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无机化学颜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机化学颜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机化学颜色总结

第1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能力培养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环境、制药、冶金、轻化工等诸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与技能的核心课程…。作为工科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掌握j。因此,如何搞好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是值得每位无机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我们针对目前高校的无机化学教学现状,从素质培养、提高能力等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其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无机化学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考人大学的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型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还不完全适应,特别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的不适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绝大多数大一新生非常不适应,学习起来倍感吃力,甚至觉得迷茫。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容易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大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讲出知识点的深度,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解知识点。

二、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无机化学发展到现阶段,其研究内容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近5O年发展起来的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等已经使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相互交叉、渗透。无机化学内容庞杂,学生面对知识量大、练习少的学习模式,往往心理准备不足,容易产生焦躁、苦闷的情绪。因此,在整个无机化学的教学中,除把握教材内容外,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化学史料以及交叉学科的新进展新突破,使学生对该课程保持新鲜与好奇,使得他们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来学习这门基础课程。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的时候,可通过播放一些影视文件,如Dalton原子学说、电子发现过程等来对原子结构理论发展进行回顾,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再比如,在讲授碳同素异形体时,可讲述一些碳纳米管的的应用前景,如储氢容器的制备、特殊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进1.教学内容的改进。正如前面所说,目前无机化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能清楚完整地展现知识点,但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导致教学还是采取中学阶段“填鸭式”‘的讲解。讲课速度快,信息量大,这对大~新生来说往往很难接受,以致出现“教师忙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尴尬局面。因此,授课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专业,根据学生后续课程的需要,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例如,为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授课时,应重点讲述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应结合中学化学内容和教学特点,选取与中学化学及后续课程衔接的部分来进行讲解。对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应考虑知识掌握的深浅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元素部分,中学化学已经对卤素、氧、硫、氮、磷、铁等重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学习,讲授时要避免重复,抓住教学重点,简化内容,以点带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元素及化合物进行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阐述。

2.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是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值得反复探索的课题。我们课程团队的一些经验方法是:(1)讲授新内容前预见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下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促使他们课后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师生同讲。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高,可以提前让学生学会主动查资料准备讲稿,鼓励优秀学生用P形式,作5~l0分钟的讲述。这样.授课方式从原来只由教师讲授转为师生同讲,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VI头表达以及展现自我的能力。(3)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每章内容学完后通过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同时锻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大班授课,多媒体可以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借助扩音设备听见教师的声音,借助投影设备看见教师的板书,这些优点都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j。但有的老师直接将书上的文字扫描下来,然后播放,这样的PPT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的老师却过分追求生动活泼,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这样的课件容易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好。

教学课件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首先文字一定要精练。每张幻灯片上放置的文字不要太多,因为文字越多,口头讲述的内容越少,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念PPT。其次,PPT中内容出现的顺序及方式要合理。教师要按照自己的讲课思路将相应文字或公式逐个展开,另外还要注意展开的方式和速度,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第三,突出知识点。

第2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1、无机元素教学现状和研究意义

无机元素教学历来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却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化学涉及的内容庞杂,资料琐碎,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繁多,因此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杂乱无章而无规可循。(2)无机化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授的是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元素部分的学习打基础。但教学中这两部分的学习常常发生脱节,讲理论时,还没有涉及到元素部分,而讲到元素部分时,与前面的理论又联系不紧密,因此不能引起学生对于元素部分学习的兴趣。(3)在元素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顺序讲授,讲授时往往侧重于物质的存在、制备、性质和用途,而对于决定物质性质、制备方法、存在状态的原因则较少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如何学习无机化学的元素部分,怎样才能提高元素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很多无机化学老师进行了教学改革[1].

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克服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集于一体,将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是当前化学学科改革中的重要课题[2,3].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接受知识,每个教学过程完成后,都要对授课的效果进行总结,收集学生的感受和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不仅包括课件的版面设计,动画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和颜色,还包括哪些内容要放慢速度讲,哪些是学生感兴趣想提出自己想法的,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和更新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易于接受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发邮件、QQ、微信等方式反馈过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总结,采纳好的建议,改善多媒体课件,重新组织教学,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教和学的紧密结合,合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图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4].

