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路桥 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报告把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次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趋势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说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文化大市,是提升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路桥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背景。近些年,路桥区经济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建设较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对路桥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意义,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如开展“文化强区”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等载体。
1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1从宏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和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人的影响,受某种特定文化影响的人群将拥有一种基于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引这一群体沿特定方向发展。分析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经济特征,即一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并主导着一些行业和产品,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而这些都跟人的因素有关。
1.2从中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区域文化,从而使各区域存在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文化能促进区域的特定发展,同样也促进区域特定的创新趋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好区域文化,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区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有着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求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由于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较小,浙江的非国有经济比例一直很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这就磨练了浙江的企业家与境外强大对手较量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勤奋耐劳的企业家,形成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迅速发展的地域优势。
1.3从微观角度分析
现在人们[论文]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对文化的认识还不透彻,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比较普遍的倡导就是。借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种提法不错,但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工作。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区域特有的文化产物,不过都是属于浅层次的物质文化。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除了要注重区域物质文化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抓住区域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来带动区域内的人群,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2 路桥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现象和文化问题。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真正认识自然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间的传统弊端,对制约路桥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要彻底改革。这就需要认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增长方式上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离不开文化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在一定的经济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讲,粗放经营方式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源配置上长官意志的影响,导致在经济建设上脱离实际,无视区情和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的状况,追求高指标、大项目,摊子越铺越大,在实际运行中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办事,给路桥老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从主观上看,落后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滋长的土壤条件。比如在文化观念上,有的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人自私自利,化公为私;有的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有的人不守信用,制假售假。他们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文化内核的观念,使得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粗制滥造,没有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路桥老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文化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才可为路桥老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路桥[论文之家 Www.LunWenJia.Com]老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在文化观念上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平均主义的惯性。路桥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也严重存在着平均主义、等级森严的价值观,中庸无为、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常规陋习,以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意识。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会遇到习惯成自然的强大的本能的抵触,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必须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开始,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入手,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是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 路桥区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努力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是路桥老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路桥老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1确立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文化品格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平等原则、价值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诚信原则、科学原则、民主原则、智能递增原则等等,都体现着新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树立现代的健康的文明的先进文化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及道德体系,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尊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人才资本的文化观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路桥老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本的培育。