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基础心理学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心理学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心理学方向

第1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全身麻醉;血流动力学;CSI 芬太尼;依托咪酯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29-02

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要求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目前在临床中存在为了使患者麻醉诱导后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而降低麻醉深度的倾向,这就有可能导致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发生知晓的现象。CSI指数(麻醉意识深度指数)是一种新的效指标,它使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论系统,综合多种脑电图(EEG)参数,可以准确的检测患者的意识水平[1]。本文通过观察不同诱导方式对冠心病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SI的影响,旨在探讨对冠心病患者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观察ASA1I~Ⅲ级择期行LC手术的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确诊有1~2支病变,心功能I~Ⅱ级)。根据诱导药物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l0例):I组:用咪唑安定0.04mg/kg、异丙酚l.0mg/kg、芬太尼3 g/kg、阿曲溴胺0.4mg/kg;Ⅱ组:用依托咪酯0.2mg/kg、异丙酚1.0mg/kg、芬太尼3 g/kg阿曲溴胺0.4mg/kg;Ⅲ组:依托咪酯0.2mg/kg、异丙酚1.0mg/kg、芬太尼4 g/kg、阿曲溴胺04mg/kg。

1.2 麻醉监测:用UP-800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深度指数(CSI),其用法为:将3个特制电极分别放置在经砂纸摩擦后的前额正中位置(正极)、前额偏左位置(参考对照电极)和左耳后乳突(负极),接上导线,每2s获得患者当时的CSI。

1.3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01mg/kg。进入手术室后取平卧位,开放下肢静脉,连接监测仪。3组患者均采用静脉诱导,依次注入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阿曲库胺,给药间隔均为0.5min,给药后3min均由同一麻醉师行气管内插管。诱导后4min 开始异丙酚5mg/(kg・h)维持.。

1.4 数据获取:3组患者分别记录诱导前时(T0)、诱导后2min(T1)、喉镜显露声门时(T2)、气管入气管内时(T3)充气腹(T4)的MAP、HR、CSI。T0作为基础对照值。因在同一麻醉深度下气管插管过程中的CSI值虽有波动,但波动值不大,故每组只记录1次CSI的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i±S表示,同一参数各时间点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用LSDt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及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3组患者的MAP、HR、CSI的变化,见表2。

从表2结果显示:与T0相比:T1、T2时,各组血压显著下降;T3,T4时,I组Ⅱ组血压、心率显著升高。与I组相比,Ⅱ组各时点CSI显著下降;Ⅲ组CSI显著下降,T2时心率显著升高,T3、T4 时,心率、血压显著下降。Ⅲ组与Ⅱ组相比:Ⅲ组患者T1、T2、T3、T4 时的血压均显著减低;Ⅲ组患者T3、T4时的心率显著下降。

3 讨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冠心病患者的麻醉越来越多。在冠心病患者的麻醉中,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是冠心病麻醉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生理反射,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窥喉及气管导管刺激喉部及气管的神经末梢有关,神经冲动经神经末梢传入脑干循环调节中枢引起一系列的植物神经肾上腺活动增强所致[2-3]。其中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是气管插管过程中最强的刺激。当喉镜显露声门时,咽喉部主要存在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反射;当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时,气管主要有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反射。在本试验中观察到,当喉镜显露声门时3组患者的心率均比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时的心率低。说明喉镜显露声门时,三叉神经、迷走神经的反射占主导地位,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时,交感神经的反射占主导地位。同时,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反射程度与麻醉深度、的种类有关:I组患者的CSI值最高,喉镜显露声门时的心率下降最明显,说明较浅麻醉时,喉镜显露声门时,更易发生三叉神经、迷走神经的反射。Ⅱ给予依托咪酯、Ⅲ组加大芬太尼用量后(两组的麻醉深度无显著差异)与I组相比:Ⅱ组、Ⅲ组患者喉镜显露声门时的心率显著上升,而在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时,Ⅱ组患者的心率没有Ⅲ组患者的心率下降明显,此现象说明:加深麻醉后,均抑制三叉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的反射程度;在同样麻醉深度下,芬太尼更能显著抑制气管插管时的交感反射。这也可能与咪唑安定对交感神经活性无明显抑制,而芬太尼本身有明显的拟副交感作用有关[4]。血压的变化与麻醉深度、的种类及心率有关。麻醉过浅,可导致气管插管时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强烈反射;麻醉过深可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等机制使血压下降。因此要选择适度的麻醉深度。本试验CSI选择40~60的范围,CSI 80~100为清醒状态(所有>80的值均显示为80,这样可减少清醒状态时CSI的波动);80为睡眠状态,60~80为浅麻醉状态,40~60为临床麻醉状态(据UP-800监护仪使用指南)。本试验3组患者均在临床麻醉状态范围内,I组的CSI值为20.47±8.35,麻醉深度偏浅,Ⅱ组、Ⅲ组的CSI值无明显差异。从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Ⅲ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方法与I组、Ⅱ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最平稳,其主要原因可能为:(1)在一定的麻醉深度下,芬太尼能有效抑制喉镜显露声门时的三叉神经及迷走神经反射;(2)芬太尼能更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交感反射;(3)芬太尼扩张外周血管和抑制心肌作用较弱。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麻醉诱导时应做到:(1)麻醉诱导要有一定的麻醉深度。若麻醉深度不够,喉镜显露声门时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相对强烈,在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时,交感反射相对强烈;(2)麻醉诱导时可适当加大芬太尼的用量,芬太尼比咪唑安定和依托咪酯能更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交感反射。