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下部分板书的时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可以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但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如何能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提高无机元素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急待解决和十分关注的问题。

2、元素教学方法改革和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中元素各论部分所占比例较大,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再加学时又比较紧张,分配的学时数较少。教师既要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还要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对教学的极大考验。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下部分板书的时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可以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但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如何能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提高无机元素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急待解决和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十几年来无机化学教学的经验,根据无机元素化学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对《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教学做出了一些有益研究与探索。

在这里,总结并提出了“设问”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并且结合实践应用,把教学培养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看书和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提问所设计的系列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将学生的课下的解决问题与教师的课上教学指导相结合,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无机元素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素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自学能力,并且注意结合化学发展动态及其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不断将教学内容加深、加宽、广泛吸纳国内个最新科研成果,扩大信息量,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3、提高元素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

通过无机化学元素的课堂教学,借助图书馆的无机化学的参考资料和网络平台,并且采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对学生的考核测验等方法。(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设问”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培养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把各个章节内容设计成问题模式,突出重点和难点;(2)把设计成的系列的问题,布置作业形式让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的参考书的查阅和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解决这些问题;(3)在课堂上,对设计的问题,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老师再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以点带面把知识点进行扩展,突出重点和难点;(4)通过阶段性测验,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能考察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考察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以理科高校无机化学卤素元素教学为例,根据卤素元素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培养目标,将卤素元素章节的知识点设计成下列问题:(1)了解卤素的通性;(2)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3)掌握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4)氟及其氢化物的一些性质的特殊性;(5)卤化物的键型及性质的递变规律;(6)了解各类卤素含氧酸根的结构;(7)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分类:(a)次卤酸及其盐(b)亚卤酸及其盐(c)卤酸及其盐(d)高卤酸及其盐;(8)含氧酸的氧化性及酸性变化规律,重点掌握氯的各种含氧酸性质的比较;(9)总结卤素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其含氧酸盐等各个性质的递变规律;(10)卤素单质、化合物和含氧酸及其盐重要的应用领域。

第3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赤峰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酚酞和淀粉是无机实验中滴定反应经常用到的指示剂,通过实验探讨淀粉指示剂和酚酞指示剂的用量对无机化学滴定实验结果的影响.在酸碱滴定和碘三负离子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中,使用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时,根据酚酞指示剂和淀粉指示剂的不同用量来测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滴定准确度的情况下,酚酞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为0.04-0.08mL,0.2%的淀粉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为3-5mL.

关键词 :淀粉指示剂;酚酞指示剂;滴定反应;灵敏度

中图分类号:O6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09-03

1 前言

酸碱滴定法在定量分析实验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分析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原理是用酸标准溶液或碱标准溶液滴定具有相反酸碱性的物质,根据标准溶液消耗的体积来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对于反应终点的确定,一般用酸碱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指示终点,首先要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其次,了解滴定反应中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从而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1].在滴定实验中,指示剂的适中加入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误差,如果指示剂加入量太少,溶液颜色变化不是很明显,不便于观察,如果加入太多,会使滴定终点溶液的颜色与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的颜色有很大差异,再者由于指示剂为有机弱酸弱碱,会消耗一部分标准溶液,因此,指示剂的加入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滴定终点的正确判断,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2].所以,酚酞指示剂的用量在酸碱滴定反应中尤为重要.