过去路桥老区粗放经营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路桥老区的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人才资本越来越发挥着最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主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作为智力经济核心的人才资本的开发愈显重要。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不同,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属于递减型的消耗;而人才资本是主动资本,属于递增型,在开发利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把人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战略资源,用人才观念的优势来创造人才的优势,就不能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一、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影响地域文化的重要因素,或是具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或是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环境设计不能脱离地域文化而独立存在,现代的趋同的科技文化需要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设计的作品才会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环境设计的空间的体系非常丰富也很复杂,环境设计的空间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基本需要了,满足表面的好看、美观同时需要有时效性,它的建设是有一定的时间的跨度的。因此,在环境设计中,要全面考虑它的整体设计。环境设计又包涵了众多的城市要素。环境设计的的地域特色要从每个环境设计的作品当中体现。现代的环境设计都需从本地地域文化中吸取灵感,现代的环境设计的空间没有地方文化特色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成为了一个形式化的空间只是满足于现代生活的基本功能,空间设计没有灵性和情感。总之,建设特色环境空间,需要把握地域文化环境的要素,从各要素体现空间文化。
二、地域文化的在环境设计中实践应用
1.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景观中主要体现在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设计,城市街道是联系城市各个空间元素的桥梁和纽带,是地域文化展示的重要空间。地域文化往往产生于街头巷尾、坊间邻里。是人们长期生活产生出来的文化。街道景观设计往往能够体现出地方的文化脉络和人文精神。环境设计大发展的今天,现代街道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地方民俗文化,既可以丰富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又可以弘扬和发展地域文化。城市的街道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现,则是体现在公共设施和一些景观建筑设计中。如哈尔滨市的地铁站,充满俄式的建筑特点,体现哈尔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再如南宁,历史上南宁所处的岭南地区曾有大象,南宁的五象路,路灯采用大象的造型进行设计,充分体现着历史的文脉。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最主要的元素,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空间,城市建筑外立面要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像我们国家是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如果在建筑上摒弃自己的艺术特性,那是十分悲哀的事情。环境设计作品可以通过建筑的立面诠释地域文化。
2.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应当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创新是近年来室内设计主基调,室内设计有侧重的反映地域特色,室内设计作品具有连接历史文脉和时代特性的功能,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现代室内施工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超越了基础的装修装饰设计手法,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应当注重对其精神内涵的挖掘和提炼,进行传统文化的再造才是室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正确方式。
(1)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是有载体的。中国传统建筑传承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统的中式家具,传统的中国绘画,牌匾,窗口门口,等等这些文化元素仍然体现无处不在的地域文化。成为了永久的文化载体。
(2)塑造特色氛围也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空间的氛围需要装饰和造型来共同体现,在设计中室内的空间往往都是前期已经定下的主基调,需要设计师运用设计手段来改善空间的造型布局,巧妙的围合和装饰可以为室内提供更多中可能性,带来舒适的文化体验。
(3)地域风格可通过替换材质肌理来展现
材质机理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材质本身具有的光泽、色彩、纹理、质感等特性,给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语汇,用以表达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审美意图。设计师根据材料本身的特性特点,结合具体设计场所,巧妙的选用组合不同材料,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室内环境。
三、结语
随着工业革命技术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变逐渐成为一种居于强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改变世界大部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行动方向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并形成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全球文化体系,造成了一种全球文化的趋同现象。随着大量的西方设计理论、思想以及风格流派的不断涌入,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使得人们失去了冷静思辨的能力,为了迎合市场追求视觉上的,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对于各种理论、思想以及流派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现象,设计师们盲目地将其直接套入本土的环境空间塑造中,将各种西方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贴,在设计中完全忽视场地空间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设计语言与场地空间的和谐,于是生产出了大量与地域人文情感脱节的设计作品。由此可以得知,文化的趋同化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副作用,即令民族与地区性文化在发展上面临着丧失其主体意识的境况,导致在文化创造的各个方面丧失其“话语权”作用,进而消弭民族与地区性的文化特征。在湖南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空间的塑造中普遍忽视场地环境湖湘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没有将深层次的湖湘文化内涵作为设计支撑。最终呈现的场地空间表现出了单一的面貌,不但缺少了空间的独特性与可识别性,造成了整体空间氛围与传统湖湘文化的脱节,甚至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魅力。显而易见,这样的空间从情感上根本无法与本土民众产生互动和共鸣,他们对场地空间的心理期待层次自然也会降低,不能与民众产生情感交流的空间自然是失落的空间。在长沙湘江西岸沿江景观地段,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与其毗邻,背靠岳麓山景区,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底蕴本应该使场地区域成为极佳的湖湘文化展示区,使其成为一个多层次、市民化的湘湖文化博物馆,但是现状设计中只是将片段性的视觉文化元素与符号进行了简单的陈列。这种对湖湘视觉艺术形式中的人文精神缺乏深刻理解的设计,不但没能准确传达出本土文化的寓意与内涵,也使其丧失了场地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当然在设计中,对传统视觉元素只是肤浅认识,流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和形式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简单地再造和拷贝文化元素同样也会形成空间语言的单一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不断追求多元化以及文化寻根性需求的不断加强,同质化的设计现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如何在文化的渗透性下拥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语言,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创建出的空间形态使其尊重湖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性,满足湖湘人士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湖南环境艺术设计当前亟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每一种设计语言都必然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湖湘文化亦然。其地域特征、视觉元素、意境情感等方面自然都会促进与制约着本土环境空间的设计,影响着环境空间的构建。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并借助视觉文化元素为本土环境空间的情感需求寻找更加准确的定位。
