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的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身心理的飞速成熟等原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老师讲得太简单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困难期。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起点,从学习程度上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学习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技法运用,对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审美等一系列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认真领会作品背后自然、社会、文化、思维方面的间接经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参与,这些是小学美术素养的培养核心。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重组教材课程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参,以2019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通过表格(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8至11节,第14至15节课程都与画人物有关,但是加入了《运动的动物》和排排动作这两节课将整个人物画单元一分为二,采取单元和单课结合式编写,独立的分为单人和家庭两个教学部分,对学习人物的深度会产生情境中断的现象。每一堂课仅仅获得本堂课的关注,并没有触动学生自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寻找独立课程与小单元课程的关联之处,根据线索调换课程之间的顺序将情境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长期的主题大单元课程。就以上述的人物画课程为例: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学画人物画。人物画常以身边的人为描绘对象,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点可以从绘画主体入手将有关动物的两课先排除;再根据描绘的是静态还是动态,绘画材料的难易度将比较难表现的课程排除。这样我们就等到了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根据初步形成的人物画单元课程我们可以再细看各课的关联,比如《画人物》《爸爸妈妈》两课都要求用写生的技法,因此可以将这两课放在一起,在这两堂课中系统学习写生技法,之后根据其他线索安排后续课程。具体人物单元课程如下:1.走进人物画——画人物(一课时)。学习人物五官、比例,学会运用线条表现人物。2.研究人物画——画爸爸妈妈(一课时)。选择爸爸或妈妈作为观察对象,结合爸爸妈妈的职业、爱好、特长等细节抓住爸爸妈妈的面部特征去表现作品。3.欣赏构思大师画——欣赏、学画大师装饰画(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会从欣赏、分析、评价三方面欣赏大师的人物画,在课外选择一位大师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这位艺术家。第二课时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大师,尝试模仿其风格画爸爸或妈妈的装饰画。4.创作人物绘本——瞧这一家子(二课时)制作家人间发生的趣事绘本。在这样重新整合的单元课程里,学生在教师和递进型任务要求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整经历了“如何创作人物画”的美术体验过程。多种表现方式的尝试,深入学习人物画的相关美术知识与技能,为爸爸妈妈创作装饰画、绘本,是让学生会联系到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学习”。
(二)图文传递知识以往由于高年级难教、课堂纪律难管的原因,导致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普遍以技能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受限于展示的图片中,对图片背后情感等深层知识理解不到位。美术教育依靠视觉图像但不仅限于视觉图像,在高年级我们让学生读图不只是对图像的识别,是要对图所要表达的情感、精神的识读。图片并不是单纯的展示,而是图以何种方式展现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识读能力丰富,如果通过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相信完全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印象。图文结合主要是通过“以文导图”的方法去实施,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提倡自主完成但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水墨画人物一课中,由于用到了水墨这一传统材料,所以我想到了用历史人物作为本课的主题去开展教学。因此我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用水墨画出人物的特征。案例:水墨画人物——历史人物木兰从军花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女子。年少时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屡建奇功。根据上述文字和图片,我向学生提出以下几点问题思考:1.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木兰长什么样子?2.你心目中的木兰身上有哪些品质?文中的哪里表现出了这些品质?3.如果你来画花木兰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表现?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地方?从而告诉学生,用水墨画人物需要表现该人物的典型特征、内在品质如木兰是个女生,她是替父从军,她坚韧、勇敢等是不会变的。至于学生选择木兰从军前还是从军时或上阵杀敌时等等就全凭学生自己的自主意识。
(三)例规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规——例——规法”的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在五六年级实施时会出现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会出现全班大部分人不敢兴趣,只有几个或总是那几个人回答,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新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的困境。这是因为教学中“规——例——规法”是先给出一个规律,接着呈现一系列例子,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说明这一规律的方式去理解该规律,再通过一些例子实践此规律的普遍方法导致的。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基于这个环节才能开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活动否定、消极的态度会从发现问题的环节开始逐步阻碍问题的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调换例规法中的展现顺序,先现出示某个概念的几个例子,接着抛出这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在这些例证中分析印证这一定义完成教学。从例子入手抛出界定含糊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培养。
三、结语
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国家对学校要培养学生所具备的素养提出具体的、每门学科要落实的要求。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作为学生知识获取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应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于教学实践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瑞清著.《一丘平台——图文美术教学新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情境体验;现在进行时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6-02
一、设计简述
