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是以数学情境为基础,以提出问题为桥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中,中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数学的角度来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同时,在此基础上,中小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研究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形成情境与问题的学习链,真正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一、设置数学情境,诱导中小学生参与
设置数学情境(数学信息、数学资料等等)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这一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开拓中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根据数学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情境对中小学生的意义建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数学问题一般都是来自于特定的情境之中的,如果没有特定的数学情境,那么,数学问题的产生就不具备理想的外部条件。所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中小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引入学习主题。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中小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营造出良好的数学情境,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密切联系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进一步保证中小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提出数学问题,促进中小学生参与
提出数学问题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着力点。中小学生都具备天真、好奇的性格特点,通过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就能够保证中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结合教师所设定的数学情境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数学“再创造”,最终保证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三、解决数学问题,强化中小学生参与
解决数学问题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重要目的。解决数学问题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交叉学科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数学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科学有效地引导中小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让中小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有所收获。中小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他们是非常希望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实践,认真地进行思考,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在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中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后,引导中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对自己的结果(或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分享他人的成果。
四、注重数学应用,巩固中小学生参与
注重数学应用是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归宿。教师应该通过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引导中小学生学做、学用,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小学生不沉醉于已懂的知识,而是根据需要不断自主地提出新问题,进而去探索更深的奥秘;不满足于已会的解题方法和研究方法,而是不断开阔自己的思维境界。学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让中小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十分关注一些知识点的应用,这样中小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情境与问题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必须将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情境与问题教学模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谢东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参与[J].中学数学,2012.
[2]孙忆霞.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一次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毕业测查引发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2.
[3]魏世磊.情景引导探究教学:数学学科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各方面还不成熟,在学习上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庭,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个人品格的塑造以及孩子的思想都具有极大影响力。我们知道,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活跃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小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长远发展,决定着他们的未来,甚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就显得极为迫切了。
一、突出家庭教育中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工作
对于知识的学习来说,课前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研究证实,具有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小学生,其学习成绩一般较好,能有效地吸收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小学生在家的时间较长,课堂学习中很少有老师拿出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课前预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们所说的课前预习主要是小学生在新课前的一定时间里,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对所要教学的新知识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有赖于家长的悉心引导和慢慢培养。首先,对于家长来说,要清晰地认识到预习习惯的重要性,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能对孩子的复习工作视而不见,在预习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预习的方式方法,做到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实现减负增效。其次,在数学的预习中,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点评和检测。在点评上以鼓励为主,不断引发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预习的效果和自觉性。在检测上,要做到题目适当,难易相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查缺补漏。这些良好的习惯也会让学生长久受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最后,对孩子的预习要有耐心,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强调家庭教育中小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而小学生好动、精力不容易集中,经常会出现马虎大意的情形,对数学题目缺乏耐心细致的审题,从而酿造一系列的失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学会细腻地处理问题。在数学作业上,监督孩子认真审题,集中精力,专心答题。小学数学课程虽然内容不多,但时时处处都要涉及到审题,如审题粗心大意必然会导致失误多多。如:学校有一块场地需要大理石地砖铺垫,用面积为0.09平方米的大理石需要48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4分米的大理石,需要多少块?有的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有的学生这样计算:0.09x480+0.4,这是不正确的,因为“0.4”不是大理石的面积,而是边长,应该用“场地的面积÷大理石的面积-方砖的块数”,所以正确的列式是(0.09x480)÷(0.4x0.4)。还有的学生不注意换算单位,直接列式为(0.09x480)÷(4×4),这些也是粗心大意、不注意审题出现的错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细致观察、耐心处理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在行为上给予强化。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在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家长必须非常重视孩子的审题环节,让他们学会思考,采取灵活简便的方法给予解答。
