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第1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以及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便捷化的教学过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会直观的指导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同时也使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整合应用

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经指出:“不该把信息技术仅作为学习的对象,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实现教育的根本变革”。用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学体育课作为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课程,不论是室内理论课还是室外技能课,现代信息技术在授课时的比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软件、视频、文字资料的不断更新,让学生们可以从以前的单一平面教学过渡到音、影,字的立体化教学中,他们更是可以随时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最短时间、最感兴趣地接收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一、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观念滞后影响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并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本质的全面理解。其次,教师主观意识影响教学质量。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在此技能之上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正确体育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指导示范能力。但有的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倾向于较多安排自己擅长的内容,时间久了定会违反全面发展的原则。最后,教学动作难示范影响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难完成的技术动作,如腾空、高速、翻转等,即使教师做了示范动作,学生也很难看清楚这些快速完成的动作,在脑海里也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但慢动作的示范又影响了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性。这时如果教师多次示范动作,重复讲解内容,又影响了教学的进度而且,而且反复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不厌其烦,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降低学生的自信心。

二、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列出的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的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势必发挥重要作用。

(一)直观性,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的从文字、图像、图像、视频、声音等全方位的接收信息,不再是以前枯燥的,乏味的,文字讲解,抽象理解。

(二)生动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的授课,因此课堂上充满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激发后主动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形象性,不再是快速的示范动作,不再有抽象的语言,有的只是一遍遍的视频重放,重点慢放,错误停顿。每一个细节都有展示,帮助学生看清楚,看明白。

(四)网络平台开放性,知识不再像以前的慢慢通过看书、观摩课、名师讲座进行搜集,只要网上有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就可以拿来利用,无论是教学还是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多,随时都可以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想知道的需要。

三、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的应用

(一)技术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授课时,先让学生认真的观看视频正确动作,在大脑中有初步的表象,教师进行有目的性的讲解和主要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时,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回放功能,清晰的展现动作的细节和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既能解决教师讲重点学生不理解,示范时学生不注意看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动作概念,不知道自己错在哪的问题。在最后的展示阶段,利用教学视频和正确动作、错误动作的录像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动作概念。此方法的教学可以主要应用在,田径的跳高、跳远、快速跑的起跑、跳绳等动作完成速度快,学生不易理解的项目上。例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从起跳到完成动作,时间在0.5到0.7秒,学生单纯的依靠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讲解很难理解起跳、转体、背弓、最后大腿收腿是如何完成的,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也就不可能。因此录像的使用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理论课与战术教学的应用

在篮球的训练队和篮球单元教学时,涉及到战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俯视角度先理解如何的跑动,让学生先对战术配合有感性的认识。实际教授中利用大屏幕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使老师从讲解和示范中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纠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理论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战术,最后由学生进行操作。例如:中锋低位单打战术,如何的从传球,无球掩护,落位要球、单打得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进行讨论,每一组都想出自己的战术和防守对策。通过这样的理论课教学,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还能学到简单的战术配合知识,对于他们以后看篮球比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提到的只是篮球的战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网上资源下载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战术教学等软件,从我个人检索来看,pc版的较少,大部分是flash基础制作的,ipad版本的战术板很多。利用软件日常的上课学生兴趣很浓,因此教师在进行室内课教学时可以多采用此类教学方法。

(三)训练队日常管理工作的应用

学生在入队时候的起始成绩,经过每一堂的训练课,学生完成训练的各项成绩和达成目标情况,同实时的记录和分析找出超量恢复的时间。对学生训练情况和动作质量,通过录像回放和优秀视频,进行对比找出不足。这项工作在专业的训练队里是常态工作,可是在基层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学的训练队缺少专业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工作,有的教师也没有训练计划,或者说没有连续的训练计划。学生的训练情况全都依靠自己的经验,使得学生的成绩不稳定,赛后又责怪学生发挥不好。正是没有这些详尽的计划,年度、学期,赛事等等,也没有详实的记录使得我们中学的队员很难在被选拔进入更高层次,我国的竞技体育只能依靠从小训练的队员参加比赛。如果能够规范中学体育,或是学校体育的训练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我国的竞技体育向学校体育转型也不是很过度。因此一些有条件的附属学校就完全可以和高校合作利用他们手中的仪器和设备,提高训练的效果的同时也为中国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用

