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与小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的概述
教育管理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学校自身的管理工作和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两个方面管理的综合,狭义上是指教育管理机关针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管理。本文主要是从后者的角度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展开研究。价值是一个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概念,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既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于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等哲学之中。价值通常用来表示某件事物具备的意义,是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无论是一个具体的改革,还是大到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价值取向的引导。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能够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定一个明确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前教育改革的成功开展和落实。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有效结合,笔者在下文中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研究
1.以人本主义为主导人本主义并非现代才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后来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人本主义逐渐变得明朗化。人是任何活动的中心,自14世纪起,人文主义运动就在西方轰轰烈烈开展了,人文主义运动重视人的价值。除了西方,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的传统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譬如孔子提出“仁”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仁”就是仁德,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道德规范等,任何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20世纪以后,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也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管理的核心内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同样也要以此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学校是一个以学生和老师为核心的组织,在对这个以人为核心组织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解和掌握,克服教条化、僵硬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当前素质教育倡导老师的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倡导的思想观念,同样,对于老师的管理也要做到“因材施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对老师的业绩和工作能力进行考量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完全依照教条化的标准,应当结合老师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查。在不违反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理。不能光重视眼前的效果,更要立足于未来,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小学教育。与此同时,教育管理工作者还要鼓励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采取人本主义教育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并且能够学以致用。2.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科学主义精神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组织机构等。小学教育工作管理是小学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最终发展状况,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要以科学主义为前提,制定科学的工作分工和政策,并且对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协调,结合实际情况,在得到实证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工作人员、设定机构和组织,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确定自然班人数的时候,要结合就近入学原则进行限定。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量化标准是开展具体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人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其提供有理有据的实证资料。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教育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以人本主义为主导、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价值取向,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1):11-15.
创客教育 小学教学 创新 课堂教学
《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中一项关键趋势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即“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1]。教育领域逐渐意识到,参与式、体验式、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运用,因此各学校纷纷探寻将学生创意内容、个性想法、动手实践融合到教学日常活动中的新途径。在地平线中国区域报告中,专家组将创客空间列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对这一趋势着重强调。由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和创新,国家正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其转折与结合点就是创客教育,教育者应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创新的引领者”转变,从而加速受教育者向“知识的创造者”、“创新的制造者”角色发展。因此创新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学阶段引入创客教育理念,从合适的角度与方式切入、融合进小学教育体系,让创客从“小”发声。
一、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优势分析
创客源自于“MAKER”一词,创客教育的含义就是通过鼓励与引导学生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2],让学生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成品,从而培养学生们实践与动手的能力、合作与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Tech Shop的首席执行官Mark Hatch在《创客运动宣言》一书中认为,更好地获取工具、知识和构建人人参与的开放分配系统是创客教育的核心所在[3]。
1.学生层面: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创客教育对象的年龄层次为8~14岁,其学习者优势特征可总结为:(1)好新: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听觉、视觉、嗅觉各方面逐渐加强,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敏锐,喜欢颜色、形状、声音等外界因素的刺激,更喜欢学习新鲜事物,包括语言、数字等信号[4]。(2)好动: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随着该阶段协调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喜欢在观察与动手中学习与体验。(3)好胜:小学生求胜心逐渐增强,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喜欢挑战与探索。(4)好学:小学生处于求知欲强、追求上进的时期,而且好读书。以上四点体现了创客教育的适配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较少羁绊,想象力丰富,这是成年人都难以企及的[5],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开展创客教育的最理想的时期。
2.学校层面:小学教育职能分析
中国的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与发展,而素质教育开展得最好的时期是大学和小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较初中、高中而言其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等重要品质与要素应从小学教育开始重视与起步,从小学教育职能角度来分析其教育本质和目标。现代小学教育强调通过自由的教育来发展儿童内在的潜能,尊重儿童个性,鼓励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小学教育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1)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2)小学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3)小学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兴趣自由施展;(4)鼓励儿童自制;(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小学教育职能和教育本质正与创客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相契合。
小学生是天生的“创客”,由于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因此创客教育可以依托此教育背景优势与学习者特点来有机融入小学课堂,为小学生提供好的创客环境,发展小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客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融合与创新
1.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环节符合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小学科学教育的一般教学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描述与解释、表达与交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回归生活,设计与解决实现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与问题。例如利用Scratch加上一些传感器就可以制作出智能Scratch小车,实现小车走预设轨迹、躲避障碍、灭火、搜救等现实教学场景;利用信息技术在线设计自己小学花坛的建设方案等。总之,在小学创客教育中适时引入Arduino 等开源硬件平台和Scratch 测控传感设备,会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更有趣、更好玩[6],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体验人工智能等硬件控制原理,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空间几何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直观和表象的教育作用,以至于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薄[7]。而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主要学习简单的几何基础知识,认识常见的图形,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对于几何形体的抽象表征,我们可通过虚拟物体间的变换和实物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小学数学空间立体图形表面涂色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抽象透视、想象、计算出涂色部分的方块数目,而借助3D打印技术让学生动手亲自制作3D教学实物立体几何教具,在做中学,可以直观地主动探索认知立体几何的空间结构。因此创客教育在数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从而更直观地进行知识建构与内化。
3.在小学课外活动中的应用
小学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之一,也契合了现阶段STEM教育下创客教育理念的要求。课外活动有很多类型,如青少年科技活动、参观活动、科技节、艺术节等,创客教育活动课程为这些“课外活动”指明了融合方向,提供了创客多元化和常态化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用创客与STEM教育理念指导、引领和带动传统的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开源的Sculptris软件进行个性化建模,开发校园绿化,利用二维码扩展与丰富校史展览信息等。在国内外中小学各项赛事如RoboRAVE国际机器人大赛、Maker Faire、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活动中,指导学生参与不同水平的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各类高含金量的赛事丰富教学成果,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要求:循序与渐进
创客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通过创客教师专业培训与教育来培养一批青年创客教师骨干,再由这些校园创客进行创客理念的再教育与传播,逐渐将其引入与融合进小学教育与活动中来,最后在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校自身办学水平与经费实力,理性且分阶段地按需发展、建设创客教育基地、创客空间。
1.创客教师培训与角色转变
师资是影响创客教育在小学普及和落地的最大因素,那么,创客教育需要怎样的师资呢?当前的小学教师都没有接触过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核心硬件工具与技术,不仅无法指导学生“造物”,更别说开设相关的课程了[8] 。省、市级教育与信息办应充分融合社会、企业创客资源力量,组织各小学青年信息技术教师骨干进行集中创客培训。培训应遵循专业性、前瞻性、针对性等要求(如图1所示),不仅要强化与教师创客相关的软硬件核心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创客精神、理念与思维的培育与养成。
创客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输者向创客时代的教学设计者、创客活动组织者、知识管理者、学习引导者、项目驱动者转变。
2.创客教育理念引入与融合
创客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学科应用上,还应顺应小学生特点去理性思考创客教育的本质,创客教育可以总结为一种围绕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而去组织教学的活动,它更强调促进知识“物”化,而“物”的形态与理解因人而异,得根据学生“创客”的特点来分类讨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因此得针对性降低制作难度,更多地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创新、去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层面去重新审视与理解创客教育,让不同学科的小学教师及校领导利用创客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去融合传统教学与活动,进行再教学设计,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融入创客教育理念,遵循青少年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将创客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小学的生活与学习中来。
3.创客空间理性建设与管理
由于地区与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思路,采用分批建设方案,先进示范学校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先建设,让其产生区域辐射与影响作用,成为区域小学共享的创客空间基地。资源匮乏的小学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机房、科学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等。小学创客空间建设普适方案(如图2所示),将创客空间分为教学交流区、实践操作区、作品展示区、设备存储区这四大建设模块。创客建设经费不在于多少,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创客资源,如何可持续管理现有设备。有效利用归功于常态化的创客教学应用与活动开展,不用则荒、不用则废;可持续管理落脚于小学整体服务与管理体系建构,注重安全、高效、保护与可持续。
四、总结与反思
创客需要从小培养。在创新与实践的理念下分析小学生与课程教育的特点,以STEAM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从小学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师专业培训、创客教育理念引入、创客空间的改造与建设等方面着手,教育部门牵头,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助力,将创客教育逐渐融入小学课堂与教育活动中来,支持学生进行创造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深度参与性、连续性与完整性(学生需要完成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开发制作作品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刘德建,黄荣怀,等.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R].奥斯汀,德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6.
