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结合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需求,提出安全体系防范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系统突发事件,图书馆须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129-03
1背景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图书馆信息系统成为图书馆业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已逐渐成为图书馆业务稳定运行的有效保障。
图书馆是365天24小时不中断为读者提供服务,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图书馆正常运行的重大隐患。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任何一个故障的出现,都会使图书馆业务运行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如业务终端用户计算机故障、网络链接中单点故障、楼层支路交换设备故障等;而核心交换机、服务器、数据库等故障会影响到图书馆整个业务的正常运行,严重者可导致图书馆业务整体瘫痪[1]。因此,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应始终把安全性放在首位.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具备周密的应急预案。
2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防范策略
2.1架构安全
合理的架构是图书馆业务服务网络安全的前提,网络在总体结构上要减少相互间的依赖和影响。任何一个模块出现故障后,对上/下工序流程不产生严重影响。各子系统可独立运作,各子系统单一升级而不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功能。
2.2设备安全
主干网采用光纤双路备份,采用双机冗余式主干交换机,网络核心设备(交换机、服务器等)需采用模块化、支持热插拔设计。主业务应用服务器要双机热备,并采用双网卡接入、服务器集群、RAID等措施。主存储系统需要极高的安全稳定性,具有合理的存储构架和数据重新快速分配能力。在设备的分配上,避免在同一台服务器上部署多种应用。在各楼层设立交换机柜, 对重要接入层设备,应考虑必要的网络设备和接入端口的备份手段。中心机房配有24小时双路电源,并配备大功率的UPS电源。另外,为防止外部的攻击和病毒的侵袭,解决业务网与办公网的信息交互问题,要设置高安全区网段,须将业务内部网络与外网分开,在物理上隔离网络,业务终端用户计算机屏蔽USB接口,不配置光驱,并安装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
2.3软件安全
主要有:①操作系统安全。为确保图书馆的安全,主要服务器尽可能采用企业版Linux操作系统。②数据安全。为保障关键运行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备份,要求采用集中与分布方式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设计。③应用软件安全。应用软件应具有完善的备份措施,系统故障后,要求及时恢复,确保图书分编数据不丢失,图书借还信息不丢失。④数据库系统安全。主要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库均采用双机热备共享RAID盘阵的方式,实现双主机同时对外提供服务,盘阵采用了最高等级的RAID5技术,任何一个硬盘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对于核心数据库要求采用本地备份和远程备份相结合的方式。
2.4运维安全
在提高技术系统安全性的同时,还必须提供良好的运行维护,防范由于操作不当、网络管理漏洞、运维措施不完备所造成的网络信息系统异常。在网络信息系统运行中,应对设备、服务、业务等方面的监控和故障报警。通常情况下,设备运用指示灯变成黄色,表示出现故障,应尽快进行检查。
2.5外网文件交互安全
为隔离来自办公外网等的安全风险,图书馆自动化主业务系统专门设置高安全区网段,高安全区网段的文件拷贝通过私有协议或网闸实现,主要用于与办公网络以及其他网络的数据交互的病毒防御。
3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目的明确的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及时应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突发故障和事件,在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策略上,在技术上应做好各种预防措施的同时,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做出响应并快速处理,积极恢复图书馆网络业务系统等全方位的应急体系,即网络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著名的墨菲定律指出: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2]。因此对图书馆主信息应用系统,对其部署的机房环境、人员、网络、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主机及数据库情况以及所使用的中间件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预测网络信息故障风险点和故障可能造成的危害,确定应急预案,选择处理故障的有效手段。
3.1预案适用情形
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管理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图书馆平时要从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业务系统等安全管理规范以及计算机使用人员安全意识等几个方面,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制定系统规章。②制订培训计划。③加强人员管理。④成立事故应急处理小组。
针对图书馆网络故障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当出现以下所列情形之一时,事故处理小组确认已达到预案应急情况,应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理程序:①网络遭受灾害或病毒大面积攻击而造成图书馆整个业务系统的瘫痪。②网络服务器不明原因宕机,对图书馆业务造成影响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③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④供电系统故障。⑤机房火灾。⑥空调系统及供水系统故障。
3.2预案制定及启动
预案是由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处理小组负责制定及审核。小组职责是对图书馆信息网络安全的整体规划、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及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小组组长负责启动应急预案 。
针对上述情形,在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技术人员应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
3.2.1遇到网络遭受病毒大面积攻击而造成图书馆整个业务系统的瘫痪,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查找受病毒攻击的计算机,并及时从网络上隔离出来,判断病毒的性质,关闭相应的端口;对该机进行数据备份;启用防病毒软件对该机进行杀毒处理,同时对其他机器进行病毒检测软件扫描和清除工作;对被病毒感染的终端电脑进行全面杀毒之后再恢复使用;及时最新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方法。
3.2.2遇到网络服务器不明原因宕机,对图书馆业务造成影响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的情况,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①服务器宕机应急处置措施。图书馆关键应用系统所用的服务器宕机,应立即将网络线路切换到备用服务器上,并立即恢复应用系统正常使用;对宕机服务器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是硬件还是软件故障;立即与设备提供商联系,请求派维修人员前来维修;在确实解决问题之后,切换回主服务器,给主机加电;系统启动完毕,检查系统及双机状态;启动数据库;启动应用程序可以正常启动和运行。②网络不明原因中断。属局域网出故障断网后,网络维护人员应立即判断故障节点,及时向信息部负责人报告,查明故障原因,立即恢复。如遇无法恢复,立即进行备件更换或向有关厂商请求支援。属光纤主干出故障,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通知维护公司对光纤进行融接,尽快恢复网络功能;属与楼层的上联网线故障,应使用备用或更换新的双绞线连接至故障设备。属网络设备(光模块)故障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应立即用相关备件替换,或与设备提供商联系更换设备,并调试畅通。属网络设备配置文件破坏如路由器、交换机,应迅速用备份配置文件重新复制配置,并调试畅通;如遇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立即向有关厂商请求支援。属运营商管辖范围,立即与运营商维护部门申报故障,请求修复。
3.2.3遇到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切断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从备份数据中恢复正确的数据;检查网站源码漏洞,安装网站源码的最新补丁;安装最新的系统补丁并重新配置防火墙,修改管理员密码;查看网络访问日志,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源IP地址和操作时间,并做好记录;重新恢复服务器网络连接;向保卫科备案,如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恶劣的,通知司法机关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3.2.4遇到供电系统故障,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当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中心机房UPS在尚能维持供电一段时间时,应通知各业务相关部门,迅速将所有运行中的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等安全关机,防止数据损失。关闭所有服务器时,应遵循如下步骤:先关闭所有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再关闭存储设备。启动所有服务器时,应先打开存储设备,再打开数据库服务器,最后打开应用服务器;确认机房中所有设备安全关机之后,将UPS电源关闭;恢复供电后,重新启动所有设备运行,并把UPS电源打开。
3.2.5遇到机房火灾,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保护关键设备、数据安全;保护一般设备;机房工作人员立即按响火警警报,不参与灭火的人员迅速从机房离开;人员灭火时要切断所有电源,从消防工具箱中取出消防设备进行灭火。
3.2.6遇到空调系统及供水系统故障,应参照以下应急预案。空调系统及供水系统如有报警信息,应及时查找故障原因,对于不能自行排除的问题,应及时与设备提供商进行联系。如发现有漏水现象应马上关闭进水阀,并对漏水进行处理。当中心机房主空调因故障无法制冷,致使机房内环境温度超过摄氏40度时,打开机房房门,及时报告信息部相关领导请示,获得授权后应按顺序关闭所有服务器及网络设备。
3.3重大事件应急预案
针对发生重大事件导致图书馆网络瘫痪,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相关服务部门应立即启动以下应急预案:①各部门对读者服务窗口,立即恢复手工操作模式。②网络部门负责立即启动应急服务器系统。③应急系统使用期间,办证处不可对读者进行办理或办退读者借阅证。待系统正常恢复后才可办证或退证。④应急系统使用期间,各图书阅览室对读者只提供图书阅览、还书服务,并采用手工登记服务信息;暂停图书借书服务,待系统正常恢复后才可进行各项业务服务。⑤系统恢复后,网络部门应及时安排人员对读者还书期限信息进行延期处理。
3.4预案处理流程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预案处理流程见图1。
任何一个预案的落实首先必须得到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各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我们才能做到最佳的处理效果。[1]
