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并要求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高校学生,是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与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是由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的。思想决定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与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议题;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目前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全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强大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以“八荣八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明确了全社会都应当奉行的价值准则与道德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上各方面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又有所侧重,均鲜明地回答了在社会思想多变的现实状况下,党应当用怎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
二、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1.巩固思想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与灵魂,也是我国立国的指导思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更是我们战胜各类艰难险阻,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重要思想武器。思想决定了高等学校的性质与方向,高校一定要坚持所具有的指导地位,积极运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进而推动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有利于尤其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而有利于确保高校传播出培养者,促进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培育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思想保证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大责任。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交织在一起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剧烈变革与思想文化的彼此激荡,对于青年学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唯有在高校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真正运用,牢固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培育与弘扬爱国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要求,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3.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则是其中的根本,要坚持运用校园文化所蕴涵着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等众多文化因素去引导大学生塑造灵魂,建设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落实和谐文化的根本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干,而且也指明了和谐校园文化的指导理论,明确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揭示出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充分挖掘出大学生的潜力与聪明才智, 保障大学生的切身权益,给他们以平等和自由参与的机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尊重差异的原则
大学生因为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不仅是客观事实,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会世界更为丰富多彩,才会出现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从而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尊重差异,这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高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展现。要允许在主旋律前提之下的多样性,尊重有利于实现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更为绚丽多彩,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注重创新的原则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充分考虑地区、学校及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和有步骤地采取相应措施。要坚持一切从事实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特色与创新。除了将已有的制度与规定去粗取精,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与丰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在实践基础做到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
1.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怀。同时,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让校园精神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充分反映出广大师生的利益、愿望与要求,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与创新,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要积极鼓励校园文化创新与多元文化竞争,在创新中展现出先进文化的生命力;要准确认识现代科技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同时要以自信心态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挑战;要尊重与满足广大学生对于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文化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精神保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文化底蕴与思想基础。
2.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如今,大学生能否形成价值观与世界观,都取决于能否能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保证大学生政治思想与价值观不偏离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应当本着对大学生负责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于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与整合多层次思想观念,在尊重差异当中形成师生认同,在包容多样当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与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前进。高校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要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精神融入到高校教学实践之中。要注重探索与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辩论、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方法实现潜移默化的发展。
3.融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历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和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如今,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大量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应当在高校中得到着力培育与大力弘扬。要充分应用多种教学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从各方面发掘中华民族精神资源,培养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新时期,高校应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就就需要将改革创新精神引入到高校的教材、课堂之中,并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激发其改革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当前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最为全面、系统、准确和通俗的表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与提倡什么,应当反对与抵制什么,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其行为得失进行道德选择,进而为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价值准则,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目前,大学生从总体上看还是有着积极向上的荣辱观的,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因为陈旧的思想残渣与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大学生群体中还存在是非颠倒、美丑不分及荣辱不辨等不良现象。如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奉献进取和索取享受观念错位、勤俭和奢侈观念错位、守法和违法观念错位等,因而高校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应当坚持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转变为大学生的良好品行,从而让荣辱观在大学生的心中从普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牢固的伦理定势,进而创造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所产生的伦理定势效应。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求大学生认真阅读一批关于高尚人格与优秀操行的书籍,使其从中领悟到道德规范的社会意义,从而感悟到这些动人事迹的深刻魅力,从感性到理性,形成伦理定势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高尚的师德作表率和自身对待工作、学生、学校、国家等高雅操行,形成对待学习、教师、同学、学校、社会及国家所应有的优良伦理定势;三是要依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深入宣传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良好经验,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事迹与人物,营造出浓郁的舆论氛围。
5.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进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是要求高校课堂教学尽管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是,这里所说的实际毕竟只是间接经验。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当中应当到社会实践之中去看一看,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这是十分重要的。对此,高校教师有必要经常地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与双休日时间,深入到厂矿企业和农村山区中开展社会调查,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考察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其了解国情,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面重要旗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旗帜,努力落实党的各项教育方针,积极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最终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益萍.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12).