在理论课和雨雪天气时的室内课,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以及获得金牌的奏国歌场景。通过教师言语引导使学生们也身临其境,主动的进行国歌歌唱。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初中二到高2的这段时间正是孩子们叛逆期,在升国旗时学校要求每名同学必须唱国歌,可是能够张口的很少。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单薄,一方面也是自己“面子”的问题,他们认为在被人不唱的时候大声唱很“傻”。因此在教室内利用多媒体的教学,配合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们放下“面子”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小学时他们可以大声唱出国歌,成人后他们也能大声唱出国歌,现在的他们也同样可以大声的唱出国歌。我在所教授班级进行了尝试,通过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以及“十一”天安门升国旗时周围的群众大声唱国歌的场景,学生们在之后的升国旗时有70%的学生可以做到大声唱国歌。

(五)教学、教研的应用

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再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教师的课件和资料。全国的老师在“主题资源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通过和其他名师,大师交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自己的名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应用的措施与注意事项

首先,树立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体育教学观念。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应用的教育优势,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重点放在培养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同时作为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接受现代信息化教育改革,经常阅读前沿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了解和掌握信息化体育教学的方式及体育软件方面的知识。其次,加强学校现代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合理布局,强化教师课堂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努力建设适合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信息数据库资源,方便数据积累和后期的资料查阅,以满足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最后,自主开发适合本校的体育教学应用软件。现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只停留在ppt课件,视频的简单应用,还应该着手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毕竟万物皆不是万能的,只有不断的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和软件,才能不断的适应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趋势。因此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授课的同时,应该与计算机教师多沟通,合力开发新的,适合本校,本地区体育课发展的主流软件和ppt课件。同时也让自己不断的充电学习,业务技能和辅助教学工具同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当代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第2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1、做好初三、高三教室多媒体设备推广应用与管理工作,培训好老师与学生助理电教员,尽快发挥多媒体设备在复习中的优势,为中考、高考再创辉煌作贡献。

2、集思广益,本学期计划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情况、教学需求、教师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从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寻求现代教育技术发沟亩圆撸以促进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更上一层楼?

3、为了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的广泛开展,电脑室计划除电脑课外面向其它学科教学开放,实施网上公开申请使用,让更多的教师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试验。

4、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电脑室的利用率,使设备尽可能面向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也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修改信息管理平台的部分功能模块,使其的功能更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6、在校园信息管理平台开设高一学生的用户名,在有条件的学科开展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等教学试验,为我校网络教育开辟新路。

7、为了提高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水平,应以科研为先导,课题为载体,应用为重点,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促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学校请有关专家(如华师大李教授)作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试验等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我校的教研水平。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建议晚自修教师值班签到改为用校园卡读卡签到,这样既可以方便统计,提高管理水平,又可以杜绝教师把晚自修开始、结束的签到一次性完成的现象,提高晚修值班的质量。

2、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科组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3、制定电化教学奖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电化教学活动,使电化教学奖教金的奖励有章可循。

三、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方面

1、尽早尽快做好二个化学成套实验室、语言二室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

2、做好电脑一室、语言一室的设备改造和软件升级工作,为高考英语二考试提供合格的设备。

3、建议学校努力争取到财政拨款,做好物理成套实验室、部分教室多媒体设备的设计、招标、建设工作,为创建全国示范高中,教学设备再上新台阶。

4、因电教一、二、三室和物理、生物、历史、地理电教室的电要脑显示器使用时间长(6年),画面模糊不清,已老化,影响教学,计划更换显示器及面板。

以上工作计划设想是肤浅的、局部的,如有不当之处,请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指正,我们会以学校全局工作为重,在学校指导下,认真执行计划,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第3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创现代名校”这一目标渐渐成为全校共识。学校因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秀的办学业绩,有成为名校的历史奠基。这一论调的突破在于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凸显“现代化”丰厚的哲学和时代内涵。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主要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白绿精神培育出现代人;2.白绿精神是全面素质的体现;3.白绿精神在追求中形成;4.白绿精神在实践中形成。其落脚点是在培养“现代人”上。“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除了传承百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强有力地渗透了教育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着培英人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为现代人是白绿精神的精髓。现代社会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思想理念不断强化,现代社会的规范准则不断完善,做现代人成为每一位培英人立足社会之本。适应社会,思维活跃;创新实践,终身学习;走向国际,团队合作;服务社会,自我增值,是现代人具有的社会特征,也正是白绿精神在新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内涵。这一论调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百年文化,整合时代责任”,从现代文化层面去引领和统筹学校未来的发展。

