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库存问题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问题的焦点。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库存所占用资本比重最大,一般约占企业运营资本的30%左右,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超过了机器设备、厂房、人力等其他资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意味着供应链库存水平的优化,因此其充分说明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如今供应链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中,但大部分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运用没有抓住其精髓,很难从根本上控制企业库存成本。因此本文对于这一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节点的相关运营活动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它们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较大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供应链管理库存问题主要集成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观念不足。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应该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全局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库存管理的局部优化为重点。供应链管理绩效不应只采取库存管理周转率为基本指标,对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也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2.信息传递效率低。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的数据,如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不能做到有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其信息传递慢,常导致库存与需求量的不对等,对零库存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牛鞭效应对库存的影响。在供应链中,如企业之间衔接不确定和企业内因组织缺乏有效控制机制导致运作不确定性等,其都可能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库存控制应能保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和保证不确定性需求。在现实企业中,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库存控制策略,没有面向不同企业库存的不同特点,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观念。
三、基于以上不足提出库存解决方法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除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之外,应从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绩效等方面出发,从根源解决此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信息实时共享。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加强供应链基础信息技术的建设,充分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决策的误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健全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不确定性。
2.优化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节点过多,结构复杂是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供应链库存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由金字塔形式向扁平式组织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合并功能相同部分环节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从而信息传递的协调性扫清障碍。
3.建立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PFR是应用一系列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模型技术,提高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链之间的计划协调性,提高预测精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为目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其优势是建立在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上,能准确预测需求,降低上游的原材料成本和库存积压,同时能快速响应下游用户需求。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经营理念,其始终以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兼顾各方面的整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因此它为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互利友好的合作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建立健全的供应链绩效衡量与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首先应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做出评价,其主要包括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和撤销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次针对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应涉及供应链整体库存绩效评价,同时考虑单个企业库存绩效,做到单个企业绩效指标和整体的一致性。最后,要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产品多样化,人们对产品需求多元化发展,这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不断进步来响应客户需求。供应链库存管理为提高物流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J].江苏商论,2010(9):138-139
[3]蒋永忠.简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观察思考,2004(30):37-38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首先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
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
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梅绍祖、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环境;效率
1.引言
环境问题是全球商业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众多的企业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商业组织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1-2]。研究者为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提出了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满足商业需要的绿色供应链。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3]。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分析。本文综述体系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综述
朱庆华等(2005)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内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为企业实施从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的转变提供决策支持[4]。董雅丽等(2008)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特征,设计了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依据[5]。朱庆华等(2005)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6]。
叶飞等(2010)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说明绿色设计对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黄国青等(2007)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给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8]。张华伦等(2006)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做出了理论探讨[9]。刘威(2010)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韩志新(2010)引入成熟度理论,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
以上文献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绿色供应链是社会全方位的集成,在对其绩效评价时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有些指标量化时并没有合理的体现出其作用。但其从侧面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常见问题。
3.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王能民等(2007)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的环境管理模式。汪应洛等(2003)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庞燕等(2011)考虑低碳经济环境下,运用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钢铁制造业“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李霞等(2014)认为不断提高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迫使企业重新整合供应链资源,率先在中国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将其逐步推广至上游供应商。李海萍等(2004)论述了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提出了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田中禾等(2007)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建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了关于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4.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研究方面文献综述
朱庆华等(2009)基于系统观思想,通过对289份企业问卷的分析,勾画动力、能力转换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模型。朱庆华等(2010)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压力/动力-实践-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理进行了研究。郭承龙等(2011)从成本角度探讨林业绿色供应链动力,探讨在整链内追逐更高的利益分配比例正是林业绿色供应链形成的动力源之一。
在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突出显示了针对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驱动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也表明了绿色供应链的强劲动力。
5.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目前绿色供应链发展还不完善,但绿色供应链有着强劲的发展力,绿色供应链满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会责任的商业需要。作为未来发展中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中间环节角色以及消费者要以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消费为基本导向,全力协作,共同经营绿色供应链,使整个供应链快速完善,提高经济效益,达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全方位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 Sarkis, J. A St 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97~ 409.
[2] Khoo, H H, et al. Creat ing a green supply chain[J]. GMI, 2001, 35(Autumn): 71~ 87.
[3] 黄凤文,吴育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2-256.
[4] 朱庆华,赵清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5,26(5):93-98.
[5] 董雅丽,薛磊. 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22(11):56-63.
[6] 朱庆华,耿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5):13-19.
[7] 叶飞,张婕. 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关系[J].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30-1239.
