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1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法制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再强调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小学教育阶段所学的或所理解的思想大多将直接引导未来价值观方向的养成,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和培养法制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

一、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构建适合小学生能接受的关于“法”的内容进行渗透

在学校这个育人载体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依托校园文化核心内容开展“法治文化”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开辟年级化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关于消防、交通、模拟法庭、自我防范等多种锻炼、接触和参与社会法治实践的机会;利用校园广播对遵德守纪、孝老爱亲等形式进行宣传;设置法治文化内容版块,让学生从中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在文化建设的视觉层面上,学校充分利用展示栏、校报等公共平台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直观教育,结合法制宣传日举办案例讲解活动、制作手抄报、手绘漫画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法律信息,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知法、用法。

二、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法制知识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法制教育主体地位得以展现的平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挖掘,开发涉及的法制教育点,在方法、时机上进行法制渗透,做到知、法相融,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数学课“小数除以整数”一节的创设情境环节的设计:老师在健步行活动的4天里跑了22.8千米,你能帮老师算算每天跑多少路吗?抛出情景后顺势点出问题:想想它与我国的哪部法律有关?自然引出《全民健身条例》第21条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再如,在教学语文课《去年的树》一课时,教师提问: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对于砍树人你想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话语未落,学生便争先回答:“你让小鸟找不到朋友了,这些都是你乱砍伐树木造成的,我希望你不要再乱砍伐树木了。” “你砍伐树木,破坏了动物生存环境。” “树木也是人类的朋友,你要好好地爱护它、保护它。”以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渗透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在班队课德育活动中,设计适合小学生能接受的关于“法”的活动,塑造学生品德,激发学生正能量

充分利用班队会课,引领学生学习规范、法治教育故事、视频,使广大小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懂得处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只有把日常行为小事坚持做好,才是正道。一旦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判断,他们的未来将会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形成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

另外,学校充分发挥诸多宣传工具的作用,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如以“校园拒绝”“少年远离”“珍爱生命 遵守交规”等知识宣传为主题,在橱窗、画廊中进行宣传教育;班级中开展相应主题的学习园地、主题班会;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每日晨会、每周的校(班)会时间,结合常规检查情况,抓住相关“法”的教育切入点面向全体进行问题点拨、行为纠正、典型表扬,大大凸显教育的效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还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和图片展览;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邀请干警、法官来校做法制讲座,发挥校外治安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多彩、生动、深刻的诸多法制教育活动,提高自觉纪律性,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得以塑造,正能量得以激发,法制之花在校园处处绽放。

四、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做知法、懂法的人

法制教育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长树榜样,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如学校开展的“家长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亲子共学 做智慧家L”等交流会、法制知识讲座,对家长、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样,对所开展的法律教育活动积极做好宣传,让社会公民在阅读中懂法,在守法中影响更多人。

总之,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和课堂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要教好下一代,就需要教师把教书、育人的思想放在工作的最高点,教师在今后的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设计、渗透“法”的内容,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法制;宣传;依法;治校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第一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属地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全省“七五”普法规划工作目标、任务与要求,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培养适应区域社会及相关行业新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院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加强领导,顶层设计,强化普法保障机制

1.健全普法组织机构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高度重视“七五”普法工作,建立了“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立由院领导、党政办、教务处、学工处、保卫处、团委、人事处、经济贸易系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学院党政办。各系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建立普法队伍。学院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普法工作会议,听取相关单位的工作进展汇报,并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逐步完成普法工作任务。

2.完善普法工作机制

为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完成,学院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建章立制,建立和健全了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并把普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学院制定了《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普法与依法治校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了新阶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工作目标、任务与要求等。同时学院对普法工作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并安排一些骨干成员外出进修与学习。每年定期对普法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晋升与年度考核指标。学院每年投入2万元作为普法工作的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用于订购法制教育书报,教材,编印宣传资料等。