[2] 杨晓哲. STEM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概念溯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1).
[3]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
[4] 解萌.不同学段小学生科学探究特点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 梁春晓.创客教育促进知识“物”化―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吴向东[J].教育信息技术,2015(5).
[6] 刘金鹏.玩转虚拟与现实―Scratch测控板在小学创客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8).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在实践中存在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僭越、教育质量标准化的迷信和教育质量多元评价的口号化等迷误。对其进行反思,生发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新取向:就是要实施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评价准则的和谐教育、自由教育和生命教育。其实现的方略是要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明确中小学教育的定位、找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着力点、正确把握教育的使命,以此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新取向得以可能。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质量 评价取向 教育观念
教育质量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取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各个中小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焦点。本文拟在反思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取向进行实践性思考,希冀能为复杂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提供一隅之见。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在实践中的迷误
在现代教育理论研究中,人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教育质量关注的核心。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并没有那么理想和清晰,还存在着重重迷误,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僭越、教育质量标准化的迷信和教育质量多元评价的口号化。
1.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僭越
教育目的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社会属性和质量规格的受教育者的问题,它现实地指导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质量的评价。在我国理论界,当前对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已经走向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融合状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中小学的教育目的仍被概括为“适应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并具体化为“走出农村”、“考取好大学”和“找份好工作”等等。以上表述的实质,就是将教育目的归结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这样,学生愈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升学率愈高,教育质量就愈高。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1]。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发展”乃是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培养学生的规格和组织教育活动。显然,这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意义的发展,尽管也提到了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但这只是教育社会作用的一种折射。事实上,教育目的的确定既要根据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关注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简单的等同,将遮蔽教育的本真目的,也不利于人在内在价值需求和社会价值需求协调发展,导致教育目的意义上的社会需求僭越人本身的发展需求,影响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判断。
2.教育标准化的迷信
教育具有普适性的特征,这是由人的共同属性所决定的。但凡是人,不论古今中外,也不论文化、种族、制度、信仰、职业、性别、年龄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些共同的、抽象的一般属性。它决定人类有共同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活动,以满足人类共同的发展需求。教育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这是由人的差异性所决定的。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又是现实的和具体的,他们在身体特征、文化传统、认知能力、价值观念上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教育所有的活动,必须置于这些差异的观照之下,否则就会失去有效性。如此,教育不可能完全超脱现实而以某种标准形态存在。
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其所隐含的是学校标准化的建设,目的是要在办学条件方面建立一个国家最起码的标准,并创设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中小学的做法似乎陷入“标准化的情结”之中,将“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延伸到“教育的标准化”,如设立标准化培养目标、标准化教学内容、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行为规范等。许多中小学校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追逐和模仿已达到成功水平的“示范学校”,有了示范学校的标准,就感觉找到了学校发展“最好的方式”。这就陷入了“教育标准化”的迷信,遮蔽了教育的个性化。事实上,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教育的环境差异,这将影响到教育的个性、特色、优势和多样性,教育的发展应该考虑这些方面的客观差异。否则,就会出现“学校是不同的,但学校的教育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学校在他们的管理系统和人际关系上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同小异的”[2]。这明显不是教育所提倡的目标,也不是所期望的结果。
3.教育质量多元评价的口号化
“多元化”评价主张采用多种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前提,就是认为学生智力是多元的。因此,对学生的发展要从多个角度去衡量,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评价观念,强调评价的多样性与应变性。多元评价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可能地追求个人素质丰富多样的发展。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已经致力于多元化的评价,并已经以政策的形式注入各中小学校。遗憾的是,这种评价方式并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实,而是存在两种相悖的景观:一是在愿景上追求真空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如学校的校徽、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标语中;二是在教育行动上执拗地追逐以分数论质量的教育质量观。体现为教育目标的功利性、教育内容的呆板性、教育模式的程序性及教育评价的机械性等。这种在愿景和行动上的非统一性,使得多元化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口号上,教育质量评价仍将陷在“分数至上”、“升学为本”的泥潭中难以自拔。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取向
沿着破除“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迷误致思,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取向逐渐显露,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概括地说,人的发展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内在发展是人自身内在的向往和本能的自然追求,外在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求[3]。人的发展有赖于自身具备的先天素质,更是在后天教育的影响中逐渐通达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许多学者对此都有各自精辟的见解:美国学者罗威尔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乎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前北大校长蒋梦麟认为好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变得“有用”,更要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4]。由此看来,培养拥有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教育不以社会本位论上的意义代替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力求解决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不以某种标准加工“产品”,而是营造某种气场让学生走向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体。由此,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取向应该体现为和谐的教育、自由的教育和生命的教育。
1.和谐的教育
和谐发展提倡的是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能够实现协调发展,是人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最起码的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的和谐发展是所有人类文明的崇高理想。黑格尔鲜明地表达了对人的和谐发展的向往:“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5]。夸美纽斯也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6]。裴斯泰洛奇宣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地发展构成其人格的才能和素质”[7]。由此看来,追求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
和谐发展必须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才能实现。为了使学生各方面的兴趣、能力和天赋得到和谐发展,就必须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即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要关注中小学生的“理智、情感和健全身体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使他们活在完全的和谐中”[8]。和谐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个人的各种基本的素质得到相对平衡的发展,如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能缺失,或在真、善、美方面不能失调。如果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过于低下,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失衡,甚至会导致畸形状态,既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幸福。因此,必须通过和谐的教育使学生在发展上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这是教育最基本的追求。