[2]余风满.发挥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3]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高校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研究主要从四个基本内涵方面进行界定:首先,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就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郑建岚认为以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特别是中国化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学好中国化的,必须教会学生识别各种非的和反的思想观点。其次,要引领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邱秀华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理想不仅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更是凝聚大学生的一面旗帜。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十七大报告从理想层面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然后,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指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必备素质。最后,当代大学生要有社会主义荣辱观。郑建岚认为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作为引领大学生安身立命的目标。荣辱观是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是非标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八荣八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节俭教育尤为重要。
二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当其在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时,它同时也在影响着其他事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实施会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贯彻和维护。目前学者也在这个方面有所研究。汤文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从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政教育之所以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途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知识层面广博的教辅行政人员;可塑性强的学生群体;拥有复杂性低、学术性强的人文环境。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和维护。姜正国、张卫明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转化功能、凝聚功能和开发功能。鉴于此,我们应该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贯彻和维护。
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它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针对怎样有效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学者给出了观点和看法。纪玉超、林海涛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应对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扩张的需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需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价值观浸染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对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奠定了基础。刘长城、程样国则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工作的现实需要。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关键环节。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融入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 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路径选择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达到一定的效果,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而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它的有效实施,我们不能只看形式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容的充实。以下是近年来学者们所选择的一些时效性路径:
1.融入课堂教学
黎开谊认为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衔接。高校要深入实施以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下大力气解决最为关键、最为根本也是最为困难的“进头脑”问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前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生长大,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他们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发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网上有害文化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观点不正确,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道德品质修养不够等问觑。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管理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原理
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件的主体,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干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
2.以人为本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不适合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了各种消极的想法,以至于走向极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大学教育不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是把培养学住的综合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用人单位把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看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的毕业生刚走入社会根本就没有一点经验,几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要检验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快不快、强不强,有没有创新头脑,有没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握机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见习活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得的需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明确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就必须在思想上端正他们,在政治上教育他们。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综合素质便会很快提高,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做得很好。
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老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正因为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已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第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要随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⒉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正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积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就是要把我们的理论跟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字生的外显的行为和内显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的社会对价值观的选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个人对需要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较高层次,满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这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1.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调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或者是拒绝转变为积极参与; 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的协调起来,把教育、管理融进服务中,让学生在生活上、感情上、就业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和满足; 3.建立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实现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的需求;4.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在心里排桔、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能够解开学生的苦闷心结,营造学生的心灵家园。
2.注重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老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从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地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注重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的满足就是人们需要的满足[3]。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由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滋生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进行利益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师生员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块他们的困难,把思想教育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昌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科技教育创新,2007,1:20-21.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格接班人,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他们肩负着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义务。但是辅导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两种角色,能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以心理咨询技能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这就需要探讨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样才能使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各取所长,才能帮助辅导员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角色转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共性,在这里专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之间的相同点。
1.两者都致力于改变的人的精神或思想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心理咨询就是具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提高来访者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人的行为一般是先从改变人的思想开始,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包括人的知情意行诸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着力点也可以从任何一个领域展开,但从改变人的认知着手,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工作起点。人的认知也就是思想层面的认识水平。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而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层面,也只有从精神领域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才能从根本消除他们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可见,无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对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在思想领域存在一定困惑的学生,都必须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领。