4预案培训、演练及改进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确定后,应对与预案处置相关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安全故障或事件风险点和危害程度,掌握预案应急处置办法,明确预案处理流程预警。图书馆每年要拟订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络信息安全预案演练,明确应急响应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模拟完成安全故障发现、判断、通报、处置、解除等各重要环节应急措施的演练,总结演练情况书面报告。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应急预案文档的分析、评审,根据演练总结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补充、完善。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工作结合日益紧密,图书馆业务和服务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高[3]。制定图书馆网络信息应急预案能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速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图书馆业务系统安全运行,尽可能减少各种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图书馆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参考文献:
[1][ZK(#]龚剑国,刘涛.谈医院信息网络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用[J].光盘技术,2008(8):27-28.
[2]崔全会等.简论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墨菲定律的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4).
网络黑客在网络上对数量众多计算机进行控制,以此形成规模更大的网络来攻击所要攻击的网络目标,这就是最近几年所产生的所谓“僵尸网络”。僵尸网络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幕后者在通常情况下很难让网络警察所发现;此外,基于僵尸网络来攻击网络,具有极快的网络速度、极为显著的攻击效果,通常可以在短短数分钟之内让所要攻击网络出现瘫痪状态。在全球全部“僵尸网络”电脑数量当中,我国所拥有的“僵尸网络”电脑数量达到1/5左右,由此可知,僵尸网络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所构成的威胁是极大的。
2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应对措施
2.1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实质就是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刚刚发展初期,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①严格根据管理流程实施管理操作。对网络进行微观操作,这是网络内网产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业务不得进行越权查看及使用,不许私自对数据库或某些机密文件进行修改,以此来杜绝内网中计算机及网络受到恶意攻击。②实施连续性管理网络系统。作为网络管理人员,一定要把系统恢复和系统备份策略应用于网络系统,这不仅可实现连续性管理系统的要求,而且还可有效避免因恶意破坏、自然灾害等原因使设备遭到破坏、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的问题发生。③加强管理人员的日常操作管理。要有效对系统进行管理,最为重要的在于管理人员,因此,作为网络系统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超强的技术能力,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管是企业,还是公司,在进行网络管理人员选拔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有关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对这些网络管理人员实施一定的职业培训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以此来让网络管理人员切实懂得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中他们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此外,对于网络信息的相关操作管理,一定要让网络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对于安全的网络管理策略能予以正确的执行和落实,这样,就可最大限度避免因人为原因所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漏洞。
2.2设置防火墙网络威胁绝大多数是从互联网来的,应用防火墙来判断与辨别进出网络的各种信息,能够有效避免内网或计算机系统遭到病毒和木马的攻击;所以,要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有效保护,一定要选择一个防火墙来进行保护,而且要让所选择的防火墙,不仅要技术性强,而且防御功能要足够强大。
2.3安装vpn设备所谓vpn设备,其实就是一个服务器,电脑在进行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中,要使网络信息先向vpn服务器进行传递,然后再通过vpn设备向目的主机进行传递,这样就可让计算机不直接连接于物联网,从而让网络黑客无法得到真正的ip地址,无法完成对网络进行攻击,这样就有效对网络信息安全起到了保护作用。
3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防御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12-02
计算机网络安全包含信息安全及控制安全。信息安全是指系统中数据、网络软件、硬盘,因为偶然或恶意遭受损坏,系统能正常可靠运行不受其影响,信息服务不会终端。信息安全定义为:信息可用性、完整性、真实性及保密性。控制安全则是对用户的身份不可否认、可认证、授权及访问。当前网络信息开放的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只要表现为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特别是计算机的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这是网络安全的核心。网络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只有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才能保障互联网的稳步发展。
1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常见的问题
1.1.1 软件漏洞
任何操作系统或者网络软件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及漏洞,就是这些缺陷与漏洞为病毒及黑客打开了一扇大门,让计算机在网络中处于危险之地,成为众矢之的。从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如果安全问题源自于网络系统自身,问题大都是该系统中存在漏洞造成。这些漏洞源自于软硬件以及各种协议,或者系统自身安全措施上存在缺陷。
1.1.2 TCP/IP具备脆弱性
TCP/IP协议是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但是协议并没有考虑到网络安全性的问题。而且该协议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公开的,假如有人想当熟悉TCP/IP协议,就能够采用一定技术,利用其安全缺陷,通过网络进行攻击。比如黑客要攻击某人的电脑,就会通过相应软件跟踪查询其联网的TCP/IP地址,进而实现入侵目的。
1.1.3 网络结构具备不安全性
如今使用的因特网属于网间网技术,这种技术是许多个局域网共同形成一个较大的网络。当一台主机与其他局域网主机实施通信之时,彼此之间的数据必须经过许多个机器进行重重转发。如果黑客掌控了传输数据流的某台主机,就能够劫持传输的各个数据包。
1.1.4 病毒
事实上病毒也是一种程序,能够通过计算机间进行传播,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感染,并经过复制粘附于到文件之中。病毒具备较强感染性、潜伏性及触发性,而且其破坏性也大。
1.1.5 安全意识不高
网络设置中有很多安全保护屏障,但是很多使用者安全意识较低,根本不关注这些网络设置,导致这些保护措施和没有一样。比如认为防火墙的服务器在认证中麻烦,直接采用PPP连接,导致防火墙起不到应有功效。
1.2 ARP欺骗问题
如今,计算机网络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比如有时候打开网页发现IE地址被修改了,网页的页面显示出病毒超链接、网页出错信息等。这些都导致上网速度降低。有时候使用Ping或者是DNS检验其连通性,占有时间不但长,而且会逐渐变慢,有时候还会出现丢包现象。一旦出现了这种现象就要先进行杀毒与安装防火墙,如果不能够解决问题,就要检查源程序是不是被挂木马。如果一切正常,有可能是遇到了ARP欺骗问题。
2 计算机网络安全应对措施
2.1 常见技术措施
2.1.1 身份认证
控制访问的基础就是身份认证,也是防御主动攻击的重要措施。对于身份认证一定要准确无误辨别对方,还要提供双向认证,就是相互证明自己身份。在网络环境下验证身份十分复杂,许多验证方式都已经不再适用了,现在安全性比较高的为US-BKEY认证方法,即将软硬件结合起来,极大处理好了易用性与安全性间的矛盾。而且USBKEY属于USB接口硬件设备,用户需要的数字证书或者密钥不需要放进内存,也不用传播在网络上,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使用信息的安全性。
2.1.2 控制访问
访问网络之时,不同的访问用户具有不同的信息权限,必须要对这些权限实施控制,进而有效提防出现越权使用现象。普遍采用实时监控,如图1所示。
2.1.3 数据保密
这种措施主要是针对泄露信息的防御措施,也是一种常用确保通信安全手段。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导致传统加密算法不断被破译,只有更高强度加密算法才能够适应需要,比如如今的公开密钥算法、DES算法等
2.1.4 数据完整性
要防范非法篡改文件、信息等最有效措施就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不留下缝隙,才不被病毒及黑客等入侵。
2.1.5 加密机制
对于网络上传播的数据最好采用加密,这种方式是如今比较特殊的电子交易模式。现在最为普及的加密方式分为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这两种技术模式。
2.1.6 PKI技术
这种技术采用了公钥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共同构建的安全服务基础。PKI技术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信息安全,这也是电子商务中之基础以及关键的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对电子商务、电子事务以及电子政务等等活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电子交易的安全。PKI技术正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使用的密码技术,它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使用中的真实性、机密性及完整性等各种安全问题。
2.1.7 入侵检测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对防火墙可做有效补充(见图2),那就是增加了入侵检测技术(IDS)。采用这种技术能在短时间发现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网路是否被攻击,有效地提升了管理人员对网络管理能力,进而增强了信息安全的完整性。
2.1.8 备份系统
这种方式就是对计算机中使用的数据与系统信息进行备份,能够对发生硬件故障或者人为失误起保护作用。
2.2 防范ARP欺骗
2.2.1 搞好网关防范
在防范ARP欺骗中最为有效的防范之一是网关防范,即,使用绑定IP-MAC地址。将每个计算机IP地址绑定在路由器中,就能够有效阻止路由器再接受其他的IP数据,也就阻止了更新ARP缓存表,起到了对ARP欺骗的防范作用。
2.2.2 搞好计算机防范
对局域网外 部做好了防范工作,还必须要严格防范计算机自身。最主要做法就是确保计算机中ARP缓存的数据时时刻刻在正确状态。如今很多管理者都是采用收费或免费ARP防火墙,比如使用60ARP防火墙、金山ARP防火墙等,都可以ReARP病毒有效防范。对于一些难度大的病毒,还能够采用dos指令“ARPd”,清除掉ARP缓存,再采用一些指令对网关静态IP进行绑定,进而防止ARP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影响。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是确保其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基础条件。要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着手,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存在的潜在威胁进行防范,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尽量减少网络安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网络正常运行。总的说来,电脑网络安全防范是一项需要持久坚持而又繁琐的工作,要持续加强观念上的重视,同时不断革新技术,才可以保障电脑网络的安全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 问题和建议