2.自由的教育
自由是人的活动状态与境界,是人类追求的最基本、最普世、最核心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美国的帕特里克・亨利有言:“不自由,毋宁死”。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自由意志是人的天性”[8]。毋庸置疑,自由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性向往。
“自由教育”根源于人对自由的需求。自由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要让受教育者享受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通过获得高深理论知识,达到道德、智慧及身体的和谐发展[9]。历史经验证明,人类的创造性、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人类的活力都是在自由的环境下产生的。如果教育不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不能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获取自由的能力,那教育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
自由教育并不是赋予学生随心所欲的权利,而是让学生在“掌握蕴含真善美的人类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不断超越自身局限性和提升自身境界为目标”[10]。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不能以升学为目标而采用压制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也不能以急功近利的欲望迷信标准,而是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认识、发展逐渐摆脱外在的奴役,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发展和身心解放的条件。
3.生命教育
生命是人类存在的状态,也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以追求某种生命状态为指向:或是自由的生命、或是幸福的生命、或是充实的生命等等。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自然生命表现为人类延续的需求与生理的欲望,彰显生命天然的本能与动机,体现生命原始的任意与放纵。精神的生命是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渗透于生命活动之中,彰显生命尊严和价值,体现对生命活动反思和评价。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这两种状态不同的协调方式构成了人类各色生命状态。
教育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决定了生命教育必然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取向。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获取完善生命的能力[11]。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对生命物质和精神维度的整体观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能够充实精神、树立信仰,在教育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和敬畏生命的能力和意识。所以,生命教育是要从根本上摒弃以纯粹地追求知识的获取、智能的发展以及学业的成功而忽视引领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和生活的体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也要摆脱对幸福无边界的、任意放纵的迷恋。生命的教育是要实现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取向何以可能
在分析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取向之后,一个关键问题便迎面而来:中小学教育质量新取向何以可能?这里从观念的维度入手进行分析,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评价观,方能落实教育质量新取向。
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明确中小学教育定位
谈及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评价,首先要解决一个质量观的问题,离开了教育质量观谈教育质量就缺乏依据。教育观念事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价值走向和价值追求,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式,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近年来,人们对于“何为教育质量”仍然备受争议。“质量……是个必须小心处理的概念。难以处理是因为这个字意义多变,对不同的人而言指的是不同的事。”[12]人们也尝试去找寻一种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直至今日,所有国家的教育,并没有一套严格意义上的质量标准。事实上,教育质量并非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意识和价值判断。而这种意识和价值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教育观念之中。因此,在探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取向时,必须要从认识和分析相关教育主体的教育质量观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比单纯争论教育质量高低更有利于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
教育质量观与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的定位有直接的联系。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谐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教育、生命教育何以体现?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明确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取向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没法从正面给出教育质量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去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如学生综合能力的和谐性、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身心的健康性等。这些方面的发展虽无绝对和特定的标准,但是,无论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有多么的不同,教育对人的发展观照的立场永远需要坚守。
2.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找准教育质量的着力点
课程与学校教育共生共在,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涉及到课程问题。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课程来实现的。要正确把握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取向,就必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着力点。
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是课程创设的根本依据,因为课程是一种特殊的“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它是为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专门创造的[13]。课程的创设还蕴含着人们的“预期结果”,也现实地印刻着人们的教育理想和目的。所以,体现学生生命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和谐教育”、“生命教育”等教育理念应渗透到课程的创设和计划,并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学生完整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课程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建立在一定选择的基础之上。选择何种内容、如何定位目标、采取哪种实施路径则取决于个人意愿和环境需要。一般来说,个人意愿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水平,环境需要则是指不同时代环境对课程有不同要求。而这些因素将作为一个整体反映在人的课程观念上,进而影响课程的设计、建设、实施和组织等环节上。鉴于此,在当前中小学的教育中,必须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实现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
3.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正确把握教育使命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之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对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教育评价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每一个国家根据其特殊的背景所制定的教育目的必然决定其评价的方向。教育评价也受教育主体价值选择的影响,教育评价主体对教育评价的理解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行为。可以说,教育评价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学生是多元化的个体,不同学生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同时,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人才类型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教育使命的多元性和教育评价的多维度性。
在当前深受“分数定乾坤”评价观念影响的时代,要落实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不仅需要人们反思现有的评价观念,也需要努力探索评价的新途径。教育质量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如何定位教育质量评价的取向?事实上,价值观是影响教育评价中最根本的因素。也就是说,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就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方能引导教育质量走向科学的取向。正确的价值观在于如何正确把握教育的使命。中小学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要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解放人的心灵,培养人发展的能力,并通过人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这一使命赋予了教育评价以高度和灵魂: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古德莱德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4] 智效民.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5] 黑格尔.美学(第1卷)[C].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 克里希那穆提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唐朝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8] 袁贵仁.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杨影.论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10] 曾文婕.学习通达自由――对学习领域自由问题的新阐释[J].教育研究,2008(6).