3.明确普法工作责任

为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学院明确了各单位工作职责。学院党政办负责各种普法宣传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负责上级各种文件和精神的宣传和组织学习,负责各种宣传资料的编发。教务处、学工处、保卫处、团委、人事处、经济贸易系等部门负责各种制度的落实并及时总结汇报。这样形成了学院统一部署、各有关部门齐心协作的普法局面。为督促各部门扎实稳妥有效开展普法工作,学院把各部门的普法工作与评优创优工作和年度考核挂钩。这样对普法工作起到了督促推进作用。

二、普治并举,夯实基础,推动依法治校进程

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行依法治校,学院从基础入手,将普法工作贯穿到学院的各项重点工作中,努力提高日常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1.践行依法治学理念

为完善学院管理,做到依法治校,学院严格遵循《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来办学,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核心内容,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制定了《创新办学理念,育人为本,树立大学文化精神,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和《坚持办学方向、深化管理改革、提高工作效率》等指导性文件,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障我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h境,极大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符合学院的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

先后制定了《班级建设各项指标评比办法》《专职辅导员考评实施细则》《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实施办法》等,编印了《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工作制度汇编》,修订了《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手册》,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统一领导,学工处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学生管理体制,形成了学院考核系、系考核辅导员和班级、辅导员和班级考核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工作的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考评制度,开展了学生工作综合先进单位评比、创建优秀班级等活动。重视学生制度,开展了学生网上对话,学生座谈会和领导信箱、领导接待日等活动。全院初步形成了“和谐平安、学风优良”的良好局面。

3.开辟“十个普法平台”,深化法制教育和成果

一是通过开辟法制宣传电子标语形式在各普法时间节点播出普法标语;二是通过政务公开系统公布公布学院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三是通过校园小广场等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四是通过法制宣传栏进行法律知识普及;五是通过警务室常规工作推动师生守法;六是通过法律图书角吸引广大师生阅读学习法律知识;七是通过法律援助站为师生提供法律咨询及援助;八是通过校园广播站开展法治精神宣传;九是通过社团“法学社”深入学生开展普法系列活动;十是通过“法律课堂”平台开展基础法治普及教育并纳入基本教学内容。利用这十个普法平台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充分开展普法教育,为推动校园法制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三、精心组织,拓宽渠道,创新普法教育形式

在普法教育工作中,学院组织好各个层面的学法活动,提升学院的整体法律素养,同时在普法教育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载体。

1.学习党的重要理论,开展主题竞赛活动

学习宣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校,努力将学院的工作运行纳入法制化轨道,学院党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竞赛,如“党旗红.正青春”喜迎十系列竞赛活动,每年组织“青春中国梦”、“青春逐梦党旗红”党史知识竞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学习“两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以百姓之心,全民拒腐”为主题的反腐倡廉微型情景剧剧本征集大赛。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全院营造成了普法、学法、守法和护法的浓厚氛围。

2.加强校地共建,创新“12.4”普法活动

学院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这一契机,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学院除了利用校内各类平台进行普法宣传,每年还邀请属地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茶山派出所、司法局和工商局等单位来院开展“法制进校园”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开展各种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和模拟法庭等活动,极大增强了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每年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通过设立宣传站、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组织普法宣传员送法到班级等方式,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举办了法制教育讲座,极大增强了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取得了较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

3.邀请警界先进校园宣讲,发挥榜样人物力量

为传播正能量,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坚守理想。学院定期邀请警界精英到校园开展“公安机关警界先进人物进校园”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示公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宣讲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宣讲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典型学习,树立崇高理想,传递社会正能量,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四、综合治理,加强民生服务,法制与平安并行

1.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促进普法工作进程

为有效推进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院建立和健全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各考核办法。学院已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综治领导小组,建立了学院院、系、班级三级综治工作体系,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各考核办法。同时,学院实行群防群治,充分利用校卫队、学生纠察队、宿委会、学生党建工作站等学生组织,严抓门卫管理和校园24小时不间断巡逻,严格各楼栋管理员责任,行保卫、学工、后勤和物业等部门联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师生民生服务,依法依规保障师生权益