在区域医疗的建设中,因为国家人口集中、地域覆盖范围大、医疗机构的技术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高效的应用覆盖在各级医疗机构中的网络信息,为我国医疗和谐统筹的计划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区域医疗的网络信息安全对实施医疗政策和保障患者的个人信息隐私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是区域医疗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环节。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区域医疗信息的影响
目前,区域医疗是医院推动全院现代信息化发展的热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除了传统的医嘱处方和化验检查的报告等常见的医疗信息外,像对患者的病程记录的档案内容的共享也有一定的要求。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区域医疗信息也需要通过电子档的方式共享在区域医疗的网络系统当中,包括常见的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网络信息。各个联网医院之间构建的区域医疗网络信息体系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些寄存在网络上的医疗信息的正确归档、安全的存放成为当下区域医疗网络信息体系最需要关注的内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是区域医疗更好发展的前提,当病人的病历信息和医院的技术信息被非法的窃取和篡改之后,对患者来说,个人隐私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会造成生活的困扰和精神的压力;对医院来说,医院的关键性医疗技术和大量患者信息的丢失和篡改,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损失,而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前进的脚步。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区域医疗信息的稳定、和谐、统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区域医疗信息的安全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有效保护。
二、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在计算机网络中出现的问题
(一)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指令和程序的编码,能够由木马文件和网络域名等形式侵入计算机中,并在计算机原有安全的数据和程序中插入自己的程序,来进行窃取个人数据信息或者破换安全程序的运行,对计算机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计算机病毒侵入的初期,计算机并无其他非正常的反应,直到计算机病毒开始工作时才会让计算机处于危险的状态。病毒能够通过网络上的任何载体进行传播,能破坏计算机的资源,是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大的安全隐患。
(二)恶意修改信息
区域医疗的信息比较注意准确性和完整性,当一些不法计算机黑客熟悉了个人信息的布置规律和布局以后,恶意的篡改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里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的各种渠道和技术手段对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中的静态信息进行恶意修改和窃,之后再把信息返回原目的地,一般会出现信息的不规范、信息整体不完整、信息内容不正确、信息内容增多等现象。这种恶意修改信息的后果是导致医疗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错误,医护人员根据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使区域医疗系统不能顺利进行。
(三)网络协议的漏洞
一般来说网络协议有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这四个基本的层次布局。而非法的黑客会根据这四个层次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没有来得及更新补丁的漏洞加以分析从而进行非法的入侵和攻击,比如黑客可以利用网络协议漏洞来盗取用户的口令和密码来对设备进行非法的操作和使用客户的系统资源。
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的应用
(一)加密计算机数据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中电子档案是计算机互联网安全保护的主要对象,计算机信息的加密对医疗信息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的加密方法有对称和非对称的密钥加密、特用的密钥加密和公开的密钥加密方法,许多电子网商对计算机数据保护采取公开的密钥系统,实现加密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较好的解决了区域医疗信息出现的网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难题。
(二)建立计算机防火墙
防火墙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扇数据信息保障的大门,防火墙可以主动过滤和清除非法数据和程序的运行,对计算机的全方面的安全状态进行定时的检测。防火墙对计算机状态的检测和基于服务方式的两种方法保障区域医疗信息的安全。计算机上的软件防火墙实际上是对状态的检测。计算机网络中专门使用的特定检测体系的防火墙技术来组织非法分子对计算机客户的非法攻击和篡改信息等非法的操作。计算机互联网中的防火墙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不可识别的数据信息和来路不明确的信息内容也会采取程序编码的方式来进行区分信息是否正常,或者计算机的防火墙对这些数据信息直接采取隔离删除的方法,对客户的信息归类和区分还不能够做到分辨的十足准确和正确。这个时候,智能化的防火墙应运而生,智能化防火墙能够做到对操作者的使用习惯和决策的分析导出一定的规律从而比较智能的对一些不明数据进行算法分析,来智能的辨识,使用统计和概率的使用手法来达到调整访问的要求和目的。智能化的防火墙较以往传统的防火墙来说有了质的改变,在自身安全性能发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实现防火墙占用系统资源的最小化、网络性能的高效使用、系统的全面优化等防火墙技术。
四、构建计算机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计算机网络当中的身份识别也可以叫做鉴别或者是确认系统,是网络安全技术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身份识别是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一系列的确认来分辨对象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身份识别系统的广泛构建对互联网使用对象的隐私保护和数据的安全输送起着保护盾的作用,能够较大程度的防止黑客的非法侵入和篡改个人信息等。计算机网络中的身份识别技术相对其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来讲比较有效。每个人的生理特征是不同的,比如说像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的参数,这些生理特征在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时,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是计算机网络中的身份识别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且身份识别技术成本比较高,现在一般采用的身份识别的参数有口令、标识符、随机数、密钥等。
五、强化计算机中电子签名
计算机互联网中的电子签名是现代医疗信息网络中不可缺少保障医疗信息安全的步骤之一,电子签名也可以称为数字签名,它涉及到对数字信息的准确性、身份确认和不可否认性、隐藏性等方面的安全保障,电子签名能够在非对称的加密和数字的摘 要技术中结合的使用,可以帮助原始报文的准确鉴别和接受。
参考文献:
要想把应急预案从书本上走到实践中去,就一定要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来实现,这样可以对于检验应急预案编制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检验,也能不断地完善电力系统中的网络信息化预案,能更为有效提高预案减灾功能。通过有效编写演练方案,能够把应急预案的指导性进行实践化,体现出来演练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1)在应急预案中,指导性的描述往往应用在事件的相关的处置方式、性质、发生规模方面,更为丰富的信息则需要提供给演练,这样才能提高救援恢复行动的针对性。为了更为有效的开展针对性的工作,编制演练方案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哪些设备需要进行配置,哪些地方的业务则会受到影响,哪些人员和部门会受到网络中断的影响,哪些需要进行调试程序等方面。2)为了更好落实各种应急救援恢复任务,以及保证其实施质量,具体化一定要体现在执行演练的过程中,明确应急响应程序的可操作化。进行量化相关的反应程序,比如,包括工具箱、水晶头是否到位,多模淡抹光模块型号是否正确、笔记本及调试线是否够用、备件备品是否齐全、备份数据是否完整,这些相关的细节问题都应该在事前进行相应的缜密设计。3)步骤流程化。通过对于演练各个程序的衔接机型优化,合理有序地组合演练各个环节的响应程序,通过演练程序流程表的编制来实现。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应急反应反应效率,并且提高演练的流畅性。同时,应急演练的进展也可以被参与人员所更加了解。
2预防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监控的进一步加强
预防为主的思想肆意一定要在单位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强调,在准备应急预案和实战演练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做好相关的信息网络系统突发事件的机制准备、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使得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同时,也应提高信息安全综合保障水平。通过对于信息安全隐患进行一定的日常监测,能够对于重大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为了尽量使得损失最小化,则应该通过及时的可控措施来有效控制事件影响范围。公司的日常工作已经建立起有效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重点措施、信息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以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方面。在相关的检查结果基础上,对于应用系统安全管理、信息设备安全使用、信息机房值班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并执行国家电网公司信息规定,对于内外网计算机和外设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使得监测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使得信息系统安全得以保障。
3保障措施分析与思考
在信息安全管理中,除了要保障一定的技术先进性,更为重要的则体现在管理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断加强“人防、制防、技防、物防”工作,对于信息安全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
3.1应急队伍建设问题思考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有安全工作小组和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前者主要是由信息技术人员骨干、各部门信息员组成,后者则是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通过这样的分工,就可以从决策、监督和具体执行三个层面,立体化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还应该对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视,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培训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相应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知识就能够让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掌握。