三、强化小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需要专注课堂学习,认真听讲。在数学课堂上,要想实现良好的学习倾听习惯,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幼小活泼,表现欲望强,喜欢自己说,不喜欢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或者抢话,这些都是对学习极为不利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想方设法地提高孩子的倾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倾听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视听习惯和倾听习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在给小学生讲故事时,充分采取抑扬顿挫的语言,或者利用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调动孩子倾听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运用悬念法,让孩子产生好奇,促使他们认真地倾听,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分散他们说话的意识,让他们认真倾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才能在数学课的学习上提高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四、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作业书写习惯
一、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性。
在数学中,抽象地保留了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其它的一切,所以看上去已经失去了和生活的联系,这正如罗素所说:“数学是研究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在研究什么的科学。”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而无味、晦涩而缺乏活力。它既没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广泛实用性,又没有语文、历史、地理的情节生动性,更没有体育、音乐、美术的美感陶冶性。所以,对有些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毫无兴趣的接受。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进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活跃,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产生愉快的情绪。
所以,根据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的特点,基于一般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推行愉快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愉快教育的核心是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兴趣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外有的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负的责任之一,是点燃学生心中知识好奇心之火。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推行愉快教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1.恰当介绍数学史,使学生看到数学及其发展过程充满着激情。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史的历史故事,一些有名的数学趣题或典故,使学生看到数学是有趣的学科,数学的发展亦充满了激情。
如讲到无理数,可向学生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伯索斯因为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扔进了大海;讲到虚数,可向学生讲授虚数由发现之初被认为“虚幻”、“神秘”的数,到揭开神秘的面纱并被得到广泛的运用;讲到勾股定理,可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因此发现而欣喜若狂,宰了一百头牛来庆贺;讲到二项式定理,可向学生介绍“杨辉三角”;讲到数列,可介绍古印度著名的“象棋大师与国王”的故事;讲到极限,可讲解分析“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哲理等。
2.适当介绍我国古今数学的卓越成就,激发使命感。
我国古代很多数学的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三国时魏人刘徽作出圆的内接正3072~,利用“割圆术”计算出π的近似值为3927/1250(≈3.1416);南北朝时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圆周率准确到六位小数的人。
在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无论在理论数学或应用数学上,都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他依据"黄 金分割“研究推广的”优选法“在许多生产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青年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高峰的征途上遥遥领先;我国的“小数学家”在近几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一次次获得金奖。
通过介绍这些卓越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先辈的辉煌需要我们这一代去继承、去发展。陈景润的研究成果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距“哥德邑赫猜想”这一金子塔尖的明珠还有一步之遥,摘取这一明珠的希望还寄托在我们这一代身上,还需要我们去努力。
3.简介数学在日常生话、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学向其植根的土壤作适当回归。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运用数学加以论证时,才算真正的科学。事实上,数学的运用不仅在纯数学理论的发展上,也不局限于传统认识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通讯等自然科学中,而已扩展到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数学,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4.挖掘数学中的辩证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辩证法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
数学充满了辩证法。学生一进入中学,首先遇到正负数,教学时一般都要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它的意义。如:温度,零上为正,零下为负;行路,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方向,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收支,收入为正,支出为负。但这仅仅是约定俗成。如果我们约定零下为正,那么零上就为负。同样,后退为正,前进为负;向西为正,向东为负;支出为正,收入为负。而这些正为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一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完全类似的,加减统一为加法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反映;极限思想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反映;大量的数学命题反映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l=l/2×1×(1+1),l+2=l/2×2×(2+1),1+2+3=l/2×3×(3+1),1+2+3+4:1/2x4×(4+1),这些偶数性是1+2+3+4+……+n=1/2×n×(n+1)这一必然性的客观反映。
5.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教学中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激情,进行美的鉴赏、美的创造。
在当代,数学教学已把审美原则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英国、日本的数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数学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有理论美(如实数理论),规律美(如周期规律、统计规律、组合规律),结构美(如欧氏几何体系),方法美(如数学归纳法、配方法、换元法),思维美(如几何形象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数学抽象思维、数学逻辑思维),符号美(如一.、∈、O);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简捷美;有数学图形的对称美、相似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统一美。教学中如能充分展示,则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领略数学的魅力,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选择最优教学模式,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最优教学模式表现在课堂组织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语言的愉悦性和板书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切入点;数学思想;自身素养;居高临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90-01