参考文献

[1] 涂学云,佘守章,许立新,等.CSI与BIS指数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效应的比较[I].广东医学,2005,26(6):742~745

[2] 刘志双,孟庆云,柳顺锁,等.前列腺E预防全麻气管内插管心血管副反应的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279

第2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

一、引言

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正逐步为以知识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所取代。同时,我国的社会变革也在加剧,在更好地将当前社会打造为一个开放型和知识型社会的过程当中,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要想在国际性与区域性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我国就必须加强人才教育与培养。

与此同时,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地方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心理学专业作为高校的新办专业,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仍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高等。为此,高校心理学专业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1.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如下:人才培养模式仍需改革与完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方向分散,各学科之间缺乏明显联系与科学规划等。

2.地方院校心理学专业面临的机遇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应是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扎实地学习基础知识,从而走上心理学研究道路;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技能储备走上心理学应用实践之路。同时,单单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拥有多学科知识,才能具备丰盈与交融的知识结构,才能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工作岗位,为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心理专业复合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复合人才一般指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专业知识或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复合一般是指三个主要方面的复合:一是学科内的复合,即指某一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二是学科间的复合,即指该学科与其他类别的学科等方面的复合;三是智力因素与能力因素的复合。知识的习得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复合人才通过学习和应用知识来为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这也是我们学习一门科目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复合人才的培养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特征

心理学复合人才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应该具有深度性与交融性。除了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还需掌握相近学科的基本知识。

2.能力特征

除了知识储备,一名合格的心理学人才还必须具备合格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可帮助个体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心理学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当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心理学理论。

四、构建心理学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根据复合人才的特征,笔者认为,在构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树立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应当围绕“人”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教学,以育人作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真正的复合人才。

2.“基础+发展”原则

“基础+发展”原则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达成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自主选择来进行教学,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基础”标准指完成培养目标与规划,个体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个体才能自主选择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当今教育模式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分离,许多学生在偏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学人才培养成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五、心理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方法

(一)培养目标

拟定的心理学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心理学和医学基础理论,有一定的心理学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心理学咨询技能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能在与心理学相关的一切社会实践领域(学校、机关、企业、家庭、医院、社区、军队、司法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1.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地方院校应设置规划性与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可将心理学学科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通识教育板块,其课程设置按照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执行;专业基础板块,内容包括教育部列出的心理学主干课程;专业方向板块,指针对个体发展方向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2.选修课制

选修课制是一种灵活广泛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推广性。各地方院校可将主辅修制模式、双学位制模式以及跨校、跨专业选修课制模式与心理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前两者),以促使本科生掌握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思路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课堂理论传授、案例分享与讨论、自我体验学习、实验室实验技能操作”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满足多种需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4.高年级柔性专业设置与能力定位分流

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引导高年级本科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倾向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实现心理学专业内人才培养的分流。与此同时,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道路,带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与进步。

六、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充满希望的朝阳学科,只要我们科学分析,勇于探索,转变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建构具有本土特色、自身优势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心理学专业发展,培养出真正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心理学;性别偏见;经验论;立场认识论

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产生以西方的女权主义政治活动为背景。在其产生初期,它主要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对以男性主义为主的主流心理学进行批判,主要研究心理学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呼吁和主张男女平等,主张找回和维护女性应有的权利等。在后期,这种批判已经进化为一场革命,声称必须建立一种以女权主义为主的心理学理论,它逐步发展为三种研究方向。

一、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1.产生背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心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爆发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提出应运而生,并逐渐兴起和传播开来。这一新理论的产生,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1)社会文化背景。虽然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早在19世纪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女权主义心理学的萌芽就诞生了。尤其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爆发,直接推动了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作用,它必定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女权主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权利要求。

