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0-01

随着新课改的教学观念在各个阶段教育中的不断渗透和深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要求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全面综合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高中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体现

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然后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以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而核心则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价值观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则必须建立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上。

2.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2.1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大家都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版块,如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学机会,学生就能从试验过程中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主要措施就是,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独立或者小组之间协作完成实验操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实验的成功与否都能让学生加深实验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自己动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证实实验结果,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结果有误差的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将结果得以验证为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2.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高中生物是一门有很多实验的学科,所以这就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学校给予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将探究教学方法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探究教学策略。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这样进行操作: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有效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验证,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探究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并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想象、自主思维和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能极大的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主动学习,这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老师在实施研究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对资料的自主收集、引导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在教育教学^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越来越紧密。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点都要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解答。比如,在学习叶绿体知识点的时候,就涉及到用化学方法来解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再比如,在生物中学习分泌蛋白知识点的时候,就要涉及到用物理方法来实现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哲学讲述教学原理的知识点也很多。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在解决生物中的问题时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生物问题的解决时,要以不减弱,或者强化生物教学知识为前提。

2.4 要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老师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老师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老师具备强大的师德素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事业心,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奉献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学生。老师在执教过程中,不仅仅要督促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高中生物老师还应该具备从教材中挖掘新知识点的核心素养,将学科中与其他学科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系统。在引导学生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同时,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再利用众多的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不同学科之间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曾严.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5,(1):48-48.5

[2]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5,(4):56-57

第2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给学生更多的激励,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演示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从而让他们的内在潜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要让学生自己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把图形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度过“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态演示了解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然后让学生把这样的简单图形沿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移动,或沿竖直的方向进行移动。这样学生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认识。这种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综合学科特点的过程,能够让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等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量关系等问题有一种直观的判断力,能够提高他们估算的速度和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观察到很多小学生在估算能力方面比较强,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等方面也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敏锐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但是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精确计算的方法,然后再逐渐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是一种经过训练可以达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巧算的方法,不能见到题目就采用简单的常规的方法来计算,而是要找到其中的一些窍门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这样一个计算的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在进行计算以及解决其他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就能够变得更加灵活。所以这是一个逐渐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来抓

对于小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而且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也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具体要求,要将学科发展和小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转化传统思想,大胆创新,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底在哪些细节当中体现出来,在实现某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在数学这门学科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文化因素可以培养学生除基础数学功底之外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进行学科的多元文化渗透,这样才能对他们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

第3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鼓励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基本都是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缺少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意识,对教师产生了比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堂活动中多鼓励学生。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过去学生会害怕受到批评或者嘲笑,不敢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导致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甚少。所以,在融入素养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更多问题,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同时,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限,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合理质疑,提高其质疑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感悟语言魅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师实践当中,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利用阅读训练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可以帮助他们去灵活运用语言去创作,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自己父亲有多少的了解?你们相处的过程中都有哪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学生们踊跃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要求学生进行默读。接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可以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要求学生去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来描述自己的父亲的,哪些语句表达了对父亲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合适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深入感悟文章的内容,提高其核心素养。

三.激发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合适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前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出个性化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激发学生层次性的创造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引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素养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逐渐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可以利用审美眼光来分析与细读课文,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春天的景象,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去观察、发现春天的特点与优美之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进行标注与摘录,并对此进行赏析,讲讲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素养教育,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二是,优化教学模式,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核心素养。

第4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教育与教学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专家指出,教育就是在学校内教师所教的知识中被学生所遗忘的一些知识,但核心素养是永远不会被学生所丢失的.化学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为了迎接大型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一项措施.这样做,常常会造成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理解.我们要懂得作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教学科,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知识虽然重要,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知识的所得,关系到学生人生的前景.由此看来,教师应该认真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应该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等等.

二、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着重考虑情境设计和选择方向.因为情境设计和选择方向,不仅是对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操控,也会影响到学生人生的未来前景.从目前现状来看,有些教师忽视了情境选择的关键性,在新课教学中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与这节课相联系的化学内容.其实,准确来说这是一种不被认同的情境选择.这仅是为了让学生的焦点集中到课堂上,却适得其反地让学生形成一种恐惧化学的心理以及产生厌恶化学的情绪.假如化学教师给学生带来一个与实际相符并符合常理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在社会生活中面对问题时学会把化学课堂与实际生活衔接起来,并构建出一种化学始于实际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的学科观念.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思考与研究.最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生活有利,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知识点,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单一的、无用处的.另外,教师要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境要注重实际,以及情境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其连续性.教师需要做到不为达到化学课堂目标而盲目教学,只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努力.

