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争鸣与批判:课堂提问艺术之叩问
1.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启发式教学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靠课堂提问而得以实现的,提问是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而离开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选择配套,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空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确选择的教学手段中,当然也包括寄寓于恰当的课堂提问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设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并非提问得越多越好。提问必须有个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严谨性,这样才能产生提问的正效应。自始至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2. 提问是课堂开展和实现的主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设问―求解―反馈―拓展延伸”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当发现了疑难问题后,必然会引起学生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问以及由提问者去指定另一个学生作答、解难、阐释,由学生去评价,最后由教师收网点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的又一个渠道。后一渠道的开发利用,必须慎重,教师应能切实驾驭操纵课堂态势。否则流于形式,满堂哄闹,一发不可收拾,事与愿违。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条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的利用,表现在教师问答中,贯穿于讲读、演示、练习、质疑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提问形式,都要有个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则与规范:课堂提问艺术之导向
课堂提问,切忌为问而问,空泛无边,流于形式,徒凑热闹,学生却无甚得益。所谓精心设计提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利于目标达成出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依据。离开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来空谈课堂提问,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学时间。乱设提问,不分场合,只能空耗时间,于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无益。
2. 从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真正具有启发式教学的效力。反对提问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冲淡气氛,降低效益,亵渎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3. 从利于知识巩固出发
复习和练习时,贯彻恰当和巧妙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迅速地回忆起已学内容,加深识记和理解,同时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识彼岸的桥梁。若提问不科学不精巧,学生思维梗阻,达不到巩固旧知识和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的目的,更加不必说培养能力和修造“桥梁”了。
4. 从利于探求激发出发
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课堂教学必须时时注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自由王国。
5. 从利于全面照顾出发
提问的角度要合适,要求解答阐释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必须切中肯綮、确切实际,注意使学生普遍都能领会,通过积极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问得太深,绝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问得太浅,无思考价值,根本用不着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边,激不起劳动收获的热情和兴奋。这些都会导致兴趣疲劳,导致课堂提问和作答低效,导致答问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大部分学生不关心。
三、技巧与实战:课堂提问艺术之灵魂
课堂教学提问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也需视教学进程而随机应变的,即使是随机应变,临时创造提问,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1. 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并告诉他们:“一张纸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 启发式提问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笔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数学的图形教学往往通过画草图帮助理解,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环的面积时,简单的基础题型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但当笔者抛出这道题时,学生难住了:“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在花坛的四周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笔者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给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还有环宽。”笔者继续问道:“对,环宽,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草D,标出环宽吗?”学生纷纷动手画草图,标出环宽,然后恍然大悟:“大圆的半径便是3+1米。”笔者再继续问道:“哪假如花坛给的是直径2米,哪大圆的直径又怎求?”启发式提问,加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草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3. 游戏式提问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学,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干吧,学生兴趣更淡,更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懂得搞搞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活跃度。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质数和合数这节内容,概念枯燥,学生容易混淆。而当学生理解了合数与质数的意义时已觉疲倦。于是笔者为活跃课堂气氛,请学号1―20 的学生站起来,让认为自己学号是合数的学生坐下,让认为自己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也坐下,结果还有一个学生没坐下,问他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号。”笔者继续问道:“同学们,你能帮他找找理由,为什么他不能坐下吗?”学生交头接耳,纷纷翻书查找、互相讨论,最后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不能坐下”的结论。
4. 驱导式提问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基语文素养
如果说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的素养体现,那么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书写工整,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现在打印稿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手写,一些字迹不太好看的人,可以因此而避短,但是如果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字,无疑是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当然,良好的语文习惯还包括勤查工具书,在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时,这种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多练笔,多阅读,这些习惯是语文学习中经常强调的内容,之所以经常会被强调也一定有它的道理,这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注重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他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让学生课后在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地方查找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举行“李白诗歌背诵比赛”。这样,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领悟其“总—分—总”的谋篇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南海海面瑰丽旖旎的风光,又以这种绘画美、音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啰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四、加强写作指导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1.拓宽训练时空。从训练时间上来说,我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抓好平时练笔。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到作文课上,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缺少素材,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一段话,也是空洞无味的。我注重让学生在平时积极体验生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梳理、概括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学生只要在我的指导下,将平时积累的这些素材进行润饰、提炼,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从训练空间上来说,我积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拓宽训练渠道。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预习活动;表格;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13