2.两者对人持有相同的理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待受教育者上,一直把受教育者当做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类意识形态的灌输。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反抗这种不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于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开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这种反思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双方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也越来越寻求一种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人文关怀的理念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反复提及。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之上的。
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这种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不是建立在双方“病患”关系的基础之上,恰恰是建立在双方地位、价值、尊严平等的基础之上。一个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或是由于心理脆弱来寻求帮助,或是由于心理不平来寻求倾听,但无论如何他们不会让一个自以为高他一等的人来对他进行指手画脚的指点。在心理咨询的一开始心理咨询师就重视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建立,他们通过初诊接待体现对来访者的尊重和热情,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倾听和积极关注表达自己的共情和真诚。因此,在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上,思政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秉持相同的理念,都以双方的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完全可以将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提供借鉴,当然也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怀理念和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心理咨询取得更大成果。
3.两者方法、技术具有相通性
理论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或技术才能实现理论改变实践的魅力。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咨询要实现对方思想或精神的改变终归还是要依靠一整套的方法或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心理咨询法、隐性教育法等。心理咨询在咨询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整套咨询方法和技术,主要有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发、放松训练、脱敏训练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法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方法之一,这说明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已经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是可以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的。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教育法(也就是疏导教育或者说服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教育也就是一种说服教育,重在说理,它旨在帮助教育受教育者破除落后的思想政治观念,代之以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这种说理离不开辩论,只有通过辩论才能让对方认识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先进的观念,达到真正的内化。心理咨询中的合理情绪疗法主要是采用苏格拉低的辩论术,通过三段论似的说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持有的荒诞信念才是造成自己思想和情绪混论的主要原因,也只有从内心改变这种荒诞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精神和情绪上的问题。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实际上就是从改变人的认识着手,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实际上用的是同一种方法。心理咨询中还有很多行为训练的方法如阳性强化法、惩罚法、行为塑造技术等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会运用榜样强化、表彰、批评等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这表明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是可以把心理咨询的有些方法运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在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时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的技术。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差异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本身是一回事,在实践中也绝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等同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由于学科归属不同、实践任务不同决定了两者之间在某些领域存在实质上的差别。
思想政治教育就像其它学科知识教育一样,是一个连续、系统的工程,它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整体性和规律性。大学生思想道德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积淀,是逐步形成的,它需要多个阶段的连续教育。
高校学生在完成中等阶段的教育之后,他们也只是获得道德行为的一半。进入高校后他们仍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准则尚未最终形成。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他们比以前更关注个人利益;他们的心理问题比以前更加突出;他们在学分制下集体意识比以前更加淡薄,对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对集体活动缺乏参与意识;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在思想态度上表现为逆反、漠然、“趋异”,在思想认识上表现为迷茫、混浊、错位。甚至部分同学看破红尘,不思上进。因此,高校学习阶段的思想教育在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准则形成和定型中既重要又艰巨。
我们知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要受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的影响,他们在中等教育所受到的脆弱德育加热功能(德育教育)又抵不上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而现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空洞灌输、高校学生的德育行为的养成缺乏反复训练、巩固及考验、不能成为他们的内在行为。
在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校教育是这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应把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笔者根据本人对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认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分为: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间接(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主体与客体教育等几种形式。
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直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课堂教育,课堂教育又可分成两种形式,即: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和潜课程教育。
1 第一课堂教育。第一课堂教育即“两课”教育。“两课”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而当前的“两课”的教育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偏重于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知识的空洞灌输、往往用分数来衡量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两课”教育应让高职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兴趣;应该把认知教育的重点放在帮助大学生澄清和纠正不正确认识方面;应与时俱进,引导同学更广泛关注社会,树立一种责任感。即贴近现实、贴近高职学生。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某些概念,某些观点,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而是让他们拥有某种情感态度、某种立场信仰。第一课堂教育是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成形式,正确的教育途径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是指那些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如:班会、讲座、参观等活动。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
3 潜课程教育。潜课程教育即“两课”以外的专业课和其它课或叫作“德育渗透”。任何一个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讲授的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是渗透在学科教育当中的。“德育渗透”应顺其自然,决不能牵强附会。
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课”教学起着主导作用,但各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二、间接(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
间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即课堂外的教育。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由学生在校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因素组成。
1 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高校学习阶段,学生们各自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班级中的“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一种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熏陶;它具有一种促进力,能使班级同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种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没有明确的“教育”标记,学生往往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教育。
2 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往,无论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获得德育方面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的。
教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容易滋润高职学生的心田。
言传身教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更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种德育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其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
3 环境育人。环境是无声的课堂。良好的大学人文环境是影响人、塑造人的一种综合教育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营造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
4 文化涵育。文化涵育法,即利用校园文化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一些能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社团文化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以达到寓德育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三、班主任育人
在高校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因素中,学校里的班主任无疑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学校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班主任。大至理想信念,小至卫生检查,具体到党员发展推荐、评优选好,学生与班主任无不发生密切联系。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
四、“学生干部”示范人
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上的标兵作用。
学生干部主要包括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以及社团干部等。团总支、学生会及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又是学校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自我教育,又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培养出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班级干部队伍。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团工作的两大主体就是班委会和团支委会,在一个集体中存在两个机构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二者配合得好能够取长补短那么整个集体就能大踏步前进,所向披靡。
五、入党积极分子带动人
加强高校学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在高职校园营造和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政治氛围。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党员既是工作对象,又是开展工作的骨干力量。发展一名合格的党员,对发展对象本人是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参与发展工作的党员是一次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对周围的同学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带动,它可以达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学校应重视学生党员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六、主体教育
