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找到合适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对于学生将来走向实习或就业单位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此外,注重发挥体育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体力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面提高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精神及个人价值观的目的。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带给人快乐和健康。促进了体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了健康体育和快乐体育的思想。最后,由于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升学,而且面临着就业时的困难。大多数的学生是因为想学习一技之长才进入职业学校的。因此,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求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进行学习,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与专业相对应的体育知识,是职业学校学生完成和实践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根据职业学校专业特点,采用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类型多样,条件不一,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适应不同职业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在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高中的体育教学多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本标准,对专业体质没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于职业学校教育进程的不同,培养的目标也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随着时展、社会进步,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严峻考验,以前的体育教育过于死板,气氛不够活泼,师生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体育思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要建立完整的体育教育的观念就需要从学校体育改革入手,从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性入手,研究面向新世纪中国高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形势和教学方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调整体育教学思路与改革相适应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体育课中有追求与专业性相关联、兴趣性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来进行安排,既要发展其个性,又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单兵作战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发展和需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改革,即完成体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内容,又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提出改革的思路。具体的方法是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职业学校专业特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各项素质的目的。
3、采用不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后,即在执行教育大纲中体育教学内容用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等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例如:针对我校旅游专业特点(旅游专业的就业方向是面向服务行业和导游),制定适合他们的体育素质教育,开设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的介绍内容,还有形体与健美操的教学及讲授一些训练的方法,使得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能与职业学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在每节课一开始都要进行队列、站姿等形体要求的练习,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健美操等形体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其对自己的仪表形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和拓展训练班介绍课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内容和他们的专业是密切相关的,在学生将来进行导游工作时,可以很轻松的适应环境。在烹饪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中,烹饪专业的学生要求要有良好的力量和长时间从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先从上肢力量练习为主要训练手段进行教学,通过采用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力量素质,经过与专业课老师积极沟通和对此专业进行认真的了解,在发展其力量素质的同时在体育课进行中抽时间穿行俯卧撑、单臂吊拉、托砖头、托重物等各种方式的接力跑形式力量练习的方法。在坚持进行力量练习的同时,进行耐久能力的练习,通过慢速折返、慢速较长时间的运球持球跑的体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耐久性。在既提高了学生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耐久性和对体育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发扬。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教育发展同样需要改革,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更需要改革。要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需要出发,进行职业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身体素质、终身体育能力与意识,为其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提供先决的身体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M].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模式
教学解决的是怎么教、如何教的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研究,而课程模式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侧重的是整体的课程设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模式也发生了一些改革,但是,实质还是注重解决教什么内容的。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的课堂方案相比,课程模式的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课程模式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特定条件下的课程方案的,是比较有针对性的;第二,课程模式是典型的、简约的并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课程方案;第三,课程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课程方案,以一定理论为基础,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应该如何构建呢?
一、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整个体育课程模式编制和形成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有利于体育课程模式的编制意图得以彰显,让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得到合理协调,构建起系统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订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考虑体育课程与各门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但是,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它的依据,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实现学科之间的共同促进,进而更好地促进目标体系的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应该是明确且清晰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具体特点,不能太宽泛和笼统,要对课程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做好扎实的准备。
二、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学科中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体育课程内容以三个方式来体现,即教材、学习活动和经验。首先,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时候除了注重与体育课程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内容与生活的实际意义,尽量将体育课程内容呈现生活化、科学化和与学生特点相适应。其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这几种课程都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到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例如:针对任意选修课,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之外,还可以允许跨年级选修。而活动课应该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活动,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得到提高。
三、体育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实施是将体育课程模式付诸于教学过程,其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以课程模式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课程实施的体现就是教学活动。在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体育课程研究者已经将原来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混淆不清的现状进行了改革,人们的体育课程观念和体育课程模式的学科体系越来越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课程体系包括教学课程、体育课程包含教学本身。因此,体育课程模式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模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融合的,教师只有了解教学什么、怎么达到教学目的,才能使得课程模式体现有效性。例如,在一堂体育课堂中,课堂内容是一场球赛,而教师也应该结合球赛的实施过程制订好教学的方案或者意图,才能更好地融入课程模式过程中去,最后完成课程模式的评估与分析。
