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景园林的职业规划范文

风景园林的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景园林的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景园林的职业规划

第1篇:风景园林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原始性 基础性 拓展性 花园设计 社区设计 形态设计

一、现阶段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艺术特征)不明确

文章所论及的专业范畴均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方向。2012年国家对艺术类学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更名,定为“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包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向。由于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中含有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专业,所以,高校中艺术类学科的景观设计通常会受其主打学科的影响,如农林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农作物及植栽的习性分析为切入点;建筑规划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地理、气候、水文的规划分析为切入点;交通科学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路政景观设计及与道路衍生方向有关的知识作为切入点等。那么,高校中艺术类景观设计的特征应如何把握呢?

综合性高校,更多对“实用艺术”的修饰性形容词——“实用”的学科差异引起注意,较易忽视决定性的名词——“艺术”,即便在有特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也需归纳出有倾向的、不同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艺术性教学表达。这类高校中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其独特性:文理科的大环境、严谨的学风、对专业艺术的渴望超越了专业院校、有更多待激发的专业潜质、学习方法更趋于综合等。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艺术设计系中的景观设计专业,就应区别于园林学院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办出自身的艺术特色。目前的发展路径是:最早产生于森林工业学院的木工专业,而后顺理成章地衍伸为家具与室内专业,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源暗合,2000年前后,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方向与国际背景中的景观设计学科接轨。即便2012年国家将其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在林业学科这个大背景中,仍可以发展为偏向生态自然,但同样传承有较浓厚的生命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内核的专业,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这也是该校艺设景观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向。

2.知识点较传统

国内有关艺术类景观设计的教材与教学,多半源于国外景观设计经验与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这类理论课程的规律一般为:景观设计学科简介调查分析与图示分析设计构思形式构成空间布置元素梳理(地形、植物、铺装、水体、公共设施等);也可以体系化地表达为:景观设计的概念、内容、发展与作用职业规划与理论基础造型及构成要素艺术手法及程序推进图纸规范分项理论(路政空间、住区空间、开放类空间、大区域规划)。笔者认为,在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的分项内容中,应该以小尺度小规模的训练为主,偏重艺术构形的方法与环境人文的联系。①

各类高校艺术类的景观设计专业,有独自的发展特色,其教学内容均围绕着上文所述的路径开展,或许存有一些细节上的增补与舍弃,但其提纲框架基本没有太多的新突破,从2000年左右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修订。2000年后的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进入语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偏向信息化、网络化与综合媒体交叉,在设计教学中应更多凸显新的时代特性,铺陈好传统知识点基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序性。

3.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师与学生在景观设计课堂上多为讲台上下的关系,尤其前期理论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与单一,这一直成为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侧重于制图及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却轻视了“合理的理论”带入学习的教学创新,应将专业介绍、理论基础和史论铺陈的导入性内容活化教学,将知识点较轻松地传递给尚未了解此专业的学生,从文理科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中拓展艺术类的景观方法。

在制图与实践过程中,互动的模式也略显模板化,多以竞赛或实际项目为目标设置课程作业,由于具体学生数量及讲台上下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的设计细节及程序,竞赛、实际项目与课程安排的时间及程度是否相合,也成为很重要的激发学生方案创意的检验因素。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多组,尝试多种方法并行完成某一课题。

二、“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

(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

(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

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

(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

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

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

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

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

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

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

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

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

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

(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

(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三、“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

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

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

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

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图3)

3.小氛围形态设计的要求

花园、社区是艺术类景观设计作为作业练习适宜选取的种类。而第三点是说明此专业的训练性质所在,也总结了花园、社区及其他类似空间(小公园、小广场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态处理的直观性、主题创意的直观性及生态表达的直观性,“三个直观”也涉及艺术类学生潜质与特性的考量。

“小氛围”,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及教育特点中,倾向选取的设计种类即是:花园与社区。让学生在限定的氛围内,处理好景观在形式、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作为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以美学、环境心理学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把握本专业学习的核心方向与根本意义。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昆曲体验园。景观课程开设前,在苏州考察期间,留给学生的有关“文化振兴”的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小规模的场地设计(6000平方米的巴士停车场),巧用景观形态、主体五感及潜意识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昆曲文化的喜爱(图4)。

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梳理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课程的共同问题:专业性不明确、知识点较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式”景观教学模式:原始性知识理论基础性知识理论拓展性知识理论;并相应提出艺术特性的“直观性”景观训练内容:花园设计、社区设计及小形态设计的要求。

本文针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的课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讲授与反馈体系,重塑艺术类景观课程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并重的考虑,并找寻具有规律性的手法解决现有问题,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同类推广。

(注:本文为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立项项目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②鲁安东.电影建筑和空间投射[J].建筑师,2008,136,(12):5.

③阿里·哈夫兰德.相机眼:建筑中的投影机器[J].张烨,译.建筑师,2008,136,(12):7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