为将学校创建成“现代名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

(一)进一步端正对教育现代化的共识性认识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1.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革过程。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没有具备时代精神和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社会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社会现代化的过程首先是人的素质提高的过程。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教育。一个人现代化的水准和现代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所以,作为社会现代化基础和前提的教育现代化,其核心是促进人的现代化。

虽然关于教育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人们在理解和表述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来,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人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教育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的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宿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注重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渗透

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渗透上主要强调如下方面;学校确立有特色的现代化办学指导思想,并在全体教职员工的管理和教学中体现出来。建立学习交流制度,有学习交流的安排提纲,有研讨交流材料集、教师学习笔记加以体现。设立校歌、校标、校徽、校旗、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含义深刻,师生能讲清其意义。依法治教,学校的规定、制度健全并符合教育法律法规,无违规办学行为,特别是收费、作息时间、课业负担、课程设置、体罚等敏感问题。

(三)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与潜件建设同举并重

硬件建设包括教学楼、科技楼、图书楼、艺术馆、宿舍食堂、体育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在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初期这方面可能是重要的突破口,也是学校形象的窗口,因此,硬件建设不能放松。软件建设包括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化,教科研的上台阶,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等,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和实质所在,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这方面的工作要做实,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监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潜件建设指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学校一方面要在严把进人质量关的基础上保证数量,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有一整套的措施并落在实处,全体教师的培训要从思想、观念到知识,技能全面且有计划。三个方面的建设不可偏废,只有同举并重,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四)坚持“总体规划,目标具体,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总体规划”就是把本校的教育现代化工程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基础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地方经济与教育现状、以及学校办学经费的筹措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方向性错误,才切实可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指标体系要科学,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要明确,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思路清晰,稳妥有序。每阶段的工作要有重点,尤其是经费、精力不足时,要善抓主要矛盾,抓出亮点,抓出特色,从而带动全校整体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校长的办学理念清晰,理论与办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体系。教师熟知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积极搞好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师认知水平、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认真组织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积极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及能力,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并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手段搞好教育教学。做到人人参与教科研,使教师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和名师带动制度,通过的学校培养及外出学习等渠道积极培养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敬业爱生;建立了师德报告评选制度,有一定比例的师德标兵。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指导,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师生都自觉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校园用语。

(六)构建数字化校园,进一步优化现代化办学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特别是处室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的建设。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的研究,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不仅从机房、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环境和应用系统的软件方面,还要从系统管理队伍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校园网的效率,扩展校园网的功能,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用户终端智能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精神,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七)规范现代化管理

学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管理平台,加强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各处室也有网页,各项管理、文件传输实现网络化,人事、财务、考试统计、学籍、档案等尽量都实现计算机管理。建立符合本校办学思想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模式,有制度集和落实制度的评估考核方案以及过程检测评估记录。课程严格按《新课程方案》开足开好,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有师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并认真执行。档案按《广东省中小学建档目录》体系建立,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增设二级目录,档案及时完备,近年来打印的档案都有电子档案(以软盘、光盘的形式存储)。民主办学,民主监督,自主管理,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教代会档案齐备。

(八)注重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4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中职 改革发展 示范学校 现代品牌专业群 必要性 建设途径

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指出,要在三年内“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自2011年起创建了“现代品牌专业群工程”。

一、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立“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必要性

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立“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建设是提升中职改革发展内涵的重要载体

专业是职校的基本教学单位,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整个教学进程都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不仅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以专业为基础,而且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学生和家长也是以专业为学校评判标准。同时,与普通中学的基础教育明显不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要实施“专业教学”,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准备教育,让学生掌握谋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从事特定专业领域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娴熟技能。而专业建设的水平则极大地影响着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因此可以说,职校所设的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加强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是学校抓质量、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就意味着,职校的专业建设上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打造自己的现代品牌专业或现代品牌专业群,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职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接口,是职业教育在市场分析和职业分析基础上,根据社会职业分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求而对实用人才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培养的重要措施。因此职校专业设置应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地方性、效益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3.发挥专业建设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必要性

在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提出要使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同时在改革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创新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上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了行动要求。职校专业建设是提升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载体,因而以上改革和创新的任务都可以也应该在“专业建设”这个载体上得到体现和彰显,即通过“专业建设”这个载体来完成和实现。

二、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途径

1.通过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前景调查确定现代品牌专业群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在确定需要建设的“现代品牌专业群”之前,把目光投放在绍兴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上: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的提升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包括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学校根据这一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基础能力发展的实际,确立了旅游服务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进行建设。