一、问题起缘
许多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对英语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会主动听光盘或者下载视频进行模仿。然而,如果教师一味地不闻不问,这种尚处于“原始状态”的、难能可贵的自觉预习行为,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课程的深入而淡化,随之渐渐消失。
如此昙花一现,让我欢喜让我忧。让笔者喜的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预习的愿望;而忧又是因为要怎样才能将这个难能可贵的短时行为,变成长久的习惯,让“昙花一现”变成“绿树常青”。
二、剖析现象
三年级是走进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预习能力作为自学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一环。尽管新课标早就提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然而,纵观三年级英语课堂,会发现在预习方面存在下列现象:
现象一:“无的放矢”,不用预习照样上课
学生甚至教师自己,都对预习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让初学英语的三年级孩子去预习英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不知新课的内容,教师生拉硬拽着学生上完整堂新课。师生又累又渐失了教与学的乐趣。
现象二:“随意任性”,预习到哪里算哪里
即使教师布置了预习,但也只是简单地听音跟读的作业,而不做具体指导和要求,课上也不反馈。预习变成一种空洞的形式。三年级的孩子,哪里知道究竟应该怎样预习。有的学生即使认真预习了,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渐渐就集体“惰化”,预习可有可无。
现象三:“鹦鹉学舌”,译成中文就算预习
对于课前预习,三年级学生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无从着手;要么翻成中文。就预习而言,根本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不仅不能改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反而阻碍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以上种种现象都说明了如果三年级学生在英语预习方面没有得到正确的引领和指导,那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只能成为空谈。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学中的种种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寻求对策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长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图表具有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的特点。用图表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而且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加直观,便于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葛兆军,2005)。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笔者找到一种适合指导三年级学生预习英语的纲要图示法。不同的新授教材采取不同的纲要图示,因为多样化的纲要图示,不仅使新授知识更简洁形象,而且能提高三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1. 见到即学到,“看图选择型”图表增记忆
三年级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图表给人以形象、生动、直观、简明的印象,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看图选择型”图表重点在于通过形与义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新授单词。
“看图填空式”图表通常可以从课本、作业本等相应教材中改编。学生根据图片,选择相应的单词。如预习三上Unit 3“Look at me”A和B的单词部分:
让三年级孩子自己通过图词匹配对照的方式进行探索研究,增强了对单词记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看图选择式”图表预习法可以较多地运用在Let’s learn部分,还可以运用于三上Unit 1、Unit 4,三下Unit 2等。
2.“解”文而“挥”墨,“涂画型”图表引趣味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重视动手操作形式的活动在我们的预习指导中就显得非常重要,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涂涂画画式”图表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建构。
预习三下Unit 3“At the zoo”B部分的Let’s Talk:
学生自学了big/small/long/short之后,读一读画一画,最后发现画出来的居然是一只大象,别提有多惊喜了!而且,这对后一课句型“It has...”的理解与运用有了生动的铺垫。
3. 去粗而取精,“汇总打勾型”图表促理解
“汇总打勾型”图表,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去粗取精。教师可以先设计好表格,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筛选关键信息,勾一勾图表。
如预习三年级下册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A部分的let’s talk,要求勾出不同人物来自不同的国家:
这张表格提供给学生的主要预习信号是人物与国家的配对。通过预习对话并在这张表格上的勾一勾,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课文中“I’m from the UK.”“I’m from the Shangdong.”这两句话的意思,继而理解课文内容的意思就简单了。
“汇总打勾型”图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汇总打勾式图表大多运用于Let’s talk的课文预习,如三下Unit 2 B Let’s talk, Unit4 A Let’s talk, Unit 5 A Let’s talk都可以用此方法。
4. “薄”积而“厚”发 ,“发散思维型”图表宽思维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利用“发散思维型” 图表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辐射发散式” 图表重点在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盘活所学的零星知识,“薄”积而“厚”发。
发散思维型图表适用于Let’s spell部分的预习。如预习三年级下册Unit 2 B部分Let’s spell的预习。先让学生在中间正确书写这个字母的手写体形式,再填入该字母相同闭音节发音的单词。
如右图中,可以填入leg, red, pen, pencil, ten, bed等词。学生还兴奋地提到desk, yes, neck等词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思考。“发散思维型”图表可以极大地扩散学生思维,在新授课中还能起到拓展教学内容、归纳总结旧知的作用。
5. 凝思而静品,“阅读理解型”图表促发展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包括词义、语境、生成语义,文章意义建模和图表化等一系列认知成分在内的加工过程”(朱国春,2007)。教师应从三年级起就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型”图表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巧,积累学生的阅读经验。
如预习三年级下册Unit 5 “Do you like pears?”B部分的Let’s talk。
“阅读理解型”图表要求学生在自主解读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判断句子描述的正误或者进行正确的选择,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有助于课文的背诵,更有助于日后高年级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式”图表适用于预习三上Unit 4 B Let’s talk,三上Unit 6 B Let’s talk,三下几乎所有的Start to read都可以通过这种阅读理解式图表进行预习。
四、注意事项
1. 宜精心设计,忌随意空洞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紧密结合新授语言知识的重难点来设计出各种各样图文并茂的预习图表。预习图表的设计不能是随意的、空洞形式化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调整授课方案。
2. 宜积极反馈,忌不理不睬
三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主学习的意志力也较低下。教师要把设计好的预习纲要图示打印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如作业一样完成并交回给教师检查。教师通过检查再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调整、个别辅导乃至课后的评价检测中。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主动地吸收和处理信息。
五、结束语
