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30-02
数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理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认知感,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此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抓住学生这个阶段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需求去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为了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数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求数学教师注重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劲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学生在学校中与教师的交流算是比较多的,教师作为学生心中一门课程的重要代言人,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数学教师作为教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重要人物,如果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那么就能够使数学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跟着提高。如果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维护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教师的印象变得比较良好。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认知会影响到他们对一门课程的看法,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感兴趣。学生与教师相处融洽的话,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踊跃参与课堂的几率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更加浓厚。这有利于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到另一个层次,初中教师的数学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融洽,最终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更有学习的激情,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其次,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生活相联系。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然而初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性就是将一般的经验抽象为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为了使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凭借对日常生活的熟悉感来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概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买彩票中奖的事例来导入课堂,概率这个知识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新鲜,但是如果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单纯地为学生照本宣科的讲述枯燥的概率理论,那么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就比较生疏且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概率的含义及对概率这个概念更加感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可以以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来引入话题,学生们对这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例比较熟悉,因此学习这个概念也就会更加有积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引入与生活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有助于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最后,要求初中教师能够时时谨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数学这门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数学教师为了不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变得陈旧,就需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对自己所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新换代,淘汰自己专业知识中陈旧的观念和储备,积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和教学经验。初中数学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够使自己的课堂讲解更加有逻辑,使自己的教学讲解更有时代性和趣味性,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随后也会逐渐对数学这门课程变得更有兴趣。数学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为了磨炼自己的教学技巧,数学教师需要多多参加一些公开讲课的活动,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反而应该为及时发现的问题而感到高兴,在讲课中出现了不足之后,教师需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和改正,争取在下次教学中做得更好更全面。一旦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兴趣,在同样时间的一节课中,学生就能够更多地吸收数学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时地进行充电学习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魅力。
2.注重鼓励教学
初中时期的数学教学,教师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的调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不应吝惜对学生的称赞和鼓励,要多使用赞赏性的语言或者行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8-01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家说过:"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备课,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量是"信口开河",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备课,然而备课不是抄抄教案,以应付学校检查,而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备课就要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二是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三是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四是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
3.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电子设备进入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4精讲例题,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针对创新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模式,教师通过教材及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要求授予学生应了解与应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把知识点毫无遗漏的授予学生,模式严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交流收获,布置作业五个环节重点突出一个“新”字。
2.练习解答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懂之处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要用联系解答模式给予相应的帮助吸收。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上的习题及相应的练习册习题帮助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确保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达到数学知识的完善。通过练习,当堂消化所学的新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练习的设计要围绕重点,先求同,后求异,先基本后综合。另外,练习需要一定的数量,精讲多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问题:苹果的价格为5元/千克,香蕉的价格为3元/千克,买了苹果和香蕉共9千克,花费了33元。苹果和香蕉各买了多少千克?此时学生需要思考设未知数并计算。正解:假设买了苹果x千克,那香蕉买了(9-x)千克,得5x+3(9-x)=33,解方程得x=3,9-x=6,苹果3千克,香蕉6千克。经过该传统题目的讲解后,可再讲解一些吸引学生并实用的问题,将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举一反三。