2.确定以四项改革和四项创新为主的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建设途径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主途径是四项改革和四项创新。四项改革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改革培养人才模式的支途径主要有“教、学、做、工”一体化培养、“课、证、岗”直通定向式培养和分布式工学交替培养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的支途径主要有建立新模式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精品课程和研发基于教学项目的专业新教材等;改革专业教学方式的支途径主要有仿真或模拟职业情境下的项目任务实训法、利用电脑多媒体大屏幕显示技能动作细节和专业案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等;改革学习评价方法的支途径主要有实行专业学习的任务型过程评分法、按职业岗位标准进行技能分阶段达标考核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电子档案等。

而四项创新主要是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形式的创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的支途径主要有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及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企业联办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工场和校园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支途径主要有建设校内含“技能教室”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创业园及园内学生工作室和建设先进对口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等;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支途径主要有定期举办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技能作品展、教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并与企业人才结对子和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含兼职教师)创作中心等;创新社会服务形式的支途径主要有建立新技术支持中心为小型企业提供服务、长期为行业职工提供技术培训和考证服务以及为社会准备就业人员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等。

三、在“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为确保现代品牌专业群的毕业生达成培养目标,向地方经济社会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做到了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教学中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除了要在“专业案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外,还应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融入或嵌入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荣辱观和价值观。

2.专业课要以工作任务定教学项目

在专业课程改革中,作为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专业应有自己的“核心课程体系”。要以现代行业要求和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着眼点,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从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中,确认“专业核心技能”的种类,再从专业核心技能出发,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门类,然后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以工作任务确定一定数量的教学项目。

3.技能实训要开设重点项目强化周

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在每学期都应安排2~3次的重点项目技能强化周,每次时间约为一周,每次进行1~2个重点项目的以实训为主的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在该周内完成重点项目任务的过程情况和结果(效果)都要进行考核,包括对产品或作品的质量检查评分和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对各个阶段效果的量化考核评分。作为重点项目,它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能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重要方面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要求;能体现平时多种技能学习和练习后的综合效果;能体现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相关要求;能与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上主要或重大的职业活动基本吻合。

4.专业学区要常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让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创业属性的项目作业,更要注重在校园内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组合、模拟开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小企业。如旅游景点的小餐馆、小型旅馆、导游服务部、茶艺馆(旅游服务专业),家电维修店(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定期举办“优秀创业设计方案奖”“模拟小企业创业奖”等获奖项目的评选活动。

5.专业教师要下企业实践

在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极为重要。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激励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参加“下企业顶岗实践”活动,让教师将锻炼的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自己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二是通过在企业现场的观察和请教,解决平时自己在专业技能操作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三是熟悉现代企业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工种)的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亲身体会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鲁昕.凝聚共识,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2]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第5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59-03

江苏省大丰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大丰中专”)始建于1986年,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现已发展成为集全日制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迅猛,占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18.48万平方米的大丰港城新校区全面建成,品牌专业、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果丰硕,先后有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建成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进入“十三五”后,学校大力弘扬“共兴衰、共荣辱、共发展”的“三共”精神,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和自主发展”的“三服务”宗旨,凝心聚力,争先创优,实施四大凝聚工程,推动学校跨越发展,争创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

四大凝聚工程主要是基于专业群建设优势实施的。一方面,专业群内的专业是依托学校某一优势专业建立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相应地,教师队伍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有利于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一方面,专业群内的专业具有相近的技术领域,反映在教学上,有相同的专业理论课程,并且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有利于实训基地的集中建设与课程资源的集成开发。为此,实施四大凝聚工程的主要做法是:

一、凝聚专业成群,形成服务功能的规模效应

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建设专业引领下的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因而“十三五”期间,大丰中专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建设专业的提档升级和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凝聚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专业群,从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形成服务功能的规模效应。

(一)建强重点建设专业,带动现代化专业群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建设专业是现代化专业群的领头羊,因而在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功能和影响效应,带动现代化专业群的形成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把建强重点建设专业作为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一是保持品牌专业强势。继续加大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4个品牌专业的建设力度,发挥专业的品牌效应,形成以品牌专业为核心,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现代化专业群,引领现代化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培育新兴专业优势。随着大丰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级麋鹿保护区、荷兰花海、梅花湾、知青农场等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学校主动策应大丰全域旅游业发展战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烹饪技术和旅游专业,着力培育新兴专业优势,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