3.2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保障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本公司在此方面制定了相应的21管理标准、10个制度,以及一系列的规范。这样能够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案可稽。对于不同工作职责的小组来说,应该划分具体的安全工作的执行情况,为了更好能够保障网络基础、系统运行维护以及开发建设等方面的安全,应该做好相关的分工合作、整体统一、分级处理等问题。
3.3做好技术保障工作为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这里采用相关的较为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包括:1)更新专业的防病毒软件,有效防治计算机病毒影响;2)旁路监听技术的设备进行过滤处理,能有效限制访问不良网络信息;3)使用双层FWSM防火墙防护托管服务器群;4)定期对于系统进行漏洞扫描;5)建立异地数据的容灾方案以及数据备份方案,还有相关的NTP服务器、LogServer日志记录等。
4结束语
突发公共事件按影响范围可分为国家级、地区级、行业级和社区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随着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的数量及规模的迅速扩大,突发公共事件又表现出连动性、并发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从而显著地放大了破坏力,增加了应对的难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策略制定经历了由“静”到“动”的转变,安全应急响应机制正是信息安全保护向动态转换的标志。直接推动此机制建立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在西方的两起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其一是“莫里斯蠕虫”入侵互联网。在短短12小时内,6200台工作站和小型机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不计其数的数据和资料毁于一夜之间,造成一场损失近亿美元的大劫难。其二是美国和西德联手破获了前苏联收买西德大学生黑客,渗入欧美十余个国家的计算机,获取了大量敏感信息的计算机间谍案。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安全防护及管理机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状况成为共识。于是,198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紧急响应小组——美国计算机紧急事件响应小组及其协调中心(简称CERT/CC)建立,由美国国防部资助,信息安全进入了以动态防护机制为主的时代。在互联网不断发展、虚拟社会逐渐成型的当下,政府进行治理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对国家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和应急体系不完备
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主要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内容管理应急几个部分,其应急管理部门是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机要局)、国家安全部、总参三部等部门共同组成,其应急响应分别由这些不同部门来指导、协调和督促管理,其中,国务院应急办只是在形式上对其他部门进行应急协调,没有统一的顶层领导体系,形成职责不清和应急响应不及时的格局,对于同时涉及跨网络、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内容管理等方面的应急响应难以形成统一应对措施。地方网络安全应急部门机构的设置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地方设有专门的应急办,有的地方设在经信局、科技局、政府办、信息中心、公安局、安全厅等不同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从上到下的整体应急响应效率较差。
(二)网络安全风险形势研判能力不足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态势处于一个新的形势之下,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风险点不断增加;从信息安全威胁的角度来说,随着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案例层出不穷,攻击者已经从攻击信息系统本身,转向攻击其背后的业务目标和政治目标。网络安全应急作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应对的重要过程和方法,不同于其他常规行业应急,我们当前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应急角度,没有将防御和应急救助结合起来,对中国各类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攻击行为、网络攻击目的等方面的形势研判能力不足。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威胁缺少精准案例和证据,首先是数量不清,很多部门对有没有受到攻击不清楚,国家多大范围的网络和信息产业受到威胁不清楚;其次是问题不清楚,到底入侵渗透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对于真正的攻击源头不清楚。
(三)重大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完备
在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已经制定涉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对于网络舆情的应急也有一定的预案,有些部门和地方也都不同程度制定了一些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过,各地、各部门的工作不平衡,预案操作性较差,存在一些缺陷。对于涉及到国家安全、民生和经济等重大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安全应急没有整体完备的预案。
(四)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措施缺乏
中国的网络安全技术装备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公司占据,从网络设备到网络之上的软硬件设备,大多采用国外装备和技术,一旦发生涉及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在国外技术装备被攻击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可替代的应急设备。例如,2014年4月8日微软停止了对WindowsXP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当前使用WindowsXP的用户占到70%-80%份额,这些用户有半数没有升级到更高操作系统的打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应急措施。如果一旦出现更严重的国际争端甚至发生战争,我们受制于人的这些网络技术装备难以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五)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水平较低
网络信息安全与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息息相关,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是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战略性产业基础。目前,虽然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国产核心信息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与国外的技术差距也比较大。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内浪潮、曙光、华为和联想等高性能服务器企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不足三分之一;虽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相关的研发产品,但并未走向市场化。国内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等主要应用领域的芯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在技术差距方面,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元器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目前仍依赖国外厂商,数据库的发展水平和成熟度与国际标准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市场占有率、技术差距等因素,直接导致了中国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装备不足,存在数据泄漏风险和情报监控风险。目前,国外企业已广泛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重要行业,长此以往,中国的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将存在严重的战略风险。有数据显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化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面向复杂业务处理的中高端服务器几乎全部采用了国外产品。如大中型主机、高端服务器产品基本上以IBM、HP、SUN为主,而这样的选择也直接导致了处理器、部件甚至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相互之间并不兼容,用户一旦采用某厂家的小型机后,就很难摆脱高额投资与服务追加的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它直接导致了被境外控制的威胁,对设备带有的“漏洞”和“后门”抵抗力、免疫力减弱。不能预先检测到间谍软件和隐蔽通道,就无法有效遏制数据窃取。据统计,2013年前8个月,境外有2.2万个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中国境内4.6万个网络实施控制。中国关键信息系统对国外主机的长期依赖,使得信息安全不可控的问题日益突出。WindowsXP停止服务的事件也是冲击国内2亿用户的重要信息安全事件。对国外信息产品的严重依赖导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底数不清,国外垄断信息产品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黑盒子”,无法准确判断其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中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完备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关系国计民生,这个系统性的体系是否完备、运转是否得当,会对网络安全应急工作产生重大直接影响。因而,理顺网络安全应急机制、清晰地明确权责是统筹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首要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一是成立网络安全应急中心,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该中心作为中央政府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导、协调和督促网络基础设施应急、公共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应急、网络内容管理应急等网络安全应急工作,建立不同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可以考虑另行成立相关的指挥协调机构,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有效的作用。二是把仍然分散在各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职能适当加以整合。同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类的特点及管理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机构。将不同业务部门所涉及到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与系统有机地统筹、结合在一个子体系中,以提升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与系统的应急指挥、协同部署的效率与效能。
(二)加快网络应急法制建设
