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第1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优化

制造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化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中,在管理工作层面的优化就比较关键,其中的供应链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通过从理论层面UI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从多方面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供应链的管理质量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和管理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也进入到新的发展局面,企业的经济环境已经比较鲜明的突出,在企业发展中的传统模式应用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制造业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方面,在这一管理上的强化,就成为企业成本降低以及增加效益的重要方法。在制造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应用中,在内部资源的应用比较重视,但是在外部资源方面没有重视[1]。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模式的应用,就能将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对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效益比较有利。

再者,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强化,在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层面打下了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理念的进步,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供应链的管理上进行加强就成为发展趋势,这也会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当前已经将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等集为一体,在供应链的管理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方面就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为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支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就提供了很大方便,在支持的力量发挥上也愈来愈重要[2]。企业的供应链科学化管理就能对成本有效降低,将整合的范围拓展到供应链上,企业的主导作用就能有效发挥。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济的发展,在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密切化,行业内部产业升级以及外部市场拓展,对企业自身的运输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现代化的物流发展已经不是单方面的生产以及销售,在购进货物层面的发展也占据了很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就逐渐的向着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3]。在当前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有一些层面需求进一步优化。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和优化措施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供应链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原则方面要加以遵循。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对竞争市场更好的适应,在用户的服务水平层面有效提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就要注重柔性化的应用,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实施中,在协调性的原则以及集成化的原则层面也要充分重视。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单企业间相互关系有着不同,其在整合的特征上比较突出,在供应链当中的资源能有效实现共享,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对整体效益的提高层面有着积极作用发挥[4]。供应链的管理协调性层面,就要注重在利益以及管理的协调上加强重视,将供应链对市场的相应速度有效提高。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

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注重时间延迟措施的科学实施,对企业供应流程能重新规划。在延迟策略的原理从产品外观以及形状等推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再加以确定。在延迟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实现最大化的柔性,从而有利于库存量的有效降低。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的管理应用中,对地理位置布局也要体现出合理性,在总装厂以及目标市场的距离要近,这就比较有利于对市场需求情况的及时性了解。

供应链的管理要在整合措施的实施上加强,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提高。将供应链实施整合,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也是对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制造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优势地位,就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相互协作以及双赢的理念方面充分融入,从而来获得最大利益。不仅如此,也要注重对当前的一些信息技术科学应用,在信息流程的优化方面不断加强,对不同企业关键数据集中性协调。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这就需要将精神文化进行提炼,以及倡导行为文化和创新制度文化等。从多方面来提高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就要从多方面加强细节管理内容的规范,按照详细的管理制度加以实施。通过从理论上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良好发展,在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上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端存真,薛善良,李建平,马继红,杨年宝.航天产品准时装配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4(17).

[2]汤鹏主.制造企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12).

第2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应链贸易融资;供应链管理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外贸易方式的发展,贸易融资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深化的进程。对我国而言,贸易融资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欧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尤其加剧了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下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外汇贸易风险。在此背景下,普通贸易融资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出口复苏的过程中较为被动。

在新形势下,传统贸易融资无力解决民营经济贸易融资的问题,其效果就更为突出。供应链贸易融资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的金融创新,根据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上各种交易关系和结构的把握,借助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对交易过程的管理控制来满足各方的资金需求。根据当前的需求趋势来看,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贸易融资工具,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都将逐步提升,但是,其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分析,总结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贸易融资

传统贸易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供应链环节。实际上,从供应链角度,企业的资信状况能够被综合权衡。因此,供应链贸易融资近年来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事实证明,在应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时,供应链贸易融资显得更为灵活和有效。

(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逐步向战略方向转换,供应链的思想也由此产生。企业进行供应链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和竞争力提升,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现实需要。狭义的供应链指的是原材料通过加工转换和销售传递价值的过程。广义的供应链则将核心企业作为基准,设定产业价值链框架下不同企业的制造、分销、渠道推广过程,是一个包含各方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系统。供应链系统不会自发形成,它离不开企业的激励和管理活动。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各方的互利共赢关系,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各方的战略协作关系,进而共同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价值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一下几个部分:一是计划部分,即企业的策略设定,实现有效的资源管理需要;二是采购部分,即与供应商达成定价、配送和相应付款的流程,并实施监控;三是加工制造部分,即安排生产、测试、送货准备等的各种活动;四是配送部分,即物流管理过程;五是退货部分,即建立网络接收产品退回的过程。当今社会,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供应商掌握企业存货水平,及时获得信息,并且可以借此预测市场变化,增强其反应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贸易融资及发展

供应链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基于上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整合,从产业链的角度给企业提供一定金融服务的贸易融资方式。具体来说,它是以特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基准,以该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针对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账款和存货而衍生出的贸易融资方式。从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态势来看,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其本身已经成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加之制造业外包的发展,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成为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服务对象。

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适用性在于它充分吸收了供应链的思想,一方面使核心企业在资源和资金支持下获取谈判和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也基于自身利益,希望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而不希望终止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其优势在于,通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对较大的资金负担和信用不足的情况下,愿意成为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实现维持供应链稳定的目的,获得自身发展。就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来看,全球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发展迅速,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成为双赢的选择。通过供应链贸易融资,双方的战略协同关系得以稳固发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种融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降低了对外融资的风险。