本案例是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Grammar Focus3a-3c)的教学设计。其指导思想是依据十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本案例设计通过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本课程学习的主题是现在进行时,第5单元刚刚学习过世界各地的典型动物。在本案例中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假设老师和同学们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室就是一个动物园,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活动,并用现在进行时的句式把活动内容表述出来。老师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戴有一种小动物的面具,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小组做出评价。把动物面具引入课堂,让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充满乐趣。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和学习能力,这是本案例设计的一个亮点。
二、教材分析
本案例是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现在进行时的语法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Grammar Focus3a-3c,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用表格呈现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第二步(3a),给定单词编写句子。第三步(3b)创设情境,给句子正确排序;第四步(3c),以小组游戏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轮流表演动作,其他成员猜出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现在进行时谓语动词的构成;(2)现在进行时肯定句及否定句式;(3)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及相应答语。学生不仅要学会谓语部分“be+doing”的结构表达,还必须学会区分主语的单复数,注意选择不同的be动词“am、is、are”,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在设计本案例时,我对原教材内容作了适当地调整。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10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快速说出10个用现在进行时表达的词组或者单词,对谓语部分“be+doing”的结构重点训练和突破,从字词的训练过渡到句子的训练也符合由易到难的规律。接下来让学生猜图片,猜猜他/她在做什么?训练句子的表达。然后让同学们总结现在进行时态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并且适时地给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单词进行训练。在时态总结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出一幅图片,区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不同。
另外对课文3a和3b的处理方式也力求灵活有趣,老师把单词和句子打印出来,让学生在黑板上亲手摆放单词和句子的顺序,让学生体会在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表演,学生边表演动作,边用英语表述出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成长的经验。课堂的最后10分钟,学生把表演活动用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整节课的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落实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并且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均得到发展。
亮点与反思:本案例的设计力求对教材深度开发并整合利用,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既不能枯燥无趣,也不能天马行空,既要有趣生动,也要脚踏实地。本案例充分强调语言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景设置让学生有一种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学生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一般现在时,对于名词单复数等语法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由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别,部分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谓语动词“be+doing”结构有困难,教师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首先,从单词和词组入手,强调动词的变化,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重点。图片呈现的都是小动物,学生们假设自己就是小动物,亲近感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呈现出句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对比,发现总结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对于时态之间的差别,也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分析比较。
亮点与反思:本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教学步骤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简到难、从模仿到创新,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准确预判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语言学习困难,重点突破。引入了小动物的形象,让学生们都来扮演小动物,学生们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也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事物存在好奇的心理特点。
四、教学目标设计
1.语言知识目标。
语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汇(house,drink,tea,drink tea,tomorrow);
Z言功能:学会谈论人们正在做什么,能就发生的事情做现场报道;
语言结构: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简单的答语;
What are you / they doing?
I’m / We’re/ They’re watching TV/doing homework.
Is he/ she watching TV?
Yes,he/ she is. / No,he/ she isn’t.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Yes,I do. When do you want to go?At three o’clock
2.语言技能。能用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形式进行准确地描述和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能掌握现在进行时态及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组搭配,能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话题范围内的单词和习惯用语。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间友好相处,规范自己行为,同时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中能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4.文化意识。了解西方人是如何表达或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5.学习策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交际和交流,观察其他同学的行为和活动,用现在进行时来准确地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What’s he doing?
――He’s reading.
难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和动词V-ing形式的构成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六、教W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老师和学生都戴一个面具,假设人人都是动物,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开展多种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保证了教学效果。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并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七、问题研讨
1.如何设置生动而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乐于积极地参与活动?