碘量法为氧化还原滴定法之一,无论是直接碘量法还是间接碘量法均以淀粉做指示剂[3].淀粉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支链淀粉遇碘呈红紫色,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生成蓝色配合物,此反应是特征反应,灵敏度高[4].在溶液中,游离碘的含量依靠淀粉指示剂指示,若含有游离碘则溶液为蓝色.当游离碘的含量较高时,游离碘会与加入的淀粉指示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副反应,从而消耗部分游离碘,导致实验结果偏低.当游离碘的浓度较低的时候,即临近终点时再加入淀粉指示剂,此时溶液呈淡黄色,游离碘已经基本反应完全,副反应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滴定速度要迅速,原因是空气中的氧易把碘离子氧化,若滴定速度过慢,则会引起较大误差,使实验结果不够准确.本实验采用无机实验室中常用的直链淀粉为研究对象,探究淀粉指示剂的用量对滴定反应的影响,从而确定淀粉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用量范围.

本实验以酸碱滴定反应常用的酚酞指示剂和碘量法常用的淀粉指示剂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两种指示剂的用量对滴定反应的影响.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从而确定酚酞指示剂和淀粉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

2 实验内容

2.1 探究酚酞指示剂的用量对滴定反应的影响

2.1.1 用移液管移取25mLHAc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用0.2005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5].

2.1.2 以0.1996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0.20mol/L的HCl溶液为例

用移液管移取25mLHCl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酚酞指示剂,用0.1996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记录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

2.1.3 实验分析

酚酞指示剂为有机弱酸,称酸型指示剂,对于单色指示剂酚酞来说,在溶液中有如下解离平衡:

HIn?葑H++In-

平衡常数Ka?兹=([H+]·[In-])/[HIn] (1)

[In-]=(Ka?兹·[HIn])/[H+](2)

在溶液中,当碱型In-的红色达到人眼可观察的某一最低浓度[In-]min时,就能据此判断滴定终点,而这一最低浓度是一定的.

设酚酞的浓度为C,变色时:

[In-]min=C Ka?兹/[H+]+Ka?兹

[HIn]=C-[In-] (3)

将(3)代入(2)中: [In-]min=C Ka?兹/[H+]+Ka?兹

若酚酞的浓度增大为C1,[In-]min不变,溶液中[H+]将增大,指示剂将在较低的pH时变色,以上分析表明,单色指示剂的用量增加,变色范围向pH减少的方向移动,即消耗的NaOH的体积逐渐减小.

2.1.4 实验小结

当加入酚酞指示剂的用量为0.02mL时,由于指示剂的用量太少,临近终点时指示剂变色不灵敏,现象不明显,滴定误差大;当加入酚酞指示剂的用量为0.04-0.08mL时,临近终点时指示剂变色灵敏,现象十分明显,滴定误差小;随着指示剂用量的增加,临近终点时指示剂变色的灵敏度逐渐降低,现象不明显,滴定误差大.所以,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酚酞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为0.04-0.08mL.

2.2 探究淀粉指示剂的用量对滴定反应的影响

2.2.1 以I3-?葑I-+I2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为例

用0.0050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分别滴定0.0100 mol/L的KI-I2的饱和溶液,0.0200mol/L的KI-I2的饱和溶液和H2O-I2的饱和溶液:用10mL吸量管取1号瓶上层清液,注入250mL锥形瓶中,再注入40mL蒸馏水,用0.0050 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分别滴定到溶液为淡黄色时,将0.2%的淀粉溶液加入溶液中,溶液变为蓝色,当蓝色刚好消失时停止滴定,对Na2S2O3标准溶液体积的消耗进行记录.用同样的方法滴定2号瓶上层清液.用0.0050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用50mL移液管移取的3号瓶上层清液,操作方法同上,并在表中记录数据[6].

2.2.2 实验分析

淀粉分子可以形成分子内氢键而构成螺旋结构,螺旋结构中有一定空隙,刚好能容纳碘分子进入,碘分子与淀粉之间借助于范德华力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络合物[7].随着淀粉指示剂的用量的增加,导致更多的I2被淀粉包裹的更加严密,所以Na2S2O3不易与I2发生反应,会消耗更多的Na2S2O3参与反应.