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把外部教育的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拓宽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主体思想教育活动。
七、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是师生沟通的新桥梁,是自我教育的新模式,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网站,加强网上互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当前一大途径。互联网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利用网络手段,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更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思想才能健康。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心理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样化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手段。
九、实践育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多走出校园,接触更加广阔的世界与社会。校园里的教育虽然集中但却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接受。实践一向是学生所欢迎的。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社区、工厂、乡间,看看社会的快速发展,调查某些地区或领域落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让学生去参观富有教育意义的地方,比如纪念馆、展览等;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德育行为,同时实践活动也是对他们的德育行为的重要考验。
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1.满足学生的尊严需求,即: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人能给人以快乐,增强信心,增添力量。尊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启发人的自觉性的重要前提。“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贯彻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进步成才为根本,在实施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切实引领学生的发展。2.满足人的价值追求。即:鼓励个性的发展。
(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讲究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把握人的发展规律,又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要择机而行,择行而育。人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一把钥匙开一把琐”、“一把钥匙开多把琐”的优良传统。
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寓教于管。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reflect the scientific humanistic concern. The "social standard" value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obscured its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s poor.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re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from the unified set of the inpidual value and the social value,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external valu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valu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目前学术界主要从认识观念、工作机制、工作队伍、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层面的实际效用性或者说对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比较看重,而对其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重视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常常流于一种较为表面的工具理性层面,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所能发挥的作用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进一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建构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
“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它始终具有一个中心的或者核心的支点,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人文主义表现为对现实的人的一系列基本人权和自由的保障,其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尊严和价值、对个人独立自主地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各种努力的肯定、赞同与支持,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具有人文价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当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关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系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置,都无不体现着一定的人文旨趣,表达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关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的教育,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其灵魂与精神养分的,也都始终是以人文尺度为作为发展的动力与根据的。
但是,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单方面强调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的个体追求和价值,对实现社会培养目标的能动作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没有落在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尊重和人性的完善上,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种被强加的义务,是一种外界强加的东西,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某种隔膜或交融之屏幢。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新产品新文化层出不穷,创新成了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定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事实上,社会的发展虽然决定着人的发展,但是人并不是社会存在的消极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绝不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以其能力和智慧,在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教育中在实践中改造社会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了更好地改造社会,也更好地改造人类自身的人。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挖掘其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造成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多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1、忽视人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物质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反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轻人格,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管理和训练,强制学生服从的“美德袋”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机器一样制造出规格相同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极为注重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社会准则的真义,结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学生完整的基本理论知识,但也极大地造成学生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的缺乏,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忽视了人的自主选择
我们知道,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授体,而受教育者是知识和技能的受体,教育是师生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作加工和制作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鸭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教育者总是把学生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 “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通过强硬的纪律、严密的管理秩序、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成长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抗性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人的情感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在许多教师的眼中,认为只要能把思想政治理论完整地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否定了学生的感性生命。这这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
由于学生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阻碍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发于情、出于自愿。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均衡并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应该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提高实效性的起点。
“价值”在哲学意义上是个关系范畴,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客观属性。即客体对主体有用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肯定的关系,价值同时取决于主、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有着独特的规律和功能的学科,其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1、从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既是个体(青年学生),又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从个人和社会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光靠自我活动,是无法实现自我满足的。同时,个人又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才能换取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因此,只有先是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有道德的守纪律的人。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责任心,也就很难实现社会价值。个人发展愈充分、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就愈大,而社会愈发展,就愈能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不但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2、从价值内容的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无需依附于其它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它必须借助于对其它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发挥,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价值时,才能得到证实。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更何况,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更尊重多样性的思想、多样性的价值和多样性的文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未来多样性社会必然要求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未来的教育追求的不应当是相似性和类同性,而应当是个性,应朝着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使每一个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强调在尊重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不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某种模式的统一规格的“才”,而是使他们成为完整的“人”,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徐长福,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J].哲学研究2003.3 :38-39
[2] 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24-27.
