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学;重点难点;标准;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们知道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条主要策略
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人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因此,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依据以下3点找准知识生长点:(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4.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
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经验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高于日常经验。小学数学活动可分为4类: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间接来源干生活的数学活动;为数学学习设计的纯粹数学活动;意境连接性的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解题过程,进行体验和反思,把解决问题中的体验加以整理,对获得的数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再认知,从而掌握解题策略,感受策略价值,积累数学经验,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5.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保障
【关键词】去粗取精;基础知识;“纲”与“本”的自然衔接;“图解”知识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又由于编排在相对较难部分《行星地球》的后面,成为整个地理教材的两个“难”路虎。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内心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恐惧。使得教学更加困难,有兴趣学习地理的学生和地理学得较好的学生极少。学生成绩普遍较差。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这样几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去粗取精”——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的知识要点,用最简介的方式讲解。比如: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和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这两节中,内容较多,难点也较多,知识模块相互渗透,关系很复杂。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基础差的话,学习起来很困难。我将四部分内容归纳为四个字,即“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概括为一个“动”字。因为大气的冷热不均使得在赤道与两级之间空气的体积-密度-气压先后出现差异,于是空气就有了垂直运动。同一海拔高度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会有高压流向低压,这又同时出现了水平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又使空气的流动出现了方向上偏转,自转偏向力是空气运动“偏”;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季节移动,而太阳的回归移动又是地球的公转引起的,所以有“地球公转”使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北半球亚欧大陆冬夏季季风环流的形成又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使得原本规整得到、与纬线平行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被切割。夏季亚欧大陆的副热带高压被亚洲低压切断,冬季亚欧大陆的副极地低压又被亚洲高压所切断,形成同纬度之间、同一个气压带内部气压的差,进而形成典型的季风环流。
同学们只先记住“动”、“偏”、“移”、“断”这四个字,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就掌握一大半,而且容易记住,容易弄懂。
二、及时解决学生“拖欠”的基础知识
现在高中新生的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所以在高中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补充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不这样,教学无法进行。如在讲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部分是,要用到初中物理中关于“气压”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但是在地里课中学生的确很难联系到物理知识。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一讲“空气的冷热使得空气的体积变化” ,二讲“空气体积的变化导致空气密度发生变化”,三讲“密度变化使得空气对地面的压力发生变化”。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同一海拔高度有了气压差,高压会向低压流动”。这样很简单地“补充”了学生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完成“纲”与“本”的自然衔接
即考纲与课本的自然衔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会学生会考试,考好试仍然是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每一节内容中都要注重梳理重要的知识点,链接高考考点,使之能一一对应。这样,就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
《大气》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前后联系广泛。是自然地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对后面人文地理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难点集中,考点也比较多,大多属于高频考点。既要让学生明白气候形成、发展的诸多因子及其相关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成因、判断气候类型和特点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将知识点与考点结合起来教学有助于“教”与“学”,真正能突破这一部分的知识难点,打造高效课堂。如针对气候中类型、成因、分布、特点为高考热点的教学。我采取“定式分类识记目标”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将常见的十种类型的气候按上述目标熟记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中海气候”考查的频率最高,我要求学生人人过关,务必牢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并且要注意灵活应用。
四、“图解”知识框架、知识原理
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高考也是要集中考查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大气》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研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些难度。如何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具体化?使用图解的方法最为常用而有效,将大气运动的规律、过程、原理等都用图解的方法描绘出来,使之形象、生动、具体。学生一目了然,特别便于他们记忆和理解。气候资料图的类型多样,利用得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的手段。如在第一节中,我主要使用形成过程图,演示大气运动的过程;在第二节“气压带和方风带”中,我除大量使用过程图外,还广泛使用分布图、运动图和曲线(或折线图)等。在讲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则教会学生使用手势判别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即左右手法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图解“大气”还可以使用数据图、柱状图、饼状图、玫瑰图等等很多图形进行教学。这样一是提起了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二是提升了课堂效率。班上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有了坚固的盾,自然会有锋利的矛”。大气飘忽不定,但它仍是有规律可循,教学虽然困难重重,但终究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凡的教学实践,反复的失败,给了我更多解决问题的“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05-02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发出的困惑。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研究与分析,笔者发现: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是重点难点没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要真正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坐标系,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内核。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重点、难点的突破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1.阅读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就已经给我们确定重难点的大体方向。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各方面的修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并用于生活实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我们的阅读教学也要遵循这个重难点。当然,我们教师所教学的班级不可能都是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确定教学目标,还更重要的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重难点。如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不同,成绩优秀的班级和成绩很差的班级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差别。