(2)哲学背景。苏格拉底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他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雏形。后来,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产生,人文主义思想被广泛的传播。在这种哲学思想背景下,女性的思想受到剧烈的冲击,这也为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发展历程

上文已经介绍了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时间,而它正式被学术界所认可则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分别为1969年女性心理学协会的成立,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第35分会的成立以及最具有标志性的1977年《女性心理学季刊》的出版问世。这是女性主义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成果,这个时期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则是对当时以男性为主的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和反对,追求男女平等和性别中立。

到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女性主义心理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由初期的以“男女平等、消除偏见、在平等基础上”为理念的心理学进而发展为一门以“女性为主的”的心理学,希望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女性为中心的、维护女性权益的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心理学逐步发展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这时候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否定了原来的宏大叙述,他们开始考虑影响心理学的其他因素,例如,宗教、种族、阶级等,转而把研究方向定为局部研究和分散研究,否定了以前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开始主张多元方法论,使女性主义心理学跳出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完成了对以“经验论”为中心的实证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学和以“立场认识论”为中心的现象学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超越,使女性主义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三种研究方向

1.实证主义取向

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以“经验论”为基础。他们认为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心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者可能由于无知愚昧或传统迷信,所以,未能遵循科学的方法论,使虚假的、带有偏见的意见融入了心理学理论,因此他们对主流心理学提出了质疑,持批判和反对的态度。

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由于是在发展初期,只是对主流心理学提出了修正和补充,未能形成女性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还是没有对主流心理学构成根本性挑战,因此,而受到了激进派的反对。

2.现象学取向

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以“立场认识论”为基础。这时候的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原来的较为保守的研究,她们的想法较为激进,被称为“激进派”。她们认为,要想建立起“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学,就要彻底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

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之前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但仍存在“女性主义”的局限性。

3.后现代取向

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更为实际和具体,这时候的研究者拒绝绝对的女性主义,而是站在宗教、种族、信仰、阶级等立场上一一解读女性主义心理学,他们跳出了只强调性别差异和抹杀性别差异的局限,而是从社会文化方面来分析差异的产生过程,进行更为理性地研究,为后来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心理学由最初的纯理论研究发展为后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仍有待完善和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女性主义心理学一定会成为心理学领域里强有力的生力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还对维护女性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帆,彭淑娜.浅析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现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19-20.

第4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作业治疗;心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22-02

一、心理学课程在作业治疗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业治疗,作为一门专业,最早起源于精神疾病领域,在实践中通过适当的工作、劳动和文娱活动等来调节某些患者的身心状况。随着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各医学院校陆续建立了康复治疗学的正规教育,并逐渐规范完善,形成了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分方向的本科生教育体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根据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herapists)的界定,作业疗法是采用有目的有选择性的作业活动(工作、劳动以及文娱活动等各种活动),使患者在作业中获得功能锻炼,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身体、精神和社会参与等各方面障碍的功能恢复[2]。综合现代健康理念与“全面康复”的观点,心理与社会因素已经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作业治疗的核心理论架构“人-环境-作业模式”也强调“人”在作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二、作业治疗教学体系中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作业治疗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学生掌握康复医学基本理论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及现代作业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模式、方法及实践操作。[3]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借鉴同类先进院校的经验,康复医学院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包括康复心理学、精神病学、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和人类行为作业治疗基础中的心理学基础部分。[4]

1.康复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康复心理学主要讲授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各种类型及年龄阶段康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康复手段,旨在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学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分析康复中患者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从而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

2.人类行为作业治疗基础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人类行为作业治疗基础主要介绍人类正常的运动功能、感知觉、认知和社会心理的产生、发展及在作业治疗实践中的评定,使学生掌握人类运动功能、感知觉、认知和社会心理的行为评定的实施和操作过程,解释和分析作业治疗实践中评定结果的本质。

3.精神病学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精神病学通过课堂讲授和精神病院实地见习,使学生掌握精神分裂症和各类神经症(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的病因、诊断、分类、特征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为进一步的心理障碍的作业治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通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与患者有效交流的技巧,对患者做出完整详细的作业评估,应用相关的作业治疗理论和技巧,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最佳的作业治疗,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从专业层面促进以实证为本的社会心理康复,开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积累自我学习的经验。

三、心理学课程的合理安排与调整

根据教育部及学校课程设置的要求与规定,康复医学院作业治疗教学体系分设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指定选修课,并分别占据一定比例。