三、准确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发现,无论是从实验地位上分析,还是从实验所具有的意义或作用上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都难以在实验中体现出来.有些教师只是把实验当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设计的实验演示过程都是依据实验论点进行的实验论证.有些情况下,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所得出来的现象和结果与所设计的不同,又难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草草地糊弄过去,让学生似懂非懂,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令人不敢想象的.这样,教师给学生带来对这门学科的知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如果教师连什么是化学也搞不懂,就不用说对化学实验的准确认识.其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是通过不断地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来对化学进行准确认识、了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不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其中的科学哲理、学习思维、化学理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充分运用.这是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四、教师应用长远的目光看待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所学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很多知识点都具有发展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当下的教师不要局限于大型考试,而要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把具有发展性的知识点及相关内容授予学生.要想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教师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状况,开阔自己的眼界,并把“教”、“学”以及“研”相结合,让自己迅速地成长,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

总之,在科学进步的当代,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不只是在考试分数上.当代教师应考虑的重点是: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在传授化学知识点之外培养学生的高贵品质以及综合能力.这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引领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3-02

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核心素养拥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良好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和未来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也要收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让核心素养教育更好的服务教育体系,并且要⒑诵乃匮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这一规定是通过世界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摸索和实践得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却无法准确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说的功能是以具体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过程要满足科学教学的规律规定为具体标准,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提出,可以良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一目标,在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规定,在根据教育经历过后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样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要求是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涉及到的部分,它保障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并且能实现学生未来的全方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也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含义主要是科学领域上的知识或具体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求,对于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等基本问题可以进行解决。但是核心素养相对含义比较广阔,素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科学知识或基本技能,是通过个体的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得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良好的满足人的基础生活需求,也能良好的促进个人追求生活的目标,也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生活活动的良好参与。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升学或者更好的促进未来工作能力,获得良好的素养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铺平良好的道路,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加适应,打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对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的良好方式和建议

(一)在核心素养的选择上要注重发展性、时代性和一贯性

对于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等重点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个体与社会中体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有教育进行设计,通过不同阶段和教育机构进行连续向培养,从学生的幼儿时期到成人过程中教育培养不要间断,在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衔接培养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有在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小培养,为学生对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具有宏观的教育目标,其基本理念与价值相对稳定,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中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调整,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体系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在数学考试中,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内容,提高整体数学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所以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集合时展的趋势,这样可以良好的体现核心素养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一贯性。

(二)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广泛征集相关意见

过去的教育创建和修订中都是通过教育专家来制定的,制定的标准比较适合教育体系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在教育体系中进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的问题上,是关系到人们教育权利,也关系国家战略与党的教育目标。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通过不同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向结合,实现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教育体系等不同体系进行服务。

(三)改进考试模式,完善核心素养评价与测量体系

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校内的考试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考试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考评,避免片面化。其次,核心素养也具有测量性,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模式中的表现和规定进行评价。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的经验在核心素养结构中,相对于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核心素养布局容易被测量评价是需要认知类的,对于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非人知类核心素养,对于评价与测量比较客观,其挑战性也比较大。对于未来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的开发是需要很大的研究力度,让测评手段更加丰富,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要作用。根据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格终生性的特点,在测量评价进行时建议连续性的评估,并且要进行定期追踪测查等活动,定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了解,作用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度和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良好的数据,让今后的教育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教学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良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也能推动社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剧元素;音乐教学;教学思路

戏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戏剧在新一代国民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青少年对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兴趣超过了对戏剧的兴趣。在我国戏剧分为很多种,不同地区的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和戏剧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有人文特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说文识字”,而是要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和文化相结合,倾向于对语言技巧的传授以及文化的传承。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歌词理解中发现中国的文化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意义