[11] 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12] Edward Sallis.全面质量教育[M].何瑞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72—04
小学教育专业是新疆自考热门专业之一,仅新疆某知名社会助学民办学校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招收的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总数近800人,为新疆教育师资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随着新疆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疆教育的迅猛发展,基础教育对合格教师的刚性需求呈增长趋势,客观上刺激了越来越多的自考生投入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里来,关注和探索这些学生的专业成长是新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自考小学教育专业考试科目加入师范生必修课之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来,对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也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新疆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的师范生素养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课程因各种原因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感到较为困难、吃力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诸多自考科目中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通过,且感觉有些失望的一门课程。笔者从自己的近7年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助学实践困惑出发,就新疆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的途径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疆小学教育专业自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课作为普通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自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在每年的4月进行,7月还有一次补报补考机会,这就意味着自考者每年至少有一次的考试。尽管如此,学生的考试效果并不如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屡遭尴尬,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呈现出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
(一)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了既定的专业标准规划
目前,自考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所遵照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4月制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自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1999大纲”)。1999大纲详细规定了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需要系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是为了“培养考生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要使“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教育应用,掌握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广大教师具有合格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技能。标准,卜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每个标准同时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对教学人员提出了要求。较之1999大纲,2004年的标准更能反映我国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准确定位。1999年的教育技术课程在专科阶段的小教专业是选修课,并将其与微型计算机应用基础并列以供选择,很显然,教育技术在自考小教专科还不足以成为“当代教育的制高点”(陈至立),并不是小教专业的必要条件。同时,从1999大纲看出,教育技术能力目标维度主要采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而标准则采用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四维分类,在不同的分类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已迥然不同,继续使用1999大纲很显然脱离了教育部既定的专业标准规划。
(二)现行教材内容体例背离了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行的教材内容体例是根据1999大纲编撰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我国教育技术界对现行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教材围绕“教育技术概念”体系、“教学媒体”和“教学设计”等三个部分展开。毋庸置疑,这三部分内容,至今依然是教育技术的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尤其是第三部分“教学设计”的教学普遍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可。然而概观整部教材的教学,作为自考生考本的教材却不能全部让学习者买账。例如,在助学过程中就有学习者说:“初听现代教育技术,眼前一亮,但随着学习的推进,不禁失望,现代教育技术并不现代”,“它和许多乏味的课程一样,很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笔者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后学生说“时间好快,期望下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行教材内容体例安排大而全,仅第一和第二章就出现教育技术概念14个左右,使得教材囿于概念的界定与罗列。教材内容的陈旧,让课程总是活在枯燥而非鲜活的历史里,例如,在讲到“投影视觉媒体”时,学生们面对教材上的投影器直发呆,问其原因,答曰:“似乎在老电影里见过……”幻灯片、照相机的原理和使用更是纸上讲技能,学生会问:“我们将来会用到它们吗?”还有诸如电视系统的连接、电视机及录音机的原理、电视系统连接、软盘,window98操作系统以及每种媒体后大篇幅的优缺点等,都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应用的情景,脱离学生现在及未来工作的实际,在学生屈服于考试命题者对此类知识的乐此不疲时,学习者必然会产生厌恶的情绪,更别说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探索及创新了。“知识是过时了,但是考试会考,所以你们得记”,这句话成为笔者在助学复习时被质疑时无奈的选择。因此,白考教育技术已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背离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规范应用”的新人才培养要求。
(三)以应试为目标的助学偏离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心
教育部考试中心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技术的行业标准,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于2006年4月推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教学人员考试大纲》,强调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规范应用为目的,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最终实现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很显然,该大纲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重要目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有效而规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是在于造就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教师。但是在“以一考定成绩”的培养格局不能创新的背景下,追求应试和成绩必然成为助学教师和学生的无奈选择。同时实践部分的考核也逐渐简化,降低并异化为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力的考核。笔试和实践考试都偏离了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心。笔者曾经试图在新课助学前期介绍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及新技术培养,因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动手,纸上谈技术,PPT上讲技能,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能力上不去,从一开始的新鲜降回了原点,紧张的复习更加淡化了学生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重视及学习的积极性。
(四)贫乏的资源环境远离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属性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现代,一方面是理论的现代,而另一方面是技术的现代。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属性告诉我们,教育技术的教学是有一定的资源环境要求的,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然而,笔者在参观调研了新疆几所小学教育专业助考学校后看到:大部分学校或者助学机构的教学是在普通教室进行的。自考生所占有的最有利的资源就是大部分教师是正在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即人力资源。教学所需的硬件环境,即使有,教育技术课程能够加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也是有限的,技术的习得只能让位于各式各样的讲座或者活动,生均资源是比较匮乏的。
二、原因剖析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当滞后的大纲、教材、被扭曲了的助学及不对称的资源配置综合支撑着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时,小教专业自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堪忧,该课程逐渐走出我们当初设置该课程的初衷并落后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制度的原因,也有现实的人为的原因,只有准确地定位和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为我们制定相应的对策找到依据。
(一)自考教育游离于高校教育之外,导致日标制定滞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分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等三大内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对自学教育的定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课)、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要求相一致”。小教自考在新疆采用的是主考院校负责、社会助学及自考中心相结合的方式,但高等学校在介入自考教育时,并没有将其当做正规学校教育看待,而是将其圈起来,设立诸如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之类的机构,实际上是将自学考试置于正规教育的体系之外,当高等教育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时,自考教育的改革往往被搁置起来。当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改变时,并不能引起自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主动变革,目标的滞后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导致教材内容更新的不及时。
(二)教材的更新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机制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教材更新是教育改革推进的必然结果。现行教材的内容陈旧落后,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教育思想和信息,理论缺乏应用的实际土壤,这正是因为教材的更新缺少长效运行机制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教材,尤其是应用很强的现代教育技术类教程,不同于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其生命周期,适时地更新教材也是保持现代教育技术之现代性的重要保证。
(三)助学组织唯考试而教学,缺乏话语权和自我创新力
笔者通过助学实践发现,当社会助学组织将自考生集中进行助学教学时往往能让自学者找到学习的集体归属感,中途退学及完全自我学习的自学者普遍感觉学习困难,这说明助学机构在组织自学者学习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实质上,助学组织已承担起了正规高校教育的大部分角色,如教书育人、组织就业等。因缺乏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和学历授予的资质,往往是助学机构处境尴尬,教学缺乏自。当教育技术的课程实施对助学机构提出环境诸如实验设备、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时、助学机构并不能自信创新、独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新路,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考试依然是其原点和终点。在“唯考试论成败”的现实面前,助学机构只能选择服从。以应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通过考试为重点,以顺利毕业为目标的助学现状是必然的归宿。
(四)高校在改革中独享现代教育资源,缺乏社会服务及资源协调能力
正规高校一方面掌握着自学考试的生杀大权,同时又在教育改革中独享着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社会助学机构与自考者相对处于弱势。国家教育改革投入的大量现代教育资源,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并不会因为哪一个机构在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而自动流向该处。私营、民办的身份和属性使其发展缺乏了很多底气。与此同时,正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也没有发掘和彰显其公共的属性,社会服务意识的狭隘,各自封闭的资源利用以及资源配置及协调能力的不足,使得在培养小教自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时无法形成合力,最终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需要“回笼教育”的“半成品教师”。
三、应对策略
现实的困境并不能影响小学教育专业的成长,尤其是当前新疆正处于全疆人民投入在跨越式发展的大好背景下。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为新疆描绘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蓝图,而跨越式发展和长治教育基础在教育,关键是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还提出要以人为本,“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来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教育课程、高效的教学、掌握先进技术的教师、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等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教育技术学就是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研究的。可见本课程对当前新疆教育的重要性。