2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的重生
环境空间的设计必须是有文化目的的视觉创造。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说“:把传统加以破坏,加以革新,这才是正确继承传统的根本。”意指传统可以通过对自身缺点的挑战得以发展,通过发展与前进才能将传统创造性地继承。因此,湖湘视觉文化元素在融入现代环境空间的塑造中也必须积极地传承和锐意地发展才可产生出新的语义。湖湘大地上名胜古迹繁多、山川秀丽壮美,具有多样的自然风情与地貌特征。岳麓书院、橘子洲、岳阳楼、南岳衡山、洞庭湖、湘西凤凰、张家界等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各具魅力。这些资源都为湖南本土的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将各种典型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相应的提炼、分类和重组,有机地融入环境景观的场地空间塑造中,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视觉效果。例如,在长沙市城市规划展示馆的环境空间塑造中,设计者创造出一种湖湘传统山水园林的连续空间,通过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将长沙“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特征进行了再现与重塑。传统是社会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对民族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认同。虽然以现在的审美意识和基准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形制在整体上确实已经滞后,但是其间途径千年而创造与承袭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元素、符号、语汇、思想理念和哲学精神一经被创造性地演绎和运用,都会成为相当珍贵的文化要素。因此,作为湖湘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层面——建筑文化也必然会被现代景观空间设计所重视。湖湘建筑的平面布局强调均衡,青瓦粉墙,大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一般以内天井作为空间组织的中枢,墙内有风火墙,内部空间组织的形式流畅而富有韵律变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不能仅仅是借鉴一些具体的建筑文化符号,而是需要在满足环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传统视觉元素交叉融合,从而派生出既生动又厚重的空间形式。例如,在由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组成的长沙滨江文化园的“两馆一厅”设计案例中,在对建筑立面的处理上,设计者将被称为“世纪发现”的三国吴简进行了意象重构,将功能性的百叶塑造成竹简造型作为表层肌理符号运用到建筑的立面空间上,不但为建筑本身带来惊喜而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为建筑带来了更好的节能效益。“竹简”“、竹墙”“、竹形”铺地图案地糅合,使整体环境空间的形象更为灵动且意味深远;开放与内敛并存的规划空间、沉稳大气的建筑造型,使湖南人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湖湘精神通过空间艺术的塑造凸显出来。由此可以推断,通过领悟湖湘建筑的空间情感并将其与现代环境空间相互融合,才可传递出本土艺术形式中被感知和意会的美。湖湘大地上共有五十多个民族,汉、土家、苗、侗、瑶、白、回等民族在此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由于地域习俗、文化差异等原因,各民族形成了在湖湘地域基础上但又各自特色的风格。例如,湘西的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偏好蓝、黑、本白等纯色,色彩淳朴典雅,立意简略清晰,注重银器头饰和首饰的精致做工。将这些具有鲜明地域色彩、语义丰富的民族视觉元素作为环境场地空间设计的构成符号,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意蕴和唯美气质,不但可以使景观空间具有显性的视觉艺术价值,还能很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更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认知与旅游产品地开发。湖南的民间艺术更是变幻多姿,滩头年画、竹木雕刻、戏曲皮影、铜官窑等杰出代表中均都为现代环境空间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视觉文化元素,尽管形式各异,但湖湘民间艺术均具有造型奔放夸张、色彩浓烈厚重的特征,多采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整体呈现出豪迈、浪漫、自然、率直的湖湘艺术神韵。设计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将造型多样、内蕴丰富的民间视觉元素进行抽取、整合使其演变为新的艺术设计要素,并使其在现代环境设计领域中获得新的传播和生命。任何一个地域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发展的,体现其地域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亦随之变化,这种现象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变迁。因此,将视觉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空间中,不应该是对传统地域性的完全妥协,也不是对屋顶样式、门窗形式与纹样、空间形态等的简单模仿与复现,而应该是设计中的再诠释与再创造。在保留地域文化原艺术形式精华的同时仍需吸收与借鉴外民族的文化精粹,使本土文化的艺术内容更具时代感与丰富性,这才是有效地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正确文化态度。环境空间设计与湖湘视觉元素的相互借鉴、掺杂和交构,不仅对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新,对湖湘文化焕发新容同样不无裨益。
3结语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新形势。国际上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正在改变着我国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冲击着多年来传统的经营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尤其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了解和掌握国际上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既可作为借鉴之用,也是竞争所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与活动环境,不同的环境会孕育出带有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特色和模式。没有人会否定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充满未知数,自然也充满风险、充满机会的新经济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新趋势
近几年来,以高新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成为了很时髦的话题,成思危副委员长在武汉大学讲坛综论“新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经济是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新的经济活动模式;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新经济时代,企业特别是知识型的企业依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知识工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时代和自身特点进行综合与提升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目标、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国际上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中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阶段,被称之为富有魅力的“管理之魂”。