[3] 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10:18-19.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10-02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启迪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涵义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尊重与关心,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需求的关怀,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更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诉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把人作为一切理论的主体和目标,尊重个体差异,关心个性需求,促进人的健康、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心理疏导”是一个源自心理学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的涵义比较广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帮助其进行适度的心理调节,以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为对其实施思想上的影响创造必要的心理条件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也可以解决工作对象的部分思想问题。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启迪
(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促进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改善人的思想的特殊工作,因而它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的发展是不能离开社会的。同时,只有社会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他们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不排斥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由此,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强化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也必然随之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在机制与方法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此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由单纯的政治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个开放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互联网络高度发达,媒体铺天盖地,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碰撞,原来的单纯政治性教育已很难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既要坚持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又要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由单纯的政治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既要有政治性的说教灌输,也要有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呵护,不断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教育的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丰富、理念灌输是否到位,还取决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态度、情绪等人文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所以,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勇于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的价值追求的新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表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唯一主体,仅强调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客体地位,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唯一主体”理念的支配下,教育者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交往活动,过分地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很少考虑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忽视了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导致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挫,逆反心理加剧,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2.忽视学生的思想需求,教育缺乏针对性
因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所以他们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教育工作者往往不管学生的需要是什么,仅凭经验和感觉,照本宣科地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对于那些社会发展和国家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敏感的问题,却避而不谈或讲不清楚,无法从根本上为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
3.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育方法僵化落后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从约束的角度出发,过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忽视了使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学校常以管得住学生、不出乱子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规范学生的管理层面上,教育方法僵化落后,师生间缺乏情感沟通,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4.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频现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他们普遍承受着来自家庭、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而许多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由心理问题而引起的逃课、休学、退学以及各种违法违纪甚至犯罪、自杀等极端事件屡屡出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情感素材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就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又是一个相对抽象化的概念,怎样才能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加以构成,再进行一个合理的划分,就是下文要研究的内容。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为个体,当面对不确定或者复杂的现实情境时,可以将特定学习方式中衍生出的探究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学科观念进行综合运用,将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结构化,然后进行情况的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呈现的综合性品质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素养,这是种品质,是后天形成而并非天生。而形成素养不仅是“教化”而来,更多的是靠自身“阅历”养成,是一种人人都会得到的品质。换句话说,不管你身处怎样的职业、何种角色,也不管你受教育程度达到怎样的标准。都会在你自己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将各自素养进行表现;其次就是核心素养,这中间包含的是情感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的三个维度。换句话说,核心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有预期目标的结果。就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最后,就是学科素养。这是一种经历了特定学习后的技能养成。将这些概念理清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科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让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1.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
在人的一生中,是众多智能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主要的发展就有:语言智能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发展以及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情感心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如,在进行《政治生活》课程的教学时,对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知识点学习,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去死记硬背的话,学生一旦遇到真正冲突情况的时候,就真的会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可以多给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都是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学生准确人生观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
又如,进行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商品为什么要出现呢?”这样学生就会对商品的形成前因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商品经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2.情感素材在问题对话中的导入
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教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将知识教学的挑战性不断提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思维能力加以最大程度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能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展开情感素材,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尽量鼓励学生能将教学情感感悟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教师进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争取使其能在情感体验中将思想品质加以升华。利用相互探讨或者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是非观。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课程时,物质的变化是需要量的积累而形成的。教师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来进行课堂的提问: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回答。等到回答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可使用的解决方法,进而完成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提问更加有深度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国外就有针对我国人民而设立的中文标语,比如“垃圾请丢在此处”或者“禁止大小便”的字样。学生这时的情感一定会有所触动,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调动。
在我国教学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还会继续发展和完善,对本文讨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建立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在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所提高。在改革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可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和束缚,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教师也会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57-59.