我曾经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十余年,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都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有关,正是这部分内容经过不断的延伸、拓展,因而更为抽象、全面、深刻,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小学生走进中学后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够学得轻松,不断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的衔接。为了使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自如,实现平稳过渡,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作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点,这样才能做到居高临下、深入浅出,为中学数学学习奠基,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小学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找准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的切入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内容都包含以下四个方面:"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小学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学习是中学学习的基础,要有针对性的对有关内容做好衔接。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有平面图形包括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和扇形等,立体图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小学代数初步知识主要有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等,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从数字到字母的过程,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渗透、让学生多接触,逐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授整数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教学时,不但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它们,逐步加深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巩固和提高。又如在帮助学生解决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不但让学生会用算术法求解,还要经常倡导学生尝试用简易方程求解,让学生经历"审题-找出题目中存在的等量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等量关系中的量,从而构建方程--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方程是解决较为复杂应用题的重要工具,理解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异同,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从而实现数到式、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的衔接,从而为中学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形成数学素质,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中隐含了许多像方程、函数、集合、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教学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把这些数学思想呈现给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让学生及早接触并逐渐领略它。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求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列分数:1/2、3/4、4/4等,实际上是在数轴上表示数,这就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又如求12和16的公因数时,体现了集合的数学思想如图:
再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底×高,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教材中函数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如一辆小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所用的时间t(小时)可用关系式表示为s=60t,s随t的变化而变化,其中t是自变量,s是t的函数。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思想,学习将事半功倍,如虎添翼。
3.重视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情况下是教师通过实验得到结果,就作为结论来应用,至于命题的真伪并不做论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只要举一个正确实例,就说明该命题是真命题的错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密性,教师要抓住机会给出证明,让学生学会说点儿理,如在讲授两条相交直线时如图,可以先让学生度量∠1和∠2的度数,得到结论∠1=∠2,然
∠1
∠3
∠2
后引领学生作如下推理:∠1+∠3=1800、∠2+∠3=1800即∠1=1800-∠3、∠2=1800-∠3,所以∠1=∠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如在讲授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学生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教师让学生猜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很自然猜想1000,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给出验证:验证1dm3=1000cm3,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以看作底面棱长是10厘米、高10厘米的正方体,其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严谨性。
质言之,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师要有一种境界和眼光,既要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和基本数学素养的熏陶,又需要教师有一种自身素养的高度,即对中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居高临下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站在小学的课堂上放眼学生中学的发展、一生的发展,让学生一进入中学就很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和学习,让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直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得到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数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数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基础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工具和基础,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已实施数年,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为了调查中小学教师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现状是怎样形成的,我在一些中小学教师中组织了一次关于中小学教师对数学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调查。
一、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主要调查对象是中小学教师,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常用的教学方式、用过的教学方式、常用的学习方式、用过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采取的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为辅。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教学方式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校教育仍不能跳出旧传统、老模式的圈子。这种由教师讲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有潜力的人才。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一句话,自己去发现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因为这种发现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能够很容易掌握数学知识的特征、本质、必然联系。现在虽然教材改革了,但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更新。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的倾向,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发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多年以来,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本为纲”的教学惯例。但要教师一时却对“下水”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无从下手。所以,一般老师是教一门、专一门的单学科定式,形成了定型理解、讲解教材的教法,习惯于以课堂、教材的教学传统模式,擅长用书本的知识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面对课改的要求,从内容看,从单学科教学向跨学科教学延伸,难度比较大;从教学形式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社会、生活实践,顾虑大;从角色看,从原来的组织者、主讲者变为合作者、指导者,教师一时难以适应;从教学实践看,教师本身缺乏对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探索实践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下水”指导。加上师资素质跟不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选择、自我设计、自行完成便停留在研究性学习任务上,而没有落实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过程”这一本质上。
2.学生学习方式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仍然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被动接受为主。在对教师的进一步了解中,很多教师只在上公开课、优质课等时候才考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对他们来说,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特别是为体现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服务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还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三、对策与建议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科学地把握、有效地实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这个转变。
