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范文

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

第1篇: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素质 教学改革

近年来,在全国各高校中如火如荼的开展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的参赛队伍和人数参加,对于参赛人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实际决策提供了很多的方案和依据,有实际意义。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集数学、计算机、人文修养等于一体的综合测试。而数学建模是一门综合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它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其作用。首先分析数学建模在大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数学建模在大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知识的桥梁

数学建模能够搭建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知识的桥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应用的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数学应用已从传统的物理领域扩展到了包括生物、化学、医学、气象、人口、生态、经济、管理、军事等极其广泛的领域。数学建模,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资料,研究其固有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经过抽象简化,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的方法与技巧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国家教学名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教授说:“数学建模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知识的桥梁,在工科院校大学本科中开设该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1.2 为大学数学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了一条路径—尝试以解决问题为线索

大学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其教学内容和体系非常成熟和稳定。要想对它作任何改变,都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而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中,一般来说是按逻辑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为了学某项知识,先必须学预备知识,而在此之前又必须先学预备知识的预备知识。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好处是每走一步都预先准备好了预备知识,天衣无缝,十分完美。但缺点是:学生不知道一开始学这些东西干什么,被动地一步一步跟着走,只管眼前,不管长远.我们的很多概念、定理,在历史上发明它们的时候本来是有很自然的背景的,很多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理论问题或者实际问题而衍生的。但经过抽象之后写在课本上,学生学起来就不知为什么需要这些概念、定理.因此,我们希望学生学习基础课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出一样的问题要学生尝试解决。数学家李大潜主张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而我们也提倡以问题驱动的大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而面向问题、实践性很强的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无疑为大学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了一条路径。

2、数学建模对培养大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数学方面的特点和基础,是指那些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所发展起来的创造、归纳、演绎和数学建模能力的总成。数学素质大致包含以下四种:(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特点。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3)数学技能。数学技能包括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等最基本的技能,还包括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以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4)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

数学建模对于大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2.1 培养了大学生的数学意识

大学生学学数学多以纯理论知识为主,虽然也有理论知识的应用,然而应用并不多,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多以理论考试进行衡量。很少考查大学生的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有没有数学意识或者数学意识强不强显然是一个疑问。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素质。将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及方法来解决是数学意识的一种体现。而数学建模这门课程正好具备此特点,因此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意识。

2.2 培养了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中的大量问题一开始是用自然语言来加以描述的,为了解决它们首先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再合理地抽象和简化为数学问题,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再进行求解。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时应该怎样合理的抽象和简化,归纳及概括,大学生在数学建模时必须反复思考这个问题,这是极为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也是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的重要内容。而这也是其他的一些纯理论的课程做不到的。因此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有别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它主要是搞应用,解决实际问题,采用的方法大多数都是已有的,那么这是创新吗?但我们通过参加过数学建模课程或竞赛就知道,实际问题千差万别,就算用的方法是现成的,但用哪一种方法,怎么用,却不是现成的。而且,几乎没有哪一个方法原样照搬照套就能解决问题,都得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并加以改造(至少是要灵活运用)才能解决问题.而这正需要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去进行创新.而且,实际问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往往是多种答案各有千秋.这是我们经过多年理论学习的习惯于唯一答案的学生所不习惯的,也很少去尝试的.也就是说,不现成,不唯一,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数学建模的重要特点,正因为这样数学建模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4 培养了大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随着现代数学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已大大扩大,从以往传统的、数学处理方法相对成熟的领域(如力学、物理、天文以及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原先非传统的、数学处理相对说来不算成熟的化学、生物、其他各门自然科学及高新技术领域,甚至进入到经济、金融、保险及很多社会学领域,深入到各行各业,可以说无所不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能否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对大学生而言从学习书本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有一定距离,“读书好” 与“应用好”不能划等号,能够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而这仅从书本上与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更容易产生沉淀而内化为人的素质,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要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的能力。而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集理论学习与实验于一体,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实践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

2.5 培养了大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等数学技能

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都是先从实际生活中搜集资料,有时搜集到的数据可谓成千上万,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处理。处理时要对这样大量的数据进行各种运算,难免繁琐,有时甚至繁琐至极。如何才能快速有效的进行计算,尤其是对规模大的问题的计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计算必得借助先进的计算工具即计算机来进行。这就对使用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对相关软件及算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编程上机计算等操作能力等等。因此实践性很强的数学建模能够培养了大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数值计算能力。

当然,数学建模除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上述数学素质还还能够培养其它的一些素质和能力,如写作,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2]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J].大学数学,19(1),2003.