当前,国家对于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应急管理已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来保障此类事件发生时的有效应急管理,而对于网络安全应急尚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条例。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出台有关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标准,进一步加强有关信息安全的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并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全国立法机关也应该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尽量加快有关国家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应急体系与应急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划、制定工作,将网络应急工作全面纳入系统化的法制建设轨道中来。
(三)健全应急情报共享机制
任何应急响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未雨绸缪,即在事件发生前的充分准备,包括风险评估、制定安全计划、安全意识的培训,以安全通告的方式进行的预警及各种防范措施等;二是亡羊补牢,即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期把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这里,措施的执行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系统。这些措施包括:系统备份、病毒检测、后门检测、清除病毒或后门、隔离、系统恢复、调查与追踪、入侵者取证等一系列操作。可见,对相关信息的及时掌控是预警和采取科学性措施的关键,必须建立应急情报共享机制。通过可信的信息共享,实现网络安全信息情报的及时、有效沟通,能够为网络安全应急提供充足的预警、决策、反应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的网络安全应急中心负责协调关键基础设施拥有者和经营者,保障在业务连续性、危害管理、信息系统攻击、网络犯罪、保护关键场所免受破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并与中国情报分析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共享网络威胁情报,提高网络安全风险形势研判能力。要充分利用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推进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信息共享这一有利契机,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社会各方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共建、共享。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构,保证政令畅通。建立完善的预警检测、通报机制,分析安全信息,警报信息和制订预警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四)强化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最早始于军队,是将平时制定和执行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与战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应急预案基于对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将应对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规划,落实应对过程中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环节的责任部门和具体职责,是实现“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有效途径。由于应急预案是在平时研制的,时间上比较从容,因此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在较大的范围内征求意见、深入论证,从而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通过应急预案的研制,可以增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危险源的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也有利于对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进行系统评估与论证,提高应急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网络安全的应急演练工作需要各有关单位根据各自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网络安全应急中心应根据重大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网络基础营运部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相关网络应急部门开展网络安全事件演练,以网络安全保障为场景,采用实战方式,通过演练有效检验各单位的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水平,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可以考虑建立由网络基础运营部门、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相关网络应急的一级部门以及涉及安全保密的科研机构、民族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联盟,在应急演练方面形成国家级的权威标准,定期进行不同业务部门的网络安全应急演练与评测,以“应急演练”的方式促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的发展完善。
(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网络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有效提升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步伐,建立健全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高效的人才培训机制,以及广泛的人才交流机制。要发挥科学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优势,积极支持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培训机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术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加强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要密切跟踪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加强相关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着力开展新的网络框架下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以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应不断提高网络安全应急人才队伍素质,定期组织对网络安全应急人员的能力培训,强化和补充新的网络安全威胁知识,进一步加强对有关网络安全应急一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有关政治素养和技术业务培训。网络安全应急工作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新技术新思想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一线的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发现新矛盾、寻求新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网络安全应急工作的不断发展;只有培养和储备足够的网络安全应急专业人才,我们的网络安全最后一道屏障才能得到保障。
(六)加速基础技术与相关标准的研究
与网络安全应急相关的业务部门、科研机构、民族企业等有关单位应进一步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力量,开展面向全局、着眼未来的网络安全应急运作机制、网络安全应急处理技术、网络安全预警和控制等研究,组织参加相关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的网络安全应急技术。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实际可操作性,又能在短时间内部署测试的,能够与不同地方、不同业务部门相适应的网络安全应急相关标准,建立包括技术标准、业务标准、流程标准、配套设施标准在内的网络安全应急标准体系。
(七)加快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逐步替代的步伐
为实现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逐步替代的良好局面,需要有短期和长期目标。在短期内,确保中国网络空间和数据信息运行的安全可靠;从长期看,要确保中国网络和信息的自主可控和网络空间的长治久安。为实现自主可控的长期目标,在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方面肩负重大责任,事关国家信息安全的大事应该由国家来推动。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在推动使用国产信息产品方面的力度很大,希望国家今后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核心产品的研发,有效汇聚国家重要资源,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终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上加大科研资源和优势要素的投入,实现信息安全中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整合国家科研资源,通过多部委合作,加强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基础信息安全技术的攻关。促进上下游应用产品的开发,完善自主技术产品应用环境,提高相关技术产品的可用性。为实现安全可靠的短期目标,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民族企业和特定行业用户打造自主创新的大平台,加大核心信息技术的投入,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相互搭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当今世界大项目的运作多采用“团队制”,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应进行机制创新。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从科技攻关、重点企业培育和政府采购等方面下大力气。一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核高基重大专项,及时跟踪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广泛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较强信息安全实力的企业,专门为政府、军队等提供整体架构设计和集成解决方案,形成解决国家级信息安全问题的承包商;三是加快立法,促进政府采购自主产品工作有序开展。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枢纽和关键网络系统的采购中,禁止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公司介入。军事国防、政府办公、海关、金融等重要的部门或行业在采购网络信息安全设备时,要坚持采用自主可控产品优先原则。
(八)开展网络安全应急多方合作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能力,预防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XX市实施办法》、《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
20986—2007)等,编制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以及发生在其他地区且有可能影响XX城市安全运行的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其中,有关基础电信网络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等应急处置工作,适用《XX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关信息内容安全事件、涉密网络和系统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应对,另行制定预案。
1.4
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2
