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

第1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一、促进G20机制化建设,确保G20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

要求议题设定必须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将发展议题作为G20的首要关切和核心议题,推动平衡发展和绿色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才能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并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阶段。中国应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衡发展和绿色发展,推动G20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由刺激经济恢复转向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发展上,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提供资金,并敦促国际金融机构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G20当中新兴经济体已经占多数,而且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诸多问题上和我国有共同的利益。通过积极参与G20并将其机制化,有利于我方团结新兴大国,争取到符合我国家利益的结果。从长远看,如果G20可以实现机制化,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再团结其它新兴经济体,我们就可以逐步引导议题、修改规则,掌握G20的主导权。

二、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在这种时候,更需要G20发挥领导作用,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抵御当前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奥巴马执政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是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纳入到新的双边协定中,我们应该做G20的工作,防止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被滥用,制约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出口扩大。

三、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

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方面,一是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二是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方面,2010年10月在韩国庆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成员国同意“克制货币竞争性贬值”,发展“更多由市场决定、反映经济基本面的汇率体系”;各国就IMF的份额改革达成共识,欧洲同意放弃两个席位和将6%投票权转让给新兴经济体国家,“金砖四国”将晋升该组织十大股东行列,而中国所占份额将从第六位升至第三位。根据新方案,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该组织的一些重大贷款事项和国际经济问题上的投票权将会大大增加,表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权力正在发生东移,特别是在向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偏移,意味着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此次改革向打破欧美长期垄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权迈出了一大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进一步增强了该组织治理结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事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这轮改革中,中国在该组织份额有所提高,不仅意味着中国出资额的增加和话语权的提高,更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它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加强与该组织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从而提高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可以利用该组织为平台,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此次份额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框架和实力对比,美国份额没有变,仍然具有一票否决权,美国主导该组织的秩序继续延续,在未来的改革中,该组织除了要最终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等享受投票权外,还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总裁任职资格和选拔程序、制定科学的份额计算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改革投票规则,避免任何国家有一票否决权等,以使它的治理和决策机制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多极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四、团结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达国家

一是在G20平台内,与G8对应,与其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协调谈判立场,反映共同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二是在G20平台外,在“金砖四国”峰会等其它对话机制加强与其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沟通;三是反对任何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额外负担和无端指责,防止G20成为发达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剥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果的舞台。美国力图将发展中国家纳入美国设计的全球经济轨道,约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国要团结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达国家,坚持把G20限定为国际经济和金融协调平台,区别不同情况,战略性运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不同身份应对各种挑战。

五、巧妙周旋,为我所用

G20是美国重振全球领导力、实行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美国的全球战略一直是将紧随其后的“第二”作为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利用G20平台,通过让欧洲国家让渡部分权力,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的话语权,降低欧盟在全球经济中与美国抗衡的能力;美国为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将金融危机期间暴露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转移到全球可持续均衡增长、金融监管等问题上。中国要在宏观政策协调、承担大国责任的过程中,积极而稳妥地维护国家利益,保持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相对独立性;针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设置议题,深化全球金融监管和有效治理。

六、推动建立履行承诺的评估机制,加强G20峰会的执行力度

20国集团本质上仍然只是一个论坛性质的组织,没有常设机构,没有理事会、秘书处,更没有执行、监督权力,所以实际执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诸多承诺口惠而实不至,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势必影响20国集团的声誉,进而阻碍其发展。

第2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自上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逐渐显现。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地位显著下降,随之,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谈判失败,全球气候谈判进展缓慢,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更是面临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不平衡的重新调整,尤其是暴露了现行体系缺少国际收支纠正机制这一根本缺陷。这些缺陷也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缺陷。事实上,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已经不再能完全主导全球经济治理。发达国家也已经通过“8+5”、G20等安排来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当前,G20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主要平台。G20是一个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组合。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利益和立场可以在G7的框架下进行协调,但是,谁来协调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和立场呢?这个时候,金砖国家的出现,对于协调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和立场,乃至对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均有重大意义。