四、体育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涉及之前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更涉及之后的课程模式的分析与改革,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从期望达到的效果、是否达到效果进行评价。探究课堂课程的价值本身,也对更好地发挥价值提供了更好的借鉴意义。课程评价最重要的两种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要求提供证据确定课程计划是否优良,不仅用来评价某一体育课程单元的计划,还用来评价一项新的体育课程计划。而总结性评价是在体育课程实施之后进行的评价。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模式中,课程评价已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受到了中小学教学的重
视。课程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者应该积极探讨课程模式,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几个方面出发,让课堂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康.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14-0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因此,研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以很好的发展,更能给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资源概述
体育课程资源定义。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课题,是指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必须的素材性和条件性体育资源的总和。《标准》中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大多数教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视其他资源,造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很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忽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作用。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正在开发的一些课程资源没有切实的关注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学生的要求,不能完全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体育体育设施“一物多用”与“一用多物”功能,根据体育器材的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另外,教师可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产工具等自制简易体育器材。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开发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和一用多物的功能,同时,也很少有教师动手自制过体育器材,开发制作体育器材,还属于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行为,学校没有形成有制度有计划的开发制作体育器材的机制。
4.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不够充足。体育课程内容是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内容资源和实践课程内容资源,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虽然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内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能基本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都是处于不充足的状态。体育理论课在内容的选择上仍然首选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数教师把教材当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建构性。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自然地理课程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便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开发利用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具体教学中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远远滞后,主要是教师缺乏开发的思路、模式和方法,不能和实际教学情况结合起来,对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所涉及的安全、组织、时间问题没有形成一套方案,最终导致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进入到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大力加强体育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教师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来。教师、学生均是课程资源的一方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学生当然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3.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学校必须保证场地器材等基本资源的合理供给和分配,多途径的开发和利用场地器材,发挥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同时,教师也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制作简易的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也可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和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体育教学服务。
4.注重现有运动项目的改进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对现有部分运动项目加以改造,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去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无兴趣的陈旧内容,减少器械重量,不可求动作细节,使学生兴高采烈的投入到体育课中。同时引进一些深受学生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新兴运动项目,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体育课堂
河池地区有壮、汉、瑶、仫佬、毛南、侗、苗和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总人口约为4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320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体育教学投入相对不足。
一、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河池地区共有中小学1700多所,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达标校数为500多所,教学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虽然河池市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对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发展。调查表明,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的学校占52.7%,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占12.5%,有34.8%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是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主要原因是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或场地器材不足,有的农村小学未开设体育课程。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一直是以竞技体育项目或是自由活动为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但是从调查统计来看,35.3%的教师未能选用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64.7%的体育教师都不同程度的选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大多集中在以板鞋竞技、投绣球的个别项目上,并且以游戏课的形式为主或课间休息时间,可以说是调剂为主,未能深度开发,总体来说是引入的项目太少,地方特色不明显,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应有的特色优势。
二、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缩小差距,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河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可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一标多项”的特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从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困难。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超越狭义的单纯的体育内容,让体育富有趣味,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使其在锻炼中感悟快乐,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的能力,推动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进行体育项目资源开发能够促进河池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河池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都是一味的现代竞技体育内容,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体育就是田径、武术、体操、足、篮、排等,在河池地区很难完成教学内容,使体育课教学基本处于迷惘状态,即使有一部分学校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但是竞技体育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无味,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能的提高。若在河池地区中小学开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挖和拓展进行教学,即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也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继承和发扬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三、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可行性