其中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安排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见表1、表2)。康复心理学原本被设为指定选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授课。作为一门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康复心理学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近些年来,医学心理学已被列为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因此作为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康复心理学既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理应在康复医学的领域中体现其特有的价值。[5]经研究和讨论,将康复心理学调整为专业基础课,面向康复治疗学(包括物理治疗方向和作业治疗方向)的全体学生,安排相应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时,让他们在刚开始接触到康复医学时就能从概念和初步实践两方面渗透“全面康复”的理念,为具体的康复治疗技能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精神病学和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是两门紧密相关的课程,精神疾病是纯理论课,而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是在精神疾病对各种类型的病患做了系统介绍的基础上在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经历了较大的改动。原本在教学计划中,精神病学被列为专业课,并与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授课。经第一轮教学后发现,因为两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授课,教学进度表上没能达到良好衔接,使得学生在上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时,对于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还略显模糊。

四、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均以作业治疗专业教育理论为基础,符合作业治疗基本精神,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课学习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课件、电教、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教授,针对各章应掌握和熟悉的内容精讲、细讲,了解内容粗讲。实践课20~30人一个班,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采取播放心理治疗录像、心理评定量表测定、治疗手段模拟演练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课堂讨论采取小组讨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小组人数约4~6人,可进行PBL教学,并采用个案研究、指定作业、文献回顾等形式,教师作为课堂引导和监管者,给出学生临床病例,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进行开放性讨论。如在精神疾病的作业治疗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让学生对某种精神疾病所导致的功能残损及残疾、患者作业活动能力的下降及社会参与性的缺失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和临床及家庭跟进措施,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旨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口语表达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亲自示范操作,学生进行模拟和操作,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医患沟通技巧等,提高工作和实践能力。另外,不定期地安排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汇报,使学生能紧跟专业发展前沿,拓宽专业视野,有利于学生的继续教育、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所有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外,均听取来自教学督导组及同行业专家及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来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学院定期召开教学讨论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具有作业治疗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在考核上,心理学的几门课程的成绩均按照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原则来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主要包括笔试、操作考试、课堂表现、报告演讲表现等方式。

五、结语

本文结合作业治疗专业体系中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分享了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方式,并就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做了思考。遵循人类学习规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考虑到课程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与关联性,对课程的安排进行了相应调整,其逻辑基本符合学生专业培养的要求。课程的研究与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理学课程的完善还需进一步在教学方法、资源、设计等方面深入探究,不断总结经验。如何更大限度地提高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完善作业治疗专业教学体系,是今后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晶晶,王清,燕铁斌,等.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2):1149-1151.

[2]胡军.作业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3]潘翠环,陈艳,叶正茂,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234-238.

第5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1.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研究对象的清晰并形成严格的理论界定是某一研究领域发展为学科的必然要求,且在形成过程中遵守着学科发展的逻辑规律。目前,在寻求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上缺少成熟的研究范式,通过文献资料法选择了三条研究路径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一是对已有的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进行阐释;二是对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专着类文献、学术会议文献的相关研究主题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三是对母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梳理借鉴。在三条研究路径的基础上依据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运用归纳演绎法,通过逻辑分析指出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逻辑框架,界定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基本问题。

1.1研究路径一:已有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分析

国际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表述如下:SophiaJowett在《《SocialPsychologyinSport》(2007年)一书中做了如下描述: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中的关系,教练领导能力与群体动力、动机气氛、运动中重要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运动环境中的运动员3。在AAASP网站上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运动与锻炼情境中个体和群体的互动过程及其理论,探求关于运动参与者、教练、团体以及观众的社会心理因素。

英国Essex大学心理系开设的TheSocialPsychologyofExercise、HealthandSport的课程中说明如下:提供了深度的社会心理学方法来理解运动、锻炼与健康等行为,包含了两个显着的领域:SocialPsychologyofSport领域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运动行为、成就动机、焦虑与唤醒、人格、群体凝聚力、社会助长、侵犯、内部动机以及心理技能训练进行研究;SocialPsychologyofExerciseandHealth领域是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怎样为提高或维持经常的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利益方面,以及锻炼坚持性的社会认知过程和途径(自尊、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策理论、成就目标理论、阶段变化模式、锻炼中的社会的及同辈群体压力),锻炼与心理健康、饮食失调与锻炼成瘾、动机调查、锻炼与青少年健康。

美国Texas大学教育学院的SocialPsychologyofSportandPhysicalActivity的课程中做如下描述: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结构在运动中的应用,重点强调教练员在面对个体运动员和团队时心理上的交互作用过程,包括自我效能与自信、归因理论、成就动机与目标设置、自我表象问题、唤醒与注意、失常表现、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群体动力与凝聚力、青少年运动、反馈与学习、运动中的侵犯行为、应激与耗竭、运动损伤、锻炼坚持性的社会心理因素。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课程中对SocialPsychologyofSport做如下描述:主要探索那些影响运动行为与成绩的社会心理变量,重点是在个体运动生涯中社会对个体社会影响方面,包括成就动机、竞争、焦虑、攻击、个性等。

