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信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
2004年起,中信银行即推出了汽车金融、钢铁金融、家电金融三项试点产品,获得成功后,即在全国开展业务,该银行以“中信供应链融资”为品牌,依托现有的核心企业,从销售融资开始,向产业终端延伸,向全产业链拓展。在提供综合服务方案的同时,他们进行了持续的理论研讨,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截至2010年底,中信银行在汽车、钢铁、电信、家电、有色金属、船舶等行业板块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绩,累计融资额已超过4500亿元,同时带动存款约1000亿元。
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承担着北京地区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任务,他们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产业金融中心。王志刚是总行营业部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也是产业金融中心的负责人。2010年,这位年轻的经理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为供应链融资提供了累积发生额为320亿元的融资支持,整个授信额度接近100亿元。在他看来,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银行对公服务90%的业务利润贡献集中于10%的大客户,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客户对银行营业额的贡献还是绝对重要的,但对利润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银行业必然要改变业务结构特点,我们希望能在90%的客户身上产生更多的业务。同时,这些大企业客户本身就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也给我们带来更多与其上下游客户合作的机会。”
三方角色
从供应链财务处理的角度看,中信供应链融资分为应收、应付、存货三类业务。在应收方面,有保理业务、商票保证业务、国内信用证业务等;存货类有标准仓单质押、现货质押等业务;应付有保兑仓业务、订单融资、存货质押等。“我们的整个产品设计方案是依托处于核心企业供应链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做融资支持。一般核心企业对下游客户有预付款需求,所以我们提供预付款的融资支持;对上游企业而言,中心企业会产生应付账款、赊购等,占用了上游企业的生产资金,或者上游企业自身有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我们就会做应付类的融资支持。”王志刚说。
通常我们的产业链上有许多中小企业围绕核心大企业生存,其业务围绕大企业发生,因此,固有的大企业客户资源就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客户平台。
目前,很多企业对银行金融产品,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产品认识不足,企业融资仍然停留在传统信贷阶段。在传统模式下,银行把大量资金提供给大企业,大企业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划拨资金,对上下游客户提供支持,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这个时候注重的是贷款企业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背景。
王志刚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并不要求核心企业起到担保的风险防范等作用,因为提供担保会增加核心企业本身的风险,也降低了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融资的热情。“我们甚至帮助核心企业化解了一部分风险。以下游供应商为例,过去可能是现款现货,可能是预付款,也可能是赊销。现在我们提供了资金,就变成了预付款和现货现款两种方式。”
同时,核心企业一般都有相应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其管理能力比较健全,对供应链风险控制也比较准确,可以为银行提供准确的信息,比如上下游客户准确的业务量、业务发生时间、未来付款时间、交货时间等。银行根据这些信息,通过对业务系统的管理,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举例来说:A企业是一家高端品牌服装企业,B企业是其下游经销商之一。A企业代表包括B企业在内的80家经销商统一与银行谈判,由银行为经销商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以前,A企业为减少自己的应收账款,要求经销商现款现货,B企业只能购买100万元的货。现在,他自己有100万元,银行再贷款100万元,两企业的业务量变成了200万元。但这200万元不是一次性付款和购买产品―因为这会增加B企业的存货。因此,由银行监控,B企业订购200万元A企业的产品,当需要销售的时候,先提20万元的货物,银行付款20万元给A企业,通知A企业发20万元的货物,A企业在收到货款后,遵照银行指令,按合同的数量、质量、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发货。以此循环,直至200万元的货物销售完毕,这一流程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贸易自偿性要非常好,一定要保证货物能销售出去。核心企业生产和发货,银行提供资金支持,下游经销商采购和销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中小企业获得资金,保证业务能够发展下去,同时承担融资成本;核心企业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和业务增长;银行提高了业务能力,扩大了业务量。通过这个链条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各自付出的成本。”王志刚说。
企业甄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资金链受到严峻考验,伤害同时传递到核心企业,他们的客户群和销售能力都受到了冲击。王志刚明显感觉到市场对供应链融资的需求加大。“危机的伤害是有传导效应的,而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也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
通常企业来谈供应链融资业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核心企业代表自己的上下游客户,要求银行提供打包的供应链融资方案;另一种是中小企业自身有融资需求,直接与银行谈判,然后出具与核心企业有稳定交易、所筹资金用于与核心企业的固定交易的证明。显然,第一种模式的效率和效益都要远远高于第二种模式―核心企业面对的议价能力,不是一个小企业可以比的。
不过,王志刚领导的产业金融中心也在研究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化产品。可能从这些产品中获得支持的企业通常来自一些重点行业,比如汽车、钢铁、家电、煤炭、电力、建筑安装、粮食、医药等。
在与中信银行合作的融资企业中,规模大的有上亿元,规模小的,只有一两百万元,但他们都会有一些共同点。“一个首要条件是与资信比较好的核心企业开展业务,核心企业的资信要被合作银行认可。此外,我们对客户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历史信用、存贷业务管理等,也有一些基本要求。”王志刚说。
总体而言,银行选择企业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或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包括政府采购项目等;二是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行业;三是现金流较大;四是利润率较高、上下游能承担较高财务费用的行业。
核心企业是开展供应链上下游批量营销的关键,因此,银行会着重从风险因素和市场因素两个角度选择核心企业。
从风险因素看,银行会选择下游用户需求稳定且不断增加、财务结构稳健、现金流量大、应收账款占比低、付款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合作,推动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合作。
从市场因素看,主要会参考两个标准选择核心企业:一是供应链关系紧密而且稳定,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会尽量选择已经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化手段进行订单、存货、物流、账款和结算管理的核心企业;二是对上下游企业影响力强,且愿意配合银行对其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批量授信合作的企业。
在选择上下游中小企业时,银行会在分析和掌握核心企业上下游之间商业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信用记录和履约情况良好、与核心企业合作关系稳定、供应或销售量靠前的上下游小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注重所选择的对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可以承担一定财务费用。
CFO职责
吴萍莉在产业金融中心负责家电业务,在她看来,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上下游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其CFO最应该关注的都是现金流。“供应链融资,就是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大家的应收账款风险,因此,资金安排一定要合理。”王志刚则强调:“供应链融资产品设计模式就是基于厂商对客户的履约能力,因此,核心企业要关注对上下游的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资金利用比较充分,在融资安排方面,风险就会加大。因此,我们不希望客户盲目地利用所筹资金扩张,而是要依靠自身能力合理发展。同时,要利用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要能够支持融资规模。”
总体而言,对核心企业CFO来说,应承担的职责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提高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将供应链管理从一种业务工具演变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若要从战略层级管理好供应链,CFO必须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的总成本与价值来源,以便将企业的业务战略与供应商协调一致。同时,企业不能只是口头上重视供应链管理,必须要为供应链管理绩效的优化调配必要的资源。
二是与银行建立联动机制,与银行共同管理上下游企业。银行作为经销机构,对授信客户的评价体系相当完善,其评价结果和风险预警信息等数据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上下游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核心企业应与银行建立月度例会、季度例会等联系制度,与银行共同管理上下游企业。
三是加强与企业业务部门的沟通,使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
【关键词】医药物流 现状 发展 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48-01
