的人。南宋进士袁采教子要向君子看齐,并言:“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乃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

在如何达到君子人格的途径中,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认为自查克己乃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朱熹在《朱子训蒙诗》中说:“颜渊造圣无他事,惟在能加克己功。”教育子女要克制利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提升道德境界。除此之外,还应自省,袁采指出:“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豎认为反省和检查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二,追求个人抱负,实现自我价值。古人教子主张心怀天下、经世致用、造福后代的思想情怀。北宋知县、“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教育儿子要“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豏颜之推教子读书应“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阔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豐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尤其是为官之人,更应心怀国家,敦本务实,正所谓“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不但如此,古人教子还讲求光耀祖上,恩泽后人。张居正教子就提出:“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豒并且希望子女效仿先贤,“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豓王阳明也教诲子女要“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二、在教育原则上,追求做人为先与以德为首

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如何做人,并强调做人应以德为首。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德性。纵观古代家训家范,“如何为人、何以有德”是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贯穿家庭伦理教育始终的。

第一,做人乃立身之本,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古代官员教子也是先教其做人,朱熹就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豖郑板桥教子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豗明代光禄寺少卿高攀龙谆谆教导儿子道:“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不要紧。”豘

第二,德乃做人之基,即“教之道,德为先”。朱熹在教育子女时就说:“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豙并告诫子女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豛又进一步指出道德与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豜

第三,修德须静俭,道德是需要不断积累培养的。诸葛亮诫子要俭以养德,静以修身,认为保持俭朴作风,才能够培养品德;排除外界干扰,才能够修养身心。司马光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豝的家族传统,教导儿子不要追求奢靡豪华,以求养成清廉俭朴,恭谦温良的品德。

第四,做人当立志,嵇康在其家训中说:“人不立志,非人也。”豞诸葛亮不但教子应“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豟还要把立下的志向长存于心中,即达到“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豠的状态。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教子说:“人须要立志”豣又指出其重要性在于“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豤且志不在谋官富贵,而在做人立德,即“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三、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尊礼崇德与治家处世

古代官员家庭伦理教育的思想主要就是培养子女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与掌握治家处世之道。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循礼守法,我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礼。方孝孺诲子指出:“家不患乎不富,而患无礼。礼以正伦,伦序得,则众志一。”豦程颐认为循礼还是治家之道,即“父子之亲,夫妇之义,尊卑长幼之序,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豧并进一步指出其利害关系,“苟不闲之以法度,则人情流放,必至于有悔,失长幼之序,乱男女之别,伤恩义,害伦理,无所不至。”豨足见“古之为家者,汲汲乎礼义”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