(一)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理解一些经典的歌词,这些歌词的范围基本只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知识范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使得教学方式长时间处于一个单一不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对歌词理解教学充满了排斥心理,从而导致整体的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将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有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内容会变得十分有趣,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之中,在参与之中体会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在表演中学习的乐趣[1]。比如,在理解某一经典歌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戏剧表演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会歌词中一些经典语句的含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使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现如今,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戏剧这一艺术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会选择花费大量的金钱为孩子报读戏剧兴趣班,这使得我国的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尽管如此,这类家长所占的比例仍然太小,戏剧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小学生认为戏剧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将戏剧文化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学生这一先入为主的想法,因为大部分小孩子并没有接触过戏剧文化,陌生感使他们对戏剧没有太多兴趣。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学生在歌词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戏剧的趣味性,久而久之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育是对艺术和文化的传承,教师育才育德,培育人才;学生习文知事,学以成材。小学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业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成长为品德与学识兼优的新时代人才。(三)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各学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当时教育的首要工作内容。同时,会议还提出学生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不要只做学习上的“优等生”,还要做生活上的“优等生”。在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体系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教学内容应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引导方向,内容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科学性上,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达到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时代性要求上,教学要在充分分析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在民族性要求上,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观与民族文化教学观相结合,强调教学的责任和社会义务,充分体现民族特点[3]。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都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民族性要求中,戏剧与教学相结合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教育目标。

二、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策略

(一)与歌词理解内容相结合,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植入。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游戏与课堂内容的结合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迎合小孩子爱玩天性的游戏教学法不仅符合寓教于乐的要求,还能让歌词理解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放松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其他状态下的数倍。将戏剧元素植入音乐歌词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戏剧+游戏”的方式进行植入,显得不突兀,如戏剧表演的方式。虽然学生没有戏曲功底,但是可以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曲目的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歌词内容编写一些简单的剧本,剧本里包含数个角色。在进行表演时,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整个曲目。在说台词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对台词内容的记忆也会加深,同时有助于理解歌词中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除了制定台本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台词内容自由发挥,比如某一句台词是“原来父亲这么伟大,我更爱他了!”学生可以在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变更台词的内容,如“是我太粗心了,没有发现父亲的伟大,我爱你父亲!”或者“拥有这么伟大的一个父亲,我感到非常骄傲”等等。通过表达上的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提升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4]。(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戏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植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匹配设施教学也渐渐完善。教师想要做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来呈现,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学生在理解时也会更加容易。戏剧元素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元素,很多小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植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化。在这一阶段,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播放有关戏剧的多媒体资料,逐渐增加学生的戏剧知识。戏剧多媒体资料要以视频为主,挑选一些经典的戏剧曲目进行播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多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戏剧视频的看法,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耐心的解答。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无比的好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戏剧与歌词理解的结合。(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植入戏剧元素。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要讲求科学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歌词理解教学加入戏剧元素,会让学生对歌词理解教学感到陌生,对新式的学习思路感到不适应,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返。所以,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方法,比如迎合学生的兴趣,将戏剧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对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大人认为的经典曲目,小学生未必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寻求变通和创新。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教育部门可以对课外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将动画元素与戏剧元素进行融合,在提升小学生歌词理解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教学完成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式是否适用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上的优点,针对缺点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优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优点放大,这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是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很多挑战,只有以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素质教育观念为战略引导,才能让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出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我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三、结语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强调了教育方式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其中民族化强调的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指出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本,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来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戏剧元素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对文化传承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化,通过在歌词理解教学中植入戏剧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的兴趣,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染。

参考文献:

[1]王梦秋.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建构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陈倩倩.角色—教育戏剧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1.

[3]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第7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即是中心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内涵的培养,注重整体化、综合化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念、实践技能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具有独特性、层级化、学科化等特征,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广泛性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监管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引荐于实践教学中[1]。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机制

情境教学适用于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联合系统化、完整化的基础知识,秉持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人教版《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立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细胞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细胞中的无机物以何种形式存在?具体应用情况又有哪些?结合学生群体反应变化,转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水、无机盐”等知识点的印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探究问题――生物体水的含量特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达到基础只是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融合效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展现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结合科学的思维与方式、合理的能力培养,利用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等探究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效益(即思维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为例,以实验教学为基本依据,明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践操作重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叶绿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科学探究实践认知、合作科学精神,便于正确认识自我、评级自我[2]。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围绕叶绿体图片展示内容,注重问答教学环节及操作过程,让学生自主开展演练试验活动,经由“提取绿叶色素”、“制备率滤纸条”、“勾勒滤液细线”、“分离绿叶色素”等操作环节,总结实验失败、成功内容,让学生撰写试验操作流程感悟,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环节提供辅助条件,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究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环节汇总,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等操作流程,将科学知识、实践技相结合,达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规定的要求,提升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益。

三、合作探究,提升实践效益

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互相对应,具有统一、融合的教学特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阶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堂教学中,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及运输分布情况为主体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论,完成科学素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部位为试验依据,结合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及搜索引擎,记录试验过程并编写试验心得,明确试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结果探究情况,并针对生长素试验的棘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科学探究精神、积极思考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便利辅助作用。

四、结合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物的科学探究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并在完成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总结、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满足新课标生物教学规范需求[3]。以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的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内容为例,以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就“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概念”为实施范围,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事件、浪费现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实际举措,为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科学素养水平,开展“环保你我他、文明靠大家”的污染座谈活动,针对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过度放牧、大气污染等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遵循规律(结合图片、影片案例介绍,更具说服力),形成对生物价值的正确认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生物教学效益的关键依据。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方面举措,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制,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04:68-70.