本实验中指示剂的用量对K?兹值没有较大影响(本实验K?兹值在1.0×10-3~2.0×10-3范围内合格),只是对指示剂的变色灵敏度有影响,滴定终点颜色的判断与指示剂的用量有很大的关系,终点颜色的判断对实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2.3 实验小结

当加入淀粉指示剂1-2mL时,由于指示剂用量过少,指示剂变色不灵敏,现象不明显,滴定误差大;当加入淀粉指示剂3-5mL时,指示剂变色灵敏,现象十分明显,滴定误差小;随着指示剂用量的增加,灵敏度逐渐降低,现象不明显,滴定误差大.所以,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0.2%的淀粉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为3-5mL.

3 实验总结

本论文以酸碱滴定和I3-?葑I-+I2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为例,讨论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酚酞指示剂和0.2%的淀粉指示剂的用量对实验滴定结果的影响.在酸碱滴定实验中,当加入酚酞指示剂的用量为0.04-0.08mL时,临近终点时指示剂变色灵敏,现象十分明显,滴定误差小.在I3-?葑I-+I2平衡常数的测定实验中,当加入淀粉指示剂3-5mL时,指示剂变色灵敏,现象十分明显,滴定误差小.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酚酞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为0.04-0.08 mL;0.2%的淀粉指示剂的合理灵敏度使用范围为3-5mL.

参考文献:

〔1〕顾作宁,刘治洲.酸碱滴定反应中指示剂的选用[J].城市技术监督,2000(10):34-35.

〔2〕李芳清.酸碱滴定中指示剂对滴定分析准确度的影响[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9(1):88-91.

〔3〕张小林,戴兴德.碘淀粉显色稳定性实验探究[J].化学教育,2006,27(11):54.

〔4〕黎碧坚,刘国珍,练翠雯.淀粉指示剂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6):1129-1130.

〔5〕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无机化学实验[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8-129.

第4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5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有纲可依;有纲必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97-02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前已经顺利实施了九年(2007年―2015年),是我省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数、外科目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既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可以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达到高中毕业应具有的水平,虽然只记等级,分数不计入高考,但是普通考生需要全部达C(及格),才能参加高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获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这不仅是面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同学的一个问题,更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练习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虽然2015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已经结束,但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引导未来,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理解和认识。

一、认真研究考试真题和《考试说明》,关注近几年来学业水平测试的连贯性和变化性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实施的八年时间中,2007年和2008年是一个过渡期(07、08年虽然为23题,但分为必选题17题和选做题6题,选修1《化学与生活》为18分+10分)2009年至今这七年来,学业水平测试的试题题型、知识点和分值分布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选择题为23题69分,选修1为15分),考试的内容所选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体现了基础性,有些知识点每年都在出现,出现的频率较高,分析近六年来的学业水平测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在23道选择题中化学实验装置图题、化学实验小题、阿伏伽德罗常数题、物质的分类、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某种具体的有机物的性质、无机化学、化学用语等12个知识点连续7年都在出现,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核素、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及限度、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5个知识点出现过6次,“四同”出现过5次,“高分子化合物”出现过3次,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小题出现过2次。在六年来的无机化学推断题中分别考到下列知识点:09年考查内容是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0年为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1年为铜、氮、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2年为铜、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3年为钠、铝、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4年为钠、氯、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5年为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每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内容也会出现变化,例如:对比14和15年的《考试说明》可以发现1、“测试内容和要求”保持稳定,稍有调整,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有:(1)将“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根据试题有关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明确为“简单实验”;将“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关系”中的“知道主族元素”改为“了解短周期元素”;将“能列举按碳的骨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中的“能列举”明确为“知道”;(2)删除“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3)提高要求的有:①将“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等性质”、“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学性质、用途,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要求由“知道”(A)改为“了解”(B);将“乙酸的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等性质” 的要求由“知道”(A)改为“了解”(B),并增加体验性测试要求Ⅰ;(4)降低要求的有: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的要求由“了解”(B)改为“知道”(A),删除“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性测试要求Ⅰ。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的变化。