2.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与延展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3.掌握阅读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就得在教学中注意方法的选择,只有准确地选好突破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1 以题眼为突破点。题眼多是中心词或重点词,透过题眼,可窥见全文内容。如《闪光的金子》,"金子"是题眼,抓拄"课文中金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金子"的问题,就能一通百通。
3.2 以文章开头的关键词为突破点。有些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就有提携全文的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头"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只要抓住了"有什么物产,有什么风景"就迎刃而解。
3.3 以文章结尾时的关键句为突破点。文章点睛之笔不在开头,而往往在结尾,抓拄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就能通解全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尾是"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只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鲁迅怎样为别人着想而不为自己着想"的内容,文章就能一脉贯通。
3.4 以文章的中心句、关键词、重点段为突破点。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先让学生读懂课文,思考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的,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和段的中心句。找的方法有:中心句写在开头的,揭示本段中心内容;写在中间的,一般可以把这段话分为两个层次;写在末尾的,概括中心意思。如《十年前的回忆》中有:"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只要阅读时让学生弄明白"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志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全文也就融会贯通了。
3.5 以课本中的插图作为突破点。课文插图表现的是文中最精彩的内容,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先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别具一格,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如《月光曲》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一副插图美好感人,谁能说出其内容?谁能想象出贝多芬弹奏第一曲时的画面?通过插图的"再弹"引导出第一次弹奏的想象,就抓住了重点。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重难点;突破;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00-01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活动中举足轻重。制定、处理、化解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对于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做如下探讨性的总结。
1.通过演示、示范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演示、示范教学是美术教师示范性地作画、制作,展示给学生观看并辅助讲授,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深化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科的特点,初中美术学科许多重难点是美术的技法。美术的技法问题仅用语言讲述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演示、示范。在十几年的美术教学中,笔者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很多美术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说得再多学生也不清楚,而示范一遍,学生就基本懂了,正如古语所说"百闻不如一见"。如,在七年级《用明暗塑造立体》一课中,明暗变化规律和运用明暗变化规律塑造立体事物是重难点。暗面、灰面、亮面、明暗交界线的对比度是相对的,很难讲清楚;明暗变化规律在作品中怎样具体运用,也很难讲述。通过教师的具体作品演示、示范,辅以语言讲解,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这些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对初中中国画教学中笔墨技巧和设计应用教学中制作的关键步骤等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分段多次实践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分段多次实践教学是美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需要,把教学内容分成几段进行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实践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分段可以有效地分解、降低教学的重难点。如:七年级《写意山水――树的画法》一课的重点是树的生长规律和写意树的画法。在教学中,笔者实施了分段多次实践教学,先教学有关树干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展示评价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再实践。树干的内容基本过关后,就是教学树叶的画法,最后是树干与树叶组合,完成一棵树的作品。通过分段,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了,在多次实践中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掌握了知识技能。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来看,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3.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广泛、功能强大,有着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把教学重难点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可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教授七年级《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利用电脑、网络设计服装搭配的游戏,让学生在服装搭配的涂色游戏中感受色彩搭配带来的不同效果。然后让学生讨论"你喜欢哪种色彩搭配的效果",进一步分析色彩搭配的知识。在色彩搭配的涂色游戏中学生可直接在电脑上操作,这样就将电脑多媒体的图片、音乐、色彩、交互及直接参与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一般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真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的作业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绘制。在电脑上操作比在画纸上绘画的灵活性高,也更快捷。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智慧、相互补充知识、相互给予帮助、相互吸收长处,集众人的智慧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在六年级《色彩的联想》一课中,课堂实践是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彩纸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抽象作品,如"阳光明媚""兴高采烈""兴平气和""闷闷不乐""月黑风高""春风得意"等;作品要求四开大小。考虑到作品创作的难度,笔者采用的是四人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在这种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激活了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个性和创造才能,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作品。