本案例的设计是一个情景,假设我们都是小动物,人人都戴一个面具,努力去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尽量地使学生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交际情景,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展开交际活动。
2.如何使语法总结课生动高效?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法的基础并不是那么深厚,语法课的设计比较难处理,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教师试图对语法教学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理念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升华。该理念摆脱了以往只注重提升学生成绩的观念,更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具备独特的实践性,是核心素养理念实施的有利平台。为此,教师应当从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心理两个方面展开对实验教学的深入研究,并从物理知识、素养能力以及情感观念三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结合教学内容,自主实践运用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学生会不断用到书本上的知识,并将书本上抽象乏味的知识转化为真实发生的场景。这对学生的二次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从而使学生扎实掌握物理知识及相关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运用意识,教师可以在实验主题的构建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1]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一实验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展示自行车车胎上的花纹以及一些鞋底的花纹,并告诉他们这些花纹是为了帮助使用者增加摩擦力。接着,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疑问,即这些花纹是否真的起了作用。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情境以及产生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这一实验主题。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后续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出来。
二、小组合作完成,注重能力培养
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中,学生之间能形成隐形的影响和监督,在相互的讨论中也能相互启发思维。这对增强学生的实验参与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完成实验,学生之间必须要相互合作。这也是对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教师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物理水平能够实现互补。[2]在划分小组后,教师需要引导组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一实验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实验会根据组员的特点进行科学分工。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负责记录和参与电路的变化操作,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引导整组学生对实验电路进行设计。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当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问题时,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够给予解答。这样的合作加深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小组成员都能投入到实验中,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重视英语成绩,而忽视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填鸭式教育下,初中英语都是以提升英语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教师和家长都将眼光放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却很少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不相符。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学习能力的思想,要以核心素养为引导,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缺乏交流和实践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和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的机械化传授已成为教学常态。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缺少在课堂上应用语言交流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想和语言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在课堂中,在课下很少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缺乏运用英语交流的实践。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教学探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想要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这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语言学习中。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是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另外还要向课外活动延伸,结合实际生活的英语教学素材,形成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方法。
(二)将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语言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感受到生活气息,就要充分地了解语言和生活的相关性。因此,教师应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充分地带动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1]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七年级“Myname'sGina.”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相片,在“Unit1Communicationlink(交流环节)”中,应用英语语言向大家打招呼和介绍自己。这样就可制造出生动的生活化英语课堂,还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引用生活化场景,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感受中领会英语语言的魅力,促使学生运用英语交流。在教学初中《英语》“Unit6Doyoulikebananas?”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询问他人喜欢或不喜欢吃的食品,讨论自己和他人在早餐、中餐、晚餐中所喜欢的食品,将学生的生活体会融入英语教学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情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能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得到锻炼。
(三)重视英语语言的传输
现今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大量信息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可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的英语学习材料,拓展知识层面和视野,更好地提高英语的朗读能力。朗读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重视,并从朗读资料、诵读教学方法、课本发掘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2]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Unit9Doyouwanttogotoamovie?”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用英语和他人交流讨论各自喜爱的东西,和喜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的指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过程。语言表达的途径主要分为两种,即口语表述和书面写作。口语表述是当前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可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英语口语表述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练习的。在学习完每个单元后,教师可以举办辩论大赛或朗读比赛,创造“动口说”氛围,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口语作业不便被检测,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于是,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练习口语,如利用英语词典进行词汇学习、词汇记忆、复习单词等。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互动口语教学,通过角色表演、设立游戏、竞赛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其口语表述能力。书面写作是学生表述思想的重要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书面写作教学中,要筛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写作题目。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教师在书面写作前,应让学生充分地积攒写作素材;写作完成后,应让学生通过互评来学习。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更好地实现他们语言的输出。[3]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Unit3Thisismysister.”时,首先,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单词sister、friend、brother等,让学生掌握与之有关的词句,为学生的书面写作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要布置与生活有关的写作内容,如介绍自己的姐姐或者哥哥;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内容,完成写作作业。这样,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写作热情,不会有畏缩的心理。书面写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只有将生活情境导入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关键词】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这些变化,只能说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是有益的,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却收效甚微。因为与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不同,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涉及“教什么”,更涉及“怎么教”的问题。长期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不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看到当前数学课堂的弊端,也不是他们没有改革课堂的热情与勇气,而是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我们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因为,我们一直是盯着“知识”在设计教学,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需要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课堂的。