1、“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领域和水平做了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结构、方法・・・使各地区、学校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课程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因此,河池地区各中小学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的、民族的体育项目资源,从中选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
2、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有的体育传统(见表),这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民族生产,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再不去继承和传播本民族传统的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如果在本地中小学大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部分学校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对改变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意义深远,而且对开发、保护、利用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3、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的优势分析。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技术、规则和场地设备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在河池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场地器材都有限的困难面前,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特点,可以在本地蓬勃发展,可谓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十分熟悉,由于有群众基础为保障,易于在本地区中小学顺利开展。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辛勤努力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多种体育选修课形式的探索、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体育俱乐部形式的出现都为改革注人了新的活力,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体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如体育学科地位低下,工作不受重视;体育课没有得到学生的热爱甚至受到轻视;学生体质待增强,但体育教学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教材内容结构没有根本变化,与其他学科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一个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等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主要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高职院校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两方面人手,做较深人的分析研究,从而对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2006至2007年,笔者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共8所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1. 1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与中小学区别不明显
在对比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后,明显地感觉到两者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区别和递进关系。高职院校的目标个性不突出,语言上的表述虽略有变化,如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提出等,但还是比较空泛,目标内容也有繁琐之感,追求全面,但缺乏重点,目标罗列很大,但层次不明。
1.2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雷同
本文将在京的几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高中体育内容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除了中小学没有的羽毛球、健美操、网球等项目外,在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中,平均有70% 90%的内容是中小学教学中出现过的,其中田径、体操、篮球中更是几乎全部是中小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教材的排列上也没有根本的改变。都是简单单个技术的累加式教材组成,教材的设计思考与中小学无本质区别。
1.3教学形式和组织虽有突破,但在整体上依旧是以大班上课形式为主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本文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形式虽然有一些变化,出现了诸如素质提高课、保健课、加强课、专项课和俱乐部形式课等,但从大多数学校来看,按行政班级上大课依然是教学形式的主体,而且据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这种课的教学中一般要进行多个项目的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师任课状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教学形式相同。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职院校体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
2高职院校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认识
2. 1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认识的调查
为进一步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笔者针对“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究竟怎么看?”这一问题对上面提到的8所高职院校64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较具体的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4月,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表640份(每所院校80份),回收后筛选出有效问卷552份,回收有效率86%。下面表1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
2. 2分析
(1)从高职院校学生希望开设的体育项目来看,对一些比较时尚的运动目如网球(98 % )、体育舞蹈( 66% )、健美(54% ),以及一些在中小学很少的项目,如乒乓球(87% )、羽毛球(91% )、游泳( 89%)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一些在中小学已经学过,但实用性、趣味性、文化性相对强的项目也表现出一定的热情,如篮球(65% )、排球(40% )、足球(42% )、健美操(62% )。而对体能类型的比较单调的项目表现冷漠,如中长跑(只有24% )、铅球(只有4%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是在追求一种与中小学不同内容的体育课,这与本文前面的现状分析是吻合的。
(2)当被问及“现在的高职院校体育与中小学有区别吗”时,61%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区别,体现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印象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缺乏特点,这一点也与我们前面的分析相一致。
(3)当调查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对现在的体育课满意时,超过1/3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太满意”。而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态度好”(82%),“能锻炼身体”( 70%)这种非纯课程因素,而反映课程特点的文化性、实用性及娱乐性却不是重要的原因。相反,当问及为什么不满意时,学生则归因于与课程性质有密切关系的教材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可见学生对体育课程还是不满意的。
(4)学生认为首先应该进行改革的是教学内容(98%),其次是场地器材、教学方法和形式,可见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5)当问及学生喜欢上哪一类体育课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上专项体育课(89%),这一点既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形式向选修课方向改进的趋势相吻合,也与本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
(6)当问及学生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时数是否应该增加时,几乎所有的学生(98 %)认为应该增加体育课时,从这一点上我们即可以看出,虽然高职院校生对现在的体育课程还不甚满意,但他们对体育是喜欢、重视和期待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的使命。
3对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思索的方向。本文在考察和综合了以往许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3. 1关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任务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必须在教学任务上突出其学科教育的特殊性,提出清晰的重点目标,避免面面俱到。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应注重高职院校学习的理性,注重学习内容中的文化性,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定位方面应同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打基础”式的目标体系相区别,这样既不脱离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又使高职院校的体育学习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更贴近,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具有个性,也更容易实现。
3. 2关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
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应摆脱现在体育教学目标长期争论“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的目标定位,建立一种综合体育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这种能力应包括理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而“体育实践能力”应包括:从事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察能力。