5.通过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对美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行。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该课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的自己去发掘; 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尽可能的; 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让学生尽可能的探究并解决重难; 学生 能描述老师不替代; 学生能创造老师不示范。以《设计生活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生活中的标志,课前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标志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标志,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深入到探究图形标志的认知过程,进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图形标志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标志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互补以此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6.通过分析学生作品,突破重难点
通过欣赏教材中的优秀学生作品、学生互评有问题的作业、拆组优秀手工作业等,一系列的学生欣赏、分析好坏的不同层次的作品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同事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以《提袋的设计》为例,"掌握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欣赏教材和课件中的提袋引导学生从提袋的结构设计拓宽思维,在通过让学生拆自带的纸纸提袋来探究制作步骤和方法,再通过我准备的制作方面存在问题的提袋,让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该如何去改正?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哪些问题?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本课的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
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1)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3)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4)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位等。
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二、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课余时间少等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其理解。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经济生活》第十课板书为例(见下图),学生通过看板书能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加深他们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2.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古语有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可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及时补充,巧设实例。尤其是在教学《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时,这一点更显重要。通过举实例,以达到化未知为有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化繁难为平易,增强教学的通俗性;化枯燥为生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时,我们一般形容它们就像“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手拉手,向前走。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除了补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外,还补充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经常听到的热钱、基尼系数等。
3.保证教学时间,提升思维能力,理解重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师不要吝惜课堂时间,要化整为零,把大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知识点,化难为易,小坡度地层层递进,给学生提升思维的机会和时间。
例如,在讲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
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思考1】这里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思考2】这里生产一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思考3】B与D各生产一匹布,哪个的价值量大?为什么?【思考4】有人说,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来说,就不是很重要了。你是怎么认为的?【思考5】那么上述事例中谁能赢利?【思考6】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是什么?通过这种梯度设问,有效地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突破重难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适度调整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放慢速度,简单的知识点可快速带过,力求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同时,可精心准备一些练习,在课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讲评,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理顺重难点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
两位教师在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时,尽管所选择的情景相似,但因呈现的顺序不同(一个是推理式呈现知识,另一位是结论式呈现知识),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
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
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笔者在课后与师生交流,得到一个共识:这种推理式呈现比起结论式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5.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把握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属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可以分为隐形的生活逻辑和显性的理论体系。同时必须看到:教学难点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就可能阻碍他下一节课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脉络构建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众多的知识内容,快速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集体备课引领“有效”落地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一直以来是我校教学管理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科的集体备课不知不觉成了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或是“标准答案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汇集。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管理者管得太多、太细、太死,导致了教师的负担过重。于是,我们开展了如何集体备课的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于是,我们在集体备课的管理中删繁就简,以减负高效为目标,规定了两条底线。一是围绕课程标准集体确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力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准、突破重难点。二是把作业的布置纳入集体备课的范畴。有效作业是使学生朝着正确学习目标前进的最好方法之一,把作业的布置纳入集体备课的范畴是教师突破重难点,走向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减负的有效措施。
教学活动促进“有效”开花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不能开展无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形式,但是,应该坚决避免走向形式化。我们在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了同题设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们通过同题设计,引导教师设计好课堂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同题教学设计指同备课组的老师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带指定的参考书进行指定课题的教学设计。在操作中,现场抽课,让授课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设计结束后,骨干教师对授课教师进行一对一点评,真正实现菜单式的专业引领。许多教师在得到点评后,又和专家、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这样,就使同题教学设计活动向纵深发展,超越了活动本身的意义。