(二)建优现代化专业群,促进服务产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

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紧跟地方a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但单个专业的服务面窄,只有形成了专业群才能与相应的产业链相匹配,从而产生服务功能的规模效应,才能彰显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特色。一是优化现代化专业群顶层设计。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围绕某行业设置的一类专业,这些专业具有相近的技术领域。为此,学校紧紧把握大丰区机械、汽车、旅游、电商等行业产业链形成特点和变化趋势,通过对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着力构建以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烹饪技术、财务会计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的机械制造、汽车技术、现代服务、财经商贸4大现代化专业群,从而实现通过产业链的形成来推动我校现代化专业群的发展,通过现代化专业群的建设来满足地方产业链对人才需求的目的。二是发挥现代化专业群整体优势。学校围绕重点建设专业,与大丰抛丸机商会、汽车维修企业协会、烹饪协会、金风科技、丰东股份、明进机械、财政局、旅游局等一起共同建设与产业链相关的、凝聚内在联系紧密的、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发挥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学校技术力量的整体优势,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从而实现拓宽专业服务面、增强服务产业能力的目的。

二、凝聚师资成团,形成教学改革的合作效应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能建设为抓手,突出考核奖励等激励手段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全方位保障教师专业发展。随着现代化专业群的构建,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个现代化专业群都需要建立一支由双师素质教师凝聚成的群专业教师团队来支撑,而培养专业群核心专业负责人及各专业带头人又是群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坚持标准,精心挑选,引领专业发展

群核心专业负责人及各专业带头人是专业群及各专业教师团队的核心,起着凝聚团队教师、引领专业群及各专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其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一是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教育改革趋势,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二是坚持教学改革第一线,致力于改革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具有良好的凝聚力、团结协作精神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四是教科研能力强,通过主持教研课题和品牌专业或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五是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本领。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群核心专业负责人及各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和培养计划,通过3年一评,优胜劣汰,精心挑选各专业群核心专业负责人及各专业带头人。通过招引、培训、名师工作室运行、校企合作共建等措施,逐步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专业群发展、国内有影响、省内一流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

(二)化配置,校企共建,引领教学改革

群专业教师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是培育骨干教师的摇篮。我校以专业群建设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科研工作,充分利用产业链的技术力量实现企业和专业群师资的共建和共享,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逐步凝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专兼职共存的双师型群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充分发挥群专业教师团队的作用,加快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促进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一是发挥群专业教师团队合作功能。以团队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团队目标促进教师和谐共进,构建团结协作的氛围,促进群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发挥群专业教师团队示范作用。通过团队加快“做学教合一”教学改革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进程,发挥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和实训环节改革等实践中的示范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学名师的培养打下基础。三是搭建群专业教师团队研究平台。通过平台,促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团队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三、凝聚基地成真,形成校企合作的共享效应

现代化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做学教合一”教学改革核心环节“做”的落脚点。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应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工作过程结构完整为目标,建设能够提供近似真实职业体验的系列化实训室,真正建成集实践教学、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区域公共实训基地。

2014年大丰区委、区政府决定投资4700万元在学校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主楼10层的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以“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化专业群建设需要,对学校所有实训室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布局,突显一个“真”字。各实训基地按照生产化思路和“做学教合一”教学改革的环境布置要求,对校内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形成教学改革需要和为企业共享技术服务的硬件环境。二是数字场馆建设,突显一个“享”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数字化实训室及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实训工场管理及实时同步系统,为教师改进技能教学、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应用水平和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服务。营造虚拟仿真环境,提供个性化实训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共享。近两年,学校坚持培训与培养并重,公共实训基地共享效应凸显,每年举行大丰区技能大赛,每年组织各类非学历培训和技能鉴定15000人次以上,向社会输送高级工、技师等高技能型人才800人次以上。

四、凝聚资源成库,形成课程的精品效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化专业群必须凝聚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化、精品化资源库,为教师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一)围绕课程,集聚资源,形成精品

精品课程是每一个现代化专业群共享型课程体系的核心。没有精品课程,专业群就没有特色。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通过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估、观摩、研讨和推荐等活动,促进专业群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建立专业群共享的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网站,形成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机制。

(二)围绕体系,丰富资源,形成共享

大丰中专校围绕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群特色课程体系,立足校本资源,引进公共开放资源,建设统一资源平台,逐步凝聚形成专业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享课程资源库。一是加大校本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鼓励教师制作优秀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提高校本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加大数字资源平台的推广力度。使师生乐于使用资源平台,善于使用资源平台,真正使得资源平台成为教师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助手。三是加大课程资源的共享力度。建立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教育平台,为校内外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环境,实现跨地域的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认证与学历教育等,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构建和谐发展的环境,聚力创新,聚焦“四大凝聚工程”,为高质量建成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而不懈努力。