唯“知识”的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教师试图用一统的教学方式覆盖每个学习方式并不相同的个体,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教师所设定的同一目标。殊不知,逼着所有学生趋同的过程,就是漠视学生丰富性、多样性的过程,就是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要知道,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在人的发展上,只有考虑到人的因素,我们的数学才不会冰冷、枯燥;只有考虑到人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会涌动着生成、充满着创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的课堂实现从以知识为目标,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华丽转身。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研究,构建起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模式。通过七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已显现出成效。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小学教学“助学课堂”进行了报道,多家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目前,接待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逾万人次,参与实验的学校已经遍及国内二十几个省市的100所小学,并被列为南京市“金陵新课堂”的重点推广项目。2015年,笔者应邀去美国,在第七届国际数学课堂研究会上做了关于“助学课堂”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
“助学课堂”的价值诉求
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不应看作是主体的孤立行为,它同时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亦即必然包含了一个表达、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应该给课堂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由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发挥合宜的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故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助学”的场所。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从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教育境界。
“助学课堂”的一些重要主张
主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助学单的引领下,独立自主地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学习力。
主张用开放性的大问题、核心问题牵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创新精神。
主张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把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镶嵌其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批判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主张教师依学而教,在课程的关键处、学生的需要处加以点拨,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将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
主张超越精致、细腻、流畅的课堂审美,追求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创造美。
下表是关于“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助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架构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助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凯洛夫教学模式,不再从“复习、创设情境、新授、巩固”这些如何“教”的环节入手,而是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深度研究学生如何独立学、合作学,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伙伴助、教师助,发挥好帮助、支持、促进的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核心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助学课堂”的创新举措
1.优化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教材+”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其认知结构中的学科知识也不应被人为地孤立。所以,教学内容应该走向跨界与整合。“助学课堂”的整合内容是“数学+”,整合方式是基于实践的项目小研究,整合的手段是信息技术。
“数学+”,包括数学阅读、数学绘本、数学步道、数学学具、数学魔术等,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以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以综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在整体结构中获得质变。
2.改进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走向自助、互助、师助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自助、互助和师助,亦即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自助:以主题为核心,用开放性的“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互助:重视同伴间的互助学习,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可以让认知更全面、理解更深入;师助:教师“以学定教”,发挥必要的帮助作用,让模糊的变得清晰、肤浅的变得深刻、零碎的变得结构化。这样,探究性自主学习、生成性合作学习、建构性对话学习等方式贯穿学习始终。
3.调整教学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只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常常导致教学“目中无人”。而“助学课堂”是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逻辑线索。关注学生的学习,就必须知道学生在哪里、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从学生出发,让“教”更具针对性。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先行研究,课堂中则充分运用学生间的差异性资源,让他们进行补充、质疑与辩论,教师在准确“把脉”学情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由于探究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方式开放,学生每每能给出令人惊喜的创造性成果,学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明@增强。
4.回w师生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助学课堂”会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计,由原来的“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这样,教学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彻底改变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落后教法,这样,不仅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助学课堂”也对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设定: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学生改变了“被学习”的状态,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显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而且,学生因为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改写课堂审美:从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走向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
“助学课堂”呈现出这样的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学生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课堂生态。改变了教师对课堂的认知:从课堂到学堂;从预设到生成;从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从知识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从而,“助学课堂”也改变了课堂的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儿童、依靠儿童、发展儿童的课堂。
6.提升教育价值:从应试、升学走向生命成长、成为自己
“助学课堂”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主张让学生习得“带得走的知识”,而这种能带走的东西,便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助学课堂”突出了“一个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了“两个视角”(学科视角、儿童视角),做到了“三个为主”(学生为主、研究为主、合作为主),这便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找到了支撑。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我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7.调适评价视角:从“效率”评价走向“不教之教”的发展性评价
课堂是一个有机的、关联的、相互渗透着的整体结构,并不适合像拆散机器零件一样分开研究。对“助学课堂”的评价,只有用生态的理念,以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目光来审视,才能使我们的评判与真实的课堂状态趋于吻合,也才能使对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评价合理归位。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动态发展、整体开放的视角,来审视“助学课堂”中的师生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用“不教之教”的视角来评价“助学课堂”,不仅合目的合规律,而且利于将教学品位提升到新的境界。
“助学课堂”所带来的变化
1.教师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进”而“退”,由讲授者、控制者到合作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学的指向改变了: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鱼+渔”;教学理念改变了:由“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教学的量和质改变了: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到“三个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伙伴合作能学会的不教、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不教),从背冗长的教案到点穴式的讲解,教学轻松了,质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由欣赏学生而产生教育幸福。