金砖国家之所以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首先是因为其较大的增长潜力,带来了世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当前,发达经济体在世界GDP中占53.8%,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占46.2%。2010年,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长率约为2.5%,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约为6.5%。按照这一速度,到2015年之前,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总量就会超过发达经济体。金砖国家自身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重要变化。中国的GDP已经世界第二,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GDP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按照购买力平价,除南非以外,其他四个金砖国家均已成为全球前十大经济体。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也将超过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这就说明,在经济实力方面,由发达经济体、尤其是七国集团占绝对优势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被打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球财富生产和收入来源将主要来自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自身。

金砖国家之所以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还体现在其对国际市场日益增大的影响力上。金砖国家已经逐渐摆脱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地位。经济学上的“小国”,是指其供给和需求对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影响、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家。金砖国家对国际市场价格已经具有重大影响力。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中国对石油、金属矿产以及大豆需求,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巴西的铁矿石和咖啡供应,均是国际市场的主要供需力量,均能显著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砖国家持有大量的国外资产,中国还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持有量最多的国家,金砖国家国外资产配置的变化和跨国资本流动的变化,能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和利率造成重大影响。

金砖国家均处于迅速发展过程,均具有潜在的大国影响力。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同时,他们的发展还受到发达国家的联合打压,均难以独自面对发达国家的压力,因而均有抱团取暖的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砖国家是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的全球格局中,五个新兴大国协调立场、凝聚力量、共担压力、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机制。这一机制对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有两大重大影响:一是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共同主导的、更为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二是有利于协调发展中国家利益,统一发展中国家立场,避免对抗和过多的利益诉求阻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重构,并最终有利于新规则形成。

当然,金砖国家还是一个新生的机制,要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真正发挥上述影响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必须理顺以下关系和回答以下问题:

金砖国家是经济合作平台还是政治与经济合作平台?五国对于金砖国家的定位各有想法。总的来说,争论点在于它到底是一个经济合作平台还是一个政治与经济合作平台。俄罗斯更看重其政治与战略作用,欲以五国合作为依托,削弱美国全球控制力,助推世界多极化,提振俄罗斯大国雄威。巴西、印度和南非三国均认为这是一个经济与政治并重的平台,希望其有助于提高大国地位,并期望利用这一平台加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进程。中国则更看重其在经济、金融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当前,由发达经济体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重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任务迫在眉睫,而欧美主要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还非常强大。同时,“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共同利益较多,而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共识相对较少、互信程度相对较低。因此,“金砖国家”在近期内应该以经济合作为主,以政治合作为辅,在长期内则可以定位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全面合作的平台。

金砖国家是过渡性的机制、还是长期性的机制?一种观点认为,“金砖国家”是一个过渡性平台。未来十到十五年,中国将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承受的崛起压力将陡然加大,故“金砖国家”可以为我用来规避和缓解外在压力。待中国崛起成功之后,这一平台将失去利用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仍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发展问题,保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金砖国家有长期利用价值。其实,金砖国家的概念和成员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其承担的联合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来参与国际治理的功能具有长期性。首先,G20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平台。在G20中,发达经济体的利益可以在G7的框架下进行协调,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框架来进行立场协调。其次,即使中国未来成为全球舞台的主导力量,仍然需要一个平台来协调新兴国家立场。

金砖国家是应该机制化还是保持论坛形式?“金砖国家”已经形成了以首脑峰会为核心,以高级事务代表、部长和驻多边机构代表会晤为辅助,以智库、工商界、银行界等务实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框架。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合作框架可以实现“金砖国家”在各个层级上的对话与协商,目前的重点是找到可以务实合作的领域,尽快展开合作,强行机制化并无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立固定机构、稳定“金砖国家”机制,有利于“金砖国家”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防止西方国家的分化。事实上,“金砖国家”重在协调立场,而不仅仅是自身的合作发展;“金砖国家”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新兴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而不是为了与发达国家对抗。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金砖国家”建立固定机构的条件尚不成熟。