总之,分析学业水平测试的真题和《考试说明》,我们发现学业水平测试还是有纲可依的。

二、“有纲必依”------注重基础,讲究方法。

在明确了学业水平测试的考点和内容后,我们在复习就要做到“有纲必依”,参照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条目,抓住知识主体,同时也应注意知识的“边角”防止知识缺漏。我们在复习时,如果能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的复习要求,结合历年来的学测真题,并不断拓展和延伸,相信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复习内容的全面,不超测试说明要求,注重基础

抓常规教学,落实双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课本,落实双基,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只要学生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那就不怕试题的千变万化了。因此,要用好课本、培养能力,以求不变应万变,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点的落实,用好化学教科书,把化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同时注意根据“有纲可依、有纲必依”的原则,注重基础,不超纲,不遗漏。例如:在某份学测试卷中,考到黄铜的主要组成元素是铜和_____,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个知识点在必修1中和选修1中都同时出现过,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复习时要注意全面。

2、注重总结归纳,勾画“化学概念地图”

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阶段性知识点的总结。化学学科可以理解为半个文科和半个理科,需要理解的内容有,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也很多,比较烦琐,如果只是一股脑的老师讲,不知道分类总结,多了往往有知识难以运用,这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听听都会,一做就错”。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复习阶段中注重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勾画出“化学地图”,学生在答题时就会有针对性的去自己的大脑知识储备中寻找答案要点,在考试是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例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按照单质、氧化物、碱(酸)、盐的顺序进行知识复习,然后让学生画出物质转换关系图,书写对应的方程式(对于特殊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要求学生背下系数,如:铝、三氧化二铝、氢氧化铝的三个唯一、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转化),并对教材中出现的重要物质的物理性质要进行归纳,如状态,颜色,气味、溶解度等,注意从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多角度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推理的直观性和逻辑性,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解决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中的无机化学知识的题目和二卷中的框图推断题。

3、注重过程方法,增强答题规范性

答题过程中的文字符号表达是否规范、严谨,审题是否细致都决定着答题的准确性。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即(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与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逐步做到词到意出;(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所要求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甚至单位符号等;(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的正确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复习教学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包括两层含义:(1)注重知识与技能复习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复习效率;(2)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性。特别是注重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效率、一般题的思维效率,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解题思路。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演,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内化成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

4、“抓两头促中间”----加强临界生的帮助和指导

第6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分钟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2 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3 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4 记忆能力的培养。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矗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2.5 观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7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一、前言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大都源自缜密的实验观察和详细的实验记录。同时,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对化学实验方法的设计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一无机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研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对学生脑力的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论和方法对化学实验的指导作用。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应起到推动和助力作用。

 

本文从钴(III)氨配合物的合成入手,介绍了我们在指导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实践。钴(III)氨配合物主要包括三种:[Co(NH3)5Cl]Cl2、[Co(NH3)6]Cl3和[Co(NH3)5H2O]Cl3晶体,其内外界结构和光学性质对制备条件相当敏感,不仅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1-3],而且其合成和组成分析属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4-7]。该实验涉及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光谱化学序列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组成分析过程中还包括酸碱滴定、络合滴定和沉淀滴定等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贯穿实验的始终,在样品合成方案的设计、钴氨配合物的组成分析和目标产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等方面均有体现。

 

二、氧化还原电极电势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传统实验教材中以CoCl2晶体作为制备钴氨配合物的钴源,在氨水环境中,加入H2O2作为Co(II)的氧化剂、使用浓HCl以促进含氯离子配合物的结晶,实验操作环境比较恶劣[6]。由于实验教学面对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氧化—还原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因此在实验设计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理论课程中学习的Nernst方程,考虑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和操作环境等因素,计算了Co(NH3)63+/Co(NH3)62+、NO3-/NO2-、O2/OH-等相关电对的电极电势,设计了新的样品合成方案。具体如下:将7.276gCo(NO3)2·6H2O和一定量的NH4Cl固体置于三口烧瓶中,加入7mL水,在65℃恒温水浴中搅拌回流20分钟,混液由淡紫红色逐渐转变为深蓝色。