在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时,以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兴趣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可以是设置情境、实地考察、生活调查、故事展播等多种形式,着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涵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激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在教学活动中浇筑文化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便捷,课前查阅资料,积累知识,培养文化素养。在教学《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一章节内容时,我安排学生搜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及其文明成就的有关资料,并设计了《导游带我去旅行》活动:不光是金字塔神秘又壮观,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著名的辉煌的古代建筑、文明成果,课前大家查阅了资料,我们都想参加一次文化之旅,请你来当导游,挑选景点,设计旅游路线,带着我们领略那些神奇的文化吧!同学们在这次过程中精彩纷呈:大家好!我是这次出行的导游,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铁塔――艾菲尔铁塔;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雅典卫城”,它建于……;各位注意啦,现在我们来到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同学们在活动中一直都非常认真,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营养,在分享古代文明成就的时候,都讲得不错,对出示的古代建筑、医学、数学、文学、农业等赞叹不已。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主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安排,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学时根据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状况设计活动。如教学六年级《不要在网上迷路》这课时,学生进行了以下活动:①调查自己身边的人,如爸爸妈妈等,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他们的看法。②课前调查湖南省衡阳市的网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写出相关的考察报告。③“唇枪舌剑”辩论赛:反方同学认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可以不遵守规则,甚至可以互相攻击;正方同学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应该遵守规则,否则容易在那里“迷路”,甚至“撞车”。那就来一场“唇枪舌剑”吧,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对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讨论激烈,各抒己见,通过辩论,他们知道了要怎样安全、有效利用网络,在沟通中制定了“网络文明公约”。孩子们在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树立了网络伦理观念,培养了信息安全意识,得到自主发展。又如教学一年级《不做小马虎》时,设计了联系自身捉马虎、榜样导行克马虎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找到了学习上、生活中的小马虎,克服马虎的坏毛病,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在教学活动中激活社会参与
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设计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激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在教学《光辉的瞬间》这课时,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教育学生为祖国统一做力所能及的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盼望祖国统一早日实现的愿望。设计了“新闻会”活动:整理课前搜集的香港、澳门、台湾的有关资料。分小组举行新闻会,采取记者提问的方式。“新闻会”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繁荣与自己息息相关,将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我们的生活才更幸福,激发学生感恩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时开展了感恩父母活动:一是夸夸父母,夸夸父母对长辈的关心、对家庭的贡献、对子女的爱护。二是感恩父母,付之于行动。让学生讨论说说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实施感恩活动,如给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帮他们淘米、拖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懂感恩、有担当。
关键词:核心素养;多元文化;课程构建
G632.2
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球村”已经成为了现实。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发展,创新式、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成为必然。在此形势下,小学教育者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具备可以良好适应终身发展的必要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现状制定几点有效的教学创新措施,以期对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生培养模提供借鉴。
一、引导学生体验国际课程,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为了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小学院校可以同其他国家建立起互动访问合作关系,让学生获得到异国他乡生活与学习的机会,在接受异国教育的同时更好的把握对方的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以澳大利亚的境外修学活动为例,学生在参加澳大利亚的修学课程时,不仅可以感受到纯正的澳式英语环境,同时也能够在科学生活类课程中自行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家政课程中学习插花和美食烹饪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校园课程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调研课题,将实地调研报告带回中国。除此之外,在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教育者也要注意在其中融入正缺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优秀思想的能力,为审美素养的构建打好基础。
二、通过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小学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如下的两点问题:首先,处理好分科同整合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整合工作即为将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变为知识领域,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到主题教学与主题单元等多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的是,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着其独有的性质与核心知识,因此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等因素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其次,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过去,课程整合所指的即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整合,如果要细化到课堂中,势必就要看教育者的能力,如果其本身不具备整合的知识基础,无法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那么也很难达到整合后的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效果。
以清华附小为例,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体系,学校开始推行了“1+X课程”活动,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在校学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1+X课程”教育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分科教育的优秀之处,同时还将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同时设置出如下五个主要的教学板块:社会与品格、健康与体育、人文与语言、科技与数学、审美与艺术。在课堂中,教育者会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从而让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逐渐的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
三、合作探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将信息科技纳入到核心素养中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日后的多元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小学教育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的为他们设计一些合作探究式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体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在选择研究题目时需要尽可能的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着手,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喜好与想法。例如,可供小学教育者选择的研究题目如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藏在空气中的可怕杀手――雾霾”、“还我一双明亮的双眼――小学生近视眼调查分析”、“安安全全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周边十字路口的交通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等等。