在同题设计之后,还可以安排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将所有的设计进行整合,由一位教师先上,评议修改后换一个人再上,再评、再议、再上……用这样的步骤进行“磨课”。尽管同组教师上的是同年级、同内容、同课时的教材,但由于他们对教材解读的侧重点、对内容的感知把握、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在接收消息的广度与深度上存在差异,因此无论是在整合的角度、阅读的主题、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点,还是在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上,各课均不相同。这就使得个性各异、亮点迭出的课堂教学令教师们深受启发。最后,备课组通过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得出启示性结论,并要求每位教师形成文字。
通过同题上课,许多教师逐渐走上了课堂内涵发展的道路,不再仅仅在课堂的“脸面”上做文章。
同时,我们还采用同题评课的形式,从较小而且相同的切入点出发进行评课,以此来放大“小课题研究”。如从问题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的导入、课堂的结尾等角度进行评课,并将这些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真正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格局。
有效学习推进“有效”深入
教与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不能仅仅从教学方法上去改进,还应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不仅先于教且决定着教,教必须服从于学且服务于学。弄清楚了学的重要性,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学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关注学生的学的专题培训,强调了“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我们还重提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并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对如何组织学生预习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能够说的,坚决让学生说,学生能够做的,坚决让学生做,决不越俎代庖。
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讨论。采用校园百家讲坛的形式,让那些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走上讲坛,交流他们的好方法、好习惯。讲坛结束,我们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文本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之窗”展示,从而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活动引向深入。
关键词:教学重点 化学教学
一、难点与重点
在新课学习中,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的任务就是缩短乃至消除这种距离。教学重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重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重点的基础例如初中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纯净物的质量。由于这部分化学计算是学生初次接触,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如何理解题意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题意,找出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这就是该内容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已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配平及质量比的计算等与新课题的联系,提出几个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初步学会抓住重点分析题意和计算的方法、步骤。这样就能把握教学重点,顺利地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目的。所以,重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重点的确定与处理
确定与处理教学重点,必须抓住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安排与合理的认识顺序之间的矛盾。要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确定与处理重点的工作。
1.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重点。
要确定与处理好重点,最基础的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对所教授的内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相应地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进而确定重点。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教学内容为例分析如下: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制取方法;难点是从设计思路出发进行学习。怎样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呢?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需制的气体。当学生明确了以上三点后,讨论本节课的内容,教学重点就选在这里。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追根求源,学生会对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有豁然开朗、恍然醒悟之感。
2.突破教材框框,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
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识顺序的科学统一上。就把握重点这一教学环节而言,合理的认识顺序应该是:从整体看,要把握住教材体系、编者意图,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与衔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处,调整教学程序,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作好准备;从局部看,在解决重点问题前,要通过直观手段使学生感知问题所在,并进行必要地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点上,在着手解决重点问题时,通过适当的发散与收敛,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关催化剂的概念就是一个重点。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教学,就不能根据实验现象突出地创设问题情境,就不能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及思维聚集到重点点上。而如果把课文中三个实验同时集中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通过现象对二氧化锰有一个生动直观地认识,再在总结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有关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实验,通过阅读、自学、讨论、思考来解决重点问题。
3.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
关键词:面试;说课稿;编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661(2012)15-0021-01
一、编写面试型说课稿的一般要求
(一)构建精简结构
说课稿是按照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来编写的。 通常一节四十分钟的课,需要说课的时间是10~15分钟。说课教师要层次清楚地说出学生“学什么”和自己“教什么”;“怎样学”和“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学和这样教”。围绕这三组问题,明确编写思路,构建结构。如“说”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说”教学思路、意图;“说”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说”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说”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说”各教学环节相互的逻辑关系;“说”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说”教学设计的优胜之处;“说”预期教学效果等。
(二)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内容
说课稿的内容既要体现新课标的价值取向,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编排,更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策略、需求、过程和情感体验。
说课稿的内容一般包括:
(1)课程教材。课程标准是说课的主要依据。从具体科题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准其在课程标准里的位置,深度理解新课标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在本学科课程、本章节的地位、作用及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从微观上弄清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2)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认知结构和特点、原有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编写说课稿必不可少的依据。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客观准确地分析学情,是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的可靠依据。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特征,学生的学情,教材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符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在设计表述教学目标时要规范灵活运用课标的陈述语,体现目标的三维度多层级。