(三)企业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及具体运作

从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的预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三部分资产出发,供应链贸易融资可以形成预付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方式。具体而言,首先是预付款贸易融资。这种方式是基于产业链上的核心上游企业、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展开的,以预付账款为某种意义上的未来存货而进行的融资。其担保基础则是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实现了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获取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其次是应收账款贸易融资,即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一定的短期贷款,由银行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再次是存货贸易融资,通过先票后货的方式,银行获取存货质押融资,进而放贷给融资企业,完成融资。

二、我国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实践,但从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不断进行融资产品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

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管理与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都需要具体考量,一旦融资工具在供应链上不断延伸,风险会不断放大。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产生扩散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受损,核心企业则受到最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体系,银行无法全面考察产业链企业的信用状况,导致决策和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银行资金使用风险加大。另外,在银行的汇率风险承担方面,当前的供应链贸易融资加大了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企业期望通过贸易融资避免外汇风险,但实际上这些风险相当一部分转移到银行,进而对银行在使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从银行业务开展来分析

当前我国银行机构进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同质性强,基于单笔贸易合同而发生的贸易融资占多数。同时,银行在对整个供应链交易各方进行关注、以实现真正的供应链融资方面还欠缺能力。另外,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业务开展方面的创新有限。我国现有的专业人才在市场和风险应对中缺乏必要能力,也成为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来分析

虽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供应链在运作方面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互动,供应链的实际作用有限。同时,供应链的控制过程不尽完整,当前企业在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的目标建设方面实际效果有限。因此,当前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而进行的贸易融资活动还有待深入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督促企业建立严格的改进措施方面投入不足,供应链管理与贸易融资活动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建立。

三、新形势下供应链贸易融资发展及完善对策

(一)针对风险控制方面的对策

要建立可以应用于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经营和信用风险的信息系统。在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反应,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贷规模进行调整,以减少流动性风险。同时,考虑到核心企业的特殊地位,要力主在资金结算中体现公平原则。通过建立相应的可以用于观察上下游企业生产和销售数据的监控系统,对核心企业的合作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及时调整信贷对象和资金规模。另外,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满足当前企业需求的专业化信息平台,以加强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二)针对业务实施方面的对策

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贸易融资经验,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结合我国企业现实需求,研究出台相应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方式,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及时关注融资企业及其交易对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建立结构性融资模式,并可以联合第三方服务供应机构提供融资产品,进而提供系统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方案。另外,考虑将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的其他方式相结合,推动供应链贸易融资方式的演进与发展。

(三)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的对策

银行要基于当前系统的信用体系缺乏的现状,建立供应链企业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在其业务范围内,实现小范围信用体系的可用性。通过建立第三方或者中介信用评价与风险控制机构,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同时,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另外,通过加强相关产业内部社会征信机制的建立,完善相关立法,促进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的发展。

第3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一体化 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内涵

供应链(Supply Chain),我国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供应链管理具有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计划控制职能,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信息流,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的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由于在当前的流通领域中,存在众多的流通渠道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反馈滞后,产生市场失灵。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优化配置供应链上企业的组合,加快反应速度,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供应链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可以使客户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地准确迅速的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厂商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的平衡。

(二)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减少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库存量,这样有利于企业拥有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研发提高。按照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统计,实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可以使库存成本下降7.9%~9.4%。较少的库存会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和管理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第三利润。

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中国有45.3%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0%,物流成本则占总成本的40%,发达国家仅为10%,要提高利润降低物流费用成为关键。供应链管理通过上下游企业的整体合作,按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物流优化方案的选择与规划有效地降低了物流费用,获得第三利润。

三、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合作。

我国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追求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没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只有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供应链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缺乏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战略。

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是"纵向一体化",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技术更新快、投资成本高、竞争全球化的制造环境。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候大多都是短期的合作关系,没有正确认识企业间战略同盟关系。企业间是供应和需求关系,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系统正常有序的运作。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充分发挥链上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企业,集中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低下。

虽然供应链管理理论引进我国的时间并不久,供应链以其卓越的成效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水平上还是和世界上的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的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发展,并影响了供应链的实施绩效。供应链管理水平主要受到了人才和企业整个的经营管理效率的影响。

(四)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组织结构上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运行要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实施变革,这样才能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五)未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应当引起重视的另一个现象是,国内企业在以全球供应链为依托,组织全球化生产流通方面仍相当薄弱。中国生产企业对利用全球资源重视不够,订货生产的资源主要来自国内,境外工业生产的商品自有品牌比重很低。这两种情况都称不上以全球化观念开展供应链管理。

四、提高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企业实际。要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管理人员。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共同推动供应链管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建立互信机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积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使信息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要求成员企业相互信任、彼此忠诚、信守承诺,促进供应链的长久生存和成员企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信用等级评比制度,为供应链伙伴合作打下基础。

(三)企业应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作好准备。

(四)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应重建业务流程,将按工作分工、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沟通的扁平化网络结构,从而有助于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在软环境方面,要伴以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使结构重组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利实施。

(五)大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物流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企业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因此,我国应重视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提高我国物流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

(六)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通过引进吸收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提高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水平。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具有一套清晰的全球供应链战略是必须的。中国企业将普遍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对全球市场资源争夺将不可避免,只有采取全球供应链主动策略,才能获得建立长久竞争能力的机会。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深入展开,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和应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霍佳震.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祝雅辉.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昆明大学学报,2008.