3. 3关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不追求面面俱到但很浅显的多项技术学习,重新认识“打基础”的含义,进行有专项性的和有深度的学习。
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体育学习影响较大的“基础”实际上主要是指身体素质,然后才是技能方面。因此以身体素质为主的“基础差”完全可以在某一专项运动学习中得到完善,而无须重复中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不应该面面俱到的,因为学生多方面的追求和有限课时都是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的。笔者建议:高校的体育内容应在总体上丰富多彩,但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讲应少而精,这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深入、追求内涵、追求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独特要求,才能受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
3. 4关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形式
1.安全事件频发
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通常为“家庭———途中———校园”的单调路线,由于安全意识不足,加上周围环境影响,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对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安全事故调查结果分析,可将事故分为四大类:灾难类事故,如踩踏、交通、房屋倒塌、溺水身亡等,占了47%;社会安全事故,如校园伤害、打架斗殴、宿舍失火、自杀等,占了44%;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等,占了6%;其他事故占了3%。其中,交通和溺水占得比例最大,分别为20%、18%,校园斗殴次之,占了15.7%。
2.自救能力较弱
自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如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乏、周围环境复杂等,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极其薄弱,是引发生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未开展应急自救教育学校的比例高达73%,而不能独自使用防火器材的学生要占近90%,了解人工呼吸却不会具体操作的学生占了87.5%,熟知火灾中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的学生仅为26%。
3.生命安全教育落后
传统的教育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在生命安全方面比较被动消极,相应的工作做的不到位,许多中小学对生命安全都很重视,如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但大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是说教式传授的理论,难以起到实际作用,也有学校会组织一些应急自救活动、消防演练等,但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完整系统的预案,在实际遇到危险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二、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意义重大,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从生命学的角度看,生命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体机能需要依靠物理运动来维持延续,而体育的起源就在于促进生命健康,延续生命。针对之前体育教育地位较低的状况,新课改对此做了调整,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地位,开始从不同学科探索体育教育的价值,重新解读体育教育。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应保证体育课应有的比例,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直接目标;其次,应重视安全教育的普及,除了具备治疗普通体育伤痛的能力,还需注重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故,如火灾、交通、地震等,学生应尽量掌握相应的解决能力。
三、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1.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极为关键,为保证生命安全,首先应在体育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重视。以往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课常作为学校的一种模式化训练,较为单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多向发展,而且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不深。对此,学校应回归体育本质,探寻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这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体育功能深化趋势的体现。无论从哪种角度,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作为体育的基本。
2.组织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追求。尤其是体育教育,不但有其社会性,还有显著的生命性。从国内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来看,组织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如负责学生安全的机构,有人认为该由保卫部负责,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体育部门只是负责课程的教授及体育活动安全,由于在认知上偏差较大,增加了安全教育统筹管理的难度。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体育教育固然很是重要,但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包括体育、医疗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安全保卫等多个部门,明确各自的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3.体育课程目标
将“安全地展开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显然已经不能符合当下要求。为此,必须增加“生命安全”这一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并逐步实现。同时,应开拓有关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对以往的被动式保护教育加以改进,形成主动的、全面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
4.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具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平台,尤为重要。新课改对过去的“唯成绩论”进行了改革,为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本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因此,在体育课上,应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珍爱生命、应急自救、运动安全等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契合,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结束语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58-05
Related researches on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WANG Ji-shuai,FAN Bing-yo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gave an over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physical education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s and curriculum mod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concerning of physical capacities and perceptions to the concerning of student’s emotion; the sel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focuses more on nationality, region an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s tends to diversifi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emphasizes more on process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clusive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he authors analyze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will be the key area for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我国对课程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体育课程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课程研究才真正引起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学理论界的重视[1]。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体育课程目标
1.1体育课程目标定位
改革开放初期,“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第一任务,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2]。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明确提出,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则众说纷纭。王健[3]认为:“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目标提法欠妥,目标陈述抽象、笼统,目标内容狭窄,全面育人功能体现不够。谭红认为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特长、生命、生活,关注学生的人生境界和生存质量及发展前景。王玮[4]认为体育课程目标定位还应着眼于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此外,也有人以整体观的视野将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点定位在“体能、技能、德行”的基础上落实到“身育、心育、群育”的实践中,把身育、心育、群育等融于一身。
2001年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将“健康第一”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5]。其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及其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6]。因此,体育课程是实现健康目标的课程之一,不具有唯一性。