[3]宿维军.数学建模活动对培养人才的作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32(5):867-868.

[4]李明.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9.

第2篇: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学科竞赛 视觉传播 动态

学科竞赛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浓郁良好学习氛围的重要手段。学科竞赛种类繁多,根据学科不同可以分为数学建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机械竞赛、智能车竞赛等:根据竞赛的不同举办层次可以分为国际性竞赛、国家级竞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我校根据相关文件竞赛,将竞赛划分为一类竞赛、二类竞赛等,而不同类型的竞赛在参赛对象、激励政策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政策性文件的抽象性,以及学科竞赛传播途径(学校文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对学校学科竞赛的知识、激励政策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不高、学科竞赛的氛围不浓,严重影响了学校学科竞赛的整体形象及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成效。

视觉传播是视觉设计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传播逐渐追赶文字传播,凭借其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强烈的现场冲击力的特点,已成为人类传播信息的主流模式。

该研究试图以视觉传播的方式,重新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科竞赛的整体形象”,以具有视觉“游说”功能的宣传片形式将枯燥的学科竞赛知识及学科竞赛相关文件内容进行分析解读,转以诙谐幽默、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声画方式展现出来,以期提升学科竞赛信息的传播效果,实现竞赛宣传工作的根本突破与转变1。

一、现状调研

依据学科竞赛认识度的相关调查及学科竞赛组织工作中的相关数据,尽管学生手册上有明文规定,但我校低年级(大一、大二)近70%学生不能完全了解学科竞赛分类及激励政策,10%的低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同学带领下了解并参与过相关的学科竞赛,5%低年级学生从学生手册或教务处网站上了解学科竞赛信息。可见,由于现有学科竞赛信息均由学校文件或网络通知等文字信息方式传播,严重影响受众-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造成学生对竞赛的总体状况及激励政策理解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阻碍了学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在抱怨在校期间缺乏实践训练机会的同时,学校众多学科竞赛又因学生参赛积极性不足而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影响学校的学科竞赛成绩和学校美誉度。

二、方案设计

为树立良好的学科竞赛整体形象,实现学科竞赛及其政策信息的有效传达,根据学校对学科竞赛这类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定位,结合现行广告学及信息设计方法,确定本研究以创建宣传学科竞赛的flas短片为手段,通过将动画短片嵌入到学校主流媒体的形式,达成树立我校学科竞赛新形象的目的,扩大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浓度学校学科竞赛氛围。

三、文案设计

创意是视觉传播的关键,只有轻松、调侃、有趣、耐看大家情节,才能受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并轻松的理解宣传内容;考虑到本作品是对学科竞赛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官方宣传,因此文案要遵守法律法规及学校相关政策。

该项目提出“好好过好大学生活”的文案,经过反复修改和领导审核,形成了一份关于学科竞赛知识及相关政策的3000多字的宣传文案。根据微影视的叙事表现特征,本作品刻画了主人公(一高年级的学生)对学弟学妹的声声教诲,点醒迷惑中的学弟学妹通过学科竞赛来提升自我,赢得人生筹码,并在故事中尽力的道出了主人公对学科竞赛及学校激励政策的认识,文案脉络如下2:

1.提出学科竞赛的背景(原以为能拼搏的大学,却在多数人的堕落中灭亡,我们没有在大学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影响就业等);2.正式提出学科竞赛的主题(那我们需要怎么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能力);3.解释什么是学科竞赛;4.学科竞赛分类;5.参加学科竞赛的奖励好处;6.学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

四、静态图像设计及动态信息短片的合成

在宣传文案,结合既定方案的表现形式,运用前沿的线性稿、手绘设计理念进行静态图像设计,为动态影像的合成提供素材。

将帧频率(FPS)设置为10,场景大小都设置为750*550,最终合成了一部十分钟左右时长的flash动态信息短片,经反复修改及配音,形成了一部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解读学科竞赛相关文件、宣传学科竞赛的影视短片(部分场景见图1、图2)。