第6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在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许多人都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理念,这样的出发点和初衷肯定是好的。天津师范大学和学新教授在《“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刻意蕴》一文中分析说:“‘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人民’不能简单地确定为单个的个人或群体,而应该根据教育的服务对象来确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需要。眼前需要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对升学、就业等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是指学生对兴趣、个性、创造精神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眼前需要主要体现为个体价值实现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由此,教育服务的对象――抽象的总体概念“人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具体化为两个实体:一是代表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国家,二是代表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受教育者个人及家长。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但当下多数人认为“人民”就是指老百姓,而普通大众特别是受教育者本人心目中的“满意”的标准绝大多数都是与升学应试挂钩,教育专家们心目中“满意”的标准和对“人民”的界定之间有很大差异,这样的说法显然过于学术化。江苏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三次提出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上海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一次未提这种颇受争议的说法,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显然,上海的叙述更为具体、明晰、准确。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基础教育周期长,影响广泛而深远,基础教育决策的一时失误,若干年后会以全局性的恶果显现出来,而且要影响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需要有科学的、统一的管理规范,这种管理规范必须集中体现国家意志,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短期行为和各种功利化倾向,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针对江苏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江苏目前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与水平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国内都堪称一流。以中学教育为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江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有些方面的措施有违初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阻碍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个安排值得注意,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想让各学校要重视“小高考”科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带来了负面影响:既然跟高考相关,学校、学生、家长不可能不高度重视,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影响了许多课程的正常开设,特别是占必修学分最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而这门课恰恰又是新时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相当多的学校都有这种反映。建议取消加分,回归到合格性考试的轨道上来。有人认为这样对实施新课程方案不利,这就要求政府的督学机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检查力度,要把能否按国家课程设置要求正常开设课程,提升到是否执行国家法律的高度来进行检查、监督上来。只有按照国家的课程设置方案去培养学生,学生的全面素质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实施的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中考科目的设置也需认真研究,加以规范和统一。有的地区中考要考十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除初一、高一外都在考试。初二有“小中考”,初三有中考,高二有“小高考”,高三有高考,如此重的考试负担,哪来学习热情与兴趣?何谈自主、探究与创新?大量的科目可用合格性考试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高考要考,所以中考要考的意识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其实,有些科目初中考试合格后,对高中的学习而言,已经打好了基础,无需担心对高考产生大的影响。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科教学的规律、特点,真正从培养人、发展人的高度来设置评价和选拔的机制。

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等重要方面。至今,国家、省还没有一个关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面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任由各地去研究、发挥、揣摩。其实,教育均衡,教师是关键,导向更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师资队伍差异巨大的今天,要想实现均衡是不可能的。政府既要关心硬件方面的均衡,更要思考软件方面的建设。软件方面建设得好,即使硬件差一点,问题也不会太大。我们要把大量研究机构人员的精力,充分引导到引领、规范、超越的作用发挥上来。

4.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国家在规定了必修课程以外,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并要求学校自主开发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以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各校的能力和水平不一。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能力、积极性非常一般,甚至很差。政府的研究部门在加强培训、引导的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些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作为范本。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让江苏学子了解江苏、热爱江苏,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专业性地去介绍江苏,宣传江苏,更好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在我们江苏的很多学生,连我们有几个省辖市、县级市都不清楚,如何宣传江苏,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呢?江苏的高校数量已居全国第一,上海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中教育要“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建设和发展课外创新教育机构,拓展学生课余学习和研究的新空间”。这种思路很值得我们江苏学习,我们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中教育部分对这样的问题只字未提。

5.对学制作一些研究和改革。现在高中的教学现状是有效教学时间仅为两年,第三年几乎都在反复地训练、做题,准备高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创新素养的培养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建议我们江苏将高中的学制缩短为两年,而把初中的学制延长一年,即四年初中教育,小学、大学不变。将义务教育延长一年,江苏的经济实力有这个能力,这对提高江苏学子的基本素质是很好的举措,不仅对老百姓有利,也有利于我们江苏的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利于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对普高和职业学校的选择。建议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行,职业高中学制也为两年,中职与高职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完全融合。