1.2体育课程目标分类
随着国外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和课程理论引入我国,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目标分类也存在不同的认识,体育课程目标分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体育课程目标分类侧重于身体素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王健[3]根据初中体育课程特点、功能和课程目标的分类理论,将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发展3个领域,各领域的目标内容又呈现各自的层级化结构。季浏[7]对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扩展到4个领域:身体发展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第二,体育课程目标分类趋于多元化、层次化、具体化。课程目标分类不再局限于身体素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已扩展到品德发展目标和社会性发展目标。张细谦[8]将其分为健康、体质的目标,教育的目标,运动技能的目标,体育文化素养的目标,竞技的目标,休闲娱乐的目标,终身体育的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朱伟强[9]从目标的表达形式、垂直分类、水平分类3个维度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归类,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分支目标。
课程目标分类目的是为了指引教师以不同的教学途径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对课程目标进行分类是有价值的,它使得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活动的实施有据可依,并为教学结果的评价提供了测量的手段,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有一定的外显行为特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10]。
1.3对体育课程目标研究的简要评价
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定位、分类等方面。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主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技能领域转向需要、情感、意志、个性、体育观等情感领域,但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是否以“学生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值得商榷。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是以课程目标定位为依据,将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在关注学生身体素质领域和认知领域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学生的情感领域的发展空间。在体育课程目标领域中,存在可预期的目标(结果性目标)和不可预期的目标(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之分,其学习结果又有可测的目标和不可测目标之别。体育课程目标要如何具有明确、具体、可观测性,各目标领域之间的界线是否清晰、是否相互渗透,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2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开发
2.1体育课程内容定位
体育是一个多起源的学科,其内容源于军事、宗教、生产劳动、游戏、娱乐等,这就造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相互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系,往往是并列或平行的关系[11]。劳动与体育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劳动是不是体育,如何将劳动变成体育课程内容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的体育教师。当通过对劳动外在的表现形式加工后和内在的功能(主体的非功利性目的)特征得以体现时,“劳动”变成了体育。然而,体育课程内容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呢?贾齐[12]以“教什么”和“用什么教”为中心,阐释了体育课程内容的运动(动作)相对应存在的两种方式: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运动(动作)从内部理解为关系性的存在;二是将包含该关系的运动(动作)作为它的“形态”性存在。体育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是容易把握的,而其内在的隐性本质性知识很难捕捉。这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内容如何定位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体育课程内容如何分类与设计问题。
2.2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及利用价值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体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将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来加以开发的思想,是学术界和广大体育教师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识。诚然,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体育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体育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但也有人认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引进应该体现体育运动文化的原汁原味、完整的运动项目[13]。魏孝捷认为,竞技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符合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现有的场地设施条件、是学生喜欢和需要的,并且具有健身育人的功能。田菁认为,对传统竞技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造是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并且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此外,黄永飞认为各民族或区域的传统竞技运动项目是各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实践中,不仅能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还能提高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14]。
2.3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张勤[15]从课程视角分析了体育课程内容在纵向组织过程中的3个基本设计向度(顺序性、连续性、纵向关联),强调了不同学段体育课程内容区别要以符合课程目标为前提,力求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与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相吻合。作为直接经验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应该是零散的活动或技巧体验,需要设计出一套具有较高精神价值的结构化、体系化的东西。马维平[11]运用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分析,将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兴趣、需要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依据,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对相同内容进行改造,使之突出一定阶段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回归。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其平衡性。
2.4对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的简要评价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定位还比较模糊,没有达成共识,原因在于对体育内涵的界定不一。而关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主要侧重于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各民族区域传统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意义方面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阐释,缺少对学生以及体育课程本身意义的探讨。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是以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兴趣、需要作为逻辑依据,同时要注意体育课程设计的平衡问题。如何把握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平衡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将体育课程内容和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体育资源有机结合也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体育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式
3.1体育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结构是体育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课程发展的历史说明,推动课程发展的外在力量只有通过课程结构及其内部矛盾起作用[16]。
1)体育课程结构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必修课+两操一活动”这一体育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势在必行。何丽莹提出了“三课并重”的体育课程结构,将实践课与学科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课程的作用。在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呈多元化(即提供各种可能的课程组合)的趋势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取不同的组合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李金梅[17]认为,利用系统整体中各体育项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信息,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发挥和提高体育课程的整体功能。于文谦[18]认为,体育课程结构是构成体育课程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配合,将体育课程结构分为课堂体育、校园体育、生态体育和社区体育4个部分。然而,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求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在学校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利于体育课程功能的转变和实现[19]。
2)对体育课程结构研究的简要评价。