一、医药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近二十年才从国外引进我国,对于我们来说,它是陌生的,是先进的。可以说物流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初期。各企业,地区都在研究着它。
医药物流对于我们来说是更新的词汇。医药物流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医药(主要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环节进行有效集成和整合,实现医药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正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医药物流的现状
在讨论医药物流的现状之前,我们先浅谈下目前我国我国物流企业状况。
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状况可归纳为“小,少,弱,散”即: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货源结构单一且不稳定,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医药企业的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的假冒伪劣是非常有害于社会的。假冒伪劣药品不仅会带来各方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生命危险。因此国家为确保药品安全,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分别有GMP和GSP的规定,对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质量跟踪。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药品缺乏统一标准编码,物流信息系统严重滞后,影响药品质量监管。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国目前药品编码尚未实现标准化,各个领域分别制订了自己的物流编码,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生产、销售的药品没有一个合法的惟一的识别标志。其结果是不同领域之间情报不能传递,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没有统一的标识编码,无法尽快确定某一药品的身份,在一些药店、医院经常碰到的买真退假,为假药、劣药查处带来极大的困难。
2、医药物流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进
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滞后,跟不上医药物流发展的步伐。GSP、GMP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设置应该与企业规模、活动类型、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相吻合,与企业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3、药品批发企业多而小,储存、运输中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全国有12000家左右的医药生产及批发企业中,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占了78.5%以上,由于物流量小,多数药品采取邮寄、铁路托运,周期长,运输环境、条件差,药品损坏、变质、污染严重。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流通企业中不合格药品中17.03%是在药品运输、搬运过程中造成的。
4、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目前尽管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看好医药物流市场,如中邮物流,邦达物流等少数可以提供综合的医药物流服务,但大部分医药物流服务都是由医药企业所属物流公司承担的,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偏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性业务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三、医药物流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物流水平正处于起飞的状态,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对药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药品供应的要求也会逐渐多样化。我国的药品市场在过去10年中已经增长了3倍,预计2012年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8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药品市场。
随着国内医药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正面临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过去,我国一直限制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准备,在资本规模、经营方式、管理水平、营销经验等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大企业相比。从2003年起,跨国医药物流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市场。2004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医药物流领域成为国际资本竞争的舞台。目前,已经有少数资本雄厚、营销策略先进、物流运作模式成熟的跨国医药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要想真正地使我国的医药物流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壮大发展。我国的政体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在医药物流这一方面,先阶段必须要采取国家干预,制定政策来扶持。我国可以在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作好医药物流中心总体规划;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这几方面人手。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首先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现状来决定物流方面在企业中的地位,考虑物流成本,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实力,综合市场来看,该采取怎样的物流模式提升企业的利润。其次,要关注医药经济这一行业的动向,掌握最新消息,抢占先机赢取机会,当然要迎合国家的政策,规范生产,重要的是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认品牌的,只有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之后才会有长远的利益)。最后,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像最近研究的R F I D技术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R F I D这一技术主要是为了有效提供医药产品在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也只有在技术创新之后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之中站稳,长远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俊.浅析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8)
[2]卜一珊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构建医疗机构药品物流系统2001
[3]詹学锋.龚时薇 对我国医药物流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2007
1.1.传统物流
1.1.1.物流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为追求利润,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材料管理和货物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
由此首先产生的是PD(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tory Transfer)。
1.1.2.物流的概念
物流源于英语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二战后,物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给出的定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即:物流是指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了生产物流和流通物流两个部分,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是对现代物流体系的完整概括。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与流通系统和生产系统都有了密切的联系。
我国物流的概念是从日本引入的,但在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国外的物流业基本上就是我国的储运业,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
㈠.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其中也涉及到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之中;
㈡.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存储与运输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
㈢.物流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二次大战后才在各国兴起,而在我国储运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
1.2.现代物流
1.2.1.现代物流概念
现代物流是指将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物理性移动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加工、信息等活动领域。
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有着质的区别,在现代物流中,仓储是基础,运输是关键,但它不是简单的传统运输内容的叠加,运输+仓储+打包托运≠现代物流。概括起来,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五性”上:
㈠.系统性。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系统性。强调全过程、全面、全方位的系统服务。
㈡.科学性。现代物流是建立在科学的理念基础上的。因此,现代物流设计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物流成功的关键。
㈢.实用性。现代物流强调一切服从用户,一切都要为用户所用。“解决问题,创造财富”,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宗旨。