综观国外的关于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描述,有如下特征:在解释上从课程的角度出发,主要说明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严格的研究对象的理论界定。尽管如此,对于课程的描述中必然隐含着学科研究对象。普遍认为该学科是依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中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在具体问题层面上来解释该学科的概念,多数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运用严谨的语言来指出学科研究对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ESSEX大学的课程描述中,把该研究领域分为了运动心理学领域和锻炼与健康领域,从两个不同领域来分别指出该学科研究的具体问题,但是学科研究对象并不能仅仅依靠研究内容的罗列来界定,显然无法明确学科的结构性要素。

1.2研究路径二——体育社会心理学重要研究文献的主题分析

查阅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所出版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的专着类文献;同时,追溯了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历次会议中有关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主题。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归类、提炼是明确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对如上研究文献主题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主要是从几个方向进行研究:

体育中的个体社会心理方面:体育与人的社会化、运动与人格、归因、人际关系、社会动机、道德发展、侵犯行为等。

体育中群体方面研究:运动团体(凝聚力、构成、动力、团队气氛)、观众团体、运动与不同年龄或性别群体、领导行为,以及在群体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社会心理效应,如社会促进与抑制等。

在2001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出现了“文化与体育运动”这样一个研究主题。这一主题出现说明了体育中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了新关注视角。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类总结涵盖了以往的大部分研究主题。但是已有研究主题同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相比是比较狭窄的,据此,选择了第三条路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再次进行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

1.3研究路径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观点的梳理

当前社会心理学分为三个不同方向,一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SSP),二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SocialPsychology,简称PSP)。三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Cross-CulturalSocialPsychology,简称CCSP)。

SSP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上,还有社会现象在心理上的解释,以及社会群体、社会行为的研究。研究的着力点在社会情境和社会现象等对心理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是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来理解人类行为。PSP方向的观点普遍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多数从心理出发来探求人们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其中个体、群体以及个体、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研究的内容。这个方向上的研究观点认为社会心理学要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从个体心理入手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种种复杂难解的社会现象。CCSP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述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文化人类学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来看,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的。

三个方向上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呈现以下特征:首先,都指出要研究人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关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团体,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其次,人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研究行为的时候通常要解释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它要研究的是群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心理规律。

2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一三条路径研究的分析整合

“一种理论是一种思想工具,用于向一种大量复杂的现实中引入秩序”。为了剖析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构成,本文参照了以下两个学术界较为有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帕森斯的理论认为社会由各个系统构成,不同社会科学分别以其中的一个系统为研究对象。例如心理学研究个性系统、人类学研究文化系统、社会学研究社会系统。这种宏观的学科研究对象的解释为分析学科结构性要素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指出了着名的三方互惠决定论。他深入分析研究了人的认知因素及其与行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给出了一个三方面的因果模型(图1)。

    同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在《人格的文化背景》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个人、社会、文化都是分别从各个领域进行探讨的。心理学研究个人,社会学研究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化。但是,个人、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是持续不断的。任何脱离其他两项,而单项地进行研究,都会行不通的。”体育社会心理学正是试图从这样的三个方向来理解体育中人的思想和行为。

依据以上两个基本理论,根据三条分析路径的研究——对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研究对象观点的剖析;对国内外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性的回顾和梳理;对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探讨,运用归纳演绎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三个层次:它是在体育这一领域中从个体的社会心理层次、群体行为层次、社会文化层次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的科学(图1)。

3 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三个层次的界定过程分析3.1三个层次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分析

个体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和现象。包括个体的社会认知、归因、人际关系等。个体社会心理是群体行为发生的基础。当某一种个体心理所引发的个体行为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时候,在外显的层次上就表现出群体性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社会行为。个体的社会心理必然要经过群体行为的实践过程在社行为的实践得以存在。而在AlbertBandura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这本富于影响力的着作中,早已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证明了认知过程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对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所以把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作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群体行为是指具有多数个体表现出来的普遍性社会行为,例如体育锻炼行为、偶像崇拜行为、时尚行为、舆论行为等。关于群体,在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指出“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6在本文中关于群体的理解是相对比较广义的,它不仅仅指那些有组织的,例如家庭、学校、军队等,也包含着那些没有组织的,但是有着某种共性行为特征的人的共同体,例如不同年龄构成的群体、性别群体、犯罪群体等。在本研究中群体既包括了个各种不同的运动员、观众、健身人群,也包括了在体育中具有共性行为的群体,即包括了以各种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群体。