四、博览文史,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过去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并沉淀了无数优秀的文化内容,这些都可以被作为是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基础与文化源泉。在日后的教学课程中,小学教育者要进一步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爱国情怀的作用。在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教育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文化资源,例如“谦和好礼”、“仁爱孝悌”等诸如此类的基本人伦守则;“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优秀道德品质等等。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身心培育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有关于西方文化的诠释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同时懂得如何鉴别西方国家的外来文化,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涵养品德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动态化的环境中得以构建,学校与教育者需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为他们打造出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
[2]涂元玲.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3]廖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资源开发[J].民族教育研究,2005,(2).
[4]朱小曼.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的使命[J].“1+X课程”专辑_顶层设计,2015,(13).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
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净化、升华人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取材内容的广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当你翻开教材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无处不在。音乐教师巧妙设计构思,精心备课,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一堂课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去改变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热情的歌颂,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能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认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纷纷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经现代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认得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甚至有些科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着其它科学无法代替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而且对音乐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音乐对其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才帮助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演奏时通过手指的灵活运用,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行锻炼,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同时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开阔音乐视野,获得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三、音乐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可以愉悦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浓厚审美情趣。当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长期、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坚持,血药持之以恒的不断积淀。大学生应该明白自然和谐、社会良好秩序和社会正义,要抛弃自己那些比较龌龊的、阴暗的、低级趣味的想法,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高雅、文明、自然、和谐的人生品格,通过音乐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养成自己最有意义、最有人生价值和最有社会价值的价值取向。音乐艺术通美的结晶,启迪人类的思想内涵,感染人类的关爱情感。通过音乐教育这种非常轻松,非常美丽和非常爽心悦目的方式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给大学生一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能使精神愉悦、情绪振奋,同时通过音乐听觉器官穿入大脑皮层,起到较强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作用。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跳校园集体舞、随着节奏做健康游戏、练习唱歌、学习乐器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环节学生的学习压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集体协作能力,对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都非常有益。
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多数受到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今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那些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科学的意义
(一)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育人要求
小学新课标指出:“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自然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动手活动的乐趣,多方位发展学生性格。”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科学的教学就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科学学习中的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小学生的教育,核心素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文化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思维代替教师的表达,培养自身的学科逻辑思维;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拓展,不应满足于教师传输的知识,有能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或学习的实例中去;社会参与要求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响应社会活动[2]。核心素养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当代的小学科学教育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科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三)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提升。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思想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势必会调整学习的态度,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学习质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开展策略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稳定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学会合作思考。高效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学习任务。但当前的科学高效课堂体系还不够完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单一。下文将重点强调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方式。