学院在校师生八千多人,学院管理逐步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学院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套改,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投入大量经费,大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积极安排教职工外出进修,提高业务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学院将学生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集中学习,并进行考试,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学院将少数民族、外籍教师、贫困生、违纪学生、特异体质学生和心理障碍学生等六类人群纳入重点关心群体。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依法进行帮扶管理,防止由此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学院整体环境的安全稳定,达到依法治校的效果。

第3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一)德育风险导致社会道德水平和学校德育质量下降

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提高了国家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利益的驱使,滋生了人们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原有的传统道德理念与现实的经济需求相脱节。一方面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和误区,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人学空场”现象。德育“既不是以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它所传授的又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又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和规律。”[3]有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水平呈下降趋势,而下降的原因是“经济生活变动的冲击”。[4]2006年北京的样本也显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反映出公德匮乏的问题。[5]安徽省的样本显示,青少年公德素质呈现不稳定的征象,社会公德意识没有真正形成思维模式,也没有固化成行为习惯,时强时弱摇摆漂移。[6]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传统的道德缺失和社会公德不足,已经延伸到经济领域,例如奶粉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三鹿公司采取低价策略,为了抢占广大的贫困农村市场,人为向原料乳中掺入三聚氰胺引起质量问题,导致婴儿患肾结石,涉及婴儿近4万人。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利诱而急功近利,二是道德匮乏,不能恪守企业的道德底线。道德风险也折射出我国德育质量在下降,德育的效率备受关注和质疑。当前我国“唯经济主义”盛行,“唯经济主义”催生了严重的“功利教育”,小学追求中学升学率,中学追求大学升学率,大学强调面向“市场”,追求就业率,在“功利教育”的驱使下,使德育遭遇冷落。[7]德育在学校备受冷落,在社会备受质疑,德育质量也在市场经济下显示出下降的趋势。

(二)学校德育面临道德风险的严峻挑战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它一直承担着知识传承的重任,它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当德育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产生道德风险的时候,学校德育就首当其冲地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批判。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科技革命”和“教育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21世纪,在物质高度发达,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更文明阶段的时候,人们不禁会反思德育的社会功能,人的道德是否还可以与社会公共性组织一起,充当经济调节的“第三只手”[9]。当苏丹红事件曝光,瘦肉精被揭发,地沟油上桌面,三聚氰胺“大败”中国奶粉业,台湾“塑化剂事件”刮向东南亚,“窃听门事件”引爆全球之后,学校德育似乎“无能为力”。地球村、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之后,如何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使道德一如既往地履行“第三只手”的职能,成了拷问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底线”的难题。

二、加强学校德育的路径选择

要提高全民的德育水平,提高社会的和谐度,提高公民的德育素质,有效防范德育风险刻不容缓,从学校德育发展路径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让学校德育回归本原

学校是实施德育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学校德育要回归德育的本原,以“仁”、“义”、“礼”为核心,提倡“忠”、“孝”的基本道德情操,[10]切实提高年轻一代对德育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德育认知水平。学校道德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去做一个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而不是具体行为规范。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11]因此,还需把德育引入生活,把儒家的传统德育思想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市场经济中践行德育,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引导他们用高尚的思想去指导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二)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高度统一

德育不可以脱离政治而独立,不能培养“德育中立”的纯道德型人才,应该培养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献身的具有伟大高尚情操和爱国品质人才,民族精神应成为道德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政治性在外国也备受重视,美国宣扬“美国精神”,强调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培养学生成为有民族精神、勇于开拓,感到“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好”的美国人;德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意志民族精神;韩国主张把历史上第一个王国的建国精神“弘益人间”作为德育教育理念;新加坡对学生的德育重在“国家意识教育”,以培养“新加坡人”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以“五大共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念,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2]而日本,明治初、中期就开始推崇“国民道德”的道德教育,“国民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忠君爱国,要求日本人视天皇为族父、大家长,尽力奉公,这基本上是政治性的、民族主义的意识。[13]我国的德育教育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德育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无论是基本的德育理念,社会公德还是企业家管理道德,都要兼顾国家和个人利益,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公民教育也是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3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在《美国民主教育之目的》报告中,就提出把德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日本也在19、20世纪之交,讨论和宣扬公德教育,让公民基本道德要求逐步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民族道德品质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民教育主要还停留在理论浅层探究阶段,它的提出适应了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需要[15]但是,公民德育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形成风气,还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净化社会氛围,建立和谐的德育环境