关于文化,着名社会学家AnthonyGiddens认为:“社会学家提到文化关心的是人类社会那些通过学习而非遗传获得的方面。这些文化要素只有被社会成员共享、合作和交流才能得以发生。他们形成了社会中的个体赖以生活的基本环境。”37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38。从AnthonyGiddens和DavidPopenoe的理论中关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化的产生必须要经历成员共享、交流、合作,也就是说必须要经历一个群体行为的过程,是人类群体的共享成果。所以群体行为是社会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群体行为作为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衔接,社会文化不可能产生。一是社会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之一。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二是在社会对人的影响因素中,除了人际之间、群体对人的影响,文化是对人的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必须要关注的。

3.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根据从理论上的演绎——对于体育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研究对象观点的剖析;又根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已有研究主题内容的归纳阐述对国内外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进行的归纳性回顾和梳理,参照对其母系学科——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探讨。以帕森斯、班杜拉两人的理论观点为理论基础,指出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体育中个体的社会心理层次(个体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认知,人际关系,态度,归因等);体育中群体行为层次(团体研究:团体构成、特征、凝聚力、领导行为,竞争与合作:社会促进社会惰化,侵犯与利他行为,从众与独立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信任行为等);体育中社会文化层次(民族、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法律、舆论、习俗等)。

4.结论与建议

一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可以采用如下基本研究范式,一是已有的学科研究内容主题的归类分析,二是已有的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观点分析,三是较成熟的相关母系学科研究对象的分析,四是对前三项研究加以归纳演绎并寻求一定的理论基础,得出发展中新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样一个研究范式为研究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提供了明确的研究范式。

第6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 知识经济,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心理学。

分类号 B84

1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创新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优势资源。因此,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国家的创新能力将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同志的论断那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知识创新是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中国科学腾飞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1]。

2 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是用严格、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以及社会、自然关系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科学。它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它研究的基本主题是生命科学中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有史以来人类企图认识的重大问题之一。

对人类心理现象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已成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育、医疗、工业、军事、司法和航空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教授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心理学知识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最好例证之一。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调查结果也证明,心理学的发展水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

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培养心理学人才,是我国知识创新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 国家对心理学的需求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目前各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结果,一是社会的“时代交叉”十分明显,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量的劳动力还在农村,与此同时,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虽然还不发达,但是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在局部地区达到较高水平。二是人口的“时代落差”十分巨大,西部农村人口仍处于农业时代,东部城市人口普遍处于工业时代,大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开始享受知识经济成果。研究发现,这种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背后是各地区之间显著的知识差距。因此,提高人们综合知识能力是缩短各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措施。

另外,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从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体制内的变革不断深入,使得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要求更好地理解个人决策的认知基础;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突与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更好地研究人的经济行为。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与创新能力,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需求。

4 心理学发展的国际前沿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得益于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借助当今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心理学一方面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其内部各分支领域分化综合。这种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的发展特点,既拓宽和深化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也促进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当前,心理学主要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4.1 认知心理学

目前,以信息论为先导,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IT产业,正以惊人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从而对机器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在真实背景下研究复杂众多的信息如何能为人所知、被人所用、人与机器怎样才能更好地交流,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另外,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及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手段,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始和电生理方法、脑功能无损伤检测方法、数学建模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认知模型、计算模型和神经模型建构的数据和理论的整合,探索复杂认知行为的神经学和遗传学基础,成为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另一趋势。

人类行为的极端复杂性源于脑的结构和功能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神经科学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人类复杂行为的脑机制并不能归结为若干分子事件或不同脑结构和功能的集合。生物心理学研究将行为水平研究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及相关的微观领域,揭示脑与行为的关系,阐明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心理行为因素如何调控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以增强人类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类个体生长的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而且研究个体学习、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新生儿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婴儿表现出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另外,在社会老年化的今天,研究越来越关注人在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及情绪动机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年龄阶段向两端延伸,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个体是一个自组织的动态系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采取生态学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4.4 组织行为心理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方式及交易方式,需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适应问题。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强势经济文化与弱势经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组织的管理与经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青少年社会化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产生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如国际间人才竞争本地化、跨国管理与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我国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等。因此,需要研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另外,还要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及其与脑的关系是心理学的基本主题。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对这个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向微观发展,探索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和遗传基础;另一方面向宏观发展,研究人与复杂环境(包括信息环境、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认知,追求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5 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根据国家需求和心理科学的发展前沿,按照国家知识创新的要求,并结合心理所的基础和优势,对科研目标进行凝练和提升,确定了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奋斗目标。心理所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应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建立心理健康的评估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行为干预方法;探索智能(创造力)发展规律及其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