[3]朱剑锋.论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J].当代经济,2008.

[4]王清晓.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09.

[5]胡引霞.供应链管理国际化下企业关系的研究思路[J].科技与管理,2009.

[6]李亚琦.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协同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

第4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特许经营体系;供应链;中国;管理;可持续

0.引言

21世纪,特许经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欧美等国家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成功。我们都知道,欧美等国家的市场经济本身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特许经营在欧美等国家的再一次应用成功,足以说明特许经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可口可乐、沃尔玛等国家户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市场,由于它们具有成功运营特许经营的实战经验和骄人战绩,跨入中国后不久,就迅速占领了本行业的市场额度。该现象引起了国内的高度关注。20世纪末,中国也相继出台特许经营相关政策、办法,鼓励特许经营。然而就当前结果来看,中国本土的特许经营体系相对于国外的而言,明显不具备优势,还有的本土特许经营体系,还没有运营多长时间就宣布流产。随着中国WTO的加入,众多的国内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立于不败之地或显示其霸主地位,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在该背景下,拟以供应链为视角,对适应于中国本土化的特许经营体系展开研究。

1.中国本土特许经营体系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尽管特许经营在我国已发展10余年,然而就其现状而言还是不容乐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在经营的科学性、经营规模以及经营效率等方面表现有为突出。究其原因,据笔者分析应归因于以下五个方面:

1.1战略理念不明确,合作伙伴关系未真正建立

就当前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不明却是中国本土特许经营体系的一大症结。渠道管理中,特许人与供应商都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体系运营中双方的关系,进而也不能做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正确对待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1]。相关表象如:特许人故意压低供应商的价格、供应商虚报真实成本等。也就是双方并没有真正履行共同获利、共担风险以及共享信息的协议关系,因此,从现实层面上来讲,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视野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1.2供应链管理不完整

由于特许人与供应商还没有真正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中的不信任会导致交易价格的博弈、商品信息的封锁等[2],这些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因而不能达成双赢的目的。

1.3物流配送不系统

当前,由于我国多数特许经营体系的经营分散性特点,决定了还不能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据笔者调研数据分析显示,特许经营企业的配送比例方面,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3倍。此外,还存在特许人总部向特许分店配送频率不合理;配送中心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1.4信息不能共享,影响整个经营体系

特许人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了双方信息不能共享,进而引起供应链库存、成本以及浪费的过度增加。此外,由于双方建立在互不信任的基础之上,导致了他们协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如遇到供求关系的变化、力量悬殊等现象时,双方就会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协商,造成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浪费。

此外,由于我国本土特许经营体系受资金、信息技术发展等的制约,我国特许经营还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支持体系;同时,由于技术、科学方法等的条件制约,我们还不能科学的进行市场定位、商圈分析以及对用户需求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2.中国本土特许经营体系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根据从业经验并结合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做好中国本土特许经营体系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创新理念,掌握原则

先进的理念是指导事物成功的基础。对于供应链管理而言,国内各界要想做好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工作,首要条件是形成切合实际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创新工作。实际操作中,要关注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并以系统最优的观点统筹各种关系;同时,要“通过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来实现自身长期利益最大化” [3]的原则指导一切行为。

2.2明确优势,采取措施

影响特许经营体系的因素较多,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具备竞争优势的价值增殖活动(如管理能力、资金规模以及物流配送等)哪因素是影响价值链形成的主导因素。在分析清楚、定位明确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完善特许经营体系的供应链及及其相关业务板块。

2.3建立伙伴关系,满足各方需求

特许人应主动担当起建立伙伴关系的重任,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组织各企业做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工作。具体工作中,特许经营合同条款以及经营模式的独特性等相关内容,要及时协商,以确保特许人和受许人需求的满足;此外,供应商的选择也要有甄别,以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于已确立的供应商,要与之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经营与计划以及双方期望等方面予以明确,同时要做的相关信息的及时交流与共享。

2.4学习先进技术,合理市场定位

诸如家乐福、肯德基等企业都拥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国内企业在探索适合实际的特许经营体系时,要做好市场细分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定位市场,进而形成收集有效用户需求信息措施和途径。此外,信息传递模式的建立要以能充分发挥特许人和受许人关系优势为前提,当然,前期工作是做好特许人和受许人关系利弊的分析与权衡。

2.5决策的具体性和动态性

国内企业特许经营体系的形成与自身规模、发展规划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实力等有关。因此,国内企业在对特许经营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规范;同时,实际操作中,还会因宏观政策、结点等的变化,而要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随之变化。所以,对于特许人而言,在实施决策中,要作到与时俱进,随时针对特许经营体系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决策,以确保在适度的回收期内收回投资,保持特许经营体系的健康、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郑立.我国特许经营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12-13.

[2]李维华.特许经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5-138.