新经济时代国际企业文化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战略,是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使企业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②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的企业,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因而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价值观是新企业文化的核心。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④新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解脱出来,更重视人。商业化管理的本质是以物为中心,忽视人的因素。新企业文化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
二、企业文化的现状
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一是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只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围部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企业文化只是表层化、模式化了的云山雾罩式的理论,事实上,如何挖掘企业文化的功能,紧紧抓住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才是关键,让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并列的两条铁轨通过交叉再融合成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
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深入进行之间的关系。如果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改革深入进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们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事实上,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铺垫,可以先行于管理体制改革,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得更容易、更彻底、更深入。另一方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可以促使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整个企业勇于开拓,积极向上。正因为在当前的改革过程中存在上述的认识错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没有同时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配套建设,导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常常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许多组织结构的优化设置因为缺乏实质性内容,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三是企业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一些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地占据着国人的大脑,同时也对企业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团体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族团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家族团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与稳定。我们要吸收这种持续几千年的家族群体精神的精华,去其压抑个性、封闭保守的糟粕,保留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方面的精华。如青岛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施“爱厂如家、理厂如家”的家庭化管理,就是继承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调动了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第二,和谐思想。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日本的企业文化起步早,见效快,就是借鉴了中国儒家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一切指向和谐。第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历史上不乏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
这种爱国主义在今天不仅应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支柱,也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海尔率先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海尔,中国造”的爱国情结昭示着中国企业已经在着力建构中国企业的价值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观念决定行为,观念守旧必然导致行为落后,必然阻碍革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经营理念,创新是其最核心的要求,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变化与发展,随着经济形态的转换,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支持。受生产力水平、产业构成和体制变革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传统文化浓厚沉淀与新经济的萌芽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的现代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加了难度,需要经历一个整合、创新、提高的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观念创新对构建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不仅事关企业的前途命运,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所以说,观念创新是前提。根据我国企业的情况,企业文化建设须首先解决几个观念问题:①要有“主人翁”观念。主人翁观念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企业的活力主要来源于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源于职工的主人翁观念。只有职工丢掉“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融人企业这个集体中,才能形成荣辱与共的企业文化。②要有目标观念。目标是人的行为的方向,企业的目标只有被广大职工所理解、所承认、所接受,才会激发出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使职工出色地完成其任务。③要有竞争观念。传统文化倡导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使人缺乏进取心,压抑个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竞争主体,因此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把企业放在市场之中来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市场竞争塑造企业形象,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应努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企业形成向心力的基础。所以,企业高层领导者要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实际,根据企业文化创新的一般模式,在经营战略、策略付诸实施过程中,善于及时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为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企业共同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分析企业内外环境,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企业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改革与创新,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观、伦理观、“中庸之道”等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管理思想不合。因此应建立顺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加强竞争意识、效益为大等体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观念。