第4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关键词:市场文化;冲击;高职;校园文化

所谓市场文化,是指市场经济独有的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效益性等特性碰撞出的前所未有的新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态势,这种仅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产生,与市场及市场各要素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化或文化活动,叫做市场文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市场文化迅速崛起,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也构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在所有类型的高校中,高职院校是与市场结合最紧密的院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受到市场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也最为强烈。事实上,无论哪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校园文化都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手段,面对市场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

一、市场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

市场文化可以说是最活跃的一种文化,因为市场本身就是活跃的、积极的、多样的,因此市场文化同样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活跃性非常有感染力,这种独特的感染力正在对高职校园文化施以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市场文化中的积极一面对高职校园文化产生着正面的影响,同时,市场文化中的消极一面也对高职校园文化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1、市场文化的积极面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市场文化,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正面的影响。例如市场文化中的个体主动精神鼓舞着校园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也不允许等、靠、要,所有人都必须主动为自己寻找机会、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市场竞争逼得你争先恐后,为人的个性发挥提供充足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在校园文化中个体主动精神亦越发活跃。再例如市场经济强化了法制,使得校园文化的法制性增强。市场经济首先要求人们具有权利本位、平等自主、公开透明的法制观念[1],因此,市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每个参与市场活动的人都必须具备法制观念。市场文化的法制观对校园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职学生越来越接受并运用法律的途径解决处理问题,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可见,总体来说,市场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市场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2、市场文化的消极面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冲击

在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我们还长时期地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新体制尚未充分建立,旧体制的影响还存在,现阶段的市场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片面的、落后的、极端的、腐朽的市场文化仍然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滋生的可能。对我国的高职校园文化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滋生,对青少年构成巨大冲击。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急速上升,犯罪年龄普遍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青少年人群中的膨胀。这种膨胀对校园文化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另外,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也是市场文化中的消极因子。一部分人把拜金和享乐作为人生的根本原则,为了追求巨额利润,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把追逐利润的原则从经济活动领域扩大到政治、文化、教育、科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家庭、爱情的各个角落,为了钱可以没有底线,不要人格,这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腐蚀。除此之外,市场文化中某些走向极端的开放也不容小觑。市场文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冲击不再一一列举,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高职校园文化产生致命的腐蚀。

事实上,我国高职校园文化正面临这样的尴尬。

二、市场文化冲击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尴尬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但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有着大致相似的内涵,那就是竞争进取的精神,认真务实的态度。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但我们常常看到,深受这种校园文化影响的部分高职学生,踏出校园进入社会后,却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会的许多现实让他们无所适从,原本树立起来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轰然倒塌。这是市场文化冲击下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尴尬,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现状。

1、投机思想置公平竞争的理念于尴尬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含有公平竞争的内容,这是校园文化赋予青年最核心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合乎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上,获取成功,实现人生价值[2]。然而,公平竞争的理念却遭受到市场文化中投机思想的冲击。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体制尚不完善,市场文化还不成熟,因此投机思想泛滥,人们常常希望通过不公的途径更快地获得财富与成功。这无疑置校园文化所致力倡导的公平竞争理念于尴尬,让学生无所适从。

2、个人主义的泛滥置集体主义理念于尴尬

我们所构建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直强调团结、协作,重视集体主义,这与当今中国的市场文化中的协作、共赢的精神具有一致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今天,市场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泛滥却置集体主义理念于尴尬的位置。事实上,市场经济立足于个体的经济理性,本身就与个人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这本无可厚非[3]。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和市场文化尚不健全,这种个人主义有走向极端化的趋势。个性原则的过度膨胀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这股消极的个人主义思潮对我国高职院校所致力培养的集体精神冲击不断,使学生迷惑茫然。