第5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将会使整个电子商务供应链变得完全透明起来,企业可以实现对每一件产品的实时监控,对物流体系进行管理。企业可以监督和信息共享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情况,还可以分析和预测产品在供应链各阶段将会产生的信息,通过各阶段产品信息的预测,估算出意外发生的概率或未来的趋势,能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

1供应链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e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成为供应链的最早来源,之后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发展演变为现在的“供应链”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生产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系统将产品销售到中间客户或终端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链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总的来说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络结构模型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 由 Michael E. Porter 在 1985 年提出,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物流有效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旨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并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将正确数量(Right Quantity)的正确商品(Right Product)配送到正确地点(Right Place)的一套管理方法,使生产销售总成本达到最低,供应链管理最为重视企业间合作。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优化企业内的物流链并拓展至企业外部伙伴;然后,在需求波动的时候取得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灵活性;最后,提高价值链阶段的透明度。一家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其最终想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通过提高交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达到提升客户的最大满意度;第二,借助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减少生产及分销的费用达到降低公司的成本的目的;第三,错误成本去除,异常事件消弭,使得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3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3.1 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成为实现协调与合作的关键。但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电商企业中其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各方面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爆仓和物流效率两个方面。如果某电子商务公司缺乏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机制那么将会直接导致爆仓后果。如何解决供应链中的需求不确定、供应不确定、生产不确定、环境不确定等难以对付的问题是当下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迫在眉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物联网技术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信息流管理、资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构成供应链管理的三大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使得信息和资金透明、快速并准确地在供应链各成员节点之间传递,极大地改善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管理和资金流管理。突破改变传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范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必然要求,供应链上企业不再各自为政,应把企业内部及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往来业务视为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透明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新要求。由于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终端客户、银行、物流中心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同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也能进行信息互通,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传统模式而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节点孤岛连接起来,实现真正的业务信息集成和共享。在交易环节,电子商务需进一步做好完善物流管理环节,尽量缩减供应链中物流所需时间,使物流管理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实现统一同步,进而建立起一个真正强大的、反应快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要加强供应链管理就必须按照以下的策略进行安排:

1)采取第三方物流(3PL)方式积极改善企业外部物流情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与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一般为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完成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契约的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物流一体化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组建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革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实现均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基础,因此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内联网和互联网的有机集成,能确保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资金流畅通,能确保供应链高效运作。

3)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 ERP 系统。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通过流程再造,着重改善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物流速度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使企业适应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4)加强协同整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企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竞争。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要想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在供应链范围内加强相互信息共享的意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相互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减少错误信息传达,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最终提升经营的效率。

5)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建设。客户关系管理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客户关系管理突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地域和组织限制,将终端客户、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整合,真正解决供应链中上下游管理问题,各节点反馈信息折射到供应链的各环节,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

4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当前任何企业求生存求发展不可避免将遇到的战略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所遭遇的问题,提出了在物联网技术下如何优化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流程,并结合社会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供应链管理模式,最后分析出以物联网技术为前提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由于本作者能力和精力有限,加之电子商务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物联网的新技术、新思想更是不断涌现,本文研究非常有限,不够全面和深入,希望以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深入学习了解掌握更深层次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宋俊德.浅谈物联网的现状与未来[J].移动通信,2010,7(15):8-10.

[2] 袁东亮.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3] 李华.物联网下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2011(05):107-108.

[4] 张国华,吴冬方.物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2(11):128-133.

[5] 郝中超.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有形商品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7):54-55.

[6] 晏玲.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商品流通的影响探析[J].商业时代,2011(17):30-31.

[7] 傅翠晓,黄丽华.电子商务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32(08):

51-57.

[8] 王伟.物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方法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第6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乳制品;供应链管理

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乳制品作为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其质量的安全至关重要。乳制品比较特殊,产业链长,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和农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关系密切,这些环节中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所以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全面的对乳制品行业参与的主体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基于此,本文选择《内蒙古乳制品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以蒙牛集团为例》一题,力求通过在内蒙古地区乳制品行业中对 该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分析,完善内蒙古地区乳制品行业发展之路,并能够对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2 内蒙古乳制品的发展现状

是我国的乳业大省,被称为世界奶牛带,有适宜玉米生长的温凉气候,区位优势明显 ,生产的牛奶口感好,品质优良。内蒙古地区是天然草场,总面积可达13亿亩,可以利用的草场面积为10.3亿亩。内蒙古地区还拥有充足的饲料来源,很适合奶牛生长,有利于开发营养卫生而且无公害的奶制品。

内蒙古为西部地区,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在依托国家扶持的同时,自身也进行着发展,乳制品行业备受重视,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主打产业。该产业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的养殖业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内蒙古地区的乳制品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限制因素:

(1)饲料管理技术落后,企业和奶农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充分,限制了奶业的发展。

(2)由于缺乏战略眼光,乳制品加工企业未能与养牛户有好的利益联盟。加工企业全权负责原料奶价格,养牛户没有议价能力,自身利益没有保障。

(3)由于网络化程度较低,企业间联系不紧密,没能形成一个专业化分工细致的地方生产系统。

当前,在蒙牛集团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地区的乳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了多条供应链,但这些供应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3 内蒙古乳制品供应链管理分析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1、供应链管理较为具体全面,不仅考虑了产品形成全程的每一环节,同时也对将每一环节的参与方纳入考虑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从整体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握,也有利于各阶段成本的降低。