第3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俄罗斯美丽的北方之都出席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首先,我对论坛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自1997年创办以来,日益成为各界精英共商俄罗斯和全球经济发展大计的重要平台,国际影响越来越广泛。15年来,这个论坛见证了俄罗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合作。我们对论坛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两年多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仍然缓慢,基础依然薄弱,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新的全球性挑战。

中国愿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一道应对挑战。这里,我愿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凸显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凸显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对危机能力的不足。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不断增加,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特别是应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机制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支持和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增长。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机制为全球经济合作开创了新模式,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世界经济发展给各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主动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有效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布局的过程中,各国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不懈努力。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潜力,加快科技和经济融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正迅速拓展,各国都在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也在积极致力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应该推动各国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破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和制约因素,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人类福祉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友好邻邦和战略协作伙伴,中国始终关注和支持俄罗斯发展振兴。我们高兴地看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经济重新呈现向好态势。现在,俄罗斯正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战略,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可喜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和俄罗斯同是世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中俄两国持续稳定发展,不仅为对方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合作实现强劲复苏,中俄已经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在这次访俄期间,我同梅德韦杰夫总统商定,努力在2015年前把两国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把两国贸易额提升到2000亿美元。我们将深化两国投资、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科技、金融、地方等领域互利合作,重点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纳米技术等领域合作,加强绿色新兴产业合作,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等方面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概括地讲,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4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公司治理改革的新视角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全生

“入世后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国际研讨会”发言

在公司治理改革方面,需要关注新思路和新视角。

1.从注重在企业内部构造公司治理结构转到从企业内部与外部结合上综合考虑构造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仅要建立一套处理企业内部关系的新规则,更重要的是还要建立起一套处理企业与外部关系的准则。构造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与推动中国企业改革,实质上是在“建立现代市场制度”。

2.机构投资者可以在积极利用公司机制方面起催化剂的作用,可以强化许多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机构投资者不仅要在股权多样化中起作用,而且要在抑制股市的过度投资和减少不确定性、稳妥进行国有股减持、规范兼并收购行为、深度开发资本市场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银行的职能不只是发放贷款和催收汇款,还要发挥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对债务人的公司治理施加积极、有力的影响,以规范债务人公司的行为。

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五期

美国花旗集团副董事长斯坦利・费舍尔

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合理的概况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不会很快,欧洲紧随其后,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出口复苏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情况将有所好转。但是无论如何,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需要采取很多的政策措施来保证经济复苏。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尽管全球经济状况改善了他们的外部环境,但其内部政策仍是其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现在全球经济正陷入衰退说明,全球金融体系并不比以前更为稳健。因此,为了获得持续、快速的世界经济增长,目前国际社会首先要做的是不断促进贸易自由化,这是战后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驱动力。

发展必须依靠政策的落实

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年会开幕词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

中国在和贫困作斗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认识到,真正好的政策必须能经过危机的考验。

我们必须确保当前的体系能够战胜危机。当一个系统是脆弱的,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贫困人口。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合作的会议也是一个关注贫困与和平,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会议。我们必须致力于促进资源对于社会整体的可得性;必须给企业予机会,给农村地区予机会,给致力于使国有企业成为更有效率的私有企业的人们予机会。我们必须给予他们采取行动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为自力更生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社会需求。

对此产生危害的因素是腐败,以及政策的无法实施。所以,我们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分析的困难,而是实施的困难。希望会议能够取得真知灼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采取实际行动。

金融

中国货币政策必须和汇率政策协调发展

《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三期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等

中国货币政策必须要和汇率政策协调发展。应该从以下方向促进协调:1.从关系上要明确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将汇率政策纳入货币政策的大框架下,使之从属于国内货币政策。2.在政策操作上,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面临严重困境时,要及时引入创新的政策工具,提高调控目标集最优解实现的可能性。3.从技术上看,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在进行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时,要特别注意对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行预测。要深刻认识外汇储备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但不能把外汇储备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内在目标。4.通过提高外汇管制的电子化水平,能够最终让守法企业在多数情况下感觉不到外汇管制的存在,可以极大地降低制度安排的成本,为改革开放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赢得更大的时间和空间。5.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的确对于我国涉外经济的发展和内部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对汇率的失调予以足够警惕。