新疆的基础教育领域正缺少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和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双语人才,这对自考小教专业的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笔者认为,自考小教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地方,抓住机遇,及时改革,具体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构建适应新疆的小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的自考教育“无论是从其特点,还是从其定位看,它都不可能,也不宜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才是它的发展方向”。职业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的基本依据,也是设计新型课程的首要环节。标准相对于教师而言是施教的依据,相对学生则是指南。民族地区教育因其复杂的背景,其评价体系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存在地方适应问题。目前,试行的2004《标准》可以作为构建性的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以下简称“新标准”)的蓝本和依据。新标准应基于新疆特殊的发展时期和地域文化背景。在能力指标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新疆本地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因地制宜地增加一些符合新疆信息化教育的能力要求,如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应用能力水平、双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共享及使用等,力求新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既能与全国保持同步,又能突出特色,服务于本地的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参与,采用更加灵活的教材编制途径更新教材
在教育部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标准以后,有关部门根据其编写的《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组织专家出版了两套试用教材。自考教材由于其特殊性,目前还没能做到“一纲多本”,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和统一,这更加增加其编制的高要求和高质量。教材的编制可以多方参与,能够让专家、助学机构助学者、自考出生的小学教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专家共同提出新教材的编制意见。同样让教材既能反映标准的普遍要求,同时又能兼顾自考教育的特殊性及地方属性。同时,支持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此外,建议良好的教材更新和适应的长效运行机制,使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属性永葆现代。
(三)创新考核形式,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能力的考核
在教材更新的同时,考试机构及主管院校还必须改变以往重知识记忆轻实践的考核形式。在考核内容上,既要突显理论的价值,又要重视实践的意义。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命题的导向作用,对自考生的自学和社会助学进行导向。命题应该明确考核目标,考什么,怎么考及考的价值是什么必须明确,不能让考试者感到繁难复杂,出现比记忆、抠字眼或玩文字游戏及无助于学习者能力提升的无效考试。其次,重视能力的考核,规范和扶持有能力的助学组织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创设条件、协调好助学组织的“利”和自考者的“力”的平衡,让自考者获得真正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数学教育;改革;基础
小学教育改革是现代化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数学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在计算机的普及中,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传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改革。
1.教材改革
1.1 强调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数学教育现代化,不能过分重视抽象数学概念而忽视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削弱计算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数学教育新趋势》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算术仍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科目。”数的读写和运算是大纲核心的基本知识,加强算术基础知识和四则计算的基本训练,不仅要增加练习题,而且计算的数目也应适当增加。应重视切实学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强调算术是初等数学课程的基础,给小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数学教学要求,如高年级需要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增加低年级的教学时间,加强基本加减法和乘法表的训练。
1.2 删减一些不重要的和小学生难接受的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在编订教学大纲和编写课本时可以根据时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1~3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比较弱,应尽量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只需学完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对需要用两步运算来解的方程不做要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强调学生的早期学习和不提倡高速度、高难度,对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的内容不必过早出现。实践表明,不超出大纲、课本的范围和难度,只要教材组织得当,教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对过于难的内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会降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增加计算机教学课时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应该采取直观易懂的形式,更多地结合传统的算术内容以渗透的方式来处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在增加计算机教学的同时,一些学校利用计算机让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概念,还能学到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序的方法;一些学校则利用计算机提高学生所学技能,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教编程序,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仍处于基础的教学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试验阶段。
2.教学方法改革
2.1 强调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次单调的重复,如同样的内容讲了多次课,做了多次练习,浪费了时间。现代的教学方法讲究注重科学性、有效性,更要重视理解和加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法,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
2.2 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同时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提倡用探究法、引导法、独立作业法、问题教学法等,对传统的讲解法、谈话法等加以改造,加强启发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选用最佳、最合理的教法。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这种单向联系的教学模式,而把班级、小组和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向联系,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优等生和学困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2.3 强调通过多种渠道来掌握教学内容
关键词:儿童心理;小学数学;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心理学探讨教育的问题已成为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教育的理想在于培养健全的人,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则要积极地、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融入教学中,以此推动教育发展。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如何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发展。以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重视儿童心理特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人类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而教育对于此时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特点,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表现,积极发挥教育对儿童心智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儿童朝正面的人生道路发展。关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问题,教育学家朱贤智认为教育到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内在机制的流程,即通过反复实施教育,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并不断内化达到心理发展的目的。可见,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及升华的过程,同时教育要结合心理发展的内部要素,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最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面对的都是儿童,而儿童有着独特的年龄特征,因此对其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儿童具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学习和领会知识的敏感时期,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性。另外,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即七岁左右的儿童而言,其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感到颓丧;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为12岁左右的儿童情绪冲动,常常会否定自我,并出现抗拒他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这两个危险阶段,教师应做好心理辅导,仔细观察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采取良好、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避免对学生造成的负面的制约作用。总之,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系统掌握教育对象――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转变、创新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
1.直观教学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这里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或采取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以形象的物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例如教授学习数数以及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卡片、木棒等教小学生数数和十以内的算术。
2.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低年级阶段对数学的初步认识后,面临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并不断掌握数列、面积、体积等概念。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的过渡期,而如何做好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系统化认识成为教师的关键任务。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中担任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系统地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注意的基本要点。其次,要有爱心和耐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第二个家,他们对教师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希望从教师身上也感受到母亲或父亲给予自己的爱,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最后,小学数学是一个注重理性的科目,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应细心观察授课对象的心理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更要注重如何进行教授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系统地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心理特征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中引入心理学已是不鲜的话题,但真正做到有效的运用并非是件易事,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何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教育,1998(10).
[3]王仲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1(5).
关键词 物理专业 物理师范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03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hysics department and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of Baylor University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of physics majors is a little less that is similar to our country. And the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Baylor physics department are more reasonable, the degrees are more selectable. Their curriculum system is broad and profound, emphasiz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The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is separate from physics department, and is undertaken by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ther mountain's stone can carve jade. These things are definitely meaningfu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physics department in our local college.