②广泛宣传,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确了合适的价值观念后,就要努力使这一价值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之成为职工的价值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首先要确保职工对企业目标的理解,并将价值观念具体化于企业目标实现中。其次,要强化“重在参与”的思想,这样就使得职工们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企业的这个大家出发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③企业领导者要身体力行,坚守价值观念。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关键,领导的个人能力与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的价值取向和员工的内聚力,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向职工们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坚守信念,力求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一价值观。其次,领导者要注重与职工们的感情沟通,增强亲和力、凝聚力,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职工,取得他们的信任。
从电力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由于电力企业文化存大四大结构性要素,即电力企业精神文化要素、电力企业制度文化要素、电力企业行为文化要素、电力企业物质文化要素,那么相应地,一般认为电力企业文化是由电力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一个同心圆(或椭圆)。其各个层面的含义分别是:
(l)精神文化,即蕴涵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也称之为电力企业之魂,包括电力企业精神、电力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哲学、道德谁则、电力企业口号等。电力企业精神文化集中反映着电力企业的精神气质和性情特点,是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经形成,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电力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电力企业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各种组织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化的文化表述内容,涉及电力企业体制、运作、管理、人际关系、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
(3)行为文化是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员工职业活动、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电力企业成员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折射出一个电力企业的电力企业精神、电力企业价值观、经营作风、员工群体综合素质水平。
(4)物质文化是指由电力企业或电力企业员工提供、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包括电力企业标识、工作环境、技术装备以及电力企业向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等。
二、网络经济时代构建电力企业文化的措施
(l)着力开展好企业教育活动。企业教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促使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2)着力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只有拥有良好企业精神的企业,才是拥有活力和生机的企业。企业和人一样,是具有企业的“人格特征”的,就像人无果没有精神,就会丧失生机和创造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精神解决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的问题,是企业活力、创造力的源泉。
(3)从员工的心理着手培育企业文化。企业的优秀文化并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企业管理者认真、用心进行培育,是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领导有意识地进行培育的结果,是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中长期进行建设的结果。从员工的心理着手培育企业文化,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心理强化,对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员工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不仅进行精神鼓励,同时还进行相应的物质鼓励,将员工的工作成效和其绩效收入两者结合起来,为其他员工提供样板效应。
1、播种生活,收获习惯。
2、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3、插上理想的翅膀,扬起青春的风帆。
4、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
5、敬业修德强能健体。
6、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7、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8、校园环境的美丽,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
9、珍惜每一滴水,让地球妈妈不在哭泣。
10、奋斗者的肩头是科学登高的阶梯。
11、芳草有情君当怜,学海无涯我自勤。
12、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13、健康是最大的财富,知识是永恒的追求。
14、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15、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16、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
17、接受生活挑战培养全面素质。
18、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9、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20、开拓者的足迹是历史前进的起点。
21、大海的浪花靠劲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
22、在风雨中飞翔的鸟才是勇敢的,顶着困难往前跑的人才是有出息的。
23、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24、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25、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26、成功,我们共同创造!
27、智慧的火花让激情点燃,美好的未来由劳动创造!
28、上课认真听讲,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并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9、相信自我,磨砺自我,充实自我,展示自我,放飞自我。
30、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31、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
32、理想的教育,激活生命的潜能。
33、一花一草藏世界,一言一行见精神。
34、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35、勤于学习的人才能乐意施教、——英国诗人乔叟。
36、用语言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我们。
37、创造愉快而又充实的人生。
38、付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
39、勤细实树形象教研改铸师魂。
在全面建设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下,建设隐性教育机制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期望以这种特定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传递、渗透素质教育,最大程度发挥效能,使文化建设具备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砺功能以及行为上的规范功能。
基于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具备以下特点:
一、丰富性与感染性
精品校园文化层次高雅、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是学生最为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其丰富性不断满足学生身心的需求,形式多样不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与价值取向,活动群体相互感染,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满足隐形教育的所有功能需要。