 

向混合溶液中持续通入高纯氮气20分钟后,分多次加入一定量的浓氨水,溶液的温度维持在65℃左右,溶液的颜色逐渐由深蓝变为深紫红色。氮气保护下继续搅拌、回流40分钟,即产生大量紫红色沉淀。过滤后用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得到目标产物。该方案以Co(NO3)2·6H2O代替CoCl2和H2O2,利用Co(NO3)2自身的氧化能力氧化Co(II),避免使用额外的氧化剂,减少了浓盐酸的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组分分析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有意义学习的层级由低到高依次为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9]。化学实验教学是在概念和命题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概念和命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已经习得了各种滴定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不同的滴定方法,深刻理解滴定技术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发生创造性的学习。教育学基本理论认为,试图通过短期训练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完全可以随着教师结合学科内容运用的一系列策略来进行训练、发展和提高。

 

当学生想知道自己所合成的样品的组成时,所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不同于以往的实验操作练习,他需要在大脑中对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各种滴定技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找出测定钴氨配合物中Co、NH3和Cl的含量所适用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转化为实验数据。样品的测试结果与[Co(NH3)5Cl]Cl2的理论组成几乎完全一致,表明改进的实验方案能够成功制得目标产物。

 

此时,学生的喜悦溢于言表。因为他们看到了滴定技术将看不到、摸不着的配合物真实地展示在眼前,他们意识到了化学基本理论对化学实验的指导意义,他们也会将这些正向、积极的情绪反馈到后续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任,学生从理论课堂上得到的大多是间接经验,它们是前人发现或总结的、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首创性的成果。

 

教育学理论家吉尔福特认为,“真创造”和“类创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创造性不仅局限于少数天才,还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因此,创造性并不神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创造性的行为。总之,钴氨配合物的组成分析涉及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沉淀滴定,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优秀范例。

 

四、目标产物形成机理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

 

1.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的应用。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的现代测试技术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够为我们提供可重现的、精确的实验数据。基于这些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逻辑缜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巨大裨益。

 

在钴氨配合物的合成实验中,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与文献[8]制备的样品和JCPDS标准卡片No.74-0344进行比对,说明以Co(NO3)2·6H2O晶体为原料、在NH3-NH4Cl体系中,不必添加诸如O2、H2O2等其他氧化剂,利用硝酸盐的自身氧化能力即可得到纯净、结晶良好的配合物[Co(NH3)5Cl]Cl2晶体。

 

2.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实验机理研究的指导。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可以跟踪反应过程,使原本看不到的反应过程形象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我们分别测试了原料、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根据原料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反应机理。学生们清晰地观察到了Cl-离子和NH3分子依次进入钴配合物内界所带来的电子吸收光谱的红移和蓝移,并推导出了晶体场理论教学中学习的光谱化学序列NH3>H2O>Cl。

 

3.晶体场理论对实验机理研究的指导。钴氨配合物[Co(NH3)5Cl]Cl2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和配体置换两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Co原子的价电子构型入手,利用晶体场理论,计算了Co(II)和Co(III)在八面体场中的晶体场稳定化能,分析了它们稳定性的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的数据,得出弱场中的Co(II)(电子构型为dε5dγ2),经过强场中的Co(II)(电子构型为dε6dγ1),最终转化为强场中的Co(III)(电子构型为dε6)是能量最低的途径。

 

五、结论

 

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孤立进行,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培养的既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也不是照方抓药的操作工。实验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理论教学成果去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以揭示隐藏在背后的客观规律。

第8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课后翻阅人教版必修1第90页,有SO2的漂白原理的描述:“实验中,品红溶液被SO2漂白……其漂白作用是由于其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形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笔者认为此段内容欠妥,值得商榷。于是我和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探讨,期间有同学提出:“既然知道SO2有毒,对人体伤害很大,为何国家还允许用SO2对中药材进行处理呢?原理是什么?”(此间,新闻在报道银翘片SO2超标的事。对这些问题,我把它当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到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和收集信息。