金融改革的基础目标

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年会发言

香港金融局总裁任志刚

第5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更开放的姿态

塞巴斯蒂安・让:对中国来说,入世本身并非中国精彩崛起的全部原因,但它是推动开放的一个加速器。在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之前,中国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入世以来,中国大幅降低了关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进步。

法国蒙萨维战略咨询公司中国业务组负责人让・弗朗索瓦・迪富尔:欧盟应承认中国经济15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通过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以及对外资更加开放中国市场,许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建厂生产然后出口到全球市场,市场竞争增强令中国生产率大幅提升,并推动中国经济出现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开放。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讲师盖里雄・伊基亚拉: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引入竞争,用竞争来推动发展。这不仅加速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而且推动出口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对非洲投资主体、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对中国和非洲都预示着新机遇。相信下一个15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活力。

世界经济引擎

英国资深中英关系专家阿利斯泰尔・米基(中文名麦启安):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这对世界上所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中国没有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那么欧洲人的经济状况将比现在更差。

日本丸红综合商社市场业务部中国组负责人成玉麟:除拉动全球经济及贸易投资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为非洲等欠发达经济地区提供关税减免等最惠国待遇,不仅提高了这些地区工农矿业生产出口能力和生活水准,也为当地人民摆脱贫困和建设祖国家园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信心。

巴西中国问题专家罗尼・林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极大地加强了世界贸易流量,而且其影响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对经济体之间进一步的利益融合起到了推动和巩固作用。中国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明显加强了投入,这将对世界贸易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将带动世贸组织其他成员的电子商务迅速扩张。

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西尔・贾德:中国是通过贸易实现共赢的模板。中国作为有能力影响全球市场的经济大国,其加入世贸组织对该组织和全球经济都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缺席世界经贸舞台,全球经济必将遭遇重创。

法国外贸银行亚洲部首席经济学家阿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15年来全球经济演变的一个核心时间。中国入世让全球消费者从中国商品中受益。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系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波尔坦斯基: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入世之后的发展,是21世纪全球经济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和美国、欧盟一样,成为世贸组织最具影响力的成员之一。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全球贸易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比重的上升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么快。许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都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市场中受益。

恪守规则新楷模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贸易法副教授莉萨・图希:有一些非常突出的案例表明欧盟或美国没有遵守世贸组织裁决,而中国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和服从世贸组织裁决方面是一个良好的国际公民。世贸组织规则也是中澳贸易协定的起点,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现已生效。

美国大西洋大众投资公司咨询师马修・尼米兹:入世15年来,中国一直注意遵循标准,各方面都成果斐然。

日本丸红综合商社市场业务部中国组负责人成玉麟: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成为捍卫和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坚定力量,以及全球经贸金融系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讲师盖里雄・伊基亚拉:以中国等为代表

第6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 对外贸易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持续放缓。2014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3.4%,远低于年初提出的7.5%的目标。外贸增速大幅低于预期,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期有关。在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外贸发展趋势

(一)外贸增速明显放缓

从改革开放到金融危机爆发期间,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对外贸易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外需不振,进口疲软,复苏乏力;我国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在,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外贸增长遭遇瓶颈。

(二)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进口结构看,进口商品构成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消费品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同期我国进口的总体增速,同时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矿资源的进口量也都保持增长,说明国内内需市场旺盛;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口占比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达5514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28.13%。

从出口结构看,产品和贸易方式均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一般贸易的比重也在提升,占出口比重的51.4%,对出口的贡献度达87.8%,而加工贸易的增长放缓,显示出贸易方式更趋合理。