㈣.高效性。高速、准时是现代物流的第一要素。就要使物流得快,流得好,流出效率,流出效益。
㈤.广泛性。现代物流所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这种工作范畴的广泛性将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不断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
1.2.2.现代物流的特点
现代物流相对于传统运输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它有五个特点:
第一,它是多种运输方式的集成,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海、陆、空的各个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从而使客户获得最佳的运输路线、最短的运输时间、最高的运输效率、最安全检查运输保障和最低的运输成本。
第二,它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的概念建立起对企业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完成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和运营,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降低了社会生产总成本,供应商、厂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及最终消费者达到皆赢的战略目的。
第三,它突破了运输服务的中心是运力的观点,强调了运输服务的宗旨是客户第一,客户的需求决定运输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在生产趋向小批量、多样化和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发展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第四,在各种运输要素中,现代物流更着眼于运输流程的管理和高科技和信息情报,使传统运输的“黑箱”作业变为公开和透明的,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
第五,现代物流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集中,并通过国际兼并与联盟,形成愈来愈多的物流巨无霸。
1.2.3.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在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又一个可以增加利润的方式,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物流可以降低流通费用,因为随着物流管理的合理化,物流消耗也逐渐减少了,一些发达国家把降低流通费用,特别是物流费用作为第三利润开发的源泉,以此提升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降低社会总成本,提升国民经济的总水平。从运输成本看,我国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而发达国家仅为10%。也就是说,仅从运输来看,我们还有“20%”这样一个空间可以去努力。只要我们能够将现有运输成本降低10%左右,我们的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就能出现一次新的飞跃。
1.3.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
1.3.1.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连接
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由于两个行业在产业链上相距较远,熟悉电子商务的人不熟悉物流,而熟悉物流的人对电子商务则知之甚少,所以双方都在苦苦探索相互结合的途径和切入点。
电子商务是新兴行业,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在商品交换环节上的体现。而物流业的最主要组成行业是运输业和仓储业,是由两个传统行业组成的。所以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结合大体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从电子商务企业向物流企业延伸,信息查询、交易在网上进行,物流业务由物流公司来做,而各种要素的整合则由电子商务企业来完成,如代为选择物流企业、物流方式和运输手段;代付运费、保管费及保险费;代为生产提单和送达提单;代为结算货款,提供信息查询功能等。而物流企业则只从事保管、分拣、加工、配送和运输工作。
第二种是从物流企业向电子商务企业延伸。信息查询、交易、货物送达都由物流企业完成。广州某公司曾设想以仓库和物流中心为基地,卖者将货物存入仓库,并在网上销售信息。买者一旦与卖者在网上达成购销合同,仓库将锁定卖者的库存货物,买方款到发货,并由仓库将货款支付给卖方。这样,将交易与物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简化了商务环节。这是一个巧妙的设想,如能实施,则将大大推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第三种是现货仓单交易。电子商务公司指定商品交割仓库,卖方将货物存入交割库,仓库开出仓单,卖方凭仓单在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交易。交易成功,卖方转让仓单给买方,买方依据仓单提货。
1.3.2.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涵义和特点
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连接,使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具备了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㈠.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定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技术与观念在我国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
㈡.自动化。有了信息化的根基,加之机电一体化的实施,自动化在省力的同时,又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了物流作业的差错。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但在我国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㈢.网络化。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㈣.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等。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㈤.柔性化。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但需要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地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1.3.3.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范围,使得送货上门等物流服务成为必然,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兴起。但目前,我国的物流水平仍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
第一,从物流基础设施来看,全国公路里程达133.6万公里,基本做到村村通公路,其中高速公路1.5万多公里,跃居世界第三;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大大的提高,列世界第五;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及支线、国际航线的增开,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从配送中心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业正在兴起,但我国现有的三种类型的配送中心:连锁企业自有的配送中心、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共同配送中心,在经营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经营不规范的配送中心约占总数的80%。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㈠经营方向不明确;㈡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㈢设备选择上存在误区;㈣现代化程度低。
第三,从第三方物流发展情况来看,还没有一家流通企业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国内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
二、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用“成也配送,败也配送”来形容毫不夸张。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信息传播的保证,而物流则是执行的保证,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对物流产生积极的影响。
2.1.物流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先决条件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刚刚起步,其前期的发展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的支持而快速膨胀起来的,表面看市场似乎很繁荣,实际华而不实。许多网络公司和“触网”的企业并不重视软硬件架构的规范以及市场服务体系的形成,也很少考虑最需要解决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现实问题。互联网在信息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国的电子商务的难点不在互联网内,而是在互联网外。在中国电子商务进程中,人们过分注重了信息流、电子化等这些技术性很强的新生事物,而未清醒地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物流。
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有形产品,交易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际物流的操作,即能否及时把货物送到顾客手中。而目前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便捷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一些小的网站,物流问题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货物不能及时送到,或采用自行车递送等落后的手段送货,都使网站的信誉受到极大的损害。
可见,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物流业已经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转贴于
2.2.电子商务发展是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对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许多新的问题,物流业必须积极应对,加快发展,建立相应的配送体系,而此动力来自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的影响全面而深刻:
㈠.对物流理念的影响。把电子商务作为商业竞争环境时,它对物流理念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物流系统中的信息变成了整个供应链运营的环境基础。网络是平台,供应链是主体,电子商务是手段。信息环境对供应链的一体化起着控制和主导的作用。二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所代表的企业联盟的竞争。更多的企业将以其商品或服务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参加到以或有品牌优势,或有知识管理优势的核心企业为龙头的分工协作的物流体系中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成一体化的供应链,并作为核心企业组织机构虚拟化的实体支持系统。三是市场竞争的优势将不再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有多少,而在于它能调动、协调、最后是能整合多少社会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的竞争将是以物流系统为依托的信息联盟或知识联盟的竞争。物流系统的管理也从对有形资产存货的管理转为对无形资产信息或知识的管理。四是物流系统面临的基本技术经济问题,是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有效地分配信息资源使得全系统的客户服务水平最高,即是追求物流总成本最低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㈡.对物流系统结构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物流系统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并可获得个性化服务,故传统物流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将逐步谈出,但是区域销售将受制造商委托逐步加强其在渠道和地区性市场中的地位,作为制造商产品营销和服务功能的直接延伸。二是由于网上时空的“零距离”特点与现实世界的反差增大,客户对产品可得性的心理预期加大,以致企业交货速度的压力变大。因此,物流系统中的港、站、库、配送中心、运输线路等设施的布局、结构和任务将面临较大的调整,配送的服务半径也将加大。三是由于信息共享的即时性.使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故其组织结构将趋于分散并逐步虚拟化。当然,这主要是那些拥有品牌的、产品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功能模块化和质量标准化的企业。四是大规模的电讯基础设施建设,将使那些能够在网上直接传输的有形产品的物流系统隐形化。这类产品主要包括书报、音乐、软件等,即已经数字化的产品的物流系统将逐步与网络系统重合,并最终被网络系统取代。
㈢.对客户服务的影响。一是要求在客户咨询服务的界面上,能保证企业与客户间的即时互动。网站主页的设计不仅要宣传企业和介绍产品,而且要能够与客户一起就产品的设计、质量、包装、改装、交付条件、售后服务等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帮助客户拟定产品的可得性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下订单。这就要求得到物流系统中每一个功能环节的即时的信息支持。二是要求客户服务的个性化。只有当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个性化对称时,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商机。第三,要求企业对客户追踪服务的个性化。网络时代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增大了市场预测的离散度,故发现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统计特征将主要依赖对客户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和追踪。虽然从技术层面讲并没有什么困难,但是要涉及到文化的、心理的、法律的等诸多方面,因此建立客户档案并追踪服务本身,就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㈣.对物料采购的影响。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从理论上讲具有无限的选择性。这种无限选择的可能性将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并带来供货价格降低的好处。但是,所有的企业都知道频繁的更换供应商,将增加资质认证的成本支出,并面临较大的采购风险。所以,从供应商的立场来看,作为应对竞争的必然对策,是积极地寻求与制造商建成稳定的渠道关系,并在技术或管理或服务等方面与制造商结成更深度的战略联盟。同样,制造商也会从物流的理念出发来寻求与合格的供应商建立一体化供应链。作为利益交换条件,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㈤.对存货的影响。一般认为,由于电子商务增加了物流系统各环节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减少库存,节约成本。但从物流的观点来看,这实际是借助于信息分配对存货在供应链中进行了重新安排。存货在供应链中总量是减少的,但结构上将沿供应链向下游企业移动。即经销商的库存向制造商转移,制造商的库存向供应商转移,成品的库存变成零部件的库存,而零部件的库存将变成原材料的库存等。因存货的价值沿供应链向下游是逐步递减的,所以将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上游企业由于减少存货而带来的相对较大的经济利益如何与下游企业一起来分享。供应链的一体化不仅要分享信息,而且要分享利益。
㈥.对运输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速度已上升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物流系统要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可得性水平,在仓库等设施布局确定的情况下,运输将是决定性的。由于运输活动的复杂性,运输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就是运输单证的格式标准化和传输电子化。由于基本的EDI标准难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运输服务要求,且容易被仿效,以至不能作为物流的竞争优势所在,所以在物流体系内必须发展专用的EDI能力才能获取整合的战略优势。
三、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作成本。而电子商务下企业成本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物流运作为保证,这也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以生产企业为例,有关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物流对企业的影响是公认的,90%以上的人认为比较重要,其中42%的人认为很重要,仅有9.2%认为不重要。
为此,很多企业都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物流模式,寻找物流解决方案。“一把钥匙解一把锁”,企业背景类型不同,就需要有不同的物流模式和解决方案与之对应。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物流又有了很多新的特征,所以“摸着石头过河”亦在所难免。但笔者亦认为有两点不必怀疑,一是电子商务物流还要从传统物流做起,二是电子商务物流绝不止一种模式。所以在探索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好高骛远,必须抓好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不要盲目信从,认为某种模式可以“包治百病”。
3.1.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物流模式
模式非常重要,模式就是解决方案的坐标,模式就是解决方案的参考。企业的类型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就不同。模式是一个大系统,一个大方向,只有方向确定,企业才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模式进行一定的修改或改良,形成自己企业的解决方案。
3.1.1.国外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很多企业在探索企业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物流模式,笔者在此将它们一一阐述:
3.1.1.1.物流一体化
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物流业高度发达,物流系统完善,物流业成为社会生产链条的领导者和协调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物流一体化的现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和加剧,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转向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的“第三利润源泉”时,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和德国等提出的。它的应用和指导使物流发展效果明显,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均获取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甚至也是美国进入9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物流自身一体化、微观物流一体化和宏观物流一体化。物流自身一体化是指物流系统的观念逐渐确立,运输、仓储和其他物流要素趋向完备,子系统协调运作,系统化发展。微观物流一体化是指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的地位,并且出现了以物流战略作为纽带的企业联盟。宏观物流一体化是指物流业发展到这样的水平:物流业占到国家国民总产值的一定比例,处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它使跨国公司从内部职能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程度的提高中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1.1.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的承担者是物流企业。综观国内外物流业现状,物流企业种类繁多。按照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业务范围的大小和所承担的物流功能,可将物流企业分为综合性物流企业和功能性物流企业。功能性物流企业,也叫做单一物流企业,即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从事的物流功能,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等。而综合性物流企业能够完成和承担多项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