2.学生的变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变成了小侦探、小记者、小老师、小辩手;改变了学生“被学习”的状态,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学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表达了;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依靠教师来“传播知识”,而是学生直接与知识发生联系,减少了教师这一中间环节,这样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解决的问题是开放的、核心的、块状的,这就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的整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课堂的变化
改变了课堂设计的逻辑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的逻辑结构到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认知:课堂到学堂;预设到生成;单向问答到立体互动交流;知识传授到素质发展。改变了课堂生态:掌声、笑声、辩论声;小手儿直举、小脸儿通红、小眼儿放光;这是一种充盈着童真、童趣、童乐的生态课堂。改变了课堂的信息流:扭转过去师生之间的单向交往,而让相异想法在课堂上得到了交流与碰撞、解构与重建。改变了课堂审美:由精致美、细腻美、流畅美到主体美、力量美、震撼美、创造美。
“助学课堂”的内在机理分析
助学课堂的立论基础是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爱学习、相信学生能探究、相信学生愿合作、相信学生会创造。相信学生是具有丰富灵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体,具有健康的自然生长的态势,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学生这种与天俱来的内生力,是“助学课堂”依靠的最大力量。
1.“助学课堂”把“教”引领向高层次
我们可以把“教”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境界一:事实性讲解――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教”,只能“毁”人不倦;境界二:诱导性提问(如孔子的启发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这种“教”是把学生引向已知的结论,但没有创造;境界三:“不教之教”――提供合宜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习力,可以引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走得远。事实上,“助学课堂”实现的就是“不教之教”,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研究力和创新力,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东西,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2.“助学课堂”把“学”引领向高层次
当然,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转化,更重要的逻辑是核心素养的教学化,让“核心素养”在具体的写作课程中可“教”可“学”,这才是语文教师当下迫在眉睫的教学担当。在写作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逻辑链条中,有几个环节不可或缺:
建构基于语用的写作知识。核心素养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它是有根基的,就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知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写作知识都能转化为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笔者以为走向核心素养的写作知识有两个条件:一是真实的知识,即指向儿童言语困境的言语知识;二是具体的知识,即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言语知识。真实而具体的写作知识其实就是韩雪屏先生所倡导的“以语用为中心的动态语文知识”。脱离语用的写作知识,就是儿童“搬不动”“带不走”的静态知识,是难以转化为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的,是难以在儿童的写作实践中发力的。
实施基于语境的言语训练。一提到训练,往往容易走向“机械”与“重复”。走向核心素养的言语训练,是基于“语境”的,即每次写作,儿童带着明确的目的,以适合的角色进入,面向真实的读者,写成具体的样式。在鲜活的情境中,写作不再是一项外在附加的任务,而是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在这样“有用”的言语训练中历练而成的写作核心素养,可以满足儿童个体生活的重要需求,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实现各不相同的目标,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各类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初中化学探索兴趣
无论是什么学习都是需要一个学习的情境或是氛围,化学更是需要一个相应的化学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化学知识。由于初中的学生在初三的时候才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所以在理解化学知识方面有一定的苦难,这是教师就需要创建相应的化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分数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化学装置去测定这个实验?让学生去做进一步地思考。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投影仪去展示出教科书中的几个比较常见的装置图。第一个装置展示的是将导管的一段没入放有水的烧杯之中,另一端放入到密封的试管里面,这个装置就是用来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第二个装置就是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标准装置。第三个装置就是在试管中放入某物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将试管的一段封闭只通过导管通入到水槽中倒扣的装有水的烧杯之中,这就是实验室用来制造氧气的标准装置。最后一个装置就是将水通入到瓶子里的二氧化碳之中,去测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装置。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答之前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写出这四个装置中会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在进行实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先自己独立去思考,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叙述出自己小组的想法,教师再讲每一个装置出现的现象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第一个装置中,如果将手握住导管,导管口会出现小的气泡;如果把手拿开,则会有小水柱产生。第二个装置则会出现水倒吸,液面上升到五分之一的刻度处。而第三个装置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先移开试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的话,会引起倒流,导致试管出现炸裂。第四个装置的现象就是瓶身变瘪了。教师通过书中的这四个实验将学生置于一个问题情境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以及解答的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
二、重视方法,促进初中化学知识掌握
有很多学生在不断深入地接触和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发现化学越来越需要去死记硬背,都把化学归类为文科的科目了。但是,教师会发现很多的学生在死记硬背之后仍然学不好化学,自己不会运用,学生的化学成绩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这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化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授的时候先建立一个宏观大体的概念图,在这个概念图中放进去一些主要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再将其中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用更加仔细的概念图表示出来,这样一个由大到小,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中的知识点。
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电解质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概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师在设计概念图时可以这样分类。先把电解质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完全电力的强电解质,另外一类是部分电离的弱电解质。而强电解质可以扩张到盐的水离平衡,然后再细分为强碱弱酸、强酸弱碱、弱酸弱碱这些成分。然后弱电解质又可以进行电离平衡,一步步分解到水、弱酸和弱碱,这样就可以细分出很多的水解电离方程式。有些弱酸的电离分为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的分解是主要步骤。比如说,碳酸氢钠的分解:H2CO3
H++CO32-。这个方程式就是它电离的最主要的步骤。教师除了利用概念图去较好地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以外,还可以利用概念图去考察学生对所教授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下堂课开始之前,让某一个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上堂课知识点的概念图,借此考察学生对之前所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有不完全的部分就让另一名同学上台去补充,以了解学生不熟悉和不理解的部分,再做完善的措施。
三、加强引导,建立初中化学思维模式
思维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人的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所在,而每一个学科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B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学科的思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数学思维注重的是一种逻辑性的分析、证明,化学思维重视的是从化学宏观、微观以及各种符号的角度去看待化学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举个例子,在初中化学很常见的是HCI与NH3之间的反应,这个方程式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化学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特征,还反应出了化学符号的一些特征。当然,不同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一般都是不一样的,属于同一类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也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中注意去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自己以后在做题的时候有一个较好的化学思路。比如说,学生对某个物质进行研究的时候,可以自己学会从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这几个不同的方面去进行探究,这样子就可以进行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这就属于一个较好的化学思路。在学习一些性质比较特殊的物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物质比较特殊的方面先进行学习,以免到最后忽略掉这个方面,这样下来学习也就更为的全面。