(三)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国际贸易摩擦持续不断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放缓,许多国家为了振兴经济采取保护国民工业、限制进口等措施,我国已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方面,支持中国外贸长期高速增长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萎缩;另一方面,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产业订单向周边国家加快,传统竞争优势下降。

二、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一)出口产品传统优势降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和品牌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今,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资源的稀缺和环境承载力的不足,我国出口产品的传统比较优势正不断削弱。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我国仍处于低端水平,技术外溢效应有限,获取的贸易利益比较少。

(二)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即出口金额及增速皆大于进口。我国连续17年皆为贸易顺差,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政策的实施,进出口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二是区域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即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90%以上,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整体较弱,但近年来,随着中央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及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扩张较快。但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附加值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二是现存的法律条款不能满足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在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还存在着法律缺失甚至与国际规范相冲突的现象。三是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紧缺,尤其是适用于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外贸发展的策略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要主动适应外贸新常态,稳步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一)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的低成本优势不在,为了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我国应加大对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又顺应中国国情的对外贸易理论体系。

(二)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经济的竞争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加服务产品的出口值,可以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以第二产业为重心的低层次向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高层次转变。为了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我国应逐步放宽准入制度,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倡导建立兼容并包、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经济发展新模式。我国应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贸区;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中的能力和影响力,营造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虽大,但是其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迎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我国贸易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必须准确把握外贸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新常态。

第7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把握创富机会,技术、技能、创意三轮驱动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即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轮。

技术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把握创富机会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技术,持续技术创新,努力增强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的能力,由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技能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人们获得工作机会的前提,更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和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创意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推动力,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意不仅激发了人类源源不断的需求,还不断带来财富的爆发,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许多先发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开发出巨大的创富机会。

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持久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是推动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强调实现要素关系优化或者动力机制改善,从技术创新跃升到财富创造的关键过程。商业模式解决了企业如何盈利的问题,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最根本的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商业模式将加速企业发展,打造企业恒久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源自企业创意,更加注重从客户角度思考设计企业行为,同时兼顾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及一切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加注重伴随产品、工艺或者组织的创新调整服务内容、方式及组织形态,通过创造性的组合生产要素满足市场需求。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实现转型,发掘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市场机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商业模式还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并在经济多元化的态势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联盟,实现经济社会协同演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个企业发展已经不能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结成产业联盟实现集成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联盟作为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市场主体的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定位及市场,确保和放大合作各方的优势,这是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开拓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联盟在实践中包括多种维度的联盟,如企业的战略联盟、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联盟、资源的集成联盟等,主要围绕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等打造,多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应用,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业联盟超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密切关联的企业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降低了企业成本和风险,对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有极大的适应性。同时,产业联盟又不同于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解决了产业中的共性问题,克服了不完全信息的约束,实现了持续创新的效应。

加强金融催化,助力产业衍生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又离不开金融的催化。金融是价值的融通: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因此,利用金融催化新产业,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将有利于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金融催化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升级必然是由高新技术支撑的先导产业集群带动发展的,而先导产业集群的扩大又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是金融催化的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多种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资本的直接对接;建立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防范技术风险,用金融支撑技术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用金融杠杆撬动城乡综合改革;刺激外向型经济,通过金融催化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加强金融体制变革,转轨经济增长方式,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行业为主体,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监管为重要保障,实现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致力国际网联,整合高端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致力于网联国际,不断整合信息、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积累和创造社会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网联的头等资源是数据和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和使用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正在跨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式,处理极速增长且类型多样的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商业价值。同时,数据和信息的国际网联还将衍生出一系列创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数据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除了数据和信息,国际网联还要整合高新技术和科技、高端人才、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优质资源,并将其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多种创新平台,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参与国际主流竞争,充分融入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建立透明高效政府,加速“四轮联动”

要打造一个透明高效的政府,就要“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和文化精进”四轮联动,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众需求,并使公众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激励社会主体的潜能,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一个学习型、标准型、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则是政府的准确定位。

社会治理是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等诸多挑战。这些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路。

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衍生不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决定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融合型服务业的出现将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

第8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加入WTO改善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