二、隐蔽性与渗透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受暗示性、无意识性等心理特征,环境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隐形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具有隐蔽性,这些隐蔽的因素通过渗透的方式自然地对人的行为、意识、观念产生影响,这些是显性教育所不能及的。
三、间接性与开放性
校园文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育主体可自主选择是否接收,以何种方式,这种教育主体与教育途径的相对开放,满足了行为主体自主、自尊的需要。信息暗示与内在需要相契合,有效减少了逆反心理。
四、普遍性与长效性
校园文化的环境与内容,根据教育体制与经验的要求,日益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大多数同学能参与其中,其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在文化需求的增长空间里与时俱进,动态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校园文化中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构建精品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机制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优势,消除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隔阂,使教育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在建设精品校园文化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共建精品校园文化。“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通过与老师一起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活动及各类学术文化论坛与讲座等方式,既可以充分开发校园文化, 也创造了师生之间多渠道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与优秀教师接触,为大学生提供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科学素养的导向和参照。
(二)精品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精品项目的塑造是精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塑造精品项目的时候应立足于专业特色,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下,设计具有时代前沿与创新特色的活动,增强积极动手的能力和艺术创想的思维。同时应营造轻松的氛围,使环境成为一种课程资源, 具有真正的“诱导性”,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满足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作品鼓舞人、感染人、感动人,培养学生组织协调、人际交流、职业道德、法律、情感、尊重权威等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隐性教育的目标。
(三)精品校园文化的外延建设。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往往形成熏陶、引导和感染学生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机。利用契机,调动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爱心、执著、乐观等精神。
(四)精品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场所,做为隐性教育的重要阵地,更要注重其建设,在学生经常出入的报告厅、实验室等场所,营造健康向上、深厚底蕴的氛围尤其重要,同时利用高校博物馆、展览馆、荣誉室、学术走廊等都对学生思想教育起到积极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通过艺术与科学,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隐性教育就这样蕴含在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之中, 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形成感官刺激,具有真正的“诱导性”,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满足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需求。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成分,是会计行业的焦点话题之一。在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问题进行分析时,一般都会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学与理论方面的基础
(一)标准化理论
对标准化规律和过程进行的理论概括与科学总结就是标准化理论。标准化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概括,理论也会影响到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标准系统、标准体系、标准分类、标准化的形式与过程、标准化的原理与概念等内容共同构成了标准化理论。
(二)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是标准化理论上衍生出来的,是以会计信息化实践为基础的,对实践活动的经验、规则、规律的认识、抽象、概括和总结[1],从而形成的理论,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能够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创新活动与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对会计信息化概念外延与内涵的研究结果之上,可以将会计信息化过程分为发展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共享会计信息资源、利用与开发会计信息资源以及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等四部分内容。
(三)信息论
在一九四八年香农开创了信息论,这一理论解释了通信运动规律的复杂性,之后在通讯及通讯相关行业中受到广泛应用。
(四)软件工程理论
使用工程的方法、技术、原理和概念对软件进行开发与维护,谓之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中的相关技术、理论是在许多时间的考验与经验的总结基础上完成的技术综合,对软件的高质量开发与维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生命周期模型是软件工程最常采用的模型[2],在这个模型中,将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了五个阶段,分别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与测试、系统维护和评价。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框架
(一)标准化概念
标准化概念是在标准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标准体系,是为规范和维持一定领域内的最佳秩序而建立的可重复使用、可共同使用的标准活动。标准化概念是在总结教训与经验的基础,对方案进行优选,并以其为实践的依据和目标的。
(二)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概念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是在会计信息化概念和标准化概念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重复性活动、概念、模块和事件进行标准化,并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以此为基础对秩序进行最优化,提高综合效益。
(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念框架
1.前导层。前导层负责构建目标和体系定位,是概念框架中最基本的一个层次体系定位,指的是确切了解国家信息标准化体系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定位,并且确切了解在国家信息标准化体系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与其他信息标准体系之间的联系。在其他信息中,有很多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统计信息、财政信息、工商行政管理信息、海关信息、税务信息和审计信息等。除此之外,会计信息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3],包括各方监管者、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者等,如果会计信息不慎泄露或被盗取、篡改,则会造成包括普通职员、企业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和企业外部关系的利益损失。由此可见,加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是以对传统会计信息管理方法实践总结为基础的,在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基础上提炼、抽象、建立起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在模型中,重复的概念和事物进行了标准化,并构成了有机的体系结构。