化学中是有很多零碎的知识点的,有很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需要去记忆,学生的记忆难免会混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有些较难记忆或是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好地记忆。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新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向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教学传递。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为了适应新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知识新挑战而出现的新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划分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传递,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这也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二)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或知识传授者所采取的方法。它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者能够通过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特有工作方法。目前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单位教学特定时间内向学习者讲授一定的知识信息,而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具有高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实现以下目的:在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指导的基础上,要侧重提升学习接收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构建发展能力。当然在核心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科研建设、教学思路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重视学生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1.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局限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另外采取讲授法也是我国课堂教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开展教学。一般在开展讲授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中,不仅包括教材中的信息,还凝聚着教师的再创造,学生在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学术见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智慧与风格,并且可控性强。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控制。讲授法的缺点:因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单向传授,所以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时接受太多新知识也会比较困难。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预设目的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式的知识体系构建引领。当然问题教学法虽然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教师难以操纵学生思维等缺陷也影响着核心素质教育的发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一定指导下,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案例而进行的讨论。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讨论教学法因为其具有传递信息的密度较小的特点,所以也存在着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可控性差的缺点。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也是适应我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减少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将精力放在画面播放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部分中学教师在通过使用教学方法,贯彻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只是纯粹的形式模仿,并没有了解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实质。文化基础,是支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也就是人文底蕴,中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好民族基因和优质内核[4]。文化底蕴,是个人在其语言文字与其思想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自身锲而不舍地对文化的沉淀。它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人文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主要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表面改革,如讨论法,只纯粹让学生参与讨论,而并未注重讨论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行我国的应试教育系统的考试制度一直作为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得到高分,许多中学学校的教育实际是打着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的教学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中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还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强调注重终身学习,在注重终身学习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被传授知识,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培养。(三)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经调查信阳市某所中学发现,中学学生文化参与活动注重与学习的相关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而初中课堂的很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参与,在国外的教育计划改革中,也制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制,比如日本,而且这种与别人交流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增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探究,让中学生能够在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三大原则下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多种教方法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与智慧型的教学发展六大素养。
三、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应当注重提倡智慧文化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文化底蕴进行传授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转识为智是更重要的,智慧是对文化修养境界的更高超越或升华。知识是形而下,智慧是形而上,文化是一种介于上下之间的交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一定要避免硬知识不软化与软知识硬化这两种极端[6]。提倡智慧型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天地。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讨论法,讲授法,在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二)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现获取知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注重的是反思的鼓励,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从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美国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促进优质教学。(三)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中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而比较少接触社会,可能会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据调查河南省信阳市A中学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下成长,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全部都用普遍的教学方法,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调整,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在课堂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实践中去,进行综合。教师也应当很好地利用书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以往认知水平和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2:12~20
[5]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6]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7]郑海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
[8]王世英.学习者自主视域下英语教学环境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1,10
[9]郑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
[10]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优化;价值观念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当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拓展,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意义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蕴含的深层次韵味。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时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这位教师在教学当中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每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开拓自身的思维,在历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材当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动态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科探究当中的核心素养养成。只有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以及学生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的把握,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习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