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甚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课程结构的内部动力要素是什么?如何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体育课程结构将是一个新的突破点。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可以解释为课程结构的各要素对课程结构的贡献之和,通常来说,课程结构各要素并不是到达它们各自贡献的最大值(或许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而是各要素有机地融合一个整体,进而发挥整体贡献的最大值。在融合的过程中,把握体育课程各要素各自贡献值的“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3.2体育课程模式
1)体育课程模式类型。
在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发展体育课程模式、人本主义体育课程模式、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运动体育课程模式,其中发展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前国内较为广泛认同的一种体育课程模式。诚然,这4种模式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一定关联的。潘绍伟、于可红[20]从宏观层面将体育课程模式分为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和综合体育课程模式。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李艳翎[21]从体育课程整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体育课程模式的走向,阐述了体育课程模式从求同模式逐步地向求异模式转变的原因与方式,为体育课程模式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中小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三年三次选项”模式、“班级一主多选”模式、“大课、小班、选项”模式和“基础+选修”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考虑了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增加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课程类型组合成为体育课程模式创建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结合。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创建了以“必修+选修”项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22],实现了由“选修课、活动课”向“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的转变。体育课程模式的创建是以学生为根本,实现课程类型的多维度融合。张正中[23]构建了示范性高中“三修”(高一精选内容普修+高二模块选修+高三项目层面的自由选修)体育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何元春[24]提出以单元为基础的模块组合的体育课程模式,作为单一教材单元,可以把发展身体的各种基本教材作为必修教学内容,各模块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2)对体育课程模式研究的简要评价。
体育课程模式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与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研究表明,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趋于多元化,课程类型组合成为体育课程模式创建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结合。然而,体育课程类型各部分以何种形式、何种比例组合,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过程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如何挖掘体育教师的专业潜力也值得思索。
4体育课程实施
4.1体育课程实施内涵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体育课程价值得以生成和体育课程目标赖以实现的实质性环节。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实施是把体育课程计划付诸体育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调适的一种体育课程变革过程[25]。总之,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发展的过程,是学校个性生成的过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经验生长的过程。
4.2体育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价值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实施走向民主化,意味着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意味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意味着课程实施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26]。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促进体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走向。可见,体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课程参与。也有学者从体育教师文化程度、素质,课程设计,学校行政资源,课程文本的可行性等角度分析了影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重点阐释了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双向共赢性[27]。有研究指出,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定位密切相关,因为任何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参与水平。然而,在体育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调动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地区、学校、体育教师、学生等的个体差异,以增强体育课程的可行性。体育课程实施单靠课程实施者“照本宣科”地执行课程计划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强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的对话,达成对课程方案的一致理解,形成改革的共识,课程实施才能有效地开展。
4.3对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简要评价
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最终是体育课程实施。在我国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恰恰忽视了课程实施这个重要环节,而对课程方案和改革结果之间的实施过程的切实考察较少。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发展的过程。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价值和作用。
5体育课程评价
5.1体育课程评价内容
体育课程评价对体育课程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从宏观角度来看,陈令伟[28]认为,体育课程评价应当从课程编制的思想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条件等诸多方面来充分考虑。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关注对体育课程内容本身的评价、课程实施及条件的评价。从微观角度来看,体育课程评价实际上包括了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自评4个方面的内容。体育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体育过程本身[16]。因此,体育课程评价还应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予以确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提高的幅度,而且要注意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贾齐提出了“以教学设想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模式,认为教师是教学设想中与教材研究最核心的部分,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步骤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5.2体育课程评价尺度和指标
不同的理论认识同样决定了不同的评价尺度。如果是以“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的观点进行评价,评价尺度势必要与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相关的各个指标挂钩;如果按照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观点进行评价,那么评价尺度则应该与运动技术(技能)的发展程度挂钩。当然,以百分比的方式采取兼顾二者的评价方式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所评价的结果本身在理论上却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29]。樊炳有[16]具体地将体育过程评价的角度归纳为5个方面――知识、技能、表象、情意、体质。此外,罗玲红[30]运用Fuzzy(模糊)公式综合评价法将体育课程质量考核评价分为课前准备、课的组织、授课效果、教育功能4大类,并将难以充分量化的带模糊性质的指标加以较为准确的评分,有利于评价指标的明晰化、准确化。体育课程的评价仅仅停留在以某个指标来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层面上不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就目前我国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而言,既难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难以说明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与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
5.3对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的简要评价
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课程评价关系到整个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制定体育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社会需要。在结果评价的基础上,要重视体育过程评价。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如何构建,以及各指标的相互作用如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定仁,徐继存.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1.
[2] 陈琦,杨文轩,郑俊武,等. 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 体育科学,1998,18(5):1-4.
[3] 王健,潘明. 关于构建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0,21(6):49-50.
[4] 王玮.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393-394.