五、实施效果

通过将flash短片进行展示调研发现,90%的受调查者对以动画形式宣传的竞赛知识和政策具有浓厚兴趣;82%的观影者对影片具有深刻印象;83.5%的观影者能较为整体的了解学校学科竞赛知识和政策;68.7%的观影者能较为完整复述片中传达的信息。因此,该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接下去将在校相关部门审批后正式嵌入学校媒体中,实现其宣传价值。

第3篇: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数学课程 考试改革 措施

一、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工作在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思想;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即数学素质。每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现代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素质。数学训练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方面,是其他训练难以替代的。因此,数学教育和学习对所有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要使人才培养更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在改革教学的同时也应进行数学考试方式的改革,使两者相辅相成。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的数学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评估教学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职数学学习成绩考核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充分发挥考核功效,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现状分析

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现阶段高职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功能片面化。

目前数学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只注重分数的多少,这样只能使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功能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结束就意味着课程学习的终结。这种考试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其他能力得不到较好的体现。

2.考试内容不科学。

就高职教学特点来讲,数学的应用性内容欠缺,数学理论性要求偏高,过多强调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教学的结果仍是以知识传播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不知如何用数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考试方式单调。

数学考试模式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完成笔试。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很多学生考前临时突击或考场作弊,忽视了掌握数学学科的思维素质。

4.考试成绩不理想。

高职数学的考试模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基础的参差不齐,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效果不理想,造成数学成绩不合格率较高,在我院数学补考人数排第一位。学生在消极和被动中应付学习和考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三、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1.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在高职数学课程的考核考试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够用、本专业必需,以及重在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要科学合理。第二,熟知所任教学生的就业方向、职业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切准和把握“必需、够用”这个度,才能明白所任教的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的深广度。为此,数学教研室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全校各专业进行讨论,就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课时、考核评价等对不同专业都确定了不同的要求。第三,争取在数学的考试中改变过去全校经济类、工程类各一份试卷的单一考试,而是全校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试卷。

2.实行模块教学。

高职数学课程模块教学分为:微积分模块、线性代数模块、概率与数理统计模块、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块、离散数学模块、数学建模模块、提高模块等。根据不同专业,以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设置和选择考核评价模块。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微积分模块;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学习线性代数模块、概率与数理统计模块;计算机专业主要学习微积分模块、离散数学模块、概率与数理统计模块;参加竞赛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知识相关模块外还需学习数学建模模块和提高模块,等等。

3.改革数学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

高职学校应对传统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考试方法上应实行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以学生在上课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方面的日常表现作为考核依据,适当提高平时作业、提问等成绩的比例,能够增强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开卷、闭卷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对于数学基础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核;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好处,易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信息交流等数学素质的内容,采用开卷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试题库的建设,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性、主导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新性,有利于调动教学的积极性。

4.推动成绩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化。

考试成绩不仅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反映出学生技能的准确与熟练程度、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但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各种能力水平的高低,虽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和能力并不同步,通过分数看不出学生对基本知识、综合应用等方面技能的掌握情况,只有将这些知识在时间过程中不断地内化才能转化为能力。

5.打造学生团队的创新精神。

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命题突出能力考核,评分标准人性化,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才能,注重自身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竞赛,数学教研室在举行数学竞赛的基础上,积极选拔人才,组织参加高职高专类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所学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培养团队精神。

诚然,数学课程考试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完善的过程。考试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课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教、学、考三者和谐统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较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玉富.关于改革高职教育考核方法的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3).

[2]张景斌,彭刚.PISA对我国数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J].数学通报,2004,(8).

[3]许华春.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4]黄亚妮.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和考核[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5]王小燕.关于当前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第4篇:数学建模竞赛的好处范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我参观完中国厅后,知道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数量之庞大,品类之齐全,骇人听闻!这陈列的众多中国国宝,实际上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评论却只有一句话:

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禁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防止落后,永葆先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英国既然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不倒,一定有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英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是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立于不败之地、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中包括工业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制订产业标准等,使得世界各国接受他所提出的观念、理论和标准等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并按照他创设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金融体系、产业标准等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同时掌控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那英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自然是通过教育。英国的教育具有较鲜明的素质培养专业化,学习兴趣化,学习渠道多样化等特点。具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制是专才教育,学生按兴趣学习,可投入更多精力在感兴趣科目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2.不提倡让学生背书,注重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掌握分析思维能力。

3.让学生多关心时事,多看新闻。通过实践,发掘个人的潜能。

4.考试多是问答题,要求写出鲜明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思辩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会答分析论述题。

5.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更注重思考和独创精神。

6.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可自由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交流中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8.课堂上更注重启发学生提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9.更注重群体的合作(TEAMWORK),一起作项目,培养协作的精神。

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不同素质的学生,而通过这样的方法又能培培养这样的学生呢?