按照物流企业是自行完成和承担物流业务,还是委托他人进行操作,还可将物流企业分为物流自理企业和物流企业。物流自理企业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物流企业,它可进一步按照业务范围进行划分。物流企业同样可以按照物流业务的范围,分成综合性物流企业和功能性物流企业。功能性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即货代公司)、仓储企业(仓代公司)和流通加工企业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实践中,体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物流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商业机构和各大公司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环节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为提高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提供配套服务。
第二,很多成功的物流企业根据第一方、第二方的谈判条款,分析比较自理的操作成本和费用,灵活运用自理和两种方式,提供客户定制的物流服务。
第三,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1.1.3.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物流一体化的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即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同时,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从物流业的发展看,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一体化的第一个层次时出现萌芽的,但是这时只有数量有限的功能性物流企业和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一体化的第二个层次得到迅速发展。专业化的功能性物流企业和综合性物流企业以及相应的物流公司出现,发展很快。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物流一体化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
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一体化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认为,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扩大公司业务能力;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强化主业;可以缩短出货至交货时间,彻底实施品质管理。
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一体化的理论也为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契机。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加强竞争力。
3.1.2.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实践中,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为解决物流配送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建立自己的配送渠道和设施,依靠自己的能力搞配送;二是委托专业物流配送机构完成商品配送;三是与百货商店、连锁店、邮政快递等原有配送网络搞联合、协作,共同完成物流配送。第一种方式适合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不宜作为国内企业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可进一步向独立第三方物流发展,但应解决好目前矛盾比较集中的商品配送价格等问题;第三种方式将电子商务配送与传统物流配送一体化,有利于集中使用物流资源,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应提倡和鼓励。此种方式可进一步向供应链管理发展,但应解决传统企业信息化程度低、配送渠道和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1.2.1.我国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概况
我国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大体上可以概况为:传统大型制造企业和兼营或专营电子商务的网站。要找出适合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此将这两类企业做一下简单的叙述。
㈠.大型传统制造企业。由于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晚,因此其物流体系是一种企业(集团)销售公司(部门)的服务体系,其特点是:第一,一般只有从生产基地到到销售点的物流,而没有从销售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配送;第二,以物流和资金流的相向运动为主,而信息流和商流处于次要地位;第三,一般建立了以销售总公司(部)为核心的分公司和商体系;第四,分公司和商负责辖区内销售网点的建设与管理;第五,物流中的仓储、运输、包装均由本公司承担,没有实行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较高。
㈡.电子商务网站。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涉及图书、礼品、服饰、日用品等,就其物流来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麦网为代表的由传统邮购公司转向B to C业务的,二是以亚商在线为代表的经营B to B业务的,三是以E国为代表的纯网络公司。
3.1.2.2.适合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及案例
结合上述三种理论模式,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物流产业应积极采取形式的客户定制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作为物流企业完全可以不进行固定资产的再投资,而采用委托的形式,运用自己成熟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现今,国内物流业在物流一体化和第三方物流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景气的现状为这种物流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低成本、高扩张的背景和一显身手的机会。大力推广和发展综合物流运作模式可谓正逢其时!笔者在此举例为证。
假设某箱包公司,年销售额为6000万元,总部位于北京,全国有9家分公司,距北京平均距离1200公里,平均每个城市分担的月销售额为50万元。公司标准包装箱为45CMx33CMx60CM,约0.09CBM,15KG,每箱30只。平均计价144元/只,每箱货0.43万元。每城市每月销售116箱,约11.25CBM。计费吨数为3.4t。该公司于每城市平均有100家销售网点,每个网点销售116箱,计0.5万元/家,约38只箱包。送货3800只/月/城,10城市总送货3.8万只,全年送货45.6万只。销售网点布货品种为20种,30%为畅销品,占销量的70%,即6种箱包的每月的送货量为26只,其余14种每月送货量为12只,分3次送完。计每城市每月送货300次,10城市送货3000次,全年送货3.6万次。该公司的物流比率为l.8%。
该箱包公司为了完成原料采购和产品分销的等物流功能可以有两种选择:采用第三方物流和企业自营物流。公司自行承担物流功能需要车辆、仓库、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占用,要负担相应的维修及折旧费用,要负担有关人员的工资奖金费用,年需物流费用为277万元,约占销售额的4.62%。若委托第三方,采购全套物流服务,所需物流费用为200万元,约占销售额的3.33%。两者之比为72/100(200/277)(详见表1——物流服务报价表、表2——第三方物流与物流自营费用对照表)。
笔者在此提出此种模式,并不意味着赞成所有的企业都“一窝蜂”的采取这种模式,笔者赞成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现状,经过认真的分析论证之后再为本企业度身订做,笔者相信:适合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决不是仅此一种!
3.1.2.3.如何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物流
美国的联邦快递和日本的佐川急便是国际著名的专门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而国内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如中国储运公司、中外运公司、大通、敦豪、天地快运、EMS、宝隆洋行等。近年来,各公司的营业额均在1亿元以上,营业范围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等。其实,上述公司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综合物流运作模式的探索实践。尤其是一些与外方合资或合作的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国外公司在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观念和理论上的优势,率先进行综合物流运作。
结合这些企业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发展综合物流的主要思路是:不需进行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低成本经营;将主要的成本部门及产品服务的生产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委托他人处理,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管理网络;实行特许制,将协作单位纳入自己的经营轨道;公司经营的核心能力就是综合物流业务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的方法与经验,并且注重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使公司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不但要提出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价格,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坚持走品牌化之路,产品(服务)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系统经营;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分级管理,操作和行销分开;开发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EDI、GPS、RF、EOS、Internet等新技术,对货物进行实施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组建客户俱乐部,为公司提供一个稳定的客户群。
3.2.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研究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到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这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方案的最终形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此,笔者的意见不可能对任何企业都适用,笔者在此只能就方案的一般性问题进行分析,而没有考虑企业的特殊性。
3.2.1.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国外的很多企业在解决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时形成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式:美国的物流中央化、日本的离散配送中心、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