(4)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首先,确定教学的重难疑点。在对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把握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课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的难点和疑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它的确定依据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其次,突破重难疑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破重难疑的条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突破重难疑点的关键;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是突破重难疑点的保障。教学重难疑点的确定和突破是说课稿编写的关键点。
(5)教学准备。主要包括说学具、教具和教学情境的安排设计。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说教学方法主要在于“说清选择什么教学法;讲清为什么选择这种教学方法,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什么。”“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在于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型特点、课程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状况,选择有利于重点,难点突破,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三)明确教育教学理念
说课不是备课,说课稿不是教案。说课主要回答“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和为什么这么教”,重在说理。从理论的高度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这样学,让听课教师非常清楚地明白你是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有合理的理论支撑,才可能出奇制胜,脱颖而出,得到好评。否则,说课就没有深度,就是无源之水。写说课稿时必须明确教育规律,掌握所教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的需求。把握说本节课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把握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方法及要求。
二、编写说课稿的注意事项
(一)有轻有重,重难点突出
说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说清教学理念,教材、学生、教法等内容,但又不能给评委有东拉西扯、蜻蜓点水的感觉,说课者还得在对课题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认真考虑说课稿内容的主次、轻重之分,哪些环节略带而过,哪些环节需加重笔墨,做到主次分明,有轻有重。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一般而言,应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处理,同时应根据教材课题的特点、学生实际学情、说课对象来把握说课稿的“三层”完整性,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科学理论、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形式。要说好课,作为一线教师,在"脑中有理论,眼中有学生,胸中有教材,手中有特色"的前提下,必须做到三个"突出"。
1.突出对教材重难点的化解
说课与备课、上课一样,把握教材是关键。在说课过程中,无论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还是说教学程序,其说好说透的基础都在于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因此,教学的重、难点定得准,就能为其说好化学课提供有力的支撑。当然,教学的重难点确立后,如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成为说课的重中之重。从理论上讲,由于说课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说课任务,"择其要旨而说"应成为一种说课策略。譬如,说教材不但要说出教材的主要内容、重、难点,还应概括说说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教学的中心详讲或再作进一步的发挥,哪一部分内容将简略处理以及这样做的理由等;然后在教学程序的叙述中就应抓住重点、难点,结合有效的教法与学法,阐述对教材重点的精当处理以及对教材难点的巧妙化解。
例如,我在说《化学方程式》这节课时,就注重抓教材的核心问题"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展开陈述,并以此为中心引发出系列问题"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书写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展开教学。据此,说课教师重点阐述了解决重难点的教法与学法──"我准备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去自由学习课文,寻找答案,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领。并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以达到生生互动、理解重点的目的。课末,我还设计了一个延伸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运用本堂课学习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在说教法与学法的同时,我还表述了理论依据──"我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不同意见。学生的学习应在其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而在指导交流中,教师应保持高度的敏锐,实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中既有理有度,又放而不乱。"
由于说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所以个人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在说课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展示。
2.突出对教材独特的理解
说课作为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活动,集中反映的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个体差异。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说课活动中棋高一着。为此,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要充分展示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或诠释,突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摘自罗晓杰《试论化学说课讲稿的撰写》)在说课的诸项环节中,解读教材、确立重难点、设计教学程度等环节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因此,说课者应在这些程序中倾注更大的心力,着力展现出彩之处:(1)树立辩证的读解观,赋予教材全新的诠释;(2)建构平台,找准思维异点,激发碰撞源点;(3)巧妙用法,出其不意突破重点难点。如,笔者在《分子和原子》教学说课中,紧抓课文关键词"微粒"切入教学,仅扣文中描写分子和原子的一个"小"字,牵一动百,既说明了本节的难点也为难点的突破找准了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课文的同时获得了对微观粒子抽象而立体丰富的感受,也使这一 "小"成为开展本节教学的一个基本平台,且透过这个"小"字让学生在体会微观世界的同时,使教师个人的创新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3.突出对学情的多种预设
说课有别于备课或上课,要求教师不仅能讲出应"怎样教",还要能说出学生该"怎样学"。因此,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既了如指掌又细加分析。如在《电离方程式》一课说课时,对于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书写电离方程式,我在充分了解三个班学生共性及个体差异基础上,预设如下解决方案。(1)举例让学生观察,当个别学生观察后可能回答:"电离后离子前的系数等于化学式中原子的脚码数",据此我进行点拨:是啊,电离后离子前的系数等于化学式中原子的脚码数,但有原子团时又如何?(2)当个别学生观察后可能回答:"原子团做为一个整体,在电离后变为离子时仍然保持其整体性"。我首先肯定其答案,并因势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原子团电离后的情况,再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建立对"原子团"的理性概念。(3)如有学生观察后可能回答:"电离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我则随机揭示"电离时电量守恒",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中我们学过的"守恒"还有那些? 由于上述的说课能关注学情,精心预设,避免了空洞的泛谈,实实在在关注起学生课堂上变化的学习需求,故使说课内容更具针对性、指向性、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