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复杂信息环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为高新技术系统的研制和发展提供工效学基础;研究汉语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及计算模型,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核心技术。

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全球化冲击下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对行为的影响,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理论,构建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转型期组织变革及行为适应机制,建构社会预警系统,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企业变革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面对世界科学技术更为迅猛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需求,我们必须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抓住机遇,推动我国心理科学加速发展,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SYCHOLOGY DEVELOPMENT

Yang Yufang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Abstract

第7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摘要:随着人们对心理科学越来越重视,社会需要大批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出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明显的断档现象。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只有树立专业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 积极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实践 探讨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但是出现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脱节,其原因是多种的。笔者作为一个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从实际出发,用专业的角度分析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实践能力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只有高校加强对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1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忽视应用技能,学生学到的东西不适应社会需求, 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缺乏实践,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专家们反映的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从事相应职业时, 他们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首要特征, 突出培养其实践能力是其职责所在。

1.2 实验设施不足:目前多数院校已购置和配备了部分心理学实验仪器, 通过教师讲授、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际实验操作等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 选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部分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各校办学条件不一, 有些院校购进的心理学仪器非常有限, 成为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另外, 总体来看, 国内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技术含量较低, 生产标准不规范, 没有严格的计量标准和规范, 因此, 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很多实验仪器只能用于演示教学, 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 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1.3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虽然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但教师仍习惯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轻学, 在教学方法上普通使用的是教师讲, 学生复制课件的陈旧落后方法, 纸上谈兵多, 实际操作少, 学生只要熟记一些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家的观点结论就行了, 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缺乏实验支撑的心理学理论又过于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 所以就形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 下课补笔记, 考试背笔记, 课后扔笔记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 而且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4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缺失:目前, 许多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有的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或到高校短期培训, 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中体现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进行引导方面表现欠缺甚至力不从心, 使得应用心理学教学流于形式, 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差强人意的现象。

2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特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选修不同学科,比如毕业后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除了选修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学法之外,还要选修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等公共选修课,此外还要分小组试讲、实习。应用心理学学生毕业前一年可以作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课又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可以学校安排也可以自己联系,想从事教育行业的到学校实习,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的可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根据学生的志愿,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可以到一个单位实习,也可以分散到不同单位实习,但必须有一个熟知该行业的老师负责小组的追踪指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指导老师要到实习单位抽查。

2.2 增强师资力量,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生素质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或其他高校毕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缺乏。为了弥补不足,教学要“请进来,走出去。”人力资源管理学,可以请社会上资深的培训师和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给学生上课,课程内容贴近社会需求,也有利于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证书。犯罪心理学请律师、法官、狱警到学校讲课,安排学生到少管所、戒毒所、监狱等单位见习,可以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查漏补缺。

2.3 锤炼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 对于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见习、实习质量考核标准和管理规范, 实现有效的科学监控, 确保实现重要实践环节的教育与教学功能, 完成其特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任务。鼓励促使学生利用专业所长了解社会、服务民众, 又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3 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课改革,旨在优化教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但是作为高校的学子,我深信从上面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从宏观上把握,从细微处着手,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8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 历史 现状解析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该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繁杂。例如,想要获得声音反映规律,主要运用到听觉器官;另外还可以运用触觉的方式来感受。现代音乐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是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的结果。赫尔姆霍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该学家对心理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在1863年时发表了《作为音乐理论的生理学基础的声觉学说》著作,该著作详细分析音响学理论,将欧姆定律作为基础理论,通过不断研究,不断积累,总结出了该著作精华,并且制定成书。该著作为后人了解音乐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直到1801年—1887年时,费希纳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心理物理法。该理论之所以得以世人见面,主要是通过了大量的感觉适应以及强度试验,音乐家通过自我观察,以及对听觉和视觉在声音影响下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更好的研究了听觉心理以及视觉心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838年—1916年之间,马赫在前人的基础上,分析了感觉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注重研究表象和感觉之间的关系。音乐节奏感越强,心理的变动幅度更大。1883年时,音乐心理学才被真正的确立,它的创立者是施通普夫。在创立同时它发表了一本《音乐心理学》书,该书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主要是融入了赫尔姆霍茨的研究理论,将该研究者的生理学和物理学贯通在一起,使得音乐研究更趋向于音节研究,着重阐述了不协和音以及协和音之间的关系,并且准确的将这些感觉定义出来。