㈠.美国的物流中央化
物流中央化的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在市场营销方面,物流管理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为用户服务五个过程;在流通和服务方面,物流管理过程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购买、加工过程,即从原材料购买直至送达顾客的全部物资流通过程。
㈡.日本的离散配送中心
物流过程是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废物的再利用及生产资料的补足和再生产)。在日本,物流是非独立领域,由多种因素制约。物流(少库存多批发)与销售(多库存少批发)相互对立,必须利用统筹来获得整体成本最小的效果。物流的前提是企业的销售政策、商业管理、交易条件。销售订货时,交货条件、订货条件、库存量条件对物流的结果影响巨大。流通中的物流问题已转向研究供应、生产、销售中的物流问题方向。
㈢.适应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物流
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缩写为TPL,即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的定义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
从广义的角度以及物流运行的角度看,物流包括一切物流活动,以及发货人可以从专业物流商处得到的其他一些价值增值服务。提供这一服务是以发货人和物流商之间的正式合同为条件的。这一合同明确规定了服务费用、期限及相互责任等事项。
狭义的物流专指本身没有固定资产但仍承接物流业务,借助外界力量,负责代替发货人完成整个物流过程的一种物流管理方式。
物流公司承接了仓储、运输后,为减少费用的支出,同时又要使生产企业觉得有利可图,就必须在整体上尽可能地加以统筹规划,使物流合理化。
3.2.2.国外先进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案例
美国的物流配送业发展起步早,经验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程度高,对我国物流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2.2.1.美国配送中心的类型
从本世纪60年代起,商品配送合理化在发达国家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向流通领域要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
㈠.批发型
美国加州食品配送中心是全美第二大批发配送中心,建于1982年,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工作人员2000人左右,共有全封闭型温控运输车600多辆。经营的商品均为食品,有43000多个品种,其中有98%的商品由该公司组织进货,另有2%的商品是该中心开发加工的商品,主要是牛奶、面包、冰激凌等新鲜食品。该中心实行会员制。各会员超市因店铺的规模大小不同、所需商品配送量的不同,而向中心交纳不同的会员费。会员店在日常交易中与其他店一样,不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但可以参加配送中心的定期的利润处理。该配送中心本身不是盈利单位,可以不交营业税。所以,配送中心获得的利润,采取分红的形式,分给会员店。会员店分得红利的多少,按配送中心的送货量和交易额的多少而定,多者多分红。
该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要货指示单;厂家和储运部再根据要货指示单的先后缓急安排配送的先后顺序,将分配好的货物放在待配送口等待发运。配送中心24小时运转,配送半径一般为50公里。
该配送中心与制造商、超市协商制定商品的价格,主要依据是:(a)商品数量与质量;(b)付款时间,如在10天内付款可以享受2%的价格优惠;(C)配送中心对各大超市配送商品的加价率,根据商品的品种、档次不同以及进货量的多少而定,一般为2.9%-8.5%。
㈡.零售型
美国沃尔玛商品公司的配送中心是典型的零售型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是沃尔玛公司独资建立的,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该中心的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总投资7000万美元,有职工1200多人;配送设备包括200辆车头、400节车厢、13条配送传送带,配送场内设有170个接货口。中心24小时运转,每天为分布在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等6个州的沃尔玛公司的100家连锁店配送商品。
该中心设在100家连锁店的中央位置,商圈为320公里,服务对象店的平均规模为1.2万平方米。中心经营商品达4万种,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通常库存为4000万美元,旺季为7000万美元,年周转库存24次。在库存商品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各占50%,库存商品期限超过180天为滞销商品。各连锁店的库存量为销售量的10%左右。
在沃尔玛各连锁店销售的商品,根据各地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其价格也有所不同。总公司对价格差价规定了上下限,原则上不能高于所在地区同行业同类商品的价格。
㈢.仓储型
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美国独立杂货商联盟加州总部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350家加盟店负责商品配送。该配送中心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经营8.9万个品种,其中有1200个品种是美国独立杂货商联盟开发的,必须集中配送。在服务对象店经营的商品中,有70%左右的商品由该中心集中配送,一般鲜活商品和怕碰撞的商品,如牛奶、面包、炸土豆片、瓶装饮料和啤酒等,从当地厂家直接进货到店,蔬菜等商品从当地的批发市场直接进货。
3.2.2.2.美国配送中心的运作流程
美国配送中心的库内布局及管理井井有条,使繁忙的业务互不影响,其主要经验是:
㈠.库内货架间设有27条通道,19个进货口;
㈡.以托盘为主,4组集装箱为一货架;
㈢.商品的堆放分为储存的商品和配送的商品,一般根据商品的生产日期、进货日期和保质期,采取先进库的商品先出库的原则,在存货架的上层是后进的储存商品,在货架下层的储存商品是待出库的配送商品;
㈣.品种配货是数量多的整箱货,所以用叉车配货;店配货是细分货,小到几双一包的袜子,所以利用传送带配货;
㈤.轻量、体积大的商品(如卫生纸等),用叉车配货,重量大、体积小的商品用传送带配货;
㈥.特殊商品存放区,如少量高价值的药品、滋补品等,为防止丢失,用铁丝网圈起,标明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3.2.3.我国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我国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流通的现代化。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亟需解决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如何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3.2.3.1.宏观措施
笔者认为,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必须从传统物流入手。当然要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问题,也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企业不应该好高骛远,不能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应该立足扎实,奠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的根基。
㈠.提高信息化、网络化程度
电子商务物流有信息化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 (Database)、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 (EDI)、快速反应(QR)、有效的客户反应(ECR)、射频技术(RF)、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应在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十大力推广运用。
电子商务物流亦有网络化的特性,即指: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殖网(value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
信息化是一切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也是网络化的前提,只有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和网络化,才能承担起电子商务时代赋予物流配送业的历史任务。
㈡.降低配送服务价格
要解决电子商务公司与物流配送企业之间在配送服务价格方面的矛盾,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电子商务公司不能只考虑订单的数量,还应同时考虑配送成本,尽量将网上销售的商品控制在与物流企业协议确定的配送范围之内,在消费者下订单时,提示消费者商品的配送范围,以致使配送范围相对集中和形成规模。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企业应积极协作,加强管理开源节流,降低物流成本和配送服务的价格。同时还应尽可能与电子商务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这样做有利于物流企业制定长远投资和服务计划,有利于加快新的物流配送技术的应用,加大配送渠道和设施的建设力度,最终有利于加快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长远看,有利于持续稳定的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和价格。
㈢.建立以配送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体系
配送是商品市场发展的产物,随着大批量、少批次的物流配送活动逐步被小批量、多批次所取代,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配送已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中心环节和最终目的。因此,很容易使生产企业原本提供的售后服务出现真空。而这部分工作需要物流配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明确分工,更多的要依靠物流配送企业。当然,物流配送企业要改变单一送货的观念,让企业内部的人员都应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如跟踪产品订单、提供销售统计和报表等,当然也需要生产企业给付更多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紧跟电子商务的步伐,使售后服务不脱节,生产企业才不致被市场淘汰,配送企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㈣.引进技术,培养人才