Keywords physics; physic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美国贝勒大学位于德克萨斯州韦科市,是一所私立的基督教会大学。1845年2月,德克萨斯基督教育协会发起创办,德克萨斯共和国总统安森・琼斯签署国会行动令,命名为贝勒大学贝勒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等12个教学学院,共有160个专业,在校学生16000多人。每个学院的教学系数目不同,其中物理系所在的文理学院有25个系,物理师范专业所在的教育学院,却只3个系。
贝勒物理系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2人,高级讲师3人,讲师3人,博士19人,硕士2人。实行教授预聘制度,即对新进教师实行5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决定去留。考核合格即进入终身教职行列。对任课教师的考评,主要通过系学术委员会对每位教师从教学、科研、社区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下面为物理系历年在校本科生人数(大一到大四年级人数合计):2015,60人;2014,53人;2013,61人;2012,45人;2011,41人;2010,41人;2009,40人;2008,39人;2007,33人;2006,24人。可以看出,每一届平均招生10.9人。实际毕业的人数还会减少,因为转专业或被开除,例如,2013年毕业本科生5人,2015年毕业本科生8人。与数学系和化学系人数相比,是最少的,可见,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机会的优劣决定了物理系学生人数少是国际上的普遍现象。
贝勒物理系只3个与物理有关专业: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可授予8个学士学位:物理理学学士、物理理学学士(计算科学)、物理理学学士(医疗保健预科)、物理文科学士、天文理学学士、天文文科学士、天体物理理学学士和天体物理文科学士。物理师范专业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和中学高年级物理科学教师专业,授予理学教育学士学位。
1 贝勒物理系的课程体系
贝勒的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文科学位提供相应领域内核心课程的传统人文科学教育。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理学学位提供该领域内全面综合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或者为技术、医药、教育、法律、经济、工业和其它职业做准备。鼓励跨学科学习,尤其是与计算物理或医疗保健预科相关的物理课程。
其课程体系分为主修课程、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三类以及四个层次。主修课程是获得相应学位时所要求的。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是供其它专业学生选修,其中修完第二主修课程后,会在他的学位证书上注明其第二专业是什么。副修课程的数量及要求都最低。
1.1 物理系开设的课程体系
1.1.1 1000层次
PHY 1404 光视学:有关光、光学、摄影、视觉、颜色和其它视现象的物理概念。
PHY 1405 文科普通物理:物理概念和历史发展以及专题选讲。
PHY 1407 声音和声学:有关声音、声音产生和声源性质的物理。介绍用于记录、产生和分析声音的一些仪器设备以及学习一些建筑声学知识。
PHY 1408 自然和行为科学I的普通物理:有关力学、热学和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强调相关的物理概念、问题解决、符号和单位的学习。
PHY 1409自然和行为科学II的普通物理:有关电、磁、光以及现代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强调相关的物理概念、问题解决、符号和单位的学习。
PHY 1420 普通物理I:有关力学、波动、声学、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PHY 1430 普通物理II:有关电、磁、光和现代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PHY 1455 描述天文学:天文学及其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强调太阳系、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PHY 1V95 物理的独立学习:在老师的辅导下的独立学习。
1.1.2 2000层次
PHY 2135 基本电学实验:电路和电子的原理和应用。
PHY 2190 物理研究介绍:为本科研究做准备。包括研究技术、选导师和完成研究计划书。
PHY 2350 现代物理:包括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引论、原子分子结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等。
PHY 2360 数学物理和计算物理:包括矩阵、矢量、坐标变换、数值计算、混沌分形微分方程特殊函数等。
PHY 2455 基本天文学:现代天文学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强调其技术、历史以及目前宇宙的演化图。
1.1.3 3000层次
PHY 3175 介质物理实验I:实验计划、数据分析和误差分析。密立根油滴实验、法拉第常数测定、汽泡室摄影测量、盖革计数、半衰期测定等。
PHY 3176 介质物理实验II:强调核计数及测量。
PHY 3305 发明和技术历史包括科学家的传记。
PHY 3320 经典介质力学:包括矢量、线性变换、单个粒子牛顿力学、线性和非线性振动、Euler方程、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动力学、共点力以及轨道运动等。
PHY 3330 介质电磁学:包括静电、拉普拉斯方程、镜像法、多极子展开、静磁和麦克斯韦方程。
PHY 3350 天文主题:天文和天体物理中当前的研究主题。
PHY 3372 量子力学概论I:量子力学假定、希尔伯特空间算符、叠加原理、可观测量、演化、守恒律、一维有界和无界态、WKB近似以及固体导电理论。
PHY 3373 量子力学概论II:三维问题、微扰理论、幺正理论、量子统计、原子光谱、固体原子核基本粒子物理介绍。
PHY 3455 观测天文学:天文观测基本手段,寻找和鉴别天体。
PHY 3V95 物理本科研究。
1.1.4 4000层次
PHY 4001 毕业考试:由系部组织,类似于GRE专业考试。PHY 4150 天文观测概论。
PHY 4190 物理研究结果。PHY 4322 经典物理的现代主题:包括粒子系统动力学、刚体运动、耦合振动、一维波动方程、规范变换、导体和绝缘体中的电磁波、色散、多极辐射、Linard-Wiechert势、相对论性电动力学等。
PHY 4340 热力学统计物理:概率、宏观热力学、统计热力学、热动力学、量子统计。
PHY 4350 星系结构和演化概论:星和星系包括黑洞、矮星、中子星的定量研究。
PHY 4351 现代宇宙概论:可观测宇宙、牛顿引力、相对论宇宙模型、宇宙热历史等。
PHY 4360 计算物理模型:应用当代计算机解决物理和工程问题的若干模型。
PHY 4372 固体物理概论。PHY 4373 粒子、核物理概论。
PHY 4374 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1.2 物理系学生选修其它系的课程
1.2.1 数学课程
MTH 1321 微积分I:单变量微分、定积分和微积分理论。
MTH 1322 微积分II:单变量积分、微分方程、斜率场和级数。
MTH 2311 线性代数:矢量、矩阵算子、线性变换、矢量空间特点、线性系统、本征值和本征矢。MTH 2321 微积分III:多变量微分积分,格林函数。
MTH 3325 常微分方程:一阶常微分方程、二阶高阶线性方程、级数方法、拉普拉斯变换等。
MTH 3326 偏微分方程:物理偏微分方程、分离变量法、傅里叶级数、边值问题、傅里叶积分。
1.2.2 计算科学课程
CSI 1430 计算科学I。CSI 1440 计算科学II。CSI 2334 计算系统概论。CSI 2350 离散结构。
CSI 3324 数值方法。
1.2.3 生物课程
BIO 1105、1106现代生物科学概念(实验)。BIO 1305、1306 现代生物科学概念。
1.2.4 化学课程
CHE 1301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CHE 1302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I。CHE 1316 实验测量技术。
CHE 3331 生物化学I。CHE 3332 生物化学II。CHE 3238 生物化学实验。
1.2.5 宗教课程
REL 1310 基督教圣经。REL 1350 基督教传统。
1.2.6 英语课程
ENG 1302 英语思维和写作。ENG 1304 英语思维写作和研究。ENG 2304 美国文学。
ENG 3330 英语写作技巧。
1.2.7 政治科学课程
PSC 2302 美国宪法发展。
1.3 物理系各专业的第二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