2、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效率最高以及总成本的最低,而非简单地缩减供应链的某个阶段的开支,将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使得企业得到最大的利润。

3、供应链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作业层次,还需要使用一定的战略和战术。对各环节参与方使用战略战术,对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实行多层次一体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各成员达成战略共识,共同完成战略目的。而只有将管理的层次上升到战略战术,在的基础上,将双方的经营目的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双方高效长久的合作。

4、供应链的高效实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缩短企业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率,从短期来看,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而从长期来看,则让企业始终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二)、蒙牛集团简介

内蒙古蒙牛集团成立于1999年初,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蒙牛是中产牛奶、酸奶和乳制品的领头企业之一。从成立到2005年时已经成为中国奶制品营业额第二的大公司,其中液态奶和冰淇淋的产量都居全国第一。蒙牛荣获“利乐枕无菌包装使用量全球第一”称号,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企业被自治区列为“二十户重点大企业”之一、“亿元工程企业”和“重点保护单位”。 2013年(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对话论坛“网民最信赖的食品品牌”。还被评选为至2012 年全球50只最优质股票之一。2015年8月,蒙牛乳业荣登《中国制造企业协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48位。

(三)、蒙牛集团供应链管理分析

存在问题:

1、蒙牛与奶户间的关系不平等,奶户被蒙牛集团控制。

2、松散型合同式是蒙牛与经销商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双方通过合同协议合作,没有建立起共同利益。因此销售市场就出现了窜货、砸价、信用度恶化、网络状态混乱等问题。

3、技术信息化水平低,蒙牛采集信息大多是人工录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误差也大。另外,蒙牛内部的各个事业部以及内部的一些部门,都比较分散的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双方各自为政,很难实现集团整体的信息共享,使得集团整体无法掌握各个部门的的业务情况,对其公司内部及其供应链的整体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4、运输配送体系问题, 蒙牛的专卖店依靠经销商配送货物,暂时无法实现地区或全国的统一配送。为了出售货物,只能通过关系找经销商或促销大的卖场倒货,这样一来,市场价格特别容易乱套,既保证不了加盟商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难以保证。

解决措施及成效:

1、与节点企业建立合作联盟

(1)乳制品供应链的起点是奶源,蒙牛集团与原料奶供应商的合作主要是这几种模式:一种是较传统的“公司+奶站+奶农”,一种则是“公司+规模牧场”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个体奶户饲养奶牛来为公司提供原料奶,而公司和奶站、奶户要以提前签订的契约来规定各自的权力和责任。蒙牛还特意成立奶农户培训中心、奶牛繁育中心来提升奶农户养殖奶牛的效益。为了扶持奶农提高原奶的数量和质量,蒙牛采用第二种模式对奶源进行全程监控,来保证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和品质保障。

(2)分销商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做法, 蒙牛把集团股份派出一部分给经销商,让其成为公司股东,并对公司的发展负责,也是对自己利益的负责。实现对市场有序控制和持续经营的目的的同时,蒙牛还能及时对销售商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并针对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措施来激励销售商,有效的掌控着下游的经销商。

2、建立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全球经济一体化发破了国界,因特网的发展使全球购物和网上商务得以盛行,在供应链中,与物流相伴随的还有信息流,包括客户需求、生产能力、促销计划、交货计划、质量体系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和重要性。信息在供应链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掌握客户需求变化信息是开发创新性产品的前提,在反应性供应链中,在供应链的上、下游节点间除了应具备正常的信息沟通外,还应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信息化程度能有效地带动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化程度。

3、把一些大的物流公司或运输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结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使得各个合作伙伴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例如,蒙牛集团与中铁的合作,是因为蒙牛需要很强大的配送运输体系来为自己企业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合作伙伴会为其寻找机会,成为草原牛奶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有利的运力担当。另外,蒙牛集团还使其他集装箱公司与蒙牛、物流公司实行战略联合、共同发展,共享利益。

4、完善冷链物流管理,把企业的冷链运输外包: 冷链物流不属于蒙牛集团的专业领域,而且冷链物流投资大,回报时间也长,冷链物流在车辆投资及折旧、人员配置等上面要花费很多的物流成本,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蒙牛集团施行了全部外包所有冷链运输业务给专业的冷链物流公司。蒙牛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以少而美为原则,对选择的物流公司的业务能力要求很高,使乳品的品质在运输过程中有所保障。与此同时,为了调动物流公司的积极性,蒙牛也给予第三方物流公司较宽裕的利润,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5、对乳制品的质量严格把关,蒙牛为牛奶生产配备了“保镖”就是为了加强对管理过程的监管,从而提升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把控能力,它的“保镖”系统采用了指纹识别功能及数据存储功能,利用这些高科技来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效果。蒙牛的“保镖”系统和监控设备出现在生产的每个环节,对生产过程进行着全程的监督与控制。

4 供应链管理对全区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目前,在蒙牛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地区乳制品行业已形成了多条供应链条。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快了很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寻找一条更适合内蒙古乳制品行业发展的路。