供应链管理对中小企业带来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五个转变”对中小企业战略价值的提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战略价值
促进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也是企业新的利润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形成了战略联盟,关系相对稳定,利用供应链信息共享,形成双赢关系,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有效降低企业总成本。加速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供应链管理作为现代流通方式新的管理办法,其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
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和格局。现代供应链管理促进了社会竞争方式的转变,从企业间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由你死我活到互助共赢的根本转变。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并对供应链进行重构。企业内部重构要敢于冲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和流通方式,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指导。企业外部的供应链重构要优先选择和确定好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规范联盟间的程序和技术,并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评估、分配。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EClK和QR中,广泛运用了EDI、POS、自动补货(cAO)、预先发货通知(ASN)、厂家管理库存(VMI)等信息技术,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发展。
对中小企业的战略提升
加快中小企业供应链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对中小企业供应链整合,主要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不断加强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使企业内部供应链外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 互联网经济 发展趋势 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和构建
一、供应链管理目前的管理模式分析
(一)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最初的原型是“价值链”,由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供应链”。并广泛地应用在经济领域。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一条链条上涉及的节点互相依托,互相协作的管理方式。供应链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物流,以及到达最终客户手里的这一整条链条的衔接。涉及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这三者在这个链条中的传递和运作。
(二)供应链管理传统管理模式的介绍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采购、生产、供应、物流等节点。厂商根据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物流配送到客户的手里,并且以系统、技术为依托,配合好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提高整个链条的反应速度和柔性管理。在供应链运作中还会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第一,供应商管理以及CRM客户管理。第二,产品管理,包括产品周期管理,产品需求计划/供应计划,以及产品的切换。第三,产品设计进度把控,包括设计,前期试产/量产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第四,物料,物流在各个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及企业内部的流动控制和跟进。第五,基于网络、软件等建立的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互联网经济下对传统供应链的冲击以及新型供应链的需求的变革
(一)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供应链产业的影响以及对新型供应链的促进作用
(1)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供应链产业的冲击较大,尤其是信息流动、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不断更新交替,极大地冲击了供应链产业。
(2)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市场的营销模式。互联网经济是一个跨国界、跨区域的载体,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支付越来越便捷,这二者之间的联合,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经济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了企业管理的先进性。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反应以及整个供应链链条的优化,并且对企业管理的创新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4)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供应链必然被新型的供应链替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供应链无法在新的经济体下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必然推动供应链的变革,供应链的不断变化,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变革迫在眉睫
纵观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会出现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创新,这种基础创新是历史的发展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很多推测,其中社会心理健康被认为是第六个长波周期的基础创新内容。
(1)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信任问题。供应链涉及的成员企业较多,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等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三者之间必然要有很强的信任关系,一环套一环的运作,如果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都无法进行运作。因此,供应链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关系,彼此间的信任会增加供应链整个链条的协同性。
(2)供应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链条,而且需要很多人力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例如,计划、采购、订单管理、物流配送以及客户服务等等,这些关键的部门需要有关键的人力去管理,需要有核心人力、核心骨干人员的存在,这就需要跨部门之间、人力之间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管理。
(3)供应链管理的社会责任管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关注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很多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管理问题,在互联网经济下,这种责任管理已经延伸到全球范围,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采购和生产,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第三国家环境以及社会责任的管理。
(4)供应链的风险规避问题。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需求的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商不稳定等诸多随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供应链管理中有很大的风险性,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例如,生产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等事件,都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管理需要做好各个节点的企业合作,信息共享,使得整个供应链能更好地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消除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风险,使得供应链能够良性运作。
三、互联网经济下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经济长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基于经济的理论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战略层面。企业应该把供应链管理上升到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利益从上到下的增长,为了实现这种从上到下的增长,就要解决信息共享和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2)运作层面。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需要从传统供应链向新型的供应链转变,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嫁接供应链管理,实现该企业的供应链快速响应,柔性管理。
(3)技术层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管理更加信息化、高速化,互联网技术、SAP、ED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广泛运用,使得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大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便于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无阻。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方法
(1)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响应和柔性管理。企业需要更加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桥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供应链成员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共享、流程整理和系统集成才能更加快速地进行柔性管理。
(2)供应链网络合作和网络经济组织。不管是企业内部成员还是企业的外部成员,都需要ERP或者EDI信息系统对接才能更好地加强合作,每一个企业成员都应该积极共享信息,需要资源配置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客户的最终需求和经济的最大化。
(3)供应链KPI考核标准的建立。互联网经济下的供应链健康良性的运作,需要KPI考核的监督和管控。供应链上的节点较多,涉及的供应链企业也较多,因此需要KPI来监控每个节点的运作水平。尤其是新型的供应链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供应链KPI的水平要求更高,响应速度和柔性管理更高。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莱桑斯,布莱恩・法林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传版社,2014:69-72.