英国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英国学生独立能力强。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于我国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我国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于我国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2.英国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Teamspirit——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3.英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又都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4.英国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我国学生那么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我们在来对比看看我国教育方法是怎样一种情况:

中国教育现状:

1.均衡发展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精力被分散。

2.注重书本的知识的掌握。

3.考试大多是选择和填空,培养的学生知识局限在书本里面。

4.中国学生死记硬背的训练不能培养思维能力。

5.学生死读书,没独立见解,不关心书本外的知识。

6.大学老师更注重是基础知识的灌输,注重的是学生对经典的掌握,而并不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让学生注重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8.缺乏课堂团队的讨论。

这样的思维差异,在两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序”、“校”,易经的第四卦也说“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到孔子创办私塾,逐渐形成了世界上完全脱离宗教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考取状元,所以以人文、继承为主,教育的成就是有了孔子思想、文学经典、四大发明等等。而英国在中世纪才开始有了教会学校,1833年政府设立公立学校,1880年就实行5-10岁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性不强,崇尚的是科学、创新,结果出现了蒸汽机、诺贝尔奖得主。

即使到今天,两国在同样面临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都进行了教育的改革,但两国教育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必修、选修和实践的学分制,以学业成绩、成长记录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的体系遵循教科书,循序渐进,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教学的方式是大班授课,有严格的教学次序,学生学习很辛苦,有大量的习题、试卷。我们的学生从6岁到18岁12年的学习,一路过关斩将,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最终决定了学生今后的一生发展。

英国虽比不上美国开放,但也是一个比较注重自由的西方国家,思想也较开放,所以英国在教育方面,比较强调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希望平日的学习能使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而中国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国家,受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则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各学术方面都要扎实基础。

在英国学生如果在数学或语文方面没有特长或者不行,但只要他们在体育、音乐、美术或组织才能方面有一技之长,他们照样可以当状元!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中国也出过像韩寒等一批有着严重偏科现象,可也算取得社会认可的人,但毕竟这也只不过是个别。

其实这也和中国的国情有关,中国人口众多。人才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只要在一方面稍有不如别人,很容易就被社会淘汰,所以中国学生为了能够应付将来必定面对的激烈竞争,他们必须逼着自己全面发展,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英国的“自由发展”固然要它的好处,但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会向两极发展。一部分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好,他们积极向上,自觉学习,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而另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他们在学校我行我素,不服从校方和老师的管教。而在管教森严的中国很少会出现这种学生。

中国教育制度主要强调学生要听话,不能有自己太多的主意和观点,一切以老师为上。大多的中国教师则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行。而英国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带入自己的想法,深入思考。

一个则过多的死记硬背,虽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创新意识;一个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有部分会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但这部分有所突破的往往成为众人瞩目的科学家或发明家;一个像书呆子;一个则过多的放任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青年学生能拿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却很少出征惊世界的科学家;英国则能出一、两个杰出人才,而在青少年环节不如中国同年龄或比之更小的学生。

其实两国的教育机制各有所长,问题在于如何取长补短。若中国能吸取西方教育的优点,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出适当的改善,那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将是个重大飞跃!

关于如何取长补短,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以下几方面构想:

1、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唐代大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师者在两千多年的教育中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向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当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球变得狭小的时候,教师的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就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调整。因此,加快教师结构调整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按照变化了的形势培养造就一支叫得响、有活力,师范化、专业化,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赶、学、超、传、帮、带的教育新风尚,形成老、中、青结合,男女搭配、学科设置合理、人员适中的教师队伍格局。同时,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要促进教师队伍合理流动,在流动中达到和谐统一,在统一中实现教师结构的合理优化。

2、改进学校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足,盲目发展,追求小而全、少而精的办学模式,形成村村办学的热潮,致使教育资源分散摆布,设点过多,教师的智力资源和学校的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进行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单位数量的学生所承担的教育成本相应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进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进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有利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有效地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使学校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进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有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规模的扩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特长发展空间,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