5 主要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已有众多企业投身到了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并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乳制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现状―以蒙牛集团为例的研究分析阐述,希望为我国的乳制品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贾平.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

第7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食物供应链;原因;对策

一、食品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食品供应链管理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观察》上被提出,食品供应链的管理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全面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等进行规划、组织、执行的过程,对食品供应链从原材料的供应至食物产品的流通整个过程的有效链接。食物供应链管理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最终顾客为中心、是全局管理模式。

(二)食品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原因

随着食物供应链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人们对食物产品要求也愈来愈高,主要表现如下:

消费者群体对食品和农产品的新鲜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并逐渐注重对食物交货时间的要求;消费者群体加强了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迫使食物生产加工行业的企业不得不进行食物供应链管理,以保障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销售和物流渠道的顺利畅通;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顾客对产品质量安全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被用到食品领域,在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应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风险和危害;国家和政府从人民群众安全和健康出发,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作出严格的要求,迫使企业经营和生产不得不进行供应链思维进行。综上所述,食品企业不得不进行食品供应链管理,以满足人们大众对食品消费品要求的提升。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射出国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检测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各体系之间不协调。食品安全涉及面比较广,不是单一的部门努力就可以控制和避免的,需要几个部门协同作业、共同努力。在食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发挥作用,这就导致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对食品安全检测不标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有效的发挥;食品安全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生产体系等之间协调不顺畅,没有形成有效的安全检测体系和应急预警机制。

2、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缺失全局性和完整性,处罚力度薄弱。从全局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现状,我国关于食品安全质量方面的只有《食品卫生法》和《农产品安全法》,这二者前者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国内法律建设暂时还没有将食品安全建立在食物供应链上,食物安全法律建设的不系统,致使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没有强力的保障,法律建设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相关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造成对食物造假、售价的违法行为没有加大惩处力度,对食品质量安全行为处罚较轻,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3、理论水平落后,未能满足食品业发展的需要。食品生产迅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食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即食品质量安全理论不具备时效性。需要针对实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科学的保障体系和检测体系,尤其是对含食品添加剂物质的检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理论体系建设。

三、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和优化措施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和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食品质量、食品检测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亟需向有效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虽然近年来,国内相关法律建设多大五六十部之多,但是法律并没有涉及对食品从田地至饮食过程,在这些领域存在空白。因此,面对当前食品质量安全严峻的形势,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快《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和颁布进程,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对食品质量监督力度,以满足消费者群体对食品日益提升的需求。

2、强化食品供应链管理,提升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食品生产源头的管理,从对食品生产原料、化肥、添加剂等治理着手,保证食品生产环境、条件符合生产的要求,积极的倡导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发展;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打击生产中偷工减料、违规行为,及时发现不利于食品加工和生产的行为,避免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损失;加强对食品进入市场的审查标准,提高食品进入市场门槛,建立科学的市场监测和进出入制度。

3、RFID 技术加强对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管理

RFID 解决方案可以提升食品供应链和质量和效率,保障食品源头的安全,保障食品供应链中透明度的提升。通过该技术可以为食品供应链的商品提供详细的数据,这样就方便经营者关注食品生产各个过程的信息,让消费者看到经营管理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当食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时,经营者可以根据该技术对食品进行追溯,发现出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消费者群体的恐慌和担心;根据该技术记录和存储功能,可以从食品供应链的下游向上游逐渐过渡,对那些违规、违法的行为和个人群体,及时召回产品,并对责任团体予以处理,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谭立群;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王惠殊;浅析我国食品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11年16期

第8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 协作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甚至认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虽然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已引起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对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报道乃至实践越来越多。从理论上弄清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相应的策略,对于应对国际一体化的挑战和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及快速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其发展

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其实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清华大学蓝伯雄教授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是这样定义供应链: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结构模型和所涉及范围分别如图1、图2所示。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一切向前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关系。供应链的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它跨越了企业界线,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经营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方法体系,一种运营管理思维和模式。

本文研究的供应链指的是“网链”阶段的供应链,强调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难点

(一)观念、人才、法规及标准化、信息化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

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眼光,都只关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没有认真的规划。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长期受保守陈旧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营观念严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最终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政府都只关注各自利益,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造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难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高效供应链。

2.人才匮乏

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人士对之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应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作人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我国目前除了与物流作业有关的交通运输法规外,还没有针对供应链管理或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国流通行业中的不少标准,如POS标准、EDI标准、条码标准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发展制定出了各种标准,而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此外,储运设备标准、商品信息标准等重要标准尚待制定。

4.信息技术等发展滞后

我国传统物流管理的情况,如图3所示。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信息、数据仍采用手工、半自动处理方式,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送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难以集成起来。信息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组织职能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如图4所示。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三)贸易协作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企业,却竭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囊中。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销售商往往尽力设法压低商品的进价,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生产商讨价还价;而生产商则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要求销售商扩大销量,却很少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果,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业为中心,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协调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合作和共赢的思想。

各企业分散经营,独立竞争,既不利于提高整个产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又将各种交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由于没有按照市场导向生产适合的产品,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策