经过讨论,我和学生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期望对学生的疑问能作出合理解释。

一、实验部分

二、问题与思考

1.关于SO2与品红的反应。

有色有机物的生色基团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原子团,可以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表现其补色的颜色,而这些生色基团不少因具有不饱和性,大多数有机物的颜色是由其分子中所含的发色基产生的。发色基都含有不饱和键,还原漂白剂释放氢原子可使发色基所含的不饱和键变成单键,有机物便失去了颜色。

我们实验所用的品红为(见右图),经过检测其水溶液呈弱酸性。SO2通入纯水中以后,经过光谱检测,认为其中主要是各种水合物SO2·nH2O。根据不同的pH值,存在的有H3O+、HSO3-等,有少量的SO32-,但是H2SO3仍然没有检测出来。因此,在碱性品红溶液中,我们认为SO2在酸性溶液中产生HSO3-、SO32-的可能性更大,其再与品红发生加成反应,使得品红褪色,而不是生成的H2SO3直接和品红分子加成。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实验步骤1中,直接加入Na2SO3,溶液很快褪色,主要是反应物Na2SO3浓度变大,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机理如下:

因此,我们认为SO2在水溶液中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从其本质上来说与Na2SO3对品红作用的机理是一致的。SO2在没有水存在的情况下很难使品红褪色(实验3-6)。

2.关于亚硫酸钠。

亚硫酸钠是利用色素受还原作用而褪色,以达到漂白目的。而有些食品的褐变是由三价铁离子的存在引起的,加入还原漂白剂可使三价铁离子变成二价铁离子以达到防止食品褐变。另一类是利用亚硫酸盐类加成反应而褪色,以达到漂白目的。可以对花青苷及糖类物质发生加成反应进行漂白使之褪色。此反应可逆,通过加热或酸化处理可去掉亚硫酸,使花青苷再生,重新恢复原来的红色。亚硫酸盐对花青苷的漂白反应如下:

3.关于SO2的漂白作用。

《无机化学》北师大第4版501页指出:“SO2能和一些有机色素结合成为无色的化合物,故还可以漂白纸张等;它能杀灭细菌,可用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其中包含品红色素。

那么SO2到底有没有漂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SO2不仅广泛应用于纸张的漂白而且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甚广。可利用还原性漂白剂使发色基团改变结构,使其脱色。由于不会造成纤维组分的损失,并可保持原浆料的特性,因此特别适用于磨木浆。查阅文献后可知SO2漂白纸浆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加成反应,木素中不饱和显色官能团还原的方法。漂白剂和有色物质内部的生色原子团加成化合,化合后的物质不再吸收可见光,所以有色物质的颜色消失了。

SO2在食品、药品行业中的漂白作用主要是基于其能够防止酶促的褐变作用。SO2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它能够使得酚酶失活,硫粉熏蒸粉丝、银耳等均属此类情况。

综上所述可知,SO2有漂白性,在造纸工业和食品、药品工业都有广泛的用途,其作用机理各不相同。SO2本身不能漂白品红溶液,必须在水的存在下,漂白机理与Na2SO3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正如“氯气没有漂白性,湿润的氯气才有漂白性”一样。

三、反思与总结

第9篇:无机化学颜色总结范文

关键词:木材纹理;强化技术;加工工艺

在家具设计和生产中,表面材料是表现家具设计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木材纹理强化这一技术充分利用人工林速生材资源,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符合“绿色家具”生产要求。