十年的实践和成绩表明,加入WTO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我国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不仅如此,正像WTO总干事拉米所说,中国加入WTO不仅有益于中国自身,更有益于世界其他国家。

落实加入WTO承诺,推进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入WTO后,我国认真履行并切实落实各项承诺,大幅削减关税,取消进口非关税措施,修改和新制定进一步开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创造了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截至2010年,我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9.8%。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各成员对中国履行承诺工作普遍给予了积极评价。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加入WTO就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之一,开启了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加入WTO十年来,我国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已签订9个自由贸易协定,确立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的地位,特别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表现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引擎作用。

行使WTO成员权利,提高了参与WTO事务的能力加入WTO以来,我国迅速派出了驻WTO机构并任命了大使,全面、积极地参与WTO各项事务和活动,不断加强与WTO秘书处和其他成员的联系与沟通,增强了参与WTO事务的深度和力度。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从熟悉、学习、掌握和运用WTO规则,逐步参与到多边规则的制定中,在全球贸易问题上的影响力正在增强,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WTO中的参与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通过多边体制维护我国的权利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双边难以解决或争议的领域通过诉讼到WTO争端解决机制,有的已得到了有利于我的裁决。

不断完善法制体系,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自加入WTO以来,根据WTO规则和加入WTO时所做出的承诺,我国不断改革和调整与贸易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计划地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进行了集中清理和调整,政策的透明度进一步得到提高,仅中央各部委就废止、修改和制订了2000多条法律法规。建立了符合WTO要求的有关涉外的法律体系,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确保中央和地方有关法规与WTO规则和我们的承诺相一致,这一切使得我国的贸易体制和环境更加稳定,更具可预见性。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和法制建设,为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规则意识,开阔了全球视野在这十年中,多边贸易体制所倡导的理念在中国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公开、透明及最惠国待遇原则广为运用,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法治观念、知识产权观念等不断深入人心,中国企业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企业素质和国民素质得到更具普遍意义的提升。无疑,这一切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入WTO提升了我国外贸竞争力

十年来,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在人力资源、贸易政策、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国企、民营、外资的合力推动下,外贸竞争力明显提升。总体看来,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占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外贸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就是一个国家贸易规模的大小及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的高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的市场开放。2001年至2010年,我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6.5亿美元扩大至29727.6亿美元,共计增长5.8倍,年均增长21.6%,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原来的4.02升至9.7%。其中,出口由2660.1亿美元增至15778.2亿美元,增长了5.93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从4.30%升至9.6%;进口由2435.5亿美元增至13951.0亿美元,增长了5.73倍。2009年,我国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国和第六大贸易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表1)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大幅上升加入WTO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致使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已有的产业基础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提升。 2007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越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工业品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成品出口国。200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I)由2001年的0.10提升至0.20,说明制造业出口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8.49%,自2006年起一直稳居全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第二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为0.39,在全球市场中位居第1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4.31%,已成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最大的净出口国。(表2)

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贸易创造效应增强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世贸组织达成的有关协议要求其成员国实施贸易自由化,为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入WTO以来,我国更多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在全球价值链中加工制造环节的地位,带动了产业内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发展,2001年-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由1.57上升为1.77,表明

加工贸易创汇水平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由0.84上升至0.91,显示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贸易创造效应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提升。

三大贸易主体联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贸易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大外贸主体联动发展的格局,2001年,三大贸易主体进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5%、50.8%及6.63%,2010年则分别为20.9%、53.8%、25.3%。其中,进出口的70%以上为一般贸易,而一般贸易更能体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外贸企业改革深化和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自主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2009年,我国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皆超过102.0,位居世界各国之首,正是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国际影响力日益显著,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加入WTO以来,我国已经同世界各大洲的所有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经贸关系格局。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及对金砖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的进出口贸易皆呈上升趋势,2010年上述三大市场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分别比2001年高出2、2.6及1.1个百分点。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我国在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更多筹码,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成为多边贸易体制内的新制衡。同时,我国实施的科技兴贸、品牌战略和机电产品优惠贷款措施等使我国对大宗产品的进口需求明显增多,对国际市场贡献巨大,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中国竞争新优势