[2]李彰有.试论政治课教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5(12):57-60.
关键词: 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现状 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不但要承担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而且还要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学生的思想仅靠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和其心理状况紧密相联的。因此,笔者认为要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必须要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心理教育促进思想教育。也就是说中学政治教师也要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当然,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不是一回事,但政治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如何搞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以达到促进思想教育的目的呢?
一、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一)猎奇求新,追求时尚而缺乏持久力。当今的中学生,大多出生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缺乏传统思想的熏陶,缺乏艰苦生活的经历,他们对父辈们的生活一无所知,也缺乏兴趣,简单的艰苦奋斗的教育和忆苦思甜的讲解他们根本接受不了。他们的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由摸索走向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人们的思想从压抑到解放而释放巨大能量的阶段。他们面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他们的世界是物质充裕的世界,与物质匮乏的年代相比有天壤之别。外部环境作为成长的外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灵,并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和实践,使他们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新一代的时代特征――猎奇求新,追随时尚而缺乏持久力。
(二)逆反与偏激。逆反和偏激的心理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来自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这说明我国的家庭教育亟待进一步的改进,应该成为关注的热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时代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观念转变的动力。人们的民主意识、价值评价标准、思维方式、传统习惯都在深刻反思中得到了重新锤炼。思想上一旦被解除,人们对传统就会产生一种激进的逆反和偏激心理,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受这种大气候的影响,这一代的中学生无疑会有这样的心理特征。要对这种逆反和偏激心理加以引导使其趋利避害,单靠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它涉及学生的心理特征问题。
(三)盲目大胆而不计后果。猎奇求新、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时尚,必然引发人们对自我的大胆展示。开放的时代赋予开放的意识。一些中学生盲目探险、逃学(如去网吧通宵达旦地上网)、与异往过密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司空见惯,更大胆的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许多人对此忧心忡忡而又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代沟在作怪,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代际关系使两代人形成隔阂,彼此不能理解与沟通,从而不能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还有,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众多的媒体如互联网、影视、报刊杂志等渲染烘托出一个开放的世界,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辈们相比,新生代们的视野更广、观念更新、更有胆魄。不可避免的是有些行为又显得出格。盲目大胆而不计后果的心理特征根源于此。
当今的中学生心理上具有以上这些时代特征,那么如何把握中学生心理上的时代特征,以便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呢?
二、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周记法。现在的学生与教师代际隔阂较大,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过于密切的关系也不利于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对而言,写写周记,进行书面交流,乃是沟通师生心理的有效办法。这种方法从形式上讲并不新颖,但也不算过时。周记要反映学生的心理,它的内容可以别具一格,教师应首先以学生的倾听者身份出现,然后以学生的疏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了解这些感受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疏导,会激发学生更真实地流露内心世界,对工作的开展起促进作用,有助于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思想教育工作就会水到渠成。
(二)建立心理辅导室。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在许多重点中学已经普及。在一个有较好氛围的地方,通过教师的个别辅导和疏通,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守株待兔等学生上门的方式,相对于学生的主动性而言,还是显得过于超前了点。选择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多是一些胆子较大或者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由于前往咨询的学生数量偏少,一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仅仅是一种摆设,效果较差。对此,学校可以适当地进行宣传,来更新学生的观念。同时,它也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好好地向心理医生学习,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区分开来,找到最佳结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网上交流既符合学生的时代心理需要,也能体现人格的平等,并有较强的保密性,还可以避免产生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相当多的学生喜欢上网聊天,这不排除学生以此方式来解除自身的心理问题。因此,网上咨询的开通,可减少学生上网聊天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