1.3.1 物理学第二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35、2350、2360、3320、3330、3372、3373、4322、4340、4001;PHY 4000层次任3学分;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3.2 物理学副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3000或4000层次任分。
1.3.3 天文学第二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350、4351、4001;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3.4 天文学副修课程
PHY 1420、1430、2455、3350、3455;其它PHY 3000或4000任3学分。
1.3.5 天体物理学第二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3372、4340、4001;PHY4350、4351中任一门;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3.6 天体物理学副修课程
PHY 1420、1430、2455;PHY 3350、4350、4351中任两门;其它PHY3000或4000任3学分。
1.4 物理系各学位的主修课程
每个学位修满至少124学分,其中3000/4000层次36学分。从以下课程计划可以看出,一是课程面宽广,有一定深度;二是强调跨学科学习,强调学科交叉。
1.4.1 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35、2190、2350、2360、3175、3176、3320、3330、3372、3373、4190、4322、4340、4001;PHY 4372、4373、4374中任两门;CHE任3学分、CSI 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2 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计算物理)
PHY 1420、1430、2135、2190、2350、2360、3175、3320、3330、3372、3373、4190、4340、4360、4001;CSI 1430、1440、2334、2350、3324、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3 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医疗保健预科)
PHY 1420、1430、2135、2190、2350、2360、3175、3320、3330、3372、3373、4190、4340、4001;BIO 1305-1105、1306-1106、3000或4000层次任6学分、CSI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 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4 物理文科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35、2350、2360、3175、3176、3320、3330、3372、4001;PHY 3373、4322、4340、4360、4372、4373、4374中任两门;CHE任3学分、CSI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5 天文理学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9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190、4350、4351、4001;其它PHY 3000或4000任6学分;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6 天文文科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350、4351、4001;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7 天体物理理学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190、2350、2360、2455、3320、3330、3350、3372、3373、4190、4340、4350、4351、4001;其它PHY 4000任3学分;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1.4.8 天体物理文科学位主修课程
PHY 1420、1430、2350、2360、2455、3320、3350、3455、4150、4350、4351、4001;CSI任3学分、CHE任3学分、REL 1310、1350、ENG 3330、PSC 2302、MTH 1321、1322、2311、2321、3325、3326。
2 贝勒物理师范课程体系
贝勒基础物理师资培养脱离了物理系,由教育学院承担(但基础数学师资培养仍然在数学系,而化学系没有师范教育)。这样利于突出师范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师范技能。美国的小学为1-6年级、中学7-12年级。下面的中小学指4-8年级,中学高年级指9-12年级。
2.1 教师教育课程
TED 1112 教育技术试验 I,达到德州教育委员会的认证要求。TED 2112教育技术试验 II。
TED 1312 教学导论 I:学习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TED 2330 中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的职责作用及实践。TED 2340 中学高年级教师的职责作用及实践。TED 3340 中学高年级教学助理I:中学100小时的教学实习以及讨论会。TED 3341中学高年级教学助理II。
TED 3630 中小学教学助理I:中小学100小时的教学实习。TED 3631中小学教学助理II。
EDP 3650 优等生教学助理I。TED 3651 优等生教学助理II。TED 4312 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方法。TED 4630 中小学教育实习I。
TED 4631 中小学教育实习II。TED 4632 中小学教育实习III。TED 4633 中小学教育实习IV。TED 4640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TED 4641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I。TED 4642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II。TED 4643 中学高年级教育实习IV。EDP 4650 优等生教育实习I。EDP 4651 优等生教育实习II。
2.2 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课程
大一课程:ENG 1302、1304;REL 1310、1350;GEO 1408 地球科学;TED 1312、1112;LF 1134 体适能理论与实践;美术3学分;MTH 1320 微积分初步;HED 1145 健康与人类行为。
大二课程:TED 2330、2112、2381;BIO 1305、1105、1306、1106 现代生物科学概念及试验;GEO 地质学;STA 1380 统计初步;HIS 2365 美国历史;PSC 2302;LF 终身健康。
大三课程:TED 3630、3380、3631;CHE 1301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CHE 1101 普通化学实验I;PHY 1408、1409;CHE 1302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I;CHE 1102 普通化学实验II。
大四课程:TED 4630、4631、4325、4632、4633。
2.3 中学高年级物理科学教师专业课程
大一课程:ENG 1302、1304;REL 1310、1350;GEO 1408 地球科学;TED 1312、1112; LF 1134 体适能理论与实践;美术3学分;MTH 1321 微积分I;MTH 1322 微积分II;HED 1145 健康与人类行为。
大二课程:TED 2340、2112、2381;CHE 1301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CHE 1101 普通化学实验I;CHE 1302 现代化学基本概念II;CHE 1102 普通化学实验II;PHY 1420、1430;STA 1380 统计初步;HIS 2365 美国历史;PSC 2302;LF 终身健康。
大三课程:TED 3340、3341;TED 3387 中学高年级科学课程实习;TED 3380 教育中的社会问题;PHY 2000层次任一门;CHE 3331 有机化学I;CHE 3332 有机化学II;CHE 3238 有机化学实验。
大四课程:TED 4640、4641、4325、4642、4643。
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是数理化生地五门通修,没有专门的化学、地理、生物教师培养。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丁持坤,肖月华.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地方院校物理学专业面临的办学危机与对策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36(1):107-110.