第7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其合理构建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时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就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构建做出阐述。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53-03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深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及评价大学生行为的重要指标。因此,不断深入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深化,首先在理论方面,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新理论不断为我们的大学生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宏观上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培养方式上,各高校不断挖掘、创新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同时,政府也号召相关部门与媒体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广泛宣传社会各领域的正能量。最后,高校的社会主义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理论相关的课程,在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号召大学生深入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可

从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逐渐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阐述,即“以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大学生调查对象坚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77.86%的大学生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84.51%的大学生支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说法;83.55%的大学生同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此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可与赞同,能够在信仰的科学指引下,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引和约束日常行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发展

目前全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基本以“90后”青年为主,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生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巨变的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的变革以及西方新的思想文化等影响因素的冲击,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逐渐成长为个性张扬、思想多元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广泛普及和随之而来的大量多元化新鲜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及多元化发展。积极的多元化价值观所带来的思想创新与科技进步等成果,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反之,消极的多元价值观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例如价值取向自我化所带来的诚信缺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道德失守问题。

(四)部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不统一

常言道:“论先后,知为先”。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灌输,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认知逐渐深化,能够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诚信、团结、勇敢、勤劳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社会实践中根据道德认知的指引,积极践行道德行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道德知行相冲突的现象。例如张艺兵等人的调查显示,关于考试诚信问题,95.7%的青年学生承认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但是在补考等因素的压力下,13.1%的青年学生还是在高水平的道德认知背景下,选择了错误的作弊行为。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不完善

高校内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两课”上,即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单一刻板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以来,高等教育改进了课程设置和办学规模等方面,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培育体制和评价机制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也就不利于全面深入地在大学生群体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以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案例就暴露了这一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高校的理论价值观教育脱离学生实际,没有把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融入到一起,因此,即使大学生接触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及平台未充分利用

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潮推动下,多数高校都采取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深化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例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多种宣传校园文化的文娱活动以及建设校园公共网络平台等。实际上,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教育方式和平台的利用还主要拘泥于形式,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以校园公共网络平台为例,其本身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且互动性好的特点,能够方便并促进大学生的自主价值观学习。但是部分高校的校园公共网络还只是一个有虚无实的空架子,网站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建设,其信息含量也比较少,且更新频率也很低,不能充分挖掘并发挥互联网及时、快速、互动的优势来向广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得到充分认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顾名思义,就要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目的在于从根本上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与行为。然而很多高校教育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去很好切实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与实际需求,在培育过程中,狭隘地进行理论灌输、用单一考试的方式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大学生根本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经济逐渐繁荣,而且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交流也不断增多,在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而大学生易受新事物的影响,且思想意识还未完全成熟,因此面对西方不良文化的冲击时,淡化了信仰,容易在模糊的价值观判断下不加批判的全盘接受。在价值观向复杂、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思想也在束缚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例如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专制专权、迷信等保守思想不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时俱进,并且严重阻碍大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影响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构建。因此,面对不良文化的传播,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选择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自觉摒弃西方不良思想和国内陈旧落后文化的侵袭。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1.坚持指导思想。科学是指导人类认识社会和改变社会的科学,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与领域,我们都必须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其一元化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发展路程。

2.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它内化为大学生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指导。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挖掘创新多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途径,坚持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追求的和谐发展。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首先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其次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论教育上升理性的价值认同,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为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针。

4.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和认同是其行为的根本动力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朋辈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价值观的评价、反思与调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1.全面深化理论学习。科学正确的理论是良好行为的指向标。首先,要坚定信仰,学习理论哲学等知识。科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历史证明,只有科学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的发展,只有才能帮助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深化价值观理论学习,始终坚持并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家与民族、文化等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客观辩证地看待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清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坚定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抱负和决心。最后,我们也要注重各类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扎实的专业课基础不但是大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基础,更是促进社会科技与经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动力。反之,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将带动人民价值观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首先,高校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用核心价值观来优化高校制度环境,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在大学生价值观建构和日常行为中的导向作用。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专业课上,并在各类学科中积极加入价值观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庭模拟和文化入街道等社会实践活动,让科学价值观构建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需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高校管理人员、各科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都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培育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等的高尚师德,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来熏陶学生的价值观构建氛围。最后,还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适当地融入到各种日常服务中。各个相关部门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体验到服务中所渗透的核心价值观理念,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价值观的构建。