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称“市委网信委”)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本市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对处置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实施统一指挥。
2.2
应急联动机构
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作为本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各联动单位在其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2.3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职能部门报市领导决定后,将市委网信委转为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工作。总指挥由市领导确定或由市委网信委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组成,开设位置根据应急处置需要确定。同时,根据情况需要,设置联络和处置等专业小组,在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
2.4
职能部门
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市委网信办”)作为市委网信委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统筹协调组织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处置机制。
2.5
专家咨询机构
市委网信办负责组建处置网络安全事件专家咨询组,为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
3
预防预警
3.1
预防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做好网络安全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危害。
3.2
预警分级
网络安全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由高到低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分别对应发生或可能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网络安全事件。
3.3
预警监测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组织对本区域、本单位管理范围内建设运行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展网络安全监测工作。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将重要监测信息报市委网信办,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跨区、跨部门的网络安全信息共享。
3.4
预警信息
市委网信办根据危害性和紧急程度,适时在一定范围内,网络安全事件预警信息,预警级别可视网络安全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处置进展情况作出调整。其中,红色、橙色预警信息同时报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
预警信息包括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时限要求、机关等。
3.5
预警响应
进入预警期后,有关地区和单位立即采取预防措施,检查可能受到影响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做好相关安全风险的排查和修复工作。加强本地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监测,并将最新情况及时报市委网信办。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根据事件性质,通知相关应急处置支撑队伍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并保障所需的应急设备和网络资源处于随时可以调用状态。同时,加强对全市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监测,每小时向市委网信办报告最新情况。
3.6
预警解除
市委网信办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解除预警,及时预警解除信息。
4
应急响应
4.1
信息报告
4.1.1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单位必须在半小时内口头、1小时内书面报告市委网信办值班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和事发地区网络安全主管部门。较大以上网络安全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
4.1.2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市委网信办、市应急联动中心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口头、2小时内书面同时报告市委网信委、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发生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市委网信委、市委总值班室、市政府总值班室。
4.2
响应等级
4.2.1本市处置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网络安全事件。事件的响应等级由市委网信办判定。
4.2.2发生一般或较大网络安全事件,由市委网信办和市应急联动中心决定响应等级并组织实施;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由市委网信办和市应急联动中心提出处置建议,报市委网信委(或市应急处置指挥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4.3
应急处置
4.3.1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应在接报后,立即评估事件影响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研判事件发展态势,根据需要,组织各专业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参与网络安全事件的先期处置,并向市委网信办报告现场动态信息。必要时,由市委网信办牵头成立由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事发单位、主管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信息安全专家组成的现场处置工作组,具体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4.3.2
一般、较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实施即时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应急联动中心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和专业机构以及事发地区政府调度所需应急资源,协助事发单位开展应急处置。一旦事态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由市委网信办报请市委网信委决定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启动相应应急措施。必要时,由市委网信委统一指挥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
4.3.3
重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由市委网信办会同市应急联动中心组织事发地区政府和相关专业机构及单位联动实施先期处置。一旦事态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视情将市委网信委转为市应急处置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实施应急处置。
4.4
技术实施
4.4.1处置小组制订具体处置建议方案后,组织相关专业机构、事发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上报市应急处置指挥部。
4.4.2检验结果经评估后形成处置正式方案,经批准后由联络小组及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协调、落实所需的应急资源。
4.4.3处置小组根据市应急指挥部下达的指令,实施应急处置。处置手段主要为:
(1)封锁。对扩散性较强的网络安全事件,立即切断其与网络的连接,保障整个系统的可用性,防止网络安全事件扩散。
(2)缓解。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尽量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
(3)追踪。对黑客入侵、DOS攻击等人为破坏,由相关执法部门进行现场取证,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追踪对方信息。
(4)消除和恢复。根据事件处置效果,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事件影响;及时对系统进行检查,排除系统隐患,以免再次发生同类型事件,并恢复受侵害系统运行。
4.5
信息
4.5.1一般或较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由市委网信办负责。
4.5.2重大或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工作,由市政府新闻办负责,市委网信办负责舆论引导和提供口径。
5
后期处置
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后,市委网信办负责会同事发单位和相关部门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损失、责任和经验教训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6
应急保障
有关部门和市网络安全重点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要求,切实做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人员、物资、通信和经费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6.1
机构和人员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个人,并建立健全应急工作机制。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将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知识列为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培训内容,加强网络安全特别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及技能。
6.2
物资保障
各相关部门、专业机构、重点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网络与信息系统设备储备工作,并将储备物资清单报市委网信办备案。
6.3
通信保障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无线电管理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要建立无线和有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处置时通信畅通。
6.4
经费保障
依照市政府有关处置应急情况的财政保障规定执行。
6.5
责任与奖惩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市委网信办及有关区和部门对网络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市委网信办及有关区和部门对不按规定制定预案和组织开展演练,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网络安全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
附则
7.1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委网信办负责解释。
7.2
预案修订
市委网信办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评估修订本预案。
7.3
预案实施
本预案由市委网信办组织实施。
各区、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本预案,制定或修订本区、本部门、本单位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报市委网信办备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
件:
1.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和分级
2.