(一)创设环节,提出问题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基于一定的教学氛围。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在充满讨论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适合上课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积极响应课堂,配合教师的教学路线。以广东科技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光》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引入光的传播原理、小孔成像等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各小组成员展开激烈讨论,并在讨论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高效课堂主要应以导学案规范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导学案的制作上,制作出有效果、有水准的导学案。在制作导学案时,教师可集体制作,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使导学案呈现出最高水准。以广东科技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理与健康》为例,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可将饮食、保护器官、呼吸等课本内容作为任务划分给各个教师,划分清楚,各有分工。这样制作出的导学案才能满足课堂需求。
一、反映当代最新科技成果
新形势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感器技术就是数字化实验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是现代科技的代表。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声称世界已经进入了传感器时代,日本则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十大技术之首,称“支配了传感器技术就能够支配新时代”。不难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曾经只能用于一些高端领域的传感器技术现已经悄悄地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智能手机中配置了多种传感器,公共场所安装了温度的传感器,电子台秤应用了压力传感器等。这些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也让我们体验和感受到了传感器技术的无穷魅力,这也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使用传感器技术做好准备。
二、突出小学科学学科特征
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一般由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基本环节组成。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积极体验,小学科学教材安排了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现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数字化探究室的现代实验技术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据获取和记录,公式运用及图线描绘等烦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探究上,为学生实现科学实验的活动,开展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位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般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这五个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具体描述中渗透着技术教育的“目标”:如,在知识技能层面,“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在科学探究层面,“初步学会借助工具查找信息、收集证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既能独立学习与思考,又能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共享资源和成果”等。
一方面,传统教学往往通过图片或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但是很多教育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是很难真正改变的。而随着数字化探究实验技术的引人,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运用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验证,数字化实验系统能够便捷、实时地呈现实验数据,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数字化探究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前沿的实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将数字化传感器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W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随之提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和探究技能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数字化实验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字化技术的特征作如下分析:
首先,在思维品质上,小学生的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自主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论证。如何促进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上的成功转化是现代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动态地、可视化地呈现实验信息,为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刻性的提高,他们渴望寻找新的认知工具来发现客观事实。而数字化实验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和改变变量,进而缩短观察的时间。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 兴趣质疑 探究创新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科学课和校外科技小组是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主阵地,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源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满足小学生与生俱来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将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力,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益友。
二、提倡学生大胆质疑,营造积极学习课堂氛围
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还要去理解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对知识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形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不仅要质疑自己所认识的知识,还要敢于质问学习伙伴和教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课前准备好教具和教学实验仪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愉快、和谐、幽默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开展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我们还要注重课下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实践小知识,要教育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家长、教师、同学;告诉小学生知识是日积月累的,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先把基础打好,才可以建设我们见到的高楼大厦。
四、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利益一切有利机会,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学习的平台,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舞台。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善于想象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表象展开丰富、合理、深刻的想象;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进行。为此,教师要在传授有关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
其次,创新思维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主要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这是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表现,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应及时给予于表扬,鼓励他们独具匠心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处于较低的层次,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教师不失时机的激励,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还能树立学生坚持自己观点的信心,培养敢于向权威质疑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和校外科技小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他们的自身知识和经验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去学科学、用科学,那么就一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涛.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0(11): 34.
[2] 李顶凯.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2(2) :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