3.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联网和手机等新通讯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新技术的充分利用也大力推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很多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校园公共网页,其信息量大、互动和快速的优势促使许多高校开始重视网络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例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就曾经以“传递青想,共话民族复兴”的题目激励大学生坚定现代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成功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的接力活动。部分高校还充分发挥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网络微博和手机微信等新型信息工具,构建网络教育氛围,推进更新“微话题”、“微课堂”、“微新闻”等等的一系列活动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大学生群体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动态并积极投身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活动。

4.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大环境。个体的教育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具体途径时,也要积极促进各种环境的优化与结合,以达到多位一体共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首先,家长要意识到自身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努力构建良好的家教家风,为孩子未来的道德和人格教育做好基础。其次,高校要大力加强师资教育与管理水平,通过课堂教育与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最后,党和政府等相关部门也要从宏观角度适当调节、融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适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把握好舆论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完善的方针政策,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郑晓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3〕陈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陈凯.“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5〕吉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6〕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41-43.

第8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关概念;关系;作用原则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 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 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 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 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 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 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 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5] 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祁彦.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01(05).

第9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范文

青羊区是成都市五个中心城区之一,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区域教育整体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校长、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人才现代化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和真正内驱力。一直以来,青羊区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制定并推进《青羊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2010-2020年)》,以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各种措施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优秀教育人才队伍,为青羊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和智慧支撑。

通过近几年的区域整体推进,青羊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在成都市政府对全市所有区(市)县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年度监测中,青羊连续2年位居全市第1名。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区管校用破解教师交流瓶颈。2008年,青羊区为了破解教育深度均衡难题,实现区域教师有序交流,成立了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将全体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教职工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为了“系统人”。

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集中管理教师聘用关系的通知》《关于推进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确立了“全区定编、托管用编、集中核岗、分校竞岗”的编制岗位管理方案,建立了岗位需求公开、推进过程公开、服务热线公开、交流名单公开的教师流动“四个公开”原则和编制标准统一、岗位比例统一、招考聘用统一、工资待遇统一、考核评优统一、退休服务统一等教师流动“六个统一”管理体系,有效破解了教师无序流动的瓶颈,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实现干部教师流动常态化。青羊干部教师交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热;二是促进机制创新,激活交流动力,破解制度障碍;三是促进资源共享,加深文化融合,实现校际深度均衡。

我们坚持以干部教师专业发展为驱动,建立干部教师队伍全员常态化流动机制,要求每位干部在同一岗位原则上不超过9年,教师在同一学校工作不超过6年,达到工作年限的干部教师都纳入应交流范围,形成了强制型交流、指向型交流、服务型交流、互动型交流、竞聘型交流等流动模式。干部教师的常态化流动降低了干部教师的职业倦怠,增强了干部教师工作的新鲜度和创造性。以2014年为例,全区共交流校级干部23名,占校级干部总人数的15.4%;交流义务阶段学校教师253人,占应交流教师人数的21.3%。

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青羊区着眼于打破教师职业终身制,探索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逐步实现教师岗位“能进能出”,同时激励教师关注自我成长,实现自我发展。我们出台《成都市青羊区教职工退出岗位实施办法》,对学历不达标、未能竞聘上岗、年度考核不合格、师德严重失范、无正当理由拒绝服从合理工作安排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教师进行转岗、待岗、解聘等退出安排。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退出办法制定过程中,会同教育专家、律师、全体教职工参与论证,指导学校依法治校,完善配套考核方案和细则、明确教师考核红线,规范操作程序。2014年,全区共10名教师进入退出程序,其中1人因违反成都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待岗培训;4人转岗,5人依法解聘。在全区教师中引起强烈触动和反响,教师“铁饭碗”观念逐渐打破,达到了“警示之剑”高悬的效果。

健全教师发展的支撑体系,形成合力

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完善运行机制。我们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教育、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席会议,构建了区政府一区教育局一学校三级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保障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从2008年以来,青羊区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不低于18%,其中仅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就达到2397.3万元,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达到20207万元,保证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健全关爱体系。为充分调动教师提升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青羊区实施了教师激励“暖阳工程”,规定学校办公经费的10%必须用于教师培训,5%必须用于教师关爱行动。2013年,青羊区教育局启动了建立“教工之家”的关爱工程,为各学校“教工之家”配置保健器材共计153台,有效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我们还实施了教师学历提升奖励制度,对进行学历提升的教师实行奖励和帮扶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仅2013年,青羊区用于表彰完成学历提升的中小学教师的奖金达18.09万元。目前,首批百名硕士教师培养工程已全面完成,新增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及以上水平,高中新增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到20%,各学段学历达标比例已超过全市2015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