2.规范层。作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这一层次提供了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所需要素,并且是在构建目标与体系定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对象的具体化是这一层的基本要素。以信息方法和软件工程方法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化内容成为了会计信息化的核心部分,借助这两种方法,会计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中,可抽象、总结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环境和生命更迭两部分视域。以标准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之一的会计信息化环境视角,抽象出了体系的五重要素。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所依照的是构建原则,即对体系构建的规范保障与质量要求。
3.结果层。作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框架中的第三层,它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并且是前两层创造出的结果。这一层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标准化框架的标准明细表和框架结构图做出了规范[4],并对修订计划和制定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解析层。作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框架的第四层次,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中的项目以及项目间的联系做出了分析。这一层次,能够加深对标准化体系结构和框架结构模型的认识与深入理解,对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科学性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班级管理;精神文化;无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43-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促进化学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申银群(197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唐劲军(1977―),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教师,系本文通讯作者,通讯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也需要重新建构班级管理理念及策略,如何民主、高效地进行班级建设是教育管理探索的经典话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具体运作的载体,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首要因素。切合时代教育理念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能引领班级发展,建设好班级精神文化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笔者结合所管理的班级,就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班级精神文化概念及意义[HTSS]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场所,也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世界。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的特定环境中,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通过多种活动形成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体现出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2]它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其中班级精神文化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始,又是其目标,班级的其他文化建设由它延伸和辐射以影响班级成员。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特定的集体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标准、理想目标,以及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关系,班级舆论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它属于班级文化的深层次,体现为班级的一种精神氛围,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有些影响甚至伴随着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对其一生产生积极作用。它就像一位隐形的“教育工作者”、一位潜在的“副班主任”,通过熏陶濡染对学生进行无声教育,起到显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二、班级精神文化内蕴及建设[HTSS]
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力量隐性又强大,它是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容之一,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并营造分享交流彼此感悟的班级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外体悟的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很多是班级精神文化赋予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关键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前常认为只是班主任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对象客体,新课程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班级精神文化内涵需重新建构,它不单指班主任文化,应包括班主任文化与学生文化两大要素。
(一)班主任文化:道德、知识、真爱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集体的枢纽和灵魂,是学生在班级中生活成长的支撑和动力。班主任在自身修养品德、知识文化、情感爱心等方面提高自己和要求自我,形成良好的班主任文化,影响着班集体的文化、思想、制度,引领着班级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教育价值并直接深入影响学生的成长。
1.润物无声――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班主任是学生的道德引导者、精神濡染者、人格塑造者,拥有良好个性修养、道德品质的班主任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班主任的工作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因此,要建设良好的班主任精神文化。笔者管理的班级入学初,偶尔发生钱物被盗的事件,这影响了学生的心情。一次生活委员收班费,发现居然多出一百多元,最终生活委员如实上交了。其实这是笔者刻意为之,笔者是想设置一个教育契机,对学生开展教育,同时笔者还感谢生活委员能够让老师检验自己,那一刻,笔者发现学生动容了。后来生活委员因收费总额不够愧疚时,笔者安慰他,并垫付了缺少的金额。慢慢地,笔者发现整个班级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偷盗财物的现象没有了,拾金不昧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班主任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班主任的真善美能巧妙地影响和激励学生,实现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
2.孜孜不倦――精湛的专业知识濡染学生
班主任的文化引领作用还来自丰富的知识底蕴,博学多才,视野开阔,这些都是班主任文化建设的重要砝码。今天的学生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他们见识多思域宽,要想教导他们,班主任要广收博取,需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会学习、懂生活,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的教师才容易影响学生, 激起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比如谈到偶像,有学生竟以秦桧、希特勒、本・拉登为偶像,笔者随即给他们讲起秦桧后人游岳飞庙的故事,他看到呈跪态的秦桧夫妇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不禁为先祖羞愧:“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笔者接着引导:“秦桧屈膝投降、陷害忠良,是民族、历史的罪人,他的后代都为秦桧感到无地自容,你们愿意崇拜他吗?”此时学生纷纷摇头,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孜孜不倦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文化素养水平,形成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