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
3.
名词术语
4.
网络和信息系统损失程度划分说明
附件1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和分级
一、事件分类
网络安全事件分为有害程序事件、网络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和其他网络安全事件等。
1.有害程序事件分为计算机病毒事件、蠕虫事件、特洛伊木马事件、僵尸网络事件、混合程序攻击事件、网页内嵌恶意代码事件和其他有害程序事件。
2.网络攻击事件分为拒绝服务攻击事件、后门攻击事件、漏洞攻击事件、网络扫描窃听事件、网络钓鱼事件、干扰事件和其他网络攻击事件。
3.信息破坏事件分为信息篡改事件、信息假冒事件、信息泄露事件、信息窃取事件、信息丢失事件和其他信息破坏事件。
4.信息内容安全事件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法律法规禁止信息,组织非法串联、煽动集会游行或炒作敏感问题并危害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另行制定预案应对)。
5.设备设施故障分为软硬件自身故障、外围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和其他设备设施故障。
6.灾害性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导致的网络安全事件。
7.其他事件是指不能归为以上分类的网络安全事件。
二、事件分级
网络安全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较大网络安全事件、一般网络安全事件。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1)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特别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大面积瘫痪,丧失业务处理能力。
(2)国家重要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本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特别严重威胁。
(3)其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特别严重威胁、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达到特别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为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1)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长时间中断或局部瘫痪,业务处理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2)国家重要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本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其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严重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
3.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达到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为较大网络安全事件:
(1)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遭受较大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中断,明显影响系统效率,业务处理能力受到影响。
(2)国家重要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本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较严重威胁。
(3)其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较严重威胁、造成较严重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
4.除上述情形外,对本市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一定威胁、造成一定影响的网络安全事件,为一般网络安全事件。
附件2
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
1.市委网信办:统筹协调组织本市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工作,建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本市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网络;负责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产品的监督管理。
2.市公安局:负责打击网络犯罪,与本市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通报、预警网络安全情况,监督、检查、指导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非涉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3.市通信管理局:负责互联网信息服务及接入服务单位的审批、备案审查和指导工作;指导、协调本市通信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4.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事务中心:受市委网信办委托,负责本市各类网络安全应急资源的管理与调度,提供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支持和服务;负责全市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备案管理,组织开展应急技术培训、应急演练及事件处置善后与评估工作;建设和完善本市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网络,本市相应级别的网络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组织运营网络安全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和专家队伍。
5.各区:负责本区自建自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为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6.其他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和指导本系统、行业的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
附件3
名词术语
一、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
所承载的业务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和信息系统。
(参考依据:《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
20986—2007))
二、重要敏感信息
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企业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未经授权披露、丢失、滥用、篡改或销毁,可能造成以下后果:
1.损害国防、国际关系;
2.损害国家财产、公共利益以及个人财产或人身安全;
3.影响国家预防和打击经济与军事间谍、政治渗透、有组织犯罪等;
4.影响行政机关依法调查处理违法、渎职行为,或涉嫌违法、渎职行为;
5.干扰政府部门依法公正地开展监督、管理、检查、审计等行政活动,妨碍政府部门履行职责;
6.危害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政府信息系统安全;
7.影响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竞争,破坏市场规律;
8.可推论出国家秘密事项;
9.侵犯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
10.损害国家、企业、个人的其他利益和声誉。
(参考依据:《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GB/T31167—2014))
附件4
网络和信息系统损失程度划分说明
网络和信息系统损失是指由于网络安全事件对系统的软硬件、功能及数据的破坏,导致系统业务中断,从而给事发组织所造成的损失,其大小主要考虑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的代价,划分为特别严重的系统损失、严重的系统损失、较大的系统损失和较小的系统损失,说明如下:
1.特别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大面积瘫痪,使其丧失业务处理能力,或系统关键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对于事发组织是不可承受的;
2.严重的系统损失:造成系统长时间中断或局部瘫痪,使其业务处理能力受到极大影响,或系统关键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遭到破坏,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和消除安全事件负面影响所需付出的代价巨大,但对于事发组织是可承受的;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初步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得到高速发展,为满足人们所提出的高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转变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寻求更好的发展。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越来越大,信息化的应用也有所突破,但仍然存在问题。为使信息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得到高效的应用,保障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则必须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以有效的控制电力企业的信息,充分发挥管控平台的功能。
一、创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蓬勃发展,其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使电力企业具有时代特点。近几年,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推动了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但与此同时其也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挑战。现阶段,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电力企业中,由于其各级别的单位难以解决网络分散性问题,无法有效地规避信息安全事件所带来的高风险。在电力企业管理中无法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安全状况,缺少可靠的依据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未能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导致其难以制定科学的安全预警方案。鉴于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做好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为实现有效的电力企业现代管理,必须创建具有实用性的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这个平台能让电力企业实施可靠的安全监督,进行合理的安全预警工作,可促使电力企业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开展高效的监督工作,对企业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二、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初步设计
1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创建的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必须满足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要以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为依据来创建,以保障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可实行性;其次,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设计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支持,因而设计前,必须慎重的选择技术和管理的实现方式;最后,电力企业所创建的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其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为平台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保障。除此之外,在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设计过程中,要先了解平台工具的特殊性能,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与之配套的功能服务,例如数据初始化,以保障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顺利运行。
2根据不同的角色来设计管控平台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建设,必须与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配合。在设计管控平台的时候,应该对不同角色的职能需求进行分析。对于上级信息安全主管单位,其所需要的是能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的动态,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的状况,做好网络环境评估工作,主要功能是协调和监督;对于本地信息安全实施单位和主管单位,前者主要是设立安全运维人员等人来保障解本地信息安全,而后者则是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安全状况并且进行有效的细条;对外部信息安全支持单位,其主要是负责对企业信息安全实施监督和控制,以做好应急工作;对于应急联动和专家机构,其职责在于为企业信息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3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在电力企业中的实现
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在电力企业中运行时,主要分为这几个模块:第一,基础安全数据管理模块,这一部分主要是的对企业信息系统中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如服务器的基本信息,安全配置知识库等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和储存,具有查询和修改的功能;第二,预案管理模块,这一部分主要是用来对电力企业中的各级单位进行原的编制、和更新等。值得注意的是要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审批制定统一的标准,加以规范。在预案管理部分,可充分利用工作流引擎来执行应急预案,以突出应急预案的作用和其有效性;第三,风险评估模块,在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作为依据,以根据矩阵型风险计算方式计算出风险,并制定出相应措施;第四,业务影响分析模块,这一部分的功能与风险评估模块的职责差不多,也是响应急预案提供有效信息,但是其在此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信息系统业务之间的不同之处;第五部分是公告管理模块,这一部分主要是提供浏览、查阅和管理等功能;第六。预警管理模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漏洞预警管理,另一个则是威胁预警管理,这两个部分的级别分别是高、中、低;第七,安全事件管理模块,这一部分是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处理;第八,信息安全状况监视模块,包括了宏观态势监视和应急监视。
结语
在电力企业中建立信息安全管控平台,是保障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建设是为了加强电力企业信息化程度,必须科学的制定设计方案,使其符合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电力企业的发展特点。在电力企业中运行信息安全管控平台,有利于及时发现信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这种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创建有其必要性,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而言之,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一平台的运行则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樊凯.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控平台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12(17) .