由于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刚刚起步,加上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较差,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所帮助,推动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一)改善外部环境

1.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并接受它们的理念。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对相关的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改变落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中国国情。

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运作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共同推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府应打破体制上的分割,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和各类标准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活动的支持和推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法规体系,完善各类技术标准,积极研制开发用于运输、装卸、仓储等的技术装备,并着手解决各种基础设备的标准化问题,为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

我国的物流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各级各类物流广泛分布于各系统、各企业、各部门内,基本处于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难以发挥系统功能。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物流业,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全社会服务的独立产业。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车辆、信息系统等设施,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服从统一规划,不能自成体系、各搞一套。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提高我国物流水平、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大力提倡组建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将自有的物流服务系统分离出去,而通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二)调整内部环境

1.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闭的经营思想,积极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开展供应链管理。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该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作好准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尝试进行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和组建,将制造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结在一起,形成紧密联系的集成化供应链,建立动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为基础开展市场竞争。

2.企业应建立后勤组织

有人认为,传统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在后勤职能形式中增加一些高水平的机构,使之能连接采购,产品和配送任务。但很显然,这不能解决传统组织产生的冲突,它仅仅增加了另一管理层。相反,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重建传统“垂直”组织,并带动产生“扁平”或面向市场的商业。

要获得这种转变,必须认识到后勤是必要的计划定位,也就是说,后勤管理过程使产品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连接,与配送需求计划的连接成为必要。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保证生产的产品为市场所需,采购供应的产品须满足立即需求。另外,还应认识到订购及相关性的信息流应该是商业的核心。任何商业组织唯一的基本原理是产生订购、发行订购。企业所做的每件事都直接与促进该过程相联系,并且该过程必须反应于它自己的组织设计和计划控制系统中。所以,订购履行过程必须作为企业的整体活动予以设计。

3.企业间应倡导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废弃传统的买卖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与合作企业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只有在企业间建立了这种合作与信任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建立企业间的这种相互信任关系,就需要认清当前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在各种贸易活动中要注意建立和培养自己的“诚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随意破坏企业间长期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

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首先我们必须改善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供应链的时间。具体地讲,需要将条码、EDI、EFT、EOS、GPS、GIS、RF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集成起来,在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供应链集成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间断的由供应商流向最终用户。与此同时,信息流能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流动。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1)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实现对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管理

SCM(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根据世界上许多先进管理思想在Internet平台上研究开发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中更为快捷、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缩短供应链的长度,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从中给企业带来一大笔电子商务的隐含效益。它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更为紧密有效,并且更加灵活。同时对用户的需求能够进行更好的响应。电子商务是一种技术,企业可使用它来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减少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在企业应用首先是建立后台的供应链,其次是建立有效的顾客管理,最后才考虑网上直接交易。所以说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电子商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物流问题的解决要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总体水平提高而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物流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以各种现代物流技术为基础。

(2)与重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当前国内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建立了POS/MIS系统,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也建立了ERP或SCM管理系统,将汇集最终顾客全面信息的零售商与生产供应产品的制造商之间通过EDI进行互连,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这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EDI与传统的方法,如图5所示。

制造商通过EDI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变化,调整生产、保证销售的持续增长。相应的,零售商也能及时地得到制造商的补货——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并有效避免死货现象的发生,加速商品流转。“向市场融资”策略的应用也将建立在有确实信息依据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回避了风险。

(3)应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或BI),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第9篇:当前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库存;协同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产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保证供应链环境的质量。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两个方面,这两部分的规范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产品价格浮动与公司的效益和利润。因此,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研究具备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保证采购、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协作,提高企业利润,是众多学者亟待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现代贸易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的定义源于1982年,奥弗尔、韦伯两位咨询人员提出物流管理被供应链管理所提升,并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高层管理者能注意到该点并协调企业各节点的矛盾性。但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供应链管理已经被实践开展起来。后来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在大量专著中都有涉及,其定义分别有以下几类。供应链世界论坛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和股东增添价值的,是从原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关键业务过程的集成管理。美国供应链协会认为: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与库存查询,订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的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上述定义中的基本思想一致:供应链管理,即通过集成管理思想和方法,有机结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直到到达顾客手中,供应链管理能有效管理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领导、执行、控制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

2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背景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多为订单采购模式,只有拥有客户的订单需求,才会驱动订单的采购,因此也称作“订单驱动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信息传递效率高、供应商应变力强、可不断修正计划保持供需的一致性、减少成本消耗等;第二,供应链环境的采购管理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其将采购双方的关系从一般买卖转变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库存管理则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库存管理体系能给企业提供缓冲和应急功能,避免企业因特殊事件而出现问题,如21世纪初的李宁公司就曾因库存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值出现急剧下滑。采购和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紧密相连,采购管理是库存管理的成本管理方式,库存管理则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参考条件。统一来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企业获取更多效益,减少成本花费,如原材料、运输和库存消耗等成本对企业管理的制约。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联系不够密切