1.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我要学”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习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学习了圆的知识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为什么就不是三角形的形状?为什么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和想办法找出面盆、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出发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和优点,以数学独有的魅力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营造感染学生的氛围,寓抽象的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我要学数学”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能力。
2.课外的数学实践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地多角度求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从我们上学伊始直至大学开始之前,对数学的学习都不曾间断过。在这个时间比较长的数学教学阶段中,数学教师应将其数学的学习过程分成一个一个有逻辑性、递进性的阶段,让每个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数学的整体观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许多学习数学的方法,从而使数学整体教学变得生动灵活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点,最终完成数学教学的有趣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12-01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一代新人。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一、教师要以身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付诸在行动中,因此,教师可以言传身教,利用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要精神饱满,面带笑容、语言文明,备课认真,及时批改作业, 板书整齐、规范,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说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在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请学生坐下的动作都是手心向上、手指伸直,这样的动作无形中就鼓励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同时这个学生也会用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而有的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一个手指直直的一指,“你”;回答完问题,手心向下一压,“坐”,学生又会受到怎样的教育,他又会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呢?
二、育德教于知识中
作为教师要做的永远不仅仅是教书,而是要让知识与育人要有机结合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的“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育教于知识中。
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就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可以用相同的数字来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集体合作中进行德教
大门紧闭孤立一体的封建社会早已过去,而今讲究的就是合作。从小培养孩子们合作的精神是社会的希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是需要孩子们进行交流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把全班学生分成5人或6人一小组,对某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几个人的努力共同解决,使孩子们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通过比赛、游戏等多种形式,使他们从小就有合作的观念,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于加强孩子们的团结协作,增强班集体的责任感是很有益处的。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和会计算面积的同时,他们选择带领学生开展实地测量教室、操场等活动,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这样通过探究学习,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既让学生认识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又让学生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
五、数学美中陶冶情操
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美感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的学生就会把抽象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这个知识运用到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中。再如,学完了圆的知识以后,有学生这样写:“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学习,在实际行动中为每个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同德育知识相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况守国.小学数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 2012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差别
1、 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
小学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也就是正有理数。而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负数是一个新学的抽象的概念,完全靠理解性的知识,而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想必会让同学们吃尽了苦头,而接踵而至的就是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一些问题,遇到一些难题时更是无从下手。
例如:从小学的“自然数、分数”直接到初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对于刚进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来说无异于一条深深的鸿沟。因此,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概念、多做习题,才能将这条鸿沟一点点填满,因为这可以说是初中代数的基础,基础不打好的话,学习后面的内容完全是一头雾水,到了那时再回过头来学习就太晚了。
2、 从“数”到“式”
小学生在六年中学习的主要是具体的数以及具体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起了代数概念。在我们看来,“代数”,就是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但实际上绝非如此。初一的数学先是讲了“用字母表示数”,然后就开始深入到了“方程”,再由此展开了“包含字母的式子”这一概念,然后又开始了关于“函数”的学习。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初中里学习的内容多是小学内容的扩展。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实际上是有很多关联的。只要从小六到初一的过渡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也为后面的更多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考试面前不乱阵脚,游刃有余。
3、 从“算术法”到“方程”
小学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所谓“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因为计算简便,成了小学六年来学生们解题的“主菜”,即使小学里学习了方程,但也只能算是“配菜”而已。可进入初中后就不同了:自从初一上学期详细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渐渐的,凡是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而对原先的“算术法”没什么印象了。这是因为,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大多要用逆向思维,而方程所用的大多是正向思维,两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负数的概念,二是在复习简易方程时,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一些困惑。不同的字母比如a、b、c认为表示的数一定不相同,因而还要对学生讲清字母可以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东西。可以把字母看成具体事物,也可以把字母看成未知数,可以把字母看成是可以取不同值的广义数等。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算术与方程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两种是不同的方法,算式表示一个计算过程,用算术方法解实际问题时,算式中只含已知数而不含未知数。而代数中设未知数或列方程时,首先需要用式子表示问题中有关的量,这些式子实际上也是算式,只是其中可能含有字母(未知数)。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己知数,又含有未知数,由于方程中可以用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表示相关的量,所以方程的应用更为方便,这正是用字母表示数带来的好处。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初一代数的教学过程,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由于初一的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安排大体与方程知识体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不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对比着进行讲授,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同时避免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混淆.