[2]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6.
[3] 唐慧.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消费导刊,2008(3):255-256.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研究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80s. It is a completely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practice that emerged and fast develop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xpands the domain of enterprise resources beyond the limit of companies themselves and into the whole society. It propels enterprises to form strategic alliance based on the common interes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xploi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lies on E-commerce to streamline and integrate business flow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ir surviving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E-commer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关外围环境的不断完善,以网上商品购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起来。在企业活动中,供应链以“链”的形式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能共享技术和资源的业务流程。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电子商务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国际市场日渐成熟,无国界化的企业经营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顾客消费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加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增加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三是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导致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此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传统的管理思想已不能满足新的竞争形势,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20世纪80年代,美国意识到了全球性的竞争使得市场变化太快,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为了解决这个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有关报告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从而奠定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模式。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企业只抓住最核心的产品方向和市场,资源延伸到企业之外的其它地方,借助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避免了自己投资带来的周期长和风险大的问题,赢得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进入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横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由此而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8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取而代之转向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使供应链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2.1供应链就像一条管道,在这条管道里既有物流,又有商流、信息流等
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充分流动、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两种明显的功能,即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物流功能是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转移到下一个节点;商流功能是确保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能实现价值增值。每种功能的实施均需一定的成本。物流成本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市场购销行情预测费用、业务洽谈费用、缺货损失费用、供给超过需求的商品降价损失和企业因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等。物流成本与商流成本之和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
2.2供应链管理的侧重点在于物流
供应链管理是要对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管理,范围是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重点是关系较近的几个企业,即由供应链成员(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对物流实施共同管理。
2.3供应链管理有别于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生产和销售所有步骤的组织,从原材料的获取、提炼,经过产品的加工、装配,直到产品销售都集中到一个企业身上。一般而言,纵向一体化的公司独立性非常强,在生产、流通、销售的许多环节都不会依靠别的企业,因而较少受到其它公司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分工需求各企业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事业,发挥比较成本优势,企业不擅长的方面则交给伙伴公司去做,于是,纵向一体化日渐被供应链管理所代替。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参与供应链的各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也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价值。供应链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2.3.1降低物流费用。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费用主要是降低库存成本。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之间,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关于生产、销售、库存、配送的信息和数据能由各方共享,这样,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便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整条供应链中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流动情况、在途运输或配送的情况、库存状况、商品销售情况和顾客需求状况,使整条供应链的透明度增高,不确定性因素降低。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根据市场需求信息迅速调整生产和配送,不需要备有大量的库存。
2.3.2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过程需要当事人注入精力和时间,支付信息费用和其它一切开支,所以市场的交易是要付出代价的。科斯认为,“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企业家)来支配资源,部分市场费用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供应链,重复发生的交易费用是社会财富和企业资源的浪费。然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企业建立的是长期、稳固的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谈判和履约费用,为企业节约资金。
转贴于
2.3.3提高物流效率。按照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通过团队生产创造的总产品大于每一参与单位的分产出之和。同样,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整体效益会大于各个供应链成员单独管理物流所得到的效益之和。它能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实施及时配送、不间断补货、有效客户回应等项目,可以缩短订货周期,对市场和顾客需求做出更加快捷的反应,提高供应链物流工作的效率。
2.3.4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物流成本的降低,顾客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另一方面来源于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送货速度的加快、缺货次数的减少、配送可靠性的增加和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等都能为客户创造附加价值。
3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持
电子商务(简称EC)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商品买卖活动: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直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而且还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如产品生产、需求服务、销售支持、业务协调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当然,供应链管理不是依靠纯粹的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就能够实现的,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待供应链管理。只有将系统管理技术、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供应链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贯穿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供应链的科学管理。
第一,系统管理技术是实现集成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方法。所谓系统管理技术,是指用于供应链企业从市场研究、产品设计、加工制作、质量控制、物流、销售与用户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的总和,体现对供应链企业的设计、管理、控制、评价和改善。对供应链企业的战略联盟进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它既需要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又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寻求和评估机遇、进行企业流程重组、完成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迅捷反应,都是非常关键的决策,而系统管理技术提供了对这种决策的方法支持。系统管理技术从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接口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供应链上资源的总体优化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第二,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支持。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需要产品运动的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接收、跟踪、分拣、存贮、提货以及包装等。随着供应链上信息数量的增加,信息交互的频繁,对信息进行精确、可靠及快速地采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及相关标准正是为了降低信息交互成本、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信息处理自动化而产生的。这些技术包括ID代码、条码、EDI、应用标识符等。
第三,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技术成为比以往更为有力的优化技术。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而且这种以企业为中心、以电子商务为技术手段的供应链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背离。