3.复习模式
在每个模块讲完之时,每单元,每本书,每学期末,都会有一个汇总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掌握弱的部分进行针对复习,有针对的练习题,确保知识点的落实。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结构体系,突破知识重点,联系教材内容,搞清典型例题,精选题目练习,达到立体复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遗传原因,基础掌握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分化出不同的层次。很早我们就知道“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养成对学生有力的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助一臂之力。
1.针对尖子生
尖子生基础掌握好,接受知识快,教师应注重对知识点的应用与思维拔高方面,给予中等偏难的试题。
2.针对中等生
中等生基础良好,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欠佳,应该配以中等试题,侧重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娴熟的能力培养。
3.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好,导致初中跟不上,应该侧重对知识点连贯性的指导与应用,达到让疏漏降到最小的标准。
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本人的成长给予帮助,取长补短,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效益。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1.计算机应用屏幕展示
随着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在教育界使用计算机应用教学,会拉近时代的距离,减免板书浪费的时间,增加教学的乐趣与学生集中注意听讲的效果,可谓双赢。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课件把每个知识点列在页面中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利用相应的制图软件,可培养学生对二维三维等图像理解,便于授课。
2.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世界舆论对中国学生尤其初中学生的评价无异于“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等,数学学科又是逻辑性缜密性要求之高的理性学科,在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发散思维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智力与思维的发散必不可少。教师应该以教学大纲为纲,以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为重点,收集或编写相应的试题,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假设推测法,集体发散思维法,材料发散,因果发散等。
我们探讨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最后返回实践,学有所用。例如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象)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涉及到的是函数的实际应用,力图建立模型。函数的应用主要是函数的拟合,然后去建立实际的模型,总结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然后寻求最优目标,这是函数的应用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会有所创造,一个问题有不同种解法,或者在映射中完成,或者是在建立图像中解决,或者在计算的抽象思维中得出结论,在自律中主动的检索相关信息,积极的建构创造性的学习知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的乐趣,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解决数学难题,也就达到了数学自主性的目的。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数学乃至人生路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望给予批评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冯德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贵州教育.2010.(G2)
[2]阮成武.数学教育模式定位变迁及价值转向.2008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以学促教,优化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格局,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 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对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观,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优化谈三点体会与心得.
一、关注学生,因生施教
了解学生是基础,只有知道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掌握什么,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可以发现的,什么是需要传承的,我们才可以正确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下的数学与生活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很有关系. 对于新课就可以知道哪些部分可以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讨论,通过学生的自学、发现、探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探究能力,还使他们知道该怎样去点拨、讲解. 对于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有效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按教师画好的线路走,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参与课堂,能感受知识、体验知识、发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去括号”这一节课时,先出示“自学指导”:
① 边看课本内容,边动手拼图. 你还能拼出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② 注意看例2的第一步,为什么加括号?
③ 想一想,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以下的程序是学生看书,相互交流,拼图展示,教师点拨,训练板演,思维检测……
在这里,我出示自学指导后,先让学生看书,让学生在看书中领悟,然后个别板演和当堂训练,试着运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互相解决,学生多练、精练,教师少讲、精讲,只作重点性、难点性、技巧性地点拨性引导,如本堂课中只讲例题中的如何加括号,至于添括号后如何去括号及化简计算这些学生会的步骤就不讲,并补充例题中的其他技巧性解法,从而拓宽了书本,开阔了解题思维,培养了解题能力,整堂课都是在紧张高效中完成的.
二、关注互动,体验成功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数学的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是动态的,我们要把“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课堂上,要给学生准备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地去做,去动手,让每名学生都在参与,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索,在疑问中继续动手,使学生在动手中发现知识,发现疑问,进行思考,发展思维.
例如,给出问题:任意剪一个梯形纸片,利用对折的方法找到两腰的中点E,F,按图中所示的方法过两腰的中点分别将含∠A,∠B的部分向里折,得到两个折痕(如图所示),沿折痕剪下①②,分别绕点E,F旋转180°,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四边形?由此,你能发现关于线段EF的哪些特性?这样的处理,能改变以往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并证明的抽象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过程,而不仅仅是重结果. 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 它对教师的素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关注氛围,优化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大多数比较注意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有疏忽就会受到训斥,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就会抑制智力、妨碍学习.