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3、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关键词】运程教育资源;小学数学教育;重要作用
在全面推进教学课程改革的就今天,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提搞的农村教育质量、缩小东西部和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在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我承担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五年了,我充分利用运程教育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等。结合我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
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单调而枯燥的学科,单纯的数字游戏、固定的数学公式、难以理解的空间演变等,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数学课的成败,就看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学好知识,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具有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远程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引入新课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自制flas“小马比年龄”的,让学生边观看动画边听老师讲小马比年龄的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小马比年龄”的活动,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帮助教师备课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和人,一个教师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单凭自己的一般经验,是教不好学生的。教学效果跟教师的课前准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备好每一课。远程教育平台里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如果它比较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可以借鉴,如果与我们的学生还有差距,那么它可以成为我们备课的参考资料,教师可以跟着模仿,模仿它的教学过程,模仿它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它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最先列入课改目标的。可见,学习数学重要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结合,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 《认识角》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观察后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播放“大角和小角”的flas,学生边观看边听“大角”和“小角”的对话,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道理,通过这样动态显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4.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无论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也不例外。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利用动画或演示文稿时,针对一节课的重点,利用显眼的标记让学生多看几遍,可能就会被记住,不必教师反复的语言强调,至于突破教学难点,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远程教育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上,用在板书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使学生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并用,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时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较快地展示演算过程,展示练习题,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然后教师按小组汇报一一用课件演示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这就比口述或板书要优越。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花费时间比较多的课程,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注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有差异,传统“应试教育”的“齐步走”和“一刀切”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学习不适,教师教授困难。素质教育则要求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在作业方面,要在不增加负担情况下,区分差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标准。例题相仿型的作业比较适合差等生,训练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知识,为举一反三,开拓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等生,作业的题型要稍难,要求他们通过例题,发散思维,解决一些新旧相关的题目。而要将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题型介绍给优等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避免优劣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主动探索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把各种各样的学习,解题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习此题来发散思维解决彼题,把学生逐步带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分割课堂时间,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转化思考结果,质疑问难,使其和教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其发展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小学数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们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要鼓励他们动手练习,引导其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训练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更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3.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效果评价是以卷面考试为依据,这样是极其不科学的,学生接受,消化,运用和创新知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才是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求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既要重视书面的考查,也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要定期卷面检测,也要将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吸收,独立的作业和巩固练习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既要注重课堂内的表现,还得考查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效果;科学的评价机制还要评价内容全面,既要重视数学知识,解题技能和思考能力的考查,也要重视兴趣,情感,动机,品质和意志评价。只有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和效果,才能依此制定更符合个体差异规律的教学计划,才能促进小学生健康,德智并举的全面发展,才能杜绝他们养成片面和狭隘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师德素质和育人素质的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要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不仅要重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还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既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要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既要重视其智力的开发,还要重视德育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后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杰,刘云霞.数学日记要体现“小、活、准”的原则[J].小学教学研究,2003,(12).
[2]周琳.数学日记的妙用[J].湖南教育,2004,(12).
[3]陈会彦,余慧娟.本期话题:数学日记,书写理科教学的人文情怀[J].人民教育,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