[5]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6] 梁国立,高嵘. 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6):91-95.
[7]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
[8] 张细谦. 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J]. 体育学刊,2007,14(4):8-11.
[9] 朱伟强. 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框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02-1103.
[10] 刘昕.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30-1533.
[11] 马维平,晏冬丽. 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探寻[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117-119.
[12] 贾齐,李捷. 作为“关系”的体育课程内容――以“教什么”和“用什么教”为中心[J]. 体育与科学,2004,25(2):71-72.
[13] 田菁,杜欣,杨银田.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改造的理论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5):87-89.
[14] 梅正宗. 论当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价值[J]. 教学与管理,2008(12):47-48.
[15] 张勤. 论体育课程内容纵向组织过程中的基本设计向度[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4):125-127.
[16] 樊炳有,李景平. 对体育课程体系结构要素的探讨[J]. 体育学刊,2000,7(1):63-65.
[17] 李金梅,谢瑾,张军,等.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 体育科学,1998,18(5):9-11.
[18] 于文谦,苗治文. 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 体育学刊,2002,9(3):77-78.
[19] 陆作文.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84-87.
[20] 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6-90.
[21] 李艳翎. 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98-800.
[22] 董翠香. “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体育学刊,2007,14(6):83-85.
[23] 张正中,李大光,陈雄略,等. 示范性高中体育课程“三修”模式研究[J]. 体育学刊,2006,13(5):94-97.
[24] 何元春.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4(2):237-239.
[25] 胡庆山,孙岩,王健. 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及本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76-78.
[26] 张细谦. 当代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趋势[J]. 体育文化导刊,2007(3):74-75.
[27] 王健,胡庆山. 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68-74.
[28] 陈令伟,董杰,王璋. 论健康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功能与方法[J]. 体育与科学,2007,28(2):93-94.
1.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的中职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大致相同的,包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等等。
2.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体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育锻炼与保健意识,了解一定的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与体育特长的发展,提高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为学生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通过体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3.内容标准。现阶段的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将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分设为以下几个板块。第一,艺术体育板块。教学内容包括:健美操(大众一、二级)、形体舞等。第二,竞技体育板块。教学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板块。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武术套路、太极剑、舞龙舞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第四,现代体育。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跆拳道、体育舞蹈、街舞。
4.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是指对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在某一时间段的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划分。合理的课时安排对于完成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理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例,每个学期的学习板块至少有两种,在第四学期为三种,而理论安排在第三学期;再从横向我们可以得出,艺术体育板块安排在第一、三学期,民族传统体育安排在第二、四学期,现代体育则只有第四学期,而竞技体育则包揽了四个学期。基本上每个学期的课时为34,本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120~140。
二、中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设置局限性
1.课程目标的设置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课程的授课对象,当前的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遵循了授课对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是不是适合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学习,完成课程目标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继续深造。从现行的中职学校护理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看,所设置的课程目标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大同小异,并不能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没有与学生的专业选择作出区分,更没有对学生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划出重点学习领域。
2.课程内容选择多而不精。目前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几乎包含了当前主要的运动项目,并且将这些项目分散在不同的学期,但是每个学期的课时又是有限的。这种盲目的追求大而全,缺乏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项目,成为普遍现象。
3.课时偏少。目前发生学生运动猝死的现象及因体育课上学生受伤而家长到校胡闹的现象越来越多,学校领导也都以杜绝学生发生危险的一切可能性而减少体育课时,甚至取消各项体育活动。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已取消各校运动会,只参加市级和省级以上的运动会。一方面是体育运动在中职学校的不受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学校领导怕“担责”。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中职护理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准确的目标设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反射出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应以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发展出发,将目标明确为:第一,增强体质,强壮身体;第二,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运动技能和技术,能正确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第三,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发展体育精神;第四,为升入高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结合护理专业的需求,以改善学生的形体、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为主。
2.教学内容选择自主化。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普遍以教师安排运动项目为主,而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爱好又是不同的,这样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将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设定为以练习形体和发展身体素质为主,二年级的课程内容则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按兴趣爱好小组进行分类,分别为球类项目、田径类项目、健美操类项目。在整个学期中,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由体育教师进行引导,带领小组成员一起拟定比赛策略、练习技术、体验成功和失败、创造小组的特色文化和保卫小组的荣誉。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的颁布和实施,全国范围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正与世界性课程改革浪潮同步,18套《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各学科的新编教材正在全国基础教育的实验区开展实验。这是中国建国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执行,监控核心课程,而不是直接确定一切课程内容,这样各级课程管理机构都有责任考虑为实现课程目标应该调用哪些资源,因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就凸现出来,课程资源研究不只是为了弥补课程领域“可理解的解释体系”数量的不足,而是响应课程改革实践的强力召唤,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提供现实指导。体育课程资源研究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显现出来。