数学课堂应该是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这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学生交流,要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数学课堂就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定理等的教学变成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让数学知识在谈话中得以接受,在趣味操作中培养能力,在游戏中发现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控制好讲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质疑、寻求解答,使学生情绪饱满,在愉快、兴奋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强,变课堂为学堂. 这样就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课堂上应该使学生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 ”那么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求知的课堂就会变成奏响智慧的乐符的乐堂.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对策研究
一、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各学科都在探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能力培养途径,寻求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由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桎梏,数学课堂上常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加强思维速度的训练。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强化思维质量的训练。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培养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四、激发学生研究探讨的热情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地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课堂,就好象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失去了主料的原味,不放佐料也不行,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在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是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中来。
二、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生机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失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入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提问的科学性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科学知识,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注意其蕴含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其包含的内容应是准确无误的。例如在学习圆的概念时,对于圆是怎样的一种图形,教师在发问中就要在语气中强调“一种怎样的图形”,“一种”两字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反映了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如在讨论有关圆柱和圆锥两种图形体积的联系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也往往会给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这个令教师们满意的回答。然而,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这一提问内容的本身就存在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种关系,一般来说,只有在高与底都相等的情况下,这一答案才成立。这里,相信教师提问也是针对等底等高这一情况的,但如在提问中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使内容发生科学性错误,那么长期下去,将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提问的合理性
问题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它的合理性。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中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这一客观主体。一个问题的提出,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有一位教师在复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要抓住什么?根据刚才的复习,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两者都十分重要,老师在复习中也一再强调。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其实,细细回想一下,课堂上出现的“冷场”情况,有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提问存在不合理情况,使学生难以理解而造成的。
三、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的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的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不应受教师的主观意志左右,随心所欲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后,能否为学生所解答,其一要受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限制,要有知识的铺垫作基础,否则问早了,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便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结果是欲速则不达。问迟了,提问的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却使提问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没有实际意思,也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其二还要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情绪饱满时,充满求知的渴望,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此时适时的提问便会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掌握好恰当的时机,在问题提出后,能够使学生能“跳一跳,摘下那个桃”。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将问题解决,这样学生会有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就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提问的价值性
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应善于把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通过学生的智能活动,取得最佳效果,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选择的工作。对一个数学教师来说,你的课堂教学提问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即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围绕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如在教学菱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就要抓住“为什么菱形的面积可以用两条对角线的积的一半来求?”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每个环节的教学,突破这个难点,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对菱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菱形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了。因此,数学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同时还应该以自己充满逻辑顺序,思路缜密的提问去启发学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维顺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养成初步的学习思维习惯,学会思考,正所谓“授之以渔、益其终身”。
五、提问的表达技巧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数理;探究;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59-01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精讲、学生的多练以及自主学习的机会的增多、探究活动的设计、合作学习的开展、多媒w的使用等,为课堂增添了活力。然而,数学味却少了一些。因此,数学课堂要克服数学教学的形式主义,回归“数学味”,彰显“数学味”。
一、创设原生态学习环境
新课改下的互动课堂、精彩课堂,有时追求课堂的外在形式的美,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追求多元化、活动化。尤其是多媒体走进了数学课堂,成为课堂的必备手段后,在课堂上的使用空前繁荣。但在追求表面的热闹之余,教师应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构建原生态的数学课堂。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会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各样的轴对称的实物,再通过演示等方法告诉学生,一个图形沿中间直线对折,两个部分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这样的教学,虽然也是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的实物、图片等情景出发,但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会只顾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实物,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意义则不会去仔细探究和思考。因此,与其让学生的眼球随着幻灯片的切换而转换,让他们徜徉在轴对称图形的世界里,不如舍弃一切繁华,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