[2]李正忠.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网络建设原则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13(9) .
一、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网络因素,下面将分别详细介绍: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环境干扰。自然灾害指的是一些自然因素(例如水灾、火灾、雷击、地震等)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一般是指自然因素导致的硬件伤害;环境干扰指的是周围的一些辐射或者电磁波干扰,比如当电压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磁场的变化和冲击。人为因素是目前网络安全维护工作的重点,也是最常见的系统威胁源。常见的人为因素包括两种,即工作人员的过失性操作失误和恶意操作导致的安全威胁。一方面网络用户群体很广,各级医护人员和专业技术维护人员都会使用网络,但是不同层次的人群对网络知识的认知程度不一,所以操作过程中的过失性操作就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有时系统会遭受到恶意的攻击,比如恶意删除、修改、毁坏系统或数据文件,直接破坏建筑设施或设备,将病毒文件传人网内。此外,对医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非法使用也时有发生,许多没有浏览和访问权限的人采取非法手段的访问也是网络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因素指的是系统正常使用中发生的由软件和硬件故障导致的安全策略失效和系统瘫痪。网络目前是传播病毒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影响系统运行速度的主要威胁。
二、我单位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措施分析
从2003年非典的疫情开始,对于蓬勃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来说,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了疾病监测手段,使公共卫生人员随时、随地从网络获取有关公共卫生的信息.以便对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及时找到解决方法、快速进行处置。我单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主要从事疾控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大,目前,我单位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疾控工作,在公网及公网vpn上的疾控信息管理系统(国家及天津两级)及本地局域网的从业健康体检及职业健康体检系统、动物咬伤处理系统、疫苗库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我单位的日常工作系统,并且在单位内部构成了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系统覆盖我单位的每个部门,涵盖我单位业务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疾控工作平台。因此,疾控信息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疾控信息工作的开展。信息系统的瘫痪或数据丢失,都将给疾控工作带来巨大和难以弥补的损失。下面将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谈下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措施。
(一)内外双网结构的安全设计
组建网络时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网络可能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比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拒绝服务攻击等,另一方面,威胁来自网络自身。网络既要保证合法的用户拥有适当的权限去访问和浏览,也要防止黑客和非法用户的攻击。所以,在组建和规划网络时,要区分内外双网的安全设计。内网上可以看到核心数据,因此又被称为核心数据库。主要运行内部视频会议、楼宇自动化、安全监控、财务效据、核心疫情、实验室管理系统等核心信息。内网拒绝与外部INTERNET的链接,可以避免黑客的攻击和重要信息的泄密。核心数据只对拥有浏览权限的用户开放,要配备相应的查毒软件,以提高网络安全性。外网顾名思义,是与外界交流信息的通道,又称综合办公网,外网提供INTERNET接口,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邮件服务器、疫情上报系统等等。我单位出资构建的本地内网,架构了从业健康体检及职业健康体检系统、动物咬伤处理系统、疫苗库管理系统,并且做到了与外网物理隔离。与外网物理隔离的本地内网的计算机将usb口和光驱全部禁用,在服务器上安装防病毒软件,用来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在飞鱼星行为路由器的管理下安全工作。
(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网络遭到病毒侵袭的机会比较多,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控制是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病毒传播方式比较多,包括网页、电子邮寄、外界存储设备等,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1)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启动实时防护功能,形成一周内下载升级包的管理制度,我单位的计算机全部安装360提供的防护软件来保护我单位计算机的安全。
(2)网络防病毒系统应基于策略集中管理的方式,并应提供病毒定义的实时自动更新功能。
(3)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广大使用计算机的各类医务人员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对病毒经常攻击的应用程序应提供特别保护措施,形成人机共防病毒黑客的强大安全体系;尤其对外来的存储设备要加以保护和控制,不能随意将单位系统与外界系统连通;单位要尽可能地不采用软盘引导,这样就可以增加硬盘的安全性。此外,还应该做好系统的应急预案,这点将在下面详细论述。
(三)建立安全备份机制、灾难应急预案及演练灾难恢复
1.系统安全备份策略做好网络安全维护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安全备份。当系统遇到自然灾害、认为破坏等因素时,工作人员就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恢复。在数据备份时要注意根据不同需求执行不同的备份策略,一个异地火灾实时备份系统、主要通讯线路备份、主要网络设备备份,能够备份系统的所有数据,这样当本地系统发生灾难时,可以迅速地恢复网络系统和数据.把损失降到最低,安全备份策略是根据中心的需求来制定的。具体说来,针对不同的数据,我们对之需求也不同,如不同数据重要性不同,要求的恢复时间也是不同的,有的系统可以允许部分数据的丢失,但是有的系统不能容忍数据的丢失等等。安全备份要包括设备备份、系统备份、数据备份,既要保护数据,也要保护整个网络系统。提倡采用多种介质的备份,可用的保护方式包括双机冗余、异地同步复制、数据导出迁移等。根据实际情况我单位制定了合理的备份方案。
2.应急预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很难做到临危不乱,因此,在日常工作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是十分有必要的。应急预案中应准备最坏的情况,充分设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例如,主交换机故障、主干线不通、供电系统故障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中应包含实施小组成员及联络方法。拥有完整的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备份措施,当灾难来临时,才能应付自如。
3.灾难恢复演练除了制定应急预案外,还可以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这样做就可以使得工作人员熟悉操作全过程,而且还能有效地检察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当然,在演练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做详细的记录,便于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确保真正灾难发生时,能尽快地完成系统的恢复。络安全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要求中心从制度、人员、技术手段等各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来指导中心的网络安全建设及维护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心全员提高安企意识,遵守安全制度,同时。在数据传输安全保护上需要软件系统开发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保障中心网络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