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本质上息息相关,两者不可或缺。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未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将两者进行了割裂和分离,最终导致生产管理出现了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第一,库存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基础,若无库存管理提供支持,采购人员无法了解企业的库存状态,使得采购缺乏数据支撑和计划依据,极易导致企业内部货源出现重复、短缺、资金浪费等多种问题。第二,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的分离使得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下降。一般采购管理需要率先了解企业内库存管理实际状态并进行综合分析,两者分离会导致两方都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和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极为不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两者联系不够密切所导致的质量降低也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营。

3.2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和库存管理缺乏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两者的合并相当困难,难以实现深度交流。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使得企业需求很难被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缺乏满足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自身信息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信息基础;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信息管理控制系统,信息普及和处理质量都相对较差;最后,企业内员工个人信息化素质水平不足,难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制约着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协同化发展。

3.3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

现代企业内部,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涣散的问题极为普遍。企业内管理系统缺乏完整性,采购、库存管理及两者的协同管理都有一定程度的缺陷。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协同管理体系不明确、职务责任分配不明确及执行力差等,制约着现代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企业内管理人员也未起到监督职能,监督缺位,企业内管理的专业化不足。

3.4库存控制策略针对性不强

库存管理对于企业的供应链影响很大,企业一般会通过已知信息对库存进行控制从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供应商来说,必须要提供可靠的交货数量和质量,但总有些供货商的货物质量堪忧。这种状况使得市场中货品存在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部分货品需求可预测,另外一部分不可控的局面。这种供货商差异带来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库存控制策略便能统一和解决,但很多企业所采用的都是统一的库存控制措施,无法应对这些状况。

3.5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对其进行细化,则有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分销商选择风险、物流运作风险和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六种。其中道德风险及信息传递风险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信息传递错误等原因所造成的,极容易导致供应商为寻求利益以次充好,或者生产和销售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导致“牛鞭效应”的出现。生产组织和采购风险使得生产中缺乏柔性,极容易因某环节的疏漏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分销商选择风险则有可能导致竞争失败,甚至供应链分崩离析。物流运作风险则是供应链管理中难以实现高效物流运作造成的风险。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则是因为上下游企业自身企业文化的不同,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工作结论相悖的风险,很容易造成供应链崩溃。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促进采购和库存协同管理的对策

4.1改革管理体系,强调准时采购

若想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进行协同化发展,必须要从体制上将两者整合起来,优化管理系统,改革管理体系。首先,必须要将采购和库存管理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其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设置企业内的管理职位,从而使得两者的管理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其次,改革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对管理办法的创新和完善,要改变传统库存管理方法的冗杂性和粗糙性的特点,简化库存管理的业务量,把握对少数物品的关键管理。保证管理方法趋向条理化、精细化发展,避免管理出现质量混乱。准时采购(JIT采购法)作为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可以作为管理体系改革中的采购方法,该模式有助于集中应用和反映采购信息,并且在需求层面上按需提品和服务。采购过程既不提前,也不延迟,因此叫作准时采购。准时采购的应用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要求都更高,取决于全社会的管理水平,在选择中应慎重而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减少库存,提高材料与外购件质量,并减少成本花费

4.2创新优化信息化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实现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共同进步,必须要进行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给两者的管理奠定外在基础。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信息频率互动,确保企业内更体系化、精确化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能够给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反映。一旦出现采购或者库存数据的变更,都能迅速反馈给系统,从而便于企业处理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现代企业也需要提升员工素质,最大限度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建立来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

4.3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联合库存管理

现代企业的采购和管理的协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失去监督会导致管理工作懈怠,影响工作效率,严重制约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必须要对分管采购和库存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细究各环节员工的素质水平高低。通过企业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企业还必须要依据发展状况对采购和库存管理环节设定应急方案,一旦出现问题保证能即刻处理解决。同时,也应该加强联合库存管理,让供应商和客户对库存计划进行协同处理和制定,避免“牛鞭效应”的出现,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4.4结合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对于企业来说,VMI策略的实施是依托于订单标准而处理的。企业必须要和供应商共同了解供应商订单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及相关信息;需要建立EDI标准报文,强化企业的功能性,将订货、交货、票据处理等环节都交予企业处理。对于企业来说,VMI的关键点在于企业库存管理是否透明。一旦两者之间的库存信息系统是透明化的,企业就能及时了解供应商的库存变化量,也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需求,从而促进采购和库存的协同管理。

4.5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长效合作关系

在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和合作性关系,或者叫双赢关系(Win-Win)。两种关系模式的采购特征有所不同。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以贸易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供应商需为企业采购需求反应实时现状,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因此要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人员在采购和库存管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步骤进行依次检查审批,后续销售出库之前也需要评定货物质量,因此,如果与供应商形成长期、高质量的合作,对企业供应链的优化有很重要的帮助。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企业建立更完整、高质、高效的商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内部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都是货物供应环节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该项管理关乎于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等诸多方面。想要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保障企业的合理性,对供应链进行合理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需要对实践应用进行优化。对企业内部咨询、内部招标的合理规范,能减少企业的成本花费,促使企业的物资采购及库存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尽力将供应商、采购和库存管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协同管理,促进三者的信息化发展。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战略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明亮.对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167-168.

[2]张竞予.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智富时代,2017(2):205.

[3]姜慧华.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网络理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69-73.

[4]孙佩锦.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物资采购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9):38.