加入WTO十年的实践表明,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最佳途径。未来,我国在国际上不仅要更加深入参与WTO,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还要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内要通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来提升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来增强对外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对外贸易的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深人参与WTO,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再次受到挑战,多哈回合受阻,经济全球化不断遭到来自发达国家的指责,这一切对WTO的功能和机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WTO需要不断完善规则,强化自身职能,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协调各成员共同推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WTO的重要成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上升,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更加深入地全面参与WTO各项事务,积极维护多边经贸体制的稳定,推进WTO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积极参与WTO的活动和谈判,逐步加深参与的程度,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中的能力及影响力,切实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营造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

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提升外贸主体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凡是掌握竞争主动权的国家必然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真正优势则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深入参与WTO,就是要求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深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的净化力度,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跨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要支持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的创新,鼓励自主创新含量高的新产品出口;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自主创新,通过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通过合作研发和共同开发来构建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9篇: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外贸企业;竞争力;战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5802

1 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贸易环境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08 年世界整个贸易总量只实现了2%的增长,明显低于2007 年6%的增幅。我国的贸易经济也受到重大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仅为100394.9元人民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复苏,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外贸形势略有改善,但总体来讲,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外贸企业仍然面临着不太乐观的贸易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兴起

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经济严重受挫,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据世贸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远远超过贸易开放政策。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

1.2 全球经济虽然复苏但不稳定

金融危机后,在各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有所复苏,根据IMF资料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3.9%,贸易量增长5.8%,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金融体系的制度性风险和监管不力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不良资产短期内难以根本消化等。这些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1年的5.0%收窄至3.7%,低于近20年5.4%的平均增速,全球经济的复苏仍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1.3 欧债危机使得整个欧洲经济不容乐观

在这后金融危机时代,欧洲的经济却不容乐观,相继爆出欧洲五国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陷入严重的政府债务危机,为欧洲经济的复苏又加上了一层浓厚的阴霾。虽然近期欧元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向希腊提供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援助,将欧元区“防火墙”提高至7000亿欧元等,但欧债危机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欧盟近年来又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的加剧,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更为困难的外贸环境。

1.4 汇率频繁波动,人民币连续升值

汇率的波动会对贸易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汇率波动的损失远远大于贸易活动的利润,因此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对一国外贸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自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欧债危机后,美元、欧元等货币的持续疲软,人民币的连续升值。根据中国外汇局数据,2008年1月1日1美元可兑换7.29元人民币,而到2012年的6月20日1美元可兑换6.3元人民币,并且汇率变动的幅度比较大。汇率的频繁波动,增加了贸易风险,是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又一困境。

2 我国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企业遭受了重大打击,也暴露出我国外贸企业自身竞争力低下,存在着种种弊端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核心竞争力观念淡薄,主要采用低价策略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观念淡薄。一些企业由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损失了多次提升企业层次的机会;而有些企业则是一味地以低价格、低成本策略来寻求市场份额;这些外贸企业没有意识到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

2.2 盲目多元化,缺乏核心产品与技术

近年来多元化战略备受推崇,很多外贸企业在自身还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而收购、兼并或新设的企业与外贸企业本身主营业务在整条价值链上没有丝毫联系,分散了有限的资金,造成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大多数外贸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产品或技术,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力分析与预测,而是随波逐流,一旦同行业出现某种新的热销产品,便争相模仿,导致商品供过于求,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降低价格以出售积压的商品,形成恶性循环。

2.3 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十分混乱,国有的大型外贸企业则是所有者缺位和管理者的越位导致了经营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激励机制不健全;而私营的外贸企业主要都是家族经营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

同时我国的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体制不健全,会计账目不清晰,导致其融资较为困难;而有些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机制,使得企业内部信息流通速度较慢,不能很快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