我国的物流业管理水平落后,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必须加大对仓储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集装箱中转站、散装水泥等物流设施的投入,必须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电子商务物流涉及到贸易经济、管理学、运输学、包装学、情报学、社会学、工程技术、电脑技术等学科,对物流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有重要影响,我们理应重视物流科技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㈤.打破条块分割,使“三流”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机构多元化,原物资部,原商业部、对外经贸部交通部以及中央各部(煤炭部、林业部等等)、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均有各自的物流系统。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由于利益冲突及信息不通畅等原因,造成余缺物资不能及时调配,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造成资金沉淀,发生大量库存费用。
可见,其中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是“三流分立”的。所以,我国要着手建立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只有如此才能使流通过程里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2.3.2.微观措施——第三方物流
电子商务方便快捷的特性,使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供求信息得到更快的传达与满足,产品不断改良以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资金也在货物加速传递过程中得以加快流转。这一过程带给物流产业的正是无数个生意机会。在原有供应链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物流产业应积极采取形式的客户定制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
㈠.第三方物流情况调查
笔者从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所做的第三方物流调查情况报告中,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①.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
②.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③.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
㈡.以配送为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
笔者根据第三方物流情况调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提出要以专业配送中心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①.发展配送中心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
随着连锁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专业的配送中心为它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入WTO后,随着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真正对外开放,外商进入我国批发与零售市场,也极需本土化、基础良好的物流配送中心必将为其长期的合作伙伴。
②.传统物资企业大多具有多功能的物流服务能力
正如笔者在前所述,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不能离开传统的物流。传统的物资企业本身已经具备基本的配送能力,对此如不加以利用,另起炉灶,不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花费,而且对现有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完全可以考虑将原有的传统物资企业转型,逐步用现代化的设备、技术和管理去使之完善。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继续发挥传统物资企业的已有功能。
㈢.第三方物流管理方案
第三方物流要得以应用,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管理方案,笔者非常欣赏张铎先生的一个设计,就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物流管理系统,此系统如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一致,就是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必须从传统物流入手,张先生的系统设计,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笔者在此将其做一阐述。(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此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①.集成化。系统将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部分连接在一起,重复工作和多余数据被完全取消,流程被优化,集成化的业务处理取代了人工操作。
②.通用性。能适应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商业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不同用户需要和特定行业的要求。
③.模块化。各模块可以拆分、组合使用、满足企业的不同管理需要。
④.先进性。根据供应链管理理念,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融合现代物流技术(EAN/UCC编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GPS技术),通过INTERNET /INTRANET将供应商、分销商、客户按业务关系连接起来。
⑤.实用性:将传统购销与电子商务活动整合在一起,适应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
该系统亦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在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现存条件,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形式的联系,打破了传统物流条块分割给电子商务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各专业物流企业可以与多个物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没有网上物流业务时,专业物流企业可照常运营传统业务;当提出物流请求时,可迅速建立现实供应链接,提供相关物流服务。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平稳过渡。
第三,便于与电子商务B to B或B to C系统的对接。任何一种交易,都是以物的转移或服务的提供为最终目的,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交易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建设较为完善的今天,如何为其配置电子化的物流系统已成为业内的热点问题。该物流系统与其它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相比,更适合中国物流的现状。
当然,此系统的实施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因为它要从传统物流转变为电子商务物流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分步骤实施:首先要成为物流信息中心,继而成为物流信息交流中心,再次成为物流解决方案提供中心,最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中心。
四、结束语
摘要:中小家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灵活的组织形式,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中小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也越加明显。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财务控制环节,财务人员管理上,融资上,投资上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中小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中小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2013年,华夏幸福基业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2到2012十年间,中国个体商户从6000万锐减到4000万,整整死了2000万。这其中大多数的企业是以中小家族企业形式存在,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十年里家族企业的发展确实遇到了阻力,如果不及时解决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这一数据仍会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一、中小家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尽管中小型家族企业从事于各类行业的生产,但其普遍存在以下的共同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模式的陈旧化,中小家族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依旧是企业的投资人既是经营人,经营权同所有权的高度集中。在企业发展初期,中小家族企业靠这种家族出资与经营,以及“家长式”的一人管理,针对外部的情况进行企业发展抉择,对家族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当企业继续谋求发展的时候,以往的优势却成为了发展的阻碍,仅仅依靠一人或一家的智力和精力,来帮助企业壮大始终是有限,从而出现一些家族企业因决策失误而致使企业经营失败。
2、财务管理落后,财务控制薄弱,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中小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概念还处于模糊状态,仍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记账、报账和算账,只看到短期发展利益,不去考虑长期发展战略,不去权衡资本结构,不去考虑资本成本。在管理环节,中小家族企业更多强调“人治”,表面上建立一套管理机制,实际执行却是另一套,内部控制薄弱,信息来源有限,即便面对庞大的外界信息时,出现抉择失误、抉择偏移等。在聘请财务人员时,不先考虑什么样的工作能力能胜任某项工作,而是考虑重要职位是否由家族成员担任,特别是会计核算和管理这样的敏感部门,更是家族成员重要“守护”部门,而家族成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财务、管理相关方面的学习,缺乏相应能力与知识,实际工作中操作出现严重错误,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无证上岗现象。