3、实用主义置精神追求于尴尬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致力于让学生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包括实现人生的理想创造人生的价值等精神层面的追求。然而,我们看到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那就是市场文化实用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的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偏向于义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崇尚物质,追求利益,并有极端化的趋向,这样的价值取向无疑置精神追求于尴尬,使学生对一直受到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熏陶产生质疑。

三、高职校园文化尴尬处境的根源

在市场文化的冲击下,高职校园文化的种种尴尬处境,这有着深刻的内在根源,大致可以从这几个因素予以考量。

1、高职院校与市场的结合最紧密

高职院校是近些年来市场的需要所催生的产物,与其他的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与市场的结合最为紧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需要有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为市场培养人才,这就需要高职校园文化有更高的融合度。然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只有短短数十年的历史,其校园文化更趋向于照搬和模仿,模仿而来的东西,往往显得张力不够,无法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这种习得的校园文化的“适应度”很低。面对迅速崛起的市场文化,显得无所适从。刚才提到,高职院校恰恰又是与市场最为亲密接触的学校,这就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受到市场文化的冲击更显强烈。

2、当前中国的市场文化尚不成熟

在我国,市场文化的崛起是迅速的。近三十年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个人追求、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文化截然不同的市场文化迅速崛起。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本身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充分建立,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市场文化本身尚未完全自觉。改革开放也难免使国外一些腐朽的市场文化传播到我国。因此,现阶段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片面的、落后的、极端的、腐朽的市场文化仍然存在,并且有进一步滋生的可能。例如极端个人主义、投机思想、自由主义等等。对正统的高职校园文化形成猛烈的冲击。

3、校园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校园文化,虽然注入了新的元素,但也深受这种影响。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正受到来势汹汹的市场文化的挑战,市场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体系,它会对传统的思想、观念、作风产生冲击。当然,这种冲击既有对糟粕的冲击,也有对精华的冲击,这里无法也没有必要作一个价值判断。但这种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使得我国的校园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这种冲突之中。

然而,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只独立的文化形态,不可能仅仅被动地接受冲击,而必须作出回应,以主动的姿态进行调整融合,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市场文化的完美融合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正视市场文化所带来的种种冲击,与市场文化最大程度地协调融合起来。这种融合势必通过两种途径:被动的融合和主动的融合。

1、高职校园文化的被动性融合

这里说的被动的融合,是指高职校园文化首先必须适应所处的环境,调试自身以融合到大众的文化中去。但是,市场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包括了负面的影响,那么面对这些消极的逆流,校园文化又应如何调试自身予以融合?这是一个棘手的命题。需要我们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绝不回避,不回避市场文化的消极丑陋的一面。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对比,引导学生作出自我的价值选择,只有让学生正面接触,才会提高其对冲击的心理适应度,只有让学生自己进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才会使他内心真正接受,不易动摇,一味的回避和宣扬正面只能适得其反。

2、高职校园文化的主动性融合

作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形态,高职校园文化当然不能仅仅被动地受缚于市场文化,校园文化本身还涵盖了新的文化范畴。在这里,校园文化可以以新文化的倡导者、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一般的响应,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倡导新型校园文化,一般来说致力于这样三点:第一,判断市场文化的缺陷,寻找新文化发展机会点,构建新文化。比如市场文化中享乐主义的缺陷,可以找出其危害,并以此作为契机构建健康的文化理念;第二,寻找校园文化发展机会点,针对市场文化提出新的文化主题,然后从学生对他的态度和时展特点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得出采用与否的结论;第三,构建新校园文化体系就是说要围绕着我们所倡导的文化主题,设计出相应的文化理想、文化准则、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的主动性融合是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容易实现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受众是学生,他们大多处在二十出头的年龄,是新文化的主要宣扬者和传播者,是对抗腐朽思潮的新生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站好这块阵地,主动地把握住校园文化的方向。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主动一方与市场文化的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发挥高职校园文化的主动性,才能使得高职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合于市场文化,符合市场的需要。给予高职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影响和帮助,让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和市场文化,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邓红艳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118—121

[2]刘祖凯略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碰撞的方法和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08,(26):25—27

[3]姚震宇市场经济中集体主义的两大问题【J】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6,(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