2.4 外贸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有力的企业文化

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的员工学历比较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同时很多中小型外贸公司的管理者眼界比较短浅,比较看重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公司员工的投资;而且综合管理能力弱,“用人唯亲”现象普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效率;并且很多外贸公司忽视优良的企业文化的构建,使得整个企业凝聚力微弱,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

3 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战略途径

在这后危机时代,外贸环境依然严峻,而我国的外贸企业自身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一情形迫切需要外贸企业采取有关措施,来提升竞争力。利丰贸易作为一家成功的外贸公司,其相关实践活动可以为我国其他外贸公司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3.1 利丰贸易的实例分析

利丰贸易成立于1906年,经历了从简单的采购到全球性供应链管理者的转变,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非耐用型和大众市场型的消费品贸易商,主要是为欧美客户包括连锁百货商店、超市及著名品牌公司提供高增值的采购服务。

作为现代出口贸易商,利丰贸易的工作涉及从设计、采购到生产等供应链上游环节,其核心能力包括客户服务、采购网络和管理能力,而将非核心能力的生产、实际运输都外包给有能力的工厂和货运。利丰贸易并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通过协调6000家产品优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供货商进行生产,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和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

同时利丰贸易注重流程管理,各部门都使用统一的操作程序,利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订单的输入、交货和收款等工作;管理者能通过信息系统随时随地掌握每个订单的实际情况。虽然客户和订单千变万化,但是程序一致。有效率的流程设计,使企业从上而下达到一体化的管理。

3.2 微观层面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根据我国外贸公司面临的严峻的外贸环境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利丰贸易通过供应链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实例,从企业微观层面,我国外贸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可以有以下几条:

(1)转变传统贸易观念,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我国的外贸企业应该树立核心竞争力观念,通过对整个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对竞争伙伴的标杆管理,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剔除或者外包。

(2)加大研发设计及员工培训费用的投入,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我国的外贸企业应加大对研发设计的投入,构建自有品牌;同时改善职工福利,增加员工培训支出,提高员工的各项素质;关注企业优良文化的培育,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技术、人力及良好的环境。

(3)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制度。

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公司治理制度,增建有关法律部门,规范财务制度,运用并推广相关信息系统,改善员工绩效制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从而减少运作成本,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4)转变低价营销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出口品牌战略。

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品牌的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承接国际高端产业链向我国转移,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例的提升,争取更多的出口主动权。

(5)使用多种国际结算方式,规避外汇风险。

我国外贸公司在进行外贸活动时,选择坚挺的货币作为支付货币;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结算方式,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增值,以应对外汇风险。

4 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债危机加剧、汇率波动、成本上升、风险加大等情形;同时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着缺乏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弱、公司内部治理混乱等问题,说明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不强,我国的贸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的外贸企业需要借鉴利丰贸易的发展历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行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等手段来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改变这一不利局势,实现包容性增长。

参考文献

[1] 利丰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178.

[2]中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年春季)[EB/OL]..

[3]钟子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5).

[4]缪梦影.浅谈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6).

[5]欧珣,马思佳.探究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J].中国商贸,2011,(23).

[6]刘裕龙.整合企业资源培育核心能力——外贸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2,(3).

[7]成荣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与管理,2011,(21).

[8]童西琳.金融危机下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9]谭乐伟,张爱东.试论专业外贸公司的发展战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4):1.

[10] 董一荻.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12).

[11]刘倩薇,杨惟舒.浅析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J].中国商贸,2011,(24).

[12]秦宁.提高我国中小型专业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2).

[13]韦正华.外贸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J].经营管理者,2008,(17).

[14]曹洁.低价竞销路难走——外贸企业低价竞销之原因与对策[J].价格与市场,1998,(3).

[15]孙爱华.我国外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基于供应链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29).

[16]刘贤娴,赵骏青.我国外贸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J].中国商贸,2011,(15).

[17]施静.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风险与机遇[J].财经界(学术版),2012,(1).

[18]陈伟芝.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20).

[19]董琴.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