3、中小型家族企业融资困难,且倾向于内部积累。在一个企业中资金对其来说有如血液,畅通的资金循环才会帮助企业良好运行,资金的循环无外乎筹资、投资、分配等主要环节,①可是中小家族企业却在资金运作的每个过程上都存在问题。中小家族企业寻求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借以支撑,故融资对于中小家族企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首先由于中小家族企业内在规模与实力薄弱,财务信息缺乏透明性和公开性,信息不对称现象频繁,没有长远的经营发展战略,使银行无法真正的掌握中小家族企业的财务信息,加大了为其提供贷款的难度。即便是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盈利能力强的大型家族企业,其大额资金可能来自于银行融资,但是与国有企业以及公众公司比较,融资规模仍然较小。其次,国家没有过多制定政策支持中小家族企业的信贷问题,也没有专门设立扶持中小家族企业的金融机构。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取决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但国家如果在这方面还没有具体政策,就会使中小家族企业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银行同时持过于保守、观望态度,对于中小家族企业长远发展始终持怀疑态度,实施具体融资时一审再审,有时甚至加带不成文的附加性条件。再次,中小家族企业自身也比较倾向于内部融资,向家族成员或民间的金融金构借入款项,使其融资成本增大。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仍不够规范,且目前我国中小家族企业大部分的公司形式仍是有限公司或合伙企业,同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比较,家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还是受到很多限制。
4、中小企业投资缺乏长远规划,技术含量低。中小家族企业以追求短期利益为宗旨,生产活动直接面向市场化,生产投资等经营活动缺少科学性和战略性,中小家族企业多投资于利润利低的传统的建筑业、制作业、商贸业和运输业等领域,极少有规划的投资于新型高科技产业等收益较高的领域,有的家族企业甚至投资于违背国家相关政策的项目。即便在银行融入贷款,却没有先进专业的管理,使用资金效率不高,盲目投资,资金使用缺少规划,有的中小家族企业甚至大量购置不动产等方式来使用融资。在现金管理方面混乱,出现资金闲置或不足。中小家族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财务预算机制,有的企业坚持谨慎原则,对于资金的流通持保守态度,闲置大量现金,未参加生产的周转。有的则缺少必要的计划,资金管理不善,任意支取。购置没有必要性的资产,甚至追求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追求企业或经营者自身的“面子工程”,当企业急需经营的资金时,无法及时应对,从而陷入企业财务困难。
二、改善中小家族企业现行发展问题的建议
1、针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落后化,应引入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这两年越来越被家族企所熟知,职业经理人以其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专业的财务知识与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因此结合中小家族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现状,给予职业经理人一定的控制权,让其真正的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但目前在我国,职业经理人相关的立法规范和社会建构的条件缺失,且职业化经理人机制尚未成熟。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对于家族企业的“大家长”来说显得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赋予一定权限于职业经理人。而“大家长”一旦触及到了财权、核心技术、大客户这三方面更是小心翼翼,导致职业经理人基本架空,更不用说职业经理人的在企业的规范化运作。这方面必须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政府应完善关于职业经理人的相关立法机制,完善完整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形成良好的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社会整合机制。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淡化“家族自治”的色彩,对企业的控制权重新分配,放权于职业经理人,并给与一定的股权激励,使其拥有工作的激情。“大家长”应只担当政策制定者,而日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完善中小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合理分配企业财务各个部门,建立健全企业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引入先进的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软件。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认为财务管理人员是具有整体驾驭能力、面向未来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为公司分析财务状况,测算公司盈亏平衡点,协助相关部门进行销售生产预算,预测公司所面临的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其眼光着眼于将来企业的发展。②中小家族企业应具备这种现代管理思想,为得到长远发展,必须遵守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相关会计工作,放弃任人唯亲的岗位选拔制,选择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培养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螺旋式发展能力,首先培养财务管理人员个人的责任感和职业感,其次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外,更应培养其具备能够准确进行市场判断的能力、能够预测和规避财务风险、掌握法律法规、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相关知识。并定期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增强财务处理的能力。
3、改善中小家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过高的现象。西方融资优序论认为,企业的融资顺序一般会遵循,先自我积累(内部融资),其次债务融资(外部融资),最后是发行股票,也就是有限考虑内部融资,尽可能利用内部的积累资金来满足投资需要,然后再利用债务融资,直到债务融资可能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时候才考虑发行股票。③中小家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可依靠家族成员的资金,可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内部资金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于是企业积极的寻求外部资金。但改善这种融资难的现象,却要从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面着手:政府方面,政府应更加积极的引导银行向中小家族企业贷款,加大对中小家族企业的帮扶政策,完善对中小家族企业的外部监督职能,做到扶持与监督同向发展,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机构对中小家族企业的审计工作。尽可能的鼓励发展民间金融投资机构,拓宽中小家族企业融资的机构。完善证券市场,支持鼓励实力雄厚的中小家族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同时为科技型模式的中小家族企业,调节创业板的条件。进一步放宽企业取得境外融资的限制。银行方面,要改变过去对中小家族企业的怀疑态度,改革现有发放贷款的审查模式和条件,取消对中小家族企业的歧视态度,放宽对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标准,要从家族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前景、管理水平和财务信用等级等多方面,公正、全面的审查中小家族企业的融资业务。企业自身,中小家族企业积极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以及财务治理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使银行可以真正的掌握企业动向,从而放宽对中小家族企业的贷款限制条件。积极发展债务融资,债务融资的整体融资成本较低,应拓宽债务融资的渠道,提高债务融资的比例,发展新型的债务融资模式。
4、加大对中小家族企业的财务预算和投资活动管理,建立项目投资预算标准。激烈市场竞争使中小家族企业面临着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中小家族企业通过财务预算机制回避财务风险,通过严格审核投资项目,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分析,以降低投资的风险性。重新认识并利用企业资金,建立合理的财务预算机制,有计划的管理企业现金,不去搞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可以将企业闲置资金发展公益事业,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加大职工福利,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中小家族企业应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倡中小家族企业实施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资源计划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④从而完善企业经营的硬件系统,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保障资金投出和回笼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虽然中小家族企业目前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但只要中小家族企业正视这些财务问题,并寻求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式,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漏洞,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序进行,与时俱进,并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使中小家族企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家族企业财务治理模式的改进与完善问题[J].求索.2007(9)45-46
[2]王正军,顾佳霖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分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58-60
[3]祝燕论小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7)56-58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5]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马保国《公司财务治理机构及机制研究》郑州大学2005
注解
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②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