在1883年和1890年时,它开始出版《乐音心理学》,这本书记录了大量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案例,整本书凸显出乐音谐和理论。该研究者认为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辨别音乐的和谐音,然而很多人对音乐不了解,他们的辨别能力比较差,高级神经不能发挥出音乐鉴赏作用。这本书对后人研究音乐有重大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该研究者的弟子柯勒、勒温、考夫三个提出完形心理学观点。在不断发展中,该心理学逐渐成熟,最终被确立。雷维斯在三个弟子的研究理论上,转化了研究方向,从听觉病理障碍研究转向音乐心理学研究,并且取得突出成就。

在2O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才被人们重视,才被逐渐的分离出来。后人开始着重研究心理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例如:西肖尔提出音乐才能问题、库特特意研究音乐心理学曲线图。随着研究力度不断加深,西肖尔和他的学生一同努力,研制出大量的知觉的仪器,方便在实验开展。这些仪器为演唱会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它可以进行高低音伴奏,可以将颤音以及波谱记录下来,对每个影响音乐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特定的研究方式。西肖尔研究过程中,他非常重视颤音的研究,并且在研究时提出音高辨认方法,并且分析了“正常错觉”现象。捷普洛夫一个苏联心理学家,他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也有贡献,他认为音乐的核心是节奏感、调性感以及音乐听觉,他的研究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音乐,对音乐心理学有更深的掌握。

二、音乐心理学研究状况

(一)研究音乐知觉

很多的音乐研究工程来源于实验,这些实验最关键的部分是音乐知觉。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每个音乐事件中,只要通过加工,从整体上把握音乐。这样可以准确的理解出音乐心理学,可以使得每个细节都被关注。从人们对音乐的研究方向中发现,人的认知能力对音乐研究有重要影响,而且很多研究都从这些方面开展,使得知觉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音乐时间知觉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音乐中具有问模式知觉,该时间模式指的是对音乐时间和节奏的把握,将这些相关的因素编制成编码类型或者是机制类型,再进行探讨。第二,时间模式操作,时间模式操作比较容易理解,它指的是在普遍操作中,将每个时差和理论进行深入理解,使得每个音乐时差具有准确的解释。第三,知觉操作模式,指的是知觉和操作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使得每个音符在其中都展现出了作用,人们更加深刻理解时间模式的连接性。第四,内隐学习以及内隐知识在音乐知觉中的作用,人们研究音乐越来越注重每个背景和形式,在这些音乐背景后,人们更加注重知觉的广泛理解,对狭隘的理解,人们更趋向广义理解。在音乐的领域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首先,人类的大脑作为生物钟,这些脑细胞能够准确的把握振荡器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也许非常有特点或者个性,但是在同一模式下,人们准时的完成了时间模式的感觉。然而,感觉声音的机理是什么,这些机理能对应怎样的脑功能。其次,音乐材料以及音乐训练这些因素对音乐知觉有何影响,反映能力会怎样。最后,内隐知识对内隐学习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人们也无从知晓,这些问题是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音乐认知神经科学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它关系着脑神经科研究,在1982年,美国研究学家出版了一本《Manfred Clynes》书,该书对大脑、思维以及音乐有了深入解答,成为人们研究音乐和大脑之间提供了借鉴和基础。这些研究为人们深入研究音乐和大脑系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人们更能准确的掌握音乐产生的音频和大脑接收之间的关系。借助Mounteastle原理,人们可以在神经语言中找到音乐的语法,可以准确的定位出Trion模型。并且成功的提出了音乐结构和大脑神经元之间的构造。人们只要运用脑电图、正电子发射设备、磁共振成像技术就可以定义出该设备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研究了大脑反映形成和音乐影响。该研究方法最后被人们定义为:莫扎特效应。研究者通过脑成像技术的检验,将这些临床病例分析出来,并且研制出学习软件,使得音乐学习提高一个新的水平。人们渐渐地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始运用新型的神经语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音乐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音乐心理学具有四大普遍性,合法性、抽象合理性、普适性以及可通约性。这是大性质使得音乐无国界。音乐就像一种语言,虽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致,但是人们却都可以理解其含义,同样能够在音乐中获得感动。哈琴森认为音乐心理学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两大类型,其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因素。其二:交叉学科对音乐的重视。音乐和心理学本该是一对平衡的关系体,对它们的研究应该保持在平衡的水平上,因为这样才能准确的研究音乐的深刻含义,才能更加精准的定义音乐。

参考文献

[1]王坦.浅谈将音乐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6期

第9篇:基础心理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 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

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注 释】

[1] 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