第四,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不确定需求管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供应链上信息流和物流能够顺畅流动的驱动者是最终用户,所以供应链的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现实的和正在出现的顾客和顾客需求,顾客需求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对顾客不确定需求的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决策支持系统为解决不确定因素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在供应链的需求端,可以用一系列的电子商务智能决策支持工具对不确定需求的决策提供支持。电子商务智能决策支持工具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采用含有计算机芯片的智能卡来收集顾客数据、顾客需求水平数据,用来发展在不同的当地市场提供个性化仓储类别和顾客订制的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和全球化的趋势。其二,利用在线分析处理系统,对顾客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各方面的观察和分析,为决策提供多维思路。其三,利用因特网。随着存放在大型数据库中信息可访问性的提高和扩大,随着因特网的出现,被授权的供应链决策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得到决策支持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访问环球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因为因特网资源在使用上具有广泛性和适用性。
除此之外,面对供应链中群体企业的集成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演变为虚拟组织的群体决策系统。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结构,使供应链企业成为复杂的网状结构,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程度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使群体决策问题无法回避,群体决策支持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辅助手段。群体决策系统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相结合,再综合利用电子商务提供的电子会议、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战略联盟的群体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纳尔逊(美),刘祥亚,等. 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 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一、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背景环境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治理对于公司环境责任的要求以及消费者逐渐变化的消费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环保理念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各行业中领先的跨国公司在考虑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如何使环保理念与企业整体目标相融合从而成为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前进的动力,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将环保理念
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决心。
(二)明确的绿色供应链规划系统
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短期的战术实施。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环境保护实施系统规划,短期的战术包括对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的管理,随着战略等级的升高,依次为技术发展,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直到企业从长期战略层面考虑的污染预防。
二、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未来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势在必行。虽然人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还是极少数,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也极不平衡。(1)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2)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十分注重绿色工程,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甚至一些严格的“绿色标准”被视为“绿色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依赖两大主体的“绿色化”。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是实施企业“绿色化”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按“绿色化”要求进行新的职能确定划分和重组,适当调整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三、国外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跨国企业大量的“走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引入和普及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主动挑战环境危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目前来说,我国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比较重视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目前中国跨国公司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这方面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方面,但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它环节关注比较少,如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企业形象以及投资回收等。
四、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系统
客户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的前提和保证。要成功地实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是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二)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最大的改变是绿色供应链将绿色环保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如要要建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绿色度应该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由于绿色供应链环节较多,各方面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使用单一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很难能客观准确的做出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必须对绿色供应链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基于此处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如经营角度、运营角度、绿色度、财务指标等多层次多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
(三)实施风险管理
对跨国公司风险分析纳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紧急状况从而使供应链中断。同时由于风险会随着时间、生产线的变化,材料的变化等生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应建立长效风险评估体系,每半年对整个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制定相关对应措施。
(四)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
实现每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除了对供应商的交付、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供应商的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进行审核,并要求关键供应商必须获取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对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取消其供应资格;对达到要求但仍有不符合项的供应商,则向该供应商发出纠正预防措施改善表并规定其限期整改。
五、总结
本文主要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影响因素如何推动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指出了对于跨国公司如何克服这些阻碍从而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规范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
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学时
学时分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总学时的分配,二是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学时的分配。总学时方面,鉴于各高校的做法以及“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建议给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3学时,总学时为48学时~54学时;而给非物流类专业学生每周上2学时,总学时为32学时~36学时。具体总学时数的多少还取决于每学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周数。在每个教学单元(或每章)的学时方面,具体学时的分配不仅取决于总学时,而且还要看课程具体内容、相应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具体环节以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等。就前面的12部分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总学时分别为32学时和48学时,则建议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分配如下:
供应链管理概述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构建为3学时~5学时;供应链业务外包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合作伙伴为4学时~6学时;供应链采购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物流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库存管理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信息管理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为2学时~3学时;供应链管理方法为3学时~4学时;供应链绩效管理为3学时~5学时。其中,前面的数字为32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后面的数字为48学时所分配的各教学单元(每章)的学时。当总学时为48学时时,各教学单元(每章)可根据需要扩充理论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安排课程设计、现场参观、实验等。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教材进行生动的教学,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各种《供应链管理》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内地高校目前选用教材情况来看,选用最多的是马士华教授等所(编)著的《供应链管理》一书,同时由于这本书与精选后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符合度非常高,因此建议在选用教材时首选此书。至于参考书,可以推荐5本左右,其中至少应该包括一本英文版的《供应链管理》和一本《供应链管理案例》,为学生全方位学好“供应链管理”课程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