1 木材纹理强化技术

木材纹理的清晰度是由木材早晚材颜色差异决定的,木材颜色主要与木材中存在的木质素和抽提物中羰基(C=O)、苯环、羟基(-OH)、羧基(-COOH)等显色物质有关。由于受立地条件、气候特征、生长量、树种等因素的影响,木材内部化学物质的结构、含量和分布都是不同样的,因此木材纹理颜色、样式存在着差异,这也使得木质材料表面具有美观的装饰性。木材纹理强化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1化学方法 通过实现显色-还色-漂白这一反应过程达到纹理强化的目的,显色过程主要是通过颜色反应加强早晚材之间的色差,来强化纹理的美感。常用的颜色反应如间苯三酚可使木材材色变为紫红色,吲哚可使木材材色变为樱桃色,高锰酸钾、盐酸和氨共同作用则可使木材材色变为红紫色等。但这种处理改变了木材的天然色泽,同时也对后期的染色处理也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进行还色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即达到恢复木材恢复天然色泽的同时强化凸显出的纹理不消失。

出于“绿色环保”理念,选用无机化学试剂进行处理,常用的显色试剂为高锰酸钾,其浓度范围在3.5 ‰~4.5 ‰,水浴温度控制在85 ℃~90 ℃,处理时间控制在2.5 h~3.5 h;还色剂则选用盐酸,浓度范围在3.0 %~5.0 %,温度控制在60 ℃左右,当单板颜色褪掉后反应即终止;有时由于还色反应时间较长或盐酸浓度偏高,易对单板造成酸污染,使单板颜色偏粉红色,因此此时需进行漂白处理,采用双氧水∶氨水∶水=10∶1∶10的漂白剂效果较好。

由于化学药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单板的强度多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在单板背面胶粘丝织材料进行改善。化学处理使单板纹理清晰可见,但无法改善人工速生材本身具有的密度低、强度低的缺点。

1.2热处理法 热处理法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综合工艺过程。木材的变色因树种和温度而异,它可以变黄、棕、红、灰等颜色,处于高温下的木材可变成棕色。试验设备可以采用或参考木材干燥的相关设备。

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当单板含水率在12 %以下时,温度升高至150 ℃材面仍然无任何现象发生,当温度继续升高,单板表面开始逐渐碳化,无法达到强化纹理的目的。当对单板进行浸泡使之达到饱水状态时,上述现象未发生且凸显出的纹理清晰自然。热处理温度控制在150 ℃~170 ℃之间,时间控制在1.5 h~2 h的能得到很好效果。

热处理法不添加化学试剂,不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处理的木材纹理清晰,但热处理温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木材纹理强化效果,甚至使单板发生碳化。

1.3热压处理法 热压处理法以接触传导的方式加热木材,促进木材内部水分向外部移动,木材内部化学成分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发生一定的改变,宏观表现为早晚材颜色的差异(木材早晚材中化学成分具有差异性)。根据树种间的差异性及要达到的效果可以直接对素板进行处理,也可以对经过化学处理法强化后的单板进行处理,压机的热压压力控制在0.3 Mpa~0.7 MPa,热压温度控制在170 ℃~190 ℃,热压时间控制在4 min以内。热压处理法得到的单板纹理清晰,单板的稳定性和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板面平整度增强,且在时间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2 木材纹理热压处理强化饰面单板加工工艺

木材纹理强化技术是对传统木贴面材料加工技术的改进,下面以人工速生林杨木单板为例介绍此加工工艺,采用的强化方法为热压处理法。

2.1单板制备 选择材质均匀、易于切削、胶合性能好、易于染色和涂饰的原木进行旋切,制成单板片,单板厚度一般以0.25~1.5 mm为宜,单板过厚会增加生产成本,对于厚度较薄、材质较差的单板需在背面胶贴丝织材料,以防破损。一般所选用的人工速生林材种成材周期短,易于切削,旋切前不必经过蒸煮处理,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根据设计要求将单板剪切成规格材,剔除具有严重木材缺陷的单板,如开裂,落节等,但小虫眼、青变、小的内夹皮等不影响后期的加工和使用。单板的含水率控制在6%~15%,使之在染色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染透率。

2.2花纹凸显处理 采用化学处理和热压处理联合法强化纹理,处理后的单板纹理自然真实感强,且板面的平整度提高,板面颜色稍有偏黄,增加其温暖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