第8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中涉及的内涵概念和所呈现的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再加之应试的压力,教学只得将重心放置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之上,把知识技能的掌握视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论”为主,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本课堂”。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将课本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三)教?W方法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甚至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总结性评价,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会在北师大举行,在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包涵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成果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新课改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我国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来面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查阅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分类后发现,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最贴近本文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4]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单独可以完成的,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每一门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5]。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有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6]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行者,承担着打牢基础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文献阅读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尝试从教材、教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出路。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课程与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基础。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多样化设计的关键因素,语文素养不单是在教学中体现,更是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个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及时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9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综合素质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生核心养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随着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逐渐涌现,并成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之一。体育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锻炼学生品质的载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践行核心素养的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收获快乐。

1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指标。在核心素养日益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科核心素养也日益显现。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使其形成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态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运动知识、技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并突出其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当其具有健康行为,便会逐步学会健康管理,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良好生活模式,从而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理念传统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理念单一的现象,再加上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体育纳入了“副科”的范畴,甚至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却忽视了学生运动习惯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另外,由于片面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体育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无法体现,特别是在期末考试到来时,体育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的现象较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并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仅将体育作为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学生便不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汲取更多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2.2学生的主体性不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而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激发其兴趣,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主体性不高,通常由体育教师负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按照体育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活动,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影响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唯有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从而使其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乐观地面对生活。

3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3.1学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素养的内涵,强化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转变应试教育等落后的理念,促使核心素养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重视学生体育品德与运动习惯的培养,切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的自己,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时,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迎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既收获健康的体质,又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例如,在体操教学时,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采取比赛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其合作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另外,体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促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新颖、更加丰富。

3.2关注训练要点,提升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表现,更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运动技巧,便会在运动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热爱体育的情感。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长跑运动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体育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量训练活动,开展跨步跳、半蹲和下蹲等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并适当地开展快速摆臂、原地高抬腿等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腹部力量,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的中长跑运动能力后,组织变速跑比赛、中长跑对抗赛等活动,也可以将游戏与学生中长跑训练有效结合,增强中长跑运动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强化其基础运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其融入体育运动活动。另外,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投篮教学是重难点,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划分为基础阶段、进阶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需要分解投篮的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投篮技能,而在进阶阶段,体育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投篮动作进行训练,保证投篮动作的正确性,在提升阶段着重提高其投篮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核心素养。

3.3组织体育比赛,形成健康行为

比赛一直是重要的体育形式,能在比赛的赛场上施展自身的力量与水平,并为班级争光,是每一位学生的梦想,且在比赛活动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对其健康运动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定期开展田径比赛活动,设计800m跑、5000m跑和10000m跑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项目,在参与中长跑运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勇敢、顽强的品质,形成热爱中长跑运动的健康行为。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等活动,活动可以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代练,赛练融合”的体育教学目标。另外,在体育比赛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帮助其制定运动目标,在运动目标的驱动下,促使训练任务变为动力,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参与中长跑运动的信心就会增加,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每一项运动中设置相应的目标,如在学校组织的马拉松运动中,每1000m设置1个目标,全程保证了“一阶段一环境、一阶段一目标、一阶段一心情”,从而振奋学生的精神,形成“我爱体育、我爱运动”的健康行为。

3.4成立体育社团,强化体育品德

实质上,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内外的有效方式,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体育特长创造了平台,并在校园内营造出热爱运动的浓厚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其终身体育的发展营造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同时这也是突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学校则可以开辟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社团活动的组织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和开展体育活动时,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成立武术、街舞、羽毛球、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育类社团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社团加入,且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自主制定活动方案、自主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体育社团中扮演着指导性的角色,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且社团活动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良好体育品德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体育社团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更有利于营造出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意识到核心素养的概念与价值,在把握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综合素质,让学生爱上体育,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刘红兵.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价值体现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0):63-6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