[2] 王杰.访贝勒大学物理系简介[J].云南名族学院学报,1998.7(2):61-62.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9-1
1999年6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秸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及理论
校本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专业发展的理论,对体育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同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人类知识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变化使得教育内容大量增加、教育目标更加精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已完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完全成为专业工作者。专业化是指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专业性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资格的管理制度等。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的过程。它是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殊内涵在于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是以专业化发展为高等进行的,不同阶段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策略
1.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
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研究之所以要强调指导思想,是因为指导思想较之于课程目标更加具有宏观性,能高屋建瓴地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分析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研究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从教育课程本身出发,而是要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际进行考虑。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学者已尝试表述我国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精神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三个面向的教育一体化课程。这同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的高度上,将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改革精神,有助于促进体育的专业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国际文凭组织 小学项目课程 启示
1.引言
IBO是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形式。它创立于1968年,是一个经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注册的非赢利的国际教育机构,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教育的领跑者。目前IB学校3083所分布于139个国家,注册学生超过880,000人。我国有53所IB学校,其中17所提供小学课程,17所提供中学课程,45所提供大学预科课程(截止于2010年11月统计)①。小学项目课程PYP(Primary Years Program)是国际文凭组织三大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课内和课外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
2.国际文凭组织
2.1 IBO的组织机构
IBO的总部(Council of Foundation)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它有自己的科研活动基地(设在英国的巴斯)、课程和评估中心(设在英国的卡迪夫)、财务部和出版社(设在英国的卡迪夫)。
IBO下设4个地区办公室,分别是北美地区办公室IBNA(设在美国纽约)、南美地区办公室IBLA(设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非洲―欧洲―中东地区办公室IBAEM(设在瑞士日内瓦)和亚太地区办公室IBAP(设在新加坡)。
IBO有三个课程项目,它们是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DP)、中学项目(Middle Years Program,MYP)和幼儿园――小学项目(Primary Years Program,PYP)。大学预科项目DP适合于16―19岁的学生,学制2年;中学项目适合于11―16岁的学生,学制5年;幼儿园――小学项目适合于3―12岁的学生,学制5年。
2.2 IBO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
IBO的教育宗旨是终身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它倡导国际主义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致力于培养酷爱探究、知识渊博、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青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旨在通过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②。
通过提供综合性的、全面均衡的课程,帮助学校尽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课程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国际间相互理解的意识和公民的责任心,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决断力和同情心的思想家、终身学习者,成为一个珍视人类和平、友爱,尊重各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在国际国内事务中有见识的积极参与者。在其DP“文凭项目”的教育中,这个理念表现得尤为明显。
2.3国际文凭组织的课程
IB课程全称为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它是国际文凭组织IBO的国际型课程,分为三个课程项目:大学预科项目(Diploma Program,DP)、中学项目(Middle Years Program,MYP)和小学项目(Primary Years Program,PYP)。IB课程设置分为六个学科:语言、数学、科学技术、艺术、人文、个人与社会与健身教育。在上海现有开设IB课程的学校里,除了母语教学用中文讲课外,其他学科均用英语授课。
IB课程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更被广泛的大、中、小学所接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学生就读世界各地IB学校,其文凭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斯坦福、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都为优秀的IB学生提供奖学金、奖励学分等入学优惠待遇。在我国,北京大学也承认IB文凭③。
高品位、精品化、国际化办学要求,体现在“语言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德育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文化多元化,发展个性化”。
3.国际文凭组织的小学项目
PYP小学项目是一个为6至12岁学生设计的、国际化的、跨学科的项目,旨在通过课内和课外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形成对重要概念(concepts)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态度(attitudes)、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skills)、采取负责的行动(action)。除重视学习书本知识外,更关注学生在探究、社交、体育、情感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促使有组织的探究成为有效的学习工具。它通过广泛均衡的课程和独特新颖的活动,配合严格而富有挑战性的评估体系,从中渗透和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十种基本素质”和“十二种积极态度”。无论在课室与及整个世界,均将教育的焦点集中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施行PYP时,提供一个能够满足学生所需的架构,其中包括:学术、社交、物质、情感与及文化各层面。
3.1 PYP的培养目标④
(Making the PYP Happen: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2007)
3.2PYP的六组学科领域(SIX SUBJECT AREAS)
(1)语言(LANGUAGE)
(2)人文(SOCIAL STUDIES)
(3)个人/社会/健身教育(PERSONAL/SOCIAL/PHYSICAL EDUCATION)
(4)数学(MATHEMATICS)
(5)艺术(ARTS)
(6)科学技术(SCIENCE & TECHNOLOGY)
3.3 PYP要培养的十二种态度⑤
(1)Appreciation欣赏:能欣赏世界的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2)Commitment承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能够约束自己,富有责任感。
(3)Confidence信心:树立个人学习的信心,有勇气冒险,会学以致用,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4)Cooperation合作:能因势利导,灵活应变,与他人良好地合作。
(5)Creativity创造: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应付复杂局面方式具有创造性。
(6)Curiosity求知:对世间万物如世界、人类和文化充满好奇。
(7)Empathy包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包容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
(8)Enthusiasm热情:积极上进,不断进取。
(9)Independence自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0)Integrity正直:忠厚老实,处事公正、为人正直。
(11)Respect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世界。
(12)Tolerance宽容:感受差异,尊重差异,恰当处理差异。
3.4PYP的课程结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1我们想让幼儿学什么?
幼儿阶段的PYP书面课程的实施要适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实施时要考虑到:幼儿应该做什么?幼儿学习的课程要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只注重短时期内的效果。课程应该建立在每个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
PYP书面课程包含五个基本要素。
(1)概念(以关键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帮助教师去探寻思考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方式,并实践这种方式,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刺激来延伸儿童的探究。
(2)知识:或指值得了解的事物。在幼儿阶段的探究计划中,“知识”是那些可以整合儿童的发展和学习的经验。儿童已有的知识,儿童的兴趣、经历,以及儿童进行意义建构的尝试都有利于儿童获得新知识。在社会物质环境中,儿童的数理逻辑能力和读写能力应该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一点在PYP的语言和数学科目中及相关文件中都有体现。
(3)所有跨学科技能(社会、研究、思考、自我管理和沟通)的连续性发展对于儿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诠释技能,从而使之适合于幼儿。
(4)教师要给幼儿示范和解释在PYP中列出的态度,而且当幼儿表现出那些态度时,教师和其他儿童应该明确表示欢迎。
(5)行动是幼儿自愿表现出的责任感以及对自身、对他人和对环境的尊重。
3.4.2 PYP探究课程(POI)及活动设计
PYP探究课程计划围绕6个跨学科主题而展开,这6个主题被认为是适合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的、是值得探究的。这6个主题是:我们是谁?我们在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怎样运转?我们如何自我组织?我们如何共享一个地球?在每个探究活动单元中,每个主题都要加以探索,并且这些探究单元在每个PYP活动设计也都有体现而且有记录。
国际文凭组织(IBO)认为,3―5岁的幼儿至少要对6个主题中的4个主题加以探索,同时还要求在这4个主题当中必须包括2个与所有幼儿紧密相关的主题,这2个主题是:我们是谁?我们如何表达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围绕主题开展单元和进行单元教学,不只是班级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其他专任教师一起分担。另外,学校也可以构建自己的探究活动的内容,以及相配套的活动设计。
4.结语
IB课程以其高品位、精品化、国际化的办学要求,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代表。IB项目已经引入我国,一个已经将理念转变为具体操作的项目对我们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IBO三大课程之一的PYP以其独特的课程结构着眼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注重儿童的国际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究活动,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深入研究PYP的教学模式、评价体制和教师发展等领域,必将给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带来更多的启示。
注释:
①IBO(2010)http://省略/general/who.cfm.
②IBO(2010)http://省略/mission/index.cfm.
③IBO(2010)http://省略/country/CN/index.cfm.
④IBO(2007)Making the PYP Happen: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p.4.
⑤Ibid,p24.
参考文献:
[1]IBO(2010)http://省略/general/who.cfm.
[2]IBO(2010)http://省略/mission/index.cfm.
[3]IBO(2010)http://省略/country/CN/index.cfm.
[4]IBO(2007)Making the PYP Happen: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 p.4.
[5]李永宁.从IB文凭课程的设计看国际教育的教育理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5).
[6]徐辉.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