1 课程资源的概念和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由于课程资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还不多: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一个概念,即教育资源,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徐继存等对课程资源的定义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听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蔚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艾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而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写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对课程资源的解释是这样的: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通过以亡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1)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2)课程资源的属性是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等的总和,即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由此,我们可以借用课程资源的概念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作一个界定:体育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体育课程或服务于体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
2 课程资源的分类
关于课程资源的分类,目前的研究归纳起来共有6种: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来分。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2)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3)按照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4)按照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5)按照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6)按照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分类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角度划分课程资源的类型,都要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逻辑上要清晰,划分的课程资源类型不能自相矛盾或过多交叉重叠;二是要有利于分析和解决学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要有利于我们看清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只要把握住这两个基本原则,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起比较切实有效的分析框架。
3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3.1 《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目前的研究非常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虽未明确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分类,但却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几方面着手进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许多人力资源,如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以前我们都没有利用到的资源。在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中,《课程标准》中主要从五方面进行阐述: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应注意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以及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在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方面,《课程标准》主要从课外体育资源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方面进行了阐述。在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课程标准》主要从利用地域特点及季节特点等自然环境着手进行了举例说明。在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只做了较为简单的阐述。
3.2 《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的不足分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论述,事实上是对体育课程资源的一种分类,并且已经在指导着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这种分类方法应该说是简单明了,方便操作。但是,依照以上两种课程资源的分类原则却能发现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从分类学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应该同物力资源是同一级指标而不应该同物力资源的下位指标平行。第二,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表述在逻辑上存在重复,从字面意义上讲课外体育资源包含校外体育资源,意思存在重复,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课程标
准》的本意是想说明体育课余时间在校内与校外不同空间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第三,《课程标准》中缺少关于体育人文性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思想资源及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资源等非物质性课程资源的描述。
3.3 体育课程资源的重新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可以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分为两个大类,再将非物质的分为体育课程思想资源、体育课程知识资源和体育课程经验资源三种;物质的分为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与体育课程物力(财力)资源两种(表1)
体育课程思想资源是指一切有可能参与体育课程活动之中,影响体育课程活动的各类人员所具有的全部思想观念。它是存在于体育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学生、管理者、研究人员和其他工作者头脑中的,直接支配他们活动的各种观念。包括体育哲学思想资源和体育人文思想资源。充分挖掘体育哲学思想资源才能使广大体育教师理解体育的本质,即体育首先是教育;才能使广大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理解《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才能避免体育教学中的唯教材论和唯竞技项目论。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人文思想资源是体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体育课程知识资源包括健康知识资源、运动技术知识资源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也属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范畴。《课程标准》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只有关于运动技术知识资源的开发,缺少健康知识资源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课程经验资源是指体育教育系统的教师、管理者、研究者、工作人员和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经历的总和。他们各自的经验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有受教育的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学校生活经验和体育运动的经验。只是各自的经验内容、性质、水平等不一样。教师的经验是起主导作用的课程资源,它支配着课程活动的过程,这是不容否定的现实。教师的经验对学生的经验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要冲分挖掘体育教育工作者包括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体育专家、有体育特长的其他教师等的经验资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经验。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还离不开财力――符号化了的物力的支持。因此,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体育课程物质资源可分为体育课程自然地理资源、体育课程设施资源和体育课程信息资源。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可按来源分为三部分:政府财力资源、社会财力资源和学校财力资源。如何挖掘多元化的财力资源,提高学校体育经费,是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课程人力资源需求、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供给、体育课程人力资源配置、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必须研究教育系统中的体育教师、学生、管理者、体育教育研究人员的人力供给与需求的状况,探索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掌握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调配方式。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师缺口仍然很大,主要是西部和农村中小学。但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很低,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另一方面恐怕就是体育课程人力资源配置不足造成的。
在体育信息资源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它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一样都需要物质设备的支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信息资源应归属于体育课程物力资源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