二、科学引导,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以思维为主,抽象性强、逻辑严谨、难于理解,这也是一些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主要原因。也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忽略了知识本质的点拨和探究,致使学生走入了背诵知识点、死记公式、钻进题海的误区,没有深入数学的本质,也没有把握知识的实质。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严重受阻,数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数学知识应以数学思想为基础,以发展数学思维为目的,科学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和逻辑解决问题,找到知识和思想、知识和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切合点”。
首先,应优化合作学习,突出合作的实效性。如教学“相交线的性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亲自探讨出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性质,了解邻角、邻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探究和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这样,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自主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会对知识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维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平行线和相交线”中的“垂线的画法”部分,常规教学是教师讲直线外任何一点、直线上一点等几种情况,然后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的条数等。新课改后,教师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会让学生自由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但缺少必要的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必要的活动的指导。这样虽然也能使学生动起来,但是没有动到点上、动到实处。因此教师只有巧妙设计活动任务,问到点上,学生的活动才能有效。如教师先提出问题:怎样做垂线?接着教师再进一步设计三个层递性的问题:(1)给直线l做垂线,您能画出几条?(2)点A是直线l上任一点,过点A作l的垂线,可以作出几条垂线?(3)点B是l外任意一点,过点B作l的垂线,可以作出几条垂线?学生通过作垂线的基本方法“一靠二画”,并根据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作图,会探讨出不同的情况,所作的垂线条数也不尽相同。同时,学生通过作图,对作垂线的方法也熟能生巧。
三、构建生活认识体系,提高练习效果
当堂训练是新课改高效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对于当堂训练练习的设计,如果按照教材上的练习做一遍并照搬练习册上的部分习题,容易造成课堂的重点和练习重点的不一致,导致当堂训练起不到当堂反馈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走出题海训练的窠臼,打破向数量要效益的观念,从质上做文章,寻求突破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认知经历出发,认知数学,形成数学认知。教师还要兼顾练习的内容、题型、难度和方法等,让学生展开多元活动,帮助学生启动思维,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会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剪纸、折纸、画图等活动,并且大部分都是根据例子、例图而折叠、画线、剪裁,将作品展示等。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合乎常理,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剪纸”时剪出生活中的“双喜”字等,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他们就能感受到哪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对于“轴对称图形”,教师还应该凸显生活化,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故宫博物馆、天安门城楼、五环旗等。这样,既强化了轴对称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数学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引领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领略数学内涵。只有这样,教师的数学教学才有意义,才会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一、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目前,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有讲练、探练、自练等方式,强调模仿性学习、常规练习,忽视了创造性、个性化思维的培养。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们从“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按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承担的不同角色进行探索活动。
1.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途径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参与意识。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数学成绩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同时确定小组负责人(采取轮换制),以唤起学生渴望成功的学习动机,使之能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我们还注意到小组成员之间学科的互补性,坚持把优生与后进生搭配在一起,使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这样就在学习小组成员间正常开展了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既提高了数学成绩,薄弱学科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总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品尝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劲头也更足了。
(2)师生合作。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不能再以“灌输”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融洽地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从中道出了目标教学的重要性和它的合理性。
2.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做法
(1)利用投影仪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思想三大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主学习的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我们采取了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此后的讨论和精讲做准备。
(2)利用学案的形式(学案的设计比较灵活:一般有填空、选择、表格、思考等题型)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难以解决的知识提出来,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坐山观虎斗”,在学生声音过大时压一压,声音小时多启发、点拨学生。
(4)教师精讲。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路、方法、技巧的点拨和分析,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还要引导学生从分析中得出必要的认识和结论。
(5)学生精练。所谓“精练”就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我们在练习时,一般是精心设计实效好、效率高的练习题,使学生练习达到少而精,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又能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能力。
3.启发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在教学中要尽量启发学生提出生活中碰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不可能获得圆满成功。
(1)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多数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师既要照顾到差生的水平,也要鼓励优生去寻求更好的。
(2)帮助学生解数学模型,并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它,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去探求某种方法、策略,并予以取舍。同时,解完问题之后往往能导出一般的结论或是发展成为另一个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看它是否可以被接受。
二、小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新授课教学模式
数学新授课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它以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新授课设计的灵魂是优良的教学理念,从宏观上来讲,必须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自主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建议: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现学生“以学为主”;启发教学,以目标达成优化课堂;互助学习,研讨激励,能力形成。
2.复习课教学模式
数学复习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以及学段的知识回顾与概括。它的作用是系统归纳整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合乎逻辑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和杂乱的。
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达到“